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中心城区城市公园地域分布特点的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400.13 KB
- 文档页数:6
XXXX大学景观规划与设计课程论文广州市公园的主要特点初探姓名: XXX学号:XXXXXXXXXXX指导教师XXX学院名称XX学院专业名称XX论文提交日期年月日论文答辩日期年月日摘要公园是供人民群众游览、休息、观赏、开展文化娱乐和社交活动、体育活动的优美场所,也是反映城市园林绿化水平的重要窗口,在城市公共绿地中常居首要地位。
我国的公园类型很多,一般按公园的功能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区级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园林;古典园林;带状公园;街旁游园;风景名胜公园;其他专类公园。
广州作为广东省的省会城市,涵盖了我国现行分类里的所有公园。
本文从广州公园的类型及主要特点出发,重点分析植物及建筑小品在广州公园中的应用特点,阐述了不同类型公园的作用及其功能特点。
关键词:公园类型公园特点植物配置建筑小品目录1广州市公园的类型及功能特征 (4)1.1市、区级综合性公园。
(4)1.2儿童公园。
(4)1.3动物园。
(4)1.4植物园。
(4)1.5体育公园。
(5)1.6纪念性园林。
(5)1.7古典园林。
(5)1.8带状公园。
(5)1.9街旁公园。
(5)1.10风景名胜公园。
(5)1.11其他专类公园。
(6)2广州公园的主要特点 (6)2.1总体特点 (6)2.2广州公园的植物配置特点。
(6)2.2.1平面构成特点 (6)2.2.2立面构成特点 (10)2.2.3植物色彩构成特点 (11)2.2.4滨水植物配置特点 (12)2.2.5入口景观植物配置特点 (15)2.2园林建筑小品应用特点 (16)1广州市公园的类型及功能特征我国的公园类型很多,一般按公园的功能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类:市、区级综合性公园;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园林;古典园林;带状公园;街旁游园;风景名胜公园;其他专类公园。
广州是广东省的省会城市,涵盖了以上所有类型的公园:1.1市、区级综合性公园。
广州市公园声环境功能区划广州市公园声环境功能区划是指对广州市内的公园进行声环境的划分和评估,以便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公园的声环境资源。
声环境是指人们在特定环境中所感受到的有形和无形的声音及其影响,包括自然声音和人工声音。
声环境功能区划是将公园根据其声环境的特点和功能需求进行划分,以便合理规划和管理公园的声环境资源,提供适宜的环境和舒适的体验。
1.自然保育区:这些公园以其原生态和自然风貌为主要特点,声环境应以自然声音为主,包括鸟鸣、昆虫声、林间溪水声等。
这样的声环境可以提供一个安静、放松的自然氛围,人们可以在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
2.休闲娱乐区:这些公园以提供休闲和娱乐活动为主要功能,声环境应以人工声音为主,包括人声、器乐演奏声、儿童嬉戏声等。
这样的声环境可以为游客提供欢乐和娱乐,增强游客的互动和参与感。
3.文化教育区:这些公园以文化和教育活动为主要功能,声环境应以人声和文化艺术表演声为主,包括讲座声、朗诵声、音乐会声等。
这样的声环境可以为游客提供学习和欣赏的机会,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4.健身运动区:这些公园以提供健身和运动活动为主要功能,声环境应以体育器械声和人声为主,包括健身器械声、呼喊声、锻炼时的气喘声等。
这样的声环境可以为游客提供锻炼和运动的场所,增强人们的身体健康和体魄。
5.农业生态区:这些公园以农业和生态保护为主要功能,声环境应以农耕声和自然声音为主,包括田间劳作声、农机声、鸟鸣等。
这样的声环境可以为游客提供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了解农田生态和农业文化。
在进行广州市公园声环境功能区划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声环境评估和调查,了解不同公园的声音特点和游客需求。
评估可以通过采集和分析公园内的声音数据来完成,包括声音的频率、响度、时长等指标。
同时,还可以进行游客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游客对声环境的感受和需求。
根据声环境评估和调查结果,可以确定不同公园的声环境功能区划,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及可达性分析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摘要】Urban park greenland is one of typical green open space.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maintenance of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human health. Spatial pattern and accessibility of urban park greenland will directly affect service quality for city dwellers. In this paper, the features of spatial pattern, accessibilit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rvice level are analyzed in the center of Guangzhou city by using GIS with landscape index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Municipal park account for 84.71%of total area of urban parks in center of Guangzhou. Its contagion index is 92.44. The landscape typ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park greenland are less reasonable. 