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园林史第一部分 第2单元 萌芽期园林——园林的起源和最初形式
- 格式:ppt
- 大小:4.65 MB
- 文档页数:28
中国古典园林史部分第一章绪论1、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2、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一、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二、主流是封闭的,内向型的;三、以追求视觉的景观之美和精神的寄托为主要目的,并没有自觉地体现所谓的社会;四、造园工作由工匠,文人和艺术家来完成。
3、奥姆斯特德,代表作:纽约“中央公园”。
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一、针对无计划的、掠夺性的开发自然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逐渐被蚕食和破坏的情况,要求人们正确地认识它,爱惜它,关怀它。
致力于自然资源的保护。
二、针对大城市的污秽、邋遢和恶劣的居住环境,提出补救的办法,建立公共园林,开放性的空间和绿地系统。
4、“天人合一”“寄情山水”“崇尚隐逸”的含义天人合一有三层含义:一、人是天地生成的,故强调“天道”与“人道”的相通、相类和统一。
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自然”和“人为”也应相通、相类和统一。
三、“天人感应”说。
“寄情山水”不仅表现为游山玩水的行动,也是一种思想意识,同时还反映了社会精英——士人的永恒的山水情结。
“崇尚隐逸”抱负不见重于政者,或者不愿取媚于流俗,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之品格和自由之精神,乃避开现实生活,到深山野林里长期隐居起来,过着常人难于忍受的艰辛生活。
(崇尚隐逸能力有限总结的可能有问题,书本P16)崇尚隐逸与寄情山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自然山水的生态环境是滋生士人的隐逸思想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士人的隐逸行为的最广大的载体。
诸如此类的隐逸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园林的发展,尤其是郊野别墅园的大发展。
历来许多文人士大夫亲自参与营造园林,从规划布局、叠山理水的理念直到具体的物镜和意境的塑造,无不表现出园主人对隐逸的憧憬,这类园林甚至可以称为隐士园了。
诸如此类的情况,又综合的衍生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隐逸文化,它与山水文化密切关联着,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一部分中国园林史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第一节绪论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园林基址和开发方式分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2.按园林布置形式分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3.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4.按地域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生成期(殷、周、秦、汉)前11世纪——公元220年⏹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盛期(隋唐)589年——960年⏹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960年—1271年—1736年⏹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36年——1911年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旨⏹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力求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3.诗画的情趣诗画艺术融于园林艺术4.意境的含蕴⏹主观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只写山水之形——物境、能借景生情——情境、能托物言志——意境,“得意而忘形”。
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
“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预先预定一个意境的主体,然后借助景物构配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如“曲径通幽”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
如颐和园“夕佳”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一、总说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源于狩猎。
