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讲课稿:止嗽散
- 格式:doc
- 大小:61.00 KB
- 文档页数:16
方剂学17讲【邓中甲】(小青龙汤、止嗽散)上一次我们讲到在外感风寒所针对的治法,辛温解表治里,我们讨论完了四个方,后面还有两个一类、二类方,后面两个小青龙汤和止嗽散,都是属于一类方,常用方。
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是两张,都是在《伤寒论》里称为青龙的。
《伤寒论》里对方剂的命名呢,一般有这样几种形式,一个以君药命名的最多,如麻黄汤,桂枝汤。
这类的命名很多都是一药物来命名的。
方中作为主要的,或者认为非常重要的这些药物命名。
还有以证候的特点,或者证候里面主证这类命名的,譬如说四逆散,这些它是这个证候里反映的主要症状,构成主证的那个部分。
还有命名按照方剂的功用,或者说体现的治法。
或者是一些治法功用和这个主证结合。
譬如通脉四逆汤,又有功效,又有它的主要临床表现。
象我们现在遇到小青龙汤,前面讲到大青龙汤,以及后面要讨论到的白虎汤,真武汤,这类又是一类命名方法。
这个命名方法。
我们现在看到似乎比较生疏,但如果看到《汉书》里边所反映出来,当时汉代可以说各个方面都是以阴阳五行为纲的,受此影响,张仲景从《伤寒杂病论》整体来看,我们估价的话,它仍然以三阴三阳为纲,以木火土金水五行为纬,这样构成。
当然五行得结合五脏系统,以脏腑辨证为主,适合于内科杂病。
因此后来到宋代林亿他们校正医书局,整理古籍把它们分为两本,三阴三阳是外寒侵犯人体,由表到里,由实转虚,这样一个过程分为阴阳两部分,阴阳各三纲,形成一种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里以病分类,而病下面以脏腑病辨证,实际上也奠定脏腑辨证的基础了。
那小青龙汤,青龙在《内经》以后,五脏五行相配,青龙配东方,东方主春天。
青,在过去《内经》之前的话,一直向上推,春秋战国,那时候天上的五行学说,和地上之五行,方位是东南西北中,相应的天上有五颗星,中国古代最早就认识到天上有五颗星,主要的是东方辰星、镇星、岁星、太白星、萤惑星。
《内经》上有,《内经》上还是用的这五颗星的名字。
但是到了西汉后期,东西汉交界的这段时间开始,基本上全部转过来,转完了。
止嗽散方剂组成该方中药材共计6味,由以下药材组成:1、熟地黄:30克,主要功效为清热化湿,止咳利嗽,解热证湿风,和胃止泻。
5、香附:15克,主要功效为振散寒湿,止咳利嗽,行气活血,同时具有温中,宽中,止呕,化痰及健胃作用。
6、桂枝:15克,主要功效为祛风湿,理气通经,活血止痛,止咳化痰,固涩安胃,行水活血,有润肺止嗽,补脾和胃,驱寒风,清热解毒的作用。
二、健胃止嗽散方剂的炮制及用法1、熟地黄、枳实、神曲、生薏仁放入锅中,加入适量陈皮水炒至均勻碎细(熟地黄可用姜汁浸泡);2、桂枝、香附分别入清水煎至风湿退(香附不用煎);3、将前二步骤炮制出的粉末再次全部一起煎至熟,撇滤成浆;4、晾凉,分剂(每剂2克),装盒封存,放置阴凉通风处保存。
用法:口服,一次2~3剂,一日3次。
1、止咳化痰:具有清热解毒,苏止化痰的功效,有效止咳化痰。
2、安胃和胃:具有温中宽中,止呕,化痰及健胃的作用。
3、健脾益气:通畅气血,消暑热,有助消化,补养脾气,健脾胃,汇祛痰湿,可有效缓解咳嗽。
4、温补肝肾:温肝健胃,补肝肾;同时促进肝肾二脏排毒,消除肝脏中毒害,使毒素减少,止咳化痰。
5、止泻清热:桂枝乃清热止泻药,可有效治疗肺火所致的泻泄和伤津液的消耗,从而达到清热止咳的目的。
1、抓住咳嗽:针对病症中咳嗽及伴随的痰黄、脓血、痰多等表现,以熟地黄+枳实+神曲+桂枝+香附等药物的中药方剂组合,可有效缓解咳嗽的症状表现。
2、服用中药方剂应当依据实际症状来做调整,使用者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用药方式和剂量,避免浅服出现不良反应。
3、还原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咳嗽的有效预防治疗方法:保持空气清新干净,注意不要太贪凉,勤保暖;经常锻炼,健康体质;早睡晚起,注意控制熬夜;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避免吃油炸、油腻及重口味食物;少喝酒,不抽烟,定期检查肺部情况。
