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doc
- 格式:doc
- 大小:144.50 KB
- 文档页数:8
高等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最新)高等教育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是2007年8月14日由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基本要求。
本大纲是各高等学校根据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的适合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
本大纲适用于实施大学英语教学的高等学校。
大学英语教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大学英语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
本教学大纲(包括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教学要求、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和课程评估)依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而制订。
大学英语初级教学大纲《大学英语》是一门针对文理科大学所有学生开设的综合性英语教育课程。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在各类环境中的英语应用能力。
具体而言,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英语语法、词汇、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
《大学英语》的教学大纲分为两个学期,每学期16周,每周4学时。
第一学期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精读课文4篇、泛读课文4篇、听力训练10次、口语训练10次、写作训练10次等。
第二学期的教学内容与第一学期类似。
在教学评估方面,本课程将采用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方式。
形成性评估包括课堂表现、作业、测验、口语测试等,占总评分的60%;终结性评估包括期末考试和口语测试等,占总评分的40%。
农业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农业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内容:1.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代码、授课学期、授课对象、学时安排、学分以及教学目标等。
2.课程性质: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3.教学内容与要求:根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的精神,结合专业特点,对农业类专业的英语教学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
4.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根据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目标,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每项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安排学时。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为了规范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特制订本教学大纲。
本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也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和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一、培育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育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学问并能娴熟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化、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探讨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学问经济时代。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确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育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学问面、肯定的相关专业学问、较强的实力和较高的素养。
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坚固驾驭英语专业学问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学问和科技学问,驾驭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学问,留意培育获得学问的实力、独立思索的实力的创新的实力,提高思想道德素养、文化素养和心理素养。
二、课程设置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
依据英语专业教学规律,一般将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
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学问,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育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实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接着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学问和相关切业学问,进一步扩大学问面,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实力。
在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的支配可以有所侧重,但应将4年的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留意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
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学问和相关专业学问三种类型,一般均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
三种类型的课程如下:(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
(2)英语专业学问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一、教学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掌握英语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英语专业人才。
二、教学内容1. 语言知识:学生应掌握英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2. 文学知识:学生应了解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掌握英美文学的基本理论、作品和流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文化知识:学生应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宗教、社会习俗等,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4. 专业知识:学生应掌握英语语言学、翻译学、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三、教学要求1. 听力:能听懂英语国家人士的日常生活、学术讲座、新闻报道等不同场合的英语对话和讲话,并能正确理解其内容。
2. 口语:能流利地进行日常英语交流,具备一定的公共演讲和辩论能力。
3. 阅读:能阅读英文原版书籍、报刊、杂志等,理解文章主旨、大意和细节,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5. 翻译:能准确翻译英文文章、合同、说明书等,掌握英汉互译的基本技巧。
6. 专业知识:掌握英语语言学、翻译学、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 实践教学:通过英语角、演讲比赛、戏剧表演、翻译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英语能力。
3. 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4. 国际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如海外夏令营、交换生项目等,拓宽国际视野。
五、评价与考核1. 过程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小组讨论等,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结果评价:通过期末考试、水平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运用能力。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高等教育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调控能力为宗旨,英语作为一门新技术和新领域,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正确教学设置及时间安排,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和充分的发展,而且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未来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专家学者对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作出了详细的安排和设置。