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是“台”,中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时期(殷墟遗址可证)。
第一章外国建筑史一、古代埃及、两河流域和伊朗高原的建筑☆金字塔的演变① Mastaba:板凳,模仿贵族住宅的早期陵墓形式。
② Mastaba的叠加:Pyramid of King Zoser,Old Kingdom, 2778BC③折线金字塔: Pyramid of King Dahshur,Old Kingdom, 2723BC④成熟的金字塔:Great Pyramids of Gizeh.Old Kingdon, 2530-2470BC方尖碑Obelisk狮身人面像☆古西亚建筑的造型法则:运用拱顶。
聚于一点的层层楔形石条的辐射状结构。
建筑材料:缺乏良好的木材和石材。
用土坯和芦苇。
而后用砖(熟砖、生砖)adobe、沥青。
装饰技术:陶钉、琉璃砖建筑技术:高台、拱券技术、穹隆技术建筑型制:山岳台(山岳崇拜、天体崇拜、防洪需要)、空中花园、通天塔。
二、古代希腊的建筑、古罗马的建筑、拜占庭的建筑☆柱式Order的演进·柱式的构成:柱子Column:柱础Base、柱身Shaft、柱头Capital(托板Abacus、柱冠)檐部Entablature:额枋Epistyle/Architrave、檐壁Frieze、檐口Cornice柱身的构造:胴石、凹纹、鼓形(微妙的凸起)·柱式的比例:人体、数、理性三种希腊柱式:多立克 Doric爱奥尼 Ionic科林斯 Corinthian·柱式的组合:叠柱式、柱式的混用·多立克柱式的形成:从木构到石构,参见Chambers的研究。
三陇板Triglyph、盾饰、山花没有柱础、处理转角困难。
波塞冬神庙(赫拉II神庙)全部希腊纪念碑艺术源出于柱。
神庙的全部比例在于其力量和纤巧、柱的直径和高度间的关系——称之为“模数”module的关系——从而主宰整个建筑。
出于对简练和统一的审慎之爱,希腊人建筑的表现形式归结为三个方面:崇高、优雅和豪华,与此分别对应的三柱式是Doric(多立克) , Ionic(爱奥尼克), Corinthian(科林斯)。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重点:最初形式殷同时期的特点→社会园景三个思想园林的起源(商,周时代的园林)①原始社会:洞穴生活、生吃不可能开始造园②而进展到游牧的部落时代:人们游移不定,逐水而居生活,也不能造园③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私有财产,从而开始了贫富分化,有了脱离劳动生产的特殊阶层。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文化艺术)开始发达的阶段才兴建园林——奴隶社会。
公元前21世纪、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奴隶主为了享乐强迫奴隶建造宫室和供游乐的境域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商、西周、春秋为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发现最早甲骨文农业发达求雨祈年等农业卦记载很多,→手工业→土木工程技术→建筑技术有相当高→宫室、门庭等。
奴隶主为了享乐,强迫奴隶建造宫室和供游乐的境域。
甲骨文,园、圃、囿的象形字来看商殷开始有园林兴建。
最初形式:——囿(园林的雏形上古朴素的囿)→台→观天象、通神明、台、灵沼、灵囿周代造园的特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台榭宫室建筑春秋时瓦的普遍使用下有台基,顶为四宇伸张,梁柱墙甓砖瓦等印有精美装饰。
如:楚灵五的章华台、赵王勾践的斋台等。
“高台榭,美宫室”在春秋很流行台榭:在城内夯筑高数米至十几米的土台若干座,上面建造殿堂屋宇功能:观景、天文台、炼火台2、自然山水为主的造园风格的出现战国时,天子诸侯出游,吴王阖阊曾利用苏州郊区一带的大自然山水辟建别馆,起造姑苏台,他死后,夫差扩建姑苏台。
P.5(南林)当时造园,已有组成风景的设施,开始出现了以自然山水为主的造园风格。
影响园林向风景式方向发展的意识形态1、“尖人合一”思想——西周宋儒提出人生的理想和社会的动作应做到人与大自然的协同保持两者之间的亲和关系。
原本是古代的政治纶理主张的表述《易传·乾卦》: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明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孟子:将天道与人十生合而为一,寓天德于人心应用于造园中:顺手自然:“纯自然”状态,从而明确了园林风景式的发展方向。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原始社会——萌芽期1、前期: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感性的适应状态。
2、后期:处于亲和状态。
出现了果园、菜圃、养殖动物的园囿——形成园林的萌芽。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园林的发展阶段1、园林的服务对象为少数的统治阶级,为私人所拥有;2、封闭的,内向型的;3、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视觉景观的效果美,陶冶情操。
