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领域小蝌蚪变青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一、教学目标:1. 了解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幼儿环保意识,关爱动物。
二、教学内容:1. 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2. 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 环保意识教育。
三、教学准备:1. 图片素材:蝌蚪、青蛙的图片。
2. 实物模型:蝌蚪、青蛙模型。
3. 教学视频: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的视频。
4. 环保材料: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等宣传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邀请幼儿观察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名称,讨论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观看教学视频:播放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的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蝌蚪到青蛙的变化。
3. 分组讨论: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观察一只蝌蚪模型,讨论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并展示讨论结果。
4. 环保教育:讲解环保知识,引导幼儿关注生态环境,提出保护青蛙的建议。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保护环境和关爱动物的重要性。
五、作业与评价: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身边的青蛙和蝌蚪,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并拍摄一张与青蛙或蝌蚪的合影。
2. 评价:通过幼儿的作业、课堂表现和参与度,评价他们对蝌蚪到青蛙成长过程的掌握程度,以及环保意识的提升。
六、教学活动:1. 观察实践: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青蛙和蝌蚪,让幼儿亲身体验并了解它们的生长环境。
2. 手工制作:指导幼儿制作青蛙和蝌蚪的手工作品,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幼儿进行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青蛙和蝌蚪,模拟它们的生长过程。
七、教学策略:1. 生动讲解: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提问幼儿,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回答问题。
3. 情景教学: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兴趣和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3.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蝌蚪和青蛙的区别2. 蝌蚪变青蛙的过程3. 实验操作:观察蝌蚪4. 实验操作:观察青蛙5. 保护生态环境三、教学准备:1. 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视频资料2. 实验材料:蝌蚪、水族箱、观察工具(如放大镜)3. 青蛙的图片、视频资料4. 环境保护的宣传资料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资料,让幼儿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区别,引导幼儿观察并提出问题:“你们发现蝌蚪和青蛙有什么不同?”2. 讲解:讲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让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
3. 实验操作:观察蝌蚪。
让幼儿亲自观察蝌蚪,使用放大镜观察蝌蚪的形态、生活习惯等,并记录观察结果。
4. 实验操作:观察青蛙。
让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生活习性等,并记录观察结果。
5. 总结: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了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6.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让幼儿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了解幼儿对蝌蚪和青蛙的认识。
2. 收集幼儿的观察记录,分析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调查幼儿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了解幼儿对保护生态环境的态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实验了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难点:让幼儿理解蝌蚪和青蛙的区别,以及蝌蚪如何变成青蛙。
七、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幼儿通过观察蝌蚪和青蛙,了解它们的生长变化。
2. 实验法: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观察蝌蚪的生活习性。
3. 讨论法: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观察心得,培养幼儿的沟通能力。
八、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资料,让幼儿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区别。
2. 讲解:讲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让幼儿了解青蛙的生长变化。
3. 实验操作:观察蝌蚪,让幼儿亲自观察蝌蚪的生活习性。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蝌蚪和青蛙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不同,知道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蝌蚪和青蛙的兴趣,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
2. 了解蝌蚪和青蛙的生活习性。
3. 知道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幼儿认识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难点:让幼儿知道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四、教学准备1. 教具: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视频、实物等。
2. 材料:蝌蚪和青蛙的手工材料、实验材料等。
3. 环境:宽敞的活动空间,舒适的学习氛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歌曲、游戏等方式,引出主题,激发幼儿兴趣。
