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叠音词的作用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叠词是指古典诗词中由相同读音或者相同的字或音组合而成的有重复的词句。
它是古典诗词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可以产生强烈的语音韵律效果,使诗词的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具有一定的美感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下面就来探讨叠词在古诗中的作用。
一、体现情感的强烈在古诗中,叠词多用于描绘人物痛苦、悲伤、愤怒等强烈的情感。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两句,“离离”、“一岁一”等叠词的运用,使荒原上草木枯萎的景象更能深深感染人心,表现出诗人深深的离愁别绪。
二、营造氛围的效果叠词还可以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效果,使诗词的气氛更加浓郁鲜明。
比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百寻愁煞尽,千载客心惊”两句,通过“百寻”、“千载”等叠词的运用,表现出诗人在高处登楼时,周围万物瞬间缩小,令人生出心惊胆颤的感觉,体现出长城深奥的历史文化气息。
三、增强语言的美感在古诗中,叠词不仅可以表现情感,也可以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语音效果。
唐代诗人杜甫的《蜀道难》中“崩山侧岭路微盘,千层叠翠障重叠”一句中的“叠翠障重叠”就是运用重叠的词语,增强诗句的语言节奏,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音韵丰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形象描述的效果叠词还可以产生出形象鲜明的效果,使诗歌更加具有视听效果。
例如《离骚》中“又觏于女乐,饮酒减五斗”一句,古人称五斗粮为“大斗”,“减五斗”中的“减减”两词的重叠生动地描绘出新婚之夜新郎饮酒失态的场景, 表达出诗人的愤慨和痛苦。
《长恨歌》中的“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一句,通过“生紫烟”、“遥看”等叠词,生动描述出了美好的山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
总之,在古诗中,叠词无疑是演绎情感、烘托气氛的重要手法之一,也是增强语言美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它能够使诗歌达到意境、听觉和视觉的多重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是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
声声慢中叠词在诗词中的作用声声慢中叠词在诗词中的作用诗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通过音韵和用词的默契组合传达情感,展示美感。
声声慢中叠词就是其中一个常用的修辞手法,以其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不仅增加了诗词的艺术吸引力,还能够有效地加深读者对于情感的感知和理解。
这种叠词形式在诗词创作中的应用是具有广泛而重要的意义的。
首先,声声慢中叠词能够表达出情感的深远和持久。
叠词的循环重复及音韵的交错贴合,通过声音的延续和回荡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起伏。
比如《古朗月行》中“静夜思”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明月光影在床前的倒映和冷冽感触的表达,叠词“明月光”和“地上霜”反复描绘了孤寂的夜晚和苍凉的情愫,使读者在细腻的表现中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沉思和寒冷。
其次,声声慢中叠词能够加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通过重复的叠词,诗人能够创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意境,给人以震撼和共鸣。
比如在杜牧的《秋夕》中,“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一句中,“烛”和“秋”以及“轻”和“扇”都呈现出叠词的形式,使得诗人在短短的几个字中展现出秋夕夜晚的寒冷和落寞,打造出一种诗意盎然的情境,使人感到身临其境,情感更加立体深刻。
再者,声声慢中叠词能够给诗词带来一种富有音乐感的旋律性。
在古诗中,叠词往往是与韵律相呼应的,通过重复音节的运用,产生出曲调舒缓、韵律优美的音乐感。
比如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汉水东流至此回,控弦犹得泪沾裳”,叠词“东流”和“泪沾裳”通过韵律和律动的表现,使诗句具有了一种流动的节奏和唱腔,让读者在欣赏诗意的同时,仿佛能够听到歌者的歌声。
总而言之,声声慢中叠词作为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对于传递情感、增强艺术感染力以及创造优美韵律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它使得诗词在表现力和感染力上更加凸显,给读者带来了更加深刻、生动和动人的审美体验。
