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生态评估在沿江开发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392.41 KB
- 文档页数:5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土地利用变化是指人类活动导致土地由一种用途转变为另一种用途的过程。
这种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环境。
本文将讨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评估方法。
首先,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破坏上。
当自然生态系统被转变成农业、工业或城市用地时,往往需要清除植被,破坏生物栖息地,导致许多物种失去栖息地而灭绝。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还会打断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使物种迁移和基因流动受到限制,进一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其次,土地利用变化还会对水资源和土壤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量的地表水被雨水径流替代,导致水资源的减少和水质的恶化。
此外,农业的大规模发展往往伴随着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土壤质量的下降和农田的环境污染。
针对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我们需要进行相关的评估来判断其程度和后果。
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质量等方面。
其中,生物多样性指数是衡量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通过对不同用途土地上物种数量和多样性的调查和统计,可以比较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物多样性变化,从而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
另外,水资源和土壤质量也可以作为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
例如,可以通过监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水质和水量的变化,来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程度。
而对土壤质量的评估可以通过采集土壤样本进行实验室测试,分析土壤中的有机质、养分等指标,从而判断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评估其影响程度需要考虑多个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土壤质量等方面。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决策支持。
收稿日期:2022-06-01修回日期:2023-02-10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KJ2020A0761,2022AH051830);池州学院校级自然重点项目(CZ2020ZRZ08);池州学院引进博土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22YJRC00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0A0563)。
作者简介:黄银兰,1988年生,女,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景观生态评价。
E-mail:**************通信作者:陈实,1987年生,男,博士,讲师,主要从事农业资源与环境遥感研究。
E-mail:**************安徽沿江地区“1515”防线实施后植被恢复效果评价黄银兰,陈实,姚志强,王丽英(池州学院地理与规划学院,池州学院自然资源遥感应用研究中心,安徽池州247000)摘要:开展长江“1515”三道防线实施后的植被恢复效果研究,对评价生态修复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2015年和2021年高分一号卫星影像数据,运用像元二分模型和转移矩阵法,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评价安徽沿江地区植被恢复成效。
结果表明,2021年较2015年植被覆盖度整体明显提高,高覆盖度由2015年的61%增加到2021年的88%;植被覆盖度等级主要由中高覆盖度、中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转移,转移面积分别为18.57%和6.31%,其中安庆和芜湖发生转移的面积最为突出;“1515”防线内,以植被中高覆盖度、中覆盖度和中低覆盖度向高覆盖度转移为主,转移面积占比由大到小的区域依次为安徽沿江1km (27.2%、16.79%和8.06%)、5km (24.02%、13.91%和6.01%)、15km (22.78%、10.79%和4.35%),芜湖市在“1515”三道防线的植被恢复效果最好;植被覆盖度等级向好转移以耕地、林地、裸地为主,转移面积占比为耕地>林地>裸地,其中耕地随着防线距离的增加而转移面积减少,林地和裸地随着防线距离的增加其转移面积也相应增加。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资源。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其实施情况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意义首先,评估有助于保障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通过定期评估,可以监督规划的执行情况,确保规划得到严格执行,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其次,评估能够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与规划目标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供方向。
再者,评估有利于加强土地管理的科学性。
通过评估,可以总结规划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土地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性和精准性。
最后,评估还能够增强公众对土地利用规划的参与和监督。
评估结果的公开和共享,可以让公众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情况,促进公众参与土地管理,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内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的内容涵盖了多个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1、规划目标实现程度评估对比规划设定的各类土地利用指标,如耕地保有量、建设用地规模、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等,与实际完成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是否达到规划预期目标。
2、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评估分析实际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与规划方案的差异,评估其合理性和优化程度,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各类用地的空间分布情况。
3、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估考察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如单位建设用地的产出效益、土地闲置情况等,判断是否实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4、重大项目用地保障评估评估规划对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等项目的用地保障情况,分析是否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5、生态环境保护评估关注土地利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森林覆盖率、水域面积、生态用地保护等情况,评估规划在生态保护方面的成效。
