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十年发展历程.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8月6日起,欧盟开始执行中欧就光伏产品达成的“价格承诺”,这让国人长吁一口气。但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展开的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下简称双反,却像那只开启潘多拉盒子的手,将一个失衡、不可思议的光伏产业展露于世人面前。青岛太阳能展》

乱象溯源:非市场化

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路径不同,光伏产业走的是一条政策扶持型的路线。

如果对光伏产业近十年来的种种乱象进行梳理,不难发现,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源头,让一切由此滋生。

进入21世纪以来,在人类对新能源的渴求下,风电、生物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不仅成为投资界的宠儿,同时也提升为各国争相支持发展的战略目标。为了解决新能源成本高于传统能源的问题,各国普遍采取了补贴的方法。

本世纪初,德国、西班牙一马当先,推出了补贴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的项目。不久,德国推出了上网电价法,将光伏产业的支持提升到更高的层面。“用一个法规实现了原本不具备经济性的可再生能源能够以市场化的方式发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及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赵玉文如此评价。青岛太阳能展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可再生能源等种种光环之下,特别是在各国政府的政策扶持背景下,光伏产业以出人意料的速度,在世界以及中国,一路狂奔。

数据表明,2002年~2011年这十年间,全球光伏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是53%。而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则更超出人们的想像。2003~2007年这五年间,中国光伏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91.3%。用不到10年的时间,中国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产业。

2003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是12兆瓦,2004年为50兆瓦。而到了2005 年,产量一下猛增到139兆瓦,2006年达到400兆瓦。2007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首次达到1088兆瓦,超过日本(920兆瓦和欧洲(1062.8兆瓦,一跃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的第

一大生产国。同在2007年,我国光伏组件产量也达到世界第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7年底,国内光伏组件产量达到1717兆瓦,比上年增长138%。青岛太阳能展

光伏企业也由此猛增。据赛迪智库光伏研究所统计,2007年国内从事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企业达50余家,硅锭/硅片生产厂家超过70家,光伏组件生产企业共计200多家。目前全球前十大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和组件企业中,中国分别占据4、6、6和6席。

即使是经历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寒冬,2011年中国的光伏产业仍然势头不减。多晶硅产量达到8.4万吨;太阳能组件产量达到21GW,同比增长100%,占全球总产量的60%;行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

中国当之无愧地成为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最快、产量最大的国家。

乱象之一:跟风效应

有人说,中国加入这场光伏豪赌,是无锡尚德的财富神话催生出来的。

2000年,施正荣还只是一个怀揣着几年打工钱回国创业的海归,在一次游说失败之后,他找到了无锡市市政府。后者慧眼识珠,让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有限公司等8家国企凑了650万美元入股,与施正荣共同融资成立无锡尚德,并做好了打水漂的准备。此时,施正荣本人以技术股和40万美元的现金入股,占公司25%的股份。

何曾想,2005年12月14日,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开盘价即冲到20.35美元。以此计算,持有6800万股股权的施正荣身价暴涨到13.84亿美元,当日即跻身中国百富榜前五名。之后公司股价又涨至40美元,2006年,施正荣身家更是暴增至23亿美元,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青岛太阳能展

从40万美元到20亿美元,施正荣的身价在6年的时间内增长了5000多倍。这种令人眩晕的财富效应,瞬间引爆了国内对光伏产业的极大热情。

短短数年内,全国先后建立了几十个光伏产业园,不少老牌企业和上市公司亦纷纷转型,包括浪莎集团、波司登、三星等都先后宣布进军光伏行业。青岛太阳能展

从2005年起,不到两年时间,相继有10家中国光伏企业在海外上市。除了无锡尚德之外,还有浙江昱辉、苏州CTS、江苏林洋、常州天合光能、保定英利、江苏浚鑫等。2008年2月,深圳拓日和锦州阳光分别在国内及中国香港上市。截至2012年8月,十大国外上市的中国光伏企业中,前8位的市值都在1亿美元以上。

立项、投资、买设备、建厂房、出产品,在这场对无锡尚德的追随中,究竟有多少钱砸向光伏产业?从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2009年对多晶硅项目建设的统计中,也许可以窥见一斑。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上半年,国内多晶硅项目已建、在建或拟建的已有50家之多,已建成产能接近6万吨,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在这场疯狂的追逐中,不仅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有乡镇企业;不仅有地方政府,风险投资,还有游资。青岛太阳能展

对于这种恣意的增长,有人笑言,任何对于光伏产业的预测,都将是一件危险而可笑的事情。

有人痛心疾首,中国现在搞什么产业,都是四个“一窝”:一旦出现新兴产业,都是“一窝热”;而当热到一定程度,则成“一窝疯”;重复建设之后,就是“一窝斗”;竞争白热化,就面临“一窝死”。这无疑是对资源的极大浪费。

乱象之二:两头在外

如果说,追逐财富是光伏产业狂飙的原动力,那么,欧洲光伏市场的巨大需求,则为这场疯狂的追逐安装了加速器。

中国的光伏行业是一个奇怪的产业,号称“两头在外”,即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且九成以上的产品需要出口国外。

这在中国制造业的历史上,几乎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由于制作太阳能电池板需要高达99.9999%以上的高纯度多晶硅,国内的提纯技术在早期尚未达到,因此多晶硅的供应一度被国外垄断。2008年10月,多晶硅价格在电池组件供不应求及多晶硅国内产能严重不足的共同作用下一路飙升,从每公斤50美元上涨至500美元。由此,还派生出另一个奇特的现象:“拥硅为王,达产成金”,大有得“硅”者得天下的气势。

虽然原材料问题在后期已经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到2009年,多晶硅的进口依存度已经下降到60%,但“市场需求在外”这个行业的痼疾,一直挥之不去,并最终引发了一场汹涌澎湃的贸易争端。

在国内光伏用户市场尚处于萌芽状态时,欧洲作为全球光伏发电的第一大主要市场,安装量占世界总量的60%以上,表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过去五年间,中国光伏产业的产量连续世界第一,占据欧洲超过一半的市场。青岛太阳能展

2011年,中国出口约358亿美元光伏产品,其中向欧盟出口了总价值210亿欧元约合265亿美元,1665亿元人民币的太阳能面板和相关部件,出口量占中国光伏出口总量的七成。2012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对欧洲的出口额虽然同比下降45%,至111.9亿美元,但这仍占我国光伏产品总出口额233亿美元一半以上的份额。

欧洲无疑是中国光伏产品最大的出口所在地,如果再加上美国,整个欧美市场就占到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80%以上。而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的光伏产品已经垄断其中的六成。

面对如此巨量的中国光伏产品,一些欧洲人士表现出强烈的异议。

在欧盟“双反”案中表现激进的欧盟贸易委员(以下简称欧委会德古赫特表示,欧委会认为中国光伏企业向欧盟市场的倾销幅度高达112.6%,对欧盟光伏产品的损害程度约为67.9%。欧委会同时认为中国的产品导致欧盟相当数量的光伏企业破产,并影响到欧盟约2.5万个就业机会。

持相同的看法,负责“双反”调查的欧委会贸易总司提出建议,欧盟应该从6月6日起对华加征平均税率为47%的临时性反倾销关税。虽然这一建议在7月中欧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