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14.88 MB
- 文档页数:58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人们的观察却不能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只能看到现代的某些成矿作用,而不能直接观察过去地质时代中的成矿作用;只能观察成矿作用的某一片段,不能观察成矿作用的全过程;只能观察地表和地壳浅部的矿床特征,很难观察地壳深处的成矿特征。
由于这种观察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对矿床认识的片面性。
因此,在研究矿床时,必须全面观察各种地质矿化现象,掌握大量的实际资料,对矿床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比较和综合,以便对矿床成因获得较为客观的认识。
同时,由于绝大多数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所能见到的成矿作用不能与以往地质时期的成矿作用简单的加以比拟,因此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正确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
矿床学的研究必须与找矿、勘探和采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并不断提高的过程。
生产实践过程类似于医学上的“临床解剖”,是进行全面、深入观察与研究矿床的最理想场所。
通过现场研究,了解矿床(或矿体)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具体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以为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我国钨矿床的“五层楼”分带规律、鞍山式铁矿的“向斜”控矿规律、北美的斑岩型铜(钼)矿矿化模式,以及通过在太平洋洋中脊直接观察到的正在进行的现代洋底成矿作用(黑、白烟囱)而提出的热水喷流成矿模式等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当前,找矿勘探工作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不断检验已有的矿床理论是否正确,对某些传统的矿床成因观点进行重新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概括新的理性认识,形成新的成矿理论,为成矿预测、找矿勘探和矿山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矿床研究的一般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步总结出一套对矿床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现场)观察、室内研究和综合分析3个阶段:1. 野外(现场)观察野外(现场)工作是一切矿床研究工作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在系统研究和总结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资料基础上,在矿床范围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编录,测制各种地质图、剖面图和素描图等,查明矿床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即地层、岩浆岩、构造活动等情况。
探讨矿床的成因及其研究方法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出了针对于矿产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也就表明国内矿产开采水平的国际化优势越来越强。
然而要想从根本上直接有效的提升矿产开采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质量,那么也就需要对整个矿床的形成原因展开全面分析,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开采目标。
通常情况下来讲,矿床往往都是在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情况下逐渐形成、完善的,并且在形成之后,符合国内矿床生产的基本标准。
因此,本篇文章在接下来的部分,将会着重对矿床的成因以及研究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矿床;形成原因;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但是在进行开采矿产资源之前,人们必须要熟悉的了解矿床的形成原因,从而对矿产资源进一步开采,并保证其开采质量与效率。
根据相应经验总结研究可知,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在全面化展开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研究工作时,首先可以利用实验的模式来展开深度化的研究,从而使得矿产的研究力度能够得到强化,同时还能使得基本的矿产资源勘查效率以及预测能力得到保证,在根本上不断的使得矿产区域开采水平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此种实验的模式将会成为主要的矿床成因探究方法。
一、全方位分析矿床的基本种类所谓矿床是指地壳中富集了大量的有用矿物或组成成分,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工业要求,并能依靠现在的技术能够开采使用的部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根据实际的研究发现,地下的矿床在实际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会呈现出较多的种类情况,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这些类型的矿床有意识的分类为固体性质的矿床、液体的矿床、气态性质的矿床、液气共存的矿床等,在整个过程中,固体性质的矿床往往在分布范围上极广,而液体的矿床则主要是石油等元素,气态性质的矿床包括天然气等。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并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形成之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的作用和变化才保持下来的,所以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关部门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参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矿产的基本确定条件和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矿床的形状以及研究方法。
