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关于社会性别研究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性别理论是在女权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现已逐渐发展成为西方学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分析范畴,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应用性较好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在很多项目和制定公共政策中得到应用。

社会性别是不用于生物性别,生物性别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而社会性别是基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表达了语言、交流、符号和教育等文化的社会标准。而性别作为社会性别的基础,由遗传基因和生物学因素决定的,不会自动改变,但社会性别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会因时而变。

我国的社会性别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自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后,“社会性别”作为一个女权主义核心学术概念在中国各类妇女组织和活动中获得较为广泛的传播。尽管在国际组织和基金会法人的支持下,我们做了一些发展项目和培训项目,但从总体来说,这个学科建设至今在高校法人代表和学界依然处于边缘地位。社会性别不仅是解析妇女状况的一个分析工具,也是认识人类社会的一种理论框架。把社会性别仅同妇女相连其实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妇女研究界至今没有突破“妇女问题”的研究框架。“妇女问题”的研究框架的特点是关注各界妇女当前面对的紧迫问题,希望通过研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和对策而外界的环境是促进男性或女性气质的关键,无论男性气质还是女性气质,都是因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同而体现不同特色的,在殖民时期所形成的男性气质是暴力的,因为当时男性普遍从军和参与贸易活动。而儒家文化中又是另一种的性别气质,从三纲

中可体会出当时男性与女性的人伦关系中有着深厚的等级秩序。

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实践中,有一项运动对于女性身体的控制起了重要作用,就是缠足运动。从隋唐的起源一直到新中国建立对缠足的禁绝,缠足运动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经济上来看,由于传统农业到了后期,孕育出大量城市商镇,原先在农村下田劳动的的妇女,进入城市商镇以后,家庭经济来源由丈夫经商、入仕等途径解决,妇女在家里专心带养子女和从事家务。妇女丧失了经济独立的生活能力,只能随男子的好恶而好恶,小足的女子步行起来婀娜多姿,成为男性畸形欣赏的玩物,一旦形成了风气,是很难立即扭转的。从文化上来看,缠足的兴起和消失,应该视为一种文化的自由选择,当然是民族的,不是个人的,一种民族的文化选择只有在其经济基础消失的时候才会消失,缠足的消失,是由于女子走向社会参与政治、文化、经济等等方面造成的,不是通过政令就可以消除。

而这项运动,塑造了女性柔弱、顺从于依附的气质,衬托了男性强壮的权威,让女性屈从的社会力量的压迫转为了自觉行为。在以牺牲女性为前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男性统治为核心的社会,妇女的权益自然日益受到蔑视,女性除了放弃自我别无选择。

有效地进入公众话语和公共政策,起着改变人的认识觉悟和改造既有的不平等权力关系的作用。一是交叉性。社会性别身份总是与其它身份交叉和相互构成,而交叉性这个概念的发展使得今天的社会性别研究不再假设一个抽象的普遍性的“女性”,而是在多重等级和权力结构中界定自己的研究对象。交叉性概念不仅使得学术研究更复杂细

致,也为女权主义社会干预性行动提供了工具。二是男性研究。“男性研究”,指的是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的学科框架中发展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它把男人作为“具有社会性别的人”来研究。男性研究的突出贡献是,它帮助我们深入探讨社会性别的机制如何在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角落运行,特别是当我们观察的对象是男性的集体和个人的时候,比如历史上只对男人开放的政治领域、军队、男性文化团体、男性社会交往圈、经济和金融活动等。在这种“男性同性社交”的环境中,如果没有“女人”的直接参与,是不是社会性别就毫不相关了?还有,女人和女性特质与男性中心的社会文化制度之间是如何互相依存和建构的?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把“男人”作为社会性别研究的一个重要对象来看待。男性研究也是社会性别研究领域中的一部分。男性研究的一些成果也已经被运用到改造社会性别权力关系的干预性行动项目中。男性研究的发展是社会性别这个学术概念的逻辑延伸,要改造社会性别等级制度和权力关系,决不能仅靠一群妇女在那儿摇旗呐喊而没有男性的改造和重塑,如此社会性别等级制将不断被巩固复制。

然而,既然性别与社会性别是存在差异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对社会性别进行选择呢?这是一个引起社会争论的话题,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调节了遗传学的规律。大多数的英国-美国的自由生物伦理学家们更欢迎生殖自治的主张。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合理的理由不让父母去选择孩子的性别。如果性别的选择仅仅是为了“家庭平衡”让已经有很多女儿的父母生个儿子,或是相反--那么社会

上的类似性别歧视的问题就会不攻自破了。

用社会性别的分析框架来分析主流社会政治文化和学术中的问题,我们才可能发出自己的声音,走出学术的边缘境地,短兵相接地同男性中心文化交战,发挥社会性别批判性理论应有的作用。几年前中国妇女研究界就有人犀利地批评,妇女研究成了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小圈子。应该说多年来不少妇女研究成果是起到了参与公共政策决策的积极作用。但是,整个妇女研究没有走出边缘的境地,也没有能够在主流媒体发出响亮的声音,这可能都与妇女研究界画地为牢的思维方式有关。在此背景下,一要强调从妇女研究转入社会性别研究的重要性;二要身处学术界的女性学者要挑战学界主流存在的男性中心文化和知识权力的问题,使妇女与社会性别学进入学术中心;三要确立主体性,建立平等公正的社会人生目标,这关涉到亿万妇女的生存环境。总之,社会性别的理解需要包括交叉性的概念,不能仅仅关注男女之间的不平等和性别歧视,而忽视阶级、城乡、地域、族裔、种族、性存在、年龄等的不平等和歧视。

总之,对于社会性别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作为大学生的我们更应努力学习好理论知识,拥有基础知识和常识,使我们对社会性别的概念不再模糊,学习社会性别研究对我而言具有积极的意义,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