三、英国革命以后1、除私人园林外,出现了有政府出资经营和所有的,向公众开放的公共园林;2、园林设计摆脱了私有的局限性,有封闭的内向型变为开放的外向型;3、园林具有了一定的环境效应和社会效应。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1、城市公共园林占主导地位,出现许多园林城市;2、园林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3、园林艺术已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一、按园林基址的选择与开发方式的不同分:1、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地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
2、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水景园。
二、按园林的隶属关系分:1、皇家园林:古籍称苑、苑囿、公苑、御苑、御园皇家园林有三种形式:A大内御苑:位于皇城之内,以便于皇帝游憩的御苑。
如:故宫御花园;B行宫御苑:都城近郊或远郊风景优美的地方,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休息之用的御苑。
如:木兰秋场、香山行宫。
C离宫御苑: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
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古籍称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等休闲的园林。
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净的色彩。
3、寺观园林: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
寺观园林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部地段的园林环境。
如:苏州的西园等。
第三节中国古典园林史的分期一、生成期(夏、商、周、秦、两汉):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商周(苑、囿)、秦汉(一池三山)西汉(山水建筑园)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南北朝(自然山水园)崇尚自然美三、全盛期(隋、唐):隋(山水建筑宫苑)、唐(宫苑、游乐地、自然园林式别业山居)、唐宋(写意山水园)四、成熟前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第一章园林的起源和最初形式(生成期)一、历史史略生成期即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逐渐成长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园林发展虽然处在比较幼稚的阶段,但却经历了奴隶社会末期和封建社会初期的一千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也就是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在氏族社会的晚期已经有了私有制萌芽并出现阶级分化,夏王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制社会的诞生。
商(公元前17世纪—前11世纪)灭夏,进一步发展了奴隶制,在以河南中部和北部为中心,包括山东、湖北、河北、陕西的一部分地方建立了一个文化相当发达的的奴隶制国家。
这时,人们已经使用青铜器,生产力较前大为提高。
商朝的首都曾多次迁徙,最后建都于“殷”。
因此,商王朝的后期又称为殷。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生活在陕西、甘肃一带、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周族灭殷,建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朝,先后以丰、镐为首都。
为了控制中原的商族,还另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
周王朝的统治者根据宗法血缘政治的要求,分封王族和功臣到各地建立许多诸侯国,形成血缘宗法体制。
运用宗法与政治相结合的方式来强化周王的最高统治,各受封诸侯国也相继营建各自的国都和采邑。
周王、诸侯、卿士大夫依次为大小奴隶主,也就是贵族统治者和土地占有者。
周代经历了大约三百多年,由于国内的动乱和外族侵扰,被迫于公元前770年迁都到洛邑,是为东周。
东周的前半期史称“春秋时代”,后半期称“战国时代”。
春秋、战国之际正当社会巨大变动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被卷入交换、买卖、奴隶制社会经济崩溃,封建制经济代之而兴。
春秋时代的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相互兼并的结果,到战国时代只剩下七个大国,这就是所谓的“战国七雄”,周天子的地位相对式微。
这时候由于铁工具普遍应用、生产力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分工,商业与城市经济也相应的繁荣起来。
七国之间互相争霸、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需要延揽个方面的人才。
“士”这个阶层的知识分子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所倡导的各种学说亦有了实践的机会,形成学术上百家争鸣、思想上空前活跃的局面。
环境设计中外园林史笔记一、中国园林史。
(一)先秦时期。
- 园林起源。
