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中耳炎临床诊疗的规范化论文
- 格式:pdf
- 大小:212.96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临床诊疗研究【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7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疗方法。
结果 78例患者经过确切诊断,积极治疗后,76例患者很快获得痊愈,2例患者病情加重,但后经过及时的手术治疗,延长住院时间,也获得痊愈出院。
结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经及时有效的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愈率,挽救患者的听力。
【关键词】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诊断;治疗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是指由于细菌直接侵入中耳引起的中耳黏膜及骨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改变。
病变范围包括咽鼓管、鼓室,并可延及乳突气房,致成急性乳突炎。
本病好发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
多继发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邻近结构鼻、鼻窦、腺样体、扁桃体炎症或急性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等;婴幼儿抵抗力低,中耳解剖生理特点,以及喂奶姿势不当等,是易患中耳感染的因素及诱因;在不清洁的水中游泳或跳水,不适当的擤鼻、咽鼓管吹张、鼻腔冲洗及鼻咽部填塞时,致病菌可循咽鼓管侵犯中耳,鼓膜创伤致细菌经外耳道进入鼓室;或血行感染亦可引发本病[1]。
现抽选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7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诊疗方法,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抽选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78例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1例,女性患者37例,年龄11~26岁,平均年龄(18.2±2.3)岁。
2病因2.1致病菌致病菌常见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葡萄球菌等,由于抗生素广泛应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比例下降,而金黄色溶血性葡萄球菌感染率增加,幼儿则以嗜血流感杆菌更为多见,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也可致之。
2.2感染途径2.1.1咽鼓管途径:最常见。
2.1.2外耳道鼓膜途径:不符合无菌操作的鼓膜穿刺、鼓室置管、鼓膜创伤,致病菌由外耳道直接侵入中耳。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临床保守治疗方法;而观察组患者在使用传统治疗方法的基础之上再采取鼓膜穿刺抽液和药物灌洗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联合治疗。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采取两种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过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观察组患者的临床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存在差异性。
结论: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采取鼓膜穿刺抽液和药物灌洗进行联合治疗,对于临床上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具有积极的影响,有效提高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上推广使用。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穿刺抽液;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7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7-0248-02分泌性中耳炎属于耳鼻喉常见疾病之一,临床症状有中耳内部存在积液、患者听力下降等,儿童为多发病群体,因为患者上呼吸道被感染,患者出现耳鸣、耳痛等不良反应,随之患者的听力减退,慢慢出现耳闷及耳朵发胀等感觉,因此,儿童家长应当对分泌性中耳炎疾病引起高度重视,如若发现儿童有相应异常情况,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1];如若患者发病之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质量,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临床并发症,如鼓膜破裂,耳内剧痛,耳鸣,并有眩晕,恶心,呕吐等,病情严重者很可能导致耳聋[2],对于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阻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我院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究和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治疗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10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按照其自愿,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
