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4
2020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四)2020 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全真模拟试题及答案(四)知识点概要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经济基础的内涵。
上层建筑的含义。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规律。
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
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斗争的含义和作用。
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改革的性质和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
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二重性。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
人的本质。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个人与社会历史。
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一、单项选择题1. 唯物史观的创立,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
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根本区别在于A. 是否承认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B. 是否承认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C. 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 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2. 阿尔都塞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在一切时候都固定不变的,它随着矛盾的多元决定和它们的不平衡发展而变化着” ,经济、政治、理论等交替起第一作用。
这一“多元决定论”是A. 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B. 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C. 超越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之上的正确观点D.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决定论的有益补充3.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A. 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人口因素D.社会意识4. 恩格斯指出:“在历史上出现的一切社会关系和国家关系,一切宗教制度和法律制度,一切理论观念,只有理解了每一个与之相关的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从这些物质条件中被引申出来的时候, 才能理解。
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历史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意识形态是生产力关系的表达和反映。
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基于实践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的实践哲学提出了“人的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这个思想,即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也是基于这一观点。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和社会的发展是通过人类实践的过程实现的。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推动历史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因此,唯物史观重视人类实践和生产力的发展,认为这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
唯物史观的出发点还包括对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认识。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独立于人类意识之外的存在。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认识这个物质世界,而物质世界的发展也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
此外,唯物史观也强调人类自身的历史变化和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发展,而人类自身的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形态的变革。
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唯物史观强调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我们需要通过实践了解和掌握世界规律,才能更好地进行改造和创新。
其次,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我们需要努力提高生产力水平,改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第三,唯物史观强调了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统一,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这种统一的关系,积极推动人类自身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总之,准确把握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我们需要从实践出发,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人类自身的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实践,推动世界进步和发展。
唯物史观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实践,以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注意和法国阶级斗争历史学派为理论前提,进行科学研究中形成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社会从片面发展走向全面发展的历史,也是社会追求全面协调、和谐发展的过程。
马恩通过阐明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并对唯物史观的前提、实质和结论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从而得出了:“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把同这种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方式即各种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从市民社会作为国家的活动描述市民社会,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阐明意识的所有不同理论的产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而且要追溯到它们产生的过程……这种历史观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
”1实践是唯物史观的根基黑格尔把自己的哲学比做黄昏起飞的猫头鹰,表示自己的哲学只用于解释和思辨,而不参与现实社会。
马克思亲身的现实经历使他认识到黑格尔的体系看似完满,却有许多漏洞对现实毫无益处。
于是,马克思将视野转向实践,并从具体的实践中解读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在1845年春写作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已经包含了唯物史观的萌芽。
《提纲》开篇第一节马克思写到:“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p1)这里,马克思十分明确强调了自己哲学的创新之处在于对“对象、现实、感性,”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即从人的实践去理解世界。
“实践不仅是认识论和历史观的基础,更重要的,它是世界观的基础,是观察世界的基本的思维方式。
”[3](p57)2.交往、劳动、分工等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详细分析了交往、劳动、分工等对于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的作用,考察了近代大工业到来以后生产与交往发展的特征,科学地预言了交往、分工发展对于人类历史持续影响的前景和方向。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唯物史观的开端摘要:《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现实的个人不仅是唯物史观的开端,而且实现了马克思人学的质的飞跃,摆脱了传统“抽象的个人”对马克思的困扰,实现了具体的、实践的、现实的个人的转变。
目前,理论界对待这一重要范畴还存在着一些争议,但是现实的个人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取得了不错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继续加强研究。
关键词:现实的个人;实践;生产力;社会关系一、“现实的个人”的问题提出自哲学诞生以来,几乎所有的哲学家,都曾对人的自身奥秘进行过探究。
正如恩斯特·卡西尔在他的《人论》一书开篇中提到的:“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在各种不同的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己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不可动摇的中心。
”[1](P.3)正基于此,有人也把哲学史也叫人类史。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在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发表以后,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与人的关系关注的越来越多。
