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
- 格式:ppt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18
初唐文坛四杰分别是指谁在唐代初期,有四位非常杰出的才子,被称为文坛四杰,那么,他们分别是谁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唐文坛四杰分别是指谁,欢迎大家阅读。
初唐文坛四杰:王勃王勃(公元650—676),字子安,是“初唐四杰”之首)。
他的诗风格清新,他的赋更使他是初唐一大名家。
他与卢照邻等人都试图改变当时“争构纤维,竟为雕刻”的诗风。
他在27岁时所写的《滕王阁诗序》是词赋中的名篇,序末所附的《滕王阁诗》则是唐诗中的精品,且诗中手法对后世诗人颇有影响。
至于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更是公认的唐诗极品,其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唐诗中最能渗透古今、撼动人心的千古名句。
初唐文坛四杰:杨炯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弘衣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初唐文坛四杰:卢照邻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
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卢照邻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
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裕府典签,甚受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
”高宗乾封三年(668)初,调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初唐文坛四杰:骆宾王骆宾王(约619~687)唐代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人(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唐朝初期的诗人,又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
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
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
”豪情壮志,见闻亲切。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
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看了初唐文坛四杰分别是指谁的人还看。
初唐四杰简介
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初期的四位文学家,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王勃,字梦得,号梦得居士,唐朝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首。
他擅长诗歌创作,尤其是抒情诗,其中以《滕王阁序》最负盛名,被誉为“唐诗之祖”。
杨炯,字子瞻,号芙蓉山人,唐朝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
他擅长诗歌创作,以婉约抒情著称,其中以《渔家傲》最负盛名,被誉为“婉约诗之祖”。
卢照邻,字子硕,号洞庭鹤,唐朝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
他擅长诗歌创作,以清新抒情著称,其中以《早发白帝城》最负盛名,被誉为“山水诗之祖”。
骆宾王,字子厚,号绿窗吟,唐朝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
他擅长诗歌创作,以抒情辞藻著称,其中以《江城子》最负盛名,被誉为“抒情诗之祖”。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初唐四杰分别是谁1王勃简介王勃出生于世代官宦的诗书人家。
其祖父王通是隋秀才高弟,曾任蜀郡司户书左和蜀王侍读等官,后来退官居家,专门在龙门讲学著书。
其著作有《元经》和《中说》,为当时儒士所称道。
其父福峙,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六合二县令、齐州长史等官,晚年开始对玄学(即修炼)有了兴趣。
王勃天生聪颖,悟性过人,是个早熟的神童。
他六岁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九岁时读颜师古注的《汉书》,便能指出书中的过失;十岁时以一个月的时间竟能通读六经而无一点障碍,连他的朋友、同样是神童出身的杨炯都认为他的知识是先天带来的(“悬然天得,自符昔训”)。
文学成就王勃的文学主张崇尚实用,认为“君子以立言见志。
遗雅背训,孟子不为;劝百讽一,扬雄所耻。
苟非可以甄明大义,矫正末流,俗化资以兴衰,家国由其轻重,古人未尝留心也”(《上吏部裴侍郎启》)。
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
他创作“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
王勃的古诗仅有10多首,其中《临高台》反映都市繁华生活,暗寓对贵族豪门的讽刺。
《采莲曲》、《秋夜长》写妇女在采莲和捣衣时思念征夫,则是直接继承了乐府民歌的传统,而又能开拓意境。
这些诗作虽仍带有六朝的华艳色彩,但风格清新明朗,显示了唐诗的新面貌。
王勃的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多篇,多为骈体,其中亦不乏佳作。
《滕王阁序》在唐代已脍炙人口,被认为“当垂不朽”的“天才”之作(《唐摭言》)。
名句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为历来论者所激赏。
《旧唐书·文苑传》引崔融语云:“王勃文章宏逸,固非常流所及。
”《四库全书总目》亦谓勃文为“四杰之冠”。
初唐四杰的诗人形象剖析初唐四杰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这四位在初唐时期以文学成就著称的诗人。
他们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儒雅的风格和才情横溢而广受赞誉,被后人尊称为初唐文坛的瑰宝。
本文将对这四位诗人的形象进行剖析。
王勃王勃(650年—676年),字子安,汉族,陕西蒲城人。
他是初唐时期最早一位全面接受佛教影响并创作佛教题材诗歌的重要诗人之一。
- 形象特点:王勃形象可谓壮丽豪放,他有一颗追求真理与高尚道德的心,并通过自己写作展示出对社会现实和人生意义深刻独到的洞察力。
- 代表作品:《滕王阁序》是王勃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表达了对权贵阶层失职纵容和社会道德败坏的愤慨和批判。
杨炯杨炯(665年—713年),字敬之,汉族,四川绵州人。
他对文学有着极高的追求,在纷乱战乱的初唐时期,以其诗才挺立于文坛。
- 形象特点:杨炯形象可谓充满正气和浑厚情怀,他重视孝道、忠诚和品德修养,善于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社会风貌和处事原则的思考和感慨。