2) Based GIS network analysis, only22.35%of the study area and 44.67%of residents can easily access urban park greenland. The accessibility of park greenland and its service quality of Guangzhou centre area are not good enough. 3)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are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ccessibi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of urban park greenland.%公园绿地是城市中一类典型的开敞空间,对维护城市生态与人居环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与可达性直接影响其对城市居民的服务水平.以广州中心城区为例,借助GIS技术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城市公园绿地景观格局、可达性和服务状况,并探讨城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对其可达性影响.结果表明:①市级公园其面积占公园绿地总面积的84.71%,城市公园绿地聚集度为92.44,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景观类型和空间格局不尽合理;②网络分析表明研究区仅有22.35%的面积和44.67%的人口能够较便捷地到达邻近公园绿地,广州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和服务效果不理想;③城市公园绿地数量与空间格局是影响其可达性与服务水平的重要因子.【期刊名称】《生态环境学报》【年(卷),期】2011(020)011【总页数】6页(P1647-1652)【关键词】城市公园绿地;空间格局;可达性;网络分析【作者】蔡彦庭;文雅;程炯;魏建兵【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华南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广东广州510642;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5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8城市公园绿地是城市中最具公共性、开放性的开敞空间,对保障市民的身心健康和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起着重要作用[1-2]。
广州越秀公园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完善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越秀公园是广州市内的一处优美的城市绿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但是现有的景观格局存在一些问题,如景观的整体性不足、生态环境不完善等。
本文通过对越秀公园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生态完善建设的思路和方案,以期能够提高越秀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的整体性。
【关键词】越秀公园,景观格局,生态完善建设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越秀公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市内重要的城市绿地之一。
该公园占地面积较大,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是广州市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越秀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公园内的一些自然景观资源被破坏或者受到了污染,公园的景观整体性不足。
因此,为了提高越秀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的整体性,有必要对越秀公园的景观格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生态完善建设方案。
二、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越秀公园的景观格局分析本文将通过对越秀公园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公园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景观的整体性不足、公园内一些自然景观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
(二)越秀公园生态完善建设方案的探讨本文将研究和探讨如何通过生态完善建设,提高越秀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的整体性。
具体方案包括:增加植被的种植密度,提高公园内的空气质量;增设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清理公园内垃圾;加强公园内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修复等。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公园内的现状和问题所在,对公园内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文献综合分析,了解国内外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和景观完善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四、论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越秀公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越秀公园的景观格局分析。
