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权法视阈下我国农民工非物质利益权益保障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539.04 KB
- 文档页数:6
论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受到了国家法律保护,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本文将从立法、、司法实践等多个方面剖析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保护。
一、立法保障我国《劳动法》第会议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协议。
未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协议,或者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协议无法确定劳动报酬、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和工作内容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了劳动关系。
”但是现实情况是,很多农民工因各种原因未能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被雇主侵犯了自己的权益。
为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如《劳动合同法》、《农民工维权条例》、《关于农民工工资支付的若干规定》等,都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严格履行合同,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安全和合法权益。
这些法律的立法趋势符合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初步帮助了农民工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支持我国领导多次出台有利于农民工权益保护的,如“最严格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攻坚战行动计划”、“工资保证金制度”等。
此外,针对农民工出行、子女教育、社保等问题,领导也不断完善措施,力求让农民工享有公平的权益和利益。
三、司法实践司法实践中,为了更好地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各地法院和检察机关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要加大执法力度,对于拖欠工资的用人单位,采取法律手段予以惩罚;其次是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尤其是对于文化程度低、知晓法律少的农民工更要给予法律援助。
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司法审判中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完善司法体系,加强司法监督,以期打造公正、公平的司法环境。
但是总体来看,我国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还存在着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法不够完善,第三方平台劳动合同等合法性不被明确规定,导致农民工维权难度大。
二是落实程度不够,一些并没有得到充分落实,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普遍存在。
三是司法实践中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债务人通过法律程序拖欠工资问题等。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仍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浅谈“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境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摘要:“一带一路”的建设是将我国置于更广阔的国际空间下来谋划的开放之举,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广阔的劳动市场也为我国劳动者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但是,随着境外劳动者数量的增长,其合法权益受到诸多侵害,劳资纠纷频发、人身安全频受威胁、受到不公正对待等,解决这些问题无疑是紧迫的,只有通过加快融入多边国际合作机制、构建境外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加强政府部门对境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等才能更好地实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对我国境外劳动者的权益的保护,使“一带一路”获得长足的稳定发展。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发展,“一带一路”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也是我国为世界搭建的具有广泛包容性的发展合作新平台,同时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劳动者的跨境流动,据我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发布的2018年1-11月我国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简明统计显示:我国对外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4.4万人,其中承包工程项下派出20.8万人,劳务合作项下派出23.6万人。
11月末在外各类劳务人员101.1万人。
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境外劳动者数量日益庞大,随着我国更多的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境外劳动者的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外出务工的新的热点地区。
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大多是处于政治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制度体制差异大、民族宗教矛盾复杂、政局动荡不稳、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法律制度不健全且差异大,面对这样的情势,如何更好地保护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务工及工作的我国境外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 我国的境外劳动者及劳动者权益我国的境外劳动者是指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通过劳务派遣、劳务输出、企业外派等形式在我国领土以外的地区工作,以赚取劳动报酬的公民。
劳动者权益,又称劳工权益或劳权,是指法律规定或者认可的处于社会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在履行劳动义务的同时所享有的与劳动有关的权益。
国际人权法与难民保护难民问题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人民流动性增强,难民保护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国际人权法作为保障难民权益的法律框架,在这一领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国际人权法的基本原则国际人权法是通过国际公约、条约和声明等形式确立的,旨在保护个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权利。
其中,对于难民保护来说,重要的是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非歧视原则:根据国际人权法,任何形式的歧视都是不可接受的。
无论国籍、种族、宗教、性别、政治意识等因素如何,难民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待遇和权益保护。
2. 非遣返原则:非遣返原则是指,根据国际人权法,难民不得被遣返到他们有合理理由逃离的国家,以免受到迫害、歧视或严重侵犯人权的危险。
3. 公平审查原则:国际人权法确保了难民在申请庇护时能够获得公平审查的权利。