- 代表作品:《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是杨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体现了他深沉而豪放的艺术风格,并以咏史抒怀的方式抒发了愤慨之情。
卢照邻卢照邻(657年—696年),字子隐,汉族,湖南涟源人。
他以其温儒雅派的诗歌风格闻名于世,被誉为"文采新绝"、"古文圣手"。
- 形象特点:卢照邻形象可谓谦和而内敛,在写作中注重审慎思考,在不落俗套的同时,以纯净、清新的文字展现自己独特的文学风貌。
- 代表作品:《观湖赠张丞相》是卢照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通过对景物描写和内心感受的交织,呈现了他深沉而富有情趣的创作风格。
骆宾王骆宾王(646年—684年),字儿房,汉族,陕西蒲城人。
他是初唐时期最具浪漫主义色彩和个人抒情情怀的诗人之一。
- 形象特点:骆宾王形象可谓奔放而激情四溢,他不拘泥于传统形式,在写作中表达了个体自由与个性追求,并以其艳丽丰富、意境深远的诗歌风格著称。
初唐四杰是初唐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春庄》王勃山中兰叶径,城外李桃园。
岂知人事静,不觉鸟声喧。
【译文】幽静的山林中有一条小路,路边长了满兰叶,城外的种桃李的园子。
只是没有人事的清静,没有听到鸟儿的啼叫之声。
《咏风》王勃肃肃凉景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译文: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
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
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乐府·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
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
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译文:长城以北路途遥远,地域广阔无际,城南的战事悲苦艰辛。
战旗猎猎,想鸟的翅膀一样;盔明甲亮,像鱼的鳞片一样。
冻水十分寒冷,冻伤了马匹,使人倍觉凄凉的风声,愁煞了人们的心。
微小的心意也表达了征人们光明的内心世界;征程千里,大漠黄沙飞,遮天蔽日。
昭君怨卢照邻合殿恩中绝,交河使渐稀。
肝肠辞玉辇,形影向金微。
汉地草应绿,胡庭沙正飞。
愿逐三秋雁,年年一度归。
译文:皇上的恩德被阻断不能下达,因此我无奈出胡。
来探望我的使者也越来越少,看来皇帝已忘了我这忠义之人。
想当年我肝肠寸断辞别了大汉,形单影只向胡地而去。
想来中原春草已绿,这里风沙正飞。
此诗明里哀叹昭君之不幸,实则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发感慨。
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译文: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作为囚徒的我,不由得生出了阵阵悲伤。
我虽不到四十岁已是满头白发,哪还经得起那如妇人黑发般的蝉儿哀鸣的侵袭。
秋露浓重,蝉儿纵使展开双翼也难以高飞,寒风瑟瑟,轻易地把它的鸣唱淹没。
虽然蝉儿居高食洁,又有谁能相信我的清白,代我表述内心的沉冤?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杨炯之生平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
但自称“耻在王后,愧在卢前”。
四杰命运多舛,四人中就有三人死于非命,只有杨炯得善终,但年岁也不高,仅43岁,且身后萧条,没有子嗣,其中以骆宾王和卢照邻年岁稍长,杨炯和王勃同龄。
1、出身名门,但到他这一代已经衰落,他的父亲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只知道他的伯父杨德裔曾在地方州县担任要职,杨炯自称“吾少贱也”,可能幼时家境并不怎么好。
2、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3、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
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正三品,副部级)、司直(汉置司直,帮助丞相举察百官不法之事。
)。
(弘文馆是太宗时代就设立的,主要负责整理校正书籍;参议朝廷制度、礼仪的设置;同时又招收弟子、教授生徒,相当于中央直属的学校,能到里面学习都是贵族子弟,且名额有限。
)只可惜,杨炯的辉煌便止步于此,从10岁到27岁,这10年间,一直都是“待制弘文馆”的身份,生活仿佛止步不前,他的心情压抑而彷徨。
这期间土蕃大举入侵西北边庭,渴望挣脱樊笼、驰骋沙场、建功立业的他,写了这首《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描写一位埋首穷经的书生弃笔从戎、从军边塞的过程,写得气格豪迈,壮志昂然,远非当时柔靡浮艳、吟弄风月的宫廷诗可比。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一句更是广为流传,后来王维的“岂学书生辈,窗前一老经”。
高适的“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想必都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
而这一句更是喊出了作者的心声,只可惜,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杨炯一生都困守书斋,从来都没有机会实现他的豪迈愿望。
直到27岁,杨炯才应制举及第,补九品校书郎(专门校勘典籍的官职),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也就是这一年,和他同龄的好友王勃,也是27岁,渡海前往交趾探望父亲,溺水而亡。
名词解释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初唐时期四位文学家,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
这四位文学家在初唐时期有着重要的贡献,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王勃(650年-676年)是初唐时期的杰出文学家,被誉为“文学鼻祖”。
他的作品有《滕王阁序》、《送魏万之京华秋夕阻风匡》等。
其中,《滕王阁序》被誉为自古第一篇长诗,以其绚烂的词藻和雄壮的气魄,表达了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展现出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来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杨炯(623年-690年)是初唐时期的另一位杰出文学家,他的作品有《世说新语》、《骊山怀古》等。
《世说新语》是一部自带鲜明个性色彩的文学作品,通过对人物言行的描写,揭示社会中的人情世故和道德准则,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骊山怀古》则表达了对故国悲苦的感慨和对往事的回忆,颇具情感表现力。