因此,叠词在诗词作品中的应用不仅具有广泛的艺术效果,也对于创作者与读者的沟通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古诗中叠词的妙处这古诗词中,有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让语言更具韵律之美,让情感更深沉,那就是——叠词。
叠词,顾名思义,就是重复使用同一个词或者短语的修辞手法,也称为“重言词”。
它在古诗词中屡见不鲜,不仅赋予了诗词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还在深化情感、描绘景象、强调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叠词可以增加诗词的音韵美和意境美,使语言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表达了她对爱人的苦思之情,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氛围。
叠词可以表达一种强调或渲染的效果,使诗词更加深刻和有力。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使用了叠字,表达了两情相悦不在乎时日长短的深刻含义。
叠词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目的,产生不同的语义和语气。
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其中“青青”一词既形容衣服颜色,又表达对友人的敬重。
接下来,详细介绍两句使用叠词手法的诗词,让大家感悟诗词中的叠词之美。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开头一句,也是这首词最著名的一句。
这句话用了七个叠字,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句话表达了词人对亡夫赵明诚的深切思念和无尽悲哀。
词人在国破家亡、丧夫之后,孤身一人南渡,生活艰难困苦,心中空虚寂寞。
她苦苦地寻找着失去的一切,却只见到冷清的景物和人情,没有任何温暖和安慰。
她的心情如同秋天的气候,乍暖还寒,难以平静。
她用酒来麻醉自己,却无法抵挡傍晚的寒风。
她看到大雁飞过,更加伤心,因为那是她和亡夫曾经相识的信使。
她看到满地的菊花凋零,也如同她自己一样憔悴不堪。
她孤独地守着窗户,等待着漫长的黑夜。
她听到细雨打在梧桐叶上,更加凄楚。
她觉得这样的光景和心境,怎么能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呢?开篇的叠词先声夺人,展现了词人对音律的高超掌握和运用。
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个叠字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声律交错的感觉。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叠词是指在一个汉字中重复同一个音节,如“心心相印”中的“心心”、“风风雨雨”中的“风风”、“雨雨”等等。
古诗中常使用叠词,这种表现形式有着一定的修辞效果。
首先,叠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
反复的同音词可以强调句子中表达的情感,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比如《离骚》中的“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些叠词均是为了强调女子的美貌。
其次,叠词还可以起到增强语感的作用。
叠词的重复可以让读者在阅读古诗时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增强语感。
例如《将进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等等。
最后,叠词还可以起到形象生动的作用。
叠词的重复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
如《虞美人》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叠词使人们感受到了春花飘零,水流不息的自然景观,更加形象生动。
总之,古诗中叠词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既能够强调情感,也能够增强语感,还能够使描写更为形象生动。
它是古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法。
- 1 -。
赋得暮雨送李胄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叠词表达效果如下:
1. 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在音韵和节奏上更加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2. 生动形象地描绘景象。
叠词能够生动地描绘出暮雨中船帆沉重、飞鸟迟缓的景象,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雨中世界的氛围。
3. 强调情感。
叠词的运用可以强调诗歌中的情感,使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更加浓重和深沉。
4. 丰富诗歌的艺术效果。
