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本 新阅读 ——2012年宁波卷“混合文本”阅读题的评析与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493.57 KB
- 文档页数:3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试题(解析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A. 昵.(nì)称质.(zhǐ)量衣钵.(bō)因噎.(yē)废食B. 刍.(chú)议熟稔.(rěn)露.(lù)脸瘙(sào)痒难忍C. 奇葩.(pā)笑靥.(yǎn)当.(dàng)真物阜.(fù)民丰D. 绮.(qǐ)丽木讷.(nè)顷.(qǐng)刻入不敷.(fū)出解析:A质(zhǐ)量应为质(zhì)量;B露(lù)脸应为露(lòu)脸;C笑靥.(yǎn)应为笑靥.(yè)。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C )A.散文是倍受读者青睐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凭借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脍炙人口的名篇。
B.上课铃声过后,他才慌慌张张地冲进教室,‚报告‛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原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毋庸讳言,得过且过、敷衍塞责的教师确实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职守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群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贴近群众,和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正听到群众的心声。
解析:A倍受应为备受;B轰堂大笑应为哄堂大笑;D急言厉色应为疾言厉色。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C )A.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能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空。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制止违法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抽薪C.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许多物象,本是无情无知的,但经过历代诗人反复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传统的审美意象。
语文宁波市一、1【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用词语的掌握程度,把形近字放置具体语言环境中进行区分书写,有利于把握具体词语的用法,形式很好,试题难度适中。
2【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同义词的区分能力,难度适中,要想填写准确,需要对这三个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有所了解,我们来看,“质量”是生活有品位,有内涵;“分量”是比喻价值,作用,对判断有影响的力量,而“雅量”是指气度宏大,所以此题选BCA。
3【解析】(2)此问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掌握情况,从上下文来看,上文是三个“时而……”的形式,而下文转移了话锋,所以此处是代表省略了很多杜甫“再创作”的情景,自然是填上省略号。
(3)词句是明显的语病,双重否定句就变成了一个肯定句了,而下文明显不是鼓励国人去恶搞杜甫,所以应去掉双重否定句中的第二个“不”字。
4【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诗词掌握请况,描写战争,抒发忧国忧民情怀的句子很多,只要平时掌握相当数量的古诗词,此题不难作答。
5【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知晓水平,体现语文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丰富性,日常多阅读、多积累,是关键。
第二个小问题只要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而就能分析出哪些是“温馨的回忆”,哪些是“理性的批判”了。
6【解析】活动二:藏书文化,自然和藏书有关,而材料1和材料3只是对书目的介绍,不涉及藏书内容。
活动三:作为“开场白”,注意,言语简洁,要突出活动主旨,并发出号召,记住这三点,不难答出此题。
7【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现代文段落的意思的归纳和总结,比较容易,难度不大。
8【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可以真正考查出学生的语言功底,对句子的赏析,一般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有修辞,就先把修辞指出来,然后再看具体写了什么。
记住这两点,答出此题,不难。
9【解析】此题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对词义的理解,仿照原句,在“既……,又……,还能……”的句式中作答。
2012 年一般高等学校招生全国一致考试语文试题 ( 分析版 )(浙江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4 分,此中选择题每题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昵( nì)称质(zhǐ)量..B.刍( chú)议熟稔(rěn)..C.奇葩( pā)笑靥(yǎn)..D.绮( qǐ)丽木讷(nè)..3分)D)衣钵( bō).露( l ù)脸.当( dàng)真.顷( qǐng)刻.因噎( yē)废食.瘙( sào)痒难忍物阜( f ù)民丰.入不敷( f ū)出.分析: A 质(zhǐ)量应为质( zhì)量;B 露(l ù)脸应为露( l òu)脸;C笑靥(yǎn).应为笑靥( yè)。
.2.以下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C)A.散文是倍受读者喜爱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依靠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文采斐然、交口称赞的名篇。
