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课程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5
高中生物教学中生物安全教育的实践与探索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Biosafety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Importance of Biosafety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Biosafety edu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as it raises awareness among students about the safe handling of biological materials, promotes responsible laboratory practices, and instills a culture of safety in scientific research. By integrating biosafety education into the biology curriculum, students can develop the necessary knowledge and skills to conduct experiments safely, minimize risks of exposure to hazardous agents, and contribute to a safe learning environment.中学生物教学中的生物安全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学生对生物材料安全处理的意识,促进负责任的实验室实践,并在科学研究中灌输安全文化。
通过将生物安全教育融入生物课程中,学生可以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安全地进行实验,最大限度地减少接触危险物质的风险,并为创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做出贡献。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生物安全看法作文生物课上的“安全观”嗨,大家好!今天我要跟大家聊聊那个听起来有点严肃,但又超级重要的话题——高中生物课程中的“生物安全”。
咱们都知道生物这东西,可神奇了。
它既能让人笑得合不拢嘴,也能让人吓得魂飞魄散。
所以,在生物课上,老师总是特别叮嘱我们:“同学们啊,记得要保护好自己,别让那些小虫子咬到哦!”说起生物安全问题,我可是有一大堆话要说。
比如说,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看到一只小蚂蚁正在爬来爬去,我心想:“这小家伙也挺不容易的,得找个地方藏起来吧。
”于是我就把它放进了一个透明的玻璃瓶里。
谁知道过了一会儿,那只小蚂蚁竟然爬到了我的手上,我吓得赶紧把手指头缩了回去。
那一刻,我真是又惊又喜,好像发现了一个新大陆一样。
还有一次,我在图书馆里看书,突然看到一本关于昆虫的书。
我好奇地翻开书页,看到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用显微镜观察昆虫的眼睛”。
我心想:“哇,这个实验太酷了,我得好好研究一下。
”于是我就开始动手操作起来。
结果没想到,当我拿起显微镜时,竟然看到了一只小虫子在眼睛里晃荡。
我吓得赶紧放下显微镜,生怕自己的眼睛被吓瞎了。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实验室里还是在家里,我们都要注意保护自己和身边的生物。
比如,在实验室里,我们要戴上手套、口罩和护目镜;在家里,我们要关好门窗、清理好垃圾等等。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同时也能更好地享受生物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生物安全这个话题虽然听起来有点枯燥,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所在。
希望大家都能从这次作文中收获满满,不仅学到知识,还能学会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和身边的人。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生物安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吧!。
《生物安全》课程论文转基因植物最新研究进展姓名:喻娟学号:201408010244专业:生物科学年级:2014级学期:2016-2017学年第2学期转基因植物最新研究进展摘要:转基因植物的研究主要在于改进植物的品质,为某些蛋白质和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反应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研究基因在植物个体发育中,以及正常生理代谢过程中的功能。
关键词:转基因植物,生物反应器,基因工程,叶绿体前言自世界首例转基因植物-转基因烟草于1983年问世以来,科学家已在200多种植物中实现了基因转移。
转基因植物中成功表达的有实用价值目的基因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
1 抗逆境转基因植物1.1 抗冻害转基因植物我国虽然有昆明这样四季如春的地方,也有海南这样常年艳阳高照的城市,但是大多数植物生长地都会遭遇到低温寒冷的气候。
这时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将会受到严重的制约。
全球每年因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作物损失高达数千亿元[1]。
就中国而言,每年因为低温冻害造成的农业损失也不少。
所以,培育抗冻害基因作物尤为重要。
目前分离出的与抗冻害有关的基因包括脯氨酸合成酶基因、鱼抗冻蛋白(AFP)基因、拟南芥叶绿体3’-磷酸甘油酰转移酶基因。
其中鱼抗冻蛋白基因研究得比较多且起步较早的。
抗冻蛋白是一种从生长于极端环境中的海鱼里发现的可以使体液即使在低温下也不会结冰的高效活性物质。
鱼类抗冻蛋白基因在番茄和烟草中已经获得较好表达,Georges F等将人工合成的鱼抗冻蛋白基因导入玉米原生质体,在植物细胞中获得表达。
[2]1.2 抗旱转基因植物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干旱和半干旱耕地面积约为0.4亿hm2,占全国面积的38%。
而玉米作为粮食和重要的工业原料又对干旱特别敏感,于是科学家就想用基因工程的手段赋予玉米抗旱的特性。
将抗旱基因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到玉米里主要编码3种蛋白,即酶类,转录因子类和其它抗旱类。
[3]酶在生物的生命活动里是至关重要的。
在植物的正常生理过程中,酶在植物体类的表达总是按照一定的秩序,但是在某个逆境中酶会有一个爆发式的表达,这是为了更好的适应逆境,减少伤害。
生物安全课程论文第一篇:生物安全课程论文关于生物安全科学性与社会性的讨论摘要:本文通过对生物行业主要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现象(包括外来入侵现象)的阐释和安全性评估,在肯定其科学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作出预测,同时阐明构建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物安全;转基因;克隆;外来入侵种近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生物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生物安全是指在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造成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有害的影响;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外来物种迁入,并由此对当地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改变和危害;人为造成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对生物的多样性产生有害的影响。
