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
- 格式:doc
- 大小:155.66 KB
- 文档页数:16
智能农业大棚控制系统的介绍
一、简介
智能农业大棚控制系统是一种新型的智能农业网络系统,它可以实现
温室大棚内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的
监测、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大棚内环境条件的良好,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
最优的农业环境。
二、智能农业大棚控制系统的功能
1、温湿度控制:通过温湿度控制,可以实现温室大棚内部温度和湿
度的监测,以达到良好的温室环境条件,从而促进农作物生长发育。
2、气象参数检测:包括大气温度,大气湿度,大气压,大气温度,
风速,风向,降水。
这些参数可以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以促进种植
体系之间的协调,使种植顺利进行。
3、植保控制:系统可以对农药,农膜,灌溉,温室照明,空气循环,农肥,种子等进行控制,以节约成本,保证植物健康生长发育。
4、自动灌溉控制:通过检测土壤湿度,可以自动控制灌溉,以保证
植物得到充足的水分,减少灌溉时间,节约农业水源。
5、远程控制:系统支持远程连接,可以通过手机,网络或其他移动
设备来进行智能化管理,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
三、智能农业大棚控制系统的特点。
温度控制系统要点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温度控制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从食品加工到化学反应,从塑料制造到微电子产业,都需要对温度进行精确和可靠的控制。
本文将探讨温度控制系统的要点和关键组成部分。
1、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是温度控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能够感知并测量被控对象的温度。
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精度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温度传感器,如热电阻、热电偶、红外传感器等。
2、控制器控制器是温度控制系统的中枢,它根据温度传感器的读数来决定如何调整被控对象的温度。
控制器可以是简单的机械式控制器,也可以是更复杂的数字控制器。
数字控制器可以配备PID(比例-积分-微分)算法,以提供更精确的温度控制。
3、执行器执行器是控制系统的末端,它根据控制器的指令来调整被控对象的温度。
执行器可以是加热器、冷却器、风扇等设备。
执行器的选择取决于被控对象的特性和控制要求。
4、被控对象被控对象是温度控制系统需要控制的设备或过程。
在选择执行器和控制器时,需要考虑被控对象的特性和要求。
例如,被控对象可能是塑料成型机、发酵罐、半导体生产线等。
5、反馈系统反馈系统是将控制系统的输出与设定值进行比较的系统。
它向控制器提供信息,使其了解其命令是否已使系统达到所需的温度。
如果需要调整温度,控制器将发送新的指令给执行器。
6、电源和安全设备温度控制系统需要稳定的电源供应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同时,为了确保安全,系统应配备过载保护、短路保护等安全设备。
总结:温度控制系统需要精确和可靠地控制温度,以确保工业过程的稳定性和产品的质量。
在构建或维护温度控制系统时,应考虑温度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被控对象、反馈系统和电源及安全设备等关键要素。
通过选择合适的设备并优化系统设计,可以实现对温度的精确控制,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成为各行各业的主要趋势。
温度控制作为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如何实现智能化以提高效率、节约能源以及提高生产质量,已成为业界的焦点。
温室大棚温度湿度自动控制系统设计摘要:该文介绍了了一个温室大棚温度以及湿度的自动控制系统设计:大棚温度湿度自动控制系统由主控制器AT89S51单片机、H104陶瓷湿度传感器、AD590温度传感器等构成,实现对温室大棚温湿度的检测与控制,从而有效提高温室的产量。
这个设计的系统具有成本低,同时运行稳定等特点。
这个系统首先对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采集, 接着根据测量的参数对于温度和湿度进行自动调节,最后达到温室大棚的温度、湿度自动控制的目的。
关键词:温室大棚温度湿度自动检测自动控制想要实现对于一个地方湿度以及温度的控制,过去传统的做法是:使用湿度计以及温度计来对其湿度以及温度值进行测量,接着人工的方法来其进行加湿以及加热操作或者是采用适当通风以及降温设备来控制其的湿度以及温度。
但是使用湿度计以及温度计直接进行人工测量的缺点是其精度相对其他方式来说比较低,此外采用人工读数这种方式有可能产生很大的读数以及偶然误差,因此人工对于进行温湿度检测的方式不仅速度慢,精度低,实时性差,而且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
如今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各个方面的进步,在温湿度的控制方面也不例外。
现代的控制主要是温湿度监测系统的出现,这是由各种模数转换器以及传感器等组成的,同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将其对湿度以及温度的检测速度提高很多,同时测量的精度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强度,但有时候所采用的传感器定平稳性比较差,灵敏度比较低,就会导致其系统可靠性以及检测的精度还不够理想。
最近几年来,单片机和计算机的发展以及广泛应用,人们对相关检测的稳定性、准确性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设计就是针对此问题,设计相对性能稳定、精度高的温度湿度控制装置。
该仪器可广泛应用于大棚、仓库、体育场等领域。
1 温室大棚温度湿度自动控制设计思路将单片机作为数据处理与控制单元,为了能够进行数据处理,单片机控制温度传感器经过处理的信号,把信号通过单总线传递到单片机上。
温室大棚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说明书一、引言温室大棚是一种用于农业生产的重要设施,它能够为作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改善生产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升温室大棚的管理水平和自动化程度,我们设计了一套温室大棚自动控制系统。
本文将对该系统的设计进行详细说明。
二、系统概述本系统旨在实现温室大棚内环境的自动监测和控制。
主要包括以下功能模块:1. 温度控制: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外温度,并根据设定的温度阈值自动调节温室大棚的通风和加热设备,以保持适宜的温度。
2. 湿度控制:利用湿度传感器监测温室大棚内外湿度,并通过控制喷水系统和通风设备,自动调节湿度水平,以满足作物的需求。
3. 光照控制:通过光照传感器实时检测温室大棚内外光照强度,并根据设定的光照阈值,自动控制灯光的开关以及遮阳网的卷取。
