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68.60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思考【摘要】目前我国中药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影响力,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还远远不够。
我国中药新药开发效果显著,具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是,要进一步加强现代中药新药的开发,创制新药,还必须摸清楚中药新药的研究思路,为促进人们健康创造条件。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发展现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
虽然中药属于天然品,但是是药三分毒的这个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要摸清楚中药开发现状,立足于人们健康的需要加强研究,为人们健康创造条件。
一、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发展现状中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主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
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一直以来都是国际热门课题。
近些年来,国际市场上药用植物以及保健品等制品交易规模庞大、交易额逐渐要突破千亿美元大关。
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我国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经步入正轨,越来越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但是,总体情况来看,我国一二类中药新药在研制过程中所占的数量明显偏少,三类新药研制方面存在着千篇一律的问题,整体上缺乏一定的发展创新。
目前,我国中药新药的研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要研发出更多的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到世界领域中,就必须在现代中药新药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知识产权,想方设法提高我国中药的研制水平,提高新药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总体上来说,中药新药开发研究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开发数量增长速度加快。
近几年我国中药新药开发数量与1997年、1998年相比较以成倍的速度在增长,我国政府对中药新药开发研究越来越重视,新药研究开发技术力量不断扩大,的大大增加了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速度。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所发布的情况来看,截止到2016年9月,我国又新批准药品上市约28件。
更好地引人注目的是,我国中药中继金花清感颗粒后九味黄连解毒软膏(克疣毒软膏)又获得核准。
尤其是在世界经济“弱复苏”后,我国医药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药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较高,中药饮片行业2014年实现收入1,495.63亿元,同比大约增长了15.72%。
关于中药复方研究的探讨2013硕士8班陈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摘要:中药复方是适应现代药物学的认识范畴对多组分化学特征的中药方剂的通称,复方分析目的是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找到最佳中药复方配方,从而使复方减毒增效更好地发挥传统复方治疗作用。
关键词:中药复方;研究模式;思路与方法;麻黄汤中药复方指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1]。
中药复方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医治法治则在组方用药上的具体应用,显示了传统医药防病治病的特色。
利用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阐明中药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生物效用机制,不仅对阐明中医药理论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发挥传统医药资源优势,创新民族新药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1中药复方研究的思路中药复方研究必须遵循方证相对模式的规则。
方证相对模式为中医药的精华内容,它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的辨证立法、组方用药的根本法则。
故在复方的研究中,是取方证相对模式还是取方病相对模式,是区别把复方作为中医药研究还是作为天然药物研究的分水岭,两种模式分歧的焦点是对证的认识不同[2]。
中药复方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将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通过中医组方原则和基础理论的阐述,对整个复方进行系统研究。
2、以临床疗效为中心,药理是围绕临床的药理,化学是围绕药理的化学,进而制剂是围绕临床、药理、化学的制剂。
3、在探讨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时,应该采取物质分离与活性分离同步进行的原则,尽可能采用多种活性筛选指标进行评估,以追踪分离得到目标活性成分。
要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活性评估指标,否则很难综合地反映复方的药效。
4、在确定了目标活性成分之后,探讨有效部位群或活性成分在复方及其组成的单味中药中的分布和含量,以阐明每一味中药对组方的贡献大小。
同时,进行有效部位群或活性成分不同剂量、不同种类配伍的药效学研究,以进一步探讨复方组方的合理性,甚至可以对组方进行必要的优化或者简化。
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思路研究黄勤挽,谢秀琼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1137)E-mail:hqwan2163@摘要:本文对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在坚持中医药理论指导的前提下,明确中药复方的特点和中药复方制剂开发的关键问题,认为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贯彻“科学、合理、可行”的六字方针进行开发。
关键词: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思路,系统工程1.引言中药复方,系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药,按照中医的四诊八纲、辨证论治的原则,针对病情有机地组合而成的方剂,系与单味药相对而言。