广州珠江公园分析汇报私立华联学院姓名:张溥元2 0 1 5 / 1 1 / 1 9一.公园概况广州珠江公园座落在天河区珠江新城,于2000年9月28日对外开放。
珠江公园占地面积28公顷,是以绿化造景为主的生态公园,环境优美,格调幽雅。
园内六个景区各具特色:风景林区位于公园最高的山地以成片的混交林种植为主,运用各种配植手法及不同的树种,体现不同的季相和花期,形成一个植物色彩丰富、层次鲜明的景区。
山上有高耸云霄的英雄树,翠绿茂盛的南洋杉,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景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幅完美的景象。
山上的“抱珠楼”,是全园的最高点,登楼眺望,公园美景尽收眼底。
山南“积石飞泉”景点以自然的山石砌筑而成,瀑布飞溅而下,溪涧蜿蜒其间,溪涧源头“奔雷”声势浩大,雄伟壮观。
山北鲜花丛丛,争鲜斗艳。
位于公园中部的“快绿湖”宛如仙境中的一颗明珠。
沿湖区设置的具有岭南建筑特色的“品绿茶室”、“椰风水榭”使岸边的景色更加优美自然。
湖面上的曲桥象“初月出云”,而小桥上的三道“波光柱”则象“长虹饮涧”,在阳光的照耀下幻出万紫千红的彩霞,在落羽松、串钱柳和棕榈林的衬托下交辉相映,引人驻足。
1.珠江公园主要植物种类珠江公园的植物种类极其丰富,约有1050种植物,是广州植物种类最为丰富的公园之一。
2.珠江公园植物配置的艺术美2.1多样统一性原则植物配置讲究多样统一性原则,即树形、色彩、线条、质地及比例都要有一定的差异和变化,显示多样性,但又要使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
珠江公园以不同专类园的所运用树种不同。
以棕榈园为例,以霸王棕、狐尾椰子、假槟榔为基调树种,大量的重复运用最能体现植物景观的统一感。
另外配置了许多其他热带风情的植物如酒瓶椰子、蒲葵、棕竹、散尾葵、苏铁等,林下又种植不同的植物景观,如狐尾椰子下种植龙船花和朱蕉,抑或配置肾蕨和美人蕉,假槟榔下种植朱蕉、皱叶冷水花和鸢尾。
不同的林下景观充分表现了植物的多样性。
2.2协调和对比原则珠江公园的植物配置讲究植物之间相互的联系与配合。
广州综合公园功能区规划及内容研究初探——以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珠江公园为例作者:邝雷,邓卓迪来源:《广东园林》 2016年第1期邝雷1邓卓迪2(1.广州普邦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600;2.广东海洋大学,广东湛江524088)摘要:对广州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和珠江公园进行实地踏查,通过调查其游客需求及分析公园功能区的规划现状等,来研究综合公园功能区的规划合理性,结论是:城市综合公园功能区的设置应与市民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相适应,并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断调整更新。
关键词:公园绿地;综合公园;公园功能区;游憩管理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1-0000-00收稿日期:2015-06-30修回日期:2015-07-17引言综合公园是功能齐全、设施完善、方便市民使用的公园类型,在城市公园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其质量反应了城市的总体建设水平,但目前部分已有的综合公园在规划设计上都存在一些问题,如:过分强调景观或设施的建设,忽视了功能性的考虑;缺乏完整及合理的功能区规划等,都给公园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本文以广州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和珠江公园3个具有代表性的全市性综合公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踏查及与游客交谈,深入研究公园的分区规划设计,指出不合理之处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3个公园日后的完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也为其它综合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理论基础。
1综合公园的概念综合公园是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城市绿地[1],配套文化娱乐、康体活动、儿童活动、安静休息、游览观赏、后勤管理等功能及相应的常规设施[2],是城市整体风貌、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人们精神文明生活的重要载体[3],按占地面积和服务半径的大小分为全市性公园和区域性公园[4](表1)。
笔者认为,综合公园是服务半径覆盖城市建成区,以提供游憩、康体、文化、娱乐等服务功能为主,功能区布置合理且健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兼具生态保护、城市美化、防灾避险等功能,在城市公园系统中占有基础性地位,并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导向的城市公共开放空间。
中山公园造景分析报告一、引言中山公园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城市公园,也是广州市的标志性风景名胜区之一。
该公园以广州市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为名,建于1928年,占地面积约为46万平方米。
作为广州市最大的城市公园之一,中山公园融合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要素,形成了独特的造景风格。
本报告旨在对中山公园的造景进行全面分析,以揭示其设计理念和艺术魅力。
二、景观设置与布局中山公园的景观设置多样且合理,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和园区的空间。
公园内设有湖泊、山林、广场、园林、建筑等不同类型的景观,形成了一种丰富多样而又相互交融的景观风貌。
公园的主轴线将各个景观点串联起来,形成了一条顺畅而有序的参观路线。