沿海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沿海地区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然而,长期以来,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面临着多重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沿海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
大量的人口涌入沿海城市,使得土地供需矛盾加剧。
此外,沿海地区还面临着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渔业、海洋旅游等沿海产业的发展,对沿海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成为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在土地利用方面,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通过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划定不同区域的用地功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城市化过程中,应注重节约用地,推广高效利用方式。
可以通过加强建筑工艺创新,提高建筑物密度,充分利用空间。
同时,鼓励发展绿色建筑和生态城市,以减少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此外,生态保护也是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的重要方面。
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体系,保护海岸带生态,修复海洋生态系统是沿海地区生态保护的重要任务。
可以通过建设海洋公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科普教育,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加强海岸带的生态修复与治理,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生态环境。
另外,政府应加强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的监管与管理。
加强土地使用权的管理、流转、调整,实行科学合理用地制度。
同时,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与评估机制,及时掌握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提前预警和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惩破坏生态环境和滥用土地资源的行为。
沿海地区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的问题是长期且复杂的。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企业和公众都要加强意识,共同参与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和生态保护工作。
第39卷第23期2008年12月 人 民 长 江Yangtze R i ve rVol .39,No .23Dec.,2008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陈立兵,男,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局,高级工程师。
文章编号:1001-4179(2008)23-0111-03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中生态适宜度分析探讨陈立兵(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上海局,上海200120)摘要: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涉及多项因素,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对环境的综合影响程度。
在江苏省如皋沿江经济区的环境影响评价中,选择自然生态指标和人文生态指标作为一级评价指标,环境协调性、基础设施、综合条件为二级评价指标,风向、地理位置、生物多样性、距供热管网距离、接入排污管网、距集中居住区距离、距区域供水水源地距离、工业基础等8项作为三级评价指标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并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经综合评价,确定了开发区中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范围以及适宜程度。
关 键 词:生态适宜度分析;评价因子;环境影响评价;区域开发中图分类号:X171.1 文献标识码:A1 生态适宜度分析概念生态适宜度分析从生态学角度出发,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生态要求,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从而比较出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分析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布局合理性评价的一部分。
通过调查分析土地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及区外经济活动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1],以评价开发区内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土地排序位置是否合理,是否遵循生态优化排序的规律。
2 如皋沿江经济开发区基本情况如皋沿江经济开发区位于江苏省如皋市的最南端,南临长江,总体规划面积为120k m 2,拥有长江岸线17.2k m ,距上海市130k m 、南京市200k m 。
地理位置优越,开发区的性质为区域性的城市经济综合开发区。
通过开发,如皋沿江经济开发区将成为南通市的重要“辅城”,是南通市乃至长江北岸城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如皋市最重要的产业中心。
第30卷第2期2 0 1 2年2月水 电 能 源 科 学Water Resources and PowerVol.30No.2Feb.2 0 1 2文章编号:1000-7709(2012)02-0123-05长江江苏段沿江地区开发利用生态风险评价王锡贞1,吴以中1,宗良纲1,宋雅铎2,石美霞2(1.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5;2.江苏省灌南县环境监测站,江苏灌南222500)摘要:以江苏沿江地区为例,采用相对风险模型(RRM),并引入风险源强度和生态效应强度指标,构建了渐进型风险源的生态风险评价系统,对其开发利用前后进行了比较,分析了生态风险值与空间分布规律。
结果表明,该方法直观、简便,便于风险管理。
关键词:长江;江苏段;沿江地区;区域开发;生态风险评价中图分类号:TV822.2;X820.4文献标志码:A收稿日期:2011-09-06,修回日期:2011-10-13基金项目:国家863重大专项基金资助项目(2007AA06A402)作者简介:王锡贞(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E-mail:wangxizhenxm@163.com通讯作者:吴以中(1964-),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环境评价、规划与管理,E-mail:wuyizhong@njau.edu.cn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为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方法与手段,近年来已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1]。
Hunsaker最早将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扩展到区域尺度[2],认为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的一个分支,是在区域尺度上描述和评估环境污染、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产生不利作用的可能性和大小的过程,具有多风险源、多受体、时空尺度大、空间异质性等特点,所以研究复杂。