止嗽散▲▲〖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9g]甘草炒,十二两[3g]陈皮去白,一斤[6g]〖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6~9g)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方歌〗止嗽散内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白前甘草共为末,姜汤调服止嗽频。
top〖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病机分析]〖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top┌紫菀┐┌君││苦、温润入肺──理肺化痰止咳┐│└百部┘ ││ ││┌白前──降气祛痰┐ │止咳化痰之力大大增强│臣││一宣一降,止咳化痰┘│└桔梗──宣肺止咳┘││┌荆芥──祛风解表│佐││└陈皮──理气化痰│└使──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
[组方配伍特点][原文]top1.本方属宣肺疏风,止咳化痰之剂,用于治疗多种咳嗽,尤其适用于治疗外感咳嗽表邪未尽的病证,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证治要点。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者,不宜使用。
[本方加减运用]2.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见上述证治要点者。
top1.荆芥穗、淡豆豉的用量要轻。
2.不宜久煎。
top《医学心悟》:“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
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
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则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启门逐之即去也。
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
肺有二窍,一在鼻,一在喉,鼻窍贵开而不闭,喉窍宜闭而不开。
今鼻窍不通,则喉窍将启,能无虑乎?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宜其投之有效欤?”临床报道:用止嗽散加减治疗经用抗生素及止咳无效的外感咳嗽130例,都获满意效果。
加减法:风寒型加防风、苏叶、生姜、杏仁;燥邪型加川贝、南沙参、花粉、杏仁。
中医《方剂学》祛痰剂(治风化痰)——止嗽散(《医学心悟》)一、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各1000k 克)、甘草炒,十二两(375克)、陈皮去白,一斤(500克)。
二、用法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现代用法:共为末,每服6克,温开水或姜汤送下。
亦可做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三、歌括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镇咳化痰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四、功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五、主治风邪犯肺。
咳嗽咽痒,或微有恶寒发热,舌苔薄白等。
六、方解本方所治之证,原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后而咳仍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其邪未尽,故仍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而肺气失于宣降,治之之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散之品。
方中的紫菀、白前、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分久新,皆可取效;以桔梗、橘红(陈皮去白)宣降肺气,止咳消;荆芥祛风解表,甘草调和诸药,二者与桔梗配合,更能清利咽喉。