- 中国园林的起源与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园林形式是“囿”,是供帝王狩猎游乐的场所。
例如商纣王的沙丘苑台,它具有一定的规模,里面有天然的植被和鸟兽。
- 除了“囿”,还有“台”,它既是登高望远、观天象、通神明的地方,也是一种军事防御设施。
- 思想基础。
- 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对园林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儒家倡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山水与人的品德相联系,这种思想影响了后来园林中山水的象征意义。
- 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提倡人们顺应自然,这种思想为中国园林追求自然之美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秦汉时期。
- 皇家园林。
- 上林苑: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
它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里面有众多的宫室建筑,如阿房宫。
园林内还开凿了许多池沼,像昆明池,用于训练水军,同时也具有观赏功能。
- 特点:规模大,功能多样,既有游憩娱乐功能,又有军事训练、生产等功能;园林内山水景观丰富,建筑分布较为疏朗,以自然山水为骨架。
- 私家园林。
- 开始兴起,多为贵族、官僚所建。
这些私家园林受皇家园林影响较大,但规模相对较小。
例如梁孝王的兔园,园内有山有水,建筑精美,还有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 园林发展的背景。
- 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十分活跃。
玄学兴起,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上的解脱,寄情山水成为一种风尚。
- 山水诗、山水画的发展,为园林艺术的变革提供了理论和艺术借鉴。
- 园林类型与特点。
- 皇家园林:规模不如秦汉时期宏大,但更加注重园林的精致性。
如北魏洛阳的华林园,园内的山水布局更加巧妙,建筑与山水的结合更加紧密。
- 私家园林:大量涌现,成为这个时期园林发展的主流。
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发展迅速,如谢灵运的始宁墅。
这些私家园林追求自然山水意境,造园手法更加细腻,注重对自然山水的模仿和提炼,以小见大,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无限的山水意境。
绪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含义、发展史、类型、特点、地位;教学重点:园林释义、典型、特点及世界造园系统;教学难点:世界造园系统引言:中国造园的生法要求的目的规定性,主要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可望、可游。
“西方人传统的情形是关切围绕在结构或形象周围的,相反地东方人却更关切所围成客间的特质,及这些客间对去经验它的所产生的智慧及感情方面的影响”。
张家骥认为“园林和园林艺术是同一概念,和建筑不同,凡造园都是一种艺术,园林艺术就是指中国的园林。
园林艺术有高低雅俗之分,却没有不是艺术的园林”。
新课讲授:一、园林的含义园林名词的历史沿革“园林”一词,最早见诸文字者,是在西晋的符文中,(始自公元265年)如:△张翰《杂诗》中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青条若总翠,黄花如散金;……”此时园林是以植物和自然景观为主要内容,供人游赏的户外境域。
△唐代诗人亦多用“园林”,但泛称私家建造的宅园,一直到明清还不是专有名词。
仅指称城市中私家建筑的宅园名词就很多,如宅园、园宅、园池、园圃、池亭、林亭、园亭等。
“园林”一词成为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称私家宅园)则是明末造园家计成第一部造园学名青《园冶》。
《兴造论》:“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园说》:“凡结林园,无分村部,地偏为胜。
”……《园冶》创作原则:“虽由之作,宛自天开”二、园林的定义1.建筑学家童寯(1900—1983)《江南园林志》园之布局,虽度幻无尽,而其最简单的需要,完全含于園之内。
園:图解:“口”—围墙;“土”—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形似石似树。
2、造园学家陈植(1899—1989)《长物志校注》园林在建筑周围,布置景物,配植花木所构成的幽美环境,谓之“园林”。
亦称“园亭”、“园庭”或“林园”,即造园学上所称“庭园”。