卢照邻(约625年-约690年)是初唐时期的文学家,主要创作散文。
他的作品有《和薛据登楼》、《金陵晚望》等。
卢照邻的散文作品以写景和描绘人物为主,以细腻婉约的语言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观察,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骆宾王(约ca. 643年-约684年)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他的作品有《丰乐亭回忆》、《咸阳初日》等。
骆宾王的诗作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的思考为主,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以其独特的诗风受到后世文人的推崇。
初唐四杰的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的作品表达了自己对时代和现实的思考和不满,体现了个性的独立和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们的创作风格和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学家和文艺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初唐四杰是初唐时期文学的代表,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初唐四杰指的是哪四位在中国历史上,初唐时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和政治稳定为后来的时代奠定了基础。
在初唐时期,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被称为“初唐四杰”。
这四位文化名人分别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张旭。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对文学的贡献而闻名。
首先,王勃被认为是“初唐四杰”之一。
他是唐代在家的文士,以其诗歌作品而闻名于世。
王勃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个人主义的味道。
他的作品通常表达他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关切,同时也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王勃的代表作品有《登对楼》和《滕王阁序》,这些作品以其雄奇的气势和优美的用词而被广大读者所喜爱。
其次,杨炯也是被认为是初唐四杰之一。
他是帝王的文人,曾任宰相等高官。
杨炯擅长书法和文学创作,他的作品以其清新的风格和卓越的才华而受到赞赏。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
他的诗歌作品通常以婉约的风格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
杨炯的代表作有《北夜歌》和《登科后》。
第三位初唐四杰是卢照邻。
卢照邻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文家。
卢照邻的诗歌作品以其雄奇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而闻名。
他的作品通常描绘了他对社会和政治现实的关切,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人生和哲学的思考。
卢照邻的代表作有《纪行诗》和《秋夕》。
最后一个初唐四杰是张旭。
张旭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的书法以其流畅的笔画和独特的风格而著称。
他的文学作品也深受人们的喜爱。
张旭的作品通常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深思熟虑的思考而著名。
他的代表作有《东篱乐府》和《寻隐者不遇》。
初唐四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的作品对后来的文学和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创的创作风格在当时大放异彩。
他们的作品在后来的时代被广泛传颂,并且对后人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示了他们个人的才华和智慧,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
他们的成就不容忽视,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初唐四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常识积累:初唐四杰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这四个人怎么记呢?先记姓,简称“王杨卢骆”,再来记名,一下就记住了。
然后还需要我们记一下他们每一人的生平。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
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杨炯,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于显庆四年举神童。
上元三年应制举及第。
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其他唱和、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另存赋、序、表、碑、铭、志、状等50篇。
卢照邻,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
卢照邻的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
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为初唐脍炙人口的名篇,但仍未摆脱六朝诗风影响。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
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在四杰中骆宾王的诗作最多。
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初唐四杰100句经典诗句,你会背几首?标题:初唐四杰100句经典名句,你会背几首?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
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
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
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
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
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