诸药合用,“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运用得宜,可用于诸般咳嗽。
《医学心悟》)·咳嗽》条下云:“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生姜以散邪。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火。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湿。
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瓜、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以上的加减方法,可资临床参考。
《医学心悟·伤寒兼证》条下,另有一止嗽散,较本方少荆芥,治寒邪伤肺咳嗽。
方后云“风寒初起加防风、荆芥、紫苏子。
”七、文献摘录(方论)1.程国彭:“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
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方剂学》讲课稿:止嗽散而它这个风,治风化痰,这里所说的风,是针对它症状里边的咽痒咳嗽,痒属于风,从这角度而言的。
同时它又感受了风邪,虽经解表,或者解表不彻,外来的风邪未尽,已经不多了,从这外来由风邪引起,以及症状上咽痒咳嗽来判断,把它归类归在治风剂。
但总体上,它和表证引起有关,而且本身这个方是从完全的证候来讲兼有一定的表证,所以还是把它放在解表剂里,辛温解表。
从整个药来讲,略偏一点温性。
所以说明一下这个分类,讨论得很多。
这个方因为它原来用散剂,从原书来讲,因为程锺龄这个医家,他有很多特点,有些我们要根据这医家的特点,他又是个理论家,很重视中医理论,而且总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前面讲到八纲,八法,可以说从《内经》提出的治法,张仲景建立了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到他这里在理论归纳上,为后世的学员的学习,确实创造了很多条件。
在理论的规范总结方面,现代学习中医,治法方剂里的八法,病机学习当中的八纲,都是十分重要的。
他又是个临床家,《医学新悟》里,那部头虽然不大,有很多好方子。
我们这教材也收了一些他的方。
所以他既是个理论家,又是个临床家。
他喜欢研究一些共性规律,从理论上和从他处的很多方里,研究一些共性规律。
你看这个方就很典型。
当初他生活的时代,虽然是清代,而且前半期,局部地区也遇到一些兵荒马乱。
因为内部的一些动荡,或者局部地区的起义,或者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争斗,老百姓也有的流离失所,这种情况下就对于疾病,比如外感以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这种情况很多,所以他就观察,引导很多人,感冒以后咳,感冒可能是不药而愈,拖一拖好了,咳嗽延续很长时间。
他就研究很多共性,制定止嗽散。
这止嗽散他是广为普送,拿来给流离失所的人,他做好事,送给人家吃的。
所以他用药当中,尽可能照顾很多肺脏的共性,药物经过精细的选择,所以很具有人民性的。
就是说普遍性使用的。
他提到治诸般咳嗽,是各种咳嗽,这主要还是外感中的各种咳嗽。
他当时针对的属于战争恐慌,那种情况下外感解表不彻,或者不药而愈这种普遍使用的。
“止嗽散”“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是清代程钟龄积30年治咳经验之总结。
书中述可治诸般咳嗽,药物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两斤,甘草(炒)12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共为末。
每服3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程氏在论述此方时写道:“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不解。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笔者在临床上多采用汤剂加减运用,经验证,疗效较为满意,深感古人制方之妙,现举两例以证明之。
例一:周某,男,18岁,3月20日初诊。
自述感冒后出现咳嗽,服用抗生素,止咳药效果欠佳。
