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奶牛胎衣不下并产后轻瘫的诊治
- 格式:pdf
- 大小:72.12 KB
- 文档页数:1
奶牛胎衣不下病的治疗黄其国;黄万光【期刊名称】《中国牛业科学》【年(卷),期】2013(039)004【总页数】2页(P90-91)【作者】黄其国;黄万光【作者单位】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甘肃武威733000;甘肃省家畜繁育中心,甘肃武威73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23胎衣不下也称胎衣滞留,是指正常母牛分娩后12h之内胎衣不能自然完全脱落者称为胎衣不下。
胎衣不下是奶牛较为常见的产后疾病之一,此病病因复杂,常常引起子宫炎症,影响奶牛的正常繁殖力和产奶量,而且还可以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
为了深入探讨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制定出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根据本人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我场的实际情况,对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进行了探讨分析及其治疗现报告如下,供同行参考,不妥之处请予以指正。
1 胎衣不下的病因1.1 饲料条件奶牛精粗饲料搭配不合理或供应不稳定时,胎衣不下发病亦随之增高,如果日粮中有足够的青干草和多汁饲料,每头成年乳牛每天喂给胡萝卜5kg以上时,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或者不发生。
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日粮搭配是预防和降低乳牛胎衣不下的疾病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 分娩季节根据我场多年的产犊季节与胎衣不下的病史表明,发现奶牛在7~9月份发病率最高,平均为19.11%,10~12月份最低,平均为9.1%,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
武威地区7~8月份天气炎热,气温干燥,蚊蝇较多,严重影响着奶牛的食欲及休息,牛群体表散热能力弱,导致奶牛在高温环境中采食量较少,体质虚弱,产前营养不良,致使奶牛气血两亏,而发生胎衣不下。
1.3 胎次关系随着奶牛胎次增加,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显著上升,并与胎次增长呈正相关。
1~3胎发病率为8.3%,6胎以上平均为13.7%,两者差异极显著。
伴随胎次增加,产道损伤或胎衣不下使子宫和阴道的感染机会增多,因此奶牛群中引起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也增加,随着奶牛年龄的偏大,胎次增加和长期泌乳,母牛体质逐渐下降,产后子宫收缩力减弱,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发生粘连,分娩后引起胎衣不下。
母牛产后瘫痪的病因、症状母牛产后瘫痪的诊断、治疗及防治-养牛技术母牛产后瘫痪,是母牛在分娩前后发生的一种急性低血钙症。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奶牛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高产奶牛发病率较高,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四肢肌肉震颤,站立不稳,瘫痪,卧地不起,重症者知觉丧失,体温下降至35度左右。
下面一起具体来了解一下:母牛产后瘫痪的病因、症状母牛产后瘫痪的诊断、治疗及防治。
1、病因确切原因还不清楚,一般认为饲料中钙、磷供应及肠道吸收和内分泌功能失调,加上胎儿生长及乳汁分泌消耗大量的钙,使血钙浓度急剧下降是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奶牛分娩后立即开始产奶,血浆中的钙随乳汁大量排出体外,引起严重的低血钙症,而出现产后瘫痪。
饲养管理不当。
母牛产后能量损失耗很大,失水较多,加上泌乳增多,特别是初乳排出的钙含量最高,使体内钙、磷等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机体为维持钙的平衡,必须加强肠道对钙的吸收,如果饲料配方、光照等不合理,会引起母牛因缺钙而瘫痪。
母牛产仔后,乳房内的血液循环及乳腺泡在活动控制与调节均未达到正常状态,乳房肿胀严重,内压也很高,尤其是高产奶牛,为了多挤奶,把乳房中的奶全部挤净,乳房内压显著下降,导致微细血管渗漏现象加剧,血钙、血糖大量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乳房水肿,从而导致奶牛产后瘫痪,重者甚至死亡。
母牛在产仔过程中,由于身体虚弱引起不同程度的子宫脱垂,在还纳子宫时,消毒不严格,污染严重;或者因胎不正进行助产时,向外拖拉胎儿引起子宫内膜或阴道损伤;有时产后胎衣不下,不能正确地人工剥离胎衣均能导致严重的细菌感染,从而引起局部炎症,最终导致全身感染,引起瘫痪。
2、症状产后瘫痪多数发生在分娩后的48h以内。
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爬卧期及昏睡期。
