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卡发展历史 (1)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2
汇丰银行汇丰银行(HSBC)作为“全世界的本土化银行”(word’s local bank)而为人们熟知。
汇丰银行的前身是成立于1865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Hong 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为不断增长的中英贸易提供金融服务。
现在,汇丰银行已经是一个在世界82个国家建立有10 000个分支,为1亿顾客提供服务的世界第二大银行。
公司架构是按照产品线(包括个人理财,消费信贷,商业银行,法人投资银行,私募银行)和地区细分(亚太区,欧洲区,北美区,南美区,中东区)建立的。
即使业务遍布82个不同的国家,它仍然努力在每一个地区保持一种本土化的意识和知识。
汇丰银行的基本的经营战略就是贴近顾客。
就像汇丰银行总裁约翰·邦德(John Bond)先生在2003年11月说的:“我们作为‘全世界的本本土化银行’,使我们能够在每一个国家把本土化的知识与世界范围的操作平台独创性地结合起来。
”我们可以看一下汇丰银行在纽约市的本土化营销效果。
为了给见惯了各种促销的纽约人证明这个以伦敦为基础的金融巨头是“全世界的本土化银行”,汇丰银行举办了一次“纽约市最博学的出租车司机”的竞赛,获胜者可以在当年为汇丰银行做全职司机。
同时,汇丰银行的顾客也是赢家。
每位持有汇丰银行卡、支票簿或银行对账单的顾客都能得到免费搭乘一次印有汇丰银行品牌的出租车。
这次活动显示了汇丰银行的本土化知识。
“为了使纽约人相信你是本土化的,你必须本土化地运作。
”Penegade营销集团首席执行官德鲁·尼萨(Drew Neisser)说道。
在香港,汇丰银行发起了另一个不同的运动。
在这个地区遭受SARS沉重打击的时候,汇丰银行发出了一项旨在重振当地经济活力的计划。
对于在那些受SARS影响最严重的行业(影院、酒店、旅馆和旅行社)从业的顾客,汇丰银行提出了“利息再投资方案”。
这个方案减轻了它的顾客的财政负担。
目录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简介1.1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历史1.2中国邮政金融概况2业务发展情况2.1邮政储蓄业务2.2邮政汇兑业务。
2.3代理业务。
2.4邮政金融计算机网络建设。
2.5对公业务3.发展多样化金融产品4.四大优势助推邮政金融发展5邮政储蓄银行的现状分析5.1邮政储蓄银行的优势6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战略6.1探索适合农村的金融业务模式,走好支持“三农”发展这步棋6.2把握城市和农村两大市场。
完成由邮政储蓄机构到零售银行的转变6.3从零售银行转向全能的现代化商业银行,真正把邮政储蓄银行做大做强7实习心得金融学专业实习报告实习地点:中国邮政储蓄实习时间:2014年7月18日至2014年8月20日实习性质:将学过的专业金融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在实践中弥补专业学习所学不到的东西。
在实习过程中养成工作时的认真负责的态度。
1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简介1.1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历史邮政储蓄银行是由原来的邮政储蓄变身而来,期间经历了一段很长的发展历程。
回顾邮政储蓄银行的历史,梳理其一路走来的发展脉络,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8.1.22—1949.10.31):成立邮政储金汇业局,开办汇兑业务及邮政储金业务。
第二阶段(1949.11.1—1953.8.31):撤销邮政储金汇业局,在中国人民银行统一指导下由邮政系统接管并受人行委托办理个人储蓄、汇兑业务。
第三阶段(1949,9.1—1986.3.31):1953年9月1日,邮政停办储蓄业务。
第四阶段(1986.4.1—2006.12.31):全面开办邮政储蓄业务,由代办转为自办,经批准,着手准备邮政储蓄银行筹建事宜。
前四个阶段取得诸多成果:业务经营范围不断扩大;系统改造工程取得多项突破;业务发展规模已位居全国第五位;经营模式由代办转为自办;适时调整经营战略,逐步向商业银行转型。
第五阶段(2006.12.31至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邮政储蓄进入了商业银行发展阶段。
1 招商银行简介1.1招商银行成立背景1979年,在深圳西部,与香港隔海相对的狭长半岛蛇口,正在筹建一个工业开发区。
筹建方是当时的中资企业——招商局。
被誉为“改革开放第一人”的时任招商局副董事长袁庚,以“大不了回秦城监狱去”的精神锐意改革。
很快,蛇口工业区正式创建。
并且诞生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影响迅速扩展到全中国。
可以说,先有蛇口工业区,后有深圳特区。
随着深圳蛇口的开发,国内外企纷纷进驻,企业的资金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更好地为地区的发展服务,1986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同意由招商局独资创办一家地区性银行。
1987年4月,招商银行正式挂牌成立,企业办银行在当时是“胆大包天”的设想,但是主办方“为中国的金融改革探出一条新路”的诉求最终打动了决策层,招商银行成为中国境内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也是国家从体制外推动银行业改革的第一家试点银行。