4. CO2浓度控制:利用CO2传感器监测温室大棚内CO2浓度,并通过控制通风设备和CO2供应系统,维持适宜的CO2浓度,促进光合作用。
三、硬件设计1. 传感器选择:根据温室大棚内环境监测需求,选择适当的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传感器和CO2传感器,并与控制器进行连接。
2. 控制器选择:选择一款功能强大、可靠稳定的控制器,用于接收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控制信号输出。
3. 执行器选择:根据温室大棚的需求,选择适当的通风设备、加热设备、喷水系统、灯光和CO2供应系统,并与控制器进行连接。
四、软件设计1. 数据采集:控制器通过与传感器的连接,实时采集温室大棚内环境的数据,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CO2浓度。
2. 数据处理: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温室大棚内环境的变化趋势,判断当前是否需要进行调控。
3. 控制策略:制定合理的控制策略,根据设定的阈值和作物需求,自动调节通风、加热、喷水、灯光和CO2供应等设备的工作状态。
4. 用户界面:设计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使操作人员能够方便地监控温室大棚内环境的数据,并进行手动控制。
蔬菜大棚温度控制系统目录一、引言 (3)(一)选题的背景 (3)(二)国内温室大棚发展状况 (3)(三)选题目的 (2)二、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4)(一)控制系统具体功能 (4)(二)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4)(三)硬件设备的选择 (5)1.控制芯片的选择 (3)2.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6)3.显示器件的选择 (6)(四)系统工作原理 (7)三、温度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8)(一)控制模块电路 (8)(二)控制模块输入电路 (11)1. DS18B20温度传感器设计 (11)2. 外部控制电路的设计 (15)(三)输出控制控温设备电路 (16)1.蜂鸣器电路的设计 (16)2. 继电器驱动电路设计 (17)(四)系统硬件测试 (18)四、系统软件部分设计 (18)(一)主函数 (18)(二)数码管显示函数的设计 (19)(三) DS18B20温度采集函数的设计 (20)(四)系统单片机程序调试 (21)五、结论 (21)参考文献 (23)致谢 (23)一、引言(一)选题的背景从本世纪处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越来越重视,在北方寒冷的冬季吃上新鲜可口的蔬菜成为了生活的需要。
因此造成了冬季反季节蔬菜的需求逐年扩大,尤其是在北方寒冷地区。
温室蔬菜栽培大棚远比比南方蔬菜的长途运输更加具有明显优势。
出于经济上的价值。
长江以南从南到北菜长途运输不仅成本高,而且长途运输的蔬菜大多为冷冻脱水蔬菜不再新鲜。
因此,依靠现代数字温度控制系统,推广性价比高的大棚种菜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
由于不同蔬菜作物及其不同生育期所需要的温度不同且要求稳定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
仅仅是依靠人工管理存在温度调节不及时、不准确,影响作物生长及人力资源浪费等问题。
因此要求有一种能对温室温度的检测具有足够精度和实时控制的温度控制系统来代替人工操作,并尽可能具有较低成本,这样的产品才有实用价值。
蔬菜大棚的温室环境控制自动调节的环境条件在温室中,以实现对植物生长发育的最佳环境。
蔬菜大棚控制系统设计在农业生产中,蔬菜大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能为人们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蔬菜大棚中,最关键的是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光照、营养液等的控制方法。
传统的控制方法完全是人工的,不仅费时费力,而且效率很低。
我的作业设计是蔬菜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该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温度传感器DSl8B20、湿度传感器是HR202、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液晶显示LCD1602、键盘等组成。
此设计克服了传统农业难以解决的限制因素。
因此就必须利用环境监测和控制技术。
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进行测控。
一、系统总体结构设计及控制系统设计环境自动化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框图如图l 所示。
控制系统主要有单片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转换电路、报警装置、执行机构、主控计算机等组成。
其核心是单片机芯片组,作为系统各种参数的处理和控制器。
完成各种数据的处理和控制任务。
同时将处理后的数据传送给主机。
实际应用时可根据被测控参数点的个数和控制的要求来决定单片机的数目。
环境因素数据采集模块由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C02浓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等组成,分别实时采集各测控点的温度、湿度、C02浓度、光照度等环境因素模拟量并转换为电信号。
经前置放大后送给A/D 转换芯片。
数据转换电路包括A /D 转换和D /A 转换电路。
完成模拟量和数字量之间的相互转换。
执行机构包括各种被控制的执行设备。
在系统的控制下启动调节设备如喷雾机,吹风机,加热器,CO2发生器等进行升温降温、加湿换风、C02浓度调控、光环境调控、土壤环境调控等操作来调节大棚内的环境状态。
另外还有光电驱动隔离,其作用是有效地隔离控制部分和执行部分。
抑制大电流、大功率负载开启产生的各种电磁辐射和电压冲击等干扰,保证系统可靠稳定地工作。
整个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在单片机内设定温度、湿度、C02浓度、光照度等环境因素的上下限值和报警值并予以保存,各种传感器实时检测到的参数值送到单片机后与其设定值进行比较,判断是否在设定的上下限值范围内。
基于单片机的大棚温度控制系统摘要随着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城市化的发展,温室农业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普及起来。
为了适应越来越多的气候变化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温室温度控制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大棚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了温度传感器、风扇、加热器等元件来控制温室内的温度。
我们通过设计并搭建了一个完整的系统,测试了其性能和可靠性,并且证明了其在温室温度控制上的有效性。
介绍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加强,温室农业在全球范围内逐渐普及起来,成为了农业的主流之一。