这意味着他们有权透过合法程序表达自己的诉求,以获得安全和庇护。
二、国际人权法在难民保护中的应用国际人权法对于难民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监督作用。
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国际人权法确保了难民的权益不受侵犯:1. 难民地位的确立:根据《1951年难民地位公约》,国际社会明确了谁应该被认定为难民,以及他们在庇护国中应享有的权益和保护措施。
2. 庇护申请的程序性保障:国际人权法要求各国为难民提供公平、有效和透明的庇护申请程序。
这使得难民能够在申请庇护时获得合法的机会,防止滥用和任意遣返。
3. 保护措施的实施:国际人权法要求各国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难民在庇护国中的人身安全和基本权益。
这包括提供医疗、教育、就业和居住等基本保障。
三、国际人权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措施尽管国际人权法在难民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1. 保护措施的落实不足:有些国家在实施难民保护措施时存在着执行不力的问题,导致一些难民无法获得应有的保护。
全球社会应当加强监督和合作,确保国际人权法的充分落实。
国际人权法中的难民问题研究引言:近年来,全球难民问题愈加严重,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人权法,难民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已经成为全球人权保护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探讨国际人权法中的难民问题,并深入分析相关的国际法规和机构。
一、难民定义的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对于难民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1951年联合国难民问题公约,难民被定义为“因为种族、宗教信仰、国籍、隶属于该国的社会群体或政治意见的问题而出现的人,无法在自己的国家寻找到保护。
”然而,在现实的复杂情况下,难民的定义已经变得多样化,例如,对于因环境灾害而流离失所的人们,是否也应被列为难民值得深思。
二、国际法规的保护:难民问题的研究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是相关的国际法规。
1951年联合国难民问题公约和1967年议定书是针对难民问题的最重要的国际法律文件。
这些法规确保了难民在遭受迫害和流离失所时获得适当的保护,包括禁止非法羁押、歧视和虐待等行为。
此外,国际人权法也提供了一些保护措施,如《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这些文件承认了难民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教育和医疗保健等。
三、国际机构的角色:为了解决和保护难民问题,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机构和组织。
联合国难民署(UNHCR)是最重要的国际机构之一,负责提供难民的基本人道主义援助和保护。
此外,国际移民组织(IOM)也在难民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致力于推动和协调难民的合法移民。
这些机构通过提供紧急救援、构建落地难民政策等方式为难民提供帮助,并倡导国家间的合作和协商。
四、难民问题的挑战:与难民问题相关的一系列挑战使得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首先,国际人权法和移民法之间的矛盾与不连贯使得难民的法律地位变得模糊不清。
其次,大规模的难民流动给接收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系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难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也存在一系列困难。
此外,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的威胁也增加了难民的安全风险。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分析文献综述一、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及对策分析的写作意义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涌现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已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为城市的繁荣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当今社会,农民工被称为“三最”,即最受关注、最有争议和最难界定的人群。
他们既非农民,又非工人,身份难定;他们大部分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对城市建设贡献巨大,但却得不到应有尊重,他们的生存、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情况令人忧虑;农民工流动性大,给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方面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农民工问题日益成为学术界、新闻界和政府决策部门的探究热点,并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
本选题研究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研究现状(一)专家、学者对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的分析1、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周亮亮在《》中提到我国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关系不稳定。
有些用人单位更是以成本增加、出口减少等诸多理由,试图暂缓、甚至中止劳动合同法的施行。
另外,一些用人单位利用农民工急于找到工作的迫切心理,只与农民工进行口头约定,而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一些地方、一些行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的问题再次凸显。
王茹,李亚辉在《农民工劳动合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中提到,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之间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一些企业没有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一些企业虽然与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本意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这些合同大多临时拟定,一式一份,农民工只是在合同上签名而已,既不知道合同内容,也不拥有合同文本,劳动合同并没有得到执行。
还有一些企业仅与农民工中的工头签订劳动合同,并不与农民工本人签订劳动合同。
2、农民工劳动基准问题日益凸显(1)劳动报酬不稳定李培智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制度障碍及其矫正》中提到报酬协商权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合同协商确定劳动报酬的形式和水平的权利。
防止农民工“非理性维权”作者:郭欣来源:《人民论坛》2017年第27期【摘要】农民工“非理性维权”是一种带有维权特点的非理性甚至违法的行为。
涉及农民工的劳动纠纷已成为我国群体性事件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
只有不断健全立法、增加救济渠道,完善农民工制度化维权的途径,才能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农民工“非理性维权”的发生。
【关键词】农民工非理性维权社会学分析【中图分类号】C23 【文献标识码】A农民工为我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我国新型产业工人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关于农民工切身利益的劳动关系纠纷问题比较突出,许多农民工违法行为都呈现“非理性维权”的特点,即通过某些违法甚至暴力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在某些地方甚至酿成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