爬卧期病牛呈爬卧姿势,头颈向一侧弯扭,意识抑制、闭目昏睡、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四肢肌肉强直消失后,呈现无力状态不能起立,这时耳根部及四肢皮肤发凉,体温下降,出现循环障碍,脉搏每分钟增至90次左右,脉弱无力、反刍停止、食欲废绝。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奶牛产后瘫痪是指奶牛在分娩后出现运动障碍的病症。
其病因复杂,包括营养不良、钙磷代谢失调、神经损伤等。
产后瘫痪临床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四肢无力、行走困难、下垂耳朵等。
针对奶牛产后瘫痪的病情,可以采取多种治疗和预防措施。
治疗:1. 营养治疗:确保产牛饲料的充足、适宜,增加适宜的能源和蛋白质摄入量,保证产牛的体重不下降,防止因为营养不良引起的产后瘫痪。
2. 补钙疗法:根据兽医师的建议,给予奶牛适当的钙补充剂,加强钙磷代谢,可以采用静脉给药或饲喂高钙饲料。
3. 物理治疗:适当的运动治疗可以帮助奶牛恢复运动功能。
可以用吊索扶起奶牛四肢,帮助其站起来。
4. 药物治疗:根据兽医师的处方,给予奶牛适当的药物,如激素类药物,对于产后瘫痪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预防:1. 合理的饲养管理:建立合理的饲养管理制度,确保奶牛的饲料营养均衡,保证奶牛充分的休息和活动。
2. 分娩期间的监护:兽医师应在奶牛分娩期间进行密切监护,确保产犊过程顺利进行,避免可能导致神经损伤的情况发生。
3. 预防钙磷代谢失调:适当调整饲喂奶牛饲料中的钙磷比例,合理补充钙磷,以维持钙磷代谢平衡。
4. 提供适宜的运动和活动空间:奶牛在分娩后应该有足够的运动和活动空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无法正常活动而引发产后瘫痪。
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病因复杂。
在治疗方面,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综合措施,包括营养治疗、补钙疗法、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
在预防方面,合理的饲养管理、分娩期间的监护、钙磷代谢调节和提供适宜的运动空间都是非常重要的预防措施。
为了确保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效益,养殖户应该加强对奶牛产后瘫痪的预防和治疗的认识,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奶牛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牛胎衣不下怎么办牛胎衣不下治疗方法母牛分娩前缺乏营养,体质瘦弱,或者妊娠后期缺乏运动,或者体况过于肥胖、胎水过多,导致子宫无法完全收缩等,都可能导致本病,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牛胎衣不下怎么办以及牛胎衣不下治疗方法。
一、牛胎衣不下的临床症状产后经过18-28天,病牛还没有排出胎衣,胎衣就会开始腐败,并散发恶臭味,同时子宫以及产道内环境温度升高,此时就会表现出频繁努责,弓腰拘尾,无法稳定站立或者只能够卧地不起,口色呈青紫色,脉象沉细,呼吸、心跳加快,此时体温往往升高超过39℃,精神沉郁,食欲明显减退。
经过3天还没有排出胎衣,体温会进一步升高,甚至超过40℃,食欲不振或者彻底废绝,症状严重时胎衣还会发生腐败,恶露无法顺畅排出而在子宫内滞留,导致中毒,最终变成脓毒败血症而发生死亡。
二、牛胎衣不下西药治疗方法母牛分娩后经过6h还没有排出胎衣,则可将1000~2000mL 10%盐水注入到子宫内,同时配合肌肉注射适量的盐酸毛果芸香碱,也可以选择肌肉注射100万IU的垂体后叶素、氯前列烯醇、催产素或者新斯地明等。
一般用药经过th就非常容易从阴道外将胎衣拉出。
三、牛胎衣不下的中药治疗对于气虚型病牛,使用“八珍汤”加减进行治疗,即取45g当归、20g红花、60g炒白术、30g川芎、45g熟地黄、60g茯苓、45g白芍、60g党参、30g炙甘草、25g桃仁,全部研成粉末,添加开水冲调,然后再添加300mL黄酒,混合均匀后灌服1次。
对于气血凝滞型病牛,使用“生化汤”加减进行治疗,即取30g 炙甘草、30g蒲黄、25g桃仁、40g益母草、40g当归、30g川芎、30g 五灵脂,全部研成粉末,添加开水冲调后服用。
如果存在寒象,可添加炮姜、艾叶、肉桂各25g;如果存在淤血化热,可添加蒲公英、连翘、金银花、地丁各30g;如果存在瘀血且伴有腹痛,可添加20g生牛夕、20g泽兰叶、30g醋香附;如果外感风寒,可添加20g官桂、20g荆芥穗。
