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传统节日和婚俗习惯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6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满族是中国政治完整性和历史连续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个独特的民族文化系统,迄今为止仍然延续着历史。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满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公历节日,一种是春节。
春节是满洲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一种祭扫祭祀仪式,也是一个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
“满族春节”通常在农历一月初一进行,它有许多传统仪式,如火酒祭祀、灯谜、贴春联、放烟花等。
这些仪式都是用来向祖先、神灵致敬的。
除了春节,满族还有其他公历节日,如母亲节、父亲节、劳动节、国庆节等。
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大都有它们特有的传统习俗,比如母亲节,人们会带着母亲出去旅游;父亲节,人们会为父亲准备自己制作的礼物;劳动节,人们会到大山里去放风筝;国庆节,人们会去公园庆祝。
除此之外,满族还有许多特有的习俗和风俗。
当满族少年准备进行结婚仪式时,他们会在家乡或长辈面前出面去打招呼,而且要给予一定的礼物,这就是“提婚”这种风俗。
另一种风俗则是“拱钱”,当孩子出生时,家人会集中给孩子拱钱,以祝孩子长寿。
此外,“拱木”祭祀是满洲人致敬先祖的一种方式,在特定的日子里,他们会安排家庭成员到先祖的坟前去祭祀,以表示尊敬与感恩。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无论是春节还是“拱钱”,都有着悠久而又独特的历史。
它们不仅充满着传统风情,而且兼具现代价值,以
此表达满族人民对家园、对历史的怀念和尊重,同时也将满族文化的理念传递给后代。
真的,满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既能促进满族文化的传承,又能把文化传播出去,使自己的文化与社会融合,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实现民族的团结和社会的繁荣。
探寻满洲民俗文化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探寻满洲民俗文化——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民俗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
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满洲地区,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包括了许多精彩纷呈的传统习俗和节日。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寻这些传统习俗与节日的起源、传承与特点。
一、传统习俗1. 祭祀活动祭祀活动在满洲地区非常普遍,尤其是对祖先进行的祭祀。
每到重要节日、节气之时,家家户户都会在自家庭院或祭坛上供奉祭品,例如水果、饭菜、酒等,以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健康。
2. 婚俗满洲地区的婚俗多样,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新娘会在婚前进行一系列的仪式,例如拜堂、过门等。
婚礼当天,新郎新娘还会进行酒仪式,并举办盛大的宴席,宴请亲友庆贺。
同时,还会有一些特殊的传统习俗,例如乞巧、闹洞房等。
3. 舞蹈满洲人民喜欢跳舞,舞蹈是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满洲舞蹈以舒展优美、动作矫健为特点,能够很好地展现东北地区的独特风情。
常见的满洲舞蹈有“哈达舞”、“摇兔舞”等,这些舞蹈既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也是一种传统习俗的一部分。
二、节日文化1. 大年初一大年初一是中国传统的春节,也是满洲地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满洲地区的春节习俗与其他地区的有所不同,如满洲人过春节不点燃鞭炮,而是互赠酒篮,向亲友祝贺新年。
同时,还有一些特殊的节日饮食,如吃饺子、元宵等。
2. 清明节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祖节日,满洲地区的满族人民非常重视清明节的庆祝活动。
他们会亲自前往祖墓扫墓、焚香、祭拜,以缅怀祖先,并且在墓前拜祭,表达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3. 秋分满洲地区的秋分节又称为"寒食节",人们会在此日祭拜祖先、扫墓、敬烈火并举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人们会在庆祝祖先的同时,也会欣赏秋天的美景,品尝秋日特产,例如柿子、板栗等。
结语满洲地区的民俗文化是东北地区独特的传统习俗与节日的代表之一。
满族风俗的简短介绍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满族人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满族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了封建王朝的民族,其文化底蕴深厚,风俗习惯独特。
满族风俗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传统婚俗。
满族人民重视婚姻家庭,婚礼仪式庄重而庄重。
在满族传统婚礼中,主要包括红头绳、拜堂、敬茶、披红等环节。
红头绳是满族婚礼的象征,新郎新娘分别戴上红头绳,象征着两人的联姻。
拜堂是满族婚礼的主要环节,新郎新娘向双方父母敬茶,表示对双方父母的敬重和感恩之情。
