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老化的MRI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333.92 KB
- 文档页数:5
脑部MRI成像技术的进展与展望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在不断地提高和改进,MRI成像技术就是其中一种市场前景广泛的医学影像技术。
脑部MRI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检查,可以用于观察脑部是否存在病变,帮助医生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本文将对脑部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和展望进行探讨。
一、脑部MRI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MRI全称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利用核磁共振技术产生的电磁波来成像的医学技术。
人体内所有的原子都带有电荷,因此它们都会受到磁场的影响。
在MRI检查中,医生会让患者躺在一个大的磁场中,这个磁场可以使人体内的原子(比如氢原子)的旋转方向发生改变。
磁场对原子的影响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但是会产生一个电磁波信号。
这个电磁波信号可以被接收器捕捉到,并转换为一幅数字图像。
数字图像可以显示出脑部组织的细节,并帮助医生发现患者脑部是否存在病变。
二、脑部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在MRI成像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高场MRI、功能性MRI、扫描技术等多种形式。
其中,高场MRI是MRI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高场MRI可以提高成像的清晰度和细节,使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观察脑部组织的结构和病变情况。
同时,高场MRI还能够提高检查速度,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效率。
此外,MRI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功能性MRI。
功能性MRI可以用来观察脑部的血流动态,进而了解脑部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
功能性MRI可以用来研究大脑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如听觉、视觉等。
此外,还可以用来研究与某些疾病有关的大脑区域的活动特征,并探究疾病的病因和机制。
三、脑部MRI成像技术的展望脑部MRI成像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三个方面:更便携性、更高精度、更广泛应用。
首先,MRI设备是非常笨重的,因此它不是随处可见的技术。
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更小、更便携的设备,以便医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检查。
健康老年人年龄相关的脑改变与运动功能的关系Camic.,R;曾湘豫
【期刊名称】《世界医学杂志》
【年(卷),期】2000(004)009
【摘要】目的:研究健康老年人运动功能改变与核磁共振(MRI)成像的关系。
设计:一项横断面调查。
组织单位:美国俄勒冈州脑老化的研究,健康老年人神经功能研究。
研究对象:研究50例健康老人的临床和MRI资料(平均年龄85.1/±7.2岁)。
方法:以年龄与MRI测定值「总脑容积(TBV)/颅内容积;脑室容积/TBV;脑室旁高信号/TBV;和深部高信号/TBV」为独立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研究其与依存变量临床测定值
【总页数】4页(P28-31)
【作者】Camic.,R;曾湘豫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1.044
【相关文献】
1.健康老年人脑年龄预测:基于尺度子配置模型的大脑连接组分析 [J], 林岚;靳聪;付振荣;徐小亭;吴水才
2.中老年人眼球生物学结构参数的年龄相关性改变 [J], 孔祥斌;晏世刚;罗书科;苏
鹏
3.脑突触活性区蛋白年龄相关性改变对学习记忆影响研究现状及进展 [J], 熊向东;
陈贵海
4.补肾化瘀中西医结合干预对脑小血管病蒙特利尔认知量表、年龄相关性白质改变评分的影响研究 [J], 梁芳; 霍清萍; 陈旭; 赵玉武
5.年龄相关性脑改变的常规MRI、磁化传递和扩散张量MRI表现:整个脑组织直方图分析研究Ⅰ [J], 张春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4·中国CT和MRI杂志 2023年08月 第21卷 第08期 总第166期【通讯作者】张迎春,女,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经颅超声。
E-mail:****************.cnApplication of Multimodal MRI Combined·5CHINESE JOURNAL OF CT AND MRI, AUG. 2023, Vol.21, No.08 Total No.166厚5mm,层间距1.5mm;DWI扫描序列:TR/TE=4700ms/94ms,FOV 220mm×220mm,层厚5mm,层间距1.5mm。
之后实施多模态MRI扫描,T 1WI:TR/TE=1800ms/2.98ms,FOV256mm×256mm,层厚1.0mm,层间距0,体素大小1.0mm×1.0mm×1.0mm,共采集192层全脑图像;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TR/TE=6700ms/95.0ms,FOV230mm×230mm,层厚3.0mm,层间距0,体素大小1.8mm×1.8mm×3.0mm,共采集45幅图像,采集时间共为627秒。
获取的所有影像分别由本院2名主治级别以上的影像医师独立阅片,意见不统一时需二者讨论得出最终结论。
(2)经颅黑质超声检查:采用西门子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相控阵超声系统,探头频率2.5MHz,深度调节14~16cm,动态范围45~55dB,4V1C换能器,调节亮度及时间增益至合适范围。
患者依次取左侧及右侧卧位,将探头置于颞骨窗(与耳尖与眼眶连线平行),调整探头方向寻找最佳成像角度,观察PD患者黑质回声情况。
评定黑质回声强度,Ⅰ级:黑质呈均匀分布低回声(图1A);Ⅱ级:黑质内呈散点状、细线状稍强回声(图1B);Ⅲ级:斑片状增强回声但强度<脚间池回声(图1C);Ⅳ级:斑片状增强回声,与脚间池回声强度相当(图1D);V 级:高于脚间池回声,斑片状增强回声(图1E)。