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1.教学目标:针对英语专业高校生的实际需求,本大纲要求学生掌握英语基础知识,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对各种情景对话的快速应答能力,具备英语拼读、翻译、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及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化视野等素养。
2.教学内容: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听力、阅读、写作等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主要学习内容,同时加入了对文化的基本了解,以及科技、生活等方面的相关知识,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二,英语专业课程的安排1.语音课程:如发音、重音、拼读等基本语音知识,应让学生学会拼写英语单词、词组、句子,以便学习后续课程。
2.词汇课程:学习内容包括词汇识记、语义理解、句法搭配、常用词汇、词汇运用等,让学生在英语词汇方面熟练运用,为学习听说读写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3.语法课程:包括句子成分组成、句子句型构成、代词的用法、动词的时态、情态动词的用法等,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运用英语处理日常运用中的问题。
4.听力课程:先从基础的集中学习,练习学生的聆听英语的说话技巧,再逐步引入多媒体课堂,让学生更加丰富的听英语知识,学习更多英语知识,拓展英语眼界。
5.阅读课程:包括课文阅读、文学鉴赏、英汉翻译对比等,学生可以掌握阅读技巧,了解文学作品,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加深对英语的理解。
6.写作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英语写作基本知识,并通过练习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运用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和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作为全球通用语言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高等学校中,英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为了规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教育部制定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是教育部制定的一份指导性文件,旨在规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
该大纲对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涵盖了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指导性。
该大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学目标《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目标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其中,教学目标主要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三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熟练的语言技能和优秀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教学内容《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其中,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等各个方面,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三、教学方法《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其中,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和翻译教学等各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四、教学要求《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其中,教学要求主要包括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
五、教学评价《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教学的评价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其中,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考试评价和课堂评价两个方面,旨在全面评价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总之,《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对于规范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学校应该认真贯彻执行该大纲,加强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语言交际能力的优秀英语专业人才。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附录II:英语专业学生阅读参考书目一、英国文学Kingsley Amis Lucky Jim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Arnold Bennett The Old Wiveds'TaleElizabeth Bowen The Death of the HeartCharlotte Bronte Jane EyreEmily Bronte Wuthering HGeightsAnthony Burgess A Clockwordk OrangeSamuel BVutler The Way of All FleshA.S.Byatt PossessionLewis Carroll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Angela Carter The Com pany of WolvesAgatha Christie Mdurder on the Orient ExpressIvy Compton-Burnett A Fdamily and a FortuneJoseph Conrad Heart of Darkness, Lord JimDaniel Defoe Robinson CrusoeCharles Dickens David CopperfieldSir Arthur C. Ddyle Adventure of Sherlock HolmesMargaret Drabble The WaterfallDaphne Du Maurier RebeccaGeorge Eliot MiddlemarchE.M.FGorster Howards End, A Passage to IndiaJohn Fowles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John Galsworthy The Man of PropertyWilliam Golding Lord of the FliesGraham Greene The Human Factor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Jude the ObscureAldous Huxley After Many a SummerHenry James Daisy MillerJames Joyce A Portrait of the Artist as a Young ManRudyard Kipling KimCharles Lamb Tales from Shakespearedwrence Sons and LoversJohn Le Carred 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Doris Lessing The Grass Is SingingDavid Lodge Nice WorkW.Somerset Maugham The Moon and Sixpence, Of Human Bondage Iris Murddoch The Black PrinceGeorge Orwell Nineteen Eighty-fourSalman Rushdie Midnight ChildrenSir Walter Scott IvanhoeC.P.Snow Thed AffairMuriel Spark 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Robert Louis Stevenson Treasure IslandJohathan Swift Gulliver's TravelsWilliam M.Thackeray Vanity FairEvelyn Waugh A Hand ful of DustH.G.Wells The Invisible Man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Virginia Woolf Mrs Dalloway, To the Lighthouse二、美国文学Sherwood Anderson Winesburg, OhioJames Baldwin Go Tell It on the MountainSaul Bellow Seize the Day, Henderson the Rain KingWiliam S.Burroughs The Naked LunchWilla Gather My AntoniaKate Chopin The AwakeningStephen Crane The Red Badge of CourageTheodore Dreiser Sister Carrie, An American TragedyRalph Ellison Invisible ManWilliam Faulkner Go Down, Moses, The Sound and the FuryF.Scott Fitzgerald The Great GatsbyAlex Haley RootsNathaniel Hawthorne The Scarlet