招商银行是由蛇口财务公司“转世”而来的,最初从解决内部结算的小银行经过增资扩股,从招商局的独资银行演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并逐步摆脱地区性限制,从蛇口走向全国,在日后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开创了民族银行业品牌名店的创业之路。
1999年初,马蔚华上任招商银行行长,随后将招商银行定位为零售银行。
现在,招商银行已不再是当初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区域性小银行,而是发展成为了一家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全国性商业银行,形成了立足深圳、辐射全国、面向海外的机构体系和业务网络,不仅是国内第一家新体制的银行,还是一家不断创新的银行。
1.2招商银行的业绩与荣誉招商银行凭借着持续的金融创新、优质的客户服务、稳健的经营风格和良好的经营业绩,现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境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之一。
目前,招商银行总资产超过万亿元,在国内外拥有40多家分行、600多个机构、3万多员工,在美国设立了代表处,并且在上海和香港股市同时上市,也是第一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上市的公司。
银联成长录中国周刊记者张友红北京报道银联是谁?这个问题就像在问美国人,visa是谁?这是一个灯泡和电源,自来水和造水厂的关系。
银联和visa都是隐藏在银行卡背后的清算机构。
银联的故事,要从一座城市讲起——珠海。
这是一座位于广东的小城市,处处生长着高高的木棉树。
每到四五月份,红棉花盛开,花红如血,硕大如杯。
1985年,这座城市出现了一种长相简单的卡:整个卡面上红下灰,中间一条白色的隔带。
这张卡的左上角是一枚战国时的布币的几何图形,上面用古体字写了“中国银行”四个字,中央上方,是“中国银行珠海分行”的字样,往下是这几个字的英文翻译,一条白色分隔带上各用中英文写了“中银卡”。
卡片下半截是卡号及有效期限。
这就是我国第一张信用卡——“中银卡”。
在这之后的第二年,一张以“红棉”命名的信用卡,由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
有了第二张第二张,就迅速有了第三张,第四张……1989年,工商银行的“牡丹卡”;1990年,建设银行的“龙卡”;1991年,农业银行的“金穗卡”;1992年,深圳发展银行的“发展卡”;1993年,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
……信用卡以“扫楼扫大街”的方式发行,当时,经常有人拿出卖保险做举例,“卖信用卡的就像卖保险一样具有蛊惑性,甚至诱惑性。
”到90年代末20世纪初,长安街两侧的超市里,打眼望去,一柜台的pos机。
走进看,柜台下还有一排。
各家银行都有自己的信用卡,一家银行一台pos机,不怪柜台摆不开。
为消费方便而产生的信用卡,此时遭到了最尴尬的境遇。
怎么办?18个前身如果,各个银行的信用卡可以在一个pos机上刷卡,问题就解决了。
1993年以后,各地陆续推出了“银行卡服务中心”,这个中心是区域性的,用来对接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省份的信用卡信息。
解决了同地区刷卡联网。
这也是银联的前身。
这18个机构形态各异,有公司法人,也有有行政事业单位。
其中,在北京成了了一个总服务中心,这个机构不是公司法人,也不是独立的行政事业单位,在18个机构中,它的身份是“非法人”。
一、银行卡的产生与发展(一)银行卡的发展沿革银行卡的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货币信用发展的一种表现。
追踪银行卡发展的轨迹,可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末),商业信用阶段。
银行卡最早起源于美国。
1915年美国的一些商店、饮食业为了扩大销售、招揽生意、方便顾客,创用了一种“信用筹码”,其雏形类似一种金属徽章,后来演变为用塑料制成的卡片,作为客户购物消费的凭证,持卡人可以先赊销货物或消费,事后付款,这可以说是信用卡的萌芽;1920年,美国各大电气、石油公司推出了签账卡,供顾客用电和加油使用,其实质相当于先消费、后付款的信用卡;1946年,美国的狄纳斯俱乐部和运输公司发行了用于旅游、娱乐的信用卡;1949年,美国大来公司推出了在餐馆使用的签账卡;1950年,美国狄纳斯俱乐部在全美组织信用卡联合经营,凡是参加联营饭店、餐馆所发行的信用卡均可以通用,大大扩展了信用卡的使用范围。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80年代)银行信用阶段。
1952年,美国加州富兰克林国民银行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这是银行信用卡的先河。
到1959年,美国有60多家银行开始发行信用卡。
银行发行信用卡是对持卡人的一种消费信贷,它将仅限于买卖双方的商业性质的信用卡发展为涉及持卡人、特约商户和银行三方关系的银行性质的信用卡。
银行信用卡信用程度更高、使用范围更广、功能更多,它使商业性质的信用卡发生了质的升华。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现在)综合信用阶段。
在这一阶段,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银行卡应用领域的扩大,银行卡实现了国际化,银行卡的发行主体出现了多样化,银行卡的信用融合了银行信用、商业信用、个人信用甚至国家信用的综合特征。