2. 基本部分:a. 观察蝌蚪和青蛙的图片,让幼儿说一说它们的外形特征。
b. 观看蝌蚪和青蛙的视频,让幼儿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c. 进行蝌蚪和青蛙的实验,让幼儿亲身体验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
d. 制作蝌蚪和青蛙的手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
3. 结束部分:通过总结、回顾,让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幼儿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4.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周围的青蛙和蝌蚪,记录它们的生长变化过程。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引导幼儿主动探究蝌蚪和青蛙的特征。
2. 利用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具,帮助幼儿直观地了解蝌蚪和青蛙的生活习性。
3. 通过歌曲、游戏、手工制作等形式的互动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蝌蚪和青蛙的认识程度。
2. 评价幼儿在手工制作、实验操作等环节的表现,检验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关注幼儿在活动结束时的情感态度,评估他们对关爱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动物园或水族馆,观察更多的蝌蚪和青蛙,丰富他们的直观经验。
蝌蚪变青蛙:小班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观察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观察、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认识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
2. 了解蝌蚪和青蛙的生活习性。
3. 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如何变成青蛙。
三、教学准备:1. 蝌蚪和青蛙的图片或实物模型。
2. 放大镜、观察盒等观察工具。
3. 教学视频或PPT。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引导幼儿观察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发幼儿对蝌蚪和青蛙的兴趣。
2. 观察蝌蚪:用放大镜观察蝌蚪的外形特征,如身体、尾巴等。
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生活习性,如吃食、游动等。
3. 观察青蛙:展示青蛙的图片或实物模型,让幼儿观察青蛙的外形特征,如身体、四肢等。
引导幼儿了解青蛙的生活习性,如跳跃、捕食等。
4. 观察蝌蚪生长过程:播放教学视频或展示PPT,让幼儿观察蝌蚪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如何变成青蛙。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观察家附近的蝌蚪和青蛙,记录它们的生活习性,并拍照或画下来。
2.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进行户外实践活动,如参观动物园、水族馆等,让幼儿亲身体验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培养幼儿关爱动物的情感。
六、教学策略:1. 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实物模型等,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采用观察法,引导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蝌蚪的外形特征,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3. 采用视频播放法,让幼儿观看蝌蚪的生长过程,了解它们如何变成青蛙。
4. 采用互动交流法,引导幼儿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蝌蚪和青蛙的认识程度。
2. 课后收集幼儿完成的作业,评价他们对蝌蚪和青蛙生活习性的了解。
3.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在家庭中对蝌蚪和青蛙的关注程度及观察实践活动的情况。
主题:幼儿园小蝌蚪变青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蝌蚪是青蛙的幼虫,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幼儿对自然生物的兴趣。
3. 引导幼儿关注和保护生态环境,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1. 让幼儿了解蝌蚪的特点和青蛙的特点,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
2.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深入了解生物的生长变化。
三、教学难点1. 让幼儿理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长变化过程。
2. 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活蝌蚪和青蛙的模型或实物。
2. 水族箱或玻璃容器。
3. 青蛙和蝌蚪的图片或录像资料。
4. 教学课件和教学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观察蝌蚪和青蛙的图片或实物,让幼儿感受生物的生长变化,引发幼儿对生物的好奇心。
2. 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了解蝌蚪和青蛙的生长特点和生长过程,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和提问,引导幼儿搭建水族箱,观察蝌蚪在水中的生长过程。
3. 实验活动:组织幼儿进行小实验,让幼儿在水族箱中观察蝌蚪的生长变化,记录观察结果并进行讨论。
4.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观察蝌蚪和青蛙的生长录像资料,引导幼儿进行思考和总结,让幼儿对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有更深刻的认识。
5. 结束环节:教师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鼓励幼儿关注和保护自然环境。
六、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是否积极参与实验活动。
2. 是否成功激发幼儿对生物的兴趣,是否能够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和思考。
七、教学效果评价1. 通过观察幼儿在实验活动中的表现和听幼儿对生长变化的描述,评价幼儿对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是否有了深入的了解。
2. 通过问答环节和小结论,评价幼儿是否对蝌蚪到青蛙的生长过程有深刻的认识,评价教学效果是否符合预期目标。
八、教学反思与调整1.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观察幼儿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加强对幼儿的引导和激发兴趣。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通过观察蝌蚪,了解蝌蚪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
