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保护区保护及其再开发规划策略探讨__汪增峰_WangZengfeng
- 格式:pdf
- 大小:1.04 MB
- 文档页数:2
新时期加强自然保护区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摘要:自然保护区作为保护天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活动的主要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的作用。
但是,在新阶段,保护区建设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如建设管理不够严格、保护不健全、生态损害现象突出等,亟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来完善保护区建设。
本章在完善保护区立法和政策规范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加强自然保护区科研和技术支撑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建议,以期能够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新时期;自然保护区;发展对策;建议引言:自然保护区是指为了维护天然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而设置的专用地带,是自然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主要方式。
生物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对保护养分平衡、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资源的可持续使用以及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开发,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速增长,自然环境矛盾问题日益突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也受到了许多问题。
怎样做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使之合理地发挥自然环境保护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已是中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加强自然保护区立法和政策支持自然保护区是国家重要的生态保护区域,立法和政策的支持是其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体系尚未完备,法规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施效果也存在不足。
因此,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立法和政策支持,确保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1.建立自然保护区法律法规体系要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立法的研究和制定,健全保护区的有关法律与措施,完善保护区的建立与管理工作,实现自然保护区保护运行的有效性与可持续性。
要在现行法律的基础上,统一编制自然保护区立法计划,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立法制度,如自然保护区管理法、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法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法规等,从而实现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合法性与科学化。
2.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支持要加大对自然保护区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保障和支持。
《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读书札记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4)二、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基础 (5)2.1 大遗址的定义与特点 (6)2.2 大遗址保护的历史沿革 (7)2.3 国内外大遗址保护理论研究现状 (8)三、大遗址保护规划方法与技术 (10)3.1 大遗址价值评估方法 (12)3.2 保护区划与景观设计 (13)3.3 遗址环境整治与生态保护 (14)3.4 保护规划的实施与管理 (15)四、大遗址保护规划实践案例分析 (17)4.1 典型大遗址保护规划案例概述 (18)4.2 案例分析 (19)4.3 案例启示与借鉴意义 (21)五、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挑战与对策 (22)5.1 存在的主要问题 (23)5.2 应对策略与措施 (24)5.3 政策建议与发展趋势 (25)六、结论与展望 (26)6.1 研究成果总结 (28)6.2 研究不足与局限 (29)6.3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30)一、内容描述《大遗址保护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深入探讨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旨在为我国大遗址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书中首先概述了大遗址的定义、特点及其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从理论层面对大遗址保护规划进行了系统研究,包括其内涵、原则、目标等。
结合具体案例,详细分析了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过程和方法,包括现状评估、价值挖掘、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等环节。
本书还关注了新技术、新方法在大遗址保护规划中的应用,如GIS技术、遥感技术等,为提高大遗址保护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对大遗址保护规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大遗址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这本书内容丰富、观点鲜明,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对于从事大遗址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参考书。
通过阅读本书,我深刻认识到大遗址保护规划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更加明确了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工作方向和方法。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策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策略是保护珍稀动植物、维护生态平衡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越发凸显。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一、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策略1. 区位选址策略自然保护区的区位选址是建设的关键,需要考虑地理条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濒危物种等方面的因素。
选址应避免与人类活动区域冲突,确保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尽可能原始和完整。
2. 划定边界策略自然保护区的边界应根据生态系统边界和物种分布特征等科学依据进行划定。
边界的划定需充分考虑生态功能需求,确保包含关键生态过渡区以及关键物种的栖息地。
3. 推动保护意识策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需要得到当地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支持和参与。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宣传与媒体引导,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策略1. 规划管理策略制定详细的规划管理方案,明确目标和措施,以确保保护区的管理能够达到所期望的效果。
规划管理策略应包括资源调查、监测和评估、行政管理以及公众参与等方面。
2. 生态修复策略保护区内可能存在一些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需要进行修复和恢复。
通过采取适当的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受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3. 野生动植物保护策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策略需要重点保护区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保护濒危物种、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
4. 社区参与策略保护区周边的社区参与对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通过积极参与社区居民的反馈和建议,增加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共同管理。
5. 人员培训策略为了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能,需要加强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培训内容包括野生动植物保护、环境监测、环境教育等方面,以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
三、自然保护区的成效评估策略为了及时了解和掌握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实际效果,需要进行有效的成效评估。
浅谈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已初具规模。