(二)中国银行卡历程如果按发展的成熟度划分,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培育阶段。
1985年3月,第一张“中银卡”(BOC卡)在中国银行珠海分行问世;1986年,中国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信用卡――人民币长城信用卡;1987年,中国银行加入了万事达和VISA国际组织,并在全国开始发行“长城万事达卡”,1989年发行了“长城VISA卡”;1987年,工商银行发行了红棉卡,1989年发行牡丹卡;1989年底,工商银行加入了万事达国际组织,1990年加入了VISA国际组织;1990年,农业银行加入万事达国际组织,1991年发行金穗卡;1989年,建设银行加入万事达国际组织,1990年加入VISA国际组织;1990年5月,建设银行发行建设银行万事达卡,1991年又推出建设银行VISA卡。
中国银行卡发展轨迹截至2004年底,中国国内各金融机构累计发行银行卡7.6亿张,其中贷记卡1000多万张,准贷记卡2300万-2500万张,其余7亿多张均为借记卡。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协议书,并开始办理此项业务。
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2年7月-1983年5月中国银行先后与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日本东海银行、日本三和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美国运通公司和美国花旗银行签订代理MasterCard卡、Visa卡、发达卡、百万卡、JCB卡、大莱卡和运通卡的直接购货协议。
几大国际卡组织由此进入中国。
1985年6月中国第一张信用卡诞生,即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
1987年中国银行先后加入MasterCard、Visa,后发行人民币“长城MasterCard 卡”、“长城Visa卡”。
此后三年左右,中国交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内大行分别加入Visa或MasterCard国际组织,并陆续发行银行卡。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了“外汇长城MasterCard卡”,这是国内首张在境外通用的银行卡。
1991年9月中国银行西藏分行发行人民币长城卡,标志着银行卡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介入流通领域。
1994年以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为基本目标的“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先后建立了18个城市(区域)银行卡交换中心,开通了当地银行卡跨行业务。
1995年3月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实现免担保、先消费后还款功能的贷记卡——广发人民币Visa信用卡及广发美元Visa信用卡。
1996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首发双币种国际信用卡,这是国内第一个获得专利的银行卡产品。
1997年金卡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广东、江苏、山东、深圳、昆明、福州、武汉、长沙、郑州建立了18个城市(区域)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并在北京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初步实现了城市(区域)内的银行卡跨行通用,各商业银行行内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也在同步进行。
国内第一的银行卡1985年3月, 广东省珠海市成功发行中国大陆首张银行卡—中银卡。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国内第一张外汇卡—长城万事达国际卡。
1993年0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华联商厦联合发行国内首张出现广告语的银行卡——工商银行华联联名卡。
1993年7月,中国建设银行在广东发行国内首张彩照银行卡—彩照万事达龙卡。
1995年4月,中国工商银行与上海航空公司联合推出我国大陆首张联名卡牡丹上航万事达联名信用卡。
1995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海先施百货公司合作发行国内首张商业联名卡—先施威士信用卡。
1995年10月,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与上海黄浦区经贸会携手发行国内首张智能联名卡—东方黄浦联名卡。
1995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和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联合发行国内弟一张认同卡—慈善金穗威士信用卡。
1996年2月,中国工商银行与奥运主赞助商威士国际信用卡组织联合推出国内首张体育联名卡—牡丹威士奥运卡。
1996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推出国内第一张学校认同卡—牡丹交大威士认同卡。