2. 引导幼儿探索蝌蚪变成青蛙的原因,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
3. 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幼儿了解蝌蚪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
2. 引导幼儿探索蝌蚪变成青蛙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1. 帮助幼儿理解蝌蚪和青蛙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准备:1. 蝌蚪若干只。
2. 观察容器若干个。
3. 记录表格一份。
4. 画笔、画纸若干。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向幼儿介绍蝌蚪,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观察:教师分发观察容器,让幼儿将蝌蚪放入容器中,观察蝌蚪在水中的活动。
3. 探索:教师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成长过程,让幼儿发现蝌蚪变成青蛙的原因。
4. 记录:教师提供记录表格,让幼儿将观察到的蝌蚪的生长过程记录下来。
5. 创作:教师引导幼儿用画笔和画纸记录下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7. 拓展:教师带领幼儿讨论如何保护蝌蚪和青蛙,培养幼儿的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和记录,评价幼儿对蝌蚪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的了解程度。
2. 通过幼儿的分享和讨论,评价幼儿对蝌蚪变成青蛙原因的理解程度。
3. 通过幼儿的画作,评价幼儿对蝌蚪变成青蛙过程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建议:1. 针对幼儿的观察能力,建议教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细心观察蝌蚪的生活习性和成长过程。
2. 针对幼儿的探究精神,建议教师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蝌蚪变成青蛙的原因。
3. 针对幼儿的保护意识,建议教师在活动中强调保护蝌蚪和青蛙的重要性,引导幼儿养成爱护大自然的习惯。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幼儿参观青蛙的人工养殖场所,让幼儿更加直观地了解青蛙的生活环境和养殖方法。
2. 开展“保护青蛙”主题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宣传海报、演讲等形式,提高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
3. 邀请青蛙专家来园进行讲座,让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青蛙的生态特点和保护措施。
小蝌蚪变青蛙教案小班教案标题:小蝌蚪变青蛙教案(适用于小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观察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蝌蚪的生长过程。
2. 蝌蚪和青蛙的外貌特征。
3. 蝌蚪和青蛙的生活习性。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实物展示蝌蚪和青蛙的形态。
2. 小组合作的活动材料,如拼图、绘画纸、颜料等。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入话题:请学生观察图片或实物,询问他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
- 引发学生兴趣:向学生提出问题,例如“你们知道蝌蚪是如何变成青蛙的吗?”或“你们想知道蝌蚪和青蛙有什么不同吗?”- 激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蝌蚪和青蛙的了解或猜想。
2. 探究(15分钟)- 展示蝌蚪和青蛙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貌特征。
- 向学生解释蝌蚪是青蛙的幼虫,它们通过蜕变过程逐渐变成青蛙。
-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蝌蚪和青蛙的生长过程,并引导他们描述这个过程。
3. 拓展(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予一份蝌蚪和青蛙的拼图。
- 引导学生合作完成拼图,并在完成后讨论他们所观察到的变化。
- 鼓励学生使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他们的观察结果,例如“蝌蚪长出了四条腿”或“青蛙的身体变得更大了”。
4. 总结(5分钟)- 回顾蝌蚪变青蛙的过程,让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总结所学内容。
-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对蝌蚪和青蛙的新认识或发现。
教学延伸:1. 给学生提供绘画纸和颜料,让他们绘制蝌蚪和青蛙的形象。
2. 带领学生到室外或实地考察,观察蝌蚪和青蛙的生活环境。
3. 鼓励学生带来自家附近的蝌蚪或青蛙,进行观察和分享。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包括他们对蝌蚪和青蛙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2. 收集学生完成的拼图和绘画作品,评估他们对蝌蚪和青蛙外貌特征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对蝌蚪和青蛙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班优秀健康教案《蝌蚪宝宝变青蛙》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蝌蚪宝宝变青蛙的过程;
2.观察和描述蝌蚪宝宝和青蛙的不同特征;
3.培养探究和观察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和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蝌蚪宝宝变青蛙的过程;
2.观察和描述蝌蚪宝宝和青蛙的不同特征。
三、教学准备
1.一缸蝌蚪或绿豆等材料;
2.大头针或标签纸、笔;
3.照片、卡通图或图书等教具。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教师出示一张蝌蚪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蝌蚪的形态特征,并带领学生进行唱蝌蚪变青蛙(变的,变的,蝌蚪宝宝长大变青蛙!)的歌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学习环节
① 了解蝌蚪宝宝变青蛙的过程
学生观察蝌蚪宝宝,教师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详细讲解蝌蚪的生长过程,介绍蝌蚪宝宝到成为青蛙的各个阶段,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奥妙。
② 观察和描述蝌蚪宝宝和青蛙的不同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蝌蚪宝宝和青蛙的形态特征,手工制作昆虫标本或用笔记妥善标注,做到了解蝌蚪宝宝和青蛙的特征和不同之处。
3. 拓展环节
教师召集小组,针对蝌蚪宝宝的生活环境问题,让学生议论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倡导爱护小动物和环境。
五、教学反思
