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及矫治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点及矫治

犯罪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可回避的永恒话题。其中,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进步,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在各类犯罪中占的比重日趋上升。现在,青少年犯罪、环境污染、吸毒贩毒已经一起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三大公害。而且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和稳定。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犯罪学界、法学界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何抑制青少年犯罪的上升趋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和对青少年思想、行为的矫治也就具有了重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青少年犯罪的定义

何为青少年?在生活习惯上通常把青少年作为“青年”和“少年”的简称;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青年指人在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少年指十岁到十四五岁左右的年龄阶段。然而,在我国的法律文件中并没有采用过“少年”、“青年”、“青少年”的称谓,而是根据现代心理学的方式将称谓分为未成年人(即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和成年人(即已满十八周岁的人)。并且,从犯罪的年龄构成上看,青少年犯罪的年龄即包括了未成年人阶段(10~15岁)也包括了成年人的部分阶段(15~30岁)。因此笔者认为关于青少年犯罪的界定不应当仅仅依据我国《刑法》的责任年龄来界定,而是应该以广义的(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关于行为能力、责任能力等综合概念,结合犯罪预防与行为矫治的角度来考虑更为适宜。因为不良少年一般都是从10~12岁开始出现劣迹表现。因此,青少年犯罪应当指:10~30岁年龄阶段的人实施的危害国家、社会、他人的财产、人身安全并触犯刑法的行为的总称。

二、国外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在国外,早在七十年代,随着西方所谓的自由观念和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产生,极大的影响了当时的一代青年,从而使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以当时的美国为例,成长于七十年代的一代青年更被称为垮掉的一代。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人就可窥一斑而知全豹了。基于对越战的反战情绪,对未来前途的渺茫,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不少青少年为了追求自由,寻找心理寄托,从而进行聚众吸毒、淫乱、抢劫、强奸等犯罪活动。他们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女子甚至不惜出卖色相。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对七种严重刑事犯罪的跟踪调查:60年代时,发案数平均每年仅有300多万起;可自进入70年代后,数字猛增至每年800多万起,净增长500多万起,是60年代的2.6倍,其中增长最多的就是青少年犯罪,而青少年犯罪中又以未成年人犯罪尤为突出。按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的比重看每百起重大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就占到5.3起。2002年在美国首府华盛顿出现两个连环狙击手在短短一周内枪杀7人,击伤6人。其中一名杀手年龄仅

仅17岁。我们的领国日本,基于一种原始的对性的无限崇拜,现如今日本女大学生中进行“援助交际”性乱交的比比皆是。而由于日本思想教育的失败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现象不断上升。2001年神奈川一中学两学生因为对老师的不满将8名老师打伤,其中2人下颚骨折,一名女老师流产。不久后,西部一中学又一名学生用小刀连刺老师10余刀将老师杀死。

基于此,国外法学界很早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青少年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将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和都市化发展而增长,即使成年犯罪率下降,青少年犯罪也会上升,并且逐渐成为犯罪的重点。

三、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

在我国,从建国以来,青少年犯罪的趋势同我国的犯罪形势是一致的,是呈波浪式前进上升的,到现在为止,经历了五个高峰时期。

第一高峰是建国初期(1950年~1956年间),当时全国每年发案51万余起,其中青少年犯罪就占到了近二分之一。但这与当时存在的诸多历史原因是分不开的。由于才解放,很多兵痞,土匪善未肃清,而他们之中多为青少年。因此,这一时期的犯罪的种类也较为单一,多是暴乱、抢劫、暗杀、破坏等具有很强的危害国家安全的特点的案件。但随着“三反、五反”运动的展开,社会秩序好转,发案率逐渐下降。青少年犯罪比重也降至全年案件总数的20%--25%之间。

