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地理论文

初中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

陈顺瑜

(深圳市龙华中学,广东深圳518109)

影响学生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比如:①学生方面,包括学生地理知识的基础、地理技能、地理学习的兴趣等;②教师方面,包括教师的地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储备、对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认识以及具体的培养策略和方法等。因此,本文以七年级地理课堂教学的内容为例,通过七年级地理课堂教学的具体实践来分析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培养方法与策略。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的划分,七年级地理知识主要分为两部分,“地球与地图”和“世界地理”。其中,七年级上册的地理知识内容可以细分为6个部分,有“地球与地球仪”“地图”“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和“地域发展差异”。可以看出,这6个部分属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知识,更偏重于自然地理知识,但由于初中阶段原则上不涉及较深层次的地理成因问题,所以相对于高中阶段的难度有所降低。七年级下册的地理知识内容是“认识区域”,分为“认识大洲”“认识地区”和“认识国家”3个部分。可知,这3个部分属于世界地理知识,认识的范围由大到小,旨在让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探究和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以下就七年级地理课堂教学的实践,通过教学片断的举例来进行分析。

一、利用生活化的地理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地理知识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而地理知识也源于生活。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内容的安排,密切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和经历,使地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融合为一体。因此,教学时创设的生活情境应是真实的、科学的,能正确反映出实际地理问题并带给学生共鸣的,教师不应想当然的将成人生活经验放到课堂中,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

案例1:“陆地地形的类型”的教学片断

讲世界五大地形时,按照学生最容易混淆的“高原和平原”与“山地和丘陵”进行对比学习,先说共同点,再分析不同点,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结果,让学生印象更深刻。最后再单独地讲“盆地”的地形特点,这样就完整地说明五大地形的内在区别。在了解了五大地形的概念以后,教师出示深圳的自然景观图,让学生从身边的例子出发来分析它们属于什么地形。

教师:深圳的“梧桐山”“羊台山”和“莲花山”分别属于什么地形?

学生:“梧桐山”“羊台山”和“莲花山”都是属于山地。

教师:深圳的“梧桐山”和“羊台山”属于山地,而“莲花山”则属于丘陵。学生学会判断地形的关键,并不是名称有“山”的都叫山地,而是要从地形的根本属性入手。由于“梧桐山”和“羊台山”的海拔均在500米以上,且坡度较陡,属于山地;而“莲花山”的海拔在500米以下,坡度较为和缓,因此属于丘陵的类型。

教师通过挖掘学生熟悉的、贴近其生活体验的地理事象,让学生亲切地体会到“地理源自生活,地理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当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认知年龄和原有学科基础,精选适合学生的生活化地理素材。比如,案例2讲述降水形成的条件,涉及到物理学科知识,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入手,适当地弱化物理专业性知识的解释。

案例2:“分析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的教学片断

对于“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的教学内容,湘教版地理教材是在正文中直接以概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这种方式呈现的结果会比较生涩。由于降水形成的基本条件涉及到物理方面的知识,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物理学科是在八年级开设的,所以这部分知识储备还不足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现实生活中学生的经历和体验来讲解这部分内容。

教师:学生在夏天喜欢去买冰冻的饮料喝,当饮料从冰柜里拿出来,过了一会,饮料瓶身就会有一层“水雾”,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空气中的水汽遇到冰冻的饮料瓶会变成小水滴、外面的空气比较热等等……(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基本能说出气温降低、水汽的条件,但是凝结核,由于学生没学过,教师可在后面适当解释)

教师: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有:①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②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二、设计地理小实验促进学生有效参与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实践性是指地理课程含有丰富的实践内容,包括图表绘制、学具制作、实验、演示、野外观察、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仍过于强调知识性的学习,缺少实践性的地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表现出动手操作能力低、不擅长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弱等问题。因此,教师应在地理教学中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改善实践性地理学习活动缺失的问题,从而真正体现出义务教育阶段地理教育的性质,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案例3:“地球的形状与气候”中的直射与斜射实验

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导致地球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太阳高度角越大的地方,单位面积上获得的光热越多。在讲述太阳高度角的概念之前,要先和学生说明直射和斜射的差异,这里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的方式呈现。让学生上课的前一晚做一个家庭小实验,在没有开灯的房间里,用两个相同大小的手电筒,分别垂直和倾斜照射到地板上,观察哪一个光束更亮,试着分析观察到的结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把观察结果和原因告诉大家。

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能类比地理解,相同的一束太阳光线在直射的情况下,比斜射单位面积获得的光热更多。

通过以上简单、安全且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家庭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地理的“生活性”,能够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三、以地理学整体论思想构建地理知识思维网

地理学整体论思想的本源是整体性和关联性,其地理性体现在置于“空间一地域”“地理事象的整体关联”“人地交互作用”中研究地理。教师可运用地理学整体论思想,指导学生学习地理时从联系的角度去认识地理要素和地理事象,将地理要素的学习置于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建立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关联性、要素与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关联使地理知识条理化、结构化、系统化。运用地理学整体论思想指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可将过去零散的地理知识,整合成以地理要素相互关联为特征的综合地理知识思维网。

案例4:“区域地理”的分析与综合

七下的地理知识主要是从世界地理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从宏观上学会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