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儒道文化论辩》
- 格式:pdf
- 大小:208.37 KB
- 文档页数:3
屈骚美学之思与儒道之辩
赵徽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27)9
【摘要】两千多年来,屈骚精神独立于世人的心中,不仅与儒、道思想融合为中国文学传统的奠基之石,更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后世学人照亮前行的方向.理解屈骚精神的特质,首先着力于其美学意义上的独创性;其次,结合儒、道哲学的互通与互补关系,品味屈原独特的内心世界,感受屈骚精神中最为震撼的雄壮与崇高.
【总页数】2页(P66-67)
【作者】赵徽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汉代屈骚之辩四说探因 [J], 周薇
2.搭起“思”与“辩”的桥梁——谈口语表达在“思·辩”式课堂模式中的运用 [J], 张娜
3.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哲学关系辩略 [J], 李丕显;;
4."不辩之辩":庄子美学思想的吊诡 [J], 周萌帆
5.儒服·儒行·儒辩——先秦文献中“儒”的刻画与论说 [J], 陈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屈原与儒家作者:雷鸣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24期屈原思想归届哪一流派在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各持己见。
把屈原归入儒家、墨家、法家者皆有,但更多的是将之归人儒家。
《史记·屈原列传》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王逸说:“《离骚》之文依托《五经》以立义。
”(《离骚序》)刘勰《文心雕龙·辨骚》说:“虽取熔经意,亦自铸伟辞。
”清戴东原也说:“其心至纯,其学至纯。
其立言指要归于至纯,二十五篇之书,盖经之亚。
”(《屈原赋注·序》)陈澧《东塾读书记》更明确指出:“届子之文虽为辞赋家,其学则为儒家。
”他说:“屈子有天资,有学力,而又能及时勉学,实无愧为儒家。
”郭沫若也说:“屈原的思想是前进的,他是一位南方的儒者。
”(《屈原研究》)笔者认为,屈原深受儒家影响,对儒家又有所超越。
他注重修身,以参天地;积极用世,推行美政;热爱祖国,忧国忧民;固持操守,眷恋祖国;忠君不贰,以死殉国;怀疑天道,对天发问。
现就屈原的作品来作详细的论证。
屈原在《离骚》一开头便自述身世:“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日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的家族本是楚国贵族三大姓昭、屈、景之一,不仅是高阳帝的苗裔,且与国君同姓,这符合了儒家的家国同体。
屈原有此内美,又重视修能:“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离骚》)他把公正高洁的品德比作香花芳草:“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他也很注重外在服饰容态的修饰:“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他效法先圣修炼德性:“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离骚》)。
屈原获得了“中正”之道,从而能“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九章·橘颂》),达到了《中庸》里“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的境界。
传统文化的辩论辩题正方,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应当得到尊重和传承。
首先,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艺术和道德观念,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
正如孔子所说,“吾日三省吾身”,传统文化中强调的自律、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社会建设和个人修养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其次,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标志,它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需要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更加独特的魅力。
正如毛泽东所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继承和发展的文化史”。
我们应当珍惜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最后,传统文化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经验和智慧,它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如孟子所言,“仁者爱人,智者乐水”,传统文化中的仁爱之道和智慧思想,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因此,我们应当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反方,传统文化是束缚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枷锁,应当适当改革和更新。