功能性脑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功能性脑成像技术,也被称为神经影像学技术,是一种能够直接测量大脑神经活动的方法。
该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脑电图(EEG)和磁脑电图(MEG)。
这些技术的兴起,使得人们能够非侵入性地及时观察到人脑的活动,从而解读人脑的行为和思维机制。
本文将介绍这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是基于血氧水平依赖性信号(BOLD)。
该技术通过扫描大脑,观察到局部血流量和质量的变化,从而测量脑细胞的活动情况。
目前,该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种神经认知研究中,如学习、记忆和情绪等。
近年来,科学家们致力于将fMRI技术引入临床实践。
对于脑卒中和癫痫等神经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病因分析,fMRI已经显示出了潜在的优势。
此外,功能性脑成像技术在疼痛治疗、神经科学基础研究以及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和fMRI不同,PET技术主要利用放射性核素的比放射性来测量活动组织和器官的新陈代谢率。
PET技术可以为科学家们提供非常高精度的脑部图像数据,而这些图像数据对于研究人类认知功能,如视觉、听觉和语言等,都非常重要。
在医疗领域,PET技术早已被应用于医学影像和疾病研究中,如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
在神经科学领域,PET技术同样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已经被应用于许多研究,例如探究脑部皮层和下丘脑的功能区和脑区的远距离的相互调节等。
三、脑电图和磁脑电图技术脑电图和磁脑电图技术可以通过记录人脑神经元的电磁活动,以实时显示人脑活动。
这些技术可以用在很多领域,包括神经科学研究、神经逆生物学研究、睡眠研究、神经反馈和神经疾病治疗等。
脑电图与磁脑电图通常被应用在神经生物反馈疗法中,例如,该疗法利用脑电图活动的反馈,用于改进大脑在情感、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功能。
此外,在社交、网络和安全领域等方面,脑电图与磁脑图技术也被广泛使用,以促进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及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迭代和升级,各种新型技术层出不穷。
而核磁共振技术(NMR)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工具,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
本文将从了解NMR的基本原理开始,梳理其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应用方面的一些进展,以及它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NMR基本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基于磁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其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两个方面:核自旋和外磁场。
不同的原子核有不同的能量状态或自旋取向,而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能量差可以通过较强的磁场加热来实现,使核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当外磁场作用于原子核时,会引起围绕原子核的电子的磁场产生反应,从而改变电子环能级,使原子核有不同的磁矩,这种状态称为核磁共振。
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固体、液体和气体等样品进行分析。
在这个过程中,将样品放置在一个较强的磁场中,然后用一些无线电波去激发原子核,激发后的原子核会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逐渐回复到基态,过程中会发出一些电磁波。
这些电磁波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电子设备进行检测和处理,从而得出样品的性质和组成。
二、NMR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物理化学方面核磁共振技术在物理化学研究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材料学领域中,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了解物质的结构、动力学和几何构型,更加深入的了解材料的性质和特点。
例如,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帮助科学家更好的研究分子内部结构,从而对新型材料的制备、催化反应和超导材料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生命科学方面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实验方法。
例如,在生物医学领域中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新药物和其它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在组织学领域中也可以通过核磁共振技术来研究组织中的细胞组分,从而更好的理解生物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三、NMR在医学领域的应用1、诊断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是用于诊断和治疗。
在医学成像方面,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生成高清晰度的图像,进而了解病变对组织结构的影响情况,给医师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信息。
MRI成像技术的进展及临床应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成像技术, 20世纪70年代被引入到医学领域并用于人体成像。
30多年的时间里,MRI得到迅速开展,硬件设备和成像技术不断更新。
主磁场、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功能的改良,多通道、多采集单元、并行采集等技术的应用,使MRI设备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成像速度明显加快。