3.陈从周《说园》近手园林定义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等组合而成一个综合艺术品,富有诗情画意。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园林的基本问题1.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中国园林体系2.中国当代园林三陈:陈植着名林学家、造园学家,有造园学概论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部造园学论、陈俊愉、陈从周说园3.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太液池一池三山是中国的一种园林模式,源于中国的道家思想,并于以后各朝的皇家园林以及一些私家园林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并有仙人居之,仙人有长生不老之药,食之可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4.园林类型1p6/按构园方式区分:规则式法国古典主义园林、自然式、混合式2按园林的从属关系划分:皇家园林特点:规模宏大,真山真水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体形高大,代表:北京颐和园、北京北海公园、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特点:规模小,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其淡雅素静;代表:北京恭王府、苏州四大名园、上海豫园、寺观园林3按园林功能分:综合性园林、专门性园林、专题性园林、纪念性园林、自然保护区园林等;5.寺观园林的定义:佛寺,道观等宗教建筑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宗教建筑内外的园林化环境;6.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7.苏州四大名园: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沧浪亭8.园林形成的三大背景:1大自然的造化 2社会历史的发展3人们的精神需要9.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标准:世界文化体系10.中国园林历史阶段的划分:萌芽期——夏--春秋战国生成期——秦--两汉发展期——魏晋--隋全盛期——唐--两宋成熟期——元--清末11.世界园林历史阶段划分:1原始文明对园林的孕育作用2农业文明形成世界世界三大园林体系3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行形成4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12.园林基本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动物13.园林中水的作用:①导向作用②点缀作用③倒影作用④基底作用⑤连接作用第二章欧洲园林1.美国纽约中央公园:奥姆斯特德设计师{道宁园林理论与实践概要道宁之后的园林大师是奥姆斯特德}2.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黄石国家公园3.造园的理论与实践是“造园艺术的圣经”标志着法国古典主义的园林艺术理论的完全确立;4.英中式园林:由于法国的风景式园林借鉴了英国风景式园林的造园手法,又受到中国园林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新的园林风格,被称之为“英中式园林”;5.布里奇曼规则式园林向自然式过渡,肯特造成过渡,布朗-大地的改造者,胡弗莱画家造园家一起造园,钱伯斯向中国学习肯辛顿公园:伦敦皇家园林中改为对公众开放的最大的公园;第三章伊斯兰园林1.天堂园:面积通常较小,四周有围墙,外观显得比较封闭,类似建筑围和的中庭,与人的尺寸非常协调,其内有十字型的林荫道,构成中轴线;中轴线将园分割成四区,栽有花草,在十字型林荫路交汇点处设有中心水池,象征天堂;2.空中花园又被译为“悬园”或“架空园”,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3.王宫庭园是中世纪伊斯兰的主要园林类型;4.菲恩园是国家王宫庭园的典型代表;第四章中国园林的雏形1.一池三山的应用:建章宫、西苑、元代的大内御苑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圃、台、园圃3.中国园林的雏形--囿,最早的囿是畜养禽兽观赏狩猎的场所4.囿中较早的建筑物或构筑物是“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高台;5.2考工记·匠人关于周代王城的描述:匠人营国……德6.从囿到苑发展的思想流派: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7.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代表:姑苏台、荆台、章华台第五章中国园林嗯形成-苑1.秦代建筑以广阔,壮丽,豪放为主要特征2.秦代皇家园林的代表:信宫极庙、阿房宫、兰池宫3.汉代三宫:长乐宫、未央宫萧何建、建章宫;存在时间最长的是:未央宫4.两汉私家园林的代表:梁孝王兔园、梁冀园苑,袁广汉园5.秦代时上林苑广阔、建章宫壮丽、广成苑豪放6.先秦两汉园林特点1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2园林的功能由最早的狩猎、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息与观赏为主3大自然在人们心中尚保持着一种浓厚的神秘感7.上林苑本为秦代营建阿房宫的一处大苑囿,汉武帝时扩而广之为上林苑,上林苑是皇家禁苑,专供皇帝游猎的场所,苑中最大的是昆明湖,是世界上最早的树木园洛阳主要苑囿:鸿池苑、上林苑,广成苑第六章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魏晋-隋1.