首先,传统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时代发展脱节的,它可能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迅速发展,我们需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社会变革。
如果过分强调传统文化,可能会使我们的思维僵化,无法适应新的挑战和机遇。
其次,传统文化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制度,比如男尊女卑、封建等等,这些观念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适当的改革和更新,去除其中的陈旧观念,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
正如马克思所说,“传统的一切观念都是需要打破的。
”。
最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对待,不能僵化地固守传统,而是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实现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屈原对先秦儒家“比德”观的继承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仅创造了楚辞,也创造了以“香草美人”为中心的一系列审美意象。
刘勰评价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可见他对后世的文人影响之深。
屈原擅长以物喻人,他的《离骚》《橘颂》中多有“比德”的出现。
所谓“比德”,是指人们从自然物的美中意会到审美主体的人格美,这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美学理论观点,也是儒家美学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对于屈原是否是儒家,历代学者颇有争议,不论他的思想归属到底如何,单就“比德”观而言,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儒家的“比德”观“比德”一词出自《荀子?法行》,子贡问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贵玉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邪?”孔子曰:“恶!赐!是何言也!夫君子岂多而贱之,少而贵之哉!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辞也。
故虽有珉之雕雕,不若玉之章章。
”子贡问孔子,君子“贵玉贱珉”是否因为玉少而珉多,孔子认为不是,君子贵玉是因为“夫玉者,君子比德焉”,也就是说君子与玉有共同的美德。
人用自己来造事物,由于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去,就变成那些事物。
[1]先秦时期“比德”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十分普遍的美学观点,老子曾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
《管子?小问》中也记载:“桓公放春,三月观于野,桓公曰:“何物可比于君子之德乎?”隰朋对曰:“夫粟,内甲以处,中有卷城,外有兵刃。
未敢自恃,自命曰粟,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乎!”管仲曰:“苗,始其少也,乎何其孺子也!至其壮也,庄庄乎何其士也!至其成也,由乎兹免,何其君子也!天下得之则安,不得则危,故命之曰禾。
此其可比于君子之德矣。
”桓公曰:“善。
”道家的以山水比德和法家的以禾比德都说明在先秦时期各家均受到“比德“观的影响。
而儒家的比德无疑是其中最多样化并且最具理论性的。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屈骚批评与汉代儒道思想汉代的屈骚批评使先秦古籍中不见记载的屈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确立了屈骚的经典地位及屈骚精神的基本品格。
而儒道思想作为通贯汉代的两大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必然要作用于汉代这场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批评,与此相应屈骚批评的发展又充分显示了汉代儒道两家思想动态的演变过程。
标签:屈骚批评;儒道思想;嬗变儒道思想是通贯汉代的两大学术思想和社会思潮,汉代关于屈骚的批评也正是在儒道思想的支配作用下而进行的。
正是看到二者之间的关联,李泽厚、刘纲纪先生在《中国美学史》中指出:“围绕着对屈原及其《离骚》的评价,可以看出汉代美学思想的变迁”。
汉代屈骚批评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儒道两种审美意识绌补兼综的过程。