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尹文兵㊀朱㊀恒㊀张宜辉(扬州市扬大康源乳业有限公司㊀江苏扬州225008)㊀㊀母牛产后一般4~12h胎衣会自行排出,若12h胎衣未能全部排出,称为胎衣不下,又称为胎盘停滞或滞留,是奶牛产后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根据胎衣留在体内的状况,可以分为完全胎衣不下和部分胎衣不下.如若治疗不及时,会继发产后其他疾病,如体温升高㊁子宫内膜炎㊁败血症㊁乳腺炎等,给奶牛业生产带来重大经济损失.1㊀胎衣不下的原因㊀㊀由于奶牛子叶状结缔绒毛膜型胎盘的特点,母牛子宫黏膜上的子叶表面与胎盘黏膜黏附非常紧密,不容易分离,加之饲料营养㊁生产管理㊁疾病等方面的因素,是奶牛胎衣不下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奶牛胎衣不下发病机理是胎盘分离障碍和子宫阵缩无力造成的.1.1㊀饲料营养㊀㊀饲料在奶牛的健康生长与生产中起到重要作用,合理的营养摄入量是保证奶牛各阶段健康的关键.在妊娠期间奶牛饲料营养忽高忽低,频繁变动饲料配方,矿物质㊁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缺乏,尤其是缺乏硒㊁V E㊁钙㊁磷等或者钙磷比例不当.维生素A缺乏会导致母牛子宫黏膜上皮细胞萎缩,致使组织角质化,加重黏膜表层的粗糙程度,造成胎儿与母体的胎盘过于紧密.1.2㊀生产管理㊀㊀限于运动场地及管理等因素,如若奶牛妊娠后期运动不足,会导致子宫收缩无力.此外胎儿过大㊁双胎㊁难产㊁助产过早等因素也会造成奶牛胎衣不下.奶牛分娩需要安静舒适的环境,分娩过程中受到惊吓㊁刺激造成早产㊁流产㊁分娩异常等,都能导致张力降低,引起胎衣不下.1.3㊀胎龄㊁疾病等奶牛自身因素㊀㊀随着分娩月龄及胎次的增加,胎衣不下发生率会增加.母牛本身患有疾病,如跛行㊁营养代谢病㊁炎症等,尤其是子宫炎,布氏杆菌㊁病毒及霉菌等感染,都会引起子宫内膜及胎盘发炎,进而引起结缔组织增生,使胎儿胎盘和母体发生黏连,导致患牛胎衣不下的发生.1.4㊀其他原因㊀㊀气候季节等也是影响奶牛产后胎衣不下的重要原因.吾布力 沙地克等报道季节是影响奶牛胎衣不下的主要因素,与秋季相比,春㊁夏㊁冬季奶牛胎衣不下极显著增高,其中春季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高达40.72%[1].而张翠翠等研究发现夏㊁秋两季胎衣不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冬㊁春两季,尤以炎热夏季发病率最高,其原因可能是夏季高温影响奶牛的代谢,奶牛体弱易发病[2].此外,双胎导致子宫过度扩张㊁分娩时间延长,在分娩的过程中母牛机体的内分泌机制发生紊乱㊁雌激素分泌不足也是导致胎衣不下的重要原因.2㊀胎衣不下的危害㊀㊀美国奶牛胎衣不下发生率在7%~8%,以色列在17.8%,而我国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病率在10%~25%,高者可达50%以上[3G4].滞留体内的胎衣容易腐败分解产生毒素,诱发全身中毒现象,具体表现为精神沉郁㊁体温升高㊁食欲废绝㊁泌乳量下降等,同时或伴有间断性弓腰努责,排出污红色腐臭恶露,其中参杂有白色未腐烂的脉管等,严重者伴发子宫内膜炎㊁产后败血症及乳腺炎等疾病的发生.胎衣不下对初产母牛和经产母牛产后繁殖力和产奶量有显著影响,而且极易继发子宫感染等多种疾病,不少患病母牛因不育而被淘汰,重度患牛会引发败血症而死亡,造成极大的直接经济损失.马径军等[5]研究发现奶牛发生胎衣不下会增加配种次数,空怀期延长,繁殖性能下降.3㊀胎衣不下的预防与治疗3.1㊀胎衣不下的预防措施3.1.1㊀饲料营养:根据各阶段奶牛饲养标准,合理设计配方,提供全价优质饲料,保障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补充,注意钙磷比例,尤其注重妊娠期间母牛饲料配比合理与营养均衡.在产前1月内补充适量硒和V E,可有效减少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率.3.1.2㊀饲养管理:做好奶牛的饲养管理,T M R加工按照操作规范要求,使 纸上配方 和 实际配方 相一致;提供足够的运动空间和舒适整洁的环境.保证妊娠后期奶牛3~5h的运动时间以增强体质;对有其它疾病的孕牛及时进行治疗,使其康复,尤其注意子宫感染母牛的治疗和康复.产后第一时间肌注100I U缩宫素,促进子宫收缩;同时使用益母生化散250g加红糖250g,用5000m L温水冲兑,产后第一时间给产牛自由饮服,如有条件可以给产后奶牛罐服产后补汤.对于体质较差的产牛,可在产后静脉注射25%葡萄糖1000m L㊁10%氯化钙500m L㊁10%安钠咖20m L.3.2㊀胎衣不下的治疗措施㊀㊀胎衣不下的治疗原则是要尽快采取中西医结合及手术剥离的方法.胎衣不下的治疗一般采用西医治疗㊁中兽医治疗㊁中西医结合治疗.3.2.1㊀西医治疗:西医药治疗起效快,疗程短,能使奶牛尽快的康复投入生产,降低损失.西医治疗可以分为子宫内投药法和全身治疗法.胎衣不下的母牛一般1~2d内无全身症状,可以让胎衣在子宫内自然腐熟,产后第3天用生理盐水500m L加入5~8g土霉素进行子宫灌注,隔天灌注1次,一般2~3次母牛胎衣会自然脱落(如难产助产,死胎要及时药物处理,防止继发感染).后期胎衣掉落,但子宫仍然有炎症的牛可用东方澳龙土霉素油剂100m L进行子宫灌注治疗,1次/2d,连用3次.对于治疗不及时,出现体温升高㊁呼吸脉膊加快㊁饮食欲减退或废绝㊁反刍停止㊁腹泻等症状的母牛,应立即采取全身治疗.及时用以下配方进行补液㊁补钙和抗菌消炎:20%葡萄糖酸钙500m L,25%糖500m L加V B130m L,5%糖500m L加青霉素钠盐480万单位,0.9%氯化钠500m L加10%V C 50m L.为促进子宫收缩,加快子宫内腐败物排出,可肌注垂体后叶素100I U或麦角新碱20m L.3.2.2㊀手术剥离治疗:治疗时一般不提倡手术剥离法,原因有如下三点:一是操作不当易造成子宫出血;二是增加了子宫的感染;三是情期受胎率会受影响,甚至造成不孕.此种治疗方法宜在产后第2天进行,要做到 适可而止 ,即容易剥就剥,不容易剥不剥,以免损伤母体子叶,致其感染而得不偿失.剥离的方法为:先用消毒药液或肥皂水对母牛的外阴部进行清洗和消毒,术者手臂常规消毒后,再擦涂稀碘酒鞣化后涂上石蜡油.向子宫内灌注10%生理盐水1000~2000m L,一只手拉住垂出的胎衣,另一只手沿着胎衣深入子宫内部,剥离的顺序为从后向前,从左向右逐步进行.