感染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作者:高荣先徐丽棉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14期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感染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断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方法将临床上2013年5月~12月诊断为中耳炎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采取细菌学培养以及hbv-dna的检查并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结果根据患者的细菌学培养及hbv-dna的检查能确诊其为感染性中耳炎,通过分析可以得知患者感染性中耳炎所属的类型。
结论病原学培养的方法是规范化诊断感染性中耳炎的主要方法之一,并可以通过此种方法进一步的得知疾病的基本类型,对有效的根据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对提高疾病的治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感染性中耳炎;诊断;治疗在临床上感染性中耳炎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耳朵听力下降,假若治疗不当,甚至可以导致耳聋,是一种常见的致聋性疾病。
感染性耳聋是许多致病微生物的感染,如病毒、真菌、衣原体、支原体等,科直接或间接地引起内耳病损,导致双耳或单耳不同程度的感音神经性耳聋或前庭功能障碍,成为感染性耳聋。
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对感染性中耳炎的诊断和治疗难度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种疾病致聋的机率,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临床上2013年5月~12月诊断为中耳炎的3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15~79岁。
30例患者共同的临床表现都有耳朵听力降低,流脓、疼痛不适的现象。
且在30例患者中有13例患者属于细菌性中耳炎,有9例患者属于真菌性中耳炎,其余8例患者属于病毒性中耳炎。
1.2临床诊断方法首先应对患者的耳部情况进行详细的评估,检查是否为外伤或者是由于使用不洁等原因导致耳部的感染等。
之后对30例患者进行相应的细菌学培养以及hbv-dna的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分别细菌性中耳炎、真菌性中耳炎及病毒性中耳炎三种感染性中耳炎的临床特殊的症状和体征,对其诊断的方式和治疗的方法进行总结分析。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诊疗摘要】目的探讨89例化脓性中耳炎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结果观察组鼓膜充血改善、穿孔愈合、听力改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867%,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应及早,如严重的情况下应给与手术治疗。
【关键词】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是中耳黏膜、骨膜以至骨质的慢性化脓性炎症。
长期或反复流脓、鼓膜穿孔及听力减退为本病特点,是耳科的一种常见病。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分为非危险型及危险型两类。
非危险型又称单纯型或管鼓室型,病变局限于黏膜层;危险型包括骨疡型和胆脂瘤型。
骨疡型者病变累及黏膜、骨膜及骨质,引起骨炎、骨髓炎、骨质坏死、肉芽组织形成,并可破坏周围骨质。
胆脂瘤型则为中耳腔内形成胆脂瘤团块,其发生可由于外耳道上皮经鼓膜穿孔移行至鼓室,或由于鼓室慢性炎症后鳞状上皮化生,称为继发性获得性胆脂瘤;但也可继发于上鼓室通气不良,致松弛部鼓膜袋状凹陷,形成囊状,继而上皮脱落积存致成,称为原发性获得性胆脂瘤。
胆脂瘤形成后逐渐增大,压迫周围骨质,渐被吸收破坏,炎症向周围扩展引起并发症。
一、临床资料本组89例,男54例(61耳),女35例(40耳);急性化脓性中耳炎12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89耳;儿童65例(76耳),成人24例(25耳)。
二、诊断1.非危险型(单纯型)(1)耳流脓为间断性,其发作与上呼吸道感染或耳内误进水有关。
(2)听力减退,程度可有不同。
(3)多无耳痛,急性发作时可有胀闷不适,可有耳鸣。
(4)检查可见分泌物为黏液脓性,脓量于急性发作期增多,但脓液无臭味。
(5)鼓膜穿孔位于紧张部,穿孔大小及形状可不同,如呈中心性小穿孔、肾行穿孔或大穿孔,但鼓膜均有残留边缘,鼓环无破坏,经穿孔可见鼓室黏膜光滑。
第1篇一、引言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
由于中耳与咽鼓管相通,当咽鼓管功能障碍或感染时,容易导致中耳炎的发生。
中耳炎不仅影响患者的听力,还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脑膜炎、面神经麻痹等。
本报告旨在总结中耳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二、诊断1.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发病时间、症状、发病诱因等,了解患者是否有感冒、咽炎等病史。
2. 体格检查:观察患者耳部外观,如耳道、鼓膜等,检查听力、平衡功能等。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咽拭子培养、中耳积液细菌培养等,以明确病原体。
4. 影像学检查:如颞骨CT检查,了解中耳炎的部位、程度及并发症情况。
5. 听力检查:评估患者听力损失程度,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三、治疗1. 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选择敏感抗生素,一般疗程为7-10天。
常见抗生素有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2. 局部治疗:使用滴耳液或耳部冲洗,如氯霉素滴耳液、双氧水等,以清除耳道分泌物,减轻炎症。
3. 手术治疗:(1)鼓膜穿刺术:适用于中耳积液较多、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
通过穿刺鼓膜,抽出积液,减轻中耳炎症状。
(2)鼓膜切除术:适用于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中耳炎患者。
手术切除鼓膜,防止积液反复形成。
(3)鼓室成形术:适用于中耳炎合并听力损失的患者。
通过手术修复鼓膜、听骨链等结构,提高听力。
