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及其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22.11 KB
- 文档页数:5
钱穆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的简析/h1钱穆先生是中国近现代着名的历史学家之一,民族文化生命史观是他的史学思想里面最核心的东西。
虽然在当时的史学界并非主流,但近几十年来,他的着作和史学观念被越来越来多的人所关注。
有人曾说在近代的史学家中,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和本位建立了一套系统而完备的史学体系的,钱穆是最重要的一位。
①史学界关于讨论钱穆先生民族文化史观的文章、着作也有很多,但是大部分都将重点放在对其民族文化史观的内容和内涵的阐述上,鲜有详细论述其史观形成的原因和价值意义的文章。
而这就是本文的出发点,在分析论述其史观内容的同时,较为详备地分析其史观形成的原因和意义。
一、钱穆民族文化史观的主要内容要理解钱穆先生的民族文化史观首先要弄清他对历史的定义是什么。
在他的《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对这个问题是这样阐述的:历史便即是“人生”。
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经验”。
历史本身就是我们人生整个以往的经验。
②也就是说,钱穆先生将历史看成一种过往的人生和经验,将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材料称之为历史材料。
后人可以通过历史材料来了解和认识以往的历史,但历史材料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记录下整个以往的历史。
这就像我们写日记,即便是天天写,仍然只能记录下一些对自己而言比较重要的事情,而不能事无巨细都记下来。
毋庸置疑的是,对于我们而言,以往人生和经验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本身,我们就是这些经验和人生的创造者。
同时,每个人写日记都有其不同地方,比如说,有的人喜欢用比较朴实的语言;有的人则喜欢用比较华丽的辞藻;有的人只是简单地记录一天所发生的事情;而有的人却善于反思总结。
这是因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性格和文化修养。
那么依照钱穆先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即历史是一种人生和经验,就会产生两个问题:国家历史的主体是谁?国家历史主体的不同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钱穆先生通过思索和分析,在他的着作中给出了答案:国家历史的主体就是民族,不同的民族会产生不同的文化。
浅析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作者:崔永锋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28期摘要:钱穆民族文化史观,其以“学者不可无宗主,而不可有门户”为题,复兴中华民族文化为己任,详细对比分析中西方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突出展示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试图通过对近代以来国人待传统民族文化的观念,唤醒国人、警示后人;勿忘历史、勿忘传承;但也有人说他是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
本文拟对其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的根源、内涵、特点及其意义作一分析,以期与同仁共同商榷。
关键词:民族文化;发展历程;史观一、钱穆民族文化史观之根源穆幼年就读果育小学,从顾紫翔受《大学章句序》,自后于朱学体悟日深,常思作透实研讨。
他著名弟子严耕望先生就曾说:“清末民初之际,江南苏常地区小学教师多能新旧兼学,造诣深厚,——先生少年时代虽然经济环境极为困难,但天资聪慧,意志坚定,而禀性好强。
在如此优良精神环境中,耳濡目染,心灵感受,自能早有所立,将来发展,自不可量。
”据钱穆回忆,在他十岁那年,他的体操老师钱伯圭对他说,中国历史走了错路,才有“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治乱循环。
如今欧洲诸国合了就不再分,治了便不再乱,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总其一生治学,可见其要解答的最大问题,即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中国的变局,中国文化传统将何去何从?这一点从钱穆晚年回忆录中可得验证:“余之毕生写作,皆期为国人读古书旧籍开门路。
——余辞新亚职,曾拟从事两工作,——则为编国文自修读本,供国人有志中国文言古籍者开一门径,并可供西方人有志治汉学者的迳从读中国文言古籍入手。
”还说:“国内纷呶,已有与国外混一难辨之势。
而我国家民族四五千年之历史传统文化精义,乃绝不见有独立自主之望。
由此也可看出钱穆治文化史的出发点。
钱氏弟子国际知名学者余英时先生在一篇纪念其师的文章中写道:“梁启超、章太炎、《国粹学报》所提出的种种问题对钱先生实有支配性的影响。
他深信中国文化和历史自有其独特精神。
——他一生便是为寻求新的历史答案而独辟路径。
中图分类号: 单位代号:10280 密 级: 学 号:10720258课程论文SHANGHAI UNIVERSITYMASTER’S COURSE作 者 王传凯课程名称《历史学理论和方法》任课教师 李福长完成日期 2010-11-5试论钱穆的民族文化史学观王传凯(上海大学历史系,上海,200444)摘要:钱穆(1895-1990)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思想家。
早年的考据巨作《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奠定了钱穆的在中国史学界的地位,傅斯年引为座上宾,视为新考据派的“同志”。
