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做做看优秀教案设计七附后记教学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10
小学语文《动手做做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动手做做看》。
(2)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既然……就……”造句。
(3)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道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讨论、汇报等环节,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明白做事要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会用“既然……就……”造句。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道理。
2.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卡片。
3. 实践作业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动手做做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动手做的课文。
(2)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2. 学习课文(1)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哪些动手做的事情。
(3)讨论交流: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动手做做看的?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3. 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2)用生字组词。
(3)用“既然……就……”造句。
4. 理解课文(1)引导学生通过课文内容,明白做事要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道理。
(2)讨论:课文中的小朋友动手做做看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5. 实践作业(1)布置课后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将所学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生展示实践作业,互相评价。
6. 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动手做做看》,明白了做事要动脑筋,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道理。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动手做做看,不断提高自己。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
《动手做做看》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动手做的意义1. 介绍动手做的概念和意义2. 分析动手做对学生的益处第二章:动手做的基本原则1. 介绍动手做的基本原则2. 分析如何正确进行动手做第三章:动手做的方法与技巧1. 介绍动手做的方法和技巧2. 分析如何有效地进行动手做第四章:动手做的实践案例1. 分析典型的动手做实践案例2. 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第五章:动手做的评价与反思1. 介绍动手做的评价方法和标准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三、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实践操作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动手做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案例2. 准备实践操作所需的工具和设备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动手做方面的能力和进步。
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教学实施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动手做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理论:介绍动手做的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理论上有所收获。
3. 分析案例:分析典型的动手做实践案例,让学生从中学习经验和教训。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七、教学注意事项1.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动手做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 注重学生的安全,在使用工具和设备时,要有专人指导和管理。
3. 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沟通能力。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动手做的比赛或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2. 邀请校内外专家或企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动手做的经验和心得。
《动手做做看》教案及教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动手操作技巧,能够运用手中的工具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工具与材料教学内容: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的特点及使用方法,让学生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
2. 第二课时:简单的手工制作教学内容:学习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如剪、切、折、粘等,完成一个简单的手工作品。
3. 第三课时:创意作品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设计一个有趣的作品,并进行制作。
4. 第四课时: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学内容: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总结制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5. 第五课时:教后反思教学内容:对本次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手工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基本技能学习:教师示范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学生跟随操作,熟悉工具和材料的使用。
3. 创作实践:学生根据所学技巧,独立设计并完成一个手工作品。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总结性评价。
5. 教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总结收获,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四、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的创意性和制作技巧。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3. 学生对动手操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五、教学资源:1. 工具和材料:剪刀、胶水、彩纸、彩笔等。
2. 教学课件:介绍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展示有趣的手工作品。
3. 参考书籍:提供一些关于手工制作的书籍,供学生查阅。
4. 网络资源:收集一些优秀的手工制作作品,供学生欣赏和借鉴。
六、教学策略:1. 任务驱动法:通过设定具体的手工制作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动手能力。
2. 示范法:教师示范制作过程,学生跟随操作,确保掌握基本技巧。
《动手做做看》优秀小学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动手做做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2)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动手做做看》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道理探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中的道理探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动手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简介课文作者及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2)解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道理的理解。
(2)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5. 动手实践:(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动手制作相关物品。
(2)展示成果,学生互相评价、总结。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强调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一、教案名称:《动手做做看》教案二、课时:1课时三、年级:一年级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学习简单的动手操作技巧,如剪、切、折、粘等。
2. 通过动手操作,完成一幅简单的手工作品。
3. 观察和欣赏同伴的作品,互相学习和交流。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动手操作技巧,如剪、切、折、粘等。
二、新课讲解(10分钟)1. 教师讲解本节课要完成的手工作品,展示样品或图片。
2. 引导学生观察样品或图片,了解制作步骤和技巧。
三、动手操作(10分钟)1. 学生按照教师的指导,进行动手操作,完成手工作品。
2.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四、作品欣赏与交流(5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欣赏和交流。
2.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主题、创意、制作技巧等方面进行评价和交流。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意见。
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六、教学资源准备1. 准备各种动手操作的材料,如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
2. 准备样品或图片,用于展示和参考。
七、教学环境布置1. 教室布置:桌椅摆放整齐,每个学生面前放置一份动手操作的材料。
2. 展示区布置:准备一个区域用于学生展示和欣赏作品。
八、教学注意事项1. 确保学生的动手操作材料安全无毒,适合儿童使用。
2. 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学生受伤。
3.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九、教学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手工作品比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和实践能力。
2. 邀请家长来学校参观学生的作品展示,增进家校联系。
《动手做做看》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动手做做看》简介1. 了解《动手做做看》的意义和目的。
2. 认识《动手做做看》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
3. 学习《动手做做看》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第二章:观察与思考1. 学习观察的方法和技巧。
2. 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
3. 运用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第三章:动手实践1. 学习动手实践的基本技能。
2. 完成动手实践任务,提高实践能力。
3. 交流实践经验,分享实践成果。
第四章:团队协作1. 学习团队合作的方法和技巧。