披红则是满族新娘在婚礼之后的一个仪式,新娘将红头绳解下,并将红头绳上的金银饰品赠予女方家人,表示对女方家人的感激之情。
除了婚俗外,满族人民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习惯。
比如,满族人民非常重视祭祀活动。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满族人民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祭祀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平安。
在祭祀仪式中,满族人民会摆放各种食品、酒水和祭品,以示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之情。
满族人民还有许多独特的节日和习俗。
例如,满族春节期间会举行“瑞雪迎春”活动,用糕点制作各种形状的雪花,象征着新的一年带来好运和吉祥。
此外,在满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中,还有许多歌舞表演和传统游戏,如马拉松、踩高跷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满族人民的勇敢和豪迈。
满族人民的服饰也是满族风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的满族服饰多以蓝色、红色和白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精美。
男性通常穿着长袍、头巾和长裤,女性则穿着长袍、长裙和头饰。
满族服饰注重细节和装饰,常常用金银丝绣、锦缎和珠子等做装饰,使服饰更加华丽和富有民族特色。
总的来说,满族风俗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种独特文化,它体现了满族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满族人民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满族民族精神,使满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通过了解和学习满族风俗,我们不仅可以增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也能更好地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满族的传统节日及风俗
满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
它与汉族一样,有许多传统节日和风俗。
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春节是满族的传统节日。
春节期间,满人要穿着新衣服去拜年,并相互赠送贺年礼物,表示祝愿来年幸福吉祥。
正月初一,满族人要到祖坟上去祭祀祖先,祭祀完后举行隆重的“打祖”仪式,表示纪念祖先,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此后的几天内,人们要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贺年礼品。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周礼·夏官》记载:“以仲夏之月观竞于虫兽”。
据《韩非子》载:“俗以五月五日竞舟于水为患”。
这两种记载反映了端午节在春秋之前就已形成了。
端午节在汉代以前称为“重午”、“浴兰节”等。
满族的传统节日还有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满族的春节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即正月初一早晨人们要到祖坟上祭祀祖先;其次是在祭祀的基础上进行沐浴、换新衣,然后才可以吃饺子和汤圆;第三是吃饺子,以取平安吉祥之意;第四是燃放鞭炮等。
—— 1 —1 —。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礼仪禁忌内容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婚嫁习俗
1.婚礼前后禁忌:新娘除了满月、半岁、一岁等大寿生辰之外,一定要在农历的良辰吉日举办婚礼,不能在鬼门关前后结婚,以免招灾祸。
过儿夜、黄道吉日和十月初一至十二月初六都是不吉利的日子,不宜选在这些日子办婚礼。
2.进门时的禁忌:新娘进门时,要用脚踏一碗“糖块”,寓意着生下一个甜蜜美满的孩子。
3.宴席上的禁忌:新娘坐在洞房里不能翻身,连衣服都不能自己脱,要由丈夫脱掉。
4.退房禁忌:新娘退房时不能碰到门槛,否则将不幸福美满。
二、丧葬习俗
1.禁忌:丧葬期间不能在家里晾晒鞋子和衣服,不能将鞋子和衣服悬挂在门和窗子上。
2.吊唁礼仪:死者家属通常会在丧期之内,接受邻居和朋友的吊唁。
来客需注意不要撞墙,不要推门,否则有不好的寓意。
三、饮食习俗
1.饮食忌讳:满族人喜欢吃肉,但是不吃狗肉和马肉,因为狗是人的朋友,马在满族传统中是神圣的动物。
餐桌上也不允许出现刀子,因为刀子在旧时满族文化中是与杀戮、战争等恶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
2.宴席礼仪:满族人在宴席上通常将桌子围成圈,桌中间摆放带盖的盘子,主人放入“头道菜”,也就是最美味的一道菜,寓意着美好的东西必须先给最尊重的人品尝。
在传统的宴席上,头3个饮品通常是酒,而第4个饮品是鱼汁,寓意着“愿你一年比一年更红”。
桌子上不能倒酒(只能双手递过去),因为在满族传统中,倒酒时容易将好运倒掉。
满族的传统节日
1、满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四个,分别是颁金节、开山节、春节以及小年。
其中颁金节是满族成立的日子,开山节是满族庆祝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
2、颁金节: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其子皇太极继位后,于明崇祯八年、后金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农历10月13日发布谕旨,修正族名为“满洲”,这标志着满族以新的面貌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三是满族人的节日“颁金节”。
