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七曲山大庙调研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4.66 M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梓潼七曲山大庙报告

2012年10月4日中午由平武报恩寺出发,经江油坐车到达梓潼。梓潼二字以“东倚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它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全县景点众多尤以七曲山为胜。七曲山大庙是文昌帝君的发祥地,历经一千年余载,现存楼阁寺殿集元、明、清三代建筑之精华,有着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布局特色:

七曲山大庙整个建筑群的布局结合地形,依山而建,古庙与古道、古柏巧妙结合,与道教所崇尚的道法自然相得益彰。大庙建筑群以明代建筑为主体,但各殿的结构、装饰及一些细部构件处理手法都有所不同,体现出这些建筑是在不同的年代修建,整个建筑群不是一次性建成的。整个大庙是以魁星楼、文昌正殿、桂香殿三大主体建筑为依托,其他古建筑依山取势,不讲对称,向左右延伸,再有廊道连成,形成“日”字形,寓意日月行天,经经天纬地之意。

梓潼

成都

图1 总体鸟瞰与区位示意

点——自由布置的建筑

在大庙建筑群内,有的建筑是根据七曲山的地势再结合宗教民俗信仰来布置。如盘陀殿内有一块像传说描述的磐石,风洞楼有一个山洞等。而家庆堂和天尊殿是根据所需要的建筑氛围,并利用地形地势,有机灵活的与其他建筑结合起来。

线——轴线控制的建筑

从大庙总平上来看,文昌正殿位于大庙古建筑群的中心,前有气势恢宏的魁星百尺楼,后有古朴典雅的桂香殿,形成整个建筑群东西向的轴线。北侧关帝庙山门—拜厅—关帝大殿形成次轴线。文昌正殿和关帝庙是两组主体祭祀建筑,沿轴线布置能形成秩序和威严空间。

面——有机结合整体

大庙建筑群是经历了很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新的建筑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地形特点结合起来进行处理,同时也与原有建筑的布局产生关系从而形成整体。

如在风洞楼前的平台可以看见下面的观音殿和高台上的家庆堂、天尊殿,上行或下行的台阶将南北的秩序在立体空间上加以延伸。从关帝庙到盘陀殿,在通过路径的引导到应梦亭。

七曲山大庙建筑群各个部分之间通过轴线控制、视线的引导、路径的组织等,形成一个布局灵活自由,并且有内在秩序的整体。

二、建筑解读

一个完整的建筑群,除了拥有完整的总体布局以及轴线的控制、视线的引导、路径的组织,建造完善与精致的建筑也是无法忽略的部分。七曲山大庙通过流行的组织,将百尺楼、文昌正殿、桂香殿等建筑单体进行有机的整合,并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基本的建筑序列为:文昌正殿——桂香殿——瘟祖殿——风洞楼——家庆堂——天尊殿——魁星楼。

1.百尺楼

10月5日上午从七曲山宾馆出发,当我们到达

文昌广场首先进入我们视线的是高达三层楼的百

尺楼,百尺楼通过它大体量对周围等级较低的空间

起着控制的作用,成为视线的聚焦点,统领着文昌

广场及附属建筑所形成的空间,标明七曲山大庙的

主入口的位置。

百尺楼正中挂的匾额上写着“帝乡”二字是表

明七曲山大庙是文昌帝君的发祥地。按传说梓潼原

是人,死后被封为神,同天上文昌星无关,但后来

经乩坛一番制作,并在元代加封,与文昌星合而为

一,即成文昌帝君。”于是便有了“北有孔子,南

有文昌”的说法。中国尚文的传统让历代的科举制

度有着强大的统摄威力,使得中国古代的学子在科

考前一定会想去文昌宫祭拜文昌帝君以求金榜题

名,直到今天他的香火也很旺盛。

百尺楼也叫“魁星楼”,其正殿塑着魁星像,

这魁星右手握着一支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

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

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

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

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

七星,见图如见字。古时候,各地都有魁星楼,

读书人在魁星楼拜魁星,祈求在科举中榜上有名。

魁星被古人定为主管文运之神。为求保佑文运亨通

图2 百尺楼现状

而金榜题名,因此百尺楼拜魁星的习俗久盛不衰,

每年高考前夕,赶考的学子蜂涌而至,虔诚敬神,

以求得登上名牌大学的殿堂。

2.文昌正殿

自百尺楼进入大庙,建筑随着山体依次向上发展。整个古建筑群,结构谨严,错落有致,依山造寺,风格迥异,各尽其妙,巧夺天工。它集官方和民间营造法式于一体,既有北方古

建庄严肃穆的营造手法,又有江南锦秀园林的建筑风格,真正体现了“自然”法则。

进入大庙后首先看到的是中间有御路的大石梯,

御路在封建社会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后来也为寺庙等

所用,在这御路上雕刻的九龙,也可显示出文昌帝君

的至尊地位。爬上楼梯后接着看到的是文昌正殿。

正殿建于清雍正年,单檐歇山式,殿前有拜殿,

三道垂带踏道,面阔三间。平面布局为减柱造,内柱

有侧脚、廊柱间设木栏杆。屋面为单檐歇山式,屋面

为布瓦顶,盖筒瓦,出檐部分只用檐椽,不用飞椽。

殿内当心间有天花,次间均为彻上露明造,梁架为六

架梁,檐柱与老檐柱为二架梁,蜀柱两边设置角背。

正殿前后檐均安置斗拱,斗拱均为单昂三踩计心造,

当心间平身科三攒,次间二攒,廊间一攒。文昌正殿

的构架很有特点,是由抬梁式和穿斗式相结合的方式。

其明间正殿是二者组合,次间边贴则只用穿斗结构。

图3 文昌正殿局部

3.桂香殿

穿过文昌正殿古朴秀雅的桂香殿即在眼前,桂香殿因殿前四株丹桂而得名。桂香殿的构架为抬梁式,彻上露明造。檐柱与金柱之间用双步挑尖梁再架单步梁以承托老檐桁。前后金柱上用五架梁,五架梁上用驼峰支撑三架梁,三架梁中部立有童柱承托脊桁和扶脊木,童柱有脚背和叉手。而叉手在清代几乎不用,明代偶有用之。这也是七曲山大庙地处较为偏僻的四川,技术做法滞后的一种体现。

图4 桂香殿内庭与梁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