存在不存在马克思主义人学?这曾经一度在西方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曾长期得不到重视,一直把人道主义当作修正主义来批判,认为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绝不相容,片面强调马克思的科学性,致使我国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研究起步比较晚。
近几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的探讨方兴未艾,其中关涉的一个主题就是对个体生存和命运的关注,个人观问题成为人学问题的核心。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现实的个人”概念,实现了人学思想的一次重大变革,也奠定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前提。
通过这个唯物历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来透视个体的生存发展、社会关系的建立、社会历史的演变、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等问题,对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當代性有重要意义。
二、关于“现实的个人”国内研究状况(一)国内研究现状尽管就整个《形态》文本来说,它在保存过程中存在着部分遗失和残缺的问题,仅《手稿》中的第一章,我们现在就有多个版本的出版,梁赞诺夫版、阿多拉茨基版、巴加图利亚版、广松涉版、历史考证版等多个版本,由于编者对手稿的理解不同、编辑指导思想不同、对材料的取舍和编排方法不同,所以版本之间有很大差别,但我们对《形态》中的“现实的个人”的研究始终未停步。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思考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唯物史观,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是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利益是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主张,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是人民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果。
历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利益。
在发展历史的过程中,人民是发展的主体,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因此,历史的发展应该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提高人民的素质和生活水平。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革命时期,这一思想为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实现人民的解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
在中国建设和改革时期,这一思想则为实现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幸福生活提供了指导。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是一种哲学观点,主张人类和人类的需求应该放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这种观点认为,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所决定的,而不是天命或者超自然力量所主导的。
它认为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
在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中,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基本力量。
人类的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由人类在不断实践中发展和进步的。
这种观点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只有将人类和人类的需求放在中心,才能真正推动历史的发展,实现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类的价值和尊严。
这种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被视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个体,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
在这种观点下,社会应该以人为本,为人民服务,尊重人类的自由、权利和尊严。
同时,也要重视人类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发掘,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社会发展中得到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总之,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是历史发展的主导力量,历史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人类的需求应该放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
这种观点倡导尊重人类的尊严和价值,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繁荣。
论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与思想政治教育从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提出的历史背景谈起,以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的具体阐述,并探讨了“现实的个人”对我们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的启示。
标签:德意志意识形态;现实的个人;思想政治教育《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集中批判了黑格尔以后的思辨哲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
在《形态》的第一部第一章中,马克思恩格斯全面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中对唯物史观前提和出发点的论述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础,同时对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把对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对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研究马克思的哲学理论是在对德国哲学批评中提出的,它是对德国思辨哲学批判的总结。
19世纪30至40年代,黑格尔哲学在德国占统治地位,他的唯心主义渗透到各个领域,当时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大都受到他的影响。
但是,黑格尔为了维护基督教在德国的国教地位,甚至调和哲学同宗教的矛盾,认为二者的对象一致。
这就引起了某些青年哲学家的不满。
他们起来批判黑格尔,批判宗教,他们的批判是从神学开始的。
施特劳斯、布·鲍威尔、费尔巴哈和施蒂纳是这个批判运动的主要代表。
施特劳斯提出基督教的本质只能从人类历史的那个“实体”中得到解释,即“实体说”;布·鲍威尔提出基督教的本质不是人类历史的那个“实体”而是普遍的人类自我意识;费尔巴哈提出基督教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最的自我异化,神的本质是“人”;施蒂纳在批判了前三位哲学家的基础上,提出“唯一者”,世界上除了“我”.不存在抽象的“我”,他不承认在“我”之上或“我”之外的任何权威。
世界上的一切在这里都被归结为“我的所有物”。
这样,从神学开始的、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同神学的矛盾的德国批判运动,最后就演变为关于人的本质以及怎样反对现实的争论。
这些哲学家们虽然从不同方面论述自己的观点,但是实质上都主张“意识决定生活”及“从意识出发”的观察方法,因而都必然陷入了唯心史观的巢穴。
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摘要:唯物史观“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即把“从事实际活动的人”当作其理论的出发点,通过对现实的个人的主体价值活动的考察分析,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的客观规律性,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人自身。
社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关键词:唯物史观以人为本历史观一、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来看,它是以人而且是“现实中的个人”为出发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和回声的发展。
”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近代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区别,不是在于是不是从人出发,而在于从什么样的人出发。
近代唯心主义历史观的错误也不在于它们是从人出发解释历史,而在于它们是从“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时指出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解释,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解释,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谈到的是‘人自身’,而不是‘现实的历史的人’”,因而它们没有看到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特别是体现在人们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以此为基础的现实社会关系之中,从而把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就是把“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由此导致了各种各样的唯心主义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扬弃和超越费尔巴哈的人的本质观,完成了从抽象的人到历史的现实的人的转变。