随着国内经济上三年自然灾害的到来,国际交往上与前苏联的反目,我国国家政策的左倾,阶级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的展开使得第二个高峰在1960年前后迅速到来。尽管在1961年全年仅发案41万起,比1950年低近10万起,但与1956年相比却净增长了19.5万起,其中青少年犯罪的比重又升至30%--35%之间,这一时期由于贫穷与饥饿,案件多以盗窃为主,但是哄抢国家物资和抢劫案件却也开始逐渐出现。

自1962年起,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下,经济逐渐恢复,且雷锋形象的出现极大影响了青年一代,因此社会治安开始好转,犯罪率也不断下降,尤其是青少年犯罪的比例也低于了25%。但随着文革到来,全国的发案率又开始突飞猛进,而青少年犯罪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众多青少年由文盲变为流氓,由造反派转为反革命,由抄家转为打砸抢。基于前途渺茫,从失望到绝望进而开始铤而走险,一时间善恶不分,是非不明。学生开始批斗老师,儿子批斗父母,而在北京大学――中国最高学府竟然发生了大学生亲手用图钉钉入老教授的额头这样令人发指的事件。心理的失常导致了当时案件中除盗窃以外无一不是具有极强暴力性的。十年内乱期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仅重大案件就有50多万起,到1976年为止,青少年犯罪数量打到了1966年的6.62倍,占到所有案件比率的60%~70%之间,这也是我国的第三个犯罪高峰。

十年内乱结束之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犯罪增长速度逐步减缓,但仍在不断上升。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起步,社会由封闭转向开放,伴随着社会结构发生变化,引起社会成员道德失范、价值观念变异,在人民群众的思想开放搞活的同时,大量的刑事案件也随着长生了。而且在1981年的时候达到了顶峰。至此我国进入第四次犯罪高峰。这次犯罪高峰发生在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之后改革开放之初的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交际之期。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彷徨,伴随着外来西方文化的冲击使得许多人失去了方向,从而滋生了一大批刑事犯罪分子。而由于人们心灵的空虚,以强奸、流氓、抢劫、盗窃为主的刑案件增多,其中又以强奸轮奸最为突出。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犯罪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犯罪一个最为显著的特点。从当时抓获的作案成员看,14至25岁的青少年案犯高达70%至80%。

面对如此严重的犯罪情况,1983年8月党中央果断地作出了《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决定》。同年9月开始到至1987年为止,我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严打”战役。经过“严打”,重大刑事案件也开始呈同步下降的趋势,破获了一批久侦未破的案件,治安形势有所改观,群众普遍反映安全感明显提高。但是,自 1985年开始我国的犯罪案件又开始缓慢上升,而青少年犯罪已经成为了所有刑事犯罪的重点,据有关部门统计,当时我国青少年犯罪占查获的全部刑事案犯总数的比例是:1985年占71.3%,1986年占72.5%,1987年占74.3%,1988年占75.6%。也正是从这时起我国才真正对青少年犯罪问题开始进行研究。

八十年代未,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扩大,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贫富差距的逐步出现,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开始暴露,至此我国开始进入第五个犯罪高峰期。虽然在经过了公安部开展的多次严打行动及综合治理工程之后的确明显遏制了犯罪案件的增长速度,但是发案率仍在节节上升,特别是到了90年代中后期国企改革开始,大量人员开始下岗分流,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得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突出。据统计,九十年代中期发案率上升到八十年代前半期的8倍,1999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案刑事案件225万件,比1998年上升了13%,2000年共立案363万件,比1999年又上升了61%。而经济犯罪、职务犯罪、暴力犯罪大幅增多;团伙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女性犯罪、青少年犯罪突出,单位犯罪、带黑社会性质的集团犯罪迅速上升,对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总之,第五次犯罪高潮“时间持续之长,案件上升幅度之大,犯罪类型、手段之繁多,危害之严重,都是前几次犯罪高峰不可比拟的”。同时青少年犯罪率在居高不下的同时,犯罪性质也开始趋向严重,许多大案要案均系25岁以下未成年人所为。2004年发生在云南大学的震惊全国的马加爵案件,凶手马加爵就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因为笔者曾经在我省的几所监狱实习工作过,因此据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