对汉代屈骚批评的过程,以往学者多按刘勰在《文心雕龙·辨骚》中对汉代屈骚批评的简述,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西汉初年到西汉中期,以贾谊、刘安、司马迁为代表,他们对屈骚是持肯定态度,并给予了崇高评价。
第二个阶段是从西汉末年到东汉前期,主要代表是扬雄和班固,对以刘安、司马迁为代表的第一阶段评价提出了不同意见,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了贬斥和批评。
第三阶段以王逸为代表,通过对班固的驳斥而给予屈骚以积极的重新的肯定。
然而若从儒道思想的演变与屈骚批评的发展关系的角度去研究,我们亦可以把其划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个阶段为西汉初年,这一时期学术思想以“君臣俱欲无为”的道家(黄老)为主体,在意识形态上处于主导地位的黄老思想也必然要影响此期的屈骚评价。
贾谊拉开了汉代评屈的序幕。
他感叹自己在政治遭遇上与屈原的相似。
故作《吊屈原赋》,伤屈亦自伤。
他在这篇作品中说“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鸾风伏窜兮,鸱枭翱翔。
闯茸尊显兮,谗谀得志。
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
”对屈原之正道直行而遭贬的遭遇深表同情,对屈原捐介刚直的人格表示敬慕,并用一系列对比鲜明的比喻来揭露批判造成屈原不幸的那个世道。
但另一方面,贾谊对屈原眷怀故国、守志不移思想行为也表现出了不解和责难,他认为屈原可以“隐处”、“自藏”、“远离浊世”,“历九州而相君兮,何必怀此都也?”这一批评,显而易见,是在汉初黄老思想的作用下,所表现出的道家全身远害、消极避世的思想观念。
试论屈原的生死观及与儒、道两家之异同
毛庆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4(000)012
【摘要】屈原的生死观是彻底积极的.他以最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对待事业、对待理想,对待一切,连对死亡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他的生死观的基础是情感,是爱--对生活的热爱、对民族和人民的挚爱、对美的至爱.就现实生活而言,就民族生存而论,儒家、道家、屈原的三种生死观念都是不可缺少的.儒家的殉道,主要是理性的判断,是在死亡迫近、道义与死亡二者不可得兼时的一种被动选择;道家则视维护自然生命为天责,坚决反对为功名利禄而戕害生命;屈原则要将死亡掌握在自己手里,让死亡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与儒家、道家相比,屈原未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个人提供深刻实用的生存智慧,但他建构了彻底积极的生死观,将崇高的道德理想的价值追求与个体炽热的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继承了上古神话的传统,突破了自然对生死的规定性,实现了精神与意志的永恒,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文化之魂!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毛庆
【作者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武汉,43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5
【相关文献】
1.试论道法两家历史观的异同 [J], 蒋重跃
2.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之几点异同——一个法理学角度的比较研究 [J], 李俊丰
3.探究屈原的生死观和儒家、道家的异同 [J], 江涛
4.先秦儒法两家功利思想的异同 [J], 孔凡洪
5.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 [J], 郭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屈原与儒道⽂化论辨屈原与儒道⽂化论辨屈原是中国⽂化精神中的⼀个特出:从价值取向⽅⾯说,屈原与儒、道两家同属内圣外王之道。
但是,从思维⽅式和哲学倾向⽅⾯说,儒与道是形态不同的辩证思维,⽽屈原是知性思维;儒与道在哲学倾向上是形态不同的天⼈合⼀,⽽屈原是主、客⼆分。
这种不同使屈原在对内圣外王的价值追求中⾛向了悲剧,从⽽与在价值追求中采取权变态度的儒家和采取超越态度的道家形成了⿍⾜⽽互补的三种⽣命精神。
屈原的诗歌就是其悲剧性⽣命精神的艺术呈现。
长期以来,屈原研究者⼤都以儒解屈,对屈原进⾏儒家化形象重塑。
近代以来,⼜把屈原道家化或法家化,乃⾄说屈原的思想是阴阳家、纵横家、黄⽼学家等。
对这种纷杂局⾯,学界即有辨说,也未触根柢。
本书《屈原与儒道⽂化论辨》⼒图从哲学思想和诗学⾓度辨明屈原与儒、道之间的复杂关系,掘出屈原对中国思想⽂化、民族精神和诗学意识⽅⾯的独特贡献,为重建中国⽂化传统提供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屈原与儒道⽂化论辨》由⽥耕滋编著。
编辑推荐⽥耕滋编著的《屈原与儒道⽂化论辨》纵论屈原与儒、道两家⽂化之异同,其主旨在于探寻屈原在中华⽂化中之地位。
最终论定:“当我们考察了作为中国诗性⽂化之代表的屈原之后,分明地感到中国⽂化之精神实为儒、屈、道三分⽽互补。