3、开山节:开山节是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
4、春节:春节(Spring Festival),即中国农历新年,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
春节历史悠久,由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岁祭祀、敬天法祖,报本反始也。
5、小年:通常指扫尘、祭灶的日子,被视为“忙年”的开始。
由于南北各地风俗不同,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
民间传统上的小年(扫尘、祭灶日)是腊月二十四,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满族民俗礼仪包括婚礼、葬礼、节日等方面,是满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婚礼是满族民俗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一种神圣的事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
在满族婚礼中,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拜访,然后由新娘的父亲领着新娘出门,新郎要在门口等候,然后由新娘的父亲将新娘交给新郎。
在婚礼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如拜堂、敬茶、献花等。
葬礼是满族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葬礼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仪式,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
在满族葬礼中,首先要进行“请魂”仪式,然后进行“送魂”仪式,最后进行“安葬”仪式。
在葬礼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如烧纸、献花等。
节日是满族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节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满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满族节日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仪式和活动,如祭祖、赛龙舟、吃粽子等。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满族民俗礼仪,让这种传统文化
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满族婚嫁习俗在满族文化里,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是较为复杂的,大致有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具体是怎样的呢?我们跟着这些程序体验一下吧。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1、通媒通媒是指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女方愿意的话,则同意。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2、放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
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
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3、纳彩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
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
此时要议定婚期。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4、过箱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5、迎亲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
还有的地方有"旗俗不亲迎"之说。
新娘至新郎家,换车乘轿,花轿落地,新郎要虚射三箭。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6、拜堂新娘蒙红盖头下轿,与新郎站在事先摆在院中的天地桌前,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即拜天地。
拜完后撤天地桌,新娘进入临时搭的帐篷,谓之坐帐。
坐帐时“开脸”,换头型。
坐帐后,新娘跨过马鞍进洞房,新郎用秤杆揭去盖头扔到房檐上。
夫妻饮交杯酒,吃合喜面、子孙饽饽,众人闹洞房。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7、拜祖在婚日当天晚上,新郎新娘要拜祖宗。
婚后第一天,新娘给夫家亲戚装烟敬茶,拜宗族,认明辈分,谓之分大小。
一般在结婚三日之后,夫妻同回女方家,拜见娘家人并拜祖宗。
满族传统结婚习俗8、回门婚后一个月,新娘回娘家住一个月,谓之住对月。
到了这时,婚娶仪礼乃告结束。
其实这些繁杂的婚娶程序在今日的满族地区已经简化,并且融合了一些现代形式。
满族婚俗满族人结婚具体都需要做些什么呢>响棚满族办喜事接新娘要选一个良辰吉日。
吉日订妥后,在结婚前,男方要给女方家老酒一坛,肥猪一只作为女子宴请亲朋好友所用。
第一天,娶亲去的人为单数,即新郎、媒人、两个娶亲婆、一个压轿男孩。
新郎到女方家,进院首先要到上屋面向西给老佛父叩头。
然后有人陪着在一个单独的屋内住下。
在这一天,新郎、新娘不能见面。
满族风俗亮轿第二天,选定良辰,请新娘上轿,新娘在鼓乐声中挥泪与家人告别,母亲则把新娘的洗脸水泼在花轿停放过的地方。
满族迎娶新娘时多用轿,但花轿不是用人抬的,而是用马拉的。