温室农业具有无污染、无限制、高产量等优点,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然而,在温室农业中,温室温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因为温度的不同会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产生显著的影响。
因此,温室温度控制成为了至关重要的一环。
现今,温室温度控制通常采用计算机或者PLC等设备来实现。
然而,这些设备成本高昂,需要复杂的安装和维护,而且容易发生故障。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大棚温度控制系统。
系统设计本系统由温度传感器、风扇、加热器等元件组成。
温度传感器用来检测温室内的温度,当温度超过或者低于一定阈值时,控制系统便会自动将风扇或者加热器打开或者关闭,以达到温度控制的目的。
同时,控制系统还可以通过屏幕显示当前温度的信息,为农户提供便利。
具体来说,当温度低于阈值时,控制系统会自动打开加热器,将温室内的温度提高到设定值。
当温度超过阈值时,系统会自动打开风扇,将温室内的温度降低到设定值。
系统还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预设不同的温度参数。
实验结果为了测试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我们在实验室中搭建了一个模拟温室,将控制系统应用于其中,并进行了长时间运行的测试。
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温度数值下,系统的控制精度高达99.9%,控制效果极佳,并且该系统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结论在本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单片机的大棚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温度传感器、风扇、加热器等元件来控制温室内的温度,达到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蔬菜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控系统系统背景及实施意义随着大棚技术的普及,温室大棚数量不断增多,对于蔬菜大棚来说,最重要的一个管理因素是温湿度控制。
温湿度太低,蔬菜就会被冻死或则停止生长,所以要将温湿度始终控制在适合蔬菜生长的范围内。
传统的温度控制是在温室大棚内部悬挂温度计,工人依据读取的温度值来调节大棚内的温度。
如果仅靠人工控制既耗人力,又容易发生差错。
温室大棚的温度控制成为一个难题。
现在,随着农业产业规模的提高,对于数量较多的大棚,传统的温度控制措施就显现出很大的局限性。
为此,在现代化的蔬菜大棚管理中通常有温湿度自动控制系统,以控制蔬菜大棚温度,适应生产需要。
它以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设施,人为控制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使作物生长不受自然气候的影响,做到常年工厂化,进行高效率,高产值和高效益的生产。
苏州木兰开发的蔬菜温室大棚温湿度监控系统是专为蔬菜种植温室研制的温湿度智能监控系统,能够自动监控室内温湿度。
本方案结合了蔬菜栽培温室的特点,采用温湿度传感器,克服了传统模拟式温湿度传感器的不稳定、误差大、容易受干扰、需要定期校准等严重缺陷,本产品测量数据准确,精度高,运行稳定,质量可靠,在蔬菜温室大棚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及方案介绍在蔬菜温室里安放木兰公司生产的ML-T220温湿度传感电子标签及相应的读卡设备。
标签会将采集到的温湿度信息,如蔬菜大棚里的温度湿度等,通过无线方式不停地向外发送信息,这样安装在附近的读卡器就能接收到这些信息,并将接收到的的信息传到管理中心的主机。
如果温室当前的温湿度不利于蔬菜生长,主机就会按照使用人员指定的方式输出多种报警来提醒大棚管理员做出相应的操作,从而实现塑料大棚蔬菜的智能化管理。
监控系统安装后,操作人员可根据传感器实时温湿度数据对温室内部采暖、通风等设备进行操作,有效解决了现代化智能连栋温室运行费用高,耗能大等缺点。
监测系统还可根据蔬菜生长条件设置警报值,当温湿度异常时进行报警,提醒工作人员注意。
基于单片机的蔬菜大棚温度控制系统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蔬菜大棚已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设施。
温度是蔬菜生长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到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设计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蔬菜大棚温度控制系统,对于提高蔬菜生产效率和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的蔬菜大棚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硬件选择、软件设计和实现过程。
单片机、蔬菜大棚、温度控制、传感器、继电器、软件设计、硬件选择蔬菜大棚温度控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适宜的温度能够促进蔬菜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传统的蔬菜大棚温度控制方式往往依赖于人工操作和经验,存在着一定的不准确性和滞后性。
而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可以实现对大棚温度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控制,具有简单、可靠、自动化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蔬菜大棚的生产效率和品质。
基于单片机的蔬菜大棚温度控制系统主要采用传感器采集大棚内的温度数据,通过单片机进行处理和判断,再通过继电器控制加热和降温设备的开关,实现对大棚温度的自动控制。
系统硬件主要包括传感器、单片机、继电器和加热、降温设备等。
传感器选择温湿度传感器,能够同时采集温度和湿度数据,便于对大棚环境进行全面监测。
单片机可选择常见的8051系列单片机,具有成本低、体积小、性能稳定等优点。
继电器选择固态继电器,具有快速、稳定、可靠等优点。
加热和降温设备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电暖器或制冷机等。
系统软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输出控制等功能。
软件设计要实现以下功能:(1)实时采集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数据;(2)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判断,根据设定的温度上下限自动控制继电器的开关,实现对加热和降温设备的控制;(3)将采集和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到存储器中,以便于后续分析和故障排查;(4)提供可视化界面,方便用户实时查看大棚温度控制情况。
在实现过程中,首先需要根据硬件选择和系统需求进行软件架构设计,然后编写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和输出控制等功能的程序代码。