当用拇指触及胎儿胎盘边缘后,再用拇指及食指捏住胎膜,如果黏连较松时即可轻轻将其从母体胎盘上扯下来一部分,再将食指或拇指伸入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之间,把两者分开至胎儿胎盘超过一半脱离母体胎盘时,即可用拇指㊁食指和中指抓住胎衣轻轻一拉,便可将胎盘上剥离下来.手术完成后,为预防感染,可向子宫内投放土霉素3~5g;为预防败血症,可肌注青霉素320万I U,2次/d,连用3d.3.2.3㊀中兽医治疗:此种治疗方法以活血散瘀㊁清热理气止痛为原则.常用的方子有:益母草120g 水煎灌服;车前子加入神圣散(滑石100g㊁山甲珠30g㊁海金沙80g㊁大戟25g)内服,或加党参150g㊁益母草100g㊁蝉蜕30g㊁红糖200g研末服用;红花30g㊁牛膝120g㊁当归60g㊁肉桂25g㊁黄酒250m L 研末混合服用[6].4㊀小结㊀㊀鉴于奶牛特殊的胎盘生理结构和胎衣不下的严重危害性,需要从饲料营养㊁生产管理㊁防疫防控等方面入手,综合防控胎衣不下及相关疾病带来的不利影响.参考文献[1]吾布力 沙地克,叶东东,张再国,等.影响奶牛胎衣不下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09,36(9):114G116.[2]张翠翠,段国英,韩开顺.奶牛胎衣不下的发生规律及手术治疗方法[J].山东畜牧兽医,2014(9):56.[3]陈凯,马燕芬,王瑞,等.奶牛胎衣不下的病因分析与防治措施[J].中国乳业,2005(12):22G25.[4]杨瑞锋.如何减少奶牛胎衣不下? 前瞻性㊁精细化加强怀孕母牛的综合饲养管理[J].中国动物保健,2008(3):43G47.[5]马径军,陆世财,农朝天.奶牛胎衣不下对其繁殖性能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国奶牛,2010(2):59G60.[6]王学明,王维芸.中兽医治疗奶牛胎衣不下方法[J].中兽医学杂志,2015(1):21.。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
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是牛群健康的重要问题。
产后瘫痪是由于分娩过程
中产生的压力对神经和血管系统造成损伤,引起复合损伤和组织水肿所致。
同时,营养不
良和体力消耗过大也是导致产后瘫痪的原因之一。
临床症状:
产后瘫痪的主要症状是后肢无力和行走困难,牛群中出现跌倒现象。
通常情况下,症
状发生于产后一周内,表现为易疲劳、喘气、手脚暴涨、肌肉萎缩等。
在病情继续恶化时,牛可能会发生全身无力和瘫痪,呼吸急促和饮食减少。
治疗:
针对产后瘫痪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药物,搭配营养支持和负重训练。
当牛群中出现
产后瘫痪时,需要立即调整饮食结构,加强营养支持。
同时,可以选择使用秋水仙素、链
霉素和胆碱等药物来提高神经传导的速度和强度,促进肌肉收缩。
另外,应通过负重训练
来加强肌肉的力量和改善运动机能。
预防措施:
为了预防奶牛产后瘫痪,需要抓住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加强饲养管理。
首先,要保
证产前和产后的营养状态充足,特别是在分娩前几周应适当增加饲料的供给量。
其次,要
加强分娩过程的监测和干预,合理调整产力水平。
同时,应减少运输和环境变化等应力因
素的影响,增加奶牛的精神和体质的稳定性。
总之,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需要注意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
在预防过程中,应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营养供给,加强对分娩的监测和干预;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
行药物治疗,搭配营养支持和负重训练。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奶牛产后瘫痪,保证牛群的健康生长。
奶牛产后瘫痪综合症的病因及防治摘要:奶牛产后瘫痪综合征是奶牛的常见多发病,病因复杂,本文从营养缺乏、产道损伤、心包创伤、产后感染、产后出血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产后瘫痪综合征的致病原因,并阐述了其临床症状,提出了详实可行的防治措施,从而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防治效果,最后举例进一步论证了奶牛产后瘫痪综合征的特殊性。
奶牛瘫痪综合征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病因极其复杂,从而给临床的有效防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根据本人的临床实践和体会,下面介绍本病的综合病因及其防治,以供同行们参考。
1 病的发生大多数在产后3天内发病,5~10岁、产犊3~6次的母牛发病最多,愈是高产牛,发病愈多。
发病与犊牛性别、体重大小、死胎和双胎无关。
上一胎泌乳期缺钙症是下胎泌乳期乳热增多的因素;发生过胎衣不下、子宫炎、酮病等症,有使乳热发生增高的倾向。
干奶期营养状况与本病的发生有关:1.1 干奶期精料喂量过多,特别是日粮中的蛋白质水平过高,则对此病更为易感;1.2 产前饲喂高钙日粮、饲喂高阳离子Na+,K+和低阴离子Cl—、S—日粮,都易促使发病。