现症见咽痒干咳少痰,咽喉疼痛,无汗恶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
证属风寒袭肺,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选止嗽散加减,药用桔梗18克,紫菀15克,荆芥15克,防风15克,百部12克,陈皮9克,杏仁9克,板蓝根15克,牛蒡子15克,升麻15克,红花3克,连翘15克,炙麻黄3克,玄参9克,生甘草9克,生姜15克,葱白3段。
每日一剂,分3次服用,连服3剂后微汗出,无咽痛,咳止。
例二:张某,女,31岁,4月20日初诊。
自述感冒后出现咳嗽,伴咽痛、发热,西医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
给予静脉应用抗生素一周后,咽痛发热消失,仍咳嗽,服抗生素,止咳药效果不佳。
现症见喉痒即咳,夜间常咳醒,晨起有少量黏痰,伴乏力汗多,大便偏干难下,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细而数。
证属风邪留恋,气阴两亏,肺失宣肃。
治宜益气养阴,宣肺止咳。
方选止嗽散加减,药用沙参15克,麦冬15克,姜半夏15克,紫菀12克,百部12克,款冬花12克,桔梗15克,荆芥12克,防风15克,苏叶9克,杏仁12克,太子参15克,五味子15克,葛根12克,生甘草9克。
【咳嗽首方:止嗽散-运用经验】精一止嗽散组成——桔梗、荆芥、蒸紫菀、蒸百部、蒸白前、甘草、陈皮上为末。
每服三钱(9g),食后、临卧开水调下;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功用——宣利肺气,疏风止咳。
主治——风邪犯肺证。
咳嗽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方解——本方治证为外感咳嗽,经服解表宣肺药咳仍不止者。
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虽经发散,因解表不彻而其邪未尽,故仍咽痒咳嗽,此时外邪十去八九,故微有恶风发热。
治法重在理肺止咳,微加疏表之品。
方中紫菀、百部为君,两药味苦,都入肺经,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腻,皆可止咳化痰,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
桔梗味苦辛而性平,善于开宣肺气;百前味辛甘性亦平,长于降气化痰。
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
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以祛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均为佐药。
甘草调和诸药,合桔梗又有利咽止咳之功,是为佐使之用。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
”故对于新久咳嗽,咯痰不爽者,加减运用得宜,均可获效。
辨证要点——本方为治疗表邪未尽,肺气失宣而致咳嗽的常用方。
临床应用以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加减变化——若外感风寒初起,头痛鼻塞,恶寒发热等表证较重者,加防风、紫苏、生姜以解表散邪。
湿聚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茯苓、桑白皮以除湿化痰。
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贝母、知母以润燥化痰。
董廷瑶运用止嗽散经验董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积数十年之经验,颇有擅长。
一方面,善于运用如麻黄汤、桂枝加杏朴汤、麻杏石甘汤等经方;另方面,也据症常用清燥救肺汤、二陈汤、止嗽散等时方。
本文简介董师在应用止嗽散上的临床经验。
按:止嗽散出自程钟龄《医学心悟》。
其组成为:桔梗、荆芥、蒸百部、蒸紫菀、蒸白前、甘草、陈皮。
原为研末作散,开水调服。
现代多改为汤剂。
据程氏原注,谓该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
止嗽散加减,可治疗各类型咳嗽!止嗽散出自清代程钟龄先生所著《医学心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方剂。
本文作者将本方运用于5种常见咳嗽的治疗。