凡此种种均属于“生物安全”的范畴[1]。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误用和滥用的风险,给人类健康、伦理道德等社会领域带来生态风险。
本文仅以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及外来入侵现象三方面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阐释生物安全的科学性与社会性。
1.转基因生物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1.1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历程1983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
1993 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延熟番茄获得美国农业部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种植;1994 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进入市场。
之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说分子农业的时代已经到来[2]。
1.2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毫无疑问,生物工程技术将取代传统工艺和技术,为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轻工业等部门带来无限商机,成为21 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是重组 DNA 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目前还难以预测的危险。
1.2.1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由于可以使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进行相互转移, 转基因生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门概念,实现了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实现的基因转移和基因突变, 具有普通物种不具备的优势特征, 若释放到环境, 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导致对其他动植物的伤害和长期生态平衡的打破。
高中生物实验的安全教育的论文范例一、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1、实验自身特点(1)实验材料方面。
有些是有毒的,比如“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用到的丙酮,其毒性主要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麻醉作用,高浓度接触对个别人可能出现肝、肾和胰腺的损害。
由于其毒性低,代谢解毒快,生产条件下急性中毒较为少见,大量稀释后,对人体危害较小。
还有石油醚对眼睛、粘膜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
另外,很多需要加热的操作中用到的石棉网,石棉本身并无毒害,它的最大危害来自于它的纤维,这些细小的纤维释放以后,会长时间浮游于空气中,容易被人体吸入。
石棉粉尘进入人体后,在肺部逐渐沉积,导致肺部组织纤维化,胸膜增厚,形成“石棉肺”。
有些是有腐蚀性的,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用到的盐酸。
有些是易燃物,如酒精、丙酮、石油醚等。
有些是容易致伤的,如制作临时装片使用到的刀片、盖玻片、镊子、剪刀等。
在微生物的筛选、培养、鉴定等实验中应该特别注意,防止致病杂菌感染人体。
(2)实验操作方面。
有些实验需要酒精灯加热,如“还原糖的鉴定”“DNA 的鉴定”需要沸水浴加热。
有些实验需要用到电源,如使用显微镜时用到电光源。
凡是实验中用到的加热操作都可能用到玻璃器皿,如果不正确操作会引起玻璃炸裂,或液体沸腾溅出,导致烫伤、炸伤。
另外,在使用电器过程中不正确的操作有可能出现触电的危险。
2、学生方面(1)学生缺乏安全意识。
在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和预防中,人为因素占据了主要地位。
据资料统计,在实验室安全事故中,人为因素所占比例高达98%,其中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主要表现在学生心中无安全,对自己的行为意识不到严重的后果,常常有违纪行为或违规操作。
(2)学生缺乏安全知识。
学生缺乏必要的防火、防触电等常识,不清楚使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的注意事项和相应的防护措施。
学生在遇到安全问题时不知道怎么处置,不知道灭火的具体方法。
当学生的身体受到安全威胁时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应对。
对生物安全及生物武器的认识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现代生物技术开发和应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威胁,及对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预防和控制措施。
基于生物技术发展有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人们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
2020年10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生物安全法。
这部法律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
表明了国家对生物安全的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是为维护国家安全,防范和应对生物安全风险,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保护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生物技术健康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定的法律。
当下,全球生物安全形势严峻,世界面临多种生物威胁,新发,突发烈性传染疾病,外来物种入侵,生化技术谬用,生化武器攻击,成为人类共同的挑战。
20世纪50年代,环境污染,导致的水俣病侵害人类神经系统,2009年H1N1猪流感造成6000万余人感染,27万余人住院治疗,2014年埃博拉病毒造成数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2016年寨卡病毒,蔓延至全球41个国家,患者超过150万人,时间进入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件,已经为我们敲响生物安全的警钟。
生物安全从来不是某一个国家单独应对的事情,而应该由国际社会一道共同抵御风险,承担责任。
在新冠疫情全面爆发期间,甚至有国家将疫情传播事件“政治化”,趁机污蔑抹黑中国,更甚者,要求对中国进行追责和索赔。
病毒是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可能在任何时间世界上任何地方出现,中国同其他国家一样,都收到了病毒的攻击,是受害者,不是加害者,更不是病毒的同谋。
面对重大的公共卫生危机和传染病威胁,国家社会应当团结协作,同舟共济,而不是相互指责,甚至叫嚣追责索赔。