临床发现,发生过产后轻瘫的牛,下胎产犊后,有重复发病的趋势。
因此认为,本病是一个能复发和遗传的疾病。
发生过乳热的牛比未发生过乳热的牛易感性高2~5倍。
产后瘫痪是危胁奶牛生产较为严重的疾病之一。
如失治,容易造成奶农及奶牛饲养企业极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弄清本病的发生原因,建立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笔者从1991年起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并从临床上进行验证。
发现引起奶牛产后瘫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也不相同。
2 病因2.1 大量钙质随初乳进入乳房,奶牛血钙浓度急剧降低是造成本病的主要原因。
也是引起本病典型症状的基础。
干奶期,母牛对钙的需要处于最低限度。
胎儿的发育、尿液和内源性粪钙的排泄等,其总量为10~12g/d。
此时,血浆钙的补充机制处于无活性状态。
分娩后,奶牛泌乳的启动则需要一套快速的钙内环境调节机制。
奶牛生产瘫痪的病因奶牛生产瘫痪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奶牛养殖奶牛生产瘫痪又称为产后瘫痪,亦称乳热症,是成年母牛于分娩前后发生的一种营养代谢疾病,是奶牛常发病之一,一般见于5-8龄(3-7胎次)的高产奶牛,奶产量越高,发病越多。
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一般认为本病与血液中钙的急剧下降有关,也有人认为是大脑皮质缺氧的结果。
临床上以血钙浓度下降、肌无力、知觉减退或消失及四肢瘫痪,卧地不起为主要特征。
下面具体来了解一下:奶牛生产瘫痪的病因奶牛生产瘫痪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措施。
1、病因分析原发性因素。
奶牛主要是由于大量钙进入乳汁而引起发病,如分娩前后会有大量血钙进入初乳,导致血钙水平明显下降,同时还伴有体液的重新分配,从而促使机体突然调整体液,进行重新分配。
腹内组织器官流入较多的血液,导致更多的血液进入到乳房,而脑、四肢等其他组织器官相对会缺乏供血,从而造成机体无法均衡分配体液,组织功能紊乱。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体质虚弱的经产奶牛在妊娠末期缺乏营养、体质较差,会使其不能够及时调整这种失衡状态,从而引起发病。
其次,奶牛是由于机体动用骨钙能力减弱而引起发病。
甲状旁腺是动物调节钙的器官,如果血钙含量呈现降低趋势时,会将储存于骨中的钙转移到血液。
据报道,奶牛在干奶期甲状旁腺功能减弱,会减少分泌甲状旁腺素,从而导致转移钙的能力减弱,也就是说甲状旁腺功能出现异常与该病的发生紧密相关。
此外,当奶牛肠道只能够吸收较少的钙,也会引起发病。
妊娠末期,由于胎儿快速增大,会导致胃肠器官受到严重挤压,使其活动受到影响,造成消化机能减弱,从而导致消化道只能够吸收较少的钙量;分娩时,由于机体分泌较多的雌激素,也会影响食欲和消化。
诱发性因素。
饲料因素,即饲料中含有过多的蛋白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诱使奶牛发生该病。
例如,奶牛采食大量的高蛋白、高脂肪精料,会导致瘤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被破坏,从而容易发生营养代谢性疾病。
另外,奶牛缺乏碘、镁也能够诱发该病。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奶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产后疾病,它可以影响奶牛的产奶量和产奶质量。
本文将介绍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病因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比较多,以下是一些常见原因:1. 营养不良:由于在胎儿成长、分娩和乳汁产量增加期间身体需要更多的营养,如果奶牛在这一时期营养不足,就容易出现产后瘫痪。
2. 饲料不良:饲料中缺乏关键的营养物质,如蛋白质、钙、磷和维生素,会导致奶牛的身体无法满足需求,从而导致产后瘫痪。
3. 排胎难产:如果奶牛在分娩时出现难产,长时间的压迫和挤压可能会导致神经组织和肌肉受损,从而导致产后瘫痪。
4. 恶劣的生产环境:如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高等环境因素也会导致奶牛体内失去过多水分,从而引起酸中毒和电解质不平衡现象,最终导致产后瘫痪。
临床症状奶牛产后瘫痪通常在产后数天到数周内发生。
以下是奶牛产后瘫痪的主要症状:1. 不能站起来:奶牛产后瘫痪会导致奶牛失去站起来的能力,甚至完全不能站起来。
奶牛可能会躺在一侧,表现出极度虚弱和无力。
2. 偏爱一侧:当奶牛躺在一侧时,它可能会偏爱这侧,从而使得这侧的肌肉更加萎缩,导致它更加无法站起来。
3. 摇晃不稳:奶牛产后瘫痪后,一旦站起来便会摇摇晃晃,很容易再次摔倒,甚至可能摔伤。
4. 乳房憩室:由于无法站立,奶牛可能会久躺在一侧,导致乳房憩室的发生。
治疗对于奶牛产后瘫痪的治疗,应该尽快进行,下面是一些治疗方法:1. 补充电解质:当奶牛遭受产后瘫痪时,最好补充适量的电解质,以解决体内平衡问题,从而恢复正常。
2. 给予足够的水和食物:给奶牛提供清洁的饮用水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以确保奶牛能够更快地恢复身体健康。
