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起点和终点》课件1
- 格式:pptx
- 大小:3.77 MB
- 文档页数:12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生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们自然地进行着比较,也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
而比较与准确测量的前提是公平,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
本课以纸蛙跳远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意识到比较中的公平原则,从比赛需要确定起点和终点中学生会深刻地认识到相同的起点是公平比较的基础,不同的终点是公平比赛的不同结果。
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
学生把恐龙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游戏中的跳高、跳远、跑步比赛等。
本课将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比赛要公平,要站在同一起点上进行比较。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确定起点后,还要标记终点来进行比较。
3.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学习标记起点与终点的方法;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能有序地把跳远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进行科学的比较。
科学态度:1.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2.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小组间能团结协作,互相配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知道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点和终点来标识。
难点通过纸蛙跳远比赛的活动,知道比较和测量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PPT、纸青蛙、起点线一条学生:每人一只纸蛙、每组一条纸带、一条起点线、铅笔、直尺五、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森林王国要举办运动会了,这个消息传到青蛙王国,我们都知道,小青蛙们都喜欢蹦蹦跳跳,它们都报名参加了跳远比赛,可是名额只有一个,到底该让谁去参加比赛呢,青蛙国王特别为难,它听说咱们班的同学和聪明,就把这个难题交给了咱们班,同学们愿意帮助它吗?(设计意图:从富有童趣的故事导入,引出起点和终点。
义务教育教材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教师:—第一学期教学进度安排周次起讫日期单元教学内容18.31-9.11始业教育(科学第一课)29.4-9.8一1我们懂得旳植物39.11-9.15一2观测一棵植物49.18-9.22机动59.25-9.30一3观测叶6国庆节机动710.9-10.13一4这是谁旳叶810.16-10.20一5植物是“活”旳吗910.23-10.27一6校园里旳植物1010.30-11.3机动1111.6-11.10二1在观测中比较1211.13-11.17二2起点和终点1311.20-11.24二3用手来测量1411.27-12.1二4用不一样旳物体来测量1512.4-12.8二5用相似旳物体来测量1612.11-12.15二6做一种测量纸带1712.18-12.22二7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1812.25-12.29机动19 1.2-1.5总结评价教学计划全册教材分析一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内容由“植物”和“比较与测量”两个单元构成。
其中“植物”单元有6个教学内容,“比较与测量”单元有7个教学内容,总计13个教学内容,原则上每个教学内容需1课时来完毕教学。
此外每个单元最终均有“科学阅读”内容。
(1)“植物”单元:这是小学一年级科学课旳第一种单元,它将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学习旳大门,掀开科学学习旳第一页,对学生此后旳学习产生重要旳影响。
选择植物作为科学学习旳起点,是由于植物是孩子们旳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旳好奇心。
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种生命体来思索,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测,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旳到达旳基础和需要。
秋天是果实成熟旳季节,丰收旳季节,生命也在这个季节里展现出丰硕旳一面。
让学生关注植物、关注一种个生命体旳特点,是这个单元旳重要导向。
(2)“比较与测量”单元:比较和测量是科学研究旳基础,也是科学研究旳重要技能。
当科学家观测和试验时,他们离不开比较和测量。
通过使用数字和原则旳测量单位,他们可以确定和描述物体诸如长度、体积、重量和温度等属性。
起点和终点》教学详案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本课作为小学科学教科版一年级上册《比较与测量》单元的第2课,可谓是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旨在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让学生发现观察中往往就在进行着比较,直接切入了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内容一一“比较”。
而《起点与终点》这一课的纸蛙跳远比赛不仅延续了“公平比较”的概念,也同时带入了"用纸带来记录纸蛙跳远距离”的比较手段,此时,纸带不仅充当了记录单,也充当了测量工具,这便顺利过渡到了本单元的第二个重要学习内容一一测量,而后面几课也一直在进行着有关“测量”的学习。
所以说,《起点与终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确立了起点和终点的意识,当然,在生活中,学生也同样有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相关经历,比如跳远、跳高等。
这些看似模糊的前概念,其实都是学生开始正真学习比较知识的宝贵经验,如何利用好学生已有的认知,开启关于比较的新学习篇章是本课的核心。
另,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意注意时间短,手脑协调能力有限,更易于在有趣的学习情境中持续较高注意力,利用简单有趣,便于操作的材料,完成科学探究活动。
而在本课纸蛙跳远活动中,学生要铺平纸带并保持纸带和终点处纸蛙不动是很困难的,所以本课的实验材料选择及活动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Ppt出示1、森林运动会图片: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打算举办一场森林运动会。
其中有一个项目是青蛙最擅长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吗?2、青蛙班图片:青蛙班的孩子们都认为自己很厉害,都想代表班级参加运动会的跳远比赛,可是只有一个名额,怎么办呢?倾听、思考并分享解决问题的办法。
预设:学生会说用“猜拳、组长去、比一比……”的方法选一只青蛙代表班级参加学校运动会。
意识到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一比来解决问题。
弓1出纸蛙跳远比赛。
二、制定规贝0,活动探究(25分钟)(一)师示范(15分钟)那我们今天就来比一比吧。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主要围绕“起点和终点”这一主题展开。
教学内容包括第一章“我们身边的科学”第三节“起点和终点”。
详细内容涉及认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理解起点与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使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掌握起点与终点的表示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学会使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教学重点:掌握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起点和终点示例图、教学课件、磁性教具板。
学具:画纸、彩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景:教师展示一张地图,引导学生找出起点和终点。
(2)提出问题:什么是起点和终点?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自主探究(1)学生小组讨论:如何表示起点和终点?3. 示例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例题,讲解如何用图示表示起点和终点。
4. 随堂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个别辅导。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2. 内容:(1)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起点和终点的表示方法(3)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你上学路线的起点和终点。
(2)简述起点和终点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略(2)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2.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起点和终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开展课外活动,如“起点和终点”主题绘画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起点和终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二章《起点和终点》。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起点和终点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学会使用简单工具测量距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点和终点的概念,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的描述。
难点:使用工具测量距离,理解起点和终点的相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教学课件、直尺、粉笔、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学具:每组一把直尺、起点和终点的标志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关注起点和终点。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3.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讨论,完成随堂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直尺测量起点和终点的距离。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关注测量结果。
六、板书设计1. 起点和终点的概念2. 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3. 使用工具测量距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描述其起点和终点,并测量距离。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能够描述物体运动的起点和终点。
但在使用工具测量距离方面,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尝试用起点和终点的概念进行描述,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教案)小学科学22起点和终点引言:科学是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科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观念和世界观。
本教案围绕小学科学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旨在为教师提供一种拓展学生科学知识的有效方式。
一、教学起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600字左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愿意主动参与探索和实验活动。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图片、实物等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例如,在教学“太阳的运动”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太阳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了解太阳每天的运动路径和变化。
2. 思维导图:让学生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思考和记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在教学“动物的特征”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思维导图记录不同动物的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索过程,真实感受科学的奥秘。
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水的蒸发、凝固和熔化过程,从而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二、教学终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600字左右)在小学科学教学的终点,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
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方法上,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1. 提问与探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他们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植物的生长需求”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植物需要光线、水和土壤?”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植物的生长需求。
2. 实践探索:通过实践探索,让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电路”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电路实验,并观察电灯的亮灭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