近几年,超高场MRI在脑功能成像、频谱成像、白质纤维束成像、心脏检查、冠心病诊断、腹部等脏器的检查得到了广泛应用[1]。
1磁共振血管成像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是一种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利用血管内血液流动或经外周血管注入磁共振比照剂显示血管结构,还可提供血流方向、流速、流量等信息,已经成为常规检查技术。
MRA技术主要有时间飞跃法( time offligh,t TOF)、相位比照法(phase contras,t PC)和比照增强MRA(CE-MRA)。
TOF法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MRA方法,该技术基于血流的流入增强效应,常用形式有2D TOFMRA和3D TOFMRA。
2D TOFMRA采用较短的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 TR)和较大的反转角,背景组织信号抑制较好,有利于静脉慢血流的显示,多用于颈部动脉和下肢血管的检查。
3D TOFMRA空间分辨率更高,流动失相位相对较轻,受湍流的影响相对较小,多用于脑部动脉的检查[2]。
PCMRA是利用流动所致的宏观横向磁化矢量的相位变化来抑制背景、突出血流信号的一种方法,包括2D PCMRA、3D PCMRA和电影(cine) MRA。
与TOFMRA比拟,PCMRA在临床应用相对较少,主要用于静脉性病变的检查和心脏及大血管血流分析。
CE-MRA是经外周静脉团注比照剂Gd-DTPA后,利用比照剂使血液的T1值明显缩短,然后利用超快速且权重很重的T1WI序列(3D fastTOF SPGE,反转角>45°)进行成像。
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前景核磁共振技术简介核磁共振技术,英文名称为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是一种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材料科学等领域应用广泛的分析工具及成像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物质中的核自旋磁矩在恒定外磁场中的方向重排和共振现象,通过加加强外加射频场的旋转正交磁场大小和方向,获得核共振信号,进而对物质进行结构和分析。
该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为治疗和预防疾病、制造新药、探索新材料等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涌现出来,各种新型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术相继问世,推动该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核磁共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磁共振技术近年来已经成为了生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工具。
除了传统的磁共振核磁共振技术,还涌现了一批新型磁共振技术。
例如,动态核磁共振技术(D-NMR)能够对蛋白质的动态结构进行研究,帮助人们理解细胞如何实现高效的代谢与传递信息。
另一项新型技术是超高场核磁共振(Ultra-High-Field NMR),是目前最强的磁感应强度的核磁共振技术,其精度高达原子级别,可以更加准确地探究和检测物质性质和结构。
它在药物研发、微生物学、元素分析和纳米技术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被誉为“新一代的化学眼”。
此外,核磁共振技术在医学中也有广泛的使用。
医学磁共振技术分为成像和用于分析的两种类型。
成像核磁共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检测和诊断中,如对脑部影像的检查、内窥镜观察等;而用于分析的核磁共振技术也广泛应用于分析气体、体液和组织等领域,如用于肿瘤学和内分泌学初级诊断和治疗,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
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前景核磁共振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
在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使用超高场的核磁共振技术可以对人体进行精准成像,在相关疾病的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例如,核磁共振能够测量脑部的代谢水平,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精神分裂症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形成机制。
脑神经能自我修复吗,神经系统抗衰的好处,科研结果表明脑神经能自我修复吗,神经系统抗衰的好处,科研结果表明!每个器官的衰老在人的衰老中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大脑自然也不例外;但是大脑的功能细胞是神经元,它是一种终末分化的细胞,脑神经细胞受到损伤,死亡之后不可以生。
通常所说的神经修复,指让存活的神经细胞的纤维,或者突触构建新的神经网络,替代死亡的神经细胞的功能实现接受、整合、传导和输出信息,实现信息交换。
脑老化是全身系统性衰老重要的一部分,以往已经有研究表明下丘脑的微炎症会促进机体的衰老,因此脑老化不但是衰老的一部分,也影响着机体其他系统的衰老进程。
研究发现,日本W+NMN端立塔脑神经系统抗衰的好处是:可以让神经元的结构,尤其是突触的功能得到锻炼和加强,表现为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速度更快更准确,不仅能提高认知能力,还能逆转全身衰老表型,所以说大脑年轻才会真的相对留驻时光It is found that Japanese W+NMN terminal tower can exercise and strengthen the structure of neurons, especially the function of synapses, which is manifested as faster and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tween neurons. The brain is young when it really stays relative to time对大部分人来说,大脑衰老可能更多是和阿兹海默症、记忆力减退等认知退化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大脑衰老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中更大,也比我们想象中发生得更早。