2. 分工合作,完成团队任务。
3. 总结团队协作的经验,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第五章:自主学习1. 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2. 制定自主学习计划,开展自主学习。
3. 总结自主学习的成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采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采用过程评价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发展。
2. 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动手实践的成果,如实践报告、作品等。
3. 团队评价: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如协作、沟通、领导等能力的发展。
4. 自主学习评价: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表现,如学习计划、学习成果等。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动手做做看》教材。
2. 教具:观察工具、实践工具、团队协作工具等。
3. 教学平台: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分享学习资源、交流学习心得的平台。
4. 教学视频: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践过程和成果的视频资料。
六、第六章:探索与发现1. 通过动手操作,探索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动手操作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运用观察、实践、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手实践,勇于尝试新事物的态度。
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他人劳动的价值观念。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动手操作技巧的学习与实践。
2. 教学难点:在动手操作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基本技能学习:教师讲解并演示基本的动手操作技巧,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实践。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总结与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动手成果,分享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
2. 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
3. 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增强。
五、教学资源1. 实物教具:剪刀、胶水、彩纸等动手操作材料。
2. 教学课件:展示动手操作技巧与实例。
3. 视频资源:关于动手操作的示范视频。
六、教学策略1. 实践教学:以实际动手操作为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与提高。
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3. 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七、教学方法1. 示范法: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并演示具体的动手操作技巧。
2. 实践法:学生跟随教师进行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与技能。
3.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基本技能学习:讲解并演示基本的动手操作技巧,学生跟随实践。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与展示: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动手成果,分享操作过程中的心得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动手做做看》教案及教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认识工具和材料学习各种工具的名称和用途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和使用方法2. 第二课时:简单组装学习组装的基本技巧完成一个小型的组装作品3. 第三课时:观察与思考观察组装作品,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4. 第四课时:动手解决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解决问题完成改进后的组装作品5. 第五课时:团队协作与展示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个较大的组装作品展示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收获三、教学方法1. 采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知识。
2.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各种工具和材料,如螺丝、螺母、板材等。
2. 准备组装作品的样品,供学生观察和参考。
3. 准备记录表,用于学生记录制作过程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2. 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知识。
小组讨论的形式也让学生更好地沟通交流,提高了他们的合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部分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对于一些复杂的步骤把控不够到位,导致作品完成度不高。
针对这一问题,我可以在下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操作技巧。
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导致讨论效果不佳。
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可以尝试设置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收获。
《动手做做看》教案及教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常见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 学习简单的制作技巧,如剪、切、拼、贴等。
3. 完成一个小组合作制作的实践项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基本的制作技巧。
2. 难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共同完成制作项目。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如纸张、剪刀、胶水等。
2. 学生分组,每组选定一个制作项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日常用品,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用途,引出本课主题。
2. 新课:教师讲解常见材料的特点和用途,示范简单的制作技巧。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制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 展示:各组展示制作成果,其他同学欣赏、评价。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动手实践的重要性。
6. 作业:让学生课后思考,如何运用所学制作技巧,改进日常生活用品。
教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完成制作项目。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部分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对材料的使用不够节约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环保意识。
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认识常见材料的特点和用途,掌握简单的制作技巧。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能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长处。
3. 学生能完成制作项目,展示自己的成果。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采用师生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实践欲望。
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学习简单的手工制作技巧。
(2)完成一个小组合作的手工作品。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手工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并演示手工制作的基本技巧。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每组展示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 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
(2)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评价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反思:1. 优点:(1)学生参与度高,对手工制作充满兴趣。
(2)团队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学生沟通能力提高。
(3)学生动手能力得到提升,实践能力得到锻炼。
2. 不足:(1)部分学生在手工制作过程中,创新能力不足,作品较为相似。
(2)部分学生在团队合作中,角色定位不明确,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3. 改进措施:(1)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新作品设计。
(2)在团队合作中,指导学生明确各自角色,提高工作效率。
三、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掌握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1)学习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如剪、折、粘等。
(2)完成一个以“环保”为主题的小组合作手工作品。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展示一些环保主题的手工作品,激发学生兴趣。
(2)新课:讲解并演示基本的手工制作技巧。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手工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每组展示作品,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4. 教学评价:(1)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
(2)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评价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动手做做看优秀教案设计七附后记教学实录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动手做做看优秀教案设计七附后记教学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学习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课文,并会根据课文情境想像伊琳娜听了朗志万的话后可能会说些什么。
3、使学生初步懂得“不能迷信别人说的话,凡事都应该自己动脑筋思考或实践一下,科学发现就是从我们身边开始的,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学习重点:认读、会写文中生字;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意识,培养探究问题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
教师拿出一个装着大半杯水容器,问:现在我要将这个苹果放入杯中,你们猜想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假如放入别的东西呢?