当前,探索定量化评价区域生态风险多集中于单一风险源[3,4]或单一受体[5]的生态风险,研究区多选择某一行政单元[6],而对多个行政单元生态风险的平行比较研究尚不多见。
沿江和沿河地区开发与产业布局的调整沿江沿河开发与产业布局调整纵观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一个带规律性的普遍现象是,它们大都把沿江沿河流域的经济开发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通过兴建水利工程充分挖掘沿江沿河流域巨大的能量,依托水源、土地以及其它自然资源在沿河沿江两岸发展农业及重化工、冶金等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基础产业,并以两岸产业基地为轴,借水路与陆路等交通之便向腹地进行辐射,进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分工管理、互补互给的产业密集带,从而带动整个流域两岸经济发展。
一、扬州市沿江、沿河地区经济区域结构(一)地域位置和区域结构按照主要产业轴线水轴开发模式理论,扬州市域内客观上存在两条水轴:长江沿线和大运河沿线。
沿江由西到东包括仪征市、扬州市区、邗江区和江都市。
沿河由北到南包括宝应县、高邮市全境,邗江区、江都市部分乡镇。
从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沿江、沿河一横一纵恰好形成一个“T”字型结构。
沿江这一横的经济基础要好与沿河这一纵。
沿江开发带动沿河开发,沿河开发是沿江开发的扩张和延伸,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沿河地区迅速发展起来了,沿江开发才显得更有意义,扬州整体经济才能腾飞。
(二)沿江、沿河地区的区域特点开发沿江和沿河地区共同之处就在于水运的便利条件。
水运作为一种最为悠久的运输方式,主要在于其低廉的运输成本。
由于航道的已然形成,其投资少,效率高。
有资料表明内河航道的投资大约只有公路的1/10,铁路的1/100。
世界各国生产力空间布局都重视沿江、沿河的开发,建设工业走廊和产业密集带。
原因就在于水运成本低、劳动生产率高、运载量大,并且丰富的水资源可以满足水工业的需要等优点。
沿河和沿江相比,大运河没有长江那么发达的水系。
但通过近年的整治,大运河已成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
扬州境内的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28公里,范围为宝应县、宝邮市全部行政区域,江都市沿运河及盐邵河7个乡镇和邗江区环邵伯湖的4个乡镇行政区域。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以三峡库区忠县为例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对于保障人民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利用面临着许多挑战。
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土地资源的状况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将以中国三峡库区忠县为例,探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一、地理背景:三峡库区忠县三峡库区忠县位于中国重庆市东北部,地处瞿塘峡上半段,总面积为1693.67平方公里。
忠县地势起伏,地形多山丘,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地区。
该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为1036.6毫米。
二、土地资源现状分析1.农用地资源:忠县土地以耕地为主,农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
由于地形复杂,忠县土地资源利用率较低,农业生产受到一定限制。
2.建设用地资源:忠县重点开发了城镇建设用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给土地资源利用带来压力。
3.森林资源:忠县森林覆盖率较高,但森林资源利用存在浪费和不合理利用现象。
4.水资源:三峡库区以水资源丰富著称,忠县地处库区上游,水资源利用是当地的优势。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1.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指标:包括耕地、建设用地、林地等各类土地的面积和比例。
2.土地利用效益指标:反映土地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
3.土地资源保护指标:评估土地的保护状况,包括土壤水分保持和保持地表稳定的能力。
4.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指标:反映土地利用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5.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综合评价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结果与对策建议1.土地资源评价结果: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评价,发现忠县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存在利用不合理、浪费严重等问题。
2.加强耕地保护与农业现代化:加大耕地保护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促进农业现代化。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及应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威胁,也就开始关注并研究如何评估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这就需要各种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的应用。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是指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收集、处理、分析、综合评价等工作,得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它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旨在为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环境质量评估技术的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地表水质量评估地表水是指地球表面上存在的各种水体,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洼地和人工湿地等。
地表水的污染程度直接关系到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因此,对地表水质量进行评估是十分必要的。
地表水质量评估技术包括采样、分析、评价等步骤。
首先,对地表水进行采样,然后将采样的水样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可以反映出水体中各种污染物质的浓度,从而得到地表水的水质状况。
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对地表水进行评价,将其划分为优良、中等、劣、重度污染等不同等级,以便后续的治理和管理。
二、大气环境评估大气环境是指大气层中的气体组成和物理特性,它是地球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能源消耗的增加,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大气环境评估技术包括对大气的污染源的统计和分析,同时对不同的大气污染物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价。
通过对大气质量的评估,可以了解大气质量的总体状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从而减轻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威胁。
三、土壤环境评估土壤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工业化的推进,土壤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
土壤环境评估技术包括采样、分析、评价等步骤。
首先,对土壤进行采样,然后将采样的土壤样品送往实验室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