4. 中医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采用中药内服、外敷等方法,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
5. 健康教育:指导患者注意休息,避免感冒,保持耳部卫生,避免用力擤鼻涕等。
四、预后1. 治愈率:中耳炎的治疗效果取决于病因、病情、治疗方法等因素。
一般而言,急性中耳炎治愈率较高,慢性中耳炎治愈率相对较低。
2. 复发率:中耳炎的复发率与病因、治疗方法、患者依从性等因素有关。
合理治疗、注意预防可降低复发率。
3. 并发症:中耳炎的并发症包括听力损失、面神经麻痹、脑膜炎等。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分泌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治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1)分泌性中耳炎临床诊疗进展 (15)婴儿分泌性中耳炎的诊断 (29)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对言语发育的影响 (41)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喉研究所杨仕明一、分泌性中耳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中耳积液及听力下降为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又称为渗出性中耳炎、粘液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一粘液性中耳炎、非化脓性中耳炎、无菌性中耳炎、鼓室积液。
如果积液及粘稠而呈胶冻状者,又称为胶耳。
有关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已经进行大量的研究并建立了一些假说。
1、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研究认为:咽鼓管内表面活性物质的确存在,其前身是咽鼓管粘膜中纤毛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中观察到的多型板层颗粒。
其化学构成主要有磷脂、多糖及蛋白质。
其主要生物学效应是:降低咽鼓管开放压: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特异性免疫反应、减轻变态反应损伤;抑制组织对吸入抗原的过敏反应:分泌浆液及粘液,促进吸入的异物颗粒排除等。
由此可见,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在维持咽鼓符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咽鼓管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可能是引起OME的重要因素。
2、免疫机制.变态反应与OME:中耳为一独立的免疫防御系统。
近年来,由于中耳积液中炎性介质的存在,并可检出细菌的特异性抗体和免疫复合物,以及补体系统的出现,提示SOM可能是一种免疫介导的病理过程。
此外,中耳积液中测得嗜酸性粒细胞阳离了蛋白(ECP)含量高于正常也说明了免疫因素的参与。
型变态反应(免疫复合物型):通常由于细菌感染引起。
有研究显示,SOM患者中耳积液免疫复合物(IC)明显高于血清,IC沉积于中耳粘膜,通过III型变态反应,损伤毛细血管,导致血管渗透性增加而引起渗出。
其中,IC作为启动因素。
型变态反应(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有学者对SOM患者中耳积液和血清IgE进行测定,认为中耳局部I型变态反应是本病病因之一,但是否确切尚未得到证实。
分泌性中耳炎中医治疗临床探讨【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中耳腔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2-5 mg 治疗,每周一次,辅以口服激素及抗生素治疗,一周为一个疗程;治疗组以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煎服治疗,日一剂,一周为一个疗程;两组均用地麻滴鼻液滴鼻,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变化。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 ,对照组为66.7% ,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中医治疗分泌性中耳炎是指以耳内胀闷堵塞感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疾病,有的伴有持续性或搏动性耳鸣,其实质为中耳的一种非化脓性炎症。
中耳积液可为浆液性分泌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
本病的命名除分泌性中耳炎外,以往还称其为非化脓性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卡他性中耳炎、浆液性中耳炎、浆液、粘液性中耳炎、中耳积液、胶耳。
笔者采用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分泌性中耳炎肝胆湿热型45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1年3月在我院耳鼻喉科门诊就诊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45例。
男20例,女25例;年龄13-69岁,病程两天至三年。
临床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15例。
1.2诊断标准所有病例诊断均参照《中医耳鼻咽喉科学》有关分泌性中耳炎肝胆湿热型的诊断标准:耳内胀闷堵塞感、耳鸣、听力下降,自听增强;检查:早期可见鼓膜充血、内陷,若有中耳积液,则可在鼓膜上见到液平面,或见鼓膜外凸,若反复发作可见鼓膜增厚凹陷、或见灰白色斑块;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鼓室导抗图呈 B 型或 C 型;鼓膜穿刺多为淡黄色透明浆液性液体,次为粘液及浆粘液;舌红、苔黄腻、脉弦略数(或滑)。
1.3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中药龙胆泻肝汤加味治疗。
方药组成:龙胆草12g,黄芩9g,柴胡15 g,当归9 g,焦栀子9 g,泽泻10 g,细木通5 g,车前子9g,生甘草6g。
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探讨【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方法。