抗战后,钱穆先生《国史大纲·引论》的发表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治学方向,开始对新考据派的治学方法进行批评,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史学观。
本文试就钱穆先生治史方式转变的背景进行阐述以分析民族文化史学观的内在含义。
关键词:钱穆;民族文化;史学观一20世纪上半期,居于主流的史学派别是“新考据学派”也即是被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引论》中所称的“科学考订派”,改派是在胡适“科学整理国故”口号下创建的。
改派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是顾颉刚和傅斯年。
顾颉刚提出“层累的造成中国古史”理论,对中国古史进行怀疑而且“只破不立”被称为“古史辨派”,而傅斯年原本也主张疑古甚至还早于顾颉刚。
“1919年1月,傅斯年在《新潮》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评清人梁玉绳《史记志疑》的文章,称该书独能疑所不当疑,具有疑古之精神,甚至提出了与其过而信之,毋宁过而疑之的极端主张”。
1但是后来由于不满古史辩派只破不立的治史态度,由疑古转为重建,通过考订史料特别是发掘地下史料进行解决古史问题,被称为史料学派。
钱穆先生虽然不属于这两个派别,但是钱穆先生明显是倾向于傅斯年的“史料学派”。
因为钱穆先生在晚年自述中说:“余幼孤失学,年十八,即为乡村小学教师。
每读报章杂志,及当时新著作,窃疑其谴责古人往事过激过偏,按之旧籍,知其不然”。
2可以看出钱穆对古史是持认可态度的,另一钱穆先生在1930年发表的《刘向刘歆父子年谱》否认了晚清今文学家认为刘歆伪造六经的说法,这对疑古派疑古过甚是一个冲击,因为这部著作毕竟证明了古史并不都是不足信的。
评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他在抗战时期在西南联大执教时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面对山河破碎和“亡天下”的危险,钱穆通过这部书,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来激发国人的斗志,重树国人的民族自尊心。
在这部著作中,钱穆对中国文化史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解读。
他不仅历史,也紧密现实,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
他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揭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增强了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敬意。
钱穆的学术生涯和思想体系非常复杂,他在治学过程中深受传统学术的训练和滋养。
在钱穆看来,中国传统学术的思路和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它有着自己的价值和贡献。
同时,他也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学术思路和方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为现代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指导。
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钱穆运用了民族文化史观来研究中国文化史。
他认为,民族、文化、历史是贯穿中国史学研究的重要线索,这三者相互、相互促进,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钱穆也强调了中国文化中的“道”与“器”之间的和区别。
他认为,“道”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而“器”则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和载体。
只有将“道”与“器”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
钱穆的《中国文化史导论》是一部充满着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敬意的著作。
他的学术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史的内涵和价值,也可以更加坚定我们对中国文化自信和敬意。
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钱穆先生《中国文化史导论》读后感在历史文化的大潮中,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独特视角。
本文将以此为蓝本,探讨固守传统与融会中西的文化思想。
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令人瞩目。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详细阐述了这一点,指出中国文化涵盖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历史阶段的各种特色。
这种多样性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方面,如器物、建筑、服饰等,更渗透到精神文化层面,如哲学、道德、艺术等。
请根据材料三概括钱穆的观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钱穆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其研究领域涵盖历史、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