外交部发言人耿爽曾公开表示:“美国的一些人必须要清楚,他们的敌人是病毒不是中国,国际社会只有同仇敌忾,团结合作,才能战胜病毒,一味的攻击抹黑他国,不能挽回浪费的时间和逝去的生命,我们希望美方的这些人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国际公论,停止对中国的无端的攻击指责,停止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多聚焦国内抗疫,多聚焦国际抗疫合作。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学院:商学院班级:姓名:学号:课程论文题目:转基因食品浅析课程名称:生物安全评阅成绩: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转基因食品浅析摘要:转基因食品已经逐步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食品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
随着今年来转基因技术的迅速及其在农业生产应用范围的扩大,转基因农产品和其安全性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我们日常食用的食物很可能就是通过转基因技术生产出来的转基因食品,面对风靡全球的转基因食品,我们应持以何态度。
关键字:转基因技术食品安全基因工程蛋白质技术法律制度转基因作物基因重组一、转基因食品及其种类转基因食品是指利用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在物种基因组中嵌入了(非同种)外源基因的食品,包括转基因植物食品、转基因动物食品和转基因微生物食品。
转基因食品主要分为四类:1、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
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
2、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
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
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
3、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
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4、转基因特殊食品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
二、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程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基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的发展史。
1982年,将大鼠生长激素重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原核内,获得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转基因动物——转基因“超级鼠”,比一般的小白鼠大一倍。
实验室生物安全论文范文摘要:实验室生物安全是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不受实验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毒素和其他危险物质伤害的重要措施。
本文旨在探讨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挑战和策略,以提高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安全。
关键词:实验室生物安全;病原微生物;毒素;安全管理;防护措施一、引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实验室的研究领域日益广泛,涉及病原微生物、毒素、生物制品等危险物质的研究不断深入。
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逐渐引起广泛关注。
实验室生物安全不仅关系到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与生命安全,还涉及到公共卫生安全和环境安全。
因此,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预防实验室生物事故的发生,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的安全,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与挑战1.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现状(1)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生物安全防护水平逐步提升。
(2)实验室生物安全规章制度逐步健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纷纷出台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政策法规,建立健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
(3)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逐步普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得到提高。
2. 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挑战(1)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隐患依然存在:部分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不完善,实验操作不规范,防护措施不到位,存在生物安全风险。
(2)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体制尚需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体制不够健全,监管力度有待加强。
(3)实验室生物安全人才短缺:实验室生物安全专业人才不足,难以满足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需求。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策略与措施1. 完善实验室生物安全设施(1)加大投入,提升生物安全实验室硬件水平:政府和企业应加大投入,配置先进的生物安全实验室设施,确保实验室具备必要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
随着转基因生物,尤其是转基因作物的不断推广,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其中包括转基因作物潜在的侵袭力,基因漂移,对生物多样性的冲击以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长期以来,遗传工程一直被“神化”,宣扬为农业发展的新革命,而对它的负面危害却很少谈及。
特别是各国政府的高层决策者很难听到转基因生物有什么危害。
长此以往,肯定会对人类的未来发展产生致命的错误。
本文重点将阐述转基因对环境、农业、人类健康以及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种种危害。
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对样性是地球一切来源的生命有机体在各种生态系统中的复杂程度,反应在基因,物种,群落以及生态系统诸多层面上,生物对样性与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
近代农业一直是施用杀虫剂,杀菌剂活除草剂来分别对付虫害,病毒或杂草,用以确保收成。
其后果是人类始料不及的。
目前全球登记在册的已有1200中杂草对各种除草剂产生了抗性,而杀虫剂诱发害虫产生抗性更是愈演愈烈。
20世纪下半叶,杀虫剂用量增加了30倍,玉米的杀虫剂用量更是激增的惊人。
