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速度
- 格式:ppt
- 大小:502.00 KB
- 文档页数:25
《速度的测量》知识点检测及课后习题第一部分●知识点检测及答案1.如图所示是速度的测量的实验装置,斜面的右端用木块垫起来。
让小车从斜面顶端自由释放,滑到底端金属片的位置。
(1)为完成实验,需要的测量工具有 和 。
实验的原理是 。
【答案】 刻度尺 停表 v=s t(2)在实验前应熟悉停表的使用,如果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这样测量的时间会变小,导致测量的速度会 。
【答案】 大 解析:如果小车运动后才开始计时,会使小车运动时间偏小,但是距离不变,根据v=s t 可得速度变大。
(3)若小车开始运动后很快到达终点,导致计时太短,误差较大,为克服此弊端,我们可以将木块 移,降低斜面坡度,以减小误差。
【答案】右 解析:为方便计时,应使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速度小一些,时间长一些,因此右移木块,降低斜面坡度。
(4)实验中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应让小车从斜面 由静止释放。
【答案】同一位置(或顶端)解析:实验中许多次测量,为了保证每次实验小车运动时通过的路程和从斜面顶端出发时的速度相同,必须从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小车(5)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 。
【答案】便于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便于测量时间。
(6)实验完成后,我们得到了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的速度变化规律,下列四幅图片中最能反应此规律的是 。
(填序号A 或B 或C 或D )【答案】C 解析: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做加速运动。
(7)第三学习小组在实验中发现,小车在下滑过程中方向容易偏离,请你提出一条建议, ,以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答案】将斜面更换为导轨或者将斜面更换为斜槽。
2. 在速度的测量实验中,让小车从斜面的A 点由静止释放,借助测量工具就可以间接测量出小车在AB 、AC 、BC 段的速度。
(1)上图中AB 段的长度为 cm ,如果测得的时间为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是 cm/s 。
【答案】40.00cm 25.0 解析:小车运动的距离s AB =80.00cm-40.00cm=40.00cm ,t AB =1.6s ,则AB 段的平均速度v AB =AB AB s t =s6.100.40cm =25.0cm/s 。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教案1.1 设计意图:通过引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对速度概念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速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1.1.1 细节:以奥运会百米赛跑为例,讨论选手的速度和成绩之间的关系,引发学生对速度的好奇心。
1.1.2 细节说明: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感受到速度是一个衡量物体运动快慢的重要指标,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速度的定义及意义。
二、知识点讲解2.1 速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等于物体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2.1.1 细节:通过公式 v = s/t,解释速度的计算方法,其中 v 表示速度,s 表示位移,t 表示时间。
2.1.2 细节说明:通过图示和实际例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位移、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2.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动画和图示,直观地展示速度的定义和计算过程。
三、教学内容3.1 速度的单位:介绍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并解释其他常用单位如千米每小时(km/h)。
3.1.1 细节:让学生通过实际例题,将不同单位的速度进行换算,加深对速度单位的理解。
3.1.2 细节说明:提供换算表格和计算器,帮助学生完成单位换算的练习。
3.1.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速度单位换算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能够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和单位换算。
4.1.1 细节:通过课堂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4.1.2 细节说明: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1.3 教学方法:采用分层教学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提供不同难度的学习材料。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5.1.1 细节: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地运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物理八年级速度计算题一、速度计算公式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公式,其中公式表示速度,单位是米/秒(公式);公式表示路程,单位是米(公式);公式表示时间,单位是秒(公式)。
由该公式变形可得公式,公式。
二、典型例题1. 简单计算题目: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通过的路程是100m,所用时间是5s,求汽车的速度。
解析:已知公式,公式。
根据速度公式公式,可得汽车的速度公式。
2. 路程计算(已知速度和时间)题目:某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公式,运动时间为10s,求物体通过的路程。
解析:已知公式,公式。
根据公式,可得物体通过的路程公式。
3. 时间计算(已知速度和路程)题目:一个人步行的速度是公式,他要通过一条长600m的街道,求他通过这条街道需要的时间。
解析:已知公式,公式。
根据公式,可得他通过这条街道需要的时间公式。
4. 多段路程或时间的计算题目:一辆汽车以公式的速度行驶了100s,然后又以公式的速度行驶了200s,求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解析:对于第一段路程:已知公式,公式。
根据公式,可得公式。
对于第二段路程:已知公式,公式。
根据公式,可得公式。
总路程公式。
5. 平均速度计算题目:一个人从甲地到乙地,前半段路程的速度是公式,后半段路程的速度是公式,求此人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解析:设总路程为公式,则前半段路程公式,后半段路程公式。
根据公式,可得前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公式,后半段路程所用时间公式。
总时间公式。
平均速度公式。
把公式,公式代入可得公式。
八上物理速度归纳总结物理学中的速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位置变化。
在八年级的物理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各种关于速度的知识,包括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相对速度等。
本文将对八上物理中与速度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速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速度的定义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位移变化。
在物理学中,速度通常用字母v表示。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速度=位移/时间。
例如,一个物体在1秒内向东移动了10米,那么它的平均速度就是10米/秒。
二、速度与位移的关系速度和位移是密切相关的概念。
在物理学中,位移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而速度则描述了物体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位移变化。
在数学上,速度是位移关于时间的导数。
也就是说,速度是位移关于时间的变化率。