因此,他们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从“现实的个人”出发,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它们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活动所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原选择题第3章第3章二、多项选择题1.社会存在包括(ABC)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C.经济关系D.全部社会关系E.社会生活的精神生产活动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E社会意识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发展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CD)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E社会意识对经济具有反作用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段话说明(ABCD)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E.在一定程度上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5.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因为(ACDE)A.生产方式是生活资料的谋得方式B.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C.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的面貌D.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E.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6.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这是因为(ABCE)A.人口因素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B.人口生产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C.人口生产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D.人口生产不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E.人口生产的社会形式受生产方式制约7.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AB)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E.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水平8.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AB)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E.社会形态是由偶然因素所决定的9.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CD)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E.指出阶级斗争只有暴力革命一种形式10.“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ACD)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E.前者是唯心史观,后者是唯物史观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单项选择1、社会存在是指( D )A.生产力各要素的总和B.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D.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2、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A.地理环境的优劣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C.社会风气的好坏D.人口增长的快慢3、社会意识是( C )A.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B.社会的教育活动过程C.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D.社会的普遍交往过程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 A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历史继承性D.它具有相对独立性5、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C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D.社会生产与社会消费的关系问题【正确答案是】:C6、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B )A.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B.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C.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D.人与劳动资料之间的关系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 A )A.促进生产力发展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B.生产资料公有制还是生产资料私有制C.社会化的大生产还是个体小生产D.封闭的自然经济还是开放的市场经济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史学概论复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历史本体论:历史学的本体论就是关于历史现象(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个人,人群,事件和过程)存在的本源和性质的观点或理论,其核心是社会历史观。
2.历史认识论:史学认识论是关于人们的历史认识的性质和特点的观点和理论。
3.兰克学派:兰克学派是由德国史学家兰克开创的学派,其主要观点有:a,科学历史学:一是“客观主义”的态度,二是科学研究的方法。
b,史学本体论:他强调精英人物的目的、意志和动机体现着时代精神,决定着历史的进程。
c,史学研究方法:他强调从精心考证过的第一手史料中领悟精英人物的思想、目的和动机,进而对历史人物和事件作出具体的“个别描述”,而避免进行任何总体性或理论性的概括,认为这样才能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4.年鉴学派:年鉴学派是由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于1929年创立的,它得名于是年发刊的《经济与社会史年鉴》。
他们追求总体史学,反对政治史;提倡运用跨学科和回溯复原的研究方法;关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广泛采用各种文字与文字史料进行研究。
为现当代法国史学和世界史学留下了宝贵的史学遗产。
年鉴学派的第二阶段是布罗代尔时代,他在继承总体史的基础上提出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的三种历史时段理论。
第三个阶段是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勒高夫和拉杜里,他们热衷于研究历史人类学和心态史,重视历史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更新。
5.校法四例:1931年陈垣发表《元章典校补释例》,其中总结校勘学方法为“校法四例”。
即对校法(以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校),本校法(以同一本书前后互校),他校法(以他书校本书)和理校法(根据书本的体制和遣词造句的特点或事物的常理校对),为以后校勘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6.二重证据法:王国维1925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以作为古文献的“纸上材料”与考古所得的“地下新材料”相结合以考证古史的方法,将乾嘉学派的考据方法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科学新方法相结合,“不绌旧以就新,亦不绌新以从旧”,取得了杰出的学术成就,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和考据学的重大革新。
第三节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人唯物史观之所以被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从理论体系来看,是因为它的前提或出发点是人,它的归宿点也是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就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种观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
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它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
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着的人。
只要描绘出这个能动的生活过程,历史就不再像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主体的想象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6~67页;第73页。
)。
“现实的个人”(real individuals)或“现实的人”(real men)这个前提或出发点,是针对着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用以作为他们的理论前提的抽象的“人”而提出来的,指的是真实的、“有生命的人”(living men),而不是唯心论者和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所说的那种“幻想中的人”。
它的含义与后者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本区别:1,它首先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他们虽然“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但绝不是唯心论者所认为的在历史过程中不发挥任何作用的“消极的、精神空虚的”群氓(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3~109页。