1996年8月,中国农业银行南京市分行推出国内首张电子硬币银行卡—农行万民卡。
1996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博物馆合作发行国内首张“文博行业”银行卡——上博龙卡。
1996年10月,中国银行与VISA国际组织推出首张符合国际标淮联线加记性质的银行卡—人民币长城电子卡。
1996年11月,中国农业银行与中国足球协会和万事达国际组织在国内推出首张面对足球迷的银行卡,金穗足球认同卡。
1997年2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海申花足球共同推出国内第一张足球俱乐部会员专用卡—牡丹申花专用卡。
1997年2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与上海申花足球共同推出国内第一张足球俱乐部会员专用卡—牡丹申花专用卡。
1997年0月,招商银行为纪念建行10周年发行了国内第一套拼图银行卡—97年贺岁卡。
1997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分行与中国旅行总社联合推出国内首张旅行联名卡—牡丹中旅万事达卡。
中行简介中国银行,全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业务覆盖传统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领域,并在全球范围内为个人客户和公司客户提供全面和优质的金融服务。
在近百年的岁月里,中国银行以其稳健的经营、雄厚的实力、成熟的产品和丰富的经验深得广大客户信赖,打造了卓越的品牌,与客户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中国银行主营商业银行业务,包括公司、零售和金融机构等业务。
公司业务在基于银行的核心信贷产品之上,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创新的金融服务。
零售业务主要针对个人客户的金融需求,提供基于银行卡之上的全套服务。
而金融机构业务则是为全球其他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提供诸如国际汇兑、资金清算、同业拆借和托管等全面服务。
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银行曾创造了中国银行业的许多第一,所创新和研发的一系列金融产品与服务均开创历史之先河,在业界独领风骚,享有盛誉。
目前在外汇存贷款、国际结算、外汇资金和贸易融资等领域仍居领先地位。
根据2003年英国《银行家》按核心资本排名,中国银行列全球第十五位,居中国银行业首位,是中国资本最为雄厚的银行。
以资产规模计,中国银行资产总额达38,442亿人民币,是中国第二大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网络机构覆盖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境内机构共计11,609个,境外机构共计549个,是目前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商业银行。
中国银行有近百年辉煌而悠久的历史,在中国金融史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中国银行于1912年由孙中山先生批准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7年间,中国银行先后是当时的国家中央银行、国际汇兑银行和外贸专业银行。
中国银行以诚信为本,以振兴民族金融业为己任,在艰难和战乱的环境中拓展市场,稳健经营,锐意改革,表现出了顽强的创业精神,银行业务和经营业绩长期处于同业领先地位,并将分支机构一直拓展到海外,在中国近现代银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49年,中国银行成为国家指定的外汇外贸专业银行,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银行卡发展轨迹
截至2004年底,中国国内各金融机构累计发行银行卡7.6亿张,其中贷记卡1000多万张,准贷记卡2300万-2500万张,其余7亿多张均为借记卡。
1979年10月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代理东美信用卡业务协议书,并开始办理此项业务。
信用卡在中国出现。
1982年7月-1983年5月中国银行先后与香港南洋商业银行、日本东海银行、日本三和银行、香港汇丰银行、美国运通公司和美国花旗银行签订代理MasterCard卡、Visa卡、发达卡、百万卡、JCB卡、大莱卡和运通卡的直接购货协议。
几大国际卡组织由此进入中国。
1985年6月中国第一张信用卡诞生,即中国银行珠海分行发行的“中银卡”。
1987年中国银行先后加入MasterCard、Visa,后发行人民币“长城MasterCard 卡”、“长城Visa卡”。
此后三年左右,中国交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国内大行分别加入Visa或MasterCard国际组织,并陆续发行银行卡。
1988年6月中国银行发行了“外汇长城MasterCard卡”,这是国内首张在境外通用的银行卡。
1991年9月中国银行西藏分行发行人民币长城卡,标志着银行卡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介入流通领域。
1994年以银行卡跨行联网通用为基本目标的“金卡工程”正式启动,先后建立了18个城市(区域)银行卡交换中心,开通了当地银行卡跨行业务。