由于疾病的病程和性质复杂多变,只凭单味药难以照顾全面,故须将多种药物适当配合,利用其相互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以适应复杂病情的治疗。
从《五十二病方》收载复方开始,历代医书中收载的中药复方共有10万首之多,如何从中选择优良的处方,将其开发成制剂,供患者使用,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中医的疾病观和中药复方特点谈起,拟对中药复方制剂开发思路进行初步探讨。
2. 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观2.1 整体的病因观中医认为,阴阳失调、邪正消长是疾病发生的基本机理。
邪,即致病因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房劳、虫兽所伤及痰饮、瘀血等;正,即正气,是指人体本身所具有的生命力、抵抗力的总称,它包括精、气、神、卫气营血、五脏、六腑、奇恒之府、津液等功能,其中以元气为核心。
疾病能否发生,就是正邪相博的结果,正气虚弱是疾病发生的关键,而外来邪气只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
2.2 整体联系、运动变化的病理观中医学说明病证病理的基本概念是证候,它是以阴阳为总纲,以脏腑学说为基础,经过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手段,来说明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和局部病变与整体病理反映关系的一个病理概念。
它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特征,反映出该阶段的病变本质。
同时还强调运动变化的观点,认为不论是简单或复杂的病证,在整个病程中,运动变化是永恒的,因此反映出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趋势,有不同的转归和预后[2]。
从复方枣仁胶囊的综合评价引发中药上市后临床研究的思考和启示该研究通过对复方枣仁胶囊国内外上市后有效性、安全性临床研究信息进行全面回顾与分析,提出该制剂有一定疗效,但现有临床研究证据的质量有待提高。
目前上市后临床研究提示用药后可能出现寒战发热、头晕、恶心、呼吸困难、胸闷、心悸等不良反应,并有超大剂量服用后引起迟发性锥体外系反应的个案病例报告;加拿大卫生部还通报了该方中左旋四氢巴马汀可能引起孕妇肝损害的风险。
该研究同时还总结了该制剂临床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点、影响因素和风险控制措施;初步提出我国中药上市后临床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为推动我国中药上市后临床研究和再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标签:复方枣仁胶囊;中西药复方制剂;上市后临床研究;再评价;风险管理1 材料与方法有关国内信息利用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复方枣仁胶囊”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收集1994—2012 年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公开发表的有关复方枣仁胶囊相关文献;有关国外信息,以“Fufang Zaoren Jiaonang”,“Fufang Zaoren capsule”为检索词,检索PubMed 数据库、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网站、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网站、加拿大卫生部等国外药政信息。
2 结果通过文献和信息检索,获得复方枣仁胶囊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研究文献5篇;不良反应个案病例文献3篇,均为国内文献报道,未检索到复方枣仁胶囊有关临床有效性研究文献。
检索到加拿大卫生部发布“复方枣仁胶囊对孕妇有潜在危险”的公告1篇。
具体信息及综合评价如下。
2、1 复方枣仁胶囊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研究回顾与质量评价2、1、1 非随机对照临床观察在所获得的5篇有效性安全性观察研究中,2篇文献无对照组。
此2组研究提示,该药治疗失眠疗效确切,但病例纳入时未按照中医辨证进行病例筛选,未见有关不良反应的记载,且两组病例使用剂量均为“每次2粒”,超出现版说明书用药剂量。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中药复方是指由多种中药药材组成的中药制剂,具有多个药效成分。
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方法的选择:1.药材的鉴定和提取:首先需要对中药复方中的每种药材进行鉴定,确认其种类和质量,并进行提取。
鉴定方法可以包括形态学鉴定、理化鉴定和化学组分鉴定等。
提取方法可以选择适合的溶剂和提取工艺,如乙醇提取、水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等。
2.药效成分的分离和纯化:根据药材的性质和复方的组成,选择合适的方法对药效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
常用的分离方法包括液相色谱、气相色谱、高效离子色谱、溶剂析等。
纯化方法可以采用薄层层析、纯化柱层析、逆流层析等。
3.药效成分的结构鉴定:通过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如质谱、核磁共振、红外光谱等,鉴定药效成分的结构,确认其化学式和分子结构。
4.药效成分的活性评价:通过体外和体内药效评价方法,对药效成分的生物活性进行评价。
体外评价可以选择细胞实验、酶活性测定、基因表达测定等方法。
体内评价可以选择小鼠、大鼠等动物模型进行药效学研究。
5.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研究:通过细胞透过试验、靶点的鉴定和模拟实验等方法,深入探究药效成分的作用机制。
可以使用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进行研究。
6.药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通过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了解药效成分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探索其药代动力学特性。
常用的方法包括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研究、代谢酶作用的体外实验、排泄通路的实验研究等。
7.药效成分的靶点鉴定研究:通过基因工程、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药理学研究等方法,筛选和鉴定药效成分的靶点,明确其作用靶标。
8.药效成分的动物药理学研究:通过不同动物模型,观察药效成分的药理学效应,探讨其在生物体内的作用途径和作用机制。
总之,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基础,需要综合运用化学、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分子生物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药材鉴定提取、药效成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活性评价、作用机制、药代动力学等多个方面综合研究,为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支持。