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钱穆认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他主张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今社会发挥更大的价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钱穆的观点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他对传统文化的看法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通过对钱穆观点的梳理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将其传承发扬下去。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钱穆的观点概述,包括他对历史、文化、国家和民族的看法等。
然后将详细分析钱穆的观点要点1和观点要点2,深入探讨他对这些方面的见解。
最后,结合前文讨论的内容,对钱穆的观点进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观点,最终得出本文的结论。
整个文章结构清晰,逻辑性强,希望能够为读者全面呈现钱穆的观点。
1.3 目的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概括钱穆的观点,深入探讨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对钱穆的观点展开详细的分析和解释,可以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之处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同时,本文也旨在引发读者对于钱穆观点的思考和讨论,从而促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深入探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贡献。
2.正文2.1 钱穆的观点概述钱穆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他的观点主要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展开。
钱穆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家族伦理和社会秩序。
他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认为只有坚持传统价值观,才能保持民族的独特性和凝聚力。
钱穆还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和谐"观念,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提倡和谐社会的构建。
在他看来,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秉持传统价值观,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伟大复兴。
行道于天下—— 钱穆的“民族与文化”论◇ 常利兵钱穆(1895—1990)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毕生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新儒家思想,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国学大师。
在《民族与文化》(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一书中,钱穆先生就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本质、观念,中国社会的结构与理想,中国历史的演进脉络与文化传统等问题进行了提纲挈领的深入剖析和阐发,不仅对于我们系统地认识和把握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内在精髓和发展特质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且对于理解和探索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路径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他对《易经》中“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解释说,这是中国古人自有的一套人文和文化之观念和理想的精辟概括。
古语中,“物相杂谓之文”,“物”意指种类,所以何谓“人文”即是指“人群相处种种复杂的形相”,那么人群由不同种类相杂而成,于是在“求相”和“求通”中才有所谓的“化”这一问题。
如,男女是“异物”,男女“相和相通”,“结合为夫妇”,就“化”成了家庭,循此而往,“群体日扩”,“人文日进”,直至“全人类相融”,即到达“化”成为“天下”。
所以,中国人之“天下”观念,是由其“家”与“国”之观念相融合会通而成,由此,就容易明白《大学》中所言“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凸显中国人的人文观实始于“人”这一观念,并演进至“天下”观念。
显然,这与近代以来从西方翻译而来的“文化”观颇为不同。
钱穆又指出,要明了中国文化,必须从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入手,但是中国社会有其理想的开展途径,“向不以个人观念与社会观念相对立”组成社会,这与西化的“社会”概念有根本差别。
因为中国人是从“人”的观念出发来确立“己”与“群”的关系,但两者又都包涵融化在“人”的观念中,所以如何能做到“融凝一切小己”而完成“一大群”,则在于所谓的“人道”,即“人相处之道”。
民族与文化钱穆读后感篇一民族与文化钱穆读后感读了钱穆先生关于民族与文化的论述,我这心里啊,就像被扔进了一块大石头,激起了层层的浪花。
钱穆先生的观点,那可真是犀利又深刻。
他说民族和文化就像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弟,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