),而是“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平凡的劳动从事着变革现实的“自主活动”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72页;第123~124页。
)。
劳动大众虽然首先是在物质生产领域创造历史,但也是在社会、政治和精神领域创造历史的基础力量。
“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
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04页。
)。
2,它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或“隶属于一定阶级”的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第118页。
),而不是唯心论者或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想象的“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
在阶级社会中,现实的人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阶级,也包括在物质和精神生产中占居支配地位的统治阶级。
阶级的分化本来是现实的人群由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结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84页;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526,632等页;同书第4卷,第700~701页。
),由此产生出来的支配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统治阶级,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在一定条件下是社会上“有用的甚至必要的”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15页。
),而且还“决定着某一历史时代的整个面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99页;并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
)。
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劳动大众不得不以几乎全部时间从事笨重的体力劳动,在那样的时代,社会管理和精神劳动领域的“历史的进步整个说来只是极少数特权者的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6页。
)。
因为那时的统治阶级虽然在与被统治阶级的关系上是统治者和压迫者,但同时又是履行社会公共职能和经济文化职能的“精神劳动”的承担者。
但是,即使统治阶级中专门从事“精神生产”的那部分人,也不是历史唯心论者所设想的超现实的“精神”的化身,也是现实的人的一部分。
而且,归根到底,统治阶级存在的现实性、合理性的限度,取决于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大众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程度。
劳动阶级反抗剥削压迫的阶级斗争的水平,随着劳动群众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而提高。
由于社会的人的活动的“基本形式当然是物质活动,一切其他的活动,如精神活动、政治活动、宗教活动等取决于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所以统治阶级的活动一旦越出劳动大众的物质活动所需要或所能容许的限度,立即就会由“必要的”社会阶级变成“多余的”社会阶级,迟早要被劳动群众抛弃。
劳动阶级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要的”,“从来没有一个时期社会上可以没有劳动阶级而存在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15页。
)。
而且,正因为他们从事的物质活动从根本上决定着其他社会活动的性质和方向,所以他们在任何时候都是现实的人中的主体部分或基本部分。
3£¬ 3,它是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人,而不是历史唯心论者设想的那种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
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在再生产的行为本身中,不但客观条件改变着,例如乡村变为城市,荒野变为清除了林木的耕地等等,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494页。
)。
因此,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发展过程,是现实的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自我改变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的人通过最原始的劳动从其他动物界分离出来,那时他的个人力量极其微弱,“个人尚未成熟,尚未脱掉同其他人的血缘联系的脐带”(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96页。
);“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
“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
只有到18世纪,在‘市民社会’中,社会结合的各种形式,对个人说来,才表现为只是达到他私人目的的手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
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高度发展,劳动者的生产和交往活动愈加发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也愈加发展到更高水平,逐渐从孤立的、甚至互相猜忌和对立的个人,转变成“世界历史性的个人”,转变成消除了“一切自发性”的“完全的个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那时他们就要建立“每个人的自由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
正因为现实的人有这样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马克思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2页。
);也正因为此,马克思、恩格斯把历史最终归结为现实的人“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4页。
),“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2页。
)这就使我们看到,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着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还是以想象中的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本的分水岭。
以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就能科学地阐明现实的人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如何在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下发展的历史过程,阐明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以自身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推动着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和精神活动等等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从而把历史发展的动力归结为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和与之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发展,由此形成具有完整科学体系的唯物史观或实践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而一切以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或他们的永恒不变的“人性”为前提的理论,必然导致唯心史观,因为它们把整个历史过程看作是抽象的“人”及其“意识”的活动过程,用这个抽象的“人”“强加于迄今每一历史阶段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
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质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把后来阶段的普通人强加于先前阶段的个人并以后来的意识强加于先前的个人。
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一开始就撇开现实条件,所以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0页。
)这样就必然把历史的动力归结为“精神”、“意识”等等。
以抽象的人为前提,实际上就是以抽象的“人性”或“意识”为前提,也就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
符合现实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他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
唯物史观虽然反对唯心史观以抽象的“人性”、“意识”、“精神”等等作为观察和解释历史的前提,但并不否认人性、意识、精神等等因素在历史上的作用,它只是要求对这些因素做科学的研究。
最常见的一种对唯物史观的责备,就是说唯物史观只讲阶级性,否定人性。
当唯物史观遭到“左”的思想和路线扭曲的时期,确实存在这样的偏颇。
但这不是唯物史观本身的过错。
唯物史观肯定人性的存在。
它只是反对唯心史观把人性看作永恒不变的抽象本性,例如抽象为“善”的本性或“恶”的本性,或“私欲”、“占有欲”、“财富欲”、“权力欲”……等等本性。
其实,人们常说的人性,不过是指人们在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正因为此,人性不可能是永恒不变的。
人性必然要随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实际生活过程的改变而改变。
例如,恩格斯在《爱尔兰史》手稿中曾引用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拉本关于古爱尔兰人吃人和杂乱性交习俗的记述:“关于这个国家(耶尔讷),我们可以谈到的唯一令人置信的一点,就是它的居民比不列颠人更野蛮,因为他们是食人者,而且是可怕的贪食者;吃父母的尸体,并公开和别人的妻子以及自己的母亲和姊妹发生肉体关系,这对他们来说是完全合乎规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