叠词的运用可以使诗歌在语言、音韵、节奏等方面更加丰富多彩,增强诗歌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总的来说,赋得暮雨送李胄中的叠词表达效果是通过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生动形象地描绘景象、强调情感以及丰富诗歌的艺术效果等方面来体现的,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和艺术魅力。
诗歌叠词知识点总结一、叠词的定义叠词是指在一个词语或词组中,由两个或更多的相同的词叠合而成,形成具有独特语音和语义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如:花花世界、滔滔不绝、叮叮当当等。
二、叠词的形式1. 单字重叠:即在一个词语中,通过重复一个字的方式形成叠词。
例如:啾啾呤呤、虫虫雨声。
2. 词组重叠:在词组中通过重复的方式形成叠词。
例如:一去不回、天南地北、雨雪霏霏。
3. 字母重复:通过重复词语的字母形成叠词。
例如:哒哒啦啦、蹦蹦跳跳。
三、叠词的功能1. 丰富表现力:叠词能够增加诗歌的音韵美感,使诗歌更具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2. 增强情感表达:叠词能够加强语言的情感力度,使诗歌更加生动、传神。
3. 表达特定的情境:叠词能够呈现出一种生动、真切、活泼的语言形象,表达特定的情境和氛围。
4. 强调某一特定词汇:通过叠词的使用,可以对某一特定词汇进行强调,增强表达的效果和力度。
四、叠词在诗歌中的运用叠词在诗歌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不同的叠词运用能够呈现出诗歌的不同风格和氛围。
叠词可以使诗歌更加抑扬顿挫,充满活力,使读者更容易被诗歌所吸引。
叠词的运用需要注意不要过多,过多的运用会使诗歌显得单调和呆板,影响到诗歌的艺术效果。
五、叠词的例句1. 晚风啸啸,轻舟掠掠。
2. 春雨绵绵,吾心荡荡。
3. 惊雷轰轰,夏雨润润。
4. 呀呀乐乐,童心悠悠。
5. 星星点点,夜色静静。
综上所述,叠词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叠词的运用,可以使诗歌更具有音韵美感和表现力,丰富诗歌的表达形式。
希望大家在诗歌创作中能够灵活运用叠词,创作出更加优秀的诗歌作品。
古诗中叠词的作用
古诗中叠词是指在一个字的基础上,重复其音节或部分音节的词语。
古人常常利用叠词来表现情感、描绘景象、烘托氛围、增强语言的韵味等。
首先,叠词可以表现情感,如《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用叠词加强了孤寂、清冷之感。
再如《离思》中的“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用叠词强调了孤独、凄凉的气氛。
其次,叠词还可以描绘景象,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用叠词表现了异乡的孤独;《登高》中的“昆仑无一土,何处觅踪迹”,用叠词形象地表现了登高者的孤独。
另外,叠词还可以烘托氛围,如《赠汪伦》中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用叠词营造了一个清新宁静的山水环境;《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用叠词营造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氛围。
最后,叠词还能增强语言的韵味,如《长恨歌》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咏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用叠词使语言更加流畅。
总之,古诗中叠词的作用多种多样,不仅丰富了表现手法,也增添了诗词的韵味,是古诗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语言元素。
- 1 -。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的形式,通过运用韵律、节奏、音韵等技巧,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中,叠词是诗歌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在一个词的前后重复相同的音节或音素。
叠词的运用在诗歌创作中起到了丰富节奏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首先,叠词可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诗歌作为一种音乐性较强的文学形式,韵律是其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
叠词的运用能够在诗句中创造出一种特殊的音乐效果,让诗歌更具节奏感和韵律感。
例如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叠词“明”和“霜”使诗句具有流畅的韵律感,又加强了诗句的朗朗上口的效果。
其次,叠词可以突出诗歌的意象描写。
诗歌通过丰富多样的意象描写来表达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叠词的运用可以凭借重复的音节或音素,在听觉上增强诗歌的形象感知。
例如在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丁未七夕》中,“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叠词“高楼”、“夜”、“叹息”和“未应闲”通过重复的音节,让读者感受到了高楼屹立的壮观景象,寂静夜晚的寂寥感以及心灵的悲戚之情。
叠词也可以加强诗歌的感情表达。