标签:矿床基本确定条件种类形状研究方法在研究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制图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强对矿产变化的研究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察效率和预测能力,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矿床是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开采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矿床和普通岩体不一样,可以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1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在确定矿床之前,要对矿床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也就是矿床的规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矿床规模非常大,国家就需要对其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从而深入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开采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矿产资源必须要具有很大程度的工艺性质;(4)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符合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铁的最低开采品位是2.5%,铜的最低开采品位是0.4%[1]。
矿床的研究内容
嘿,你问到矿床的研究内容啊,这可是个大学问呐!咱先从四川这边儿说起,矿床这东西啊,就得先摸清它的底细,看看它长啥样,有啥特点,这就跟咱们四川人看辣椒一样,得仔细瞅瞅,瞧瞧它的颜色、形状,闻闻它的味道。
再说贵州那边儿,贵州的矿床啊,得有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得用专业的方法去探测,就像贵州的茅台酒一样,得经过精心的酿造,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
咱再转到陕西去,陕西方言里有个词儿叫“扎实”,用在矿床研究上也挺合适。
研究矿床啊,就得扎实地去做,深挖细究,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样才能找到矿床的真相。
最后咱们来北京这边儿聊聊,北京话儿里讲究个“明白”,矿床研究也得图个明白。
咱们得明白这矿床是怎么形成的,它里面都有些啥,这些东西对我们有啥用处,这样才能把矿床研究得透透彻彻。
总的来说啊,矿床的研究内容啊,就像咱们各地的方言一样,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韵味。
但不管咋样,都得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去发掘它的真相,这样才能让咱们更好地利用这些自然资源,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矿床的研究方法一、矿床研究的重要性。
矿床对于人类的发展和经济建设那可是至关重要啊!咱们生活中用到的好多金属、矿物,都得从矿床里开采出来。
没有对矿床的深入研究,就没法有效地找到和开发这些宝贵的资源。
这就好比做饭没米,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呀!1.1 经济价值。
矿床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那可真是“金山银山”。
比如说,一个大型的铜矿或者金矿,一旦成功开采,能带动一方经济,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当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1.2 战略意义。
在国家层面上,一些关键的矿产资源,像稀土,那可是战略物资。
对矿床的研究和掌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安全,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二、矿床研究的方法。
2.1 地质勘查。
这就像是给地球做“体检”。
地质工作者们翻山越岭,观察岩石、地层的特征,寻找矿床的蛛丝马迹。
有时候要敲敲打打,采集样本,有时候还得用各种高科技设备,像地质雷达啥的。
2.2 化学分析。
把采集回来的样本放到实验室里,分析里面的化学成分。
这就好比是“破案”,通过分析元素的含量和组合,来判断矿床的类型和规模。
2.3 地球物理勘探。
利用物理方法,比如磁力、重力、电法等,来探测地下的情况。
就好像给地球做“CT”,能发现隐藏在深处的矿床。
三、矿床研究面临的挑战。
3.1 复杂性。
矿床的形成过程那叫一个复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有时候就像一团乱麻,得一点点地理清楚。
3.2 环境问题。
开采矿床可能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这可是个头疼的事儿。
在研究矿床的时候,还得想着怎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矿床的研究是一项既有意义又充满挑战的工作。
咱们得不断努力,创新方法,才能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地下的宝藏,同时又保护好咱们的家园。
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摘要:矿产资源属于基础的不可再生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可由于人们对很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开采不合理,应用不充分,造成矿产资源浪费。
本文剖析了矿床成因及其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矿床成因研究方法1 什么是矿床当天然聚积的矿石达到一定规模,可以应用到工业活动中时,才能被称作矿床。
例如:1977年,山东省临沭县发现了一颗质地优良,光泽纯美,重158.786克拉的著名钻石。
可是发现钻石的地方到目前为止都没发现大量的钻石堆积,因此它不能被称作金刚石矿床产地。
我们会产生疑问,到底什么规模才能称之为矿床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矿种的规模不同,所谓矿床主要是根据其经济价值而定的。
例如铝土矿的分布呈窝状,对于铝土矿来说是不能被称为矿床的。