LetterJosph Heller Catch-22Ernest Hedmingway The Sun Also Rises, Thed Old Man and the Sea James Jones From Here to EternityMaxine Hong Kingston The Woman WarriorHarper lee To Kill a MockingbirdSinchlair Lewis Main StreetJack London The Call of the Wild, Martin EdenNorman Mailer The Naked and the DeadCarson McCullers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James A. Michener CentennialMargaret Mitchell Gone with the Wind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Vladimir Nabokov LolitaFrank Norris The OctopusJ.D.Salinger The Catcher in the RyeErich Segal Man, Woman and ChildUpton Sinclair The JungleJohn Steinbeck The Grapes of WrathHarriet Beecher Stowe Uncle Tom's CabinWilliam Styron Sophie's ChoiceMark Twa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Alice Walker The Color PurpleRobert Penn Warren All the King's MenEdith Wharton The Age of InnocenceThornton Wilder The Bridge of San Luis ReyThomas Wolfe Look Homeward, AngelHerman Wouk The Winds of WarRichard Wright Native Son三、加拿大文学Morley Callaghan That Summer in ParisNorthrop Frye The Great CodeMargaret Laurence The Stone AngelStephen Leacock Sunshine Sketches of a Little TownMalcolm Lowry Under the VolcanoHugh MacLennan The Watch That Ends the NightL.M.Montgomery Anne of Green Gables四、澳大利亚文学Martin Boyd Lucinda BrayfordPeter Carey Oscar and LucindaMiles Franklin My Brilliant CareerThomas Keneally Shindler's ArkAlex Miller The Ancestor GameHenry Handel Richardson The Fortunes of Richard Mahony Christina Stead The Man Who Loved ChildrenRandolph Stow To the IslandsPatrick White Voss, The Tree of Man五、中国文化Yung Ming 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Chiang monlin Tides from the WestTcheng Ki Tong The Chinese Painted by ThemselvesKu Hung Ming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Fei Hsiao Tung Peasant Life in ChinaLin Yu Tang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A Retro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al PoetryA Retro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al ProseA Retro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ure: Classical Fiction A Retro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dem Poetry A Retro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dern Prose A Retrospective of Chinese Literature: Modorn Fiction。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DOC)XXXXXX。
XXX the country。
It is also the basis for organizing teaching。
compil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hecking and XXX.I。
Training ObjectivesXXX in English language and broad cultural knowledge。
They should be XXX。
teaching。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other fields。
such as foreign affairs。
n。
economics。
culture。
XXX。
and military affairs.The 21st century is an era of XXX in China in the 21st century。
These talents should have a solid n of basic skills。
broad knowledge。
certain relevant nal knowledge。
strong abilities。
and high quality。
That is to say。
they should broaden their knowledge in XXX nal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ir XXX。
independent thinking。
and XXX。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ir ideological。
moral。
cultural。
XXX.II。
Curriculum DesignThe undergraduate English major has a four-year program。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laws of English majors。
《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大纲Professional English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学时数:36其中:实验学时:0课外学时:0学分数: 2适用专业:教育技术学专业执笔者:梁燕葵编写日期:2005年9月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教育技术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加强学生对教育技术学词汇的熟悉程度,培养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相关专业词汇及阅读、翻译、写作的技巧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查阅相关的科技文献,并能流利阅读和翻译相关的专业资料,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和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英语语言基础。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专业知识,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提升英语水平。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着力帮助学生理解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向,同时要使学生学习用英语交流教育技术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如阅读、撰写专业文献、与国内外同行用英语进行交流,这就涉及到了英语语言的读、说、听、写、译等技能),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服务。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Chapter One The Evolution of the DefinitionSection A The Early DefinitionsSection B The AECT’s Definitions in 1994Section C Assumptions behind the AECT’s Definitions in 2005Chapter Two The History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Section A Pre-1920Section B 1920s-1940sSection C 1950s-1970sChapter Three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resent andFutureSection A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ends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ection B The Diverse Status of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Section C The Professionalizing of the FieldSection D The Training of the ProfessionalsChapter Four Learning TheoriesSection A Why Theories of LearningSection B The Behaviorist Orientation to LearningSection C Cognitive Information-Processing TheorySection D ConstructivismChapter Five Communication TheoriesSection