对于辨得了证,想不起用啥方的朋友来讲,不妨看看作者的用法,掌握了以后运用于临床,说不定也可以做到“一招鲜,吃遍天”!“止嗽散”在临床上的运用“止嗽散”是清代程钟龄先生所著《医学心悟》一书中治疗咳嗽证的一个方剂,其药物的组成是:紫菀三钱,百部三钱,桔梗三钱,白前三钱,橘红二钱,甘草二钱,荆芥钱半,水煎服,也可以研为散剂,每服三钱,开水送下,饭后服。
1药物性能的分析紫菀与百部性温润相同,而味苦亦相同,但紫菀有辛味,百部有甘味之不同,都入肺经,皆可理肺止咳,既有辛甘开发为阳,又有甘苦肃降为阴的作用。
其性微温而不热,润而不寒,对于新久咳嗽都能使用。
白前与桔梗性平相同,都有辛味,但白前有甘味,桔梗有苦味之不同,都入肺经。
桔梗能升提肺气排脓而利膈;白前能下气开壅而止嗽,同有辛甘上升,甘苦下降的作用,不论属寒属热均能应用。
总之这四味药具有上升下降,有出有入的双重功能。
故能调整气机出入升降的失常。
另外,佐以橘红祛痰化湿,荆芥散风解表,通窍利咽。
甘草缓急止嗽,并能调胃,若与桔梗配合名“甘桔汤”,再配以荆芥为“荆芥汤”,同有利咽喉而止痛的功用。
以上七味药的组成具有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苦不过寒,辛不过热,既有辛甘为开,又可甘苦而降,故适用于肺之宣化肃降,更能加强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2在临床上的运用当病人初诊时主诉为咳嗽,首先问其发病日期,因为日期的多少对于病情的演变关系很大,继问其既往证是否有咳喘宿恙,围绕其主诉重点询问其自觉症状,同时对于天气之阴晴,气候的寒暖,与咳嗽也有关系。
止嗽散是治疗由于外感风寒而引起咳嗽所适应的一个方剂。
01.风寒咳嗽主证:咳嗽,痰色白而稀,兼有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或头痛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弦。
证候分析:咳嗽是肺经受邪气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症状。
由于风寒犯肺,肺气不温,故痰白而稀。
《中医方剂学》学习笔记:敛肺止咳之九仙散和止嗽散一般把九仙散它当Ⅲ类方。
不少的专家认为临床像九仙散这类对敛肺只能作为一种治法,辅助治法用在里面。
作为咳来讲,纯虚这种咳嗽很少,往往兼夹外邪。
或者兼外邪,或者有病理产物,尽量地不用敛肺这种方法。
所以都有止嗽散代表一种治法,放在Ⅲ类方,以收敛肺气止咳为主的一种治法。
一、九仙散九仙散中罂粟君,五味乌梅共为臣,参胶款桑贝桔梗,敛肺止咳益气阴。
组成:人参、款冬花、桑白皮、桔梗、五味子、阿胶、乌梅各一两[各10g] 贝母半两[5g] 罂粟壳八两,去顶,蜜炒黄[15g]。
功用:敛肺止咳,益气养阴。
主治:久咳肺虚证。
久咳不已,咳甚则气喘自汗,痰少而粘,脉虚数。
本方出自《医学正传》。
二、止嗽散止嗽散为心悟方,白前百部桔甘襄,陈皮紫菀配荆芥,统治诸般咳嗽良。
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1kg(各二斤);甘草(炒)375g(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500g(一斤)。
功用:宣肺疏风,止咳化痰。
主治:外感咳嗽,症见咳而咽痒,咯痰不爽,或微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本方是程钟龄所创订的一张经验方,对于多种咳嗽都有良效。
方中桔梗苦辛微温,能宣通肺气,泻火散寒,治痰壅喘促,鼻塞咽痛。
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散风湿,清头目,利咽喉,善治伤风头痛咳嗽。
紫菀辛温润肺,苦温下气,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上气。
百部甘苦微温,能润肺,治肺热咳呛。
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痰止嗽,治肺气盛实之咳嗽。
陈皮调中快膈,导滞消痰。
甘草炒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
所以-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但阴虚肺燥之虚损咳嗽,则非其所宜,这在临症时须加辨别。
固涩剂概述从固涩剂的定义来看,它和补益剂不同,固摄剂很多都和补益药物相结合的,所以都是以虚证为主,都偏于虚证。