花轿是在马车上扎成的,先固定好四框,然后用红绫子围上,上面也用红绫拉成翼状轿顶,轿门有红绫档帘。
在轿顶上是有木刻的“麒麟送子”。
有的还在轿的两侧装上透明镜。
迎娶时,轿内要有压轿的孩子和娶亲婆。
压轿的孩子一般是8至9岁的男孩子,娶亲婆是夫妻双全,儿女双全的土命人。
满族风俗迎亲迎亲时,新郎骑马,领花轿至女家,新娘上轿,新郎骑马绕院子一周,新娘乘轿缓缓随行,名曰“引轿”;绕行一周后,新郎下马,进到屋中行跪拜礼。
然后,骑马领轿返回,新娘身着红衣,头蒙红布,怀抱用红纸条捆成的二根麻秸杆端坐轿中。
打旗的、打灯笼的以及吹鼓手走在前面,后面跟着是12匹对子马,马上坐着年轻的伴郎。
在伴郎的后面是披红戴花的新郎,再后面就是接新娘所用的花轿了。
这娶亲的队伍沿途每到一个亲友家,亲友都要给新郎送礼披红。
满族风俗箭射新娘满族独特的婚礼仪式。
新郎新婚时,须用喜轿迎娶新娘,在轿子将至喜房门前时,新郎不待新娘下轿,须向新娘连射三箭,意为除新娘之“红煞”,但为虚射,箭只射至轿前而已。
接着新郎还要向喜房内之四角虚射四箭。
射毕,才许新娘下轿迈马鞍(取平安之意)。
拜天地后,新郎须用所射之箭挑去新娘盖头。
箭射新娘带有满族先人——女真人抢婚旧俗的痕迹。
此婚俗在内蒙古凉城县曹碾满族乡及喀喇沁旗十家满族乡较为典型,一直保存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满族的习俗满族的习俗多种多样,覆盖从婚姻决定、家庭构成到婚礼仪式、节日庆典、浴衣穿着、酒食文化、体育活动、宗教信仰、唱歌跳舞等各个方面。
1、婚姻决定:满族传统上婚姻由双方家庭来决定,双方并不能单独决定。
在婚前,双方家庭需要有一次面谈,来决定是否同意这份婚事。
以及婚后需要如何对待对方。
2、家庭构成:满族家庭以三代同堂为主,老祖宗、老父母、子女和孙子。
家中的大人会给小孩以规矩、纪律,使他们能够在遵守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思想。
3、婚礼仪式:满族婚礼仪式丰富多彩,仪式通常以男方家里举行,然后女方家里又重新举行一次,以示对女方的尊重。
婚礼仪式多种多样,从准备活动到家庭婚礼,都有严格的礼仪规定。
4、节日庆典:满族有许多节日庆典,大多以祭祀祖先、祈求生活幸福、增进家庭团聚、纪念历史事件为主。
最重要的节日包括阳春节、端午节、中秋节、腊八节以及满族的新年。
5、浴衣穿着:满族有浴衣的传统习俗,男性穿着“加西袍”,女性穿着“马褂裙”,是表达满族民族特色的重要方式。
浴衣不仅象征着婚姻,更是传承满族民族文化的象征。
6、酒食文化:满族有“无酒不成宴”的传统习俗,对酒有着深远的文化底蕴。
酒席上,主人会请客人品尝美味佳肴,一起喝酒聊天,以表达友谊。
7、体育活动:满族有传统体育活动,例如跳高、跳远、掷铁饼、打铁七、踢毽子、五子棋、投石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肌肉,也能够增进友谊,增强社会凝聚力。
8、宗教信仰:满族宗教信仰以法轮功为主,信仰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灵性提升、精神洗涤的效果。
9、唱歌跳舞:满族有许多歌舞活动,如古老的满洲舞、灵歌、手舞等,满族人热爱跳舞唱歌,在庆典活动中,唱歌跳舞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用以展现他们的文化底蕴。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
满族风俗习惯有哪些及基本介绍1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的饮食,过去喜吃小米、黄米干饭与黄米饽饽(豆包);逢年过节吃饺子,农历除夕必吃手扒肉。
满族的具有独特风味的“萨其玛”至今仍是广大人民爱吃的点心。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十六、七岁即可订婚,由父母包办。
结婚时,新娘要在南炕上坐帐一日,称为“坐福”。
满族居民过去忌在西炕或北炕上死人;人死入棺后由窗户抬出;一般行土葬。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干”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逐渐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关内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固有习俗。
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但满族群众模仿汉俗,比汉族群众模仿满俗的更多。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满族人的婚礼风俗
满族人的婚礼风俗是非常独特的,以下是一些传统的婚礼习俗:
1. 彩礼:在满族的传统婚礼中,新郎要向新娘的家族提供一定的彩礼,这通常包括货币、金银首饰、布匹等。
2. 红头绳:满族传统婚礼中,新郎要将一条红头绳系在新娘的发上,象征着两人的命运紧紧相连。
3. 必须门:在满族的婚礼中,新娘的父亲要把新娘从必须门送出去,这一传统被认为是神圣的,而这个过程中要唱一首特定的传统歌曲。
4. 换衣服:在满族传统的婚礼中,新娘要在婚礼过程中换上三套婚纱,象征着新生活中的三个不同阶段。
5. 神官:在满族的婚礼中,有一个重要的角色是神官,他有权威和神圣的作用,主持婚礼仪式,送祝福给新人。
以上是满族传统婚礼的一些主要习俗,现在有些满族人也会与时俱进,融入一些新的元素,使婚礼更加丰富多彩。
作文-满族的习俗满族是中国五大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在多个省市区。
作为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满族拥有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及传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代代相传,深深地影响着满族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婚姻观念等各个领域。
一、婚姻习俗满族历来重视家庭和婚姻制度,在传统文化中,早已形成了许多独特的习俗。
比如在婚礼上,满族人喜欢戴一种被称为“抢帽”的帽子,相传这是因为有一位未婚女子患了头痛,戴了这个帽子后非常舒服,于是这种帽子成了满族婚礼的必备用品。