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抗虫,耐除草和抗病转基因作物要求施用的除草剂是低毒的且是易分解,无残留与土壤结合,既不溶性的物质,不会污染水流和地下水。
人们还担心转基因作物对生物多样性存在负面影响,主要是这些新的品种可能威胁菲靶生物。
所谓非靶生物是指农业防治措施,不针对的物种包括有益物种的害虫天敌,授粉昆虫土壤动物,濒临物种和当地生物群落。
当提到转基因作物对非靶生物的负面影响时,不得不提到多年前美洲帝王蝶事件,因为转基因作物对环境反面影响的大辩论就是这个事件挑起的,至此,对美洲帝王蝶的争议暂时平息,蛋对转基因生物影响自然环境的关注从此与日俱增。
在另一方面,生态学家还特别担心由于大面积推广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杂草生物量锐减,影响以杂草种子为生的鸟类,但在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很少,值得提及的是几年前英国进行过一次称得上至今世界最大规模有关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研究。
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生物安全看法作文好,咱们今天聊聊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里的“生物安全”。
一听到这个词,很多人脑海里可能立马跳出一大堆实验室里的危险药剂、恐怖的微生物、还有那些让人晕乎乎的安全规范。
但其实,这些东西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只不过你可能没意识到。
首先,咱们得先搞清楚生物安全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在处理生物样品、进行实验的时候,如何确保不会对自己、他人或者环境造成伤害。
就像是你在做一道美食的时候要注意安全,不然可能会把厨房搞得一团糟。
生物实验也一样,安全第一,实验第二。
有一次,我和几个同学在做生物实验,结果发生了点小插曲。
实验室里,一个同学不小心打翻了培养皿,里面装的是刚培养的细菌。
别说,场面那叫一个惊心动魄。
大家一边试图抢救,一边担心那些细菌会不会趁机逃出去,搞得实验室一片混乱。
老师赶紧过来,首先检查了我们的防护措施,确保每个人都穿着好实验服、戴好手套、口罩。
然后,她开始用那种她特有的沉着冷静的语气,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生物安全课”。
老师说,“生物安全不仅仅是防止细菌外泄,更是保护我们自己,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麻烦。
你们看到这些生物样品,要像对待宝贝一样小心。
”有个同学忍不住插话了:“那我们以后在做实验的时候是不是得像电视剧里的特工一样,穿上全套防护装备,做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老师笑了笑:“差不多吧,但没必要那么夸张。
基本的保护措施必须到位,不过不用每次都像拍动作片那样!”听了老师的话,我们都放松了不少,虽然依然紧张,但至少知道了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也知道了怎么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最终,实验顺利完成了,我们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有时候,生物安全不仅仅是在实验室里才需要注意。
你在家里、学校里,甚至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保持一定的生物安全意识。
比如,吃饭前要洗手,不要乱碰不干净的东西,都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
而且,生物安全不仅仅是关于避免危险,它还关系到我们对科学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保护。
做科学实验的时候,我们不仅仅是在做实验,更是在学习如何和自然和谐相处。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安全意识培养论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安全意识培养论文摘要: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在校期间对学生开展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方法,增强学生生物安全意识,提高其生物安全防护能力。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生物安全意识;安全防护生物安全防护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下处理和保存感染性物质的过程中采用的一系列防护措施,包括个人防护装备、实验室防护措施、相关仪器设备、物品和管理体系[1-2]。
2003年春,各地发生的医院内医务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SARS感染事件,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等法规和文件。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各级医院临床实验室工作,因此培养其具备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与技能十分重要。
本文结合笔者的临床实验室工作经验和教学实践,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开展生物安全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的做法与体会。
1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问题(1)随意携带与实验无关的物品进入实验室,包括食物、饮料、衣物等。
(2)个别学生没有按要求穿工作服进入实验室,甚至还有衣衫不整、长发披肩等现象。
(3)实验预习不充分,对实验操作流程不够熟悉。
(4)个人生物安全防护意识薄弱。
在实验过程中,个别学生贪图方便,不按要求戴手套、口罩,实验物品使用后不按要求分类存放等。
(5)实验垃圾和废弃物存在混放现象。
2培养学生生物安全意识的做法2.1唤起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结合专业课教学,重温2003年医务人员和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SARS感染案例,分析讨论近年来发生的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重大事故案例,唤起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
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方式,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病原微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实验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实验室消毒技术规范》《临床实验室安全要求和措施》《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法规和文件,让学生熟知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规范。
转基因生物安全课题论文转基因生物与环境安全【摘要】本文综述了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生物安全性,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产品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对转基因生物与转基因产品的管理现状等作了比较祥尽的讨论。
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安全监控,提出了相应的加强管理措施。
【关键词】转基因生物、生态环境、影响、监控措施。