魏晋六朝时期宗教、哲学、文人思想对园林发展的影响1在时代美学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式风景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2游赏活动成为园林主导的甚至唯一的功能3私家园林成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4寺观园林的出现开拓了造园活动的新领域集中地代表了一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对风景名胜区的开发起着主导作用5建筑作为一个造园要素,与山水地形,花木鸟兽等自然要素取得了较为密切的协调关系2·皇家、私家、寺观园林的代表皇家园林:华林苑曲水流觞的最早起源、芳林园、乐游园私家园林:金谷园、会稽谢家庄园、城廓宅园、张伦宅园、雍宅寺观园林:同泰寺、五台山、峨眉山永宁寺佛塔是最宏伟的佛塔3.中国园林形成了皇家、寺观、私家、陵寝等四大园林类型并行不悖的鼎盛局面,标志着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第七章中国园林的写意化唐宋时代1.大明宫的三大殿: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2.皇家园林的代表唐城三大内: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宫大内三苑:西内苑、东内苑、禁苑禁苑面积最大,在长安城北郊一带,风景园林区,狩猎区3.私家园林的代表:辋川别业长安、屡道坊宅园洛阳4.五代、北宋山水画的代表人物为董源,李成、关仝、荆浩5.长廊是我国古建筑和园林中最长的廊;6.建筑技术方面出现的官方和民间的两本书籍:李明仲营造法式、喻皓木经7.周师厚洛阳花木记、张峋洛阳花谱8.梨园: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所“皇家艺术学院”9.曲江池:我国历史上见诸文字的第一个公共游览地10.唐代园林的特点:①皇家园林的“皇家气派”已经安全形成②私家园林的艺术性较之前代有所升华③山水画,山水诗文山水园林这三个艺术门类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中国山水园林的独特艺术风格④皇家,寺观,私家三大园林类型都已经完全具备中国风景式园林的主要特点⑤佛教禅宗兴盛⑥这个园林类型所独具的特征,不仅表现为园林规模的宏丽,而且反应在园林总体的布置和局部的设计处理上面11.建筑技术方面出现的官方和民间的两本书籍:李明仲营造法式,喻皓木经12.宋代造园活动兴盛体现在哪几个方面1文人园林的兴起2造园的叠石技术大为提高3植物栽培技术提高13.艮岳园①主持者是:梁师成;相关的记载文献两篇比较着名艮岳记宋徽宗撰写,华阳宫记僧人祖秀撰写②建园目的:主要是以山水的“放怀适情,游心赏玩”③艮岳的造园艺术成就1园林掇山构思独特,精心经营2园内形成一套完整水系,它几乎包罗壳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河,湖,泉,沼,溪,涧,瀑,潭等3动,植物珍奇丰富,且成为景题对象,使皇家园林平添诗情画意4园林建筑几乎包罗壳当时的全部建筑形式,建筑的布局绝大部分均从小造景的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其“点景”、“引景”、“观景”的作用5假托道教风格,创设多样意境14.东京四苑①琼林苑:除殿亭楼阁、池桥画舫之外,还以树木和南方的花草取胜,是一座以植物为主体的园林②玉津苑:仅有少量建筑,环境比较清幽,林木特别茂盛③宜春苑:以栽培花卉之盛而闻名京师④含芳园:以竹林繁茂而出名⑤辋川别业:唐长安私园,文人别墅园林⑥履道坊宅园:唐洛阳私家园林⑦相国寺:北宋寺观园林⑧灵隐寺:南宋寺观园林15.李格非关于北宋私家园林的着作:洛阳名园记,将私家园林分为宅园富郑公园、环溪、游憩园董氏东园,董氏西园、花园归仁里,李氏人丰园洛阳名园记对洛阳私家园林的总结①除宅园之外,还有许多单独建置的游憩园②洛阳的私家园林都是以莳花栽木着称③当时中原私家园林的筑山仍以土山为主,仅在特殊需要的地方如构筑洞穴时掺以少许石料,一般少用甚至不用④园内建筑形象丰富,但数量不多,布局疏朗16.两宋时期造园的特点①皇家园林出现了接近私家园林的倾向②市民园林开始兴盛③私家、皇家、寺观、三大园林类型都已完全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主要的特点④这个时期的园林创作方法逐渐向写意转化⑤寺观园林由世俗化更一步的文人化17.苏州现存园林中建园最早的是苏舜钡的沧浪亭18.文人园林风格特征1简远2疏朗3雅致4天然第八章中国园林的成熟1.迄今传世最早、篇幅最宏的一本画石谱录是:林有麟的素园石谱2.元明清时期园林特点:(1)皇家园林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波折(2)私家园林沿袭前代高峰水平,民间造园活动广泛普及,形成江南、北方、岭南三大地方风格(3)宫廷、民间的园居活动频繁,园林由赏心悦目,陶冶性情为主的游憩场所转为多功能的活动中心(4)造园的理论探索(5)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中西园林文化开始交流3.石涛的叠石传世作品是扬州的个园,万石园片石山房假山4.清初三部园林理论着作是作者分别是5.李渔一家言、文震亨长物志、计成园冶---中国古代造园专着,也是中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专着6.三山五园分别是: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颐和园,香山的静宜园、畅春园、圆明园7.首次较全面的引进江南造园艺术的一座皇家园林是:畅春园,称之为“京师第一园”叶洮负责规划,张然主持叠山工程8.避暑山庄的五个特点:(1)几乎包含了全部天然山水的构景要素(2)湖泊与平原南北纵深联成一片(3)狮子沟北岸的远山和武烈河东岸的奇石,都能提供很好的借景条件(4)湖区有三大水源(5)具有冬暖夏凉优越的小气候条件8.