1995年3月广东发展银行发行了国内第一张真正实现免担保、先消费后还款功能的贷记卡——广发人民币Visa信用卡及广发美元Visa信用卡。
1996年6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国内首发双币种国际信用卡,这是国内第一个获得专利的银行卡产品。
1997年金卡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先后在上海、北京、天津、海南、厦门、大连、青岛、杭州、沈阳、广东、江苏、山东、深圳、昆明、福州、武汉、长沙、郑州建立了18个城市(区域)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并在北京建立了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初步实现了城市(区域)内的银行卡跨行通用,各商业银行行内系统的建设和整合也在同步进行。
1998年12月至2000年12月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建成了异地跨行信息交换系统。
此后,各城市银行卡中心和商业银行总行系统逐步开始同总中心联网,银行卡全国联网联合工程逐步深化。
但是,网络布局仍存有管理分散、技术标准和业务操作系统各不相同等严重缺陷。
2001年2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在“全国银行卡工作会议”上指出:从分散经营到联合经营是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必然趋势。
组建统一法人的中国银联,统一规划全国银行卡跨行信息交换网络的架构和布局,推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业务规范,成为明确的任务。
2001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通知,要求中国境内各商业银行(含邮政储汇局、农村信用联社等)发行的具有人民币结算功能的银行卡统一采用“银联”标识,必须符合统一的“银行卡联网联合业务规范”和相关技术标准的要求。
2001年12月19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在视察银行卡联网通用工作时,提出2002年联网通用工作的“314”目标,即实现300个以上地市级城市各类银行卡的联网运行和跨地区使用,100个以上城市实行各类银行卡的跨行使用,40个以上城市推广普及全国统一的“银联”标识卡。
2002年1月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深圳五个城市先期推出跨行、跨地区通用的“银联”标识银行卡,之后向全国其它城市逐步推广。
2002年3月26日由国内80多家金融机构的出资折合16亿元,以合并当时18个城市银行卡中心和总中心为基础,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成立。
2002年5月17日国内首家银行卡专业化经营机构——中国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在北京正式挂牌,掀开了国内各商业银行改革银行卡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序幕。
2002年5月、6月中国银联分别加入Visa、MasterCard国际组织。
2002年12月招
商银行首家开始了信用卡的大规模、专业化、系统化营销运作。
自此,也翻开了国内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规模化发展的新篇章。
因而,随后的2003年,也被业界称为——信用卡元年。
2003年1月21日中国银联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等5个试点城市正式开通银行卡ATM跨行转账业务。
2003年5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银行外币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个人银行卡外汇管制政策解禁,具有实际交易背景的个人银行卡账户的购汇额度限制取消,允许个人银行卡海外提现。
2003年8月27日南京商业银行梅花贷记卡在宁发行,这是中国内地第一张使用中国银联国际BIN号—“62”字头的信用卡,银联标准信用卡正式问世。
2003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03)第16号《公告》,规定“内地居民可使用内地银行发行的个人人民币银行卡在香港用于购物、餐饮、住宿等旅游消费支付,以及在香港自动取款机上提取小额港币现钞”。
2004年1月18日
银联人民币卡在香港地区正式实现受理。
2004年9月8日中国银联开通银联人民币卡在澳门地区受理业务。
2005年1月10日中国银联正式开通银联人民币卡在韩国、泰国和新加坡的受理业务。
2005年4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信息产业部、商务部、税务总局、银监会、外汇局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银行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出了政府出手改善目前银行卡受理环境的明显信号,这也是政府各部委首度在银行卡领域的联手合作。
2005年5月11日中国银行和中国银联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推动银联标准卡国际化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