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_第一章_第2节_运动的描述_说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23.03 KB
- 文档页数:4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运动的描述》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教学目标,下面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这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说明一、教学分析(一)说教材《运动的描述》是选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第二章《运动和力》第一节内容。
是解决力与运动关系的重要环节,不能准确的描述物体的运动就不能正确的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所以,本节内容在教学环节中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情本次授课的班级是机械加工一年级学生,学生普遍具有思维灵活,学习主动性不强,语言表达能力较弱。
在知识层面上,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运动的描述,但是对运动这一物理学知识的理解是模糊的,不规范的,依据上述分析,结合中职物理的大纲要求,我确定本节课要达到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的概念。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的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理解和认识物理模型,掌握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开发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说教学的重、难点教学重点:1.参照物的选取,质点的概念及判断2.位移与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难点:物理模型的认识与理解。
二、教学策略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一)说教法考虑到我校机械加工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讲授法的两大特点即通俗化和直接性。
2.微课演示法有效的突破难点,更好的提供了学生自主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对本节知识的认知更清晰、更深刻。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式和方法。
3.课件演示法:利用视频和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实验演示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运动的描述》这一章节的说课内容。
本节课是物理学中运动学的基础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认识,理解运动是相对的,以及掌握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方法。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运动的描述》是物理学中的开篇章节,它不仅为后续学习速度、加速度等运动学概念打下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关键一环。
本节课主要围绕“机械运动”的概念展开,探讨物体位置的变化,理解运动的相对性,并学习如何选用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的运动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解。
他们可能知道物体在移动,但不一定能准确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一定能理解运动的相对性。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培养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教学目标1. 物理观念机械运动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机械运动是物体位置随时间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的概念:学生能够理解参照物在描述物体运动状态中的作用,并能选择适当的参照物来描述物体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会根据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2. 科学思维实例体验: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 科学探究讨论与交流: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以及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理解。
4.科学态度与责任运动观念的树立: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意识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教师首先通过讲授法介绍机械运动的概念和参照物的概念;然后通过演示法展示不同参照物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差异;最后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对运动相对性的理解。
《运动的描述》说课的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说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所以本课在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生活中对物体运动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概念课,本节内容又是学生学习《运动的快慢》等后续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在整章教材中占有重要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1.体验物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让学生感受精彩纷呈的运动世界。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教材实际,本节课的重点是机械运动的概念以及机械运动中参照物的选择;本节课的难点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说教学方法1、教法:(1)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2)实验法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3)讲授法:通过语言信息的传递,使学生准确的掌握物理科学知识。
(4)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学法: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
因此这节课采用研究法、讨论法、实验法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2分钟)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飞行员在空中随手抓到的一颗飞行子弹的故事,让学生讨论事件发生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环节,新课探究(20分钟)1、机械运动:播放足球比赛的片段;提出问题: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得出概念:物体位置的变化我们叫机械运动。
运动的描述说课稿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
“运动的描述”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严重的铺垫作用。
教材内容:
教材先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多见的运动现象:机器的运转、车辆的行驶、奔流的河水……。
“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物质的运动是非常普遍的”,运动是宇宙中普遍的现象,也就是说运动是永恒的。
普遍存在的永恒的“运动”中同时存在着“静止”,这个观点是一个严重的科学观点,也是学生建立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自然、认识自然也是教学中应侧重的方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性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重点:参照物的概念、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二.说教法:
这一节的知识点与生活联系严紧,通过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表述,多动手,多总结。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创设情景、分组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并通过解决学生身边
的事例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能力。
三.说学法:
运动,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研究运动,应该说还是初次,探究这方面的知识,能使学生获得科学的观点和方法。
因而通过本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基本的知识,更为严重地是让学生感悟科学的观点及科学的研究方法。
由于初中生的思维出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期,本节教学可利用多媒体教学环境将一些场景生动再现,使学生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运动的世界》。
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联系到本节的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观看完毕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学生根据老师提问进行思考并举例。
(二)、新课讲授(本环节设计四个探究过程,将教材的知识点一一展开)讨论探究①: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静止的物体真的不动吗?
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心里冲突而使学生主动思考,叙述各自的看法,讨论,而后明确: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讨论探究②:你们刚才所举例子中说有的物体静止,有的物体运动,你是如何判断的?
由于物体的运动、静止是学生提出来的,问他们是如何得来,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慢慢分析得出是通过看这个物体所处的位置是否改变的方法得来。
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播放视频《运动的描述》,加深对机械运动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③:你们是如何判断物体的位置是否变化的?学生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子上,课本上放一块橡皮,推动课本使它在课桌上缓慢移动。
思考回答:
(1)选取橡皮为标准,桌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2)选取课本为标准,橡皮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的?(3)选取课桌为标准,橡皮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通过学生思考、实验、讨论,得出结论:物体位置是否变化是相对于某个物体(标准)的,这个标准,就是物理学中的参照物。
播放视频加深对《参照物》概念的理解。
讨论探究④:刚才的实验中,当我们选择的标准例外的时候,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例外了,可见,物体的运动情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讲述法国飞行员二战期间在高空抓住一颗飞行的子弹的故事。
由于这个事件比较稀罕,能够马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引发思考。
提问:飞机在空中飞行,子弹在运动吗?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住高速飞行的子弹?学生能够分析得出二者肯定是同向飞行的,老师继续启发学生考虑它们速度的大小关系,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同向、同速即相对静止。
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三)、拓展练习
练习1、2是两个动画,由于在课堂上某些场景不好展现,设计两个趣味动画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手动操作,来变换参照物,使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过程有清晰地认识,让学生讨论并练习。
加强对参照物的理解。
练习3:介绍成语故事《刻舟求剑》问船夫可能找到剑吗?从物理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练习4:为什么顺风时有时会感觉到无风;有时虽然没有风,但骑在摩托车上却感觉到风很大?
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培养学生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说出生活中其他的可用本节知识解释的现象。
对于学生的举例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一节课对“运动的描述”有了哪些认识?让学生归纳叙述本节的主要内容、判断方法,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五)、布置作业
教材练习1、2。
补充练习:某年的春节晚会上,有这样一个场景:一名演员正在蹬一辆不变在舞台上的自行车,他身后的大屏幕,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画面一直在动。
当镜头拉近后,观众都感觉这名演员争飞驰在田野的小路上,根据这个启示,假如你是摄影师,你如何让两名演员在飞驰的火车上打斗。
通过这个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体验学物理的欢乐。
五、说效果
本节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学习场所。
在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觉、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和学生建立起了优良的、同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重视了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了学生间友好相处的心态。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这个知识点,部分同学能够当堂掌握,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可能还理解不透,教师应在刻下多辅导,并设计相应的练习进行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