圆明园的五个分区分别是:官区、后湖区、第三区、福海区、第五区包括内宫北墙外的长条分区9.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刹是:法源寺10.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是:重阳宫元代关中道教全真教着名圣地还有两个是白云观,永乐宫11.北方园林为什么以北京为中心(1)大量官僚、王宫贵戚集中,世居本地者子孙繁衍分宅而居,外省的大员、蒙古王公都要在北京兴造宅邸而有宅必有园(2)自康熙以来皇家园林建设频繁,至乾隆时达到高峰注:“皇元孙真人道行碑“赵孟頫写12.扬州园林的代表是:个园,晚清第一园是:何园13.岭南四大名园是:顺德的清辉园、东菀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佛山的梁园粤中四大名园14.列举明清两代着名的造园匠师及他们的代表作品叶涛:畅春园张然:畅春园张轼:寄畅园计成:影园15.私家园林矛盾现象表现在哪些方面1宅园的性质发生变化,园林与府邸的关系比过去更为密切2园林建筑物的类型改变,数量随着园林性质的转化而逐渐增多3园内用石掇山更为普遍4园内的植物配置,重艺不重技5私家园林景题盛行,形式倾向日益突出16.复道回廊:“中国立交桥的雏形”17.两堤上的六座桥梁:玉带桥、界湖桥、练桥、镜桥、驼背桥宗教三大花事:法源寺“丁香”与宗教寺中土丹茶、王府海棠18.引静桥:中国古典园林最短的拱形桥19.本时期园林分化为哪三大地方派别举例阐述各自的特点;1江南园林个园,休园,影园①建筑的形式极其多样丰富,个体形象玲珑轻盈②江南园林叠山石料的品种很多,以太湖石和黄石两大类为主③江南气候温和湿润,花木生长良好,种类繁多④园林空间多样而富于变化2北方园林半亩园,恭王府花园,勺园,清华园①建筑体量高大,形象稳重敦实②北京城里水资源匮乏,宅园多数因水源困难,故山水在布局中一般处于辅佐的地位,水池的面积都比较小,而在小水面上求其变化③北京树种比江南少,树木花草多作为点缀④叠石为假山的规模就相对要小一些⑤总体布局上多采取中轴对称的处理方式3岭南园林①规模比较小,且多数是宅院,建筑的比重大,建筑物的通透开敞更胜于江南②叠山常用姿态嶙峋、均折繁密的英石包镶,因而山体的可塑性强,姿态丰富;外形更轻盈活泼,建筑的局部,细部很精致,尤以装修③小型叠山或石峰特置与小型水体相结合而成的水石庭等,尺度亲切而婀娜多姿,乃是岭南园林一绝观赏植物品种繁多,园内一年四季都是花团锦簇,绿荫葱翠,老榕树大面积覆盖遮蔽的阴凉效果尤为宜人,故称岭南园林一绝20.颐和园总体规划的蓝本是:西湖;谐趣园仿照的是江南无锡的寄畅园。
中外园林史讲义第一章:绪论一、园林的定义: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园林包括庭园、宅园、小游园、花园、公园、植物园、动物园等,随着园林学科的发展,还包括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的游览区以及休养胜地。
二、世界三大园林体系。
主要是指东方式园林,欧洲式园林和阿拉伯园林。
在世界三大园林系里面,中国园林艺术独树一帜,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点和艺术的特点。
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公园是纽约“中央公园”。
其作者是奥姆斯特德三、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社会的原始时期,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产生园林。
直到后期进入原始农业的公社,聚落附近出现种植场地,房前屋后有了果木蔬圃。
虽说出于生产的目的,但在客观上已多少接近园林的雏形,开始了园林的萌芽状态。
第二阶段;大体上相当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
这个阶段,园林经历了由萌芽、成长而兴旺的漫长过程,在发展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
中国古典主义园林表现一种顺乎大自然风景构成规律的缩移和模拟。
中国古典园林指的是世界园林发展第二阶段上的中国园林体系而言第三阶段18世纪中叶(清朝),对自然保护的对策和城市园林方面的探索第四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园林的发展又出现新的趋势。
与接触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有着直接关系的休闲、旅游活动得到迅猛的发展。
另外生态学的兴起,生态平衡的关注四、“田园城市”理论的提出者英国学者E?霍华德(Ebenezer Howard 1850-1928)在《明日之田园城市》中提出了著名的“田园城市”的设想五、园林城市:“园林城市”是在中国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我国传统的私家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
他们都强调城市景观的塑造,犹如绘画一样,用人为的审美情趣来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中外园林史》讲义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第二阶段园林的特点:⑴绝大多数是直接为统治阶级服务,或者归他们所私有;⑵主流是封闭型、内向型的;⑶追求美的观赏和精神的愉悦,没有体现所谓社会、环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