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5
★精品文档★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出国留学高考为大家提供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更多高考资讯请关注我们站的更新!2018高考历史知识点汇总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1)分封制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2016全新精品资料-全新公文范文-全程指导写作–独家原创1/9★精品文档★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韩赵魏楚燕齐(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
三公的职责: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
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
2018历史知识点高考2018年历史知识点高考近年来,高考历史科目的考试变化越来越多,每年的考试难度和题型都在不断调整。
对于即将参加2018年高考的考生来说,掌握历史知识点势在必行。
本文将为考生们总结一些2018年高考可能涉及的历史知识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历史的考点。
中国古代历史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三皇五帝到五代十国,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在80年代以后的高考中,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往往是重点。
这些时期的政治制度、社会变迁、文化繁荣等内容常常成为考题的重点。
在政治方面,中国古代历史中的政权更迭和统一是考生需要重点掌握的。
例如,北魏入主中原后,南北朝时期一系列的政治动荡以及隋唐的统一都是考点。
此外,还需要了解唐朝的政治制度、科举制度的变化等。
而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及太平天国、戊戌变法等事件也是考点之一。
社会方面,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农业和手工业是主要的经济形式,而且有着自己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对于考生来说,需要了解到不同时期农业生产方式、农耕文化、商业交流等内容。
此外,城市的发展和变化也是需要关注的。
比如南京的繁荣和京杭大运河的建设对古代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化方面,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包括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
中国古代历史中,文化的变革和传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例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以及佛教的传入和影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唐宋时期的文化繁荣、科技发展以及文人墨客的创作等都是考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特别是文学方面,需要掌握到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和对应的作者。
另外,近代历史也是高考常常考察的内容。
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变革。
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都是考生需要注意的考点。
此外,了解各个时期的重要人物、组织和运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准备2018年历史科目的考生需要掌握中国古代历史和近代历史的各个时期的政治、社会、文化等内容。
2018年历史必修内容复习提纲一、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崩溃原因: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弱,诸侯国势力日益壮大。
⑦影响: a、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b、消极:埋下了地方分裂割据的祸根,后来诸侯国中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①目的:维护周王朝的统治和政权的稳定②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③等级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成为我国数千年来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依据,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⑥与分封制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二者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祭祀)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③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朕、制或诏、玺)2.秦朝的中央机构: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018年高考历史必须掌握的八大史观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二、文明史观1.基本内涵: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人类文明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交替促进、共同发展。
2.主要线索:①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为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②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一1.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起源于夏朝。
2.原始社会后期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3.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周朝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
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柳宗元的《封建论》说“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郡邑而促”。
文中的“封建”的含义是分封制。
5.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的是宗法制。
6.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特征。
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
7.唐朝时,掌握草拟、审议和行政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
8.宋朝和元朝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中书门下省和中书省。
9.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为管理边远地区设置宣慰司。
10.明太祖(皇帝)时,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二11.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12.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组织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
13.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14.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使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式是垄作法。
15.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分别是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营手工业。
16.明清时期,苏州和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17.“商人”最早出自于商朝。
18.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柜坊。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北宋发行的“交子”。
19.元代时,泉州被外国旅行家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清代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只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20.唐朝时,专管对外贸易的机构称为市舶使。
宋代时,在边境设置与少数民族贸易场所称为榷场。
