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下册部分文言文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7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如下: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贤,通“甚”,超过)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语气词)词义自: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听说)以:以养父母(用来)卒:泯然众人矣(最终)古今异义古: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重点词语解释令:让,使;愿,希望;令作诗;写。
奇:形容词用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乞:向人求讨或乞求。
重点句子的翻译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父亲把邻近人家年龄相与的及稍微大些的子女全部招来,让他们拜拜我仲永,让他作诗,并给我仲永题上自己的名字。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⑥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⑦泯然众人矣!译:完全如同常人了。
⑧得为众人而已耶?译:能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应该结尾啊!⑨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且为众人未若复吾赋不幸之可晒而因得众人也。
译:那么他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只不过没有得到后天的教育,他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小石潭记》1.出处:选自《永州八记》,作者是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下见小潭(“见”通“现”,文中句意为:向下走,出现一个小潭。
)一词多义:①可:大约,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能够,不可久居。
②从:自,由,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随,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怒己,曰奉壹。
③清:清澈,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过清。
④差:长短不一,参差披拂;交错,动词,其岸势犬牙差互。
⑤以:因为,以其境过清;表示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的的方法或手段,“一”前面的成分是后面动词的状语,可以不译,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乐:以…为乐,心乐之;逗乐,嬉戏,似与游者相乐。
见:动词,通“现”,出现,下见小潭;动词,明灭可见。
古今异义:①小生:古义青年,后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今指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②去:离开,乃记之而去(于是记下这番景致便离开了。
);今常用义为“往”词语活用:①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例句: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乐:a.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例句:心乐之;b.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似与游着相乐。
③下,a.名词作状语,向下。
例句:日光下澈;b.名词作状语,在下面,下见小潭。
④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例句:其岸势犬牙差互。
⑦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例句:凄神寒骨。
⑧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例句:凄神寒骨。
⑨空:名词“空”用作“游”的状语,“在空中”。
例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⑩近:形容词“近”带宾语“岸”,作动词表示靠近,接近。
环:名词作状语,像环一样,四面竹树环合。
彻:形容词充当“阳光”的谓语,深深透过;日光下彻:译为:太阳光直射水底。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倒装句:全石以为底。
(应为“以全石为底”。
译:以整块石头为底。
)省略句:(余)以其境过清。
(译:我因为它的环境过于清凉。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注释一、词语解释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
祗:只是。
之:的。
奴隶人:仆役。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槽。
4、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著称,即人们不认识这是千里马。
以,凭借,因为。
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
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
八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的注释与翻译.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文言文和古诗词21《与朱元思书》吴均原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词句注释:1.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2.风烟俱净:烟雾都消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俱,全,都。
净,消散尽净。
3.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一样。
4.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荡。
从,顺,随。
5.任意东西:情境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做动词,向东漂流,向西漂流。
6.自:从。
7.至:到。
8.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9.独绝:独一无二。
独,只。
绝,绝妙。
10.皆:全,都。
11.缥(piǎo)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白色。
12.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3.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4.急湍(tuān):急流的水。
急,迅速,又快又猛。
湍,水势急速。
15.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超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6.若:好像。
17.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
18.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
19.负势竞上: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
竞,争着。
上,向上。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20.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向高处伸展。
邈,向远处伸展。
这两个词在这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用。
21.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2.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语文课大家都是一样的看注释听老师讲古文,但大家有没有真正的听懂或看懂古文里表达的内容。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1.《记承天寺夜游》【原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héng),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透过窗户洒入屋内,(于是我)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满着月光,像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横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松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从容流连光景)清闲的人罢了。
基础知识文学常识《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
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
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文言词语[解]除去,脱。
