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期末考试练习题

  • 格式:pdf
  • 大小:239.43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评述题 20分*2=40分 1. 社会交换理论
1) 含义 社会交换是美国科学家霍曼斯提出的。其中提到社会互 动。认为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物质是非物 质交换的载体和基础。
2) 交换资源 爱情 地位 服务 商品 金钱 信息 图
3) 五个重要命题 1. 成功 个人的某种行为获得相应的奖赏,个体会重复这种行
2. 伯恩的PAC人格理论(又叫交流分析理论,互动分析理论) 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即父母状态,成人状 态,儿童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这三者是构成 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分 人格结构
1) P态,即父母态,地位高 领导方式专制 理性果断 命令语气 2) A态,即成人态,地位平等 领导方式民主,理性思维 商量语
为,奖赏越多,这种行为重复的频率越大 2. 刺激 相同刺激能引起个体相似的行为 3. 价值 某种刺激对个体有很重要的价值,那么个体会采取相同
的行为 4. 剥削满足 某种刺激对个体有价值,重复刺激后价值会变小,
那么个体将停止这种行为 5. 侵犯赞同 当个体的某种行为应得到奖赏却没有得到奖赏,甚
至是惩罚时,个体会产生愤怒情绪甚至是攻击行为,反之, 应惩罚行为被奖赏,个体会产生愉悦情绪。 4) 评价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五个原则 1) 相对多数原则 2) 社会情境原则 3) 价值中立原则 4) 伦理行为原则 5) 跨文化原则
4.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时期及基本特征
时间 地域 研究方法 研究者 研究结果 研究问题 系统性 表现形式
哲学思辨期
经验描述期
实证分析期
至1859年
1859~1908年 1908年至今
15 利他行为 与马庆强的理他行为观点 利他行为 :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的 行为 马庆强7个利他行为的水平
1) 自我中心 2) 互惠的利他行为 3) 首属群体 亲密 血缘 朋友 一般认识 弱势群体 陌生人 4) 规范行为的理他 与社会角色有关 5) 自我牺牲的理他 6) 自然主义的自我牺牲 为了国家组织 并扩展到大自然 7) 圣人式利他行为 在(6)的基础上不求回报
1, 名词解释 2分*5个=10分 1, 社会心理: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社会事物及社会
关系并对社会行为产生导向作用、对社会发生影响的心理活动 2, 社会心理学:是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收
到他人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3, 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积极的肯定的亲密状态或关系 4, 犯错误效应:一个优秀的人如果偶尔犯非原则性的错误,会提高
古希腊古罗马古 中国
德法英
美国
思辨 演绎推理 观察法 归纳推 理
实验法
亚里士多德等哲 学家
社会学家
职业心理学家
纯伦理研究 半理论半应用
实验法
宏观问题
中观问题
职业心理学家社 会学者
非系统性 零散
半系统性
应用于与社会有 密切联系的学科
哲学家著作中体 社会学家的著作 心理学专业期刊 现
5. 当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2, 简答题 5分*6个=30分 1. 西方学者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看法 SSP取向(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 社会化,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的过程。代表会人物纽夸
