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白蛆1例
- 格式:pdf
- 大小:99.21 KB
- 文档页数:2
家庭医药 2019.058热点关注分子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伟说,要搞清楚“超级真菌”,首先要明确“菌种”和“菌株”的概念。
他比喻说,如果把耳念珠菌这个“菌种”比喻成人类,“菌株”就像你、我、他一样,是不同的个体,“体质”也不一样。
“就像你怕热、我怕冷一样,耳念珠菌不同的菌株对药物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有的对药物就很敏感,有的就体现出高耐药性。
”刘伟说,只有多重耐药的耳念珠菌才是“超级真菌”,所以不能一见到耳念珠菌就说它是“超级真菌”,这个概念在传播中极易混淆,造成公众误解。
我国检测出的耳念珠菌没有“暴发”“流行”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侵袭性真菌病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徐英春指出,“首先,此前媒体报道所述的18例感染病例中,检出的耳念珠菌菌株都比较敏感,通俗地说,现在绝大部分广谱的抗真菌药都可以治疗它。
”“其次,这些病例是在近年间从不同医疗机构陆续检验出来的,并不是某个时间段或几家医院集中出现的,是散发现象。
”徐英春强调,“同时,从由北京协和医院牵头的CHIF-NET全国监测数据看,大约2万例菌株中才有1例耳念珠菌,因此不存在‘超级真菌’在我国‘暴发’或‘流行’的说法。
”□ 本刊编辑部耳念珠菌≠“超级真菌”,对其恐慌“大可不必”日前,一则“超级真菌爆发”的消息在网络中广泛流传。
该消息称,“超级真菌”被美国列为紧急威胁,中国已有18例确认感染;而且,一旦感染这种真菌,致死率超过60%,近50%的感染者会在90天内死亡。
该消息迅速“刷屏”,引发公众恐慌,更有甚者将其称为“生化危机”。
所谓“超级真菌”,是一种名为耳念珠菌,可以在住院病例中引起严重感染的真菌。
据介绍,耳念珠菌既可以引起有症状性的感染,也可以在体内携带而无症状。
耳念珠菌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为患有严重慢性基础病或使用免疫抑制的人,如糖尿病、慢性肾病、HIV感染、肿瘤患者等。
同时,新生儿、插管或留置导管的患者、手术患者,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全身用药患者也可感染。
口腔内寄生蝇蛆虫病例报告1例许诺;刘强;邹阳;颜兴【摘要】Myiasis is a disease caused by parasitic fly larvae in human and animal tissues and organs. Myiasis is preva-lent in Southern China warmer regions. Bungeye and dermatomyiasis are common in previouscase reports. Oral myiasis is extremely rare and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appeared in North China. Herein we reported a 56-year-old male of oral myiasis. The patient was taken out a living maggot in the maxillary gingiva, and identified as chrysomya bezziana by the Beijing institute of tropical disease research center.%蝇蛆病(myiasis)是蝇幼虫寄生于人体和动物的组织和器官而引起的疾病.在我国蝇蛆病多见于华南温热地区,报道的蝇蛆病中,多为眼蝇蛆病和皮肤蝇蛆病为主,口腔蝇蛆病极为罕见,相关文献报道尚未见出现于华北地区.我院收治了1例口腔内蝇蛆虫病患者,在上颌牙龈取出活体蝇蛆1只,经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鉴定为蛆症金蝇,患者经我院治疗痊愈.本文对此病例临床资料进行了详细报道,并结合文献对此病的流行病史、病因、诊治及预防进行了分析.