”⽬录绪论第⼀章屈原与战国学术⽂化 第⼀节儒、墨显学与战国崇圣尚贤⽂化精神 第⼆节屈原“美政”理想的学术渊源⼀屈原“美政”思想的核⼼与⽂化特性⼆屈原“美政”思想模式的学术渊源三屈原“美政”理论基点的学术渊源 第三节根性与冲突:,屈原与楚⽂化之关系 第四节君⾂遇合论第⼆章儒、屈、道三家“道”论 第⼀节儒家⼈道的核⼼及其政治学特点⼀孔⼦⼈道及其思想核⼼问题⼆荀⼦的王道政治论:君主民本⼀体论 第⼆节屈原“中正”之道与屈原被疏原因⼀屈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中正”之道⼆屈原被疏原因探幽 第三节道家“⾃然”之道⼀⽼⼦“道”的价值指向与“德”的结构⼆⽼⼦“⾃然”思想发微三⽼⼦“⽆为”论及其对⼈类⽣存的终极关怀第三章儒、屈、道哲学理性论辨 第⼀节儒家“中庸”理性 第⼆节屈原“中正”理性 第三节⽼⼦哲学的⽅法论及其意义⼀ “道”是⽅法论⼆ “道”的⽅法论内涵三 “道”的⽅法论意义第四章孟⼦与屈原的⼈格精神及⽣命境界论辨 第⼀节孟⼦的⼈格精神与⽣命境界⼀⼠⼈何为⼆ “集义”与⼈格独⽴三 “上下与天地同流”附录孔⼦“与点”及其⼼态超越 第⼆节屈原的⽣命意识与⽣命悲剧⼀屈原⽣命意识的内在结构⼆屈原⽣命意识的准宗教性三屈原的思维⽅式与其⽣命悲剧的⼈性深度第五章儒、屈、道诗学与美学第⼀节《诗经》功能之进展与儒家诗学的⼈道主义性质⼀《诗经》为两次编定⼆《诗经》功能之进展三孔⼦说诗的功能视⾓与儒家诗学的确⽴四《关雎序》与儒家诗学的⼈道主义性质第⼆节屈骚诗学与美学⼀先秦“⽓”论与屈原诗学的“⽓”学背景⼆ “⽓”与屈原诗学本体论三 “赋诗⾃明”与屈原诗学的功能论四《离骚》“内美”与屈原的美学思想第三节陶渊明的“⾃娱”诗学与悲剧的超越⼀ “新⾃然”说新释⼆ “任真”与对内圣⼈格的重塑三 “衔觞赋诗”与悲剧的超越附录杜甫的⼈⽣悲剧与诗歌意象第六章屈骚风⾻与民族精神第⼀节屈骚风⾻论第⼆节汉末“清流”⼠⼈对屈骚风⾻的继承第三节明末东林党⼈对屈骚风⾻的继承结语主要参考⽂献及引⽤书⽬后记。
从屈原的悲剧命运看儒家人生哲学的内在困境摘要:在中国思想史上,屈原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存在。
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把儒家人生哲学生命化、诗化、现世化的诗人思想家。
屈原对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悲情践履及充满悲剧意味的生命历程,凸现了儒家人生哲学本有的内在困境和冲突。
他以自己的生命之火塑造了中国传统文人悲剧精神的典型,在锻铸、塑造中国人的情感心灵、建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屈原选择自杀的自我成全方式迫使我们对儒家的人生哲学进行不断的追问与反思,他向我们昭示了一系列关涉宇宙、人生以及生命的永恒的主题。
关键词:屈原;儒家人生哲学;内圣外王在先秦士人中,屈原是一个独特的精神存在,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世所公认。
诚然,他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1]人们也常常是从文学史的角度去接受屈原,但屈原的意义不仅于此,他是中国思想史上最早把儒家人生哲学生命化、诗化、现世化的诗人思想家。
他以自己的生命去践履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道路设计,同时又以他深厚独特的南方楚文化的精神背景以及诗人所独有的浪漫品格,为儒家人生哲学注入了深厚浓郁的情感色彩。
屈原充满苦难的生命历程赤裸裸地敞开了儒家人生哲学本有的内在的困境和冲突。
屈原以自己生命的全部丰富性去体验、感受、抒发这种生存困境,使儒家人生哲学的践履具有了独特的悲剧情怀,在锻铸、塑造中国人的情感心灵、建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正是屈原的这种补充,才是儒家人生哲学既具有理性的设计,又充满了情感的关照,在后来的中国思想史上,与道家人生哲学互为补充,共同支撑起中国传统文人的心灵与生活。
屈原生活的时代,中国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与融合,已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南方文化即是楚文化,弥漫着巫风、神话和想像,充满着天真奔放与活泼烂漫的精神特质,而北方文化却主要是同史官、历史联系在一起,把原始奇诞的野性和神话历史化了,充满现实的伦理精神。
大家好!今天,我们辩论的主题是“儒家仁政的利与弊”。
我方立场是:儒家仁政有利。
以下是我方的观点及论证。
首先,儒家仁政倡导的是以仁爱为本的治理理念。
孔子曰:“仁者爱人。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通过仁政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仁政的指导下,统治者以民为本,关心民生,使百姓安居乐业。
这样的治理方式,无疑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其次,儒家仁政注重道德教化。
儒家认为,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仁政的实施离不开道德的支撑。
通过道德教化,可以提高民众的道德素质,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规范,从而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道德教化的力量,对于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再者,儒家仁政强调“礼治”。
礼治意味着尊重传统、遵守规矩,这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