在诗歌中,往往需要通过音韵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叠词的重复可以加强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的力度与张力。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举杯邀清月,对影成三人。
”叠词“举杯”和“对影”通过音节的重复,使表达更为强烈有力,让读者产生共鸣。
此外,叠词还可以起到诗歌中点睛之笔的作用。
在整个诗歌中,叠词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往往在关键位置突出出现,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使诗歌更加深入人心。
例如在杨煜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叠词“滚滚”和“浪花”使诗歌中的长江水流更加生动有力,同时也寓意了英雄的消逝。
总的来说,叠词在诗歌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们能够增强诗歌的韵律感,突出诗歌的意象描写,加强情感表达,同时也可以起到点睛之笔的作用。
诗人们通过运用叠词,使诗歌更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让读者倾听诗歌的声音、感受诗歌的美感。
古诗词中叠音词表达效果分析及答题规律王胜春摘要:叠音词是中国古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语音修辞手段,有着很突出的表达效果,使诗歌有了音韵美,而且在刻画意象时使意象的特征突出,具有强调作用,表达的情感也更加深刻。
叠音词是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高频考点之一,因此在高考备考中,有必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及答题规律。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叠音词;表达效果叠音词,又称叠字,指相同字(音节)的重叠,是中国古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语音修辞手段。
运用叠词,不仅在形式上增添了语言的韵律美,而且在内容上加深了词语的含义,有着很突出的表达效果,使诗歌有了音韵美,而且在刻画意象时使意象的特征突出,具有强调作用,表达的情感也更加深刻。
叠音词是历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中高频考点之一,因此在高考备考中,有必要分析其表达效果及答题规律。
一、叠音词表达效果(一)韵律回环,富有音乐之美叠音词是将同一音节的汉字紧密连用,形成音节上的回环往复,读来有音律的回环美。
“强调了某一个声音以及由此声音所表达的情绪,铿锵的越发铿锵,婉转的益见婉转,荡漾的更加荡漾,促节的尤为促节。
”此中经典莫过于白居易的《琵琶行》,用叠词描写音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嘈嘈”、一“切切”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十分具体、可感,听来真如乐在耳,读来本就有了音乐的美感和韵律。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的叠音词也是如此:“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六组叠词的运用使诗读来如歌,韵律舒缓如潺潺溪流,如柔美月色,富于音乐之美。
李白的诗《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在描写山光水色的自然风光时也用了叠音词:“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
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
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
”节奏明快,回环往复,低沉而幽然。
(二)特征突出,具有强调作用《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迢迢”二字写牵牛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之远,但“迢迢”二字比单字“远”,或双音节词“遥远”更显得距离遥远。
古诗词叠音词的作用作文
叠音词在古诗词里,真的挺有意思。
你想象一下,“春风拂面
暖洋洋”,是不是感觉那风都带着温度,特别舒服?这“暖洋洋”
三个字,一下就把春天的温暖给说活了。
还有啊,说到感情,那些叠音词可是帮了大忙。
就像“思君切
切心如焚”,哎呀,那心情,简直了!就像心里有一团火在烧,还
特别想那个人。
这种心情,真的只有叠音词才能表达得这么到位。
再说说动作和场景吧。
比如“马蹄声声踏月归”,你想象一下,那马蹄声在夜晚回荡,多带感啊!那种夜晚的宁静,都被这“声声”给打破了,但反而更有味道了。
叠音词还有个好处,就是让诗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像“杨柳
青青江水平”,那“青青”和“平”放在一起,读起来特别顺口,
还特别好听。
就像是在唱歌一样,让人听了还想再听。
所以啊,叠音词在古诗词里真的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们不
仅让诗句更有韵味,还能更好地传达诗人的情感和意图。
真的挺厉
害的!。
高考,古诗鉴赏,叠音词的作用篇一:诗词鉴赏—叠音词的作用诗词鉴赏—叠音词的作用诗词鉴赏—叠音词的作用纪楚标的诗词鉴赏—叠音词的作用一常见设问形式问法:A品味某句中某个词的精妙之处。