【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年(卷),期】2017(027)002【总页数】3页(P150-152)【关键词】蝇蛆病;口腔;病例报道【作者】许诺;刘强;邹阳;颜兴【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热带病研究中心,北京100050;河北省蔚县人民医院口腔科,河北蔚县 075700;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口腔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患者男性,56岁,农民,已婚,育有1子1女。
耳朵爬进虫案例一、案例一:小飞虫入耳。
1. 事件经过。
- 小李在夏夜外出散步,经过一片草丛时,突然感觉右耳有轻微的瘙痒感。
一开始他以为是头发丝之类的东西,就用手轻轻挠了挠耳朵外部。
可是这种感觉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变得更强烈了,并且他能听到耳朵里有轻微的嗡嗡声。
他意识到可能是有虫子爬进耳朵了,心里非常害怕。
2. 处理措施。
- 他赶紧回到家,让家人用手电筒对着他的右耳照。
因为他听说虫子有趋光性,可能会顺着光爬出来。
可是照了一会儿,虫子并没有出来,耳朵里的不适感还在加剧。
于是家人带着他去了附近的医院急诊科。
3. 医院处理及结果。
- 在医院,医生先用专业的耳镜检查了他的耳朵,发现是一只小飞虫卡在了耳道里。
医生用温热的生理盐水冲洗他的耳道,小飞虫随着生理盐水被冲了出来。
经过检查,小李的耳道只是有一点轻微的擦伤,医生开了一些消炎药防止感染,几天后小李的耳朵就完全恢复正常了。
二、案例二:蟑螂入耳。
1. 事件经过。
- 小张住在老旧小区的一楼,有一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突然被一阵剧痛惊醒,感觉左耳里面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地咬了一口。
他打开灯,发现一只蟑螂正从他的枕头边爬走。
他怀疑蟑螂钻进了自己的耳朵,那种疼痛和异物感让他十分难受,而且他还能感觉到蟑螂在耳朵里乱动。
2. 处理措施。
- 他试图用挖耳勺把蟑螂掏出来,但是刚把挖耳勺伸进去一点,就疼得受不了,而且他也担心会把蟑螂捅得更深。
于是他叫醒家人,家人往他耳朵里滴了几滴香油,想着能把蟑螂闷死或者让它不再乱动。
可是蟑螂在耳朵里挣扎得更厉害了,小张疼得眼泪都出来了。
3. 医院处理及结果。
- 家人急忙把他送到医院。
医生在耳镜下看到蟑螂在耳道内,而且由于小张之前的操作,蟑螂已经把耳道黏膜抓伤了。
医生先用麻醉剂滴入耳道将蟑螂麻醉,然后用镊子小心地把蟑螂夹了出来。
由于耳道黏膜有损伤,医生进行了消毒处理,并给他开了抗生素预防感染。
小张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耳朵的不适感才完全消失。
三、案例三:蚂蚁入耳。
眼眶毛霉菌感染1例
贾世翀;俞杰;王业飞;贾仁兵;周一雄
【期刊名称】《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年(卷),期】2024(24)2
【摘要】资料患者女性,65岁。
因“右眼肿痛伴视力丧失40 d”就诊我院眼科。
患者40 d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眼肿痛伴视物模糊,3 d后出现右眼无光感及内眦部皮肤黑色改变,无发热、鼻塞、恶心呕吐及意识障碍,曾于外院静脉滴注抗生素,全身应用降血糖药物,未见明显好转。
后至我院急诊就诊,CT示:右侧额、眶、鼻部多间隙感染,累及右侧眼肌(图1),磁共振(MR)增强示:右眶炎症病变可能,累及右侧眼外肌及视神经(图2),给予局部皮肤清创、活检,示:局部鳞状上皮增生,溃疡形成,表面见大量炎性渗出及坏死组织,真皮炎细胞浸润,组织细胞反应,肉芽肿形成。
现抗生素治疗1个月后,眼部肿胀减轻,但患者仍觉眼痛,精神欠佳。
【总页数】5页(P145-149)
【作者】贾世翀;俞杰;王业飞;贾仁兵;周一雄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上海市眼眶病眼肿瘤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1
【相关文献】
1.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手术模拟的眼眶3D打印模型和外科种植体模型的研究