3. 给予合适的药物:可以给奶牛注射一些镁、钙和胰岛素等物质,以帮助奶牛恢复正常的肌肉功能。
预防措施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可帮助降低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生率:1. 给奶牛提供充足的营养和饮水:在奶牛怀孕、分娩和哺乳期间,为奶牛提供足够的营养和饮水,以保持其健康和强壮。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分析与治疗施立松(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炼铁乡畜牧兽医站云南大理671208)牛产后瘫痪又称乳热症,是奶牛,特别是高产奶牛或分娩胎次较多的奶牛在产后发生的一种急性代谢性疾病。
通常在产后12~72h 发生,临床上以低血钙、全身肌肉无力、站立不稳,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四肢瘫痪,卧地不起,知觉减退或消失为主要特征,其不利于奶牛的健康持续发展。
因此,养殖户对于奶牛的产后瘫痪这一病症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对这一疾病的病因有全面了解,并且能够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加以治疗。
对此,本文就以此为例,对奶牛产后瘫的病因进行具体分析,并且提出有效的治疗措施。
希望本文能够给相关养殖户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牛;产后瘫痪;病因;临床症状;治疗;预防所谓奶牛产后瘫痪,其实就是奶牛生产后突然发生的一种代谢性紊乱疾病,也被称为产后风。
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四肢瘫痪,在知觉上逐渐丧失。
具体的发病原因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通常情况下主要有血钙流失或者是其他元素的抑制作用所引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例如年龄、品种等,都能导致奶牛产后瘫痪。
本面将对这几种病因进行具体分析,提出一些有效的措施对奶牛产后瘫痪加以控制。
1奶牛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表现奶牛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表现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典型症状,另外一种是非典型症状。
其中非典型症状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不佳,一些应激反应逐渐减弱,但是体温正常,观察其头颈会发现其呈现不自然的状态。
而典型的临床症状,则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初期、发病中期和发病后期。
发病初期奶牛会表现的非常明显。
对刺激较为敏感,出现兴奋不安,紧张乱动等现象。
排尿、排粪以及采食都会停止,其头部和四肢会有震颤的现象[1]。
发病中期,这一阶段的奶牛站立会非常困难,四肢发僵,最终会卧倒在地,头顶部呈现出S 状的弯曲程度。
观察其眼神会发现较为迟钝,且肛门反射逐渐消失,并且松弛,胃部蠕动也会逐渐减弱,体温出现降低,脉搏微弱。
奶牛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及预防措施奶牛产后瘫痪,是指奶牛在产后因为身体虚弱或其他原因,导致下半身瘫痪的病症。
这种疾病对奶牛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产后瘫痪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一、病因1. 营养不良奶牛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营养来恢复身体,如果奶牛的营养摄入不足,容易导致代谢紊乱,从而引发产后瘫痪。
2. 生产劳累奶牛在分娩过程中需要承受很大的劳累,如果分娩过程中受到了损伤或者过度劳累,也容易导致产后瘫痪的发生。
3. 场所环境如果奶牛的生活环境不合理,例如常年潮湿、通风不良等,这些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奶牛的健康,增加了产后瘫痪的发生风险。
二、临床症状1. 下半身无力奶牛在产后瘫痪后,下半身会出现无力的症状,无法站立或行走。
2. 食欲减退产后瘫痪的奶牛常常食欲减退,进食量明显减少,导致营养不良。
3. 体温升高瘫痪的奶牛由于无法行走,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容易出现体温升高的情况。
4. 精神状态差产后瘫痪的奶牛常常表现出精神状态差、消沉等情况,甚至出现情绪波动。
三、治疗1. 提供适当的营养对于患有产后瘫痪的奶牛,首先需要保证其获得足够的营养,可以饲喂高品质的青贮料、浓缩饲料等,以满足其身体的营养需求。
2. 给予良好的护理对于瘫痪的奶牛,需要给予良好的护理,如保持场所清洁干燥,定期为奶牛梳理毛发,定期清洗奶牛身体等,保证奶牛的健康。
3. 经常转移体位为了避免因长时间处于同一体位而加重瘫痪的情况,需要定时将奶牛转移体位,帮助其保持适当的血液循环。