B.上课铃声事后,他才慌慌乱张地冲入教室,“报告” 声刚落,同学们轰堂大笑,本来他衣服的纽扣错位了。
C.无须讳言,苟且偷生、搪塞塞责的教师的确存在,但像“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那样爱生如子、恪尽责责的人,才是教师队伍中的主流。
D.作为领导干部,面对民众时需要很强的亲和力,只有切近民众,怡颜悦色而不是急言厉色,才能真切听到民众的心声。
分析: A 倍受应为备受; B 轰堂大笑应为哄堂大笑; D 急言厉色应为疾言厉色。
3.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C)A.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温总理对于..一些地方房价还没有回到合理价位,调控不可以放松的表态,让市场对楼市调控政策放松的预期落了空。
B.要解决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既需要运用法律武器遏止违纪行为,更需要从根本上釜底抽薪....,进一步推进医药卫生系统改革。
C.中国古典诗歌所用的很多物象,本是无情无知的,但经过历代诗人频频继承、运用和发展,积淀..了丰厚的象征意蕴,成为传统的审盛情象。
(文学作品阅读试题解析)2012年全国高考试题解析(2012-06-1509:37:51)转载▼标签: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文学作品阅读试题解析高考研究高考备考教育分类:高考研究2012年全国高考各地试题文学作品阅读试题详解2012年语文题(大纲版)详解五、(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
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
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
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
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
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
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
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
2012年高考新课标卷语文答案详解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通泌出,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童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葬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付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锐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双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2年浙江高考语文试卷评析今年我省语文试卷继续体现了浙江的命题特色——关注生活热点,反映时代特征,突出能力立意,注重思辨探究,彰显人文内涵,尝试自主多元,体现课改宗旨,高扬语文本色。
整体难度与去年大致相仿。
其主要特点有:一、凸显母语本质,给力语用语境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是较好体现母语考试的特性,既注重语言文字的基础性,凸显语文的本质,又注重语言的应用性、实践性。
如语言文字运用试题,就题型而言,需无多少变化,第5题至第7题乍看“似曾相识”,然而细细推究,便不难发现这些试题完全体现了对语文本质特性的考查。
首先是语料选材鲜活,贴近时代生活。
语言文字题的语料选择,与生活、政治、经济、艺术等社会生活热点紧密相关。
既重视生活用语,又关注语言的人文内涵,体现语言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命题在注重知识和能力考查的同时,着眼于引导学生了解和关注社会生活。
如第5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后“下定义”的能力,其内容为“食品添加剂”,直逼当下,有很强的现实时效性。
其次为突出考查语言的语境意义。
词句的语境语义把握如何,可以衡量考生语文能力的高低优劣。
如第6题既考查学生使用所给词语进行描写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合理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对语文教学启示颇多。
又如第2题错别字、第3题词语运用,均需要联系语境,细加体察。
倘若考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具体分析体味词语语境意义,就难以做出正确选择。
二、拓展阅读空间,营造良好态势今年这份试卷的阅读材料特别引人注目。
无论是文学类文本还是文言文文本,均明显不同于去年:一是再次告别了外国小说,选用了当代散文《母亲的中药铺》,并在设题上不落俗套,引导考生深入解读内容和意蕴;二是“翻”过了人物传记这一页,将欧阳修的“私人信件”《与荆南乐秀才书》“公开”在试卷上,为我省高考语文阅读选材营造了一种“平稳而不凝固,变动而不唐突”的有序、稳妥的良性循环态势。
这种语文知识框架出现在高考试卷里,即使不是有意识“拨正”阅读指向,也至少丰富了阅读文类,多样了阅读选择,拓展了阅读空间,导向性是客观的,也是很积极的。
浙江省宁波市2012年高三“十校”联考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沏茶(qī)剖析(pōu)节骨眼(jié)处之泰然(chǔ)B.鸭肫(zhūn)浸溃(zé)甲壳虫(ké)色厉内荏(rěn)C.碑帖(tiè)拎起(līn)花骨朵(gǔ)叱咤风云(chà)D.连累(lěi)接种(zhòng)露马脚(lòu)蒙头盖脸(méng)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围绕着药家鑫案的一连串舆情话题,都折射出当前公共舆论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失,诉诸情感的漫骂与质疑,往往为投机者所利用。
B.经济竞争力下降,实体经济规模委缩,金融等虚拟经济发展失当,欧债危机不断蔓延,考问欧元区一些国家财政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C.两会原本就是代表、委员替公众代议国事的,离不开观点的碰撞、争辨,代表委员“敢说”应是履职的常态而非例外。