而满族的婚礼也不同寻常,总是庄严而隆重,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规矩要遵守,比如要选一个好兆头的日子、烹制满汉全席等等。
在满族婚礼中,新娘不仅要穿上锦衣华服,还要戴上特别的“结对帽”,象征两人永结同心。
二、服饰习俗满族的服饰造型独特,很容易让人们辨认。
在满族人的衣橱里,有许多传统礼服,这些礼服以绚丽多彩、剪裁奇特、细节精致等特点著称。
在传统文化中,满族女人喜欢的染发发型是“三7981”,即三股辫子,前两股低垂着,后一股束在上方打了个结。
还有就是“花轿”,这是满族时兴的一种载婚新娘回家的车。
花轿缀满了花,欢腾的群众围绕在轿子旁,地上还有扔洋洋甩手帕的女子,这象征着祝福新婚夫妇。
三、饮食习俗满族饮食广泛而丰盛,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手法和口味,还有着与其他民族不同的菜肴和用餐礼仪。
比如在传统文化中,满族人喜欢吃肉类食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满族名菜“火腿”,堪称满族饮食文化的代表。
此外,在满族婚宴上,往往会上桌一道名为“耶散嘎”的菜肴,这是满族特别喜欢的一道菜,由以青梅为主料熬制而成,成品红色晶亮鲜嫩,入口丰满、滑爽。
四、节日习俗满族人重视传统文化和节日,有许多独特的节日习俗。
比如春节后的正月十五是满族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满族人喜欢吃“元宵”、跳“舞龙”、放“烟火”、摔“秧歌”等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舞龙”和“烟火”。
除此之外,满族还有“拉阿胡日”、“勿忘我节”、“金秋大田节”等许多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它独特的庆祝方式和祭祀对象,被满族人们一代代珍视和传承。
满族的传统节⽇和婚俗习惯 满族,全称满洲族,⾟亥⾰命后被称为满⼈、满族,是中国的⼀个少数民族。
你知道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店铺来为你介绍满族的传统节⽇和婚俗习惯。
满族风俗习惯 满族⼈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微躬,垂⼿致敬,等长辈⾛过再⾏;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互敬问候外,有的还⾏抱腰接⾯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晚上拜⼀次,为辞旧岁,年初⼀再拜⼀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般为西、中、东三间,⼤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南炕为⼩,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狗⾁;不戴狗⽪帽、不铺狗⽪褥,忌讳戴狗⽪帽或狗⽪套袖的客⼈。
满族的婚俗习惯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订婚有两种形式。
⼀是男⼥青年的家长是熟⼈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给⼦⼥许订终⾝,有的是男⽅向⼥⽅求婚,有的是⼥⽅向男⽅求婚。
另⼀种是男⼥双⽅互不认识,托媒⼈为⼦⼥订婚,并由媒⼈转交双⽅的“门户贴”,开具双⽅的旗佐、履历、姓⽒、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字。
放定:即递财礼。
分放⼤定和放⼩定两种。
放⼩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家⾄亲时,得到财物。
放⼤定叫做“过⼤礼”,俗称“下⼤菜”,就是选择吉⽇,男⽅将聘礼送到⼥⽅家。
结婚前⼀⽇,送亲的要喝“迎风酒”。
新娘则离家到男⽅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
次⽇清晨,⼥⽅家⽤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
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盆上经过,俗称“过⽕避邪”。
为赶⾛或杀死随轿⽽来的⿁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
满族的传统节日和婚俗习惯
满族,全称满洲族,辛亥革命后被称为满人、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
你知道满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下面,来为你介绍满族的传统节日和婚俗习惯。
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过春节时要拜两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满族传统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开,西间称西上屋,中间称堂屋,东间称东下屋。
西上屋设南、西、北三面炕,西炕为贵,北炕为大,南炕为小,来客住西炕,长辈多住北炕,晚辈住南炕。
忌讳:室内西炕不得随意坐人和堆放杂物;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满族的婚俗习惯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
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
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
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
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
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
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