中国最早的商标是宋代山东济南刘家功夫针。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三2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018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整理: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简介】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又称乙未战争,意指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清朝于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帝国时,所发生的一连串台湾人民反抗日本统治的大小战役之总称,同时也是台湾岛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重大意义】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是“一国两制”理论的尝试实践,具有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从台湾内部),在国际社会显示了我国一国两制政策的正确性,深得民心。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重要知识点】1894年7月:因朝鲜问题引起的日清甲午战争爆发。
1895年2月:清北洋舰队全灭,台湾海防失去屏障。
1895年3月13日:日下令攻占澎湖。
1895年3月24日:比志岛支队两天内登陆并占领澎湖。
1895年5月25日:台湾民主国正式授印于民主国总统唐景嵩,台湾民主国正式成立,号永清。
1895年5月29日:日军定锚三貂角,近卫师团登陆澳底。
1895年5月30日:唐景嵩下令民主国部队(包含部分广勇)扼守瑞芳龙潭堵及基隆狮球岭炮台。
1895年6月3日:狮球岭炮台与基隆相继陷落,民主国正规军瓦解,战死者在200人以上。
1895年6月4日:唐景嵩与丘逢甲弃职前往淡水,6日渡海内渡中国。
带有台湾民主国的军饷银数十万两(台湾通史)。
1895年6月11日:因辜显荣等人帮助,日攻陷台北。
1895年6月-7月:台湾民主国吴汤兴与三角涌义民营,相继突袭日军。
1895年6月22日:日军攻陷新竹1895年6月26日:刘永福继任台湾民主国总统。
将台湾民主国中部以北防务委由台湾知府黎景嵩指挥,派遣统领杨戴云、提督李惟义、督办吴澎年扼守苗栗尖笔山与彰化八卦山。
1895年7月9日:台湾民主国义军于新竹城败,将领姜绍组自杀。
1895年7月29日:为歼灭民主国军队,日本实行“无差别扫荡”1895年8月8日:日军进攻苗栗。
1895年8月14日:日军攻占苗栗。
第20讲 古代的经济政策和资本主义萌芽 江苏考试说明 主要经济政策:(1)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重农抑商;(3)“海禁”与“闭关锁国”。
知识点一 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原因: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
2.确立(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问题:土地兼并和集中,政府无法从根本上解决。
知识点二 “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1)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限制工商业发展。
(2)西汉: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1)积极⎩⎨⎧①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②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③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2)消极: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知识点三 “海禁”与“闭关锁国”考向一“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形成及影响[史料研读]史料一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史料二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史料三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
2018 高考历史知识点2018年高考历史知识点回顾2018年的高考历史考试,我们可以看到考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以及世界史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2018年高考历史考试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帮助考生了解考试的重点内容。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等重大事件,以及秦朝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2. 汉朝:汉武帝的外戚专权、要禁书和坑害异己、设立丞相等重要政策,以及汉朝政治制度、科技发展、文化风貌等内容。
3. 徙东:秦朝时大量人口徙东,秦统一后移民持续增加,东部地区迅速扩张,这一信息对于理解中国历史的地理变迁和民族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4. 初唐:唐太宗的贞观之治、科举制度、开元盛世等内容,以及唐代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繁荣的情况。
二、近现代史知识点1.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这次战争意味着中国的封建主义社会体系已经彻底破产,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2.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晚清政府在民主改革方面的一次尝试,但由于保守派的反对和日本的干涉,最终失败,使得中国的改革进程陷入停滞。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大思潮和社会运动,它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倾向和对于传统文化的批判,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4. 五卅运动:五卅运动是一次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抗,代表了中国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工人运动的崛起,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世界史知识点1.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的一场重大政治事件,标志着旧制度的瓦解和新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具有深远的影响。
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是二十世纪头十年欧洲社会及政治经济涣散,列强争霸剩以武力较量的局势之下的一次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战争,对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是俄国二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在列宁的领导下夺取政权的事件,它开创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8年山东高考历史必背术语高频考点1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周王通过分封制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小宗服从大宗。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两者互为表里。
⑹早期政治制度特点:血缘与政治结合,等级森严,家国同构,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高频考点2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专制是决策方式,中央集权是国家结构)(1)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影响深远,被历代王朝所沿用。
(2)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度,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摆脱了血缘贵族政治模式,走向地缘官僚政治。
(3)中央机构经历了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宋代二府三司制,元代中书省、枢密院并重,直至明代废除丞相,皇帝掌管六部,设内阁作为内侍机构,清雍正时期设军机处,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的趋势。
(4)针对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郡国并行制、行省制再到三司督抚制,中央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监察,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
高频考点3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由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演变过程。
(2)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3)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是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高频考点4——农耕文明下的农业和手工业(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奠定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2018年历史高考知识点在学生们的高中生涯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
每一年的历史高考都是学生们的一场重要考试,考察了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而2018年的历史高考知识点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简要介绍2018年历史高考的重要知识点。
一、古代文明与帝国时期在这个部分,学生需要对古代文明和帝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有深入的了解。