一直以来脑细胞不可再生,而神经元修复一直是医学难题,黑金版日本W+NMN端立塔突破了常年以来的医学瓶颈,通过NMN的基础功能,打通基因链条,结合四大脑神经恢复原素:神经修复学(日本W+NMN法则)神经再生、神经修补或替代、神经重塑、神经调控、神经康复,可作为神经修复学干预方法。
精神疾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近年来,神经影像学技术如MRI和fMRI等的快速发展,为精神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
神经影像学研究通过观察和分析精神疾病患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精神疾病的病理机制。
本文将介绍精神疾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近年取得的进展。
一、脑结构研究神经影像学研究通过MRI技术可以直接观察到脑结构的改变。
在精神疾病的研究中,很多研究发现患者存在脑体积和灰质/白质分布的改变。
例如,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中,多项研究显示患者的大脑灰质体积减少,主要发生在前额叶和颞叶等区域;而在抑郁症的研究中,患者的前扣带回和杏仁核等结构也存在异常。
这些脑结构的改变与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密切相关,为进一步研究精神疾病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
二、脑功能研究除了脑结构的改变外,神经影像学研究还关注精神疾病患者脑功能的改变。
fMRI技术可以通过观察脑血氧水平变化来间接反映大脑的功能活动。
通过fMRI技术,研究者发现不同精神疾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脑功能异常。
例如,在强迫症的研究中,患者在执行认知控制任务时,背侧前扣带回和背侧纹状体等脑区的活动异常增强;而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研究中,患者在执行任务时呈现出前扣带回和前边缘额叶活动异常降低。
三、神经回路研究精神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通常涉及复杂的神经回路。
神经影像学研究通过构建精神疾病患者的脑网络模型,揭示精神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神经回路的异常。
例如,在抑郁症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背侧前扣带回和杏仁核之间的功能连通性减弱,这与患者的情绪调节功能障碍相关;而在精神分裂症的研究中,患者的默认模式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之间的功能连通性异常,可能导致思维和情绪的混乱等症状。
四、转化医学应用精神疾病的神经影像学研究不仅在病理机制探索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为精神疾病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研究发现的生物标记物和脑部结构、功能的改变,可以帮助医生更早地检测到精神疾病的风险,从而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
科研探讨:脑神经受损能恢复吗,神经受损一般多久恢复科研探讨:脑神经受损能恢复吗,神经受损一般多久恢复?大脑内部有上千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与其他神经元之间形成的突触链接数量更是难以估量。
一旦神经系统受到损伤,其恢复过程便会变得非常困难。
在修护脑神经的过程中,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让受损的脑细胞恢复正常,而是试图让周围的脑神经组织替代已经死亡的脑神经细胞的功能,以期整体神经系统能够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状态。
2023年的新研究带来了一线希望,来自日本大脑研究的日本W+NMN端立塔25000研究团队对脑神经损伤病人的康复过程进行了功能MRI成像跟踪,结果证实了大脑皮层可塑性的存在,这意味着,大脑确实具备自行进行损伤修护的能力。
A new study in 2023 brought a glimmer of hope, when a research team at W+NMN Tanlita 25000 in Japan conducted functional MRI imaging tracking of the rehabilitation process of patients with brain nerve injuries, and the results confirmed the existence of cortical plasticity, which means that the brain does have the ability to repair damage on its own.为了更直观地理解这一过程,我们可以将神经比作电线。
当电线中断时,只要将其重新连接,电器就能恢复正常使用。
在研究中,图像上的红色标记代表的是脑神经损伤后代谢活动性减退的区域,而绿色标记则表示功能增强的区域。
通过对比A图和C图,我们可以看到脑神经损伤刚发生时的MRI图像与经过一个月的日本W+NMN康复治疗后的图像之间的差异。
摘要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有关健康老年人认知功能和脑老化的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关于脑白质与整体运动知觉(global motion perception, GMP)老化联系的研究并不充分。
本研究采用多模态技术,比较老年组和年轻组在脑白质体积和弥散指标上的差异性、及其和整体运动知觉间的相关性,目的在于探索整体运动知觉老化与脑白质形态结构和微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首先通过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采集被试的结构像和弥散像。
随后,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 VBM)对全脑白质体积进行分割平滑等处理及分析,采用基于白质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 spatial statistics, TBSS)法对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指标等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之后将脑数据与整体运动知觉行为测试的实验结果,即运动一致性阈值进行统计分析来获得整体运动知觉老化与脑白质结构变化之间的联系。
GMP测试的行为结果发现,健康老年组在各个决策水平和噪声水平的条件下,运动一致性阈值均显著高于年轻组,证明老年人的GMP能力确实低于年轻人,确实存在GMP的老化现象。