我就在想,这说得可太对啦!咱们中华民族能延续几千年,不就是靠着咱们独特的文化嘛!比如说春节,一大家子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饺子,看着春晚,这就是咱们的文化传承。
还有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那都是满满的文化记忆啊!也许有人会说,现在都全球化啦,这些老传统是不是过时啦?我觉得吧,这怎么可能过时!这是咱们的根,是咱们的魂!再想想现在,好多年轻人喜欢过洋节,什么圣诞节、情人节的。
我不是说不能过,可咱也不能忘了自己的节日啊!不然,咱们民族的特色不就慢慢淡了吗?这可咋办?钱穆先生还提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个漫长的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可不是嘛,现在社会变化这么快,传统文化受到的冲击可不小。
但咱们能就这么看着不管吗?当然不能!咱们得行动起来,把咱们的文化好好保护,好好传承。
总之,读了钱穆先生的书,我真是感触良多。
咱们得重视民族与文化,不能让咱们的宝贝丢了,不然以后怎么跟子孙后代交代?篇二民族与文化钱穆读后感哎呀妈呀,读完钱穆先生关于民族与文化的大作,我这脑袋瓜里就像开了一场热闹的庙会!你说民族和文化,这俩家伙到底是啥关系?钱穆先生说它们是紧紧抱在一起的“铁哥们”,我琢磨着还真是那么回事儿!咱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靠的不就是那独特的文化魅力吗?比如说中医,那神奇的针灸、草药,简直就是老祖宗留给咱们的宝贝。
可现在有些人,一有病就只知道吃西药,觉得中医不靠谱。
我就想问了,咱们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东西,能不靠谱?也许是他们根本就没好好了解过中医的博大精深!还有咱们的汉字,方方正正,多有韵味!可现在好多人都提笔忘字,整天就知道在手机上敲敲打打。
这能行?咱们的文化可不能在咱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啊!钱穆先生还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钱穆的历史观和基本历史主张是什么?钱穆(1895—1990)现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
江苏无锡人,汉族,字宾四。
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
七岁入私塾,1912年辍学后自学,任教于家乡的中小学。
1930年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成名,被顾颉刚推荐,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西南联大、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江南大学教授。
撰写《国史大纲》,采取绵延的观点了解历史之流,坚持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以激发对本国历史文化爱惜国史大纲保护之热情与挚意,阐扬民族文化史观,被公推为中国通史最佳著作。
中国为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举其特点有三。
一者“悠久”。
从黄帝传说以来约得四千六百余年。
从古竹书纪年以来,约得三千七百余年。
(夏四七二,殷四九六,周武王至幽王二五七,自此以下至民国纪元二六八一。
)二者“无间断”。
自周共和行政以下,明白有年可稽。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七五二。
)自鲁隐公元年以下,明白有月日可详。
(春秋编年从此始,下至民国纪元二六三三。
鲁哀公卒,左传终,中间六十五年史文稍残缺。
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资治通鉴托始,至民国纪元凡二三一四年。
)三者“详密”。
此指史书体裁言。
要别有三:一曰编年,(此本春秋。
)二曰纪传,(此称正史,本史记。
)三曰纪事本末。
(此本尚书。
)其他不胜备举。
(可看四库书目史部之分类。
)又中国史所包地域最广大,所含民族分子最复杂,因此益形成其繁富。
若一民族文化之评价,与其历史之悠久博大成正比,则我华夏文化,与并世固当首屈一指。
然中国最近,乃为其国民最缺乏国史知识之国家。
何言之?“历史知识”与“历史资料”不同。
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
其经记载流传以迄于今者,只可谓是历史的材料,而非吾侪今日所需历史的知识。
材料累积而愈多,知识则与时以俱新。
历史知识,随时变迁,应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
人道主义者钱穆的史学理念钱穆(1895-1990),中国近代史学家、教育家,以其独特的史学理念和人道主义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他对史学的研究不仅关注历史的事实与事件,更注重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性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钱穆的史学理念,并分析其对史学研究的影响。
一、历史的渊源与重要性钱穆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石,是文化传承的桥梁。
他提倡对历史的研究与思考,并深信历史的学习能够启迪人们的思维和提高人们的修养。
他认为,历史的渊源应该从中国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开始,通过对先贤们的思想和经验的总结,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下的问题。
二、历史的目的与意义钱穆主张以史为鉴,把历史作为人类思维的一面镜子。