姆,墨菲。社会人的条件:掌握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有 社会生活目标,会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2) 社会角色:由社会地位决定的,符合大多数人的社会期望的 一整套行为模式和心理倾向 3) 社会交换:霍班斯,社会互动是物质和非物质交换的过程 PSP取向(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取向) 1) 社会行为:勒温 B=F(P*E) 社会行为=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 群体 3) 社会影响:奥尔波特,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 行为是怎样受到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隐含的影响 4) 人际互动:人与人相互交往建立的人际关系 CCSP取向(跨文化的社会心理学) 1) 不同文化模式的人的心理特点 2) 性别角色差异
16 一般情境下的利他行为概念及其模式 概念 在无生命危险 无财产损失的情境下,个体所作为对他人对社会能 带来积极的影响 模式
知觉————损失与报酬————责任归因————决策———— 行动
17 特殊情境下的利他行为概念及模式
概念 在有生命危险有财产损失的情景下,个体所作为对他人对社会能 带来积极的影响 4个实验
气 3) C态,即儿童态,地位低 领导放任 非理性思维 请求语气 人格类型 1) 我不好你好 自卑 小孩 童年性格 2) 我不好你也不好 变态人格 少年 3) 我好你不好 肯定自己否定别人 青年人格 有自信 有自我意识 4) 我好你也好 成年人格 健康人格 评价
3. 米勒的文化理论 三种形式的文化
1) 前塑文化:晚辈向长辈学习 2) 并塑文化:同辈之间学习 3) 晚塑文化:长辈向晚辈学习 三者的区别
内因
外因
稳定
能力 不可控
Fra Baidu bibliotek
工作难度 不可控
非稳定
人格(努力)可控
运气 不可控
13 凯利的多因素归因理论 1) 多线索 多次观察行为者条件下对行为者进行归因 2) 三个因素 行为主体 共同性 刺激客体 区别性 背景(时间)一贯性
14 侵犯行为的概念 类型及其理论 概念 :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标定的 有害行为 类型 班杜拉划分的类型
他的人际吸引的现象 5, 首因效应:人与人初次交往所获得的最初信息对双方以后交往活
动的影响 6, 晕轮效应:又叫光环效应,对交往对方某一方面特征所形成的印
象会影响对此人其他方面特征的评价 7, 刻板效应:又叫社会定势,在交往时,对某类人的共同特征所形
成的印象会影响对群体中某一个人的评价 8, 人际沟通: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交往过程 9, 人际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 10,印象整饬: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 11,归因: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 过程 12,侵犯行为:一个个体向另一个个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对方造成社会 标定的有害行为 13,利他行为:个体所作为的对他人或者社会能带来积极的影响的自愿 的行为 14,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任职、情感和行为是哪个表现与 大家一致的现象 15,社会促进:由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会提高工作成绩和效率的现象 16,相似性:在客观上双方具有一致性,主观上能意识到的特点 17,补偿性:人与人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进 行补偿 18,强迫性:在空间位置上比较接近交往频率较高易产生人际吸引
物质文明
1) 能源: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 2) 工具:计算机 3) 生产力:全自动 4) 交通:高铁 飞机 5) 通讯:网络 6) 寿命:70到90 7) 教育:本科普及 8) 生产物质手段:智力因素(受教育程度、管理能力、知识技能、 文化素质等影响
9) 生活目标:质量型经济 10) 材料:超塑才来稀土等超级材料 精神文明:
1) 房间冒烟实验 在等待室中释放无害的单很恐怖的白色烟雾 一个被试 75%报告 三个互不相识的被试 38%报告 三个被试中有两个假被试 10%报告 2) 受伤妇女实验 被试做实验时有女实验者受伤 一个被试 70%帮助 与一个朋友在一起做实验 70%帮助 与陌生人在一起做实验 40%帮助 与一个表现消极的同伴一起 7%帮助 3)窃贼实验 小偷去偷抽屉中的钱,并且得手 被试看到 与小偷单独在房间 50%报告 有旁观者在场 25报告 4)癫痫发作实验 隔壁房间有人癫痫发作 被试与不幸者两人 100%报告 被试 不幸者 与其他一人 85%报告 被试 不幸者 其他四人 65%报告