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现状及思考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现状及思考中药新药研发工作的概观思考【关键词】中药;新药;标准化;规范化;研发我国中药的临床应用已相当广泛,但中药的临床疗效却始终不能令人满意,如何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确保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已成为每个医药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
本文着重从中药新药新药研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谈到几点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1新药临床贫乏实实在在的疗效在中药新药研制和评审中才,重基础(药学、药理学、毒理学)轻临床的现象比较普遍,新药临床实验的地位未得到应有的良善重视。
新药上市后的临床绿宝石再评价更是稀有[1]。
前几年,我国每年都有上百种中药获得批准文号投入市场,新药治疗诊查无所不及,甚为广泛,而疗效到底如何?却值得我们反思。
另外,新药一旦获得批准文号,厂家和医药经销公司就会大做广告、大力宣传、扩大药物知名度,但多数品种往往名不副实,在行业上难以获得持久生存,小打小闹就销声匿迹,所以新药品种经常变换。
所有这些状况表明中药新药欠缺欠缺实实在在的临床疗效。
2中药临床试验尚未达到未标准化、规范化临床疗效评价标准和临床试验规范(GCP)的应用实用价值对实现药品的最终价值是极其重要的,由于我国传统中医中药辨证施治理论整体的反应及其症状的改善,病与证、症,病种和病类,证名与证候外感等概念的称谓非常复杂,有时引起理解各异,让许多关心中药的人因“雾里看花”[2],难于与国际接轨。
因此,在实施GCP过程中,要注意与国际GCP惯例相统一,即以疾病的实际变化来评价药物的作用,使中药在现代医学指导下,用大规模的标准化临床实验提供科学依据,发挥其最大的指导作用。
3新药中外新药临床研究现阶段的对比我国半导体技术近年来在新药临床研究方面无论在技术要求和政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欧美发达国家英美相比仍处于极低水平,主要表现在研制开发单位和临床研究人员的新药研发理念的理念和素质,临床研究管理水平和监督力度等方面的滞后。
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丧失和思考困难等症状。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机制。
本文将阐述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历史与现状,并通过实验方法与结果,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和优势。
中药复方是根据中医理论,由多种中药组成的药剂。
早在汉代,医书《伤寒杂病论》中就有记载,抑郁症的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许多研究证实了中药复方在抑郁症治疗中的疗效。
例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经典复方药剂在治疗抑郁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本文选取了两种中药复方药剂,分别为疏肝解郁胶囊和丹栀逍遥散。
通过筛选和鉴定药物成分,设计了实验药物并进行了实验过程。
实验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4组,每组30例。
治疗组分别给予不同剂量的复方药物,对照组则给予安慰剂。
治疗时间为8周,通过对比治疗前后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评估疗效。
经过8周的治疗,疏肝解郁胶囊和丹栀逍遥散均表现出明显的疗效。
治疗组在HAMD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药物剂量和用药次数与疗效呈正相关。
其中,疏肝解郁胶囊在改善情绪方面尤为显著,而丹栀逍遥散在改善睡眠和焦虑方面表现出优势。
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可能涉及多方面。
中药复方可以调节机体内分泌,如疏肝解郁胶囊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缓解抑郁症状。
中药复方可以调节神经递质代谢,如丹栀逍遥散可调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抑郁患者的情绪和睡眠质量。
中药复方还可以通过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发挥疗效。
与西医治疗方法相比,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具有副作用小、依从性好等优势。
虽然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药物仍是西医抗抑郁药,但这些药物往往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口干、便秘、嗜睡等。
而中药复方则具有更好的安全性,长期使用无明显副作用,因此更适用于临床应用。
本文通过实验方法探讨了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机制,结果表明中药复方在抑郁症治疗中具有显著疗效。
中华中医药学刊基于药对探讨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思考刘 萍,王 平,刘松林,陈 刚,韩林涛(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5)摘 要:复方的配伍规律是中药方剂理论的核心问题。
近年来,药对配伍研究已成为继拆方试验和正交试验之后方剂配伍规律研究的又一重点取向。
从复方中特定两味药的配伍形式)))药对出发,阐述药对理论的历史渊源、药对的组成方式(包括四气配对、五味配对、归经配对、引经配对、毒性配对、升降浮沉配对、七情相合配对等),以及药对在复方配伍规律研究中的作用。
通过以上研究表明,从药效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临床配伍应用等方面对药对的配伍展开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不仅对于理解药对配伍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药对;复方;配伍规律中图分类号:R2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0)09-1833-03Consi d er ati o n on R ul e s ofCompound Prescri p ti o ns of Chi n ese M edi c i n e fro m Poi n t ofHer b -Pai rL I U P i ng ,W ANG P i ng,L I U Song-li n ,C HEN G ang,HAN L i n -tao(H ubeiUn ivers it y of TCM,W uh an 430065,H ube,i Ch i na)A bstrac t :The rules for com patibility of compound prescri ption is t he essence of t he theo ry o f presc ri ptions in T rad-i tiona l Chi nese M ed i c i ne .Starti ng from the co