那固涩剂和补益剂有什么区别呢?首先固涩剂药物的使用是以固涩药为主的,在方里或者有些药既能补益又能固涩,或者有些药就是固涩为主,以这个为主的,这是第一个和补益剂不同,补益剂补益药为主。
止咳第一方:止嗽散之运用止咳第一方:止嗽散之运用《医学心悟》中止嗽散,以荆芥、桔梗散风利咽,宣通肺气;以紫菀、百部微温润肺,消痰宁嗽;白前辛甘微寒,长于下气,祛壅塞之痰以止咳;陈皮、甘草快膈利气而和中。
合能宣肺肃肺,治诸般咳嗽,不论新久。
程钟龄自云:“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容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
”揆其本意,乃通治外感咳嗽之方。
若治“诸般咳嗽”,必随证损益。
运用得法,效实优于它方。
1.风寒咳嗽,鼻塞身重,加苏叶、杏仁,寒束皮毛,恶风冷,咳而且喘者,则以麻黄代荆芥,增杏仁、苏子,兼哮再入射干。
2.痰饮咳嗽去荆芥,加桂枝平降冲逆,加白术健脾,以杜生痰之源,加茯苓益土而渗水饮。
若呕,去桔梗之升提,入半夏降逆祛痰;痰盛喘满而咳,不用荆芥,合三子养亲汤效佳。
3.风热咳嗽,咽喉红肿,身热有汗,减百部、紫菀、荆芥,加牛子、蝉蜕、浙贝、银、翘;胸胁振痛,再加蒌皮、橘络;热甚加淡黄芩;若寒热往来加柴胡。
4.小儿百日咳,止嗽散少用荆芥,重用百部、白前,加牵牛子散结气,加赭石重坠镇吐,初起即服甚验;若咳剧衄血,则去荆芥,加郁金、桑白皮、海蛤売;亦可只用百部、白前,煎2次,计并一起再熬,化入水糖至不太苦为度,日夜频饮,患儿易于接受,疗效甚佳。
紫菀止咳化痰,王海藏紫菀汤治咳血证,伍以甘、桔、参、苓、阿胶、知母、贝母等;百部润肺,新久咳嗽均效,《日华诸家本草》谓其“治传尸骨蒸痨热”。
紫菀、百部二味,系止嗽散主药,吾常合夏枯草之益阴血,生黄精之补脾润肺、已燥咳,用于肺痨久咳,得标本两顾之宜。
仲景经方治疗咳嗽柴胡桂枝汤治疗咳嗽伤寒六七日,发热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节,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病例间歇性的咳嗽了半年多,咳嗽是阵发性发作,发作时连续咳嗽。
遇到寒冷的刺激就加重。
小便控制不住,自己就“溜达”出来了。
伴随有一个很重要的症状就是身上一阵冷一阵热,嗓子不舒服。
早晨起来的时候口里面粘腻不爽,睡眠也是时好时坏,所幸吃饭还好。
《方剂学》讲课稿:止嗽散而它这个风,治风化痰,这里所说的风,是针对它症状里边的咽痒咳嗽,痒属于风,从这角度而言的。
同时它又感受了风邪,虽经解表,或者解表不彻,外来的风邪未尽,已经不多了,从这外来由风邪引起,以及症状上咽痒咳嗽来判断,把它归类归在治风剂。
但总体上,它和表证引起有关,而且本身这个方是从完全的证候来讲兼有一定的表证,所以还是把它放在解表剂里,辛温解表。
从整个药来讲,略偏一点温性。
所以说明一下这个分类,讨论得很多。
这个方因为它原来用散剂,从原书来讲,因为程锺龄这个医家,他有很多特点,有些我们要根据这医家的特点,他又是个理论家,很重视中医理论,而且总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前面讲到八纲,八法,可以说从《内经》提出的治法,张仲景建立了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到他这里在理论归纳上,为后世的学员的学习,确实创造了很多条件。
在理论的规范总结方面,现代学习中医,治法方剂里的八法,病机学习当中的八纲,都是十分重要的。
他又是个临床家,《医学新悟》里,那部头虽然不大,有很多好方子。
我们这教材也收了一些他的方。
所以他既是个理论家,又是个临床家。
他喜欢研究一些共性规律,从理论上和从他处的很多方里,研究一些共性规律。
你看这个方就很典型。
当初他生活的时代,虽然是清代,而且前半期,局部地区也遇到一些兵荒马乱。
因为内部的一些动荡,或者局部地区的起义,或者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争斗,老百姓也有的流离失所,这种情况下就对于疾病,比如外感以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这种情况很多,所以他就观察,引导很多人,感冒以后咳,感冒可能是不药而愈,拖一拖好了,咳嗽延续很长时间。
他就研究很多共性,制定止嗽散。
这止嗽散他是广为普送,拿来给流离失所的人,他做好事,送给人家吃的。
所以他用药当中,尽可能照顾很多肺脏的共性,药物经过精细的选择,所以很具有人民性的。