B体味某个词的精妙之处C对某某词加以赏析D某句话作批注并赏析E找出文中某类词语并赏析上面5种问法中的A、B、C、D种问法其实可以归为一类,就是让考生对某些词语在形式和内容上作出理解、赏析和评价。
第E种问法与前四种稍有不同,它要考生在赏析文字之前,还要做一些提取性或者应用性的操作。
即让我们先提取出文中的有用信息再作赏析。
二方法指导怎样赏析词语的妙处呢?1、叠音词的妙用在现代汉语语汇中,最能突出表现事物特征的要数叠音词。
叠音词的作用:A、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例如,“红红的苹果”、“蓝蓝的天空”这两个短语中“红红”和“蓝蓝”两词,不仅包含着“红”、“蓝”之意,而且包含着“很红很红”、“很蓝很蓝”之意。
写出了物象色彩红的程度和蓝的程度。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叠音形容词不仅描绘出景物的特征,而且突出了景物的特征。
B、叠音动词,在描写人物中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性格。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它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让人顿时感到词人心神不定,怅然若失的精神状态;C、叠音词在表达人物及感情时,使情感更浓烈。
当我们用一个或几个叠音形容词去描绘物象时,实际上就表达了我们自己对所写对象的爱憎情感。
例如有一首儿歌是这样写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首儿歌描绘了物象的形态之美,更表现出的喜爱之情。
假如我们将这首儿歌中叠音词都改成单音词,整首儿歌就变成:弯的月儿小的船,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的船里坐,只见闪的星蓝的天。
古诗词中叠字修辞的类型及作用叠字又称重言,是将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字连接在一起,用以摹写人或物的某种情态、形态、声音、颜色等的修辞方式。
它是汉民族语言的特殊表达形式,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出现极早。
《诗经》305篇,有105篇运用了叠字;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列举了《诗经》运用叠字来描写景物的语句:“故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杲杲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喓喓学草虫之韵。
”叠字的运用可谓“皎日慧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
”古诗词中,叠字修辞大致有下列四种类型:1.拟声叠字构成的象声词,摹拟外物复杂万千的声音,造成和谐动听的音乐美。
如《诗经·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用“丁丁”摹拟砍树的声响,用“嘤嘤”摹拟悦耳的鸟叫;《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用“嘈嘈”摹拟大弦的粗重声,用“切切”摹拟小弦的轻细声。
点缀几个叠字,就使声音变得具体真切。
2.表时《孔雀东南飞》中“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晻晻日欲暝,愁思出门啼。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在这些表时间概念的叠字中,有的为某一具体时间如“晻晻”;有的为每时、每夜如“时时”、“夜夜”;有的则为不确定的较长时间如“久久”,给人不同的时间概念。
唐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诗中“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四组叠字的运用,使诗呈现回环往复的声韵和深远的时间意识,声情并茂,情理并生。
3.摹状叠字常用来摹写事物的状态,如王维《积雨辋川庄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漠漠”形容水田一片,视野苍茫;“阴阴”描写夏木茂密,意境幽深。
两种景象,互相映衬,互相配合,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再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蝶舞翩翩不止,黄莺恰啼时的动态美、声音美和新春之际,落尽枯枝见花蕾的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藉叠字的贴切自然而生意扑面。
乡愁中叠词运用的表达作用
乡愁中叠词的运用具有以下表达作用:
1. 强调感受:叠词的重复音节可以增强情感的强烈性,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乡愁的情绪,如“嘀嘀嗒嗒”、“嘈嘈杂杂”。
2. 描绘细节:通过叠词的运用,可以描绘出乡愁的具体细节,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想象出场景和画面,如“叮叮当当”、“他叽叽喳喳”。
3. 形成回音效果:叠词的反复使用可以形成回音的效果,给人一种回忆重现的感觉,加深了对乡愁的印象,如“想你想你”、“追逐追逐”。
4. 增强节奏感:叠词的连续反复可以增加句子的韵律,增强节奏感,使文章更加流畅、抑扬顿挫,如“忙忙碌碌”、“顺风顺风”。