如果是宝石矿,它不仅是个有价值的矿床,还可能是个规模较大的矿床。
同理,如果是一吨储量的铁矿、铝矿或煤矿等常见矿床,可能人们不屑一顾,但如果换做金矿,很可能还被称为中型矿床。
也就是说矿床的规模因矿种不同而不同。
除此以外,矿床规模还与其开采方法有关。
例如,对于规模不大的矿石聚积体,如果是露天开采,仍被称为可利用矿床,如果它深深埋在地底,可能被置之不理,它也就不能称为矿床。
总之一句话,矿床就是大量矿石天然聚积,有很大经济利用价值。
可以根据矿床规模、含矿系数、可采厚度、最大勘探深度和夹石剔除厚度等具体指标评判矿床的优劣。
2 剖析矿床的成因矿床是由地质复杂作用的结果,矿床在形成以后会经历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变化。
我们现阶段发现的矿床基本都是形成后经过变化保存下了的。
所以为了提高矿产的预测能力,矿床变化及保存和矿床成因都应该是矿床学研究的对象。
矿床的变化及保存的研究包括:(1)控制矿床变化和保存的要素。
(2)变化和改造过程中的相应产物。
(3)矿床变化和改造的过程。
(4)不同类型矿床的不同变化。
(5)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矿床的变化及保存。
矿床学研究内容
矿床学是研究地球内部矿物质分布规律和矿产资源形成、分布与保护等方面的一门综合学科。
它是地球科学和矿产资源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资源勘查和开发的重要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 矿床类型分类与形成机制研究
矿床类型是指单一或多种矿物在同一区域内聚集成一定规模的翼状成矿体。
矿床类型具有巨大的多样性,有金属矿床、非金属矿床、燃料矿床、水热矿床、沉积矿床等。
矿床形成机制是指矿床矿物成分在地球内部各种地球化学环境及其演化过程中形成,传输和聚集的过程与规律。
2. 矿床成因类型、矿山地质、矿床模拟等方面的研究
矿床成因类型研究是指矿床形成的主要过程及其特征、过程中的各种作用因素关系等方面的研究。
矿山地质是指在矿山勘查、开采和利用过程中,矿山岩体中各种地质学问题的研究。
矿床模拟是指对矿床形成过程的数值模拟和仿真研究,为矿床的发现、探测和评价提供了重要手段。
3. 矿床地球化学、矿晶化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矿床地球化学与矿晶化学是指研究矿物和矿床中元素的分布和成分组成。
矿物学是指矿物的形成、结构、性质、分类、分布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地球化学是指地球内部、表层、大气、水文圈和生物圈的化学成分及其分布规律、化学演化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4. 矿物资源评价与矿产资源开发
矿床学主要依靠多学科交叉与综合应用,对矿床形成与演化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使得成矿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提供高精度、高分辨率和丰富信息。
这些数据是矿产资源勘查、发展和保护决策的前期研究基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的一切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浅谈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作者:成凯来源:《科技资讯》 2012年第15期成凯(河南中联矿业有限公司郑州 450053)摘要:随着区域成矿学理论的不断深入发展,其在地质矿产找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了,本文主要讲述了矿床的成因、种类,及分析区域成矿学在对找矿信息和找矿方法中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找矿的效率,为进一步寻找矿产资源指出方向,具有重要的实际经济意义。
关键词:矿床成因地质勘探区域成矿学研究方向找矿目标中图分类号:TV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c)-0103-01所谓矿床是指地壳中富集了大量的有用矿物或组成成分,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工业要求,并能依靠现在的技术能够开采使用的部位。
在质和量上目前已达到工业要求,并具备开采条件的部位。
矿床中含有矿石,矿石是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不可从中提取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矿物集合体。
矿床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是经过长时间地壳运动及地质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提高矿床的预测及勘探能力,要从矿床的形成和矿床的变化与保存两个方面共同研究矿床学。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
(2)变化,改造的过程。
(3)变化、改造的产物。
(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
(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
(6)矿床保存条件。
在地质勘探中有很多矿源,可怎样确定该位置是矿床呢,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1)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
(2)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
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3)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
(4)矿床规模。