农民工“非理性维权”的主要表现农民工“非理性维权”,是指农民工为了维护自身的权益而采取的带有非理性特点的行为,往往不是经由正当的权利救济渠道,而是带有一定的违法甚至犯罪色彩。
农民工部分违法行为的“维权性”特点已经成为当前农民工违法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且许多调查统计表明,违法甚至暴力维权行为的数量逐年增多、表现形式也日趋多样化。
农民工“非理性维权”主要有以下形式:针对侵权人的人身和财产的报复性维权。
现实中,存在一些农民工索要被长期拖欠的工资未果,自行占有老板的财物、生产资料构成盗窃或抢劫等犯罪现象,也有农民工为追回工资,扣押并拘禁卷款潜逃的包工头的现象。
这种“维权”行为带有很强的报复色彩。
针对不特定主体的“闹大”倾向维权。
近年来,部分农民工为了维权,试图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采用的一些非理性手段屡见报端。
因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的上访、堵路、堵桥、围堵政府办公场所的事件屡见不鲜。
针对自身的自残型维权。
近年来,多次发生农民工为了讨回自己被拖欠的报酬,采用自残自伤方式引起社会关注来讨薪的事件,有“开胸验肺”确定工伤的,有爬上高楼、塔吊以“自杀”作为谈判筹码的,虽然他们没有作出直接施加在他人身上的暴力行为,但是实际上是以对自己的暴力对待来换取维权成功,同样体现了非理性维权的暴力和激烈冲突的特点。
人权保障为劳动权益与工作条件而战人权保障:为劳动权益与工作条件而战人权是指人们按照其所生而享有的尊严、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劳动权益及工作条件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劳动者权益与改善工作环境方面,人权保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国际与国内层面分析人权保障在劳动权益与工作条件改善上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相关建议。
一、国际层面的劳动权益保障国际人权体系为劳动者权益提供了基本保障。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明确提出了人人有权以公平和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工资、为自己和家人生活安全的工作等重要原则。
同时,国际劳工组织(ILO)致力于促进社会正义、改善工作条件和保护劳动者权益。
各国齐心协力,共同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劳工保护的国际合作机制,进一步加强跨国企业的责任,共同推动全球劳动权益的改善。
二、国内层面的劳动权益保障1. 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政府部门应加强立法工作,制定和完善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确保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劳动法规,对违法用工行为进行查处,并加大对企业的法律制裁力度。
通过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提高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2. 职工代表与工会组织的作用鼓励职工代表和工会组织发挥作用,代表劳动者的利益,与企业管理层进行沟通和协商,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加强工会组织的建设,提高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推动工会活动的开展,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保障和帮助。
3. 政府的积极作为政府应该更加重视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工作,制定政策,提供便利,加大对劳动者的培训和技能提升力度,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监管,确保企业依法经营,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三、加强公众意识的培养加强公众对劳动权益保障的认知,提高人们对劳动者权益问题的关注程度。
通过媒体宣传、教育培训等方式,普及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者保护政策,使广大公众了解自身权益,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汇报人:2024-01-01•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概述•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具体内容目录•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现状与问题•保障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对策与建议•案例分析01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概述农民工的定义与特征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长期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劳动者。
他们通常以从事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为主,是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农民工特征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强、文化程度较低、劳动技能单一、家庭负担较重等特点。
他们往往缺乏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重要性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有助于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工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保障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有助于激发其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经济发展。
提升民生福祉保障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有助于改善其生活状况,提升民生福祉。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开始出现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
起步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政策,包括工伤保险、医疗保险等。
发展阶段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保障力度,逐步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阶段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历史演变02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的具体内容农民工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15年的,可以领取基本养老金。
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应与城镇职工相同,不得因户籍、身份等原因受到歧视。
农民工有权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按照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
农民工有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按照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
农民工在生病或受伤时,可以享受与城镇职工同等的医疗报销待遇。
农民工的医疗保险权益应包括大病保险、住院保险、门诊保险等。
农民工有权参加工伤保险,并按照规定缴纳工伤保险费。
伤残津贴、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等。