例如,他们需要了解古代中国的夏、商、周三代王朝和秦、汉、唐等帝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以及这些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变革等。
二、现代史现代史是历史考试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
在2018年的历史高考中,学生需要熟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史事件,并对其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以及美国独立战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等。
三、史前文化与人类社会的演进考试还会以史前文化和人类社会演进为考点。
学生需要了解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等时期的人类社会和文化发展。
例如,他们需要了解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形态,以及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四、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以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为主题的考试问题也是2018年历史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
学生需要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例如,他们需要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和科技创新,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
五、近代史事件与国际关系在近代史事件与国际关系部分,学生需要了解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例如,学生需要了解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格局的重塑和国家之间的博弈。
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以及东西方的分裂和解决方法等。
通过对以上重点知识点的学习和了解,学生们能够对历史的演进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在历史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作为历史的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历史是我们过去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理解和面对现实世界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018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一】高考历史分封制知识点整理 1.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通过分封,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2、通过层层分封,西周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3、宗法制的突出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政治制度方面体现为分封制。
4、宗法制有利于保障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特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起来。
5、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分封制在血缘关系方面的体现就是宗法制。
6、“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一统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7、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8、以三公九卿为主的中央政府各级官员,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9、秦代的地方行政机构,分郡、县两级;与此相适应,也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
10、在秦代,皇帝的命令,通过三公九卿,经由郡、县,再通过乡、里,可以直达百姓。
11、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显著不同点,是最高统治者直接委派官吏统治地方,最高统治者的命令可以通过各级官吏直达百姓。
1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13、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
14、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15、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
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
16、科举制把读书、考试与作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民文化素质。
17、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
18、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二】高考历史必备考点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封建国家的分裂走向统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多民族政权的对峙、交流和民族大融合;应用科技和封建文化的繁荣。
1、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积极消极影响。
2、正确看待两宋和辽、西夏、金之间的和与战。
透过现象看本质。
3、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正确评价。
4、宋、辽、夏,宋金对峙图,契丹,党项,"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5、元朝的历史地位(大统一,大融合,大制度)。
6、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
7、三大发明,沈括、郭守敬及其科学成就,理学,宋词、元杂剧。
说明:此阶段学习的重点一是中央集权的加强;一是民族关系;一是从宋太祖到王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一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
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
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
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
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
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
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
教育。
(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
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三】高考历史必背大题知识点汇总 1.王位世袭制: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
2.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将封地和对周王的义务密切联系,从而维系和巩固了西周的统治。
3.军功授爵: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进行授爵和赐给田宅,废除了奴隶主贵族享受爵禄的特权,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专政
4.皇帝制:秦统一六国后,确立皇帝至高无上原则,嬴政规定封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皇帝,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一切大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无论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魏晋以来,地主阶级中形成了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做官看门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
这一制度形成于魏晋,东晋时充分发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时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续沿用并使之完备。
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配合,相互牵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国家政府工作效率。
科举制的实行,扩大了地主阶级的统治基础,也使士族制度逐渐消亡。
7.行省制: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可以在中央统一政令的基础上独立处理省内事务。
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
8.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举制度选拔官吏。
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的答卷不允许有个人的见解;文体死板地分为八个部分。
八股取士鼓励只知埋头读书,不讲究实际学问的人,旨在为皇帝培养忠顺的奴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