转基因是一种生物体内的基因转移到另一种生物或同种生物的不同品种中的过程,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
转基因是一种自然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只不过在自然界中,基因转移没有目标性,好的和坏的基因都可以一块转移到不同的生物个体。
同时,通过自然杂交进行的转基因是严格控制在同一物种内的(特别是在动物中),或是亲缘关系很近的植物种类之间。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增强农作物的抗病虫、抗逆的能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的方法,将所需要的基因进行定位,分离克隆,然后再将个目的基因,通过载体转移到目标生物品种中。
现代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将亲缘关系较远的生物基因,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到需要的品种中去,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转基因生物是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将分离克隆的单个或一组基因转移到某一种生物所获得的生物品种。
基因转移可以发生在亲缘关系较远的动植物种群之间。
这种亲缘关系较远的动植物种群之间的基因转移使得转基因产品有可能造成人类健康安全问题(如毒性、过敏和抗药性)、生态平衡问题和伦理问题。
许多研究表明转基因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安全已构成风险和威胁,国际和国内正着手制定措施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
1、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1 新的转基因生物对生态的威胁随着基因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新的转基因生物及产品不断问世,更加丰富了人类的生活与环境,但也必须警惕他们可能给生态和环境带来的长期的负面影响。
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开发,中国转基因农作物环境释放的面积已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阿根廷和加拿大。
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论文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医学检验涉及到许多生物样本,其中包括病原微生物、病毒、毒素等危险物质,操作这些物质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感染事故的发生。
本文将对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医学检验专业面临的生物安全问题1.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病原微生物是医学检验中常见的生物危险因素,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等。
在操作这些病原微生物时,若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容易造成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健康构成威胁。
2. 生物样本的污染医学检验中,生物样本的污染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样本污染可能来源于外源性因素,如实验器材的污染,或者内源性因素,如样本本身含有病原微生物。
样本污染可能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影响诊断和治疗。
3. 实验室生物恐怖主义威胁实验室生物恐怖主义是指恐怖分子利用病原微生物、毒素等危险物质进行恐怖袭击。
医学检验实验室作为病原微生物研究的重要场所,容易成为生物恐怖主义的攻击目标。
一旦发生生物恐怖主义事件,将对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产生极大影响。
4. 实验动物的福利问题医学检验专业涉及到许多实验动物,如小鼠、大鼠、兔子等。
在实验过程中,如何确保实验动物的福利,避免或减少其痛苦,是一个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
二、生物安全问题的原因分析1. 生物安全意识不足在一些医学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对生物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生物安全知识和技能。
这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容易发生生物安全事故。
2. 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不足实验室设施和设备是保障生物安全的重要条件。
然而,在一些医学检验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不足,如生物安全柜、防护手套、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缺失,增加了生物安全风险。
3. 管理制度不完善医学检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确保生物安全的关键。
然而,在一些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完善,如实验室准入制度、生物废物处理制度等落实不到位,导致生物安全问题频发。
生物安全论文3000字篇一:生物安全论文浅谈生物安全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关系摘要: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特别是以基因工程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进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在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食品短缺、环境污染等重大问题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并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现代生物技术产业。
然而,基因工程技术也可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风险或危险。
因此,生物安全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生物安全问题,特别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会大大限制生物技术的发展,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1、虽然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类带来极大收益,但也不能忽略其可能会带来的危害众所周知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生物体之间基因的转换与重组,改变生物体原有的一些性能,实现集多种生物体优势于一身,已经为解决人类的粮食和医药短缺以及环境问题带来了美好前景。
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1.1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
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
此外,基因工程药物、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