到2002年底,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类型较齐全、布局较合理、功能较健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
该文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现状,以及建设方案。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建设方案一.自然保护区的定义自然保护区又称“自然禁伐禁猎区”,自然保护地等。
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自然保护区往往是一些珍贵、稀有的动、植物种的集中分布区,候鸟繁殖、越冬或迁徙的停歇地,以及某些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野生近缘种的集中产地,具有典型性或特殊性的生态系统;也常是风光绮丽的天然风景区,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地质剖面、化石产地或冰川遗迹、岩溶、瀑布、温泉、火山口以及陨石的所在地等。
其意义在于:保留自然本底,它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中应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贮备物种,它是拯救濒危生物物种的庇护所;科研、教育基地,它是研究各类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各种生物的生态和生物学特性的重要基地,也是教育实验的场所;保留自然界的美学价值,它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自然保护区对促进国家的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科技文化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1创建阶段在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与会代表提出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继续保护,并建议建立自然保护区。
1956年10月,在全国第七次林业会议上,根据人大提案提出了“狩猎管理办法(草案)”和“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并通过批准了在广东省肇庆市建立以保护南亚热带季雨林为主的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由此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新纪元。
2停滞和缓慢发展阶段始于1966年的十年动乱,使我国刚起步的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受到严重挫折。
浅议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以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逐渐被开发。
生态旅游并不是绝对的“无烟工业”,随着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展时间的增长,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大众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
专家学者们都积极的提出各种各样的对策,使旅游开发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的程度。
显然处理不好自然保护区的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那么会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更有甚者会导致生态污染。
一、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的背景自从1956年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目前为止我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300多个。
自然保护区不仅拥有大量珍惜动植物物种还保存着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在旅游业迅速崛起的今天,自然保护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以及珍贵的旅游资源深深的吸引着旅游者。
同时,由于生态旅游所拥有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好与自然保护区建立目标想吻合,越来越多的保护区踏上了与发展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道路。
据中国的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对我国100个以上自然保护区的调查:有82个自然保护区正式开展了旅游活动。
二、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状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北部边陲、长江三峡北岸,与三峡大坝仅在咫尺, 是驰名中外的原始森林, 也是我国山地旅游的最佳去处。
素有“华中第一峰”之称,是华中地区保存较完好的原始森林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的著名绿色宝库。
为了保护神农架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不受破坏, 1986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神农架为“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保护区”; 1990 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正式将神农架列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的组成部分; 1995 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又将神农架定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点”。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003 年被评为国家4A 级旅游景区。
再加上几十年来难解的“野人之谜”,使得神农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知名度都很高。
加强南京市湿地保护的对策思考
汪广丰
【期刊名称】《中国市政工程》
【年(卷),期】2016(000)004
【摘要】简要介绍南京市湿地保护现状,分析目前湿地保护存在面积不断萎缩、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功能持续减退、物种多样性日渐减少等问题.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和科学实施湿地生态修复2个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加强南京市湿地保护的具体建议.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一方面,科学规划切实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另一方面,科学实施湿地的恢复、改建以及重建,通过采取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措施,再恢复湿地的结构和功能.
【总页数】3页(P82-84)
【作者】汪广丰
【作者单位】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江苏南京 21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321
【相关文献】
1.借鉴外省发展经验加强四川湿地保护——黑龙江省加强湿地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2.严守滨海湿地保护红线,补生态欠账——《关于加强滨海湿地保护严格管控围填海的通知》解读
3.长江江心岛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方法探究长江江心岛湿地公园植物配置方法探究--以南京市八卦洲湿地公园为例--以南京市八卦洲湿地公园为例
4.加
强湿地保护推进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来自陕西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调查5.多方联动合力加强湿地保护——农工党云南省委会建言加强湿地保护获重视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山遗址保护规划方案1. 背景介绍上山遗址位于中国南方,为古代文明的重要遗址之一。
历经数千年的时间,遗址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得到了极大的肯定与重视,并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不断深入,上山遗址的保护工作成为了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努力的重点。
2. 现状分析上山遗址位于山脚下,周围为错落有致的山峦和林区,景色十分迷人。
然而,由于多年来的开采和盗掘,上山遗址的文物已经长期遭受不可挽回的破坏,博物馆无法全面地保存所有贵重文物,同时园区已经遗失文化形态。
此时,保护文物和提升文化形象成为了上山遗址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3. 目标设定为了更好地保护上山遗址的文化遗产,同时提升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是必需的。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以下目标:1.保护上山遗址的文物2.提升上山遗址的文化形象3.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4. 规划方案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制定一套综合且实用的规划方案。
因此,上山遗址保护规划方案分为三个部分:4.1 文物保护由于上山遗址的文物已经遭受了无法起死回生的破坏,文物的保护成为了最为迫切的问题。
此项工作的设立和实施,将极大地推进上山遗址的保护工作,并提供良好的保护环境。