人权法律保护机制及其现状研究摘要:人权是一种普遍的价值和原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人权的保障必须依靠法律机制来实现。
本文以人权法律保护机制及其现状研究为主题,探讨了人权的概念、人权法律保护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并具体阐述了我国人权法律保护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人权,法律保护机制,现状研究,问题与建议正文:一、人权的概念人权是人类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所有人分享的、不可剥夺的。
包括政治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以及民族、种族和宗教自由等。
二、人权法律保护机制的构成及其运行机制1. 国际性各种人权公约体系国际人权公约是规定国际人权保护标准的基本文书。
主要包括《联合国人权宣言》、国际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
它们构成了国际人权公约体系。
2. 国家宪法机制宪法是国家制度和国家行政、立法、司法机关的根本法律。
宪法对于保护人权具有重要意义。
3. 国家立法保障机制国家的法律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法规。
国家必须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以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司法保护机制司法保护机制是指通过司法途径保障人权的一个机制,包括行政、民事和刑事诉讼等。
三、我国人权法律保护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1. 立法不完善我国现行法律未能涵盖所有的人权内容,如未见到立法保障性别平等、残疾人权利等方面的明确规定。
2. 实施不落实我国实施人权保障方面情况不够理想,例如侵害人权的案件处理效率低下、司法主体理念有待进一步提高等。
3. 司法保障不足我国司法保障人权的执行效果有待提高,例如没有强制执行机制,仅有司法建议和意见书的文书,形同虚张声势。
四、案例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董巍说:“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都存在人权问题。
”唯一不同的是,不同国家针对人权问题的专业性和持续性不同。
因此,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其他国家类似。
五、结语人权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也是需要通过合适机制来实现保障的。
新形势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探究作者:赵志花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21年第15期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流动。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同时也有一些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无法得到保障,进而产生许多社会问题。
关于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能否得到有效的解决,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會的和谐稳定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现阶段应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进而有力保障国家的稳步发展,提高经济建设水平。
文章主要针对新形势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探究,探讨了目前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方面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健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机制的具体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城乡居民束缚,亿万农民放下锄头加入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建设大军中,在中国40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农民工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第二经济体,成为制造业大国,离不开农民工,正是他们的辛勤劳动制造了一个个中国奇迹。
一、农民工和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概念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中,规定了工作人群享有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权利。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保障体系得到完善、优化,但是农民工劳动权益无法得到切实的保障。
近年来,经济下行,城市建设中许多农民工的工资、社会保险更得不到保障,这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点问题。
在城市劳动者逐渐扩增的同时,需要扩大我国社会保障范围,并针对城市中农民工社会权益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情况,进一步探索体制制度建设存在的弊端,同时向我国南方发达城市学习,掌握企业在保障体系方面的成功经验,并逐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范围,为农民工提供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完善医疗保障制度,除此之外,还可将城镇农民工引入企业户籍的医疗体系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24号《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有明确的概念,农民工是指为用人单位提供劳动的农村居民,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部保障农民工工资权益的专属性法律文件,专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从用工周期,工资支付形式,工资清偿等方面有效的保障农民工工资。
2024年4月Apr.2024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41卷第2期Vol.41㊀No.2doi :10.3969/j.issn.1672-0598.2024.02.005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4-01-20㊀作者简介:周爱军(1977 ),男,河北抚宁人;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人才资源开发㊁就业与劳动保障研究㊂㊀本文引用格式:周爱军.国内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脉络与热点追踪 基于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1(2):61-75.