就是说普遍性使用的。
他提到治诸般咳嗽,是各种咳嗽,这主要还是外感中的各种咳嗽。
他当时针对的属于战争恐慌,那种情况下外感解表不彻,或者不药而愈这种普遍使用的。
所以要了解一下这个背景。
止嗽散分析这个方里边,君臣佐使的总结,各个教材有点差别。
主要差别在君臣药。
五版教材,还有一些教材把桔梗、白前作君药的。
相应的百部、紫菀做臣药。
六版以后,百部、紫菀做君药,桔梗、白前作臣药。
这个立足点不同。
实际上这几味药都是很温润和平的。
以桔梗、白前做君药主要考虑的是他出发点指的,它主要是肺气不宣,宣降肺气。
特别是很多外感以后引起的肺气不宣,桔梗、白前总体从药物性质,寒凉属性来讲,结合一些偏平性的,桔梗开宣肺气,也能有一定的化痰作用,白前降肺气,两味相配,一升一降,体现出宣,对肺气来说,一宣一降,能够化痰止咳,也是常用的。
百部、紫菀的使用,是由针对这两味药适应面很广来的。
第一个特点,它都可以用于新久咳嗽,外感咳嗽常配,病程较短的,内伤咳嗽病程较长的,这两个药也常配,也常使用。
百部平性,紫菀偏温,它既能入气分,又能入血分,温而不燥,温润。
它和冬花有一点差别。
所以不管是寒热咳嗽,配伍得当,这两个都能使用,都常用的。
温而不燥,温润,所以说它和平。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新久咳嗽皆宜,止咳化痰常用的。
所以君药、臣药的相配,就成为方中一个主体,这四味药有很多共性。
经过这个选择,因为它不是针对某一个病人,一个病人在使用,普遍的经外感之后,留下肺气不宣,以宣降肺气为主要治疗目的,这个用药。
佐药,荆芥,《伤寒门》里的方,是它有荆芥了。
荆芥辛而微温,但也有现在中药书里说到它偏平性,但总体上公认辛而微温,恰恰是这辛温解表药当中最和平的,起到一些疏风解表的作用。
用陈皮理气化痰,考虑到肺气不宣以后,多少会产生痰。
陈皮理气而能化湿,有助于化痰,防止产生痰阻气机,更不利于肺气的宣降,这是佐药。
甘草可以看做使药,又兼佐药的作用。
功兼佐使之用,它既可以和桔梗利咽止咳,桔梗甘草汤,《伤寒论》上有桔梗甘草汤,结合以后是我们清利咽喉常用的一种基本组合。
甘草也能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所以这个方从用药来讲,有它的一个特点,温润和平,用药配伍的这个特点,温而不燥,润而不腻,散寒不助热,它有一点散寒作用,解表不伤正。
用他自己归纳的配伍特点,它是“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这是一个比喻,也就是祛邪方面来说,祛邪方面力量并不大,不会攻击过当,稍微疏散风邪,而且它在运用当中也明确的反应出,表邪没有了,荆芥就不用了。
大有启门驱贼之势呢,这并不是说的散表邪力量很强,而是说表证之后留下的咽痒咳嗽时间较长的,它的效果很好,大有恢复它肺气宣降的意思。
这是《医学心悟》里,程锺龄自己对这个方的一个评价。
这段话后来很多医家也都引用,认为治疗肺脏病变,特别是外邪引起的肺脏病变,特别要注意这个用药。
所以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就成为后来针对肺脏的生理特点用药的一种标准。
大家崇尚的推崇提出来的理想状况,肺的用药要这样。
从这个方也充分体现出,针对肺脏生理特点,肺为娇脏,用药要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后来一般都这样看法。
它针对的肺为娇脏,那它为什么娇?娇在哪里?娇应该说是易伤难愈,历来对肺脏研究,因为过去对肺脏的娇脏易伤难愈,有一些医家也提到过,但从用药上,治法上,琢磨研究到这个时候比较公认,所以后来的肺为娇脏之类,在清代这方面治法的研究总结就比较多了,所以对肺脏用药特点,肺脏生理特点,在临床上的落实,程锺龄挺有贡献。
肺为娇脏,反映在易伤难愈。
为什么易伤?为什么难愈?易伤,过去一般认为肺为华盖,其位最高。
有两方面因素最容易伤损它。
一方面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外感疾病肺卫首当其冲。
一大批表证、外感病首先伤的就是肺,这个方面比例就很大了,是它易伤的一方面。
第二方面呢,肺为华盖,其位最高,其它诸脏发生病变,不管寒热,容易熏蒸华盖,累及肺脏。
内伤病经常各脏都容易影响它,不管寒证热证。
拿寒证来说,脾和肾为主,往往脾胃有寒证,很快引起脾肺的寒证。
从母病及子的角度,这是多见。
所以在治疗这一类往往是脾肺同治的。
肾的话,肾为水脏,阳气不足,一有寒像往往造成水液不化,而水寒射肺是常见的。
热盛里的熏蒸也很多,不管实热虚热。
所以古人总结到这一点,而且肺脏得病自身很难,比较难找出路。