[户]门。
[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
[遂]于是,就。
[寝]睡觉。
[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
[但]只是。
[闲人]清闲的人。
[耳]罢了。
理解探究整体把握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结构提纲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兴奋喜悦转忧、孤寂宽慰、乐极难言之情问题探究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收藏桃花源记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全文翻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鱼为生。
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地散在地上。
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渔人)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
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这类(东西)。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
老人和小孩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初二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文言文古诗词知识梳理一、文言文梳理(一)桃花源记【魏晋】陶渊明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学常识1.《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著名诗人,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言,有“田园诗人”之称,他也是田园派的鼻祖。
2.记,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
可记人和事,可记山川名胜,可记器物.建筑等。
写法上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成分。
(二)重点词语实词【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明亮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阡陌:田间小路。
【未果】没有实现。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
扶,延.顺着。
向,从前的,旧的。
【寻病终】随即,不久。
通假字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古今异义(1)芳草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食物味道好。
)(2)豁然开朗(古义:地方开阔,光线充足。
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梳理(二)1.《<庄子>二则》一、作者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于《庄子》一书中。
《庄子》,道家经典之一,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
二、文章写作背景《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列于《内篇》之首。
“逍遥游”的意思,是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
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时代,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逍遥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北冥有鱼》节选自《逍遥游》。
庄子和他的好朋友惠子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
他们亦很博学,对于探讨知识有浓厚的热忱。
庄子对于外界的认识,常带着观赏的态度。
他往往将主观的思想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惠子则不同,他只站在分析的立场,分析事理意义下的实在性。
因此,他会很自然地怀疑庄子的所谓“真”。
他们俩常在梧桐树下谈论学问,或往田野上散步。
文中这个历史上最有名的辩论,便是在他们散步时引起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选自《秋水》。
三、字音字形北冥( míng) 鲲鹏( kūn) 抟(tuán) 迁徙(xǐ) 齐谐(xié) 正色邪(yé)濠háo梁鯈tiáo鱼四、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释义1.北冥有鱼(通“溟”,大海),2.怒而飞。
(奋起,这里指鼓起翅膀)3.垂天之云。
(悬挂)4.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迁徙)5.南冥者,天池也。
(天然形成的大池)6.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7.水击三千里。
(在水面上)(拍打,这里指鹏鸟奋飞而起双翼拍打水面。
)8.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环旋着往上飞)(旋风)9.去以六月息者也。
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人教版八下复习八年级下册文言诗文知识点归纳霜林菊影一、通假字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
“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 ,美味的食物。
“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
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16、凄神寒骨: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凄凉。
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寒冷。
17、近岸,卷石底以出:近,形容词作动词,靠近,接近。
1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形容词作状语,在……之前。
一、直接默写型1.中无杂树,( ),( )。
(陶渊明《桃花源记》)2.复行数十步,( )。
土地平旷,( )。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
(陶渊明《桃花源记》)4.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 )。
5. (刘子骥)寻病终,未果。
( )。
6.青树翠蔓,( ),( )。
7.潭西南而望,( ),( )。
8.四面竹树环合,( ),( ),悄怆幽邃。
(柳宗元《小石潭记》)9.启窗而观,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10.船头坐三人,( ),佛印居右11.关关雎鸠,( )。
( ),君子好速。
(《关雎》)12.求之不得,( )。
悠哉悠哉,( )。
(《关雎》)13.蒹葭苍苍,( )。
所谓伊人,( )。
(《莱葭》)14. (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
(《莱葭》)15.式微式微,( )?微君之故,( )? (《式微》|16.挑分达兮,在城阙兮。
( ),( )! (《子衿》)17.城阙辅三秦,( )。
与君离别意,(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18. ( ),天涯若比邻。
19.气蒸云梦泽,(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0.坐观垂钓者,( )。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21.知不足,( ),知困,( )。
(《虽有嘉肴》)22.使老有所终,( ),(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道之行也》)23.是故谋闭而不兴,( ),( )。
(《大道之行也》)24. 千里马常有,( )。
25.故虽有名马,( ),( ),不以千里称也。
26.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韩愈《马说》)27.床头屋漏无干处,( )。
自经丧乱少睡眠,(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8. ( ),(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9.满面尘灰烟火色,( )。
(白居易《卖炭翁》)30.卖炭得钱何所营? ( )。
31.可怜身上衣正单,()。
32.(),禅房花木深。
(常建《题破山诗后禅院》)33.山光悦鸟性,()34. 浮云游子意,()。
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35.拣尽寒枝不肯栖,()。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寺院寓居作》)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理解性默写一、《回延安》贺敬之1、革命圣地延安曾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贺敬之的《回延安》一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感激和热爱之情,“()。
”用比兴手法写出了自己与延安的密不可分的关系;“()”写出了当年在延安时的生活情景;夸张句“()”写出了延安新城的巨大变化;排比句“()”描绘了延安新貌。