国内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脉络与热点追踪基于CiteSpace 的文献计量分析∗周爱军(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石家庄050051)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要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㊂围绕这一主题,借助CiteSpace 等文献分析工具,聚焦发文量㊁文献被引频次㊁期刊影响因子㊁核心作者群㊁关键词聚类等指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系统梳理其研究脉络,得出了如下结论和研究展望:近十年来,国内外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逐步深入,但文献总量较少,核心作者群相对分散,业内学术影响力不高,未来研究方向将集中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新型雇佣关系认定和劳动权益保障两个方面,并致力于在工会职能创新㊁立法创新㊁社会保险政策实践创新3个方面作出实质性突破㊂关键词:新就业形态;平台从业者;劳动关系;劳动权益中图分类号:F249.1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0598(2024)02-0061-15随着共享经济㊁平台经济等新经济业态的蓬勃发展,相应的就业形式也发生深刻变迁,新就业形态应运而生,与之伴生的劳动者人群也迅速壮大㊂2023年3月,中华全国总工会公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总报告显示,目前全国职工总数在4.02亿人左右,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8400万人,占比超五分之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经成为职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㊂但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却面临严重缺位问题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人社部等八部门也联合发布了‘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并召开平台企业用工行政指导会,督促头部平台企业落实政策㊁依法规范用工㊂与此相呼应,国内外学者近年来也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及其权益保障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㊂本文借助CiteSpace 等文献计量工具,全面对比分析国内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的发展脉络,以期从整体上把握该研究的历史㊁现状和趋势㊂一、研究思路与数据基础(一)主题解析与概念界定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新就业形态,此后,16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国内学者对其内涵进行了深入探究,张成刚[1](2016)从生产关系视角入手,认为新就业形态是伴随着互联网技术进步与大众消费升级出现的去雇主化的就业模式以及偏离传统正规就业并借助信息技术升级的灵活就业模式㊂朱松岭[2](2018)认为新就业形态是 传统产业在互联网条件下延伸而产生的㊁尚未完全转化成独立新形态的就业形态 ㊂孟琦[3](2020)则认为,新就业形态是在新业态㊁新经济与新技术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去雇主化的就业形态㊂学者们的研究显示新就业形态具有4个显著特征:一是雇佣关系灵活化㊂从业人员与多个平台形成合作关系,且很少与平台企业签订劳动合同㊂二是工作方式㊁时间与场所弹性化,给从业者最大的自由发挥空间㊂三是劳动报酬非固定化,取决于个人努力和平台综合业绩㊂四是从业人员个体化㊁多元化㊂2021年12月,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对此作出明确定义:新就业形态是指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特别是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带来的一种就业新模式,体现为劳动关系灵活化㊁工作内容多样化㊁工作方式弹性化㊁工作安排去组织化㊁创业机会互联网化,正在成为吸纳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㊂新就业形态与灵活就业有所交叉,是灵活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传统的灵活就业相比,新就业形态增加了互联网平台作为承担部分劳动用工管理功能的就业载体以及获取就业资源信息的途径,呈现出组织方式平台化㊁工作任务自主化㊁主体身份多重化㊁劳动关系模糊化等新特征㊂对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界定与保障路径,从前期重要文献的梳理来看,其权益主要指基于劳动关系的社会保障权益,以失业保险㊁工伤保险㊁医疗保险为主;其保障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方向,一是劳动关系的界定,二是从多个视角探讨其劳动权益保障的途径㊂本文的文献检索和计量分析都围绕以上主题和概念展开㊂(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权威性,本研究在数据来源上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进行样本数据研究㊂具体检索与筛选过程如下: 1.确定主题词并检索文献㊂首先,对国内文献进行检索㊂在预先阅读部分高质量期刊文献的基础上,咨询经济学㊁劳动经济学㊁社会学专家学者,经过多次研讨论证后确定了5个主题词:新就业形态㊁网约工㊁类雇员㊁平台从业者㊁劳动权益,选取CNKI的高级检索方式,将前4个主题词用 OR 连接,构建中文检索式,并限定学术期刊为来源库进行全库全时段检索,查询到相关文献1739篇,根据最后一个主题词 劳动权益 选用 AND 连接,对查询结果进行再检索,得到文献158篇,文献分布时间段为2017 2023年㊂其次,对国外文献进行检索㊂基于中文文献所确定的5个主题词,结合对部分国外相关文献的前期研究,确定了对应的5个主题词:Uber Economy,Independent Contractor,Platform Worker,Gig Work-er,Regulation㊂选取Web of Science-Core Collection数据库的高级检索方式,将前4个主题词用 OR 连接,选择2017 2023年时间区间,构建英文检索式,选定Documents进行全库检索,查询到相关文献3211篇,选择第5个主题词用 AND 连接,在查询结果上进行再检索,得到文献237篇㊂2.对检索到的原始文献进行二次筛选,作为文献计量分析的数据来源㊂通过逐篇阅读检索到的文献的题目和摘要,首先去掉通知㊁通讯类文献,之后按照以下标准筛选文献:研究主题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对象为从业者特点和法律法规,通过追溯参考文献进行补充,最终获得中文文献211篇㊁外文文献141篇,作为计量分析的样本文献㊂3.从样本文献中选取高质量文献作为内容分析(研究热点部分)的数据来源㊂对中文文献,在211篇的基础上,选择CSSCI来源文献,选取与主题高相关性文献40篇㊂对外文文献,根据其文献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和主题相关度,同样选择40篇㊂以上80篇文献作为本文研究热点分析的基础资料㊂26第2期周爱军:国内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脉络与热点追踪二㊁基于图表和量表的文献统计分析:发文量㊁被引频次与影响因子(一)发文量变化趋势分析发文数量及趋势是体现国内外发文总量的一个基本指标,反映了国内外学者对主题文献的关注程度与认识深度㊂基于本研究的梳理和统计,从2009年开始,国外学者开始零星地探讨 零工 与 零工经济 这一新的就业形式与经济业态㊂2014年开始关注 零工 (Gig Worker)的就业风险问题,包括不公平雇佣与是否参与社会保险计划等㊂之后,该主题研究进入发展期,文献数量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领域的研究㊂国内学者则在2016年以后开始涉足该领域,介绍国外关于 零工经济 与 零工 的相关信息,继 新就业形态 这一概念被提出后,张成刚[1]提出了依托网络平台的创业式就业者㊁自由职业者㊁多重职业者等新就业类型,在肯定新就业形态发展具有促进就业和缓解劳资矛盾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提到了去中心化的就业模式可能增加新型就业个体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包括收入不稳定㊁需求变动冲击㊁价格变动冲击㊁无就业保护等㊂2017 2022年,国内相关文献数量快速增加,与国外文献并行呈持续上升态势,同期数量明显超过国外文献(见图1)㊂总体而言,国内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研究虽起步稍晚,但近年来文献数量呈后来居上之势㊂这说明,国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实践中主管部门对新就业形态的认知与制度创新需求也在日益上升㊂706050403020100发文数量/篇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年份131024822203321213465372321发文数量(国外)发文数量(国内)图1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国内外文献情况(2017 2023年)(二)文献被引频次分析论文的被引频次是衡量论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的基本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学术水平的高低㊂以Web of Science 核心数据库收集到的141篇文献和CNKI 