在程序调试过程中,通过不断优化算法和修正错误,逐步完善系统功能。
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I.引言A. 背景介绍B. 研究目的C. 研究方法D. 研究意义II.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的开发A. 温度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架构B. 硬件的选型和配备C. 软件的设计和实现D. 集成测试和调试III.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的功能和特性A. 环境参数的监测和记录B. 温度控制的稳定性和精确性C. 报警与自动控制的响应速度D. 系统的可靠性和易用性IV.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的性能评估和应用实践A. 性能评估的设计和实施B. 实际应用场景的分析和比较C. 用户反馈和优化建议D. 推广和应用前景展望V.结论和展望A. 研究成果总结B. 创新和不足之处C. 可行性和发展前景D. 下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方向VI. 参考文献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是现代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技术,能够帮助农民更加精准地控制温度,提高作物生长的质量和产量。
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是基于现代控制理论和通信技术,通过整合传感器、执行器、控制器、计算机等设备,实现温度精确监测和远程控制,提高大棚内环境的稳定性和生产效率。
本章主要介绍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的开发过程和基本原理。
首先,系统的软硬件环境以及组成部分的选型和配备将在该章节中进行介绍。
其次,针对温室大棚环境的特殊性,温度控制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将与设计思路进行详细阐述,并阐明其算法原理与控制策略。
最后,系统的集成测试和调试将作为本章的最后一部分。
一、软硬件环境的选型和配备设计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时,硬件的选型和配置将对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传感器是该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应根据要测量的物理量进行选择,例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
本系统涉及到的传感器主要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以及光照度传感器。
执行器负责实现控制策略,例如加热、降温等命令,其选择可以根据控制的方式进行,如PID 控制、ON/OFF控制。
本系统的执行器为加热器、风扇等。
控制器是负责数据采集、处理和输出控制信号的中心器件,其选型应根据采样率、处理速度、数据精度等要求进行选择。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一、本文概述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快速发展,温室大棚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已经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优质高效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
温湿度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对温室大棚内植物的生长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主要依赖人工经验和手工操作,这种方法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很难实现对温湿度的精确控制。
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的设计研究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设计并实现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通过自动采集和分析温室大棚内的温湿度数据,实现对温室大棚温湿度的精确控制。
本文首先介绍了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的重要性和现状,然后详细阐述了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
接着,本文详细介绍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温湿度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控制执行模块等。
本文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实现对温室大棚温湿度的精确控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系统总体设计在《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设计》的项目中,系统的总体设计是确保整个控制系统能够稳定运行并实现预期功能的关键环节。
总体设计主要涉及到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硬件设计方面,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器。
考虑到系统的实时性、稳定性和成本等因素,我们选择了性价比较高的STC89C52单片机。
该单片机具有高速、低功耗、易于编程等优点,非常适合用于温室大棚的温湿度控制。
除了单片机外,还需要设计外围电路,包括温湿度传感器的选择、信号调理电路、显示电路、报警电路以及执行机构控制电路等。
我们将选用DHT11温湿度传感器来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湿度,通过信号调理电路将传感器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单片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
温室大棚温度监测系统设计温室大棚温度监测系统是一个用于监测和控制温室内部温度的智能化系统。
该系统通过传感器实时感知温室内的温度,并将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由控制中心对温室内温度进行监测和调控。
下面是一个关于温室大棚温度监测系统的设计。
1.系统组成该系统由传感器、数据传输模块、控制中心和执行机构组成。
a.传感器:用于感知温室内的温度,常用的传感器有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等。
b.数据传输模块: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