m pa tibility o f t w o spec ifi c m edicina l herbs ,Pa ir-H erb i n com pound pre -scri ptions of Ch i nese M edicine ,we research the h i stor i ca l or i g i ns ,composition and t he effec t o f Pa ir-H erb i n the study .W e hope tha t its 'he l pful to the study of the rules o f co m pound prescr i pti ons o f Ch i nese M ed ici ne .K ey w ords :H erb -P a i r ;com pound prescr i pti on ;rules o f co m pa ti bility 收稿日期:2010-04-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901925)作者简介:刘萍(1979-),女,山西人,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方向:心血管药理。
源于中医临床的中药复方功效的现代研究思路与方法刘建勋;任钧国【摘要】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方法与手段,中药复方功效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多味中药治疗作用的概括与总结。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有机地阐释复方功效的科学内涵,一直以来都是中医药基础研究的难点。
本文就中药复方功效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与总结,极大地丰富了中药复方功效现代研究的内容,促进了中药复方的研究和发展。
%Chinese herbal prescription (CHP) is the main method and mean of clinical medic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he CHP efficacy is the summary of multi-herb func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TCM theori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scientific and organic interpretation of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CHP efficacy is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CM. In this paper, the modern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of CHP efficacy, which greatly enriched the modern research content of CHP efficacy as well as promoted it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ere discussed and summarized.【期刊名称】《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年(卷),期】2015(000)007【总页数】8页(P1372-1379)【关键词】中药复方;功效;中药药理学;中药药代学【作者】刘建勋;任钧国【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药药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与手段,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及思考简介中药一直被视为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医学的关注度逐渐增加,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也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现状,并提出一些思考。
中药新药的定义中药新药是指从传统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并经过科学研究,进一步进行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最终得到药物注册批准的药品。
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包括中药的筛选、提取、制备和药效研究等过程。
现状分析1. 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性•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内容,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中药新药可以有效挖掘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临床价值。
•中药新药研究是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对完善中医药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2. 中药新药研究的挑战•中药的药理作用和药效成分存在复杂性和多样性,研究过程中需要解决中药复方和多成分中的有效成分和作用机制。
•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周期长、成本高,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和时间。
3. 中药新药研究的进展•近年来,我国对中药新药的研究开发越来越重视,设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实验室,开展中药新药研究工作。
•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某些中药新药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展现了巨大的潜力。
思考与展望1. 加大中药新药研究的投入力度•中药新药的研发涉及到大量的科研人员和资金投入,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加大对中药新药研究的支持力度。
•建立和完善中药新药研究的专项资金,培养和引进优秀科研团队,提高中药新药研究的整体水平。
2. 多学科合作,加强中药新药研究的综合性•中药新药的研究需要借鉴现代医学、药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建立跨学科合作平台。
•加强国际合作,与其他国家分享中药新药研发的经验与成果,促进中药新药研究的国际化。
3. 注重中药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中药新药研究应注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确保中药新药的质量和疗效可靠。
•加强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与药物监管,从研究到上市全过程进行监管,保护患者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