他认为历史的价值在于我们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总结人类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他强调,历史不仅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对未来的思考和引导。
三、历史的研究方法与精神在史学研究方法方面,钱穆强调要以事实为基础,坚持客观公正,摒弃主观偏见。
他主张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全面梳理和理性分析,以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而非被个人意识形态所束缚。
此外,钱穆还强调史学研究要与现实相连接,要关注当下的问题,从历史中找到解决问题的经验和启示。
四、历史与国家、民族的关系钱穆在史学研究中非常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和命运。
他认为国家的命运深受历史的影响,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温故知新,才能更好地引领国家的发展。
他主张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来深入了解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性和精神风貌,并把这种独特性和精神风貌传承给后代,以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
五、历史教育与人性培养钱穆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历史教育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培养和塑造。
他主张通过对历史名人的人格和精神的学习,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塑造学生的品格。
他提倡在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培养出更多有思想、有眼光、有胸怀的人才。
六、钱穆的史学思想的影响钱穆的史学思想对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穆的民族文化生命史观及其意义'钱穆(1895-1990)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和思想家。
钱穆民族生命史观的形成和是与二十世纪中国大变革直接在一起的,它主张以中国儒家文化为根源和本位来复兴中国文化,反对近代以来、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国文化复兴问题上的各种西化模式和取向。
其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精神,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和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拟对其民族文化生命史观的内涵、基本内容及其意义作一分析。
一、历史是一民族文化生命体什么是历史?钱穆的主要回答是:"历史便是生命,生命便是历史。
"1"历史便即是人生,历史是我们全部的人生,就是全部人生的。
"2"历史是一种经验,是一个生命。
更透彻一点讲,历史就是我们的生命。
"3历史是一人生和生命。
历史人生和生命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它必须是一种群体的、人类的人生(命),即"我们(全部)的人生和生命",亦即一个民族、或国家乃至人类的生命。
因此钱穆又说:"我民族国家已往全部之活动,是为历史。
"4"历史只是一件大事,即是我们人类的生命过程。
"5然而,历史生命和历史人生的本质意义更在于它是超越自然的,兼有物质和精神的内容与价值,融情感和道德为一体。
他说,人类生命与生物生命行为的根本不同是除了求生存,还有情感需求和道德精神追求,人的生命"一定要超出此生命所凭借之工具--身体,而到达另一心灵的世界……。
衣与食,则仅是维持此工具的一种手段,只是一种生活手段,却不能说衣食是生命。
……所以为自己身体谋求衣食,这决无所谓道德精神。
"6 他又说,人生只是一向往,向往必有对象,人生正因向往和闯进对象不同才变得真实有意义,"生命之实在,在于其向前闯进之对象中。
向闯进,艺术便是生命之真实。
向科学闯进,科学便是生命之真实。
若只有闯进,便是扑空,没有对象,便没有生命之真实性。
……闯进愈深,才始有求美求真与求善的种种对象。
"7 人生因向往对象不同分为物质人生与精神人生,精神人生又分为艺术的、科学的、的、宗教的和道德的。
人生这种超越自然求生和物欲之上行为目的,有着对真善美的追求,具有爱敬等情感,这便是文化。
他说:"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我们将称之为人文的人生,或文化的人生,以示别于自然的人生,即只以求生为唯一目的之人生。
"8又说:"物质虽时时变坏,而生命却能跳出此变坏之物质继续存在。
所以生命是在一连串的物质与物质间跳过去而长存。
……这便是所谓文化。
"9所以说,有文化的人类生命才是真正的生命,才能形成历史。
换言之,历史即是一文化生命。
钱穆还继承中国传统生命思想,结合近现代传入中国的某些西方文化生命哲学思想,从文化生命学的角度阐明了历史的文化生命性。
他说:"文化是一个生命,这生命是一大生命,不如我们每一人的小生命。
同时是一长生命,不如我们每一人的短生命。
"10"文化即是人生,此所谓人生,非指各个人之分别人生,乃指大群体之全人生,即由大群所集合而成的人生,此当包括人生之各部门、各方面。
无论是物质的、精神的均在内,此始为大群人生的总全体。
"11钱穆对文化的上述解释和对历史的解释大体是一致的。
因此,他说历史即文化,文化即历史;有历史才有文化,有文化就有历史,"可以说文化是全部历史之整体,我们须在历史之整全体内来寻求历史之大进程,这才是文化的真正意义。
"12 历史与文化"实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13 但是,历史和文化又有差别。
他说,文化是历史的体,历史是文化体外化出的相,即体之种种表现,"也可说文化是体,历史是此体所表现的相。
或说是现象,在现象背后则必有一体。