文物的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态修复:在尊重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对遗址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和恢复,以营造最适宜文物保存的生态环境。
2.文物整理与保护:对已经发掘出来的文物进行整理、保护和修复。
同时,建立良好的文物管理机制,落实24小时值守制,确保各种文物得到全面的保护。
3.引导参访:通过合理安排参访路线,保护遗址的第一原则。
对于那些需要特别保护和处理的文物,必须避免参访,以减少受损风险。
4.2 文化整合为了提升上山遗址的文化形象,需要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以展现上山遗址的多样化和独特性。
文化整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吸收优秀的文化和艺术机构入驻,策划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打造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文化广场。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与问题、历史沿革及今后发展趋势作者:龙华班级:林学10级1班学号:20101832 指导老师:杨建东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得到迅猛的发展,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问题;对策1 自然保护区发展概况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至今已有50 a的历史,特别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迅速增加,类型逐渐丰富。
与此同时,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先后颁布了《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发布实施了《中国生物保护行动计划》、《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年—2010年)》,组织编制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J。
同时,国家先后批准加入了包括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在内的20项以上有关环境与资源保护的国际公约和条约,为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据统计,我国现有自然保护区2194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26处,保护着我国所有自然生态环境的典型区域,有着丰富的科学和历史价值。
在发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人类面对自身发展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和生物多样性急剧丧失所采取的一项保护性措施。
但是,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地方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开发利用活动日益加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自然保护区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2 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2.1行政立法不完善虽然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立法为自然保护区的依法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开发策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成为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策略。
一、独特性的保护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保护这些独特性,使其成为一个独特的旅游目的地,是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的首要任务。
只有保护好每一个景点的独特之处,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规划与管理良好的规划和管理是保护与开发风景名胜资源的关键。
制定全面的规划方案,并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地保护景点资源。
同时,加强对游客行为的监管,防止破坏景区环境和文物。
三、环境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需要重视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保持景区的原始风貌和生态平衡。
同时,开展环境教育和宣传,提高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四、文物保护众多的风景名胜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保护好这些文物,传承和弘扬文化,是保护与开发风景名胜资源的重要任务。
通过修缮和保护文物古迹,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示历史和文化的魅力。
五、可持续发展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必须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资源的保护。
要以生态、文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平衡经济效益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六、创新开发方式推动风景名胜资源的创新开发方式,是保护与开发的重要策略之一。
可以通过开辟新的旅游线路、创新旅游产品、举办特色活动等方式,吸引游客,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七、社区参与保护与开发风景名胜资源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区和居民的广泛参与。
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参与景区管理、提供旅游服务等方式,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景区资源。
八、国际合作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需要跨国合作。
国际合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和做法,提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水平。
同时,通过开展合作项目,扩大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九、科技支持科技的发展给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农业2021年/第07期/下半月刊/总第947期农技浅析自然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策略王 超(辽宁努鲁儿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辽宁 朝阳 122000)摘 要:本文介绍了如何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展适当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开发利用资源应以保护优先为前提,利用是为更好地保护资源服务,实现可持续利用资源,低碳、绿色发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就是为就是为了拯救珍稀濒危的生物物种资源、保护典型性的生态系统等重要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应以生态、社会效益为主,发展特色生态环保经济项目,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
资源可持续利用就是通过对不同功能区、不同类型的资源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措施,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促进资源可以不断更新和繁衍,为人类永续利用。
1 自然保护区资源概述自然保护区资源是指在的自然保护区区域范围内,包含着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两个范畴,保护区内典型的生态系统、动植物资源、人文景观资源等。
对自然资源有效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按照生物资源更新的规律,发挥自然保护的资源优势,在自然资源承受范围内,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提高自然保护区利用价值。
2 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时间较短,虽然现阶段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大多数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活动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效益不高;部分保护区存在开发过度、过滥,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项目选择不合理,缺少整体科学规划。
3 自然保护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3.1 保护优先、科技先行原则自然保护区的资源在性质上是受到保护的,不允许人为干扰破坏。
在资源利用上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利用的范围和程度上要适度,严格把控。
开发利用前,要进行深入调查、科学研究、论证,避免盲目开发、过度追求经济效益,防止出现过度利用,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不可逆的后果。
资源开发应服从保护,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