二、《桃花源记》陶渊明1.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的句子:()。
2. 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总体感受的句子:()。
3. 写出桃花源不易发现的句子:①();②()。
4.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5. 从心情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6. 从穿着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7. 从活动的角度写桃花源美的句子:()。
8. 桃花源人的精神状态:()。
9. 写出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
10. 写出桃花源人对渔人热情的句子:①()。
②()。
③()。
11. 桃花源人“皆叹惋”的原因:()。
12. 桃花源人“遂与外人间隔”的原因:()13. 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体现是:此中人语云:“()”三、《小石潭记》柳宗元(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5)小石潭流水淙淙,树蔓青翠,鱼儿在清澈的潭水中畅游,面对如此美景,遭贬而游历于此处的柳宗元却感到:()(6)课文中“()”的句子跟《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水的清澈见底,透明可爱,鱼儿自由游弋,似与人们相乐的情趣。
四、《关雎》1、起兴的句子是:()2、全诗的纲目,统摄全诗的句子或表现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贤惠的姑娘的句子是:()3、最能体现全诗的精神,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的句子是:()4、最能表达诗人对心中恋人的爱慕之情的句子:()5、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诗中描写青年男子对美貌少女表达倾慕之情的句子是:()6、.《关雎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男子对姑娘思念之深追求不到而痛苦难眠的句子是:()7、《关雎》中的男子由“()。
”引起“()”的美好联想;“()”抒写了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抒写了求而得之的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
五、《蒹葭》1、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2、用萧瑟冷落的秋景起兴,渲染凄清气氛,烘托惆怅心情的诗句是:()。
3、描写男主人公追寻之路艰险、漫长的诗句是;()4、表现他虽望穿秋水但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5、《诗经·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五、《式微》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六、《子衿》1、“()”,“()”,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写出了其相思萦怀之情。
2、“()”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诗人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运用假设语气、让步的姿态做出强烈反问的两句是:“()”“()”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达作者送别友人时旷达胸怀和真挚友情的诗句:()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3、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叙将别之时,气势宏伟,已寓不必伤别之意,为下文抒情情奠定基调的诗句是:()。
4、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可用来鼓励和安慰朋友,道出了古今上下几千年人们心声的名句是:()。
5、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劝慰友人不要哀伤,表达出诗人豁达,爽朗的胸怀的诗句:()。
6、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表明不要因为离别而伤感的诗句是:()7、表达作者劝慰友人不要做儿女之情句是:()。
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
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的诗句是:()。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湖波澜壮阔的名句是:()。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的句子是:()。
6.《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出洞庭湖浩大气势的名句是:()。
九、《逍遥游》庄子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幻莫测的句子是:()2.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
3.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4.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5.面对高远蔚蓝的天空,作者不禁想到如果大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向下看会是什么样呢?会不会也像我们看天空一样呢?文中对天空的颜色成因进行了探寻,并发出了疑问的两句是:()6. 文中以杯子、草芥为舟,来说明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的句子是:()7、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8、《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9、庄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具体描述了现实社会的四种人,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作为人生的境界,他们也仅仅是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罢了。
并未入道,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文中描写四种人句子分别是:()10、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11、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的三类人的句子是:()。
十、《虽有佳肴》1、《虽有佳肴》中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以“佳肴”类比“至道”,说明实践出真知的道理的句子是:()。
2、教学相长指教和学相互促进。
出自《礼记·学记》:()。
十一、《大道之行也》1. 可以为现在政府任用人才,营造社会风气所借鉴的两句是:()。
2. 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
3. 大道的内涵是实行民主体制、共同管理公共事()。
4.社会制度是公有制天下为公。
实行民主选举,即()。
5. “大同社会”是各尽所能,即()。
6.社会”实行各取所需,即()7. “大同社会”社会安定和平,即()。
这是全文的总括句。
十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1、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2、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承上启下过度作用的诗句是哪句?()3、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衰老困窘的诗句是:()。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博大胸怀、作者的济世情怀,表达他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发出了“()”的呼喊。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的句子,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10、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1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13、抒发作者虽身居漏雨屋舍仍关心天下百姓疾苦的句子是:()14、抒发作者忧国忧民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15、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
十三、《卖炭翁》白居易1、描绘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
2、描写卖炭翁饱经风霜、孤苦伶仃的劳动者形象的诗句是:()3、描写卖炭翁外貌的句子是:()。
4、表明卖炭翁贫困的句子是:()5、揭露了宫市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十四、《题破山寺后禅院》1、破山寺后禅院环境幽静深远,正如常建诗中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