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便是突出一例。
2 生物技术的不利影响决定了生物安全的存在生物技术改变的生物体或者说经过遗传修饰的生物体及其产品的使用和释放可能会对环境或其他方面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影响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和人类健康,由此产生了人们对生物技术安全的关心,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2.1、目前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达到趋利避害的的目的,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积极发展生物技术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生物安全方面的研究,并制定、发布和实施了一些生物技术安全方面的法规、条例、指南和规定。
实验室⽣物安全论⽂范⽂3篇实验室⽣物安全教育论⽂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物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1.1实验室设施、设备不完善实验室在设计和建设上没有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致使实验室本⾝在建设⽅⾯就没有达到相应标准,如室内流通环节不合理、密闭性差、通风系统过滤器装置不合理等,存在实验室⽣物安全隐患;缺乏与承担教学和科研任务相适应的实验室⽣物安全设施和设备,在影响正常实验活动开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实验室⽣物安全隐患。
1.2⽇常管理不规范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是进⾏实验教学和科研的⼯作场所,操作者在进⾏标本涂⽚、染⾊镜检、分离培养、⽣化鉴定、药敏试验、⾎清分型等不同实验操作时,都要接触各种病原微⽣物及⽣物危险因⼦。
⽇常管理不规范的表现有:个别实验室存在不使⽤微⽣物专⽤培养箱⽽采⽤⼤房间开放式培养微⽣物的现象;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产⽣废弃物所需要的收集、包装和灭活等⽤品与设备不能完全满⾜实验室的⽣物安全要求;有些实验室采⽤没有标志的普通垃圾袋包装⽣物垃圾;学⽣将实验室⼯作服带出实验室个⼈保管,不符合实验室⽣物安全要求。
⽇常管理不规范暴露出许多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验室的⽣物安全管理是⾮常必要的。
1.3学⽣⾃我安全意识薄弱、操作不当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实验课所⽤的标本来⾃病⼈,如临床检验基础、免疫学检验、⽣化检验、微⽣物检验等采⽤⼈体的各种分泌物、排泄物、体液等标本。
即使是学⽣提供的标本,也可能存在诸如⼄肝病毒、流感病毒、痢疾志贺⽒菌、沙门⽒菌等病原菌。
另外,在微⽣物学检验中,经常接触的有三类、四类病原微⽣物以及少数⼆类⾼致病性微⽣物和有害⽣物因⼦,这些都出现在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学⽣常常接触已知和潜在的⽣物危险因素。
⽬前,由于实验室⽣物安全教育未能到位,部分学⽣对于⽣物安全知识了解甚少,没有意识到实验室⽣物安全的重要性,未能认识到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很多安全隐患。
例如有的学⽣进实验室不穿⼯作服,接触阳性标本不戴⼿套,微⽣物接种时不戴帽⼦、⼝罩,有的甚⾄在实验室吃零⾷、喝饮料,将⼲净的书或物品随⼿放在实验台上,将实验废液随意倒在下⽔道⾥,实验⽤过的阳性标本不经处理就扔在垃圾桶⾥,下课不洗⼿或不认真洗⼿。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安全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作为保障生物安全的重要手段,对于预防生物安全事故、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内涵、原则、实施策略以及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并提出进一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原则;实施策略;我国应用一、引言生物安全是指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手段,预防和控制生物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生物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生物安全目标具有关键作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安全风险日益凸显,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内涵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是指为预防和控制生物风险,保障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对生物活动、生物材料、生物设施等进行规范化管理的制度体系。
它包括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生物安全标准、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等方面。
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原则1. 预防为主原则:在生物安全工作中,应坚持预防为主,加强生物风险监测和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生物风险。
2. 依法管理原则: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确保生物安全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 科学管理原则:生物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科学规律,采用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提高生物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 安全发展原则:在生物技术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生物安全,确保生物技术成果的合理应用,促进生物技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实施策略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生物安全立法,制定和完善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为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2. 建立生物安全标准体系:制定和实施生物安全标准,规范生物活动、生物材料、生物设施等方面的管理。
3. 加强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确保生物安全工作的有效实施。
4. 强化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加强生物安全培训与教育,提高从业人员生物安全素养。
生物安全的论文:生物安全与我的未来作者:摘要:根据教授讲解生物安全的具体分类,具体知道了生物安全的定义与发展前途关键词正文我对生物安全的憧憬与希望。
生物安全具体分为食品安全,转基因的利弊,生物入侵,生态学,保护生态学。
生物安全英文名称:biological safety;bio-safety定义1: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那些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而获得的遗传修饰生物体,避免其对生物多样性和人类健康可能产生的潜在影响。