1) 社会领导阶级的变化:知识分子 2) 社会矛盾的变化:文化活动 3) 崇拜对象:优秀的人 4) 行为参照系:未来 5) 男女关系:女人主导 6) 家庭结构:多元家庭 7) 社会学系过程:长辈向晚辈学习 8) 制约社会的手段:道德法律双重 9) 社会层次:一体化 10) 社会变迁动力:综合事件
6. 文化类型的划分方法 文化类型
影响因素:文化 地位 性别 人格特征 心理距离
1) 九等级:相知 相依 相交 相识 无关 相隙 相恶 相仇 相杀 2) 特点:双向不等值 认知与实际不符 动态 随时可变
10. 人际关系及其分类 人际关系:个体与个体之间以感情为基础的直接的,关系 分类
1) 地缘关系 居住地区 2) 血缘关系 因婚姻联结而产生的关系 3) 业缘关系 相同职业或者事业 4) 趣缘关系 兴趣爱好相同
1) 亲社会侵犯行为 2) 反社会侵犯行为 3) 中性侵犯行为(社会许可范围内) 巴斯划分的类型 八种 身体 积极 直接 语言 消极 间接 侵犯行为理论 1. 本能主义理论
1)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洛伦兹
2) 理论观点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侵犯是死本能的体现, 洛伦兹的习性学观点认为侵犯是从动物研究中推演而来,认为侵 犯时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 2. 挫折侵犯理论 1) 代表人物 多拉德 米勒 2) 理论观点 挫折导致了侵犯行为 3. 社会学习理论 1) 代表人物 班杜拉 2) 理论观点 侵犯可以通过强化来培养,侵犯也可以通过观察来学 习而获得
2. 社会心理的基本特征 1) 社会存在:人类加工过的社会物质的存在 2) 社会意识:人对社会存在的反应,人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包括三个层面 【1】 社会意识形态:稳定的,具有阶级性。如政治、道德, 法律、宗教、哲学、艺术 【2】 社会心理:不稳定,在一段时间相互作用产生,感知层 面,易受暗示、无系统性,无历史继承性,自发产生, 无组织 【3】 其他社会意识形式:无阶级性,稳定,如科学,逻辑学
11 印象整饬及其规律 印象整饬:个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在他人心目中形象的过程
1) 评价因素高于力量因素和主动性 2) 评价因素中社会特性高于智慧特性
3) 平均模式大于叠加模式 4) 中心特质高于权重 5) 负面特质高于正面特质
12 归因与维纳的归因模型 归因 观察者利用各种线索和信息对行为者行为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 维纳归因模型
7. 当代人的类型 经济人
抽象目标 物质利益
具体目标 金钱
社会人 自我实现的人
社会地位
精神、个性发 展
权力 开发潜能
与人关系
利用别人获得 利益
控制他人
促进自我与他 人共同发展
8. 人际交往的静态结构 1) 发射器(主体),掌握并发射信息 2) 接收器(客体),接受信息并能与主体相互交换 3) 信息:人之信息情感信息行为信息 4) 通道:媒介载体信息发射工具 5) 编码:把有意义的信息转化为符号信息 6) 译码:把符号信息转化为意义信息 7) 理解:对有意信息进行解释 8) 情境:交往产生的心理条件物理条件社会条件文化条件 9) 过滤器:对信息的筛选 10) 共域:双方心里交叉区域
动态结构 1) 沟通:外部特征的反应 了解 和认识 2) 认知:沟通为基础的对内部特征的反应和理解 3) 互动:产生相同的认识(支持)
9. 人际交往的距离 物理距离
基础距离类型: 1) 亲热距离 私人性 非语言 非正式 2) 亲近距离 半开放性 语言 非正式 3) 社交距离 开放 正是 语言 公众 4) 大众距离 开放 正式 语言 大众
1) 主流文化: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 2) 亚文化:某一特殊群体的文化 3) 反文化:被主流文化排斥的文化 本尼迪克特划分的文化
1) 农业文化:民族意识 2) 工业商业文化:国家意识 3) 信息文化:人类意识 米德划分的文化
1) 前塑文化:晚辈向长辈学习 2) 并塑文化:同辈之间学习 3) 晚塑文化:长辈向晚辈学习
前塑文化
并塑文化
晚塑文化
地区 从事行业 行为方式 本位主义
评价
内陆 农业 求同 个体本位
沿海 工业 求异 社会本位
无限制 信息 二者统一 二者统一
4, 开放题 1* 20分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理论体系 技术等方面 1. 社会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2.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属性
3. 社会心理学是否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