1. 湖泊与山林:中山公园内的湖泊面积较大,融入了周边的自然山林,形成了一种山水相映的美景。
湖泊的周围种植了各种绿植,为游人提供了休闲、娱乐和观景的场所。
2. 广场与园林:中山公园内设有多个广场和园林,如孙中山塑像广场、花柱广场、迎宾亭、荷花池等。
这些广场和园林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布局成为游人观赏和休憩的好去处,同时充分展示了中山公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3. 建筑与雕塑:中山公园内的建筑和雕塑是公园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
公园内的建筑风格多样,包括中式、西式和现代风格,展示了不同的文化和历史特点。
而雕塑作品如卧佛、童子功、踏雪寻梅等,通过艺术手法传递了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三、植被配置与景观特色中山公园的植被配置以南方常见的乔木、灌木和花卉为主,同时也引进了一些外来植物。
植被的配置与景观特色相互协调,形成了富有层次感和变化的景观。
1. 树木与草坪:公园内的乔木主要有法国梧桐、榕树、银杏等,这些树木不仅提供了阴凉遮蔽,还与公园的建筑和雕塑相得益彰。
公园内的草坪绿化覆盖率高,为游人提供了舒适的休闲场所。
2. 花卉与灌木:中山公园的花卉种类繁多,包括康乃馨、月季、玫瑰、郁金香等,为公园增添了色彩和活力。
广州天河公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及建议一、天河公园概况广州市天河公园,是区属综合性公园,曾叫东郊公园,1997年改为现名。
它位于广州天河区员村,西靠天府路,南连黄埔大道,北接中山大道,来往交通十分便利。
公园总面积为70.7公顷,水体面积占10公顷,陆地面积为60.7 hm2,绿地面积为55 hm2,植被覆盖率90%以上。
天河公园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要特色,公园目前规划为五个功能区:百花园景区、文体娱乐区、老人活动区、森林休憩区、后勤管理区。
二、天河公园旅游资源现状分析1、旅游资源类别(1)水体类园内的水体主要以“三湖两池两园”的水体为主,其中,三湖是天河湖(最大)、翠湖和锦鲤湖;两池是睡莲池、荷花池;两园是粤晖园、粤秀园。
(2)生物类园内的生物主要为各种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及草坪等100余种植物,并有20多株百年以上老树和园内特有的万余平方米的水中森林,一派典型的亚热带生态景观。
(3)近现代类人文资源园内有民族英雄邓世昌的衣冠冢,是青少年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为公园增添了一份人文气息。
(4)文化游乐体育类园内设有配套的游乐项目,有休闲游艇、开心碰碰车、欢乐碰碰船、刺激的赛车、松林飞鼠、森林狩猎、游泳池、网球场、海狮表演馆、儿童乐园以及具有教育意义的科普项目魔法森林、哈尔滨雪冰雕展。
2、旅游资源特点(1)各类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统一规划园内旅游资源按照公园规划,按照各自特点,分别布置在百花园景区、文体娱乐区、老人活动区、森林休憩区范围内,集中分布。
(2)旅游资源水体和植物规模较大,而人文资源规模较小园内水体面积10公顷,约为全园面积的七分之一;植物占地面积为55公顷,约为全园面积的78%,植被覆盖率超过90%,分布密度大,植物品种丰富,主要由各种亚热带乔灌木、地被植物、草坪等100多种植物组成;而人文资源在分布面积和数量上都无法与水体植物相比较,规模较小。
(3)核心主题和特色不明显虽然公园规划出了5个功能分区,在每个功能区里按照主题安排相关的旅游资源,但总体上,其主题则显得不明显,各主题区无法鲜明地把自己的亮点和核心点显现出来,体现不出其独有特色。
2021年第4期Vol.43/2037广州市主城区口袋公园使用概况与优化策略General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Pocket Parks in Central Urban Area of Guangzhou黄娅萍 梁挚呈* 李宜斌HUANG Ya-ping,LIANG Zhi-Cheng *,LI Yi-bin当下中国发展迅速,城市寸土寸金,同时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升。
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生活的“减速”空间,为居民提供了休憩和娱乐场所,提升了城市绿地率。
但因高密度城市的土地资源受到限制,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面积都有所局限[1],这引发了人们对充分利用城市零碎空间的思考,逐渐向往在城市中营造面积小而功能齐全的“口袋公园”(Pocket Park )。
目前我国对于口袋公园并无明确概念界定,城市中的各种小型绿地、小公园、街心花园、社区小型运动场所等都是身边常见的口袋公园。
口袋公园通常指面积为0.04~1 hm 2的公园[2],目前在建设方面存在设计单一、设施老旧、缺乏维护等情况,影响居民使用体验[3]。
对口袋公园开展研究,能够深入了解使用者需求,进而依此对其进行改造,激发其活力,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公共空间,提高城市绿地利用率。
有学者将关注重点放在口袋公园的构成元素上,探讨景观、设施等的使用状况[4~5];部分学者研究口袋公园的使用人群特征,进行某类人群的满意度评价,总结出相应优化建议[6~7];还有学者探讨口袋公园的功能与布局,对不同的公园类型分别进行服务半径分析计算,分析其可达性、布局合理性等[8~9]。
近年来,广州大力推进“公园城市”建设。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到2035年广州将增加400个口袋公园。
目前越秀区已新建成多个口袋公园“越秀模式”试点,白云、荔湾、天河等区也在大力建设口袋公园。
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根据《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草案[10],广州市主城区包括荔湾、越秀、天河、海珠四区,白云区北二环高速公路以南地区、黄埔区九龙镇以南地区及番禺区广明高速以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