在儒家仁政的指导下,人们会自觉地遵循礼仪,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这种以礼治国的方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然而,仁政并非完美无缺,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以下是我方对此的回应:首先,仁政的实施需要良好的统治者。
如果统治者缺乏仁爱之心,仁政就可能成为空谈。
正如古人所说:“仁政难行,暴政易行。
”因此,在实施仁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警惕统治者的品德问题。
其次,仁政的实施需要经济基础。
儒家仁政强调的是道德教化和礼治,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都需要物质基础的支持。
如果国家经济困难,仁政的实施就会受到限制。
最后,仁政的实施需要时间。
儒家仁政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努力。
在实施仁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综上所述,儒家仁政在利大于弊的情况下,是我们应当坚持和发扬的。
当然,在实施仁政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避免其弊端,努力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谢谢大家!。
儒家和道家的辩论作文
儒家不就是说人嘛,得守规矩,得对社会负责。
他们觉得,只要大家都讲道德,世界就会很和谐。
但有时候,这些规矩也让人觉得束手束脚,好像被绑住了一样。
道家呢,他们觉得人应该跟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地活着。
别瞎折腾,顺其自然就好。
他们觉得,心里平静了,一切都好了。
但有时候,过于追求自由也可能导致混乱,甚至逃避责任。
儒家和道家,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
你说哪个对,哪个错?其实,我觉得都可以。
儒家让我们更关心社会,道家让我们更关心自己。
结合起来,不就是最好的生活方式吗?
说到底,这两种思想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别死板地照着来,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变通。
这样,我们才能活得更自在,更有意义。
李孟潮谈屈原和中国儒家文化最近读书于我已成为一种近乎奢侈的享受。
只好读些短小的文章。
幸运的是,这几天还真读到了几篇不错的文章——一是个四川人写的,叫冯川,大多数心理治疗师都看过他翻译的书,不过这次是他的文集——《人文学者的生存方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其中有两篇文章特别引人注目。
《自恋和同化恐惧》(169-197)及《屈原和自恋》(198-212)。
另一篇是个湖北人写的,名字叫童俊,文章名叫《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儒家文化背景》,这部书还没出版,因为还没写好,此文早就读过,这一次是重读,重读的感觉和第一次读的感觉一样——这是一本极有可能成为中国精神分析经典的书。
这篇文章在专业界受到了冷落,这是预料之中的。
我第一次看时就受了刺激——看到别人写出自己写不出的作品,对我的自恋是一种创伤。
冯川在《自恋和同化恐惧》中对自恋的起源提出了一个观点:自恋起源于死亡恐惧,这种死亡恐惧的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同化恐惧,他说:“自恋就是与同化恐惧为核心的自我中心。
在死亡和死亡恐惧的背景下,自恋者充分意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意识到自我的独特性、不可重复性和不可替代性,并因而把对生存的执著,变成了对自我的执著。
我们不妨说:自恋者据于反抗死亡的堡垒是他的自我,而在自我之外的一切,则往往被视为死亡或死亡的象征。
自恋者之所以放弃外部世界,是因为他们内心始终有一种强大的恐惧,即害怕被世界和他人同化。
同化被自恋者视为死亡……接着冯川举例说明了自恋者的同化恐惧,如尼采的独立特行和托尔斯泰的离家冲动。
(碰巧刚出的《读书》也提到了托尔斯泰的出走(《罪感的消亡》,说那是因为托尔斯泰受不了他太太地主阶级的的做派,心怀农民群众,看来托尔斯泰是不愿和地主同化,而愿意和农民同化,但当然了,这只是意识层面的原因,毕竟作者只分析了托尔斯泰的日记而不是梦。
)特别有趣的是把尼采的厌女和弗洛伊德的性生活等量齐观,原来这都是自恋的表现,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贝克尔做出的(《反抗死亡》,190-193)“弗洛伊德41岁就终止了与妻子性关系,而且我们知道他是严格的一夫一妻者。
试论《屈原》的伦理倾向
中国文化认为天地万物是为一体。
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孟子也说:“夫道,一而己矣。
”由此发展为推己及人;已立立人;己达达人;成已成人。
这种精神锲人文化中,形成的文化心理就是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由内而外,由近及远,最终把天下国家归为某一宗族的领属,或者看作是君王个人生命的扩延。
屈原的伦理观正是如此,他为了能治国平天下,努力修身。