D.明晰是非才有革故鼎新,辨别善恶才会激浊扬清。
《感动中国》最大的社会意义在于“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深切的人文关怀”。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2012年是中国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
分析人士指出,中国经济将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而决不..会出现所谓“硬着陆”。
B“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谁大?”玉皇大帝是我国汉魏时期兴起的道教中的众神之王,而如来佛祖是公元前6世纪印度起源的佛教中最高阶的神,这个比较真让人有关.公战秦琼....之感啊。
C.美国《福布斯》杂志推出的榜单显示,去年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交相辉映....。
D.在一个理想主义变得奇货可居....的年代,听他说少年时的理想冲动,我似乎感受到了理想主义情怀的触手可及。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2012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影片《凯撒必须死》,没有一位演员出席颁奖典礼,因为该片所有演员都由意大利一所监狱里的死囚出演。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新课标卷详解一、现代文阅读(9分,第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黑箱”是控制论中的概念,意为在认识上主体对其内部情况全然不知的对象。
“科技黑箱“的含义与此有所不同,它是一种特殊的存贮知识、运行知识的设施或过程,使用者如同面对黑箱,不必打开,也不必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知识,只需按规则操作即可得到预期的结果。
例如电脑、手机、摄像机、芯片,以及药品等,可以说,几乎技术的全部中间和最终成果都是科技黑箱。
在科技黑箱的生产过程中,科学知识是基础,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则对科学知识进行选择。
除此以外,科技黑箱中还整合了大量人文的、社会的知识,并且或多或少渗透了企业文化和理念。
这样,在电脑或手机中就集成了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管理学、经济学、美学,以及对市场的调研和政府的相关政策等知识。
科技黑箱是特殊的传播与共享知识的媒体,具有三大特点。
首先,它使得每一个使用者——不仅牛顿,都能直接“站在巨人的肩上”继续前进。
试想,如果要全世界的电脑使用者都透彻掌握电脑的工作原理,掌握芯片上的电子理论,那需要多少时间?知识正是通过科技黑箱这一途径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共享。
如今,计算机天才、黑客的年龄越来越小,神童不断出现,他们未必理解计算机的制作过程就能编写软件、破译密码。
每一代新科技黑箱的出现,就为相对“无知识”的年轻一代的崛起与赶超提供了机会。
其次,处在相对低端的科技黑箱往往与语境和主体无关,而处于高端的科技黑箱则需满足特定主体在特定场合乃至心理的需要。
人们很少能对一把锤子做什么改进,而使用一个月后的电脑则已经深深地打上了个人的印记,这就说明,在认识变得简单易行之时,实践变得复杂和重要。
最后,当科技为我们打开一扇又一扇门的时候,我们能拒绝它的诱惑不进去吗?而一旦进去,我们的行为能不受制于房间和走道的形状吗?表面上是使用者在支配科技黑箱,然而科技黑箱却正在使用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使用者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使用者被生产方对象化了。
2012年新课标卷高考语文作文评析真题再现: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遍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船主请一位修船工给自己的小船刷油漆。
修船工刷漆的时候,发现船底有一个小洞,就顺手给补了。
过了些日子,船主来到他家道谢,送上了一个大红包。
修船工奇怪,说:“您已经付给我工钱了。
”船主说:“那是刷油漆的钱,这是补洞的报酬。
”修船工说:“那只是顺手做的一件小事”船主感激说:“当得知孩子们划船去海上后,我才想起船底有洞这件事,绝望极了,觉得他们肯定回不来了。
等到他们平安归来,我才明白是您救了他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评析:无论是2009年的“弯道超越”,2010年的“罗森塔尔效应”,还是2011年的“中国腾飞”大都采用了两段论的形式,2012课标卷高考作文在材料上则材料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命题形式,改变了以往的两段式命题。
另外,2012年的课表卷作文明显回避热点,题目不再像2011年作文那样紧贴时政,让学生无从入手,相比之下,2012作文较为平和,不会在审题上为难考生,大都有话可说。
总体而论,该作文题目有以下特点:1、弘扬时代正气,彰显精神素养。
船工无意间的行为体现了做人的本质。
修船工在刷漆过程中是无意间补上漏洞的,这在修船工来说是一个小小的举动,而这个小小的举动则体现了船工的敬业精神和道德素养,从这个角度,考生可以写“精神”、“职业道德”、“人格素养”、“职责”、“品质”等。
也可以联系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传统文化中儒家的“仁”和“礼”,道家的“淡泊情怀”等。
2、富有辨证色彩。
这道作文题目体现了小与大的辩证关系。
船工的一个小举动挽救了船主儿子的生命,从而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莫以善小而不为”,细节体现精神,小处表现品质。
作文可以从“细节与成败”、“小与大”等角度入手。
3、多向思维,全面思考。
面对考题,大多学生关注了船工的品质,其实亦可从船主入手来思考。
阅读的深层—分析与评价——2012高考英语阅读文随想在进行阅读时,有些人很少从文章的整体上对所阅读的文章进行细腻地分析。
有时只是走马观花式地就文章内容进行肤浅的理解,很少从文章的深层含义上去领悟、去剖析,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其实高考英语的许多阅读文章常常是通过不同题材的形式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让学生在阅读中体味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但许多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浮于文章的表层结构上,不能顺着文章作者的思路去领悟其是怎样运用文中的话语对某事物或现象进行评论、阐释或概括其观点的。