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
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
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
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
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
”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初唐四杰【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滕王阁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滕王阁序》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唐)王勃《滕王阁序》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试论初唐四杰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试论初唐四杰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四杰齐名,原指其诗⽂⽽主要指骈⽂和赋⽽⾔。
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试论初唐四杰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希望⼤家喜欢。
史称“初唐四杰”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是独具美学特质的唐诗始肇时期特别是唐诗发展史上的重要的诗群;其诗作是中国诗史上的⼀座丰碑。
⽆论是诗歌的题材内容还是诗体的形式,抑或是艺术风格,四杰都呈现出开唐诗发展风貌。
本⽂将对初唐四杰诗歌的题材内容、诗体的形式和诗歌艺术风格进⾏分析,以明确四杰在唐诗史上的作⽤和地位,更好地把握初唐诗歌极其整个诗歌的发展历程。
⼀、特定的时代背景 马克思主义⽂艺理论认为⽂学是远离经济基础的⼀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这就是说,任何⽂学的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那个特定的时代。
号称“四杰”的王杨卢骆,⽆⼀例外是初唐诗坛那⼀特殊时期的重要诗群。
他们⼤都⽣活在唐太宗贞观中期以后⾄武则天期间,⼤唐王朝的建⽴,尤其是唐太宗所创造的贞观之治,不仅在物质⽂化上创造了空前的繁荣,⽽且在历经数百年的战争分裂、动荡压抑之后,在精神层⾯上对整个社会的⿎动具有更⼤的⿎舞⼒量,这对四杰⼀类的⼠⼈⽆疑也是⼀种巨⼤的激励,个个摩拳擦掌,渴望有所作为。
初唐统治者还总结吸取了隋亡的历史教训,采取了⼀系列有效措施,门阀制度的崩溃。
科举制度逐渐推⾏,到武后当权后通过科举或直接从没有背景的⼠⼈中拔选、录⽤官员制度的形成,这对⼠⼈的⼼理⽆疑是巨⼤的⿎舞,对⽣活充满希望,对仕途充满⾃信。
然⽽,在初唐这只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上很快取得了进展,呈现出⼀派盛世景象,⽽以诗歌为代表的⽂学却不能迅速跟上初唐政治经济的发展,仍承袭浮艳绮靡的诗风。
不但虞世南、李百药等陈隋旧⾂继续在写宫体诗,就连“⼀代英主”唐太宗也喜欢宫体诗,写的也多为风花雪⽉之作,如《采芙蓉》中就有很明显的齐梁宫体诗的痕迹。
⽽当时,替唐太宗修改⽂稿、为唐太宗所宠信的上官仪,也是秉承陈隋的遗风,更是以写“绮错婉媚”的宫体诗见长。
初唐四杰哪四个_初唐四杰简介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
也被称为文坛四杰。
他们的诗词造诣颇高。
下面是为你搜集初唐四杰哪四个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约生于公元650年(一说为647年),死于676年。
他是一个天才。
传说他六岁就善文辞,九岁时见到《汉书》颜师古注,即作《指瑕》,批评颜的缺失。
公元664年,刘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
年未及冠,授朝散郎。
曾任虢州参军。
后来往海南探亲,坐船时受惊而死。
他路过江西时,正赶上都督府大宴宾客于滕王阁,本来已暗中定好由都督的女婿作序,以向宾客夸耀,因此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到了王勃,竟然不辞。
都督生气,就借口上厕所避开了,让下吏将写文章的情况不时汇报,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都督惊叹道:天才啊!就请王勃写成,尽欢而散。
这就是有名的《滕王阁序》。
又相传他作文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后,就盖上被子睡觉,忽然起身写来,写成不易一字。
当时人称为腹稿。
他的诗以五言为多,且多为成熟的律体。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含对豪门世族的不满,风格较为清新,只是有些诗篇失于华艳。
他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一首五律名作。
写友谊,注重人格平等,话离别,既一往情深,又心胸开阔,是初唐送别诗的一朵奇葩。
初唐文坛四杰杨炯杨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
生于公元650年,约死于693年以后。
十岁时应神童举,授校书郎,终官盈川(今浙江衢县附近)令。
杨炯的诗与文成就并不相等。
他的五言律诗体制精美,气势宏放,王、卢、骆所不及。
而杨炯的文,则情真不如卢照邻,词采不如王勃,七言歌行,亦不如卢、骆。
五言律诗是他所擅长的,其边塞诗气势更佳。
初唐四杰卢照邻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约生于公元635年,约死于689年。
主要活动在高宗、武则天两朝。
曾任新都尉,后为风痹症(足挛,一手残废)所困,虽曾求医于孙思邈,亦不得治。
《初中必背古诗词》作者介绍-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初中必背古诗词》作者介绍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唐宋八大家:柳宗元,韩愈(唐);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宋代)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
字子安。
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
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
有《王子安集》。
诗风俊朗,对于改变初唐诗风有重要影响,散文《滕王阁序》是传诵的名篇。
杨炯(650~693),唐代诗人。
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
杨炯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出塞》、《战城南》、《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人,初唐诗人。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