《离骚》中,他再三陈述自己这一观点:“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揽木根以结茞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为求得内心真正芳洁,他说:“长咸页颔亦何伤!”他的养主主张与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吾日三省吾身”及孟子的“养浩然之气”的修身方法等同。
中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典范是修养极高的圣人。
中国传统文化轻视科技,对于安邦治国、社稷民生关联不紧的纯理论知识缺乏接受意识。
古代思想家们狭隘的实用观点认为,技艺为君所不齿,《礼记·王制》说,“凡执技艺以事上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前一观念,妨碍了天文历算、农学、医学等各种实用科学的发展,后一观念不利科学与技术的结合。
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一直是偏向发展,(一)重理想而轻效用;(二)重协同而轻竞争;(三)重继承而轻创新;(四)重直觉而轻知解。
”。
析屈原与儒家人生哲学
范小兰
【期刊名称】《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2(002)001
【摘要】屈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独特的精神存在.他是第一个把儒家人生哲学生命化、诗化、现世化的诗人和思想家.其对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悲情践凸显了儒家人生哲学本有的而又被遮饰起来的内在矛盾与冲突.屈原以自己的生命之火塑造了中国传统文人悲剧的典型,在锻炼、塑造丰富中国人的情感心灵,建构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方面起了独特的、不可代替的历史作用.屈原选择自杀的自我成全方式迫使我们对儒家的人生设计进行不断的追问与反思,他向我们昭示了一系列关涉宇宙人生以及生命的永恒的主题.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范小兰
【作者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55
【相关文献】
1.屈原与苏轼:不朽的江神——析论余光中对屈原与苏轼的形象塑造 [J], 郑祯玉
2.儒家传统人生哲学现代化的机缘与价值——以现代新儒家人生境界说为中心 [J], 李明
3.从屈原的悲剧命运看儒家人生哲学的内在困境 [J], 杨锋刚
4.从屈原看白居易的人生哲学 [J], 陈金现
5.浅析儒家人生哲学之孔子的人生哲学 [J], 刘开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场精湛隽永的儒道论辩摘要:《荷蓧丈人》在《论语》中是篇幅相对较完整的篇目,但仍属于大纲形式。
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掩盖其内在光芒,子路和丈人之间的论辩尽显儒家和道家之间的思想分歧,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进取精神跃然纸上。
关键词:大纲形式儒家道家思想《荷蓧丈人》是《论语》中的著名章节。
《论语》的章节往往三言两语,属于大纲形式;文句内容常常给人“无因而至,突如其来”,忽然而前、忽然而止的感觉。
《荷蓧丈人》虽篇幅较完整,但仍具有上述特点,深文隐晦,不易理解。
为了具体体会该文精悍短章的韵味,下面就此作些简要分析。
一、子路与荷蓧丈人的对话——儒道之争荷蓧丈人是春秋战国之交乱世中的隐者,属道家学派。
道家学派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的社会政治理想是退到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先秦道家隐居遗世,一方面否定一切,齐万物,一死生,泯是非得丧,以追求内心调和;另一方面,议君相,讥儒墨,适己任性,甘贫贱以肆其志。
而且,儒家创始人孔子是赫然一代宗匠。
这样一个大人物与其弟子周游天下推行政治主张,在当时影响极大,不仅鲁国及周边国家的君侯臣属、工农士商,而且远离鲁国交通极不便的边鄙仪封人及其东游途中所遇的辩日小儿等,莫不知其事。
因此,荷蓧丈人当然是深知其人其事的。
由于政见不合,当子路向他打听老师孔子的去向时,他鲜明地站在儒家对立面,反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济世态度,一场儒道间精湛奇特的论争就理所当然地开始了。
二、荷蓧丈人的奇特论辩——“行不言之教”荷蓧丈人对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极为警策的评价语,只是他论辩内容的一部分,更为重要、更为奇特的辩言的另一部分,应该是老人的一连串活动,而正是这些活动才真正地向其论敌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如果只停留于对丈人斥责孔子的那句评语的理解上,是无法把握这场论战的精髓的。
屈原与传世儒典之关联
常森
【期刊名称】《社会观察》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正>此前,人们对屈原接受儒学的途径有种种设想,但对儒典传播至楚而
构成屈原的现实语境,则未给予应有的重视(顶多只是涉及儒典跟周典叠合的部分),
故屈作跟传世儒典的具体关联迄今尚未得到深入挖掘。