二、探究问题,学习生字
1、提出疑问:可是,有位叫朗志万(板书并随即学习生字“朗、志”)的法国科学家却提出了这么一个奇怪的问题:(出示)
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再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
如果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
这是为什么?
(1)这个问题很长,谁能把这么长的问题读清楚?结合学习“漫”
(2)如果当时你在场,听了这个问题,会怎么想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了解孩子们的想法,为下一步教学做准备)
(3)想不想知道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么回答科学家的问题的?(引导读书,找一找文中小朋友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4)反馈,引导深入理解:
出示:一个小朋友说:“因为金鱼身上有鳞。
”
另一个小朋友说:“一定是金鱼把水喝下去了。
”
伊琳娜觉得他们都没有说对,但自己又想不出道理来。
她回到家里问妈妈。
①想一想,当时,他们三个人说话的语气,然后读一读。
②汇报朗读,并结合“鳞”“伊琳娜”四个生字的教学。
你赞同谁的观点?并说说理由。
(打开学生思路,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
(5)学习妈妈的话,理解其中的含义
出示:妈妈说:“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
①读好妈妈的话。
②说说对妈妈话的理解。
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要这么说?
(6)了解伊琳娜的实验结果和教授这样问的目的
①读第五节,尤其读好“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
”一句结合学习“哎”字
②读好伊琳娜生气时说的话,体会她当时的心情。
结合学习“哄骗”一词
③读读科学家的话,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
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
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
伊琳娜听懂了科学家的话,你听懂了吗?
(7)平时你怀疑过大人说的话吗?为什么怀疑?(结合对学生的“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意识”的培养)
2、复习巩固生字,练习复述故事
(1)看板书认读生字词语:朗志万
伊琳娜
漫
鱼鳞
哎呀
哄骗
(2)试一试用上这些词语,说说今天学的故事。
三、小结提升
1、表扬同学们这节课的课堂表现。
2、谈谈老师与同学们学了这一课的收获。
3、能告诉我你们的收获吗?(根据孩子们的发言,加以整理学习本课所得,出示单元提示,再一次认识“做生活有心人,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发现,去创造”的道理。
)
四、练习书写
1、看田字格,说说自己难以写好的字或想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字。
2、每个字写一个,教师巡回检查,抓住典型讲评。
3、完成其余生字的书写。
教后感:
(1)学生的思维空间是比较大的,就是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开发。
如本课中,我让学生猜想:在装有水的杯子里放入苹果,会有什么变化?学生的回答有:水漫出来;水渐渐升高;水满起来了……这说明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体验的,我们教学就是要经常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帮助理解课文。
再如当我出示科学家的问题后,又说“如果当时你在场,听了这个问题,会怎么想呢?”其中有个学生的思维很独特,他说,这条金鱼可能是塑料的。
这个答案我也没有想到,也肯定不符合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但我认为孩子的独特思维应该大加鼓励,所以我说:“你真是个会动脑的孩子,想得就是跟别人不一样。
这个答案老师都没有想到。
”孩子经历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后肯定会去更多地动脑筋,想别人没有想过的东西,甚至是别人不敢想的东西。
(2)板书的合理设计,作用很大。
本课的板书设计,一方面把所有的生字新词通过老师认真的书写反映在黑板上,给学生一个书写的示范,并可以长久进入学生的视网膜,另一方面将这些词语与人物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便于学生利
用它概括语言,复述故事,巩固词语的运用,一举多得。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七附后记,动手做做看,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