应用学科:生态学(一级学科);保护生态学(二级学科)定义2:狭义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
广义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应用学科:资源科技(一级学科);资源生态学(二级学科)生物安全是新兴专业,发展前景广泛,生物安全是指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以及转基因生物的跨国越境转移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产生潜在的不利影响,特别是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释放到环境中可能对生物多样性构成潜在风险与威胁。
但是也要注意几个问题: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增加目标害虫的抗性;杂草化;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和影响。
生物安全未来的前景很广泛生物安全属于边缘问题,也是各学科的交叉部分。
在实际工作中不泛部门和人员在从事生物安全相关专业。
1、我国的各级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他们承担着动植物和卫生检疫的职责。
严防危险性生物进入我国。
世界各国都有相关机构。
2、国内的各级检疫站。
3、从转基因角度来说,农业部有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在种植业司内),审核所有的国内和国外进入国内的转基因生物实验、生产及加工的安全性问题。
比如,没有她的审定批件,国外数百万吨的转基因大豆油及其他产品不得进入国内。
相应的,各省市也有管理办公室,承担检测、审定和监管职能。
而卫生系统也承担部分工作。
关于生物安全科学性与社会性的讨论摘要:本文通过对生物行业主要技术(包括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现象(包括外来入侵现象)的阐释和安全性评估,在肯定其科学研究价值的基础上,对其可能给社会生态环境带来的风险作出预测,同时阐明构建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重要性。
关键词:生物安全;转基因;克隆;外来入侵种近年来 ,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生物安全问题逐渐成为全球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生物安全是指在科学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中造成对人类健康、生存环境和社会生活有害的影响;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自然或人类活动引起的外来物种迁入,并由此对当地其他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改变和危害;人为造成环境的剧烈变化而对生物的多样性产生有害的影响。
凡此种种均属于“生物安全”的范畴[1]。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同时 ,也存在着误用和滥用的风险,给人类健康、伦理道德等社会领域带来生态风险。
本文仅以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及外来入侵现象三方面所涉及的生物安全问题阐释生物安全的科学性与社会性。
1.转基因生物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1.1转基因生物的发展历程1983 年,世界第一例转基因作物——烟草问世;1986年,首批转基因作物——抗虫和抗除草剂棉花进入田间试验。
1993 年,第一例转基因作物——延熟番茄获得美国农业部批准进入商业化生产种植;1994 年,第一个转基因植物产品——延熟番茄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进入市场。
之后,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可以说分子农业的时代已经到来[2]。
1.2关于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争论毫无疑问,生物工程技术将取代传统工艺和技术,为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轻工业等部门带来无限商机,成为21 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是重组 DNA 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目前还难以预测的危险。
1.2.1转基因生物的环境安全性由于可以使动物、植物、微生物甚至人的基因进行相互转移, 转基因生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界、门概念,实现了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实现的基因转移和基因突变, 具有普通物种不具备的优势特征, 若释放到环境, 会破坏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 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并可能导致对其他动植物的伤害和长期生态平衡的打破。
一些实验和事实已经部分证明了这种担忧,其中加拿大的超级杂草事件、墨西哥玉米基因污染事件、美国斑蝶事件和中国转Bt棉事件是国际上关于转基因作物污染争论中最具影响力的四大事件[3]。
另外,在转基因生物的研究和利用中,遗传稳定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而转基因生物当代或后代中常出现一些变异,主要表现为转基因沉默和染色体变异。
一旦这种不稳定性大规模出现并传播起来, 也不亚于一场灾难。
但由于目前技术上的局限和转基因生物出现的时间不够长等原因,人类确实还无法对转基因技术的安全性作出确实可靠的评价,只能说基因工程在动植物上的应用具有风险性。
但基因产业作为朝阳产业,盲目地禁止或阻止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是不可取的。
只有通过对其潜在威胁进行研究,在现有的技术能力和条件下加以控制, 最大化地保证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使之为人类的生活造福,才是正确的对待方法[3,4]。
1.2.2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就是用转基因生物生产和加工的食品,它可以是活体的,也可以是非活体的。
转基因植物由于采用遗传工程操作的特殊手段,可能存在无法预测的其他性状的改变,从而带来某些转基因植物食品的安全性问题。
在自然条件下存在着许多过敏源 ,在基因工程中如果将控制过敏源产生的基因转入新的植物中,将会对过敏人群造成不利的影响[5],如为了改变大豆的营养,人们曾经将巴西豆的基因转入大豆,而有些人对巴西豆蛋白过敏。
1996年,Nordlee等报道,转基因大豆含有巴西豆的过敏源,可以引起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该产品投放市场的计划因此终止[6]。
1.2.3转基因食品对一些社会伦理观念及道德规范造成的危害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在伦理方面的主要担忧包括:将人类基因转入食用动物是不合适的;用含人类基因的生物体作为动物饲料是对人类的一种不尊重;将转基因动物器官移植给人体受到了伦理学上的异议,有人认为这对于人类和动物都是不仁道的;将动物基因转入食用植物可能会引起一些素食者的特别关注;将某些宗教团体禁止食用的动物基因转入他们通常食用的动物中可能会触怒这些宗教团体等[7,8]。
总之,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应当科学的认知。