5. 表达冲动或急迫感:叠词的快速重复可以传递出一种冲动或急迫感,使乡愁的情感更加真切和迫切,如“赶紧赶紧”、“忙忙忙忙”。
总之,乡愁中叠词的运用能够通过情感强化、细节描绘、回音效果、节奏感以及冲动或急迫感等手法,使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乡愁的内涵和情感。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通过语言的韵律与节奏,诗歌表达出丰富的感情与意境,而叠词作为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诗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叠词通过重复某一音节或音节组合来增强诗歌表达效果,使其更具韵律感和感染力。
本文将从情感表达、形象描绘以及节奏感三个方面来探讨叠词在诗歌中的作用。
首先,叠词在诗歌中常被用来表达深刻的情感。
通过重复某一音节或音节组合,诗人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具感染力,更好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
例如,在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中,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
这里的“秋光”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增强了秋天的冷清与萧瑟感,从而表达了诗人孤寂而伤感的心情。
而在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他写道:“北固楼,太阴殿,风物长宜放眼量”。
这里的“风物”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使诗句更富有豪情,表达了辛弃疾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其次,叠词在诗歌中可以帮助诗人形象描绘。
通过重复某一音节或音节组合,诗人可以将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在《调笑令·秋风辞》中写道:“送君何处,洛阳云外别有洛阳原。
”这里的“洛阳”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使景物的名称更加鲜明突出,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李商隐对洛阳的深情厚意。
再比如,近现代诗人鲁迅在《奉献》中写道:“父老乡亲,以渴者前鞠躬。
”这里的“鞠躬”两字通过叠词的方式,使人们瞬间想象到众多的人在向他们致敬,形象更加生动。
最后,叠词还能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
诗歌的节奏感是诗歌独有的艺术特征,能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愉悦感和音乐上的韵律感。
叠词通过其重复的音节或音节组合,使整个诗句的节奏更加鲜明有力。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有“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这里的叠词“难越”和“他乡”不仅增加了诗句的重音,也使诗歌的节奏感更加明显。
而现代诗人贺知章的《再别康桥》中有“别云间、别云间,谁共我高低。
诗歌中叠词的作用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徐王称之“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
这七组叠词妙在何处呢?首先,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心神不定,怅然若失;“冷冷清清”,侧重写感受,孤单寂寞,形影相吊;“凄凄惨惨戚戚”侧重写心境,悲惨凄凉,终日愁苦。
三者用“情”贯穿一起。
其次在声律上急促跳动,铿锵有韵,有节奏感。
此外,在结构上为整首词定下基调,创造出悲伤的氛围,使读者屏息凝神,受其感染。
由此可见,叠字在诗词创作中独具魅力,其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象性。
诗中叠字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特征更加形象。
《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开头六句连用了六组叠词:“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前两句写景,用“青青”、“郁郁”描绘出春天草木浓密的生机;后四句写人,四组叠字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简直呼之欲出。
《古诗十九首》在叠字运用上堪称典范。
再如《迢迢牵牛星》,全诗仅十句,用了六组叠词:“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
有些诗句由于叠字用得精妙,使其更富于艺术魅力,赢得人们的交口称赞,遂成千古名句。
如杜甫的“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长),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造语似痴,但情真意切。
再如韦应物的“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赋得暮雨送李胄》),二组叠字使诗的意境更为深邃。