收集到的211篇文献为样本数据,对国内外文献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得出排名前5的高被引文献量表,详见表1和表2㊂表1㊀国外高被引文献统计(前5)篇名作者刊名发表年份/年被引频次/次Regulating Work in the Gig Economy :What Are the Options ?Stewart A ,Stanford J Economic and LabourRelations Review 2017184Flexibl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and Careers in Times of the COVID -19Pandemic Spurk D ,Straub C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2020175 Is Your Gig Any Good ? Analysing Job Quality in the Australian Platform -based Food -delivery Sector Goods C ,Veen A ,Barratt T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201910936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续表1篇名作者刊名发表年份/年被引频次/次Networked But Commodified: The(Dis)Embeddedness of Digital Labour in the Gig EconomyWood AJ,Graham M,Lehdonvirta V,Hjorth ISociology-the Journalof the BritishSociological Association2019100The Gig Economy :Employee, Self-employed or the Need for a Special Employment Regulation?Todoli-Signes A Transfer-European Reviewof Labour and Research201787表2㊀国内高被引文献统计(前5)篇名作者刊名发表年份/年被引频次/次网约工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基于湖北外卖骑手的调查胡放之湖北社会科学201997平台经济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的法理探析与制度建构娄宇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92网约工的劳动权益保护唐鑛,胡夏枫社会科学辑刊201883英国网约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思路㊁困境及启示林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79平台用工劳动权益保护的立法进路谢增毅中外法学202269从表1可知,国外样本数据中被引频次前5的文献,平均被引次数为131次,其中被引频次最高(184)的是Stewart等[4]在2017年发表的论文,该文回顾了数字零工在澳大利亚的发展程度和主要特点,分析现有就业法规对这些零工工作的适用性,提出了5个方面的解决思路㊂Todoli-Signes A[5]同年发表的另一篇高被引文献认为,数字时代极大地改变了雇佣关系,致力于将客户与个人服务提供商直接联系起来的新型公司正在兴起,就业法面临严峻挑战,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项新的特殊劳动法规㊂2019年的两篇论文中,Goods等[6]以澳大利亚平台外卖行业为案例,从经济保障㊁自主性和享受3个维度来评估平台工人的工作质量;Wood AJ等[7]则通过对东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平台工人的调查与访谈,探讨数字劳动力在现有工作环境下缺乏劳动法规保护和医疗保健权利被限制的现象㊂2020年,Spurk D等[8]研究了正常雇佣关系中工人工作安排的变化,如短时间工作㊁灵活的工作地点和工作时间等,以及应运而生的临时代理工作和其他形式的分包劳动等㊂以上研究主要对数字零工㊁平台从业者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雇佣关系㊁工作表现和劳动保护进行了探讨,为后续研究指明了路径㊂从表2可知,国内样本数据中被引频次前5的文献,平均被引次数为84次㊂其中发表年份最早的是2018年唐鑛等[9]的‘网约工的劳动权益保护“一文,该文针对网约工缺乏社会保险的问题,提出对网约类用工的定性应当以劳动关系性质为评价准则,网约工人应当通过工会㊁保险等形式进行自我维权㊂被引频次最高(97)的是胡放之[10]在2019年发表的论文,该文通过对湖北外卖骑手就业现状的调查,提出了创新劳动关系认定标准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㊁强化平台企业主体责任㊁加大政府监管服务力度㊁提升网约工的维权意识等对策建议㊂同年,林欧[11]研究发现,我国在制定网约工劳动权益保障制度时,应充分考虑灵活用工的扩展趋势,通过立法或修法明确规定灵活用工群体的基本劳动权益内涵,并注意与税法㊁社会保障制度相协调,以确保网约工的劳动权益得到有效保障㊂2021年,娄宇[12]从法理分析的视角提出,对于平台经济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权益保障,可以在基本医保㊁职业伤害保障㊁集体协商3个重点领域进行法律制度设计㊂2022年,谢增毅[13]从立法的视角探讨平台用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提出应赋予平台工人平等就业㊁职业安全卫生㊁工资㊁工时㊁加入工会和集体协商等方面的权利,以及与算法相关的46第2期周爱军:国内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脉络与热点追踪权利㊂以上研究聚焦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上,从法理分析㊁国外借鉴㊁国内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对国内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㊂从中外研究对比来看,一是国内文献的被引频次明显低于外文文献,影响力相对较弱;二是国内重要文献的发表时间略晚于外文文献,说明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三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略有不同,国外学者侧重于对新用工形式及经济属性的研究,其中包含劳动者保护的内容,国内学者则侧重于对新形态就业者劳动关系和劳动权益保障的研究㊂(三)期刊影响因子分析学术期刊是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承担引领学术研究㊁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高质量的学术期刊是高质量文献的保证,两者相辅相成㊂从外文文献发表期刊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用于数据统计的141篇外文文献分布于108个期刊中,其中有20.4%的期刊发表了两篇及以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的文献,发表文献数量(56篇)占总统计文献数的39.7%㊂发表文献排名前5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劳资关系㊁运营管理㊁新技术工作与就业这些学术领域,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共发表7篇;影响因子排名前5的期刊主要集中在职业行业㊁技术预测和社会变革㊁技术改革等领域,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是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 ,影响因子高达27.5(详见表3)㊂由以上情况可知,外文期刊对主题文献的刊载集中在对口专业领域,但整体数量不多㊂同时,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对主题文献的刊载量均为1篇,表明国外学术界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关注度还不够高㊂表3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外文文献发表期刊分布情况发文数量最多的5种重要期刊及其发文数量影响因子最高的5种重要期刊及其发文数量期刊名称影响因子数量/篇期刊名称影响因子数量/篇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2.37Dialogues in Human Geography 27.51Relations Industrielles -Industrial Relations 0.44Technovation 12.51Work Employment and Society 3.74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21M&SOM -Manufacturing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6.33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11.11New Technology Work and Employment 5.83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1.11从国内文献发表期刊分布的总体情况来看,用于数据统计的211篇文献分布于110个期刊中,其中有23.6%的期刊发表了两篇及以上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相关的文献,发表文献数量(95篇)占总统计文献数的45%㊂发表文献排名前5的期刊主要集中在劳动关系㊁人力资源开发㊁工会理论与劳动就业这些学术领域,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期刊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共发表12篇;影响因子排名前5的期刊主要集中在经济社会改革㊁法学和劳动经济学等领域,其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是‘改革“,影响因子为11.807(详见表4)㊂由分析可知,国内对主题文献的刊载同样集中在相关专业领域,发文数量上略高于同期外文期刊,期刊影响因子明显逊色于外文期刊㊂与国外文献不同的是,国内不仅借鉴国外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在工会理论方面的研究,也体现出自身的鲜明特点:一是重点集中在劳动关系和法学相关期刊上开展研究;二是在实践对策类文章上结合实例进行实践探索㊂以上结果表明国内学术界和56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实践工作部门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的关注程度明显增加㊂表4 国内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文献发表期刊分布情况发文数量最多的5种重要期刊及其发文数量影响因子最高的5种重要期刊及其发文数量期刊名称影响因子数量/篇期刊名称影响因子数量/篇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1.77112改革11.8071人民论坛 1.4619中外法学11.5711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4.0358环球法律评论8.7873工会理论研究 1.0868法学8.2011中国劳动 1.3167经济学家7.6971三㊁基于CiteSpace的文献可视化分析:发文国家(地区)㊁发文机构与核心作者(一)发文国家(地区)分析学术研究受地方政治㊁经济制度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㊂对发文国家(地区)的分析旨在展现不同国家(地区)间关于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的不同特点和关注程度,形成学术研究的地理分布图谱㊂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集到的141篇文献为数据源,基于CiteSpace的Country(re-gion)分析功能,年度区间设置为2017年1月至2023年8月,年度切片设为1年,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发文国家(地区)图谱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发文国家(地区)图谱共有39个节点,形成43条连线,网络密度值为0.058,Q值(取值范围0≦Q<1,大于0.3表明网络结构显著)为0.5476,S值(聚类清晰度,大于等于0.7表示聚类结果具有较高的信服度)为0.8624,说明各聚类结构合理,令人信服㊂由图2可知,在39个发文国家(地区)中,形成引领作用并且发文数量在10篇以上的国家有美国㊁中国㊁澳大利亚㊁英国㊁德国㊁荷兰和加拿大㊂除中国外,这些国家均为发达国家(地区)㊂这表明由共享经济引起的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主要是在发达国家(地区)出现并快速发展,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异军突起,在互联网平台经济方面紧随发达国家(地区)的步伐,并在某些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相关的学术研究也逐步向前沿靠拢,快速步入并跑行列㊂图2㊀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发文国家(地区)图谱66第2期周爱军:国内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研究脉络与热点追踪(二)发文机构分析纵观国内外,发文机构多为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也包括一些政府所属部门和研究机构,以及一些社会领域和头部企业的智库㊂发文机构的层次与水平也体现了文献的层次和水平㊂基于CiteSpace的Insti-tution分析功能,对中英文样本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可得到如图3㊁图4所示的发文机构网络图谱㊂图3㊀外文文献发文机构网络图谱图4㊀中文文献发文机构网络图谱从图3显示的外文文献发文机构网络图谱来看,网络节点数150个,网络连线123条,网络密度值为0.011,Q值为0.9042,S值为1,说明网络聚类结构优良,可信度很高㊂在机构发文量上,发文量最多的前5家机构是University of Sydney(悉尼大学,5篇)㊁University of Oxford(牛津大学,5篇)㊁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加州大学体系,4篇)㊁Tsinghua University(清华大学,4篇)㊁Centre National de la Recherche Scien-tifique(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4篇),与国家发文量图谱的分析结果对应并吻合;在发文量排名前20的发文机构中,有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10的牛津大学㊁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另外还有8个发文机构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内㊂在合作关系上,形成三个主要的聚类群,第一类由University of Sydney㊁University of London和Edith Cowan University等11所大学组成;第二类由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ystem㊁Tsinghua Univer-sity㊁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㊁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等多家科研机构和大学组成;第三类由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领衔的7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组成㊂这些群体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学术合作网络㊂另外,发文量较高的还有University of Oxford㊁University of Toronto㊁N8Research Partner-ship㊁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等国际知名高校和高校联盟形成的小聚类㊂76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1卷从图4显示的国内文献发文机构网络图谱来看,网络节点数129个,网络连线24条,网络密度值为0.0029㊂其中连线值和密度值过小,说明国内发文机构间合作不够紧密㊂从图中可以看出,较为明显的聚类群仅有一个,即由中国人民大学偕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领衔的9所大学组成的聚类群㊂Q值为0.9019,S值为1,说明整体网络聚类结构优良,可信度很高㊂在机构发文量上,发文量最多的前5家机构是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8篇)㊁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6篇)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6篇)㊁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5篇)㊁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4篇),均是国内劳动经济㊁法学领域的知名院所,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政法大学分别在两领域专业排名第一㊂在发文量排名前20的发文机构中,入选全国 