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租治理研究.ppt
- 格式:ppt
- 大小:319.97 KB
- 文档页数:16
第九章寻租理论“寻租”,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产生至今不过10多年时间。
然而其理论影响力却遍及经济学各个分支,并拓展到社会学、政治学、行政管理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亦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寻租理论提出:将经济学研究范畴从资源在生产领域的配置,扩展到资源再生产和非生产领域的配置问题,将经济学理论更加有理有据地对政策制定和对现实经济生活进行诠释。
第一节 寻租理论的基本思路“一样米养百样人”,各种各样的经济行为,和人性的不同息息相关。
从社会效益角度看,人类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行为大致分为两大类:1)生产性的用于增进社会福利的活动,如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研究与开发活动以及在正常市场条件下的公平交易买卖等;2)非生产性活动,有损于社会福利的活动,他们非但不能增进社会财富,反而白白地消耗了社会经济资源。
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更为常见且影响更广的非生产性经济活动,是那种涉及到权钱交易的活动,即个人或利益集团为牟取自身经济利益而对政府决策或政府官员施展影响的活动。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个人或社会利益集团对政府施加影响的活动不管体现在官吏的贪污腐化上,也体现在街头抗争、暴力冲突等使社会动荡不安的纷争中。
而在西方国家,院外利益集团的游说活动、各社会势力在竞选活动中的明争暗斗,也年复一年地耗费纳税人的金钱。
近20年来,经济学家越来越多地关注到上述种种非生产性的追求经济利益活动。
他们提出“寻租活动”(rent seeking activities)的概念来描述那种维护既得的经济利益或是对既得利益进行再分配的非生产性活动,最终形成了研究这些活动的理论——寻租理论。
“租”,或称为“经济租”,在经济学里的原意是指一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获得的收入中,超过这种要素的机会成本的剩余。
在社会经济处于总体均衡状态时,每种生产要素在各自产业部门中的使用和配置都达到使其机会成本和要素收入相等。
如果某个产业中要素收入高于其他产业的要素收入,这个产业中就存在着该要素的经济租。
寻租理论视角下保障性租赁住房全过程违规行为及监督策略作者:李雅菲柴静茹祁怀利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4年第11期摘要:保障性租赁住房作为新生事物,在各项环节中可能存在一些违规行为。
通过对政策与相关政府工作报告的整理,将保障性租赁住房分为申请审核—施工验收—投用运营等三个不同环节,并进行违规行为识别,根据违规成本以及违规收益将这些违规行为进一步分类。
在寻租理论视角下,构建保障性租赁住房寻租理论分析框架对违规行为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最后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监督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保障性租赁住房;违规行为;对策建议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1-0157-04一、问题提出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我国近年来提出的新概念,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以建筑面积不超过70平方米的小户型为主,租金不高于同地段同品质市场租赁住房90%租金价格。
为了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主要包括土地类政策、财政类政策以及金融类政策,汇总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以看出中央政府对保障性租赁住房的高度关注,保障性租赁住房支持政策涉及多个部门,包含多种政策优惠,同时保障性租赁住房还具有“谁建设,谁所有”的多主体参与特性,多元参与以及保障对象的变化使得它与其他的保障性住房存在很大差别,传统的保障性住房监督机制不能完全适用于保障性租赁住房,需要做出一些相应的调整。
一方面,保障性租赁住房监督机制尚且不完善;另一方面,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各主体都会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满足了寻租活动产生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条件,因此存在寻租的空间。
二、文献综述寻租理论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74年美国经济教授安妮·克鲁格(AnneO.Krueg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寻租社会的政治经济学》,正式提出了寻租的概念[1]。
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