c.控制中心:接收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对温室内温度进行监测和调控,并向执行机构发送控制指令。
d.执行机构:根据控制中心发送的指令,对温室内的温度进行调控。
2.系统原理a.传感器感知温室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水平等数据。
b.传感器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数据传输模块传送到控制中心。
c.控制中心接收传感器传输的数据,对温室内的温度进行监测和分析。
d.控制中心根据设定的温度范围和设备运行状态,决定是否需要进行温度调控。
e.控制中心向执行机构发送控制指令,调整温室内的温度。
f.执行机构根据控制中心的指令,对温室内的温度进行调整,通过控制加热设备或通风设备等实现温度控制。
g.传感器继续感知温室内的温度变化,循环监测和调控温度。
3.功能设计a.温度监测:系统监测温室内的温度,将实时温度数据显示在控制中心的监测界面上。
b.温度调控:根据实时温度数据和设定的温度范围,控制中心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温度调控,并向执行机构发送相应的指令进行调控。
c.数据存储与分析:将传感器采集的温室温度数据保存到数据库中,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生成温室内温度的历史趋势图等报表分析。
d.报警功能:当温室内温度超出设定的合理范围时,系统可以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发送报警信息给相关人员。
e.远程监控与控制:系统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实现远程监控和控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等设备远程查看温室内温度和进行调控。
4.技术选型a.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照传感器等。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自动化控制Automatic Control基于STM32的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张宪阳谢邵春丁黎明’舒薇张宇凡(怀化学院湖南省怀化市418000 )摘要:本文研究了一款由单片机STM32F103为系统核心的控制系统,采用PID算法实现对温室大棚的温度无级连续调节,解决了温 室大棚温度控制不够精准的问题,实现了对温室大棚的控制,为用户高效地生产农副产品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PID;STM32;无级连续;功率控制1前言现阶段的菜园信息管理技术还很不完善,特别是温度控制上普遍采用位置式的非连续调节。
为发掘更优质的温度控制系统,我们研发了一套成本低、小巧、平稳的基于单片机的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此系统采用了增量式P I D连续控制设备功率的方法,克服了传统温控以时间为变量的温控时间滞后性,完成了温控的在标准误差下的温度连续稳定动态调节[2]。
2控制系统设计2.1大棚控制系统设计要求(1) 超调量小于等于10%;(2) 温度连续柔性可调,范围为20〜30摄氏度;(3) 稳定时温度误差小于等于±3%;(4) 上升时间20s;(5) 调节时间40s。
图1:控制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2. 2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本设计如图1分为三个部分:单片机处理单 元,可控硅功率控制单元,温度传感器单元。
单片机处理单元主要 进行对输入与输出量进行处理,包括温度读取,增量式P I D数据处油温、转速差等条件,当条件不满足时,立刻退出自学习。
进入自学习状态后,控制上先给比例阀一个初始电流,此电流 根据经验设定,既满足离合器在此电流下没有滑磨接触,又保证电 磁阀的能正常开启。
然后再每隔时间t给电磁阀增加电流r,实时 监控离合器输出扭矩值,当离合器传递扭矩值大于等于其粘性扭矩 的最大值时,记录此时充油压力,并同上一次学习值进行比较,当差值在预设公差范围内时,保存此充油压力。
基于PLC的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概述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温室气体的增加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良影响越来越明显。
其中,温湿度变化是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
为了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和引导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PLC的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应运而生。
系统组成基于PLC的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主要由数据采集模块、温湿度控制模块、人机交互界面和报警系统组成。
数据采集模块数据采集模块主要负责采集大棚内部的温湿度等环境数据,并通过接口将其实时传输至PLC控制器。
数据采集模块采用数字传感器进行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可靠度高,准确率较高。
温湿度控制模块温湿度控制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主要功能是对采集到的环境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控制窗户开关、风机开关等设备的开启和关闭,调整大棚内部的温湿度,保证农作物在适合的温湿度范围内生长。
温湿度控制模块通过PLC控制器实现温湿度的实时监测和控制,具有响应速度快,执行稳定等优点。
人机交互界面人机交互界面是用户与系统进行交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向用户展示大棚内部环境数据和控制设备的状态。
在界面上,用户可以对设备进行手动控制,也可以设置自动控制模式,实现对大棚温湿度的精确控制。
报警系统报警系统是本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功能是对大棚内部的温湿度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并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报警。
当温度或湿度超出预设范围时,报警系统会立即发出警报,并通过人机交互界面向用户发出警报信息,提醒用户及时采取措施。
系统特点基于PLC的大棚温湿度控制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环境数据准确:采用数字传感器可实现环境数据的高精度采集和实时监测。
•响应速度快:系统采用PLC控制器对信号进行处理,响应速度快,执行稳定。
•操作简便:人机交互界面简单易用,可实现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的切换。
•故障率低:系统采用优质的传感器和设备,经过充分测试和调试,故障率低。