A Defining CommunicationSection B What Is Communication TheorySection C A Basic Linear ModelChapter Six Instructional TheoriesSection A Gagne’s Theory of InstructionSection B Bloom’s Taxonomy of Educational ObjectivesSection C Programmed InstructionChapter Seven Systematic TheorySection A Systems TheorySection B Systems Theory: The BasicsChapter Eight Media HistorySection A Seven Milestones in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ommunicationChapter Nine New TechnologySection A Multimedia TechnologySection B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Section C Virtual RealitySection 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Section E Jini TechnologyChapter Ten Media and LearningSection A 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Section B Media ResearchSection C The Great Media DebateChapter Eleven Instructional Design and InstructionalSystem DesignSection A What’s Instructional Design?Section B Basic Principles of IDSection C 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Chapter Twelve Model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Section A ID Models and Their Basic FeaturesSection B A Taxonomy of ID ModelsSection C An Introduction to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sChapter Thirteen Automating Instructional DesignSection A Purpose of Automat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oolsSection B Wha t’s AID?Chapter Fourteen The Overview of ICTSection A The Information AgeSection B Fours Goals for Technology in SchoolsSection C The Effect of ICT in EdcuationChapter Fifteen Introduction of ICT CurriculumSection A Aims of ICT in EdcuationSection B How to Teach ICTSection C How to Design ICTChapter Sixteen The Study and Practice to FacilitateLearning with ICTSection A The Cycles of Technology IntegrationSection B The Market Power of E-LearningSection C The Critical Attributions of WebQuestChapter Seventeen Definitions and History of DistanceEducationSection A Definitions of Distance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AECTSection B History of Distance EducationSection C What is Distance Education?Chapter Eighteen Theories of Distance EducationSection A The Industrial Model of Distance EducationSection B European Theory of Independent StudySection C The Need of TheoryChapter Nineteen The Platforms of Distance EducationSection A WebCTSection B Leadership in E-LearningChapter Twenty Institute and Successful Cases of DistanceEducationSection A The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OUHK)Section B The Open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Section C What Is the Commonwealth of Learning (COL)?Chapter Twenty-One An Overview of InstructionalTechnology ResearchSection A Scientific MethodsSection B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Section C Two Research ParadigmsSection D Quantitative ResearchSection E Qualitative ResearchChapter Twenty-Two A Research Report of Research onInstructional Technology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一)教与学模式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采用多媒体演播教学或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问题探究、资源检索、在线讨论等多种教与学模式。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听说:英语听说是英语听力和英语口语相结合的课程,也可根据需要分别开设听语课和口力课。
在听力理解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帮助学生初步克服听力障碍,听懂英语国家人士在一般社交场合的交谈和相当于中等难度的听力材料,能理解大意、抓住主要论点或情节,能根据所听材料进行分析、领会说话人的态度、感情和真实意图,并用英语简要地做笔记。
在基础阶段结束时,学生应能听懂"美国之音"(正常速度)和英国广播公司国际新闻的主要内容。
在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方面,要求学生达到:(a)能利用已掌握的英语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遇到想不起的单词或没有把握的结构时能运用交际策略绕过难点达到交际的目的;(b)能准确掌握诸如询问、请求、建议、忠告等交际功能。
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用恰当、得体的语言形式去体现不同的交际功能;(c)树立主动开口讲英语的信心,培养讲英语的热情和兴趣;(d)逐步达到在英语口头表达方面准确与流利的结合。
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一、导言高校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是指在高等教育中普遍应用的英语课程的基本框架和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中有效运用英语的能力。
本大纲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旨在帮助教师设计教学计划和开展教学活动。
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能力:1. 基本英语语言知识:掌握英语基本词汇、语法结构和句型;2. 听力能力:理解普通话口音的英语,并能理解相关的专业领域的听力材料;3.口语能力:流利、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及时进行交际;4.阅读能力:能够阅读和理解涉及专业领域的英语文本;5.写作能力:能够撰写涉及专业领域的英文报告、论文等;6.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常规和礼仪。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专业词汇与短语:学生需要掌握与专业领域相关的词汇和短语,并能应用于实际情境中;2. 专业文本阅读与理解:学生通过阅读与专业领域相关的文章、论文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听力训练:通过听取与专业领域相关的讲座、演讲等,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4.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通过对话、演讲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5. 写作训练:指导学生在专业领域中撰写各类写作作品,培养学术写作能力;6. 跨文化交际: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变能力和意识。
四、教学方法与评价1. 教学方法:a) 任务型教学法:通过真实情景的模拟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b)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完成任务;c)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等教学工具,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提高教学效果;d) 情境教学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境相结合,提供真实的语言输入和输出机会。