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逆转的,以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具有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应以辩证的眼光正确对待。
2.克隆技术的应用概况与安全性2.1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克隆”一词,是“clone”的译音,其含义简单地说就是无性繁殖,指的是生物用体细胞进行无性生殖。
1996年3月英国科学家维尔穆特和坎贝尔领导的科研小组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了“多莉”羊。
克隆羊的诞生,证明了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一样具有全能性。
这一成果被誉为 20世纪最伟大、最有价值的科技突破之一。
2001年11月25日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伍斯特的先进细胞公司序宣布 ,该公司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了含有6个细胞的人类早期胚胎[9]。
2.2关于克隆技术的安全性争论克隆技术在选种育种、医学、免疫学、人类寿命、挽救濒危珍稀生物等方面有着不菲的价值。
然而,克隆技术的负面效应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通过有性生殖所得到的个体,其生命力强于无性生殖的后代,通过克隆技术产生的个体生存能力必然会下降 ,这对进化是十分不利的。
其次,克隆人是对性伦理、家庭伦理、社会伦理的认识 ,对文明社会几千年形成的一套家庭、血缘等伦理道德观造成致命的冲击,同时,在法律上责任的认定也会变得模糊不清[9]。
另外,动物克隆技术本身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如“多莉”是在克隆出 227 头羊中诞生的唯一健康的动物。
可是 ,2002 年1 月6 日苏格兰爱丁堡罗斯林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5岁半的“多莉”患有严重的关节炎,科学家推测这一疾病过早出现在“多莉”身上,很可能是克隆时造成的基因缺失[10]。
3.外来生物入侵及对生态安全的影响3.1外来生物入侵概况我国对外来人侵植物种类的调查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调查发现,我国外来杂草有108种,隶属23科、76属,其中被认为是全国性或是地区性的有15种。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动物所开展了外来植物的调查、编目,发现我国至少有300种入侵植物。
虽然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外来入侵动物种类的系统报道,但诸如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稻水象甲、班潜蝇、松材线虫、蔗扁蛾、苹果绵蚜、葡萄根瘤蚜、二斑叶螨、马铃薯甲虫、桔小实蝇、白蚁、红脂大小蠹等均属于外来有害生物,给农林业发展带来了数以百亿计的经济损失[11]。
3.2外来入侵种的安全性问题3.2.1外来入侵种对本地生态系统影响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将各自的种群限制在一定的栖境和数量,形成了稳定的生态平衡系统。
当一种生物传入一新的栖境后,如果脱离了人为控制逸为野生,在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及传播条件下,极易大肆扩散蔓延,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破坏本地动植物相,危及本地濒危动植物的生存,造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外来入侵种影响生态系统的机理及其带来的生态学影响有:竞争、占据本地物种生态位,使本地种失去生存空间[12];与当地种竞争食物或直接杀死当地物种,影响本地物种生存;分泌释放化学物质,抑制其他物种生长;通过形成大面积单优群落,降低物种多样性,使依赖于当地物种多样物种生存的其他物种没有适宜的栖息环境;大量利用本地土壤水分,不利于水土保持;影响遗传多样性[13]。
值得注意的是,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不同,外来入侵物种对环境的破坏及对生态系统的威胁是长期的、持久的。
当人类停止对某一环境的污染后,该环境会很快开始并逐渐恢复,而当一种外来物种停止传入一个生态系统后,已传入的该物种个体并不会自动消失,而大多会利用其逃脱了原有的天敌控制的优势在新的环境中大肆繁殖和扩散,对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难。
而由于外来物种的排斥、竞争导致灭绝的本地特有物种则是不可恢复的。
因而外来物种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应引起足够的重视[14]。
3.2.2外来入侵种的传入途径外来入侵种传入途径包括有意引入、随人类活动无意传入、自然传入三种,其中无意传入又包括随人类交通工具带人如豚草多发生于铁路公路两侧,最初是随火车从朝鲜传入[15];压仓水带来了近百种外来海洋生物,尤其是外来赤潮生物种加剧了我国沿海赤潮现象的发生;随国际农产品和货物中带人假高粱是20 世纪 70—80年代从美洲国家的进口粮食中传人我国的。
我国海关多次查获号称“松树癌症”的松材线虫;动植物引种中带人如毒麦传人我国便是随小麦引种带人,它与小麦的形态极为相似,很易混杂于引种的小麦中;旅游者带人如我国海关多次从入境人员携带的水果中查获地中海实蝇、桔小实蝇等;北美车前可能是由旅游者的行李粘附带人我国[14]。
3.2.3外来入侵种的扩散机制一般认为外来种的传入扩散过程分为传入、定植(殖 )和扩散三个阶段,但有人对此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如传入期、归化期、促进期、停滞期、扩张期、与本地生物互动期和稳定期等。
虽然很多人承认入侵过程中存在有“停滞期”,但有关停滞期出现在那一个阶段,也有不同的认识。
有人认为在传入和定植之间有“停滞”现象,而更多的人认为在定植和扩散之间存在停滞期。
事实上,每一种入侵种生物都有其自身的入侵特性,扩散过程也不尽一致,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准确阐明每一个入侵过程[16] 。
3.2.4对策控制外来人侵种,应在明确入侵种的传人、扩散机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有效的加以控制。
例如在制定外来种管理法规时,应充分考虑到入侵种传入的各个环节,针对每一传入途径制定相应的法制管理对策。
尤其是对生物引种(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和转基因生物)、交通运输、国际贸易货物、旅游等加强立法监管。
树立和提高生物安全意识尤为重要。
4.我国生物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生物安全问题表现为一种科学上具有不确定性的环境风险,而这种环境风险的发生将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造成重大或者不可逆转的灾难。
实施生物安全的法律保护,需要突破行为与后果之间具有确定性因果关系的传统法律观念,确立和运用风险防范法律原则。
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1993年12月发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农业部1996年7月发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这两部生物安全法规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我国的生物安全管理存在着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缺乏一部国家级的综合性生物安全法规;生物安全的法规体系、风险评估和管生物安全管理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等。
特别是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