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大题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27.63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休克

1休克发病的始动环节有哪些?各举一型休克说明之。

血容量减少=低血容量休克、血管容量增加-=血管源性休克、心泵功能障碍=心源性休克

各种病因分别通过三个环节影响组织有效灌流量而导致休克:

(1)血容量减少:如失血性休克

(2)血管容量增加:如过敏性休克

(3)心泵功能障碍:如心源性休克

为什么休克早期血压无明显降低?

1血液的重新分布-儿茶酚胺、皮肤,腹腔内脏收缩?心脑血管扩张

2自身输血-容量血管、肝脾储血收缩回心血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3自身输液-儿茶酚胺前阻力增大于后阻力组织液回流

4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5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回心血量增加

休克早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引起一系列的代偿反应,可维持血压无明显降低。主要机理是:

(1)通过自身输血与自身输液,增加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

(2)心脏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3)血管外周总阻力升高。

血压主要取决于血管外周阻力、心输出量和血容量的大小。休克早期血管外周阻力增大: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含显著增高,血管紧张素Ⅱ,血小板合成并释放出大量TXA2,神经垂体加压素(ADH)分泌增多,白三烯、内皮素、心肌抑制因子也产生增加,这些均有缩血管作用。同时机体发生一系列代偿反应:

⑴体内血液重分布,腹腔内脏和皮肤小血管强烈收缩,脑血管无明显改变,冠状动脉反而舒张,这样可使心脑得到较充分的血液供应;

⑵微静脉的小静脉等容量血管收缩,可起“自我输血”的作用;

⑶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故收缩更甚,结果大量毛血管网关闭,灌>流,毛细血管压↓,组织间液回流入血管↑,相当于“自身输液”;

⑷动静脉吻合开放,回心血量↑;

⑸醛固酮和ADH分泌↑,使肾脏重吸收钠水↑。这些代偿反应可使缺血期患者血压稍降、不降甚至略有升高。

何谓血液重新分布?简述其发生机理。

皮肤、腹腔内脏、骨骼肌血管收缩,心脑血管不收缩,保证心脑血液供应的现象。。。。。。

血液重新分布指皮肤、腹腔内脏和骨骼肌的血管收缩,而心、脑血管不收缩,从而保证心脑血液供应的现象。这是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多,皮肤、腹腔内脏、骨骼肌血管因α受体密度高而明显收缩,但脑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稀,α受体密度低,故口径无明显变化;冠状血管虽有α及β受体,但β受体兴奋使心脏活动增强,导致腺苷等扩血管代谢产物增多,使冠状动脉扩张,维持心脏灌流量,甚至有所增加。

休克初期肾脏等腹腔内脏血管收缩的机制是什么?

休克初期,肾脏等腹腔血管及皮肤血管收缩的机制主要有: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大量入血;

(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血管紧张素II增多;

(3)神经垂体对血管加压素合成及释放增多;

(4)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增多;

(5)内皮素、白三烯、心肌抑制因子等也有缩血管作用。

简述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主要改变及其在休克发病学中的意义。

血细胞比积先下降后增高,红细胞、血小板黏附增加,白细胞粘壁,血粘度增大=血流阻力增大,微循环障碍加剧

休克时的血液流变学改变主要有:血细胞比积先降低后增高,白细胞附壁、粘着和嵌塞,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和聚集,血小板粘附聚集,以及血浆粘度增大。这些变化,均可使血流阻力加大,加重微循环障碍,是休克进展期和休克晚期的发病机制之一。

简述休克淤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变化特征及其机制。

休克淤血性缺氧期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微动脉痉挛较前减轻,毛细血管前阻力小于后阻力,毛细血管网广泛开放,微循环淤血,血流缓慢,血浆渗出,微循环处于灌而少流、灌多于流的状态。其发生机制为:

(1)酸中毒:降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加之血液流变学改变使微静脉端血流阻力增加,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微循环淤血。

(2)局部扩血管物质和代谢产物增多:组胺、5-羟色胺、激肽等扩血管物质增多,并可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H+、K+和腺苷等代谢产物也可使微动脉和前毛细血管括约肌舒张,或降低其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使血管松弛。

(3)内毒素:通过激活激肽系统、补体系统或促进炎症介质产生,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间接扩张微血管。

试用微循环变化解释休克各期的临床表现。

休克早期病人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但血压维持正常。这是由于在交感神经兴奋和一系列缩血管物质的影响下,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微静脉收缩,加之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微循环血液灌流急剧减少,呈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状态。皮肤血管收缩、微循环缺血,导致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而且交感神经兴奋使汗腺分泌增加,故出冷汗。由于心率加快和脉压变小,使脉搏细速。由于儿茶酚胺使肾血管强烈收缩,肾微循环灌流少,发生尿量减少。由于血液重新分布,可以维持心、脑的微循环灌流量,并保证其正常功能,同时自身输血、自身输液可增加回心血量,配合血管收缩、外周总阻力增高,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

休克进展期病人口唇粘膜紫绀、四肢冰凉、湿润,脉快而弱,血压降低,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这是由于严重缺氧、酸中毒和一系列扩血管物质的作用,使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毛细血管后阻力大于前阻力,毛细血管网广泛开放,微循环处于灌而少流、灌多于流的状态,淤血性缺氧使病人出现紫绀;由于微循环淤滞,但交感神经仍兴奋,汗腺分泌仍多,故四肢冰凉、湿润。正常微循环仅有20%毛细血管开放,仅容纳全身5~10%的血液,休克进展期毛细血管网广泛开放,微循环中淤积大量血液,加之血浆渗出,使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显著降低,故脉搏快而弱;在此基础上,大量扩血管物质使小血管及微血管扩张,以及酸中毒使血管壁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血量与血管床容积的矛盾加剧,促成血压进行性下降。在低血压的情况下,心脑血管失去自身调节能力,脑血液灌流减少,可出现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冠状动脉血液灌注减少,使心肌收缩性降低,出现心音低钝,加剧脉搏变弱。

休克晚期皮肤粘膜严重紫绀、四肢厥冷、淤点、淤斑,血压极低或测不到,给升压药也难以纠正顽固的低血压,常有呼吸、循环功能衰竭、少尿、无尿、昏迷等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这是由于DIC、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多种炎症介质的作用,导致微血管麻痹、微循环衰竭的结果。由于微循环严重低灌流甚至不灌不流、血流停滞,严重缺氧及代谢障碍,病人皮肤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