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SOM 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49例(78耳)随访3个月~1年以上,治愈36例(73.46%),好转8例(16.3%),无效5例(10.2%),总有效率89.8%。
平均治愈次数3次,其中9例仅治疗1次即愈。
结论: 对SOM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对防聋、治聋有重要意义,针对病因进行积极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治疗方案的重点则是恢复和保护咽鼓管的生理功能,恢复中耳通气功能。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secretory otitis media,SOM)是以鼓室积液及传导性耳聋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发病年龄儿童比成人为多,病变可分急性、亚急性、慢性过程。
发病早期如能得到适当处理,则疗效较好,如拖延日久则可发生中耳粘连、鼓室硬化等不易恢复的病变,严重影响听力或继发感染而化脓,甚至有形成胆脂瘤的可能。
有局部炎性递质的释放和咽鼓管功能受损引起的中耳积液是评价治疗结果、转归的重要依据。
本人在2005年1月至2009年4月间收治49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并收到良好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男29例(35耳),女20例(43耳);年龄最大70岁,最小5岁,病程3d到3年不等。
主要症状为听力下降,耳内胀闷感,听力因低头或躺下而改善31耳,有耳痛29耳,耳鸣32耳,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32例,合并有慢性鼻窦炎病史、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6例。
其中有3例腺样体肥大。
鼓膜表现充血、内陷44耳,鼓膜失去正常光泽,呈琥珀色或黄色49耳,可见液平面或气泡7耳。
电测听显示传导性聋35例:病程半年以上,表现为混合性聋14例。
声阻抗表现为平坦型11耳,负压型45耳。
1.2 方法:①用1%麻黄素喷雾至鼻咽部,每日3~4次;采用导管吹张法改善中耳通气,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先控制感染后再使用。
同时采用微波透热理疗,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粘膜水肿消退。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门诊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给予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对照组给予抗生素口服,同时配合鼻腔喷药。
结果一个疗程治愈好转率,治疗组为96%,对照组为84%。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疗效更好。
【关键词】急性分泌性中耳炎;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以传导性耳聋及鼓室积液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病人多有感冒病史,继之出现听力下降,自声增强,耳痛,耳闭塞感,耳鸣,患耳周围皮肤麻木感等症状。
主要病理变化为中耳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
笔者对50例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给予中医药规范化治疗,另50例患者给予抗生素口服,同时配合鼻腔喷药,观察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
1 一般资料1.1 病例资料选取200501~200701在吉林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100例。
100例患者均为初次患病,年龄3~64岁,平均14.5岁;病程1 d~4周。
10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
15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治疗后行纯音测听及鼓室导抗图检查。
1.2 临床表现患者自觉耳微痛和(或)耳鸣、堵塞感、听力下降,病程1 d~4周。
耳镜检查:鼓膜微红、内陷或有液平面。
纯音测听:语言频率平均骨气导差(听力级)15~30 dB;鼓室导抗图示平坦型(B型)或高负压型(C型)曲线。
本组病人全部排除鼻咽、鼻腔肿瘤等疾病。
2 方法与结果2.1 治疗方法治疗组病人每天行以下治疗:①波氏法咽鼓管吹张;②以1%呋喃西林麻黄素生理盐水、双黄连注射液混合液行鼻雾化吸入10 min(辽宁省鞍山市电子医疗仪器厂生产JSC-202隔离湿气超声波雾化器);③鼓膜按摩15 min,80~110 r/min(威海东舟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骏马牌SGZ型速效鼓膜治疗仪);④耳微波理疗15 min,功率15~20 W(长春志成公司生产WFL-III型电脑微波多功能治疗仪);⑤鼻部超短波理疗15 min(汕头市医用设备厂有限公司生产五官DL-CII超短波电疗机)。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治疗探究摘要:目的:分析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和效果。
方法:研究对象选择我院在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耳鼻喉科收治的5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者。
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实施鼓膜穿刺抽液,并使用地塞米松、糜蛋白酶进行灌洗。
观察临床疗效,测定纯音听阈值。
结果:50例患者治疗后治愈32例、好转15例,共计有效率为94.0%。
在0.5kHz、1kHz、2kHz语频气导上,治疗后的听阈值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针对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经鼓膜穿刺抽液后进行药物灌洗,能够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听力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泌性中耳炎;鼓膜积液;气导听阈在耳鼻喉科,分泌性中耳炎是常见疾病,发病特点是鼓膜积液、传导性耳聋,如果不能及时治疗,会因并发症引起听力减退、耳聋,影响身心健康[1]。