形态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即使控制了颅内总体积(total intracranial volume, TIV)和性别,老年组多个脑区的白质体积显著小于年轻组,这些脑区包括双侧顶下缘角回、双侧楔前叶、左侧内侧额上回、右侧脑岛、右侧辅助运动区、右侧顶上回、右侧中央后回、右侧眶额回内侧、右侧颞上回、双侧额中回、右侧枕中回,提示老年人的脑白质体积存在广泛的老化。
进一步的相关分析表明,左侧眶额回内侧、左侧额中回、左侧内侧额上回、双侧顶下缘角回的白质体积与运动一致性阈值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这些脑区的白质体积越小个体的阈值越高,即整体运动敏感性越低。
磁共振成像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被广泛应用于医疗影像领域,是一种无创、无放射性、高分辨率、多参数的成像技术。
MRI能够对人体组织进行非侵入式成像,拥有对软组织和病理状况的高灵敏度和特异性。
近年来,在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激发出了MRI技术的巨大研究热情。
一、MRI技术的基本原理MRI技术是基于物质核磁共振现象而发展起来的。
原子核具有自旋角动量,当处于磁场内时,能量分裂成多级,且不同能量级之间可以发生状态跃迁。
在外加射频场的作用下,能够使得处于不同能级的核发生跃迁并释放出能量。
通过检测这些能量释放所发出的信号,可以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
二、MRI技术发展历程MRI技术自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30多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MRI在人类医疗保健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近年来的实践中,MRI技术也日渐完善,尽管出现了一些持续存在的局限性,如长时间扫描、对肾功能有负面影响的造影剂、设备成本的限制等,但仍有许多新的发展方向和挑战。
三、MRI技术的现状与挑战MRI技术在医学诊断和治疗方面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如在神经学、肿瘤学、骨科学、心血管疾病等领域,MRI技术成为了重要的检查手段。
MRI技术的应用范围和检查效果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常规检查获得的重建图像并不能满足多种复杂器官的精细分析,而超高场MRI技术的出现则大大提高了MRI的局限性。
但是在高场MRI技术的发展中,也碰到了一系列的挑战。
四、MRI技术的发展趋势未来对MRI技术的要求不仅在于技术的不断提高,还在于能否更充分地利用MRI提供的磁共振信号。
在技术的不断提高中,MRI的激励方式、检测方式以及成像模式都在不断创新。
例如不同重构算法的应用、磁共振谱成像技术(MRSI)的发展等。
未来的发展中,MRI技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应用。
因为每个人的生理机制、代谢和病理反应都有所不同,个性化MRI技术将更有可能提高检查的效率和诊断的准确度。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前沿研究磁共振成像技术是当今医学诊断领域中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因为它可以非常准确地获取人体内部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改进,使其在临床上越来越成为一种无损、无辐射、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本文将重点探讨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前沿研究方向。
1、高磁场MRI技术目前,世界上最高磁场的MRI系统达到了11.7T,这意味着采用这种高磁场MRI系统进行成像可以大幅度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信噪比,进一步突破成像的限制。
高磁场MRI技术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首先是在成像短时间内获得更高分辨率的图像;其次是通过获得更高SNR,以采集更大的空间信息;然后是通过增加磁场以放大局部磁场不均匀性,从而设法解决之前的成像难题。
2、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主要是利用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改善成像效果,比如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两种物质。
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的数量很少,但是它们在某些疾病情况下会显著增加,因此它们在医学诊断领域中具有很强的价值。
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应用已经在神经科学、肿瘤学、心血管学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3、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图像方法,它是通过在结构中施加机械力或压力变形后,再通过MRI来测量形成的变形图像来定量分析材料力学性质和生物组织的机械性质。
在肿瘤学、神经科学、心血管病学等医学领域,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已经成为成像生物组织和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4、智能分析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开展精准、个性化的磁共振成像分析,从而进一步实现个体化医疗。
随着数据科学的发展,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疾病诊断、药物开发、影像分析等方面,磁共振成像技术也不例外。
通过对大量的MRI图像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精准地识别出疾病的病变特征,开展精确的医疗治疗。
总结以上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前沿研究方向,对于医学诊断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高磁场MRI技术、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磁共振弹性成像技术、智能分析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将会为医生们制定更加准确、精细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