看着种种相,自能接触到这个体。
可是我们也该明白须有了这个体,才能发生种种相。
"14 因此,说历史即文化、文化即历史,是从体相和本末合一的角度说的。
若从体相和本未相分的角度说,文化是本与体,历史则是末与相。
当然,作为本体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的文化,他说:"文化本身是精神的,仅存在着一堆物质,到底不成为文化。
"15 所以从文化生命是历史本体的角度说,历史即是一文化生命体。
但历史这一文化生命还要落实到民族性上才是真实存在和有意义的,民族在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
钱穆说:"民族、文化、历史,这三个名词,却是同一个实质。
……我们可以说,没有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会没有历史的,怕也没有一个有历史的民族会没有文化的。
同时,也没有一段有文化的历史而不是由一民族所产生的。
"16 民族、文化和历史三者间是互为作用和缺一不可的。
一方面,"历史文化传统,即民族大生命之所在"。
17 一个地域的大群人要在长期的生活演化中形成为一个民族,必须靠文化来指导和凝聚;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民族,文化兴衰决定了民族兴衰。
他说:"民族之抟成,国家之创建,胥皆\'文化\'演进中之一阶程也。
故民族与国家者,皆人类文化之产物也。
"18 另一方面,民族又是历史文化创造的主体,没有这一主体的活动,历史文化无法被创造出来。
他说:"文化必有一体,此主体即民族。
"19再者,历史文化是由共相和别相、共性和个性、普遍性和特殊性构成。
而历史文化的别相、个性或特殊性即是历史文化的民族性,或者说民族性是历史文化的别相、个性或特殊性形成的原因。
质言之,没有特殊性便没有历史文化,民族性是历史文化存在的决定性因素。
他说:"世上各民族文化传统尽自有其相同处,然而仍必有其相异处,因此乃有各种文化体系可说。
当知每一文化文化体系,则必有其特殊点所在,有其特殊点,乃能自成为一文化体系而存在。
"20又说:"没有特殊性就不成为历史。
如果世界上一切国家民族,都没有其相互间的个别特殊性,只是混同一色,那就只需要亦只可能有一部人类史便概括尽了。
更不须也不能再有中国史美国史之分。
"21 那种认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只有发展阶段的差异的观点是一种"文化抹杀论"。
总之,钱穆认为撇开民族性来讲历史文化是抽象和没有意义的,只有民族的历史文化才是实际存在和有意义的。
所以说,他的历史观是一种民族文化生命史观。
二、"心性"是文化生命的本体和天下归"仁"历史作为一个民族生命,又必有它的本体。
钱穆继承中国儒家、特别是宋明的宇宙生命论和心性本体说,提出了道德化的"心性"是文化生命的本体。
他既指出了历史文化本源的自然性和发展的客观实在性,又强调历史文化本质上的人文道德超越性,认为历史文化是自然与人文的合一,即客观实在与主体精神的合一,力图打破近代以来思想界在历史本体论上唯物和唯心的"两分说"。
钱穆说,心源于天,是自然和个已的;但人心又是一种超越自然心的精神文化心,是历史文化生命之本。
从人文演进趋势看,"人类终极人生,应向大生命归宿。
此即是人道中之大仁大义,而其本则皆在于人之一心。
"22心是一生命,是生长的,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世界和文化就是心生命的生长。
他说:"心生命乃是物生命以外之另一种生命。
……人类的心生命,乃寄存于外面之物质世界而获得其生命之进展者。
均在此宇宙界,凡属人类所创造之新的物质世界中,则莫不有人类心的生命之存在。
"23人心同然,当古人与今人之心互通为一,古人和今人的生命融合为一,由此便形成为一个大生命,"这个大生命我们名之曰文化的生命,历史的生命。
"24 他认为,中国文化最得历史文化的这一精髓,"中国文化以人文为本位,而在人文界中一切以人心为出发之基点,故说中国文化为唯心文化。
"25性也源于自然,是万物人生共通的,但人性又超越了求生好生的自然本性;由人性展演和发展出历史人生,而历史人生又不违自然,"性即是一个天人合一。
排除了人,于何见性,亦于何见天。
欲知生命真谛,先须知此小我之小生命。
此一小我之小生命,乃自外面大自然大生命中来。
但仍必回到外面大自然大生命中求持续、求发展、求完成。
"26人性最主要的精神便是具有道德性,即"善"。
他说:"人生一切美德,则总称曰善。
有善心斯为善人,始为有价值人。
善心亦称良心,……此种善良之德,出自天赋,乃属与生俱来,中国人则称为曰性。
"27中国文化最能明了这一点,中国人以"善"设教和制行,以做一善人为人生最高目标。
他说:"中国人讲人性的正宗是孟子性善论,是世界唯一独有的中国文化结晶,是世界唯一独有的为中国人所发明的人文真理。
"28心与性虽然都源于天,但又有区别,各有功用。
性是更自然化的,属于天,由性展演出心,心则倾重于人文,属于人,"心固由性展演而来,但性只属天,而心则属于人。
由性展演,乃是自然天道。
由心展演,乃有文化人道。
即论科学艺术亦如此。
29另一方面心与性又是相近相通的,"性相近,心亦相近。
人同此性,故亦同此心。
"30心性不仅相近相通,还是合一的。
心性合一即是天人合一,"亦即是心与物,人文与自然之合一。
"31正是心和性的融通合一,才使宇宙自然和历史人生融通和合为大生命。
他说:"孟子曰:\'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天由性见,性由心见,此心有明德,明明德于天下,此即由小生命扩大而为大生命。
"32 中国文化的特质就在主张"心性合一"论,即"天人合一"论。
可见,心和性虽有别,却不是两个分别存在实体,而是不可分的一体。
一体的心性才是贯通宇宙自然和文化生命的主宰和真实本体,才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钱穆所说的心性,不仅是一个实体范畴,即,心性是历史文化生命的本体,还是一个属性范畴,即心性具有"用"的功能。
历史文化是由心性展演、领导和推动的。
他说,按中国人旧观念,"凡体必有用,用即是能。
"33 就是说,体用不分,体用合一。
心性在历史文化的演进中的作用主要是:首先,历史文化由心性发源和展演。
他说:"一切人文演进,皆由这个心发源。
"34 "人文界一切,皆从人性展演而来。
"35 在人文界,一切由心决定物,不能由物决定心,"文化史是一部人心演进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