矿床学课程设计心得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矿床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及主要特征,如岩浆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等;2. 使学生了解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认识到保护矿产资源的重要性;3. 引导学生了解矿床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理解成矿规律。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矿床学知识分析矿床成因、成矿条件和成矿规律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地质图件、野外观察等手段进行矿床调查和分析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矿床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矿床学研究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质科学的热情;2. 增强学生保护矿产资源、生态环境的责任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3.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探索、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地质学科中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矿床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续地质调查、资源勘查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学生特点分析: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地质学基础,对矿床学有一定的好奇心,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其地质学科素养。
教学要求:1.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3.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矿床学基本概念及分类- 教材章节:第一章 矿床学概论- 内容安排:讲解矿床的定义、分类及其特征,包括岩浆矿床、沉积矿床、变质矿床等。
2. 矿床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及成矿规律- 教材章节:第二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 内容安排:分析不同类型矿床的形成过程、成矿条件,探讨我国主要矿床的成矿规律。
3. 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及保护- 教材章节:第三章 矿产资源分布与保护- 内容安排:介绍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特点、重要矿床实例,强调矿产资源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周:矿床学基本概念及分类2. 第3-4周:矿床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及成矿规律3. 第5-6周:我国矿产资源分布及保护教学内容科学性和系统性:1. 确保所选教学内容符合矿床学学科体系,突出重点、难点;2. 结合实际案例,提高学生对矿床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3. 强调教材章节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矿床学研究方法及应用矿床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矿物资源分布、形成机制以及开采利用方法等。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广泛,对于资源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矿床学研究方法1. 野外地质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采样,获取矿床及其周围地质形态、岩石组成、构造特征等基本信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2. 遥感与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卫星遥感、地震、重磁等物理方法,获取地下矿产资源的信息,揭示地下构造、岩性、矿化等特征。
3. 实验室测试:通过岩石和矿石的物理、化学测试,确定矿石中的矿物成分、矿物组合、岩石性质等,为进一步分析提供数据。
4. 数值模拟与模型研究:运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矿床形成的模型,模拟矿床的生成过程,从而推断矿床的形成机制。
二、矿床学研究的应用1. 矿产资源勘探:矿床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帮助确定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指导矿产资源的勘探工作,提高矿产资源的发现率和勘探效率。
2. 矿产资源评价:通过对矿床的研究,可以对矿产资源进行评价,包括资源量、品位、开采难度等方面,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提供依据。
3. 矿床成因研究:矿床学的研究方法可以揭示矿床的形成机制和演化历史,对于探索矿床形成的规律和寻找新的矿床具有重要意义。
4. 矿床类型分类:矿床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将矿床按照其形成过程和特征进行分类,有助于矿产资源的系统整理和管理。
5. 矿床开发技术:矿床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矿产资源的开采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开采方法的选择和优化,提高矿石的回收率和开采效益。
矿床学研究方法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价值。
通过矿床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矿床的分布特征和形成机制,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经济发展。
第一章:绪论主要内容:一、矿产及其分类二、矿床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三、矿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四、矿床发展简史1.1 矿产及其分类1、矿产的概念:地壳中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可被国民经济利用的自然资源。
2、矿产分类(1)依据自然状态可将矿产分为固体矿产、液体矿产及气体矿产。
(2)依据主要用途可将矿产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及地下水资源。
金属矿产指用于提取金属元素的矿物资源。
非金属矿产指用于提取非金属元素或化合物及矿物的矿质资源。
1.2 矿床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1、矿床及矿床学的概念(1)矿床:即是矿产的产地,其主体是含有用组分的质和量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矿床的定义中应注意如下两个含义:a、矿床的主体是地质体,因此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是受地质条件控制的,是有地质规律可寻的。