4.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奶牛出现了产后瘫痪的症状,需要及时请兽医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拖延。
四、预防措施1. 合理饲喂在奶牛分娩后,需要合理增加其饲喂,满足其身体对营养的需求,防止因为营养不良而引发产后瘫痪。
2. 生产管理在奶牛分娩时,需要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和产后护理,避免因为劳累或者环境因素导致产后瘫痪的发生。
3. 定期体检定期为奶牛进行体检,及时发现患病情况,并进行预防和治疗。
母牛产后瘫痪的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母牛产后瘫痪是指母牛在产后出现的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对于养殖户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母牛产后瘫痪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以帮助养殖户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一疾病。
一、产后瘫痪的发生原因1. 营养不良:母牛在产后需要大量的营养来恢复体力和产奶,如果饲养管理不当,导致母牛营养不良,就容易发生产后瘫痪。
2. 生理因素:母牛在产后由于生理原因,容易出现产后瘫痪的症状。
特别是初产母牛和哺乳期较长的母牛更容易发生这种疾病。
3. 缺乏运动:产后母牛长时间卧床不动,导致肌肉无法正常运动,也是产后瘫痪的一个原因。
4. 疾病感染:母牛在产后因为抵抗力减弱,容易受到各种疾病的侵袭,如子宫炎、乳房炎等,这些疾病也会增加产后瘫痪的发生率。
二、临床表现1. 起立困难:母牛产后瘫痪后,很难站立起来,有时甚至无法站立。
2. 步态异常:母牛在行走时,因为腿部无法正常运动,导致步态异常,甚至无法行走。
3. 食欲减退:产后瘫痪的母牛由于身体状况不佳,食欲也会减退,导致产奶量减少。
4. 精神萎靡:母牛在患病后会出现精神状态不佳的表现,不愿意进食、活动,甚至出现沮丧的表情。
5. 体重下降:由于产后瘫痪导致母牛无法正常运动,会导致体重下降,严重影响母牛的生长发育和产奶能力。
三、防治措施1. 饲养管理:合理的饲养管理是预防产后瘫痪的重要手段。
充分供给产后母牛各类营养物质,保证其身体健康,提高免疫力。
2. 加强运动:产后母牛应该适当加强运动,避免长时间卧床不动,可以利用饲养场地的自然条件,引导母牛多进行户外活动。
3. 规律喂养:产后母牛的饲养应该有规律,保证每日供给充足的饲料和水,保证母牛的正常消化和排泄。
4. 疾病防治:加强产后母牛的疾病防治工作,提高母牛的免疫力,减少各类疾病对母牛的影响。
5. 注意保暖:产后母牛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保持舒适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母牛的康复。
产后瘫痪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母牛的生产和健康都有着严重的影响。
母牛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母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牛的生产和健康都带来危害。
本文将从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三个方面介绍母牛产后瘫痪。
一、临床症状母牛产后瘫痪通常发生在分娩后1-3天内。
以下是母牛产后瘫痪的临床症状:1. 行走艰难:患牛无法站起来,不能直立行走。
2. 呼吸急促:患牛会出现精神不振、口粘膜苍白、心跳加快、体温升高等症状。
3. 体重下降:患牛由于下降食欲,体重下降明显。
4. 腰部下陷:患牛腰背下陷,腹膜腔内气体过多,引起腹胀。
5. 尿失禁:患牛会出现尿失禁、排尿障碍等症状。
二、治疗方法母牛产后瘫痪的治疗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以下是治疗方法:1. 给予支持和护理:将患牛转移到平坦的软床上,避免患牛自行站立,床垫要干燥、清洁。
给予清新饮水、清淡饲料,保持营养供给。
2. 给予药物治疗:给予解热镇痛药物,如萘普生、布洛芬等,以缓解疼痛。
也可以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以增加小便排出,减轻肿胀。
3. 给予物理治疗:如按摩、理疗等,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力量,加速康复。
三、预防措施预防母牛产后瘫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优化饲养管理:合理设计饲养场所和床垫,保持干燥、清洁和通风,减少对牛的压力。
2. 合理营养管理:母牛在产前和产后都需要足够的营养,防止草料不足或营养不均衡带来的疾病。
3. 产房环境管理:产房要保持干燥、温暖和清洁,避免感染和污染,加强免疫力。
4. 分娩后护理:在分娩之后,要及时清理分泌物,鼓励母牛喝水和食物,确保母牛早日康复。
总之,母牛产后瘫痪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给母牛的健康和生产带来危害。
但只要对其做好及时的防治和预防措施,就能减少其发生率,提高牛的生产效益。
牛胎衣不下怎么办,用什么药?