该节课是一堂生动、有趣的生命科学课,既发挥出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又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多方面地观察生物特征,从生物的分类和命名入手,引
导学生探讨它们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增强了学生的学科学习激情。
小班科学领域蝌蚪变青蛙活动设计流程示例文章篇一:《小班科学领域蝌蚪变青蛙活动设计流程》嗨,大家好!今天我要给大家分享一个超级有趣的小班科学活动,就是关于蝌蚪变青蛙的哦。
一、活动目标1. 知识目标小班的小伙伴们要能知道蝌蚪是青蛙的宝宝,了解蝌蚪变成青蛙这个神奇的过程呢。
就像我们从小朋友慢慢长大一样,蝌蚪也会有很大的变化。
小伙伴们肯定会好奇,蝌蚪那么小小的、黑黑的,怎么就变成了青蛙呢?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呀。
2. 能力目标小朋友们要学会观察蝌蚪和青蛙的不同之处。
这就像我们找不同的游戏一样,看看蝌蚪有尾巴,青蛙可没有那么长的尾巴了呢。
而且呀,小朋友们还要能简单地描述这个变化的过程。
比如说,蝌蚪先长出了后腿,再长出了前腿之类的。
3. 情感目标激发小朋友们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呀。
蝌蚪和青蛙都是超级可爱的小动物,当我们知道它们这么神奇的变化后,肯定会更喜欢它们的。
哎呀,就像我们喜欢自己的小宠物一样,会想要好好照顾它们呢。
二、活动准备1. 材料准备我们得准备一些蝌蚪呢。
可以去小河边或者池塘里,在大人的帮助下,用小网子捞一些蝌蚪回来。
当然啦,可不能捞太多,也不能伤害到它们。
还要准备几个透明的玻璃缸,就像小鱼缸一样,把蝌蚪放在里面。
这样小朋友们就能清楚地看到蝌蚪啦。
另外,还得准备一些青蛙的图片,有不同生长阶段的青蛙图片就更好了。
2. 经验准备在活动之前呢,老师可以先和小朋友们聊一聊小动物的宝宝。
比如说,小鸡是从鸡蛋里孵出来的,那青蛙的宝宝是什么呢?让小朋友们先有个思考的过程。
三、活动过程1. 导入部分老师把装着蝌蚪的玻璃缸放在桌子上,小朋友们一进来肯定会被吸引住的。
老师就可以说:“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这里面有一群小小的、黑黑的东西在游呢,你们猜猜这是什么呀?”小朋友们肯定会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有的可能会说小虫子,有的可能会说小鱼。
这时候老师就可以笑着说:“哈哈,这可不是小虫子也不是小鱼哦,这是青蛙的宝宝,叫蝌蚪呢。
”小朋友们肯定会很惊讶,青蛙的宝宝怎么是这个样子的呀?这就成功地引起了他们的兴趣啦。
小班健康《小蝌蚪变青蛙》教案附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知道青蛙的生活习性。
2.培养幼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3.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合作、分享,培养团队精神。
4.培养幼儿勇敢、自信的品质,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观察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探究自然现象。
3.培养幼儿的合作、分享精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邀请幼儿观察蝌蚪和青蛙的图片,引导幼儿说出它们的特点。
2.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讲解蝌蚪如何变成青蛙,让幼儿了解这一自然现象。
3.游戏:组织幼儿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4.实践:邀请幼儿观察真实的蝌蚪,让他们亲自喂食蝌蚪,培养幼儿的爱心和责任感。
5.分享:鼓励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蝌蚪和青蛙的特点,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蝌蚪和青蛙的认识。
2.关注幼儿在游戏、实践和分享环节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合作、分享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搜集幼儿在活动中的作品,分析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对主题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本次活动整体效果良好,幼儿们对蝌蚪和青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游戏环节,大部分幼儿能够积极参与,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
在实践环节,幼儿们表现出对动物的关爱,认真喂食蝌蚪。
在分享环节,幼儿们能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察心得。
然而,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部分幼儿在观察蝌蚪时,过于关注蝌蚪的外观,忽略了它们的生活习性。
在游戏环节,少数幼儿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不愿意主动参与合作。
在分享环节,部分幼儿表达能力较差,无法清晰地描述蝌蚪和青蛙的特点。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们对蝌蚪和青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分享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重难点补充:1.讲解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时,重点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外形变化、生活习性的转变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环境适应。
小班科学领域:小蝌蚪变青蛙
活动目标:
1.了解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2.乐于参与课堂活动
3.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用图片进行排序
活动重点:
了解小蝌蚪成长的变化过程
活动难点:
将小蝌蚪的成长过程用图片进行排序
活动准备:1.ppt
2.小蝌蚪成长过程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图片导入
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漂亮的小姐姐,小朋友们认识她吗?
师:原来小朋友们都认识漂亮的青蛙姐姐,今天青蛙姐姐告诉老师,他想知道自己小时候的样子,让我们一起来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吧
二、观看视频,了解小青蛙的成长过程
师:今天张老师带来了一个视频,小朋友们看看它都是关于些什么的呢?
师:哦小朋友们看明白了,原来呀是小青蛙姐姐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的样子
师:谁来告诉老师?他从视频中发现了哪些不一样?
教师小结:原来呀,小青蛙姐姐小的时候是可爱的小蝌蚪,长大后就变成了青蛙
三、想一想,放一放
师: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但是呀他的顺序却乱了,我想请哪位聪明的小宝宝来帮助老师把他把正确的顺序给摆出来呢?
活动延伸:小朋友们平时可以多去观察,每样小动物呀,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了的样子,会有些什么不一样呢?也可以去观察一下,我们小时候的样子和长大以后的样子,有哪些区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