张景岳形容它,肺为华盖,其位最高,虚如风草,下无透窍。
熏蒸上去,找出路,用药物调理,这些就是说易伤难愈,用这个来比喻易伤难愈,来形容肺脏。
古人说肺脏属于金,脏像每一脏都有它的性质特点,根据性质特点推导出它的发病特点。
当然它是肺卫,人体之屏障,所以肺多表证,也是易伤呀。
难愈里头,它不耐寒热,过去强调的。
所以用药不寒不热,就从这个来的。
不耐寒热呀。
有寒热熏蒸华盖,它就继发病变多。
形容水冷则金寒。
火行则金灼。
水冷,一个金属的调羹和一个陶磁的调羹,加热到同样温度,丢在水里,遇到冷水或者遇到热水,都放在冷水里降温来说,金属最快,对寒很明显,金属调羹和陶瓷的调羹同时加热的话,谁最先烫手?还是金属的,对热也最敏感,所以不耐寒热。
因此选用药物要温润和平,不寒不热。
在这个时代,从理论到临床归纳出一套对肺脏的特点,实际上就是说,肝心脾肺肾的治法,在历史上,也是像前面我们谈到一些,麻桂剂,羌防剂,它有一个逐渐前进、成熟的过程,理论实践配套的过程。
所以从止嗽散的学习,既要学这个方,同时要体现出肺脏的治法特点,用药特点,来指导用其它时代的一些方的时候,也有这种指导意义。
临床应用辨证要点在运用当中,它咳嗽、咽痒,单用这个方并不强调痰多,咳嗽咽痒,可以有微恶风发热,里证不明显,所以苔还是薄白的。
但是这种咳嗽呢,痰并不多,痰多就要加减加味了。
痰不多的要和这种肺热咳嗽、阴虚咳嗽区别,遇到那种情况,当然是病机迥然不同,应该又用另外的药。
随证加减·咽痒咳嗽:加防风、苏叶、生姜。
·痰黏难咯:加半夏、茯苓、桑白皮。
·肺燥干咳:加瓜蒌、贝母、知母。
这个方对于还存在一点外邪咽痒咳嗽,因为它治诸般咳嗽,根据具体性质的差异来加减。
如果表证重,当然荆芥不够了。
常用的比较平和的药,可以增加散表作用,选药很重要。
像防风这些不燥,风中润剂。
苏叶也是有这种透表,同时又走气分,又走血分,又很平和,自身还能理气。
生姜在散表药当中也是比较平和,而且还能和胃。
如果痰虽然不多,但是有,咳痰难咯的一般来说,要考虑到增加化痰能力,而且防止痰郁化热,半夏、茯苓、桑皮。
桑皮是可以清肺降肺气。
肺燥咳嗽,那指的干咳,或者痰很少,难以咳出,那用润肺化痰方面的药物。
这是常见的几类加味方法。
但有的说,肺热重,这个方不是,有的教材是各种情况加味都列出来,但实际上这肺热重,另外选方,用这个方加的多了以后,就不是这个剂了。
它不适宜以肺气不宣为主要病机,邪热壅肺,或肺热这一类的,肺中伏火等等这一类它是主要病机。
辛温解表的方,我们就用六个方,代表了各种情况的各类治法。
应该说,解表是一大门类,辛温解表又是历朝历代总结了很多方,不可能把它讲完。
根据每一个方,主要体现的治法,用药特点,同时还有不同时代习惯用的这些不同。
第二节辛凉解表辛凉解表是针对的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
那这个病邪,和外来寒邪不同。
由于这个风寒风热病邪差距很大,所以首先要了解,这种温热病邪侵犯人体的时候的特点,这特点掌握了,整个可以指导后面的具体方剂,后面辛凉解表的具体方剂,也就是一些共性。
温邪侵犯人体的特点1. 发病急,传变快。
2. 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
3. 邪可从皮毛、口鼻而入。
4. 易伤津耗气。
5. 多兼夹秽浊之气。
首先第一点,相对风寒表证来讲,风热表证发病急,传变快。
因为我们不是完全在讲《温病学》,这又是一门课了。
但这里涉及到这一类的,风热病邪侵犯人体的相应的这类治法方剂,要了解这样的特点,才能够理解方中的一些结构。
特别是一些动态性。
发病急,传变快,很多主治里边描述,反映出一种动态性。
你看好多方,包括银翘散,麻杏石甘汤这些,有的同学一看,有汗或无汗,口渴或不渴,他觉得很奇怪,人除了出汗就是不出汗,这不大实话吗?除了口渴就是不渴,这不全写上去了吗?很多他写一个动态过程。
因此你配方的时候,它灵活运用,不是死背上去的。
方义分析就更复杂了。
风寒相对来说,它是进度慢,所以为什么第一条强调发病急,传变快呢?病人开始来的时候,医生望闻问切,开了方,回去了,那可能开始他没有出汗,初起时外邪束表无汗,他回家熬了药,服后突然在出汗,发热在升高。
他说刚才医生问我出汗没,我说没出汗,现在吃过药出汗,这药还能吃吗?就赶快找医生,如果局限于静止的看的话,医生要给他调药了。
他回去医生问过他,你口干不干,他说不干,现在又口渴想喝水。
他又是一种动态,就是发病急,传变快,由卫分到气分,由表入里的过程比较快。
所以这一类辛凉解表剂,治疗外感风热或风温初起,很要注意的。
很要注意这种动态性使用。
第二个,温热病邪侵犯人体,容易搏结气血,蕴结成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