当速度保持不变时,位移和速度之间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在物理学中,存在两种不同的速度概念,分别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平均速度是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而瞬时速度则是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可以通过取极限的方式得到。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四、相对速度相对速度是指两个物体之间的速度差。
当两个物体靠近时,它们的相对速度是它们各自速度的代数差值。
而当两个物体远离时,相对速度是它们各自速度的代数和。
相对速度的概念在相对运动和相互追逐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五、速度的方向表示速度不仅仅有大小,还有方向。
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使用正负来表示速度的方向。
例如,正速度表示物体向前运动,而负速度表示物体向后运动。
在计算中,要注意将速度和方向同时考虑,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六、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速度和加速度是物理学中另一个重要的关系。
加速度是指速度变化的速率。
当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时,它处于加速状态。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加速度=速度变化量/时间。
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微积分的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
八年级物理上册速度计算题一、简单的速度计算。
1. 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通过的路程是120km,若汽车以60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求汽车行驶的时间。
- 解析:根据速度公式v = (s)/(t),可得t=(s)/(v)。
已知s = 120km,v=60km/h,则t=(120km)/(60km/h)=2h。
2. 某人跑步的速度是5m/s,他跑了100m,求他跑步所用的时间。
- 解析:由v=(s)/(t)得t = (s)/(v),这里s = 100m,v = 5m/s,所以t=(100m)/(5m/s)=20s。
3. 一辆摩托车以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行驶了900m,求行驶的时间。
- 解析:根据t=(s)/(v),s = 900m,v = 30m/s,则t=(900m)/(30m/s)=30s。
二、涉及单位换算的速度计算。
4.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72km/h,合多少m/s?- 解析:因为1km = 1000m,1h=3600s,所以72km/h=(72×1000m)/(3600s)=20m/s。
5.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15m/s,合多少km/h?- 解析:1m/s=(frac{1)/(1000)km}{(1)/(3600)h}=3.6km/h,所以15m/s =15×3.6km/h = 54km/h。
6. 某物体运动的速度是360m/min,合多少m/s?- 解析:因为1min = 60s,所以360m/min=(360m)/(60s)=6m/s。
三、平均速度的计算。
7. 一个人从甲地到乙地,前半程的速度是v_1 = 5m/s,后半程的速度是v_2 =3m/s,求全程的平均速度。
- 解析:设全程为2s,根据t=(s)/(v),则前半程时间t_1=(s)/(v_1),后半程时间t_2=(s)/(v_2)。
- 全程平均速度v=(2s)/(t_1 + t_2),t_1=(s)/(5m/s),t_2=(s)/(3m/s)。
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大小或方向发生变化的运动。
而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变速运动和平均速度的计算方法。
一、变速运动:变速运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匀加速运动和匀减速运动。
匀加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大小恒增加或减小的运动,而匀减速运动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大小恒减小或增加的运动。
对于匀加速运动,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1.位移公式:s = ut + 1/2at²其中,s表示位移,u表示初速度,t表示运动时间,a表示加速度。
2.末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运动时间,a表示加速度。
对于匀减速运动,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1.位移公式:s = ut - 1/2at²其中,s表示位移,u表示初速度,t表示运动时间,a表示减速度。
2.末速度公式:v = u - at其中,v表示末速度,u表示初速度,t表示运动时间,a表示减速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常常遇到的是多个阶段速度变化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将整个变速运动的时间分成小的时间段,计算每个小时间段内速度的变化和位移的累加来求解整个变速运动的位移和时间。
二、平均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_avg = Δs / Δt其中,v_avg表示平均速度,Δs表示位移的变化量,Δt表示时间的变化量。
需要注意的是,平均速度只能描述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平均情况,不能反映运动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细节。
如果需要研究速度的变化情况,还需要使用变速运动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三、实例分析:假设有一个物体以匀加速度8m/s²在直线上运动,起始时速度为6m/s,运动时间为5秒,我们来计算该物体的位移和平均速度。
1.位移计算:首先计算匀加速运动的末速度:v = u + atv=6+8*5v=46m/s然后利用位移公式计算位移:s = ut + 1/2at²s=6*5+1/2*8*5²s=30+1/2*8*25s=30+100s=130m所以,该物体的位移为130m。
八年级上物理速度知识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主要研究物质运动、能量变化等现象。
而速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它指的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
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八年级上物理中关于速度的知识点。
一、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运动的距离,通常用符号v表示,其计算公式为:v = s/t,其中s是物体的位移(即物体从起点移动到终点所经过的路程),t是所用的时间。
二、速度的单位速度的单位取决于物体运动的距离单位和时间单位,一般来说,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为米每秒(m/s),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常用千米每小时(km/h)来表示车速等。
三、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平均速度是指物体在一段时间内所移动的平均速度,计算公式为:v = Δs/Δt,其中Δs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所移动的距离,Δt是所用的时间。
而瞬时速度则是物体在某一瞬间的即时速度,它通常用导数来表示,即v = ds/dt,其中s是物体的位移,t是时间。
四、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加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速率,其计算公式为:a = Δv/Δt,其中Δv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Δt是所用的时间。
而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即F = ma,其中F是物体所受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五、相对速度当两个物体以不同的速度运动时,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计算相对速度时需要减去两个物体各自的速度。
例如,两个行人分别以10km/h和5km/h的速度朝相反方向走,那么它们之间的相对速度为15km/h。
综上所述,速度是物理学中一个基本但重要的概念,我们需要掌握其定义、计算方法、单位、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以及相对速度等知识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的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