由于政治上的失意和病痛的折磨,投颍水而死。
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
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
擅七言歌行。
张九龄(678-740),唐开元尚书丞相,诗人。
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
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诗风清淡。
有《曲江集》。
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
本名不详(一说名浩),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字浩然,世称“孟襄阳”,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
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
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山人”是对隐士的称呼)。
曾隐居鹿门山。
有《孟襄阳集》。
崔颢 (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开元年间进士,他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诗歌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初唐四杰的人物简介“初唐四杰”是指我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有关初唐四杰的人物简介,希望能帮到你!人物介绍:王勃(650-675),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律县)人,初唐文学家,文中子王通之孙。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章齐名,称初唐四杰。
其以才及第,又因文而失意,并累及其父。
其省父时,溺水惊悸而死。
他的文多于诗,文之最著名者为《滕王阁序》。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
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
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王勃虽然只活了27个春秋,但著述仍很多,曾撰《汉书指瑕》十卷,《周易发挥》五卷,《次论语》十卷,《舟中纂序》五卷,《千岁历》若干卷,可惜皆佚失。
今所传者,唯《王子安集》16卷,也非全本。
何林天教授点校整理的《重订新校王子安集》,收录了辑自日本的一些佚文,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杨炯:与王勃、卢照邻共同反对宫体诗风,主张“骨气”“刚健”的文风。
他的诗也如“四杰”其他诗一样,在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以突破齐梁“宫体”诗风为特色,在诗歌发展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的诗篇不多,所写《从军行》等几首边塞诗,均表现出了雄健风格。
骆宾王:骆宾王墓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狼山风景区的狼山脚下。
骆宾王(619-?),浙江义乌人,作为“初唐四杰”之一,他在文学史山占有重要的地位。
公元684年,骆宾王跟随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撰写著名的《讨武瞾檄》。
兵败后下落不明,传说与徐敬业之子逃到白水荡(今启东吕四一带)。
明朝人邵潜记载:骆墓原先位于通州东北郊的黄泥口。
明正德九年,有个姓曹的农民挖地时发现一块刻有“唐骆宾王之墓”的碑石,棺内还有尸骨,曹某随后加以掩埋。
初唐四杰的诗风特点及代表作品解读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初唐四杰是备受赞誉的一批诗人,他们以其杰出的才华和独特的诗风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璀璨明星。
本文将介绍初唐四杰的诗风特点,并解读他们的代表作品,以展现他们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一、王勃的雄浑豪放与抒发壮志的风格作为初唐四杰中的第一人,王勃以其雄浑豪放和奔放的风格而著称。
他笔下的诗篇多以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为主题,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阁序》。
1. 《滕王阁序》《滕王阁序》是王勃的代表作之一,它描绘了滕王阁的壮丽和辉煌,同时也表达了王勃对自己前途和壮志的追求。
诗中句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体现了王勃雄浑豪放的风格。
该作首段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藉此向读者展示出自己的壮志豪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雄浑豪放的风格王勃的诗风雄浑豪放,字句丰富多彩,充满力量感和震撼力。
他常运用对比和比喻的手法,用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的诗作往往气势磅礴,字句铿锵有力,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二、杨炯的清新婉约与抒发思乡之情的风格杨炯是初唐四杰中的第二人,他的诗风清新婉约,善于抒发思乡之情。
他的代表作之一是《登幽州台歌》,其中既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关注。
1. 《登幽州台歌》《登幽州台歌》是杨炯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幽州台的美景和自然景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全诗由8首组成,其中每一首都具有鲜明的意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诗中写道:“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美好景色的向往和思念之情。
2. 清新婉约的风格杨炯的诗风清新婉约,情感细腻,往往以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主要特点。
他的诗作通常以轻盈的语言传达出他的思想和情感,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受。
杨炯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他的诗作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