笔者认为,屈原接受了《书》《诗》《左氏春秋》《论》《孟》等传世儒典的巨大影响,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只列
举屈作关涉《书》《诗》的几个典型例子,以为申说。
儒典影响屈作,有具体而微的
证据《尚书》影响屈作有一些具体而微的证据。
比如,
【总页数】2页(P109-110)
【作者】常森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传世精典天马凯旋——TH125T-26A(凯旋)的时尚与特点 [J], 佩凌
2.重现桂林历史文化本来面貌的传世之作——读钟文典教授主编的《桂林通史》[J], 徐靖彬
3.一部汇集百年成果的传世文典——关于《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的几点读感 [J], 杨金砖;
4.一部汇集百年成果的传世文典——关于《虞舜大典》(近现代文献卷)的几点读感[J], 杨金砖
5.务实要典传世之作——《华侨华人百科全书》出版感言 [J], 谭天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论屈原的道家思想及其文化渊源——兼论其一段学术史王琼【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34)009【摘要】From the works related Songs of the South we can see that Qu Yuan has strong Taoism thought , which arises mainly from the heritage of Chu culture .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last century , several scholars talked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 Yuan's Taoism thought and the Chu culture , but the academic inheritance was unknown . To comb this sort of academic history , we can hold Qu Yuan's Taoism thought and understand his thought deeply . At the same time there has a positive meaning for us to judge some works whether they are Qu Yuan's or not .%从《楚辞》相关作品中可以看出屈原有着浓厚的道家思想 ,而这一思想的产生主要源于楚人的文化传承.上世纪初相继有学者论及屈原道家思想和楚文化的关系 ,但是学术传承不明.梳理这段学术史 ,有助于把握屈原的道家思想 ,深化对其思想的认识 ,同时对于《楚辞》中一些是否为屈原作品的认识也有着积极的考辨意义.【总页数】3页(P85-87)【作者】王琼【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相关文献】1.以端午节与屈原投汨罗江的文化渊源为实例论端午节传统文化内涵 [J], 谭家斌;2.略论羌族文化与古蜀文化的渊源关系——兼论羌族与黄帝的渊源关系 [J], 徐学书3.论屈原思想的形成和渊源——兼论稷下学宫对屈原的影响 [J], 张世明4.试论古噩国及“鄂”文化的相关问题--兼论鄂国与商周王朝、楚国、曾国的历史渊源 [J], 丁堂华;秦昌林;方文5.华胥文化刍议——道家思想文化渊源新探 [J], 王美凤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屈原与中国诸文化
张伟权
【期刊名称】《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屈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诗人,他为中国的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本文从屈原与中国的档案文化、民俗文化和巫文化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屈原是中国个人档案文化的首创者,是第一位民俗文化大家,又是最早把巫文化融入文学作品的第一人.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张伟权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长江三峡发展研究院,湖北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12
【相关文献】
1.浅谈日本古代社会文化的诸特点--兼与古代中国、朝鲜社会文化比较 [J], 敖英;李燕
2.研究屈原作品增强文化自信——2017年中国昆明屈原及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七届年会总结讲话 [J], 周秉高
3.让学术文化回归本源——读《文化中国》之《诸予百家与文化元典》 [J], 冀瑞雪;毛毓松
4.李士金中国文化课堂教学改革生态述论——袁编说“宋玉的生平与屈原有相似之
处” [J], 蔡佳兰;李士金;
5.屈原精神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论屈原精神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变异与流失 [J], 廖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