正常脑老化过程中中央前、后回的FA值与年龄、性别相关性分析周玲;耿左军;董立英;彭凯【摘要】目的利用MR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观察中央前回与中央后回(即运动中枢与感觉中枢)FA值在正常脑老化过程中的年龄、性别相关性分析.方法 120例健康右利手志愿者,按性别及年龄分为女性及男性青年组(≤44岁)和女性及男性中老年组(>45岁),所有志愿者均行颅脑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e res-onance imaging,MRI)及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检查,人为确定DTI感兴趣区[ROI为(18±2)mm2],机器自动测出左、右侧中央前回及左、右侧中央后回FA值数据,分别测量3次取其平均值.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FA值差异.分析中央前、后回FA值与年龄、性别的相关性.结果相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间左、右侧中央前回及左、右侧中央后回FA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乔.05).同一年龄组不同性别的左、右侧中央前回及左、右侧中央后回FA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脑老化过程中,左、右侧中央前回及左、右侧中央后回FA值与年龄呈线性负相关性改变,即随着年龄增长FA值逐渐减低.左、右侧中央前回及左、右侧中央后回FA值无性别差异.%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 value of precentral gyrus and postcentral gyrus during normal brain aging and age as well as sex by using MR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healthy right handedness volunteers ,according to gender and age ,were divided into young female group and young male group (≤44 years) aswell as older female group and older male group ( >45 years).All the volunteers were examined 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DTI,with determining the regions of interest artificially [ROI:(18 ±2)mm2].The FA values of left precentral gyrus ,right precentral gyrus,left postcentral gyrus,right postcentral gyrus were measured by the machine automatically ,measuring 3 times and taking their average .The differences of FA value among different sex and age groups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moreover ,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 value of precentral gyrus ,postcentral gyrus and age as well as sex was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A values of left precentral gyrus , right precentral gyrus,left postcentral gyrus,right postcentral gyrus among different age groups with same gender ( P <0.05). However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A values of left precentral gyrus ,right precentral gyrus ,left postcentral gyrus,right postcentral gyrus between different sex groups with same age ( P >0.05).Conclusion During normal brain aging,the FA values of left precentral gyrus ,right precentral gyrus,left postcentral gyrus,right postcentral gyrus a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ge ,namely the FA values are decreased with the age increasing .However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A values of left or right precentral gyrus and precentral gyrus between female and male .【期刊名称】《河北医药》【年(卷),期】2017(039)007【总页数】5页(P973-976,980)【关键词】脑老化;中央前回;中央后回;MR弥散张量成像;FA值;年龄相关性分析【作者】周玲;耿左军;董立英;彭凯【作者单位】050700 河北省新乐市医院 CT 室;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050700 河北省新乐市医院 CT 室;050700 河北省新乐市医院 CT 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6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一种新的MRI功能成像技术,能够无创显示深部组织的微观结构特征,为临床研究提供新的结构和功能参数;特别是在神经影像方面,DTI能利用人脑中水分子扩散所特有的方向性定量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DTI对神经功能解剖学和神经系统病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功能MR成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