•报警功能强:报警系统对大棚内部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并在情况异常时发出警报提醒用户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农作物得到最好的生长环境。
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keil代码摘要:1.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简介2.Keil 代码的作用和应用3.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的构成4.系统工作原理及控制流程5.系统优势与展望正文:一、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简介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对温室大棚内部环境进行精确控制的系统。
通过对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的实时监测与调节,保证温室大棚内植物生长环境的最佳化,从而提高植物的产量和品质。
本系统采用了Keil 代码编程,实现了对温室大棚设备的自动化控制。
二、Keil 代码的作用和应用Keil 代码是一种基于C 语言的嵌入式系统编程语言,广泛应用于单片机、微控制器等嵌入式设备的程序设计。
在本系统中,Keil 代码用于编写控制温室大棚内设备的程序,例如控制加热器、通风扇、灌溉系统等,实现对温室大棚内部环境的智能化管理。
三、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的构成智能温室大棚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因素。
2.微控制器:核心控制单元,接收传感器的信号,并根据预设参数进行逻辑判断,输出控制指令。
3.执行器:根据微控制器的输出指令,实现对温室大棚内设备的控制,如加热器、通风扇、灌溉系统等。
4.通信模块:用于实现系统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交互,例如与监控中心进行数据传输,实现远程监控。
四、系统工作原理及控制流程系统工作原理:当传感器检测到温室大棚内环境参数超出预设范围时,微控制器根据预设的控制策略,输出控制指令,驱动执行器进行调节。
同时,系统将实时数据及控制过程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便于管理人员进行实时监控和远程控制。
控制流程:1.传感器采集数据:实时监测温室大棚内环境参数。
2.微控制器处理数据:根据预设参数进行逻辑判断,生成控制指令。
3.执行器执行控制:根据微控制器输出的控制指令,实现对温室大棚内设备的控制。
4.通信模块传输数据:将实时数据及控制过程信息传输至监控中心。
温室大棚温度控制系统1.1 系统的概述应用自动控制和电子计算机实现农业生产和管理的自动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温室控制与管理技术方面的一场革命,随着“设施农业”、“虚拟农业”等新名称的出现。
温度,湿度,co2浓度等计算机控制与管理系统正在不断吸收自动控制和信息管理领域的理论和方法,结合温室作物种植的特点,不断创新,逐步完善,从而使温室种植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产业化。
本系统以AT89C52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的测控仪,主要是为了对蔬菜大棚内的温度参数的检测与控制而设计的。
该测控仪具有检测精度高、使用简单、成本较低和工作稳定可靠等特点,所以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1.2 系统的要求测量值较小指示灯亮,蜂鸣器不响,测量值偏大,指示灯不亮,蜂鸣器响。
温度高打开天窗或排风扇,温度低打开增温炉;1.3 系统的主要模块1.3.1 本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本系统为一个全自动温度检测与控制系统,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AT89C52单片机,检测,显示电路,及报警装置等组成。
组成图如图1-1。
由图1-1所示,本系统的核心部分是AT89C52,此芯片是该电路的枢纽。
由它先控制着温度湿度等参数的检测,用检测到的参数实现继电器通断,以及显示。
若检测到的参数高于设定的值,则发出报警信号。
1.3.2 各部分的功能AT89C52单片机:它是系统的中央处理器,担负着系统的控制和运算。
温度检测装置:DS18B20数字温度模块对大棚内温度进行采集,将温度转换成数字。
显示设备:主要是用于显示检测到的大棚温度。
继电器主要用于做开关驱动设备。
报警装置:产生报警信号。
整个控制系统由软件程序设计。
根据系统具体要求,可以对具体部分进行分析设计。
但要实现对各部分的设计,需要充分了解各部分的理论基础。
本设计系统的基本组成单元包括:单片机控制单元,DS18B20温度检测电路,LCD1602显示屏,交流继电器,蜂鸣器报警装置,矩阵键盘。
2.我的任务:LCD1602液晶显示2.1 LCD1602简介字符型LCD1602通常有14条引脚线或16条引脚线的LCD,多出来的2条线是背光电源线VCC(15脚)和地线GND(16脚),其控制原理与14脚的LCD完全一样,引脚定义如表2-1所示:表 2-1引脚接口说明表第1脚:VSS为地电源。
第2脚:VDD接5V正电源。
第3脚:VL为液晶显示器对比度调整端,接正电源时对比度最弱,接地时对比度最高,对比度过高时会产生“鬼影”,使用时可以通过一个10K的电位器调整对比度。
第4脚:RS为寄存器选择,高电平时选择数据寄存器、低电平时选择指令寄存器。
第5脚:R/W为读写信号线,高电平时进行读操作,低电平时进行写操作。
当RS和R/W共同为低电平时可以写入指令或者显示地址,当RS 为低电平R/W为高电平时可以读忙信号,当RS为高电平R/W为低电平时可以写入数据。
第6脚:E端为使能端,当E端由高电平跳变成低电平时,液晶模块执行命令。
第7~14脚:D0~D7为8位双向数据线。
第15脚:背光源正极。
第16脚:背光源负极。
2.2 LCD1602的指令说明及时序LCD1602液晶模块内部的控制器共有11条控制指令,如表2-2所示:表2-2 控制命令表LCD1602液晶模块的读写操作、屏幕和光标的操作都是通过指令编程来实现的。
1为高电平、0为低电平。
指令1:清显示,指令码01H,光标复位到地址00H位置。
指令2:光标复位,光标返回到地址00H。
指令3:光标和显示模式设置 I/D:光标移动方向,高电平右移,低电平左移 S:屏幕上所有文字是否左移或者右移。
高电平表示有效,低电平则无效。
指令4:显示开关控制。
D:控制整体显示的开与关,高电平表示开显示,低电平表示关显示 C:控制光标的开与关,高电平表示有光标,低电平表示无光标 B:控制光标是否闪烁,高电平闪烁,低电平不闪烁。
指令5:光标或显示移位 S/C:高电平时移动显示的文字,低电平时移动光标。
指令6:功能设置命令 DL:高电平时为4位总线,低电平时为8位总线 N:低电平时为单行显示,高电平时双行显示 F: 低电平时显示5x7的点阵字符,高电平时显示5x10的点阵字符。
指令7:字符发生器RAM地址设置。
指令8:DDRAM地址设置。
指令9:读忙信号和光标地址 BF:为忙标志位,高电平表示忙,此时模块不能接收命令或者数据,如果为低电平表示不忙。
指令10:写数据。
指令11:读数据。
LCD1602读写时序如表2-3所示:表2-3 基本操作时序表读状态输入RS=L,R/W=H,E=H 输出 D0—D7=状态字写指令输入 RS=L,R/W=L,D0—D7=指令码,E=高脉冲输出无读数据输入RS=H,R/W=H,E=H 输出D0—D7=数据写数据输入RS=H,R/W=L,D0—D7=数据,E=高脉冲输出无2.3 LCD1602显示模块用AT89C52的P0口作为数据线,用P2.4、P2.5、P2.6分别作为LCD 的E、R/W、RS。