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
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
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
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
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
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
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
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
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
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
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
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
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
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
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
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满族传统节日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
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
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
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但活动时使用的名称不尽相同,或称“命名日”,或称“诞生日”,或称“纪念日”等。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
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
一般在正月二十日。
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
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
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
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
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
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
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
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
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
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
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
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满族的礼仪满族进入辽、沈以前,具有精于骑射的特长。
7岁左右的儿童即以木制弓箭练习射鹄,女子执鞭不亚于男子。
满族的服饰,
男子剃去周围头发,束辫和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女子在头顶盘髻,佩戴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足着高底花鞋。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
曾有一个时期各地妇女穿旗袍甚为流行。
满族的住房,过去一般院内有一影壁,立有供神用的“索罗杆”。
住房一般有两间正房,门向南开,外屋有灶,里屋北、西、南3面有炕。
满族重视礼节。
过去,平时见长辈行“打千”礼,男子曲右膝,右手沿膝下垂;妇女双手扶膝下蹲。
平辈亲友相见,不分男女行抱腰接面大礼。
满族以西为上,室内西炕不得随便坐人和堆放杂物。
满族最主要的禁忌是不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用狗皮制品;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据说主是因为狗在满族先人的长期渔猎生活中起到了帮手作用,人们不忍食其肉、用其皮,于是形成这个习俗。
清代以来的300多年间,满、汉长期杂居共处,满族已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与汉族无差异;居于关外各地的满族人民,只是在满族聚居的偏僻乡村中,仍有一部分满族居民使用满语,保持满族的一些习俗。
同时,从汉族习俗(包括汉语词汇)中也可找出一些满族习俗的成份。
满族是一个既善于学习又善于创造的民族,为发扬祖国文化作出了贡献。
少数民族风俗相关推荐:
1.德昂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德昂族的各种习俗
2.塔塔尔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塔塔尔族的习俗
3.门巴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门巴族的历史习俗
4.保安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保安族的饮食节日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