2. 评价方式:a) 笔试:包括词汇与语法的考察,以及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评价;b) 听力测试:通过听力材料进行听力测试,评估学生的听力水平;c) 口试:通过对话、演讲等形式对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评价;d) 作业与论文: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
为了规范全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特制订本教学大纲。
本大纲所作的各项规定,对全国各类高等学校的英语专业均有指导作用,也是组织教学、编写教材和检查与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21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的知识经济时代。
我们所面临的挑战决定了21世纪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格:这些人才应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高的素质。
也就是要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拓宽人文学科知识和科技知识,掌握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创新的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二、课程设置
英语本科专业学制为4年。
根据英语专业教学规律,一般将4年的教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阶段(一年级和二年级)和高年级阶段(三年级和四年级)。
基础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严格的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良好的学风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为进入高年级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高年级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继续打好语言基本功,学习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心业知识,进一步扩大知识面,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在两个教学阶段中课程的安排可以有所侧重,但应将4年的教学过程视为一个整体,自始至终注意打好英语语言基本功。
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种类型,一般均应以英语为教学语言。
三种类型的课程如下:
(1)英语专业技能课程:指综合训练课程和各种英语技能的单项训练课程,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阅读、写作、口译、笔译等课程。
(2)英语专业知识课程:指英语语言、文学、文化方面的课程,如:英语语言学、英语词汇学、英语语法学、英语文体学、英美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等课程。
(3)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指与英语专业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知识课程,即有关外交、经贸、法律、管理、新闻、教育、科技、文化、军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课程。
英语专业4年的专业课教学总学时为2,000-2,200学时。
不包括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各校所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原则上不应少于2,000学时,一般不超出2,200学时。
各校在安排教学计划时可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特点及具体条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安排教学时数。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英语专业学时分配表
英语专业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教学要求
本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上按级划分,每学期为一级。
现将入学要求和第二、四、六、八级的单项教学要求规定如下:
四、教学原则
专业课程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
专业课程教学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业务素质教育和其他素质教育的关系,使它们有机地、和谐地融为一体。
要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
既要注意各门课程内在的系统性,又要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以符合学生整体知识结构的要求。
在课程安排上,要注意专业技能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的合理配置。
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必须贯穿于4年教学的全过程。
在注意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应该突出说、写、译能力的培养。
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多角度分析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难题等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语言技能训练和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利用现有图书资料和网上信息,获取知识,并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各种能力。
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
课外学习和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应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活动应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发展个性,提倡人人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其形式可包括:课外阅读、演讲、辩论、读书报告会、戏剧表演、编辑报纸杂志、专题访谈、拍摄电视片等。
除参加校内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外,还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为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的电教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
有条件的要逐步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光盘资料中心以及多媒体自修中心,为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创造条件。
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灵活、方便、实用和广阔的学习和实践的空间。
六、测试与评估
测试与评估是了解学生英语水平、检查教学大纲执行情况、评估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测试必须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和可行性。
测试应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
力。
测试内容应包括教学大纲规定的、学生在各个学习阶段必须掌握的语言技能、交际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应注重检验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测试和评估的方式和方法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而有所不同。
测试中的客观题和主观题应保持合理科学的比例,高年级的课程应我采用撰写论文、口头表述、讨论答辩等形式。
为了帮助各校和有关部门了解执行本教学大纲的情况,教育部委托全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在第四学期和第八学期分别实施全国英语专业四级和八级统一考试。
四级和八级考试着重检查学生的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各校还应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采取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全面的评估。
四级和八级考试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以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颁布的四级和八级考试大纲及四级和八级口试大纲为依据。
要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广四级和八级口试。
各校应正确对待四级和八级统考,要防止为准备统考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更反对为应付统考而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的做法。
毕业论文是考察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
毕业论文一般应用英语撰写,长度为3,000-5,000个单词,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淅、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
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
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