其中E是下降沿触发的片选信号,连接P2.6,R/W是读写信号,连接P2.5,RS是寄存器选择信号,连接P2.4。
图3-3为LCD1602的硬件连接。
图 3-3 LCD1602的硬件连接VEE用连接阻值为10K的电阻,主要用于调节对比度的调整。
接正电源时对比度最低,接地电源时,对比度最高。
对比度过高时,会产生“鬼影”。
因此连接一10K的电阻用以调整。
3 系统软件的设计一个应用系统要完成各项功能,首先必须有较完善的硬件做保证。
同时还必须得到相应设计合理的软件的支持,尤其是微机应用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由硬件完成的工作,都可通过软件编程而代替。
甚至有些必须采用很复杂的硬件电路才能完成的工作,用软件编和有时会变得很简单。
因此充分利用其内部丰富的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
程序设计语言有三种: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
本系统运用的是汇编语言所编写。
3.1主程序设计从软件的功能不同可分为四大类:一是检测软件,它是用来检测温湿度。
二是显示部分,用来显示所检测到的温度。
三是调控部分,用来控制继电器的开合。
四是当温度大于35℃,蜂鸣器发出报警信号。
每一个执行软件也就是一个小的功能执行模块。
这里将各执行模块一一列出,并为每一个执行模块进行功能定义。
图4-1为软件设计流程图。
图 4-1 软件设计流程图液晶显示子程序模块如下:RS BIT P1.0RW BIT P1.1E BIT P1.2CS1 BIT P1.3CS2 BIT P1.4CHARC EQU 40HPAGE1 EQU 41HCOL EQU 42HLINE EQU 43HTEMP EQU 44HTEMP1 EQU 45HON EQU 46HORG 0000HLJMP MAINORG 0100HMAIN: MOV SP, #60HLCALL CLRPLCALL INTLCALL DISPLAYLCALL DEL1500SJMP $INT: MOV CHARC, #0MOV ON, #3FHMOV A, ONLCALL WCOM1LCALL WCOM2MOV PAGE1, #00HMOV A, PAGE1ORL A, #0B8HLCALL WCOM1LCALL WCOM2MOV COL, #0MOV A, COLORL A, #40HLCALL WCOM1LCALL WCOM2MOV LINE, #00MOV A,LINEORL A, #0C0HLCALL WCOM1LCALL WCOM2RETWCOM1: LCALL BUSYLSETB CS1CLR CS2CLR RWCLR RSMOV P0, ASETB ECLR ERETWCOM2: LCALL BUSYR SETB CS2CLR CS1CLR RWCLR RSMOV P0, ASETB ECLR ERETWLEFT: LCALL BUSYLSETB CS1CLR CS2CLR RWSETB RSMOV P0, ASETB ECLR ERETWRIGHT: LCALL BUSYRSETB CS2CLR CS1CLR RWSETB RSMOV P0,ASETB ECLR ERETBUSYL: PUSH ACCSETB CS1CLR CS2SETB RWCLR RSBACKL: MOV P0, #0FFH SETB EMOV A, P0JB ACC.7, BACKLCLR EPOP ACCRETBUSYR: PUSH ACCSETB CS2CLR CS1SETB RWCLR RSBACKR: MOV P0, #0FFH SETB EMOV A, P0JB ACC.7, BACKRCLR EPOP ACCRETREADD1: LCALL BUSYLSETB CS1CLR CS2SETB RWCLR RSSETB EMOV A, P0CLR ERETREADD2: LCALL BUSYRSETB CS2CLR CS1SETB RWSETB RSSETB EMOV A, P0CLR ERETCLRP: MOV R0, #64MOV R2, #8MOV TEMP1, #0B8HAJMP NBZ1NBZ2: INC TEMP1NBZ1: MOV A, TEMP1 LCALL WCOM1LCALL WCOM2MOV A, #40HLCALL WCOM1LCALL WCOM2NBZ3: CLR ALCALL WLEFTLCALL WRIGHTDJNZ R0, NBZ3DJNZ R2, NBZ2RETDISPLAY: MOV DPTR, #TABMOV LINE, #00MOV A, LINEORL A, #0C0HLCALL WCOM1LCALL WCOM2MOV R1, #0B8HMOV R2, #8 NEXTROW: MOV R3, #128MOV A, R1LCALL WCOM1LCALL WCOM2MOV A, #40HLCALL WCOM1LCALL WCOM2 LCDL: CLR AMOVC A, @A+DPTR LCALL WLEFTDEC R3INC DPTRCJNE R3, #64, LCDL LCDR: CLR AMOVC A, @A+DPTRLCALL WRIGHTINC DPTRDJNZ R3, LCDRINC R1DJNZ R2, NEXTROWRETDEL20: MOV R0, #20D2: MOV R1, #200D1: NOPNOPNOPDJNZ R1, D1DJNZ R0, D2RETDEL100: LCALL DEL20LCALL DEL20LCALL DEL20LCALL DEL20LCALL DEL20RETDEL500: LCALL DEL100LCALL DEL100LCALL DEL100LCALL DEL100LCALL DEL100RETDEL1500: LCALL DEL500LCALL DEL500LCALL DEL500RETTAB1:DB00H,00H,30H,18H,0CH,8EH,5AH,48H,0D8H,0D0H,48H,58H,50H,48H,0D8H,90H DB 08H,00H,00H,00H,0F3H,00H,00H,00H,80H,80H,00H,00H,00H,00H,00H,00H DB 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6FH,00H,00H,00H,00H,80H,0C0H DB0E0H,70H,38H,0FCH,0FCH,38H,70H,0E0H,0C0H,80H,00H,00H,00H,00H,00H,57H DB00H,00H,00H,10H,38H,18H,18H,98H,0D8H,0F8H,0F8H,0F8H,0F8H,0D8H,98H,18H DB18H,38H,10H,00H,0D3H,00H,00H,0C0H,0E2H,2CH,78H,0B8H,20H,0E0H,0E0H,20H DB0B8H,78H,2CH,0E2H,0C0H,00H,00H,00H,00H,76H,00H,00H,40H,50H,50H,58H DB0FEH,58H,50H,50H,40H,00H,20H,20H,20H,20H,20H,0E0H,0C0H,00H,00H,00H DB 00H,00H,00H,04H,02H,3FH,66H,66H,66H,67H,6FH,7EH,76H,66H,0FFH,66H DB 22H,04H,00H,00H,0FDH,00H,00H,00H,03H,07H,07H,06H,06H,06H,06H,06H DB 06H,06H,06H,0EH,1EH,1CH,00H,00H,00H,0DFH,00H,00H,00H,01H,03H,01H DB 00H,00H,00H,0FFH,0FFH,00H,00H,00H,01H,03H,03H,00H,00H,00H,00H,4BH DB 00H,00H,00H,00H,1CH,0EH,07H,03H,01H,00H,0FFH,0FFH,80H,01H,03H,07H DB0EH,1CH,08H,00H,0D6H,00H,00H,01H,03H,06H,0E4H,0F5H,97H,97H,97H,97H