《后湖集》说,每读此句“未尝不茫然而思,喟然而叹”,希望“图苏州”(韦应物)之句于壁,使余隐几静对,神游八极之表。
二是确切性。
叠字既可以摹声,又可以摹色,达到摹状的修辞效果,使表达的意象更加确切。
《诗经》叠音词探微叠音词,是《诗经》中一个激起闪亮的语词现象,林林总总,璀璨晶莹。
我们现在研究它,是颇有学术意义的。
由于叠音词在《诗经》中大量的存在与衍演,使得这部巨作声色俱佳,鲜活有力,在世界文学史的长河里,永远激越的流淌。
笔者对《诗经》之叠音词进行专论,旨在帮助大家更好的品读和鉴赏《诗经》,感受其中的审美情趣,带大家到一个绮丽优雅的境界。
本文将从对叠音词的内涵、表现形式、性质、作用诸方面进行探微析疑,希望能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叠音词之概念叠音词,即同一音节重叠构成的一种双音词。
它又被称作叠字、重言。
叠音词在汉语词汇中很早就已经出现,甲骨卜辞和西周钟鼎铭文已有用例,但使用频率很小,到了《诗经》时代才蔚为大观。
《诗经》中的叠音词与现代意义上的叠音词相比,重在音节上的复叠,而不是词义上的变化,因为他为了强烈表达作品要求的乐感美,重叠反复,悠扬婉转,从而使人如临其境,若声在耳际,景在眼前。
《诗经》本来就是一部可以配曲吟唱的作品。
《论语》载:“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即是从声音方面赞美《诗经》作品的音乐美的。
《史记·孔子世家》亦言:“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同时,《诗经》还能配以一定的舞蹈。
《毛诗序》中有这样的评论:“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如此可以既歌且舞,《诗经》的语言特色确实符合这方面的需求,即语言简洁明快,句式整齐;辞藻优美清丽,琅琅上口;声律和谐合韵,缓急自如。
其中叠音词的作用,功不可没。
在《诗经》时代,汉语词汇还是以单音词为主,但口语中存在很多双音节的单纯词,这些双音单纯词是由语音关联的造词法构成的。
其中那些具有同音重叠、双声或叠韵关系的双音单纯词,极为适应《诗经》的声律要求。
这样,《诗经》的作者们便自然的大量使用叠音词了。
诗词鉴赏—叠音词的作用
诗词鉴赏—叠音词的作用纪楚标的
诗词鉴赏—叠音词的作用
一
常见设问形式问法:
A
品味某句中某个词的精妙之处。
B
体味某个词的精妙之处
C
对某某词加以赏析
D
某句话作批注并赏析
E
找出文中某类词语并赏析
上面5种问法中的A、B、C、D种问法其实可以归为一类,就是让考生对某些词语在形式和内容上作出理解、赏析和评价。
第E种问法与前四种稍有不同,它要考生在赏析文字之前,还要做一些提取性或者应用性的操作。
即让我们先提取出文中的有用信息再作赏析。
二
方法指导
怎样赏析词语的妙处呢?
1、叠音词的妙用
在现代汉语语汇中,最能突出表现事物特征的要数叠音词。
叠音词的作用:
A、叠音形容词在写景状物中能突出景物的特征,使景物的特征更加鲜明。
例如,“红红的苹果”、“蓝蓝的天空”这两个短语中“红红”和“蓝蓝”两词,不仅包含着“红”、“蓝”之意,而且包含着“很红很红”、“很蓝很蓝”之意。
写出了物象色彩红的程度和蓝的程度。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叠音形容词不仅描绘出景物的特征,而且突出了景物的特征。
B、叠音动词,在描写人物中能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及思想性格。
李清照的《声声慢》的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向来受到人们的赏识。
它在内容上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词人自己遭受不幸后的精神状态。
“寻寻觅觅”,侧重写动作,让人顿时感到词人心神不定,怅然若失的精神状态;
C、叠音词在表达人物及感情时,使情感更浓烈。
当我们用一个或几个叠音形容词去描绘物象时,实际上就表达了我们自己对所写对象的爱憎情感。
例如有一首儿歌是这样写的: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这首儿歌描绘了物象的形态之美,更表现出的喜爱之情。
假如我们将这首儿歌中叠音词都改成单音词,整首儿歌就变成:
弯的月儿小的船,
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的船里坐,
只见闪的星蓝的天。
改变后的儿歌所描绘的对象就不那么可爱了,对它的感情色彩就不见了,那种喜爱、向往之情荡然无存。
总之,叠音词的表达效果是: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强化、突出了所写事物的特征及人物的思想性格和感情,形象逼真,有呼之欲出之感。
在写景抒情的文章中,如果叠音词连用,会有文气舒展,给人音韵和谐,一唱三叹的美感。
三答题技巧
例3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故乡》)
典型题例
请就词语运用方面对上面这段话进行赏析。
解题思路
因为叠音词的表达功效是“形容尽致”,所以我们在赏析文段中的叠音词的时候,可以用“极言”、“写尽”、“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力透纸背”“形象逼真”、“具体可感”等等字眼。
例3中有三个叠音词,。
“愤愤”,极言杨二嫂因要不到她所想要的木器家具而气恼地回身就走的情态;“絮絮”写尽她一张利口在无休止地发泄怒气的嘴脸,“慢慢”则点出她伺机想拿点什么丑恶心态。
一个尖酸刻薄、贪小自私的“圆规”形象跃然纸上。
温馨提示:
如果是叠音词连用,可先赏析每个词的表达作用,然后总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