b、确定矿床的标准是随经济需要和技术发展而变化的,即现在的一些矿床在数年或数十年前并不是矿床(如硅灰石及透灰石的矿床),现在不能构成矿床的一些地质体将来随着选、冶技术的发展可能会构成矿床。
(2)矿床学:研究矿床的一门科学。
2、矿床学的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1)矿床学的研究任务:矿床学的任务是研究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成矿条件和分布规律,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提供理论基础。
具体的研究任务如下:(2)矿床的研究途径及方法如下1.3 矿床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矿床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产物,其成因及分布是与各种地质体和地质作用密不可分的,因而矿床学是地质学科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等学科具有密切关系。
在研究矿床的成矿物质、成矿条件及成矿作用时必然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力学等基础学科。
在查明及研究矿体时、空分布规律时所应用的知识和技术手段又会涉及到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学科。
矿床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因此,还必须了解找矿勘探地质学、选矿学、冶金学等科学知识,显现了矿床学与上述学科间的密切关系。
矿床成矿机理与勘探技术研究一、矿床成矿机理矿床成矿机理是矿床研究的核心,了解矿床成矿机理是寻找矿床、发现矿床、判断矿床及评价矿床的前提。
目前通常采用地球化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古地磁学等多学科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矿床的形成过程及成因类型。
根据矿床成因的主要指标可将矿床分为五大类型:岩浆热液矿床、沉积矿床、构造矿床、剥蚀矿床和岩浆岩矿床。
二、岩浆热液矿床与勘探技术研究岩浆热液矿床包括矽酸盐类矿床、硫化物类矿床、氧化物类矿床、金属复合物类矿床等。
岩浆热液矿床的勘探目标主要是找矿断层、矿化带和与之相关的火山岩体。
早期的勘探方法通常采用地震探测、磁法、电法等方法进行寻找,现在近地表的岩浆热液矿床常采用地震短波方法、大地电磁方法、自然电磁方法、重力方法、磁法、电法等勘探技术进行找矿。
另外,自然极化效应、磁流体效应、电流法等新技术也被广泛地应用于矿床勘探中。
近年来,高精度重力勘探、高分辨率3D电磁勘探技术也有较大的发展,使岩浆热液矿床的勘探精度和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沉积矿床与勘探技术研究沉积矿床主要指在沉积物中积累的矿床,如铁矿、铝土矿、磷酸盐矿、金属硫化物矿床等。
勘探目标主要是漂砾、富集土、矿化带等。
现代矿床勘探技术主要是物探法(磁法、电法、重力法等)、水文地球化学法、遥感技术、地球化学方法等。
以地震勘探为例,常用的勘探方法有反射波地震勘探、井间隙测井地震勘探、弹性波源与检波分离技术勘探、剖面重构技术勘探等。
四、构造矿床与勘探技术研究构造矿床指的是由结构调整、岩浆侵入等因素造成的断裂、褶皱、脉状等构造形态。
构造矿床包括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的各种类型。
勘探目标主要是找矿断层、矿脉、褶皱带、重磁异常等。
现代勘探技术主要采用地震勘探、电磁勘探、磁法、重力法等物探方法,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殊地球化学、气相地球化学等。
五、剥蚀矿床与勘探技术研究剥蚀矿床是指由风化、侵蚀、河流、波浪作用造成的矿化事件形成的矿床,如表层金属矿床、砂矿、粘土矿、生物烯类矿床等。
现代矿床学的研究进展与思考摘要:文章简要回顾近年来矿床学取得的重要进展,讨论了矿床学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其发展趋势。
分析讨论了不同领域在矿床学方面的应用以及对将来矿床学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矿床学进展思考1.引言:科学研究的目的在于认识新事物~发现新事物和探索事物的规律并以其创新成果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服务。
矿床学是研究矿床在地壳中的形成条件、成因和分布规律的科学,是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的推动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进入21世纪以后,发现新矿床的难度不断加大,矿产资源持续供应问题突现。
因此,为了在找矿工作中获得重要进展,加强矿床学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2.矿床学的发展概况人类很早就已开发和利用天然矿物资源,矿产资源已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矿产开发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对矿产利用的程度也不断地提高,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也逐渐增多。
人类在开采天然矿物原料过程中积累了有关矿产分布和性状的经验,矿床学就是在不断积累和总结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2.1矿床学研究历史回顾矿床学的发展是鉴于一些基础地质理论与一些重要的实践发现的基础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地球化学理论研究。
第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二十世纪-现今),理论研究和实践找矿成果显著,区域成矿学得到了发展。
1.地槽(J.Ddana,1847,1873;JameHoll,1890)-地台(StilleH,1921)说论与成矿2.板块构造理论(WilonJ.T.,1965)与成矿(PereiraJ.,1971;SillitoeR.H.1972;HutchinonR.W.,1980;UyedaS.andNi hiwakiC.,1980)3.地幔拄理论与成矿(Stell,etal.,1994)2.2现代矿床学发展趋势4)各种非金属矿床的共生煤与铝土矿、粘土等的复合,成矿规律与预测。
3.成矿地球化学2.3近年来的重大进展近年来,矿床学研究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在诸多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