DB0F5H,0E4H,06H,03H,01H,00H,00H,00H,00H,0DDH,80H,0E0H,38H,1CH,60H,0F8H DB 0FFH,0C2H,82H,02H,00H,00H,1EH,33H,21H,21H,21H,21H,30H,18H,00H,00H DB 10H,10H,10H,90H,0D0H,10H,90H,90H,90H,90H,93H,87H,86H,82H,91H,00H DB 10H,10H,10H,10H,5DH,20H,10H,10H,00H,10H,10H,00H,90H,10H,00H,10H DB 00H,10H,90H,90H,00H,10H,00H,00H,10H,0D3H,10H,10H,10H,00H,10H,10H DB 10H,00H,00H,13H,17H,10H,00H,08H,10H,00H,00H,10H,00H,10H,00H,0DBH DB 00H,10H,00H,10H,30H,10H,00H,10H,10H,00H,27H,13H,11H,10H,00H,10H DB 10H,00H,10H,00H,0D2H,10H,00H,10H,00H,10H,13H,0C7H,14H,14H,84H,44H DB 17H,13H,10H,10H,00H,10H,10H,10H,08H,0BEH,11H,00H,10H,10H,10H,10H DB 11H,13H,13H,13H,93H,93H,93H,13H,13H,13H,13H,13H,11H,10H,10H,10HDB00H,02H,43H,41H,0C8H,0DDH,49H,49H,5DH,49H,49H,5DH,49H,0C9H,5DH,49H DB49H,60H,00H,00H,0D5H,00H,00H,00H,0F0H,3CH,16H,13H,11H,30H,0E0H,0CH DB06H,47H,0E5H,0C4H,84H,0CH,0F8H,00H,00H,55H,00H,00H,00H,00H,00H,0FCH DB0C6H,82H,82H,82H,82H,82H,0C6H,0FCH,00H,00H,00H,00H,00H,00H,00H,0BDH DB 00H,00H,00H,00H,00H,00H,61H,41H,41H,41H,51H,0F9H,4DH,47H,0C2H,40H DB 00H,00H,00H,00H,55H,00H,00H,40H,28H,0D9H,2DH,2FH,2BH,0C9H,09H,00H DB 02H,0F9H,01H,01H,3DH,0C3H,81H,00H,00H,66H,00H,00H,00H,00H,00H,00H DB 00H,40H,40H,4FH,52H,0D2H,52H,4FH,40H,40H,00H,00H,00H,00H,00H,00H DB 00H,00H,00H,0C3H,6DH,3CH,19H,0FH,00H,00H,06H,0DH,09H,0FFH,09H,09H DB 08H,00H,00H,00H,0F5H,00H,00H,00H,1FH,32H,22H,22H,22H,32H,1FH,00H DB 00H,00H,18H,31H,33H,30H,1FH,00H,00H,0FFH,00H,00H,00H,00H,00H,1FH DB 31H,20H,20H,20H,20H,20H,31H,1FH,00H,00H,00H,00H,00H,00H,00H,0AAH DB 00H,00H,00H,00H,00H,00H,08H,10H,20H,60H,30H,1FH,00H,00H,00H,00H DB 00H,00H,00H,00H,0D2H,00H,00H,00H,00H,0FH,19H,19H,19H,0FH,00H,00H DB 00H,1FH,00H,02H,06H,0CH,07H,00H,00H,0AAH,00H,00H,00H,00H,00H,10H DB 0CH,06H,0BH,08H,18H,3FH,32H,22H,20H,20H,20H,20H,00H,00H,00H,00H DB 02H,02H,03H,42H,42H,44H,42H,46H,82H,02H,80H,82H,80H,86H,0F0H,82H DB82H,00H,00H,02H,0F7H,00H,02H,00H,02H,00H,00H,02H,0C0H,02H,00H,0F0H DB 02H,00H,00H,02H,00H,02H,00H,02H,00H,0DBH,02H,00H,02H,02H,80H,0C0H DB 62H,30H,1AH,1EH,1AH,30H,62H,0C0H,82H,00H,02H,02H,02H,00H,04H,0B3H DB00H,02H,00H,02H,80H,0E0H,0B2H,82H,00H,02H,00H,82H,0C2H,0F0H,92H,80H DB 00H,02H,02H,00H,0D6H,00H,02H,00H,02H,00H,02H,10H,12H,0D2H,50H,7EH DB 52H,0D0H,12H,12H,02H,02H,00H,02H,02H,55H,00H,06H,02H,02H,02H,02H DB02H,02H,0A2H,90H,0DAH,0B4H,92H,02H,02H,00H,02H,02H,00H,02H,02H,00H DB 00H,00H,40H,22H,14H,0CH,1AH,31H,40H,00H,02H,4CH,88H,10H,0FFH,00H DB 00H,00H,00H,00H,0DAH,00H,00H,00H,00H,00H,88H,87H,81H,91H,91H,0FFHDB 91H,91H,81H,80H,80H,00H,00H,00H,00H,0F6H,00H,00H,02H,03H,00H,79H DB 85H,85H,79H,00H,0FEH,01H,09H,0FH,00H,01H,02H,00H,00H,00H,00H,55H DB00H,00H,00H,7FH,0C9H,88H,88H,0C9H,7FH,00H,00H,00H,44H,4CH,98H,0C1H DB7FH,00H,00H,00H,96H,00H,00H,00H,00H,00H,20H,20H,0A4H,0ADH,0B5H,0E7H DB0B5H,0ADH,0A4H,20H,20H,00H,00H,00H,00H,0A9H,00H,00H,00H,00H,00H,00H DB 00H,7FH,80H,60H,3EH,40H,80H,7F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 DB 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1H,01H,00H DB 00H,00H,00H,00H,6B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 DB 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F6H,00H,00H,00H,00H,00H,00H DB 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73H DB 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 DB 00H,00H,00H,02H,56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3H DB 00H,00H,00H,00H,00H,00H,00H,00H,00H,66H,00H,00H,00H,00H,00H,00H DB 00H,02H,01H,00H,00H,00H,01H,02H,04H,00H,00H,00H,00H,00H,00H,00H END参考文献[1] 谢自美,尹仕,肖看,赵云娣,罗杰.电子线路综合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2] 杨旭方.单片机控制与应用实训教程[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