如果只从文章中的只言片语去解析,势必会造成片面的理解。
而阅读的关键则应该是深入到文章的内涵中去,剖析作者是利用何种手段来阐述文章深刻含义的。
那么在阅读中如何才能达到从表层到深层这样的境界呢?现结合2012年一些高考阅读题,对此加以简单的评析,望能对学生在阅读上有所启发。
一、评价的取向——层层揭示在一些文章中作者常常运用一些评价性的词语或话语来对某事物或现象进行评述。
通过这些评价性词语的使用,可以通晓作者对某事物的态度、立场和观点。
因此在阅读文章时,学生必须透过文中字里行间中富有表达情感的词汇或话语来推测作者欲表达的内涵。
如阅读下面的短文,看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Two friends have an argument that breaks up their friendship forever, even though neither one can remember how the whole thing got started. Such sad events happen over and over in high schools across the country. In fact, according to an official report on youth vi olence, “In our country today, the greatest threat to the live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s not disaster or starvation or abandonment, but the terrible reality of violence”. Given that this is the case, why aren’t students taught to manage conflict the way they are taught to solve math problems, drives, or stay physically fit?First of all, students need to realize that conflict is unavoidable. A report on violence among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 students indicates that most violent incidents between students begin with a relatively minor insult. Foe example, a fight could start over the fact that one student eats a peanut butter sandwich each lunchtime. Laughter over the sandwich can lead to insults, which in turn can lead to violence. The problem i sn’t in the sandwich, but in the way students deal with the conflict.Once students recognize that conflict is unavoidable, they can practice the golden rule of conflict resolution: stay calm. Once the student feels calmer, he or she should choose words that will calm the other person down as well. Rude words, name-calling, and accusations only add fuel to the emotional fire. On the other hand, soft words spoken at a normal sound level can put out the fire before the fire it explodes out of control.After both sides have calmed down, they can use another key strategy for conflict resolution: Listening. Listening allows the two sides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One person should describe his or her side, and the other person should listen without interrupting. Afterwards, the listener can ask non-threatening questions to clarify the speaker’s position. Then the two people should change roles.Finally, students need to consider what they are bearing. This doesn’t mean trying to figure out what’s wrong with the other person. It means understanding what the real issue is and what both sides are trying to accomplish. For example, a shouting match over a peanut butter sandwich might happen because one person thinks the other person is unwilling to try new things. Students need to ask themselves questions such as these: How did this start? What do I really mean? What am I afraid of? As the issue becomes clearer, the conflict often simply becomes smaller. Even if doesn’t, careful thought helps both sides figure out a mutual solution.……(2012 浙江卷阅读理解题C)该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在校园冲突和暴力事件中让学生能正确、冷静处理冲突,从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