2.声带曲霉菌感染伴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1例
3.眼眶分区及CT/磁共振成像征象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4.眼眶骨折及应用眼眶骨折修复术的临床现状探讨
5.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眶骨折致眼眶瘀肿及眶下神经知觉障碍临床观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超级真菌?别怕!普通人感染上耳念珠菌比中大奖还难作者:白衣山猫来源:《科学大众·小诺贝尔》2019年第06期这几天,一则有关中国确认18例超级真菌——耳念珠菌感染的消息在各种社交媒体上疯狂传播。
不过,网上的文章大部分内容又仅限于“威胁”“超级真菌”“可怕”等字眼,弄得人心惶惶。
不过,同学们大可不必恐慌。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出,耳念珠菌感染在中国不严重,不需要采取特殊的預防措施。
那么,耳念珠菌感染是怎么回事呢?什么情况下会感染?普通人该如何预防呢?什么是耳念珠菌耳念珠菌是念珠菌的—种,念珠菌属于真菌。
真菌的局部感染非常常见,常见有手足癣、股癣,很多人都中过招。
外耳道的各种真菌感染(不—定是耳念珠菌感染)也很常见。
2009年,日本首次从病人的外耳道分离出来该型念珠菌,故命名为耳念珠菌。
耳念珠菌不是只生长在耳道里,在人的尿道、呼吸道和肠道都有分离到。
该真菌在显微镜下和普通的念珠菌毫无区别。
不同之处在于,耳念珠菌有耐药性。
耳念珠菌感染对目前的大多数抗真菌药如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球红霉素、甲帕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等,都有耐药性或者大都有耐药性。
这可以让科学家加紧研究,研制出新药来治疗此类感染。
通过回溯性的念珠菌菌株调查,发现最早已知的菌株来自1 996年的韩国。
目前已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分离到该型菌株,日本、南韩、印度、巴基斯坦、马来西亚、科威特、以色列、南非、加拿大、美国及欧洲欧盟各国都有发现菌株和病人。
我国大陆发现1 8例感染病人,中国台湾发现1例门诊轻症病人。
你看,非洲大陆和一些医疗条件落后的国家或者地区就没有分离出耳念珠菌,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分离,或者说根本没有必要去分离。
由于耳念珠菌的传染性并不强,它不像烈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如流感病毒、鼠疫杆菌那样可以很快随人群扩散,因此耳念珠菌在全球范围内的普遍存在也许本来就有。
因此,目前的观点大多认为耳念珠菌本来就分布在世界各地,也曾经引起过各种感染,只是以前大家没有认识到,或者没有技术手段把它分离出来。
外耳道蝇蛆病1例
窦民
【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9)1
【摘要】患者女性,2岁,因右耳间断性痛2d,发现蛆虫于2005年9月30日来诊。
患儿母亲诉:近2d来患儿常用手搔抓右耳,并伴哭闹。
到当地卫生院就诊.未发现异常。
第2天其母发现一蛆虫白患儿右耳道内爬出,急来院就诊。
患儿既往无耳流液、流脓史,有玩洗衣服脏水习惯。
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
右外耳道内皮肤红肿糜烂。
并见6条白色活动蛆虫,蛆虫长约0.5cm,头端色黑。
鼓膜充血,标志不清。
未见有穿孔。
诊断为外耳道蝇蛆病(右)。
【总页数】1页(P11)
【作者】窦民
【作者单位】阳信县人民医院,2518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64.1
【相关文献】
1.高原地区外耳道蝇蛆病1例 [J], 李和恩;张羽
2.高原地区外耳道蝇蛆病1例 [J], 李和恩;张羽
3.新生儿外耳道蝇蛆病的护理 [J], 魏翠芬;乐伟琼;刘艳;黄芳
4.羊鼻蝇蛆病(狂蝇蛆病)的防治 [J], 曹明;赵树强;王彩霞
5.幼儿外耳道蝇蛆病1例 [J], 秦巧红;徐兆水;龚剑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