当母牛在生产时出现胎衣不下的问题时,可以采用药物注射的方式,及时进行治疗,以促使胎衣顺利脱下,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溶液,或在子宫阴道注入青霉素和土霉素溶液,下面具体来看下。
牛胎衣不下用什么药
1、药物治疗
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和葡萄糖溶液各500ml,可以加快胎衣分解排出。
另外,在子宫阴道注入青霉素和土霉素溶液,可以起到抑制细菌滋生及灭菌的作用,经过这些药物的治疗,胎衣可自行脱落。
2、发生原因
母牛的胎衣不下的原因很多,比如细菌和微生物感染,可能会导致母牛在生产时胎衣不下。
如果母牛怀孕生产期间,子宫受到细菌感染,引发不同程度的子宫部位炎症,胎盘就会不脱落。
母牛生产时的环境因素,在母牛分娩时受到惊吓或者外界刺激,也会使子宫正常收缩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子宫颈口过早封闭,胎衣不能排出。
3、症状表现
胎衣不下多发生在分娩后,胎衣全部或有部分滞留在子宫和阴道中,无法正常排出。
有些胎衣露出的部分呈红或灰褐色,伴有腥臭味,滞留后的胎衣一般在一周内被分解排出。
牛流产了胎衣排不出来怎么办
母牛在流产后,经过8到12个小时仍不排出胎衣,即视为胎衣不下或胎衣滞留,胎衣不下分为部分不下或全部不下二种。
在遇到牛流产而胎衣排不出的情况时,需要使用药物促进子宫收缩,以加速胎衣的排出。
肉牛胎衣不下怎么办?
在养殖肉牛的过程中,会遇到肉牛的生产问题,常见的肉牛胎衣不下的问题,就很是让人头疼。
那么,肉牛胎衣不下怎么办,肉牛胎衣不下的病因是什么,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一起来了解下。
X u m u s h o u y i奶牛生产瘫痪病又称乳热症,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出现在奶牛产后和产前阶段。
在发病后奶牛会出现站立不稳、失去知觉摔倒、瘫痪等状况,严重影响奶牛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因此,有必要对奶牛生产瘫痪病的发病因素和治疗措施进行科学研究,进而在奶牛养殖过程中对该疾病进行科学预防,提升奶牛产奶量。
一、奶牛生产瘫痪病的病因分析1、血钙含量下降奶牛在生产后,血液中钙离子含量会大量下降,使其出现低血钙问题,进而诱发生产瘫痪病。
其中,血钙含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奶牛生产前后血液中大量钙离子进入初乳,降低奶牛机体的骨钙性能,导致其体内钙离子浓度大量减少。
同时,在奶牛的妊娠后期,若胎儿生长速度较快,会对母体其他组织器官构成挤压作用,对于奶牛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影响,削减其消化能力,且肠道无法吸收足够的钙离子,进而出现低血钙情况。
2、头部脑皮质缺氧当奶牛生产后,其腹压会急速下降,对于腹腔器官的压迫作用立刻消失,因此会出现补偿性失血问题。
此现象容易导致奶牛的中枢神经系统由正常状态转变为缺氧情况,会丧失部分运动功能,出现短暂兴奋问题,导致奶牛生产瘫痪。
3、诱发类病因奶牛生产瘫痪病存在多种诱发因素,如饲料因素。
若奶牛饲料中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较高,容易引发瘫痪病。
致病原因是奶牛通过吸收大量的脂肪和蛋白质,影响瘤胃的正常生理环境,形成营养代谢类病症。
同时,奶牛机体血液镁离子的含量和生产瘫痪病密切相关,若血液中镁离子浓度较高,奶牛会出现晕眩情况;若血液中镁离子镁离子含量较少,奶牛会出现神经兴奋、肌肉震颤等问题,最终导致生产瘫痪。
4、年龄因素生产瘫痪病的发病率会伴随着奶牛年龄的增长而提升,例如生长期奶牛相较于成年期奶牛,产奶量很少,因此血液中钙离子含量流失率较低。
同时,生长期奶牛的骨骼中含有大量的骨细胞,对于甲状腺激素的变化较敏感,会出现相关机体反应。
生产瘫痪病发病奶牛多为7岁龄左右、乳房生长发育良好、产奶量较高的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