因此,早期确诊并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案,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0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了鼓膜穿刺抽液和药物灌洗的治疗效果,总结临床应用价值。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分泌性中耳炎病例,共计患者50例。
其中男性29例(58.0%),女性21例(42.0%);年龄位于15—60岁阶段内,平均年龄为(30.8±2.4)岁。
共计发病64耳,包括左耳33耳,右耳31耳;病程3—25天,平均为(11.4±2.6)天。
1.2 纳入标准(1)依据《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2],患者听力下降,伴有耳鸣、耳闷、耳痛感;耳道检查显示鼓膜充血、积液,听力检查鼓室图为B型。
(2)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1.3.1 常规用药患者入院后选用合适的抗生素,使用布地奈德喷鼻剂(批号:J20090079,阿斯利康制药公司生产)、麻黄素(批号:H41021180,天津药业集团公司生产)等。
感染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方法评析目的:评析感染性中耳炎的规范化诊断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2009年8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感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诊断和氯霉素治疗,观察组给予细菌培养以及hbv-dna检查后给予针对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优于对照组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病原菌培养是规范化诊断感染性中耳炎的重要方法之一,可更精准的定义疾病的基本类型和根据具体的诊断结果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标签:规范化诊断;感染性中耳炎;治疗所谓的感染性中耳炎,其实质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耳朵听力下降现象。
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手段,将会给患者带来耳聋的危险,此类疾病已被临床认定为常见和多发的致聋性疾病[1]。
鉴于感染性中耳炎是多种原因共同引起的,因此,臨床治疗难度比较大。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80例感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8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感染性中耳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表现出耳朵听力下降、疼痛不适、流脓的临床症状;其中男50例,女30例,患者年龄16-80岁,平均年龄(50.8±10.5)岁;其中病毒性中耳炎20例,真菌性中耳炎35例,细菌性中耳炎2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个人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诊断和氯霉素治疗,临床确诊之后,采用3%双氧水洗净本组患者的外耳道及其他分泌物,自外耳道滴注2.5%氯霉素甘油。
3次/d。
待患者耳部不适症状消失之后,再给予5-7d左右的2.5%氯霉素甘油治疗。
观察组给予细菌培养以及hbv-dna检查后给予针对性治疗,首先对患者的耳部情况进行具体的评估,确定是否因为使用不洁或其他外伤导致耳部感染情况,其次给予细菌培养以及hbv-dna检查,确定中耳炎类型之后,给予碘伏治疗,外耳道及其他分泌物的处理方法同对照组,自外耳道滴注0.5%碘伏溶液。
慢性中耳炎准确诊断及规范化治疗的体会目的应用不同术式对慢性中耳炎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并探索慢性中耳炎的准确诊断及个体化、标准化治疗方案。
方法对240例284耳进行个体化、合理的治疗。
结果284耳均随访6个月~3年,治愈率为99%。
结论慢性中耳炎的早期诊断及规范化的治疗是影响中耳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标签:耳内镜;鼓室成形术;人工听骨;耳鼻喉科慢性中耳炎是耳鼻喉科一种常见病,但并无严格的手术治疗标准可遵循,且在诊断上仍停留在耳漏病史、鼓膜穿孔和传导性耳聋三大主要症状,在治疗上仍停留在乳突根治术这一破坏性手术的基础上,此已不能满足患者对听力的需求,本科通过运用多种治疗及诊断手段,试图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乳突病变的性质做出准确的诊断,探求正确的治疗策略,制定合理化的治疗方案,现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科自2006年2月~2009年2月入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慢性中耳乳突炎的患者240例284耳,男125例,女115例;年龄6~68岁,病程1~40年。
慢性中耳炎渗出型84耳;慢性中耳炎单纯型93耳,紧部穿孔87耳,松弛部穿孔6耳;慢性中耳炎胆脂瘤型75耳,紧部穿孔45耳,松弛部穿孔30耳;慢性中耳炎骨疡型32耳,紧部穿孔18耳,松弛部穿孔14耳。
1.2 方法对284耳通过分析病史、术前术中耳内镜检查、术前颞部高分辨率CT检查、听力检查等情况,分别采取以下措施:(1)慢性中耳炎渗出型84耳给予鼓膜切开置管及药物治疗;(2)慢性中耳炎单纯型93耳因鼓室内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的给予鼓室探查鼓室成形术,如出现听骨链破坏可行人工听骨植入听力重建术;(3)慢性中耳炎胆脂瘤型75耳根据病变范围如一期可彻底清除的一期行完璧式乳突切除鼓室成形术,如一期不能彻底清除的一期行开放式乳突切除鼓室成形术;(4)慢性中耳炎骨疡型32耳行开放式乳突根治术鼓室成形术。
2 结果284耳治愈率为99%,2例延迟愈合(二期手术治疗),慢性中耳炎渗出型84耳给予鼓膜切开置管术,随访3个月~半年后拔管鼓膜痊愈;慢性中耳炎单纯型93耳,2耳鼓膜大穿孔术后因血供不良,变为小穿孔,二期手术愈合;慢性中耳炎胆脂瘤型75耳均干耳;慢性中耳炎骨疡型32耳,均干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