双一流 高校的有7个,其中按照ABC中国大学排名评价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在全国 双一流 高校中排名第8位㊂在合作关系上,除了前文提到的唯一的聚类群之外,还有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㊁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㊁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㊁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的小聚类或单发机构,其发文量在发文机构中排在前列㊂(三)核心作者群分析作者是文献的产出者,高发文量和高合作度的作者形成核心作者群,对本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积极的影响㊂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外样本文献进行图谱分析,节点类型设置为 Author ,年度区间设置为2017年1月至2023年8月,年度切片设为3年,可得到如图5㊁图6所示的作者合作关系图谱㊂从图5所示的外文作者合作关系图谱来看,Q值为0.943,S值为1,说明生成的图谱结构合理,可信度很高㊂从作者发文量来看,发表论文最多的是Frenken,共4篇,根据普莱斯定律的计算公式:M=0.749 N max(N max指最高作者的发文量),得出其阈值M为1.498,因此本研究中发文量大于或等于2的作者均可列入核心作者群㊂经统计,共有7位作者,形成6个核心作者群,核心作者分别是:乌得勒支大学的Frenken,牛津大学的Graham,埃迪斯科文大学的Barratt,麦克马斯特大学的Stanford,天津大学的Zhao Daozhi,电子科技大学的Dang Sixuan㊁Cao Sheng㊂核心作者群共发文16篇,占发文总数的11.3%,与普莱斯定律50%的界定值相距甚远,表明样本外文文献作者之间的科研合作关系较弱,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较大规模的研究团队,业内学术影响力不强㊂图5㊀外文核心作者群及合作关系网络图谱从图6所示的中文核心作者群及合作关系图谱来看,Q值为0.9377,S值为1,说明生成的图谱结构合理,可信度很高㊂从作者发文量来看,发表论文最多的是张成刚,共4篇,根据普莱斯定律的公式进行86。
解读国际人权法律框架全球人权保护的法律准则人权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价值观,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为了维护和保障人权,国际社会建立了一系列的法律框架和准则。
本文将对国际人权法律框架进行解读,以全球人权保护的法律准则为主线,探讨人权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一、国际人权法律框架的概述国际人权法律框架主要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国际人权公约》、《人权理事会成立决议》等一系列国际公约和法律文书。
其中,《世界人权宣言》是国际人权保护的基石,宣告了人权的普遍适用性和不可分割性。
《国际人权公约》则进一步详细规定了各项人权的内容和保障措施。
二、全球人权保护的法律准则全球人权保护的法律准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平等与非歧视平等与非歧视是人权保护的基本原则。
根据国际人权法律框架,任何形式的歧视都属于人权侵犯。
人人平等、享有平等权利是全球人权保护的核心准则之一。
2. 生命权与人身安全人的生命权和人身安全受到法律的最大保护。
禁止任何形式的虐待、酷刑和死刑,保护个体的生命权和人身安全是全球人权保护的重要法律准则。
3. 言论与自由人的言论自由受到国际人权法律框架的保护。
自由表达意见、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的权利,以及和平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都是人权保护的基本准则。
4.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在国际人权法律框架中得到一定的保障。
包括教育权、生活标准、社会保障、文化参与等方面的权利,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实现全球人权保护的公平与公正。
5. 儿童权利保护儿童权利是全球人权保护的重要任务之一。
国际人权法律框架规定了儿童权利的内容和保护措施,包括教育权、生存权、发展权等,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法律保障。
三、全球人权保护的现状与挑战尽管国际社会一直致力于全球人权保护,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人权的维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是一个重要问题。
一些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条件限制,可能难以充分保障人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摘要:我国二元的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作为新的社会群体,却被排斥在这个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形成了制度性的缺失,正视问题存在并积极求索化解之道势在必行。
本文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并对研究状况作了简要评析,根据农民工的实际状况,主要从制度和制度操作两个方面分析了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加强该领域研究,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保障机制社会结构目录1前言................................................. - 4 -1.1研究背景........................................ - 4 -2、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滞后的隐患和原因............ - 5 -2.1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 ................ - 5 -2.2、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 - 6 -2.3农民工社会保障隐患及问题 ........................ - 6 -3.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7 -3.1.农民工建设社会保障的原因....................... - 7 -3.3,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 8 -3.4.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意义........ - 8 -3.4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9 -3.5.社会保障建设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 9 -3.5.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弊端 .................. - 10 -3.5.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利条件 .............. - 10 -4.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 ...................... - 11 -4.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方面的因素: ............. - 11 -4.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客观方面的因素: ........... - 12 -5.1、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 - 12 -5.1.1,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人口......... - 13 -5.1.2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