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 字义
- 格式:doc
- 大小:100.50 KB
- 文档页数:11
文言文词义
实词:
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
2.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
3. 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等的词。
4.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程度的词。
5. 数词: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6. 量词:表示事物计量单位的词。
7. 代词:具有代替、指示作用的词。
虚词:
1.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和语言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的词。
2. 连词:表示人或事物关系或过渡的词。
3. 助词:表示语音、语气的词,在文言文中起到音节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
4. 叹词:表示感叹、呼唤、应答等的词。
此外,还有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如“之”、“者”、“也”、“乎”、“哉”等,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有着特殊的语法功能和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结构非常重要。
古代文言文的字义辨析与解读古代文言文作为汉字的经典运用之一,其特点是语言严谨精练,蕴含着丰富的字义。
深入了解古代文言文的字义辨析与解读,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针对古代文言文中常见字的用法和意义进行辨析与解读。
一、古代文言文中的双音字古代文言文在字义辨析上常常使用双音字,这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云雾”二字。
在古代文言文中,云指天空中的云彩,而雾则是地面上的雾气。
尽管它们在现代汉语中有时被混用,但在古代文言文中,云和雾分别指代不同的气象现象。
二、古代文言文中的谐音字古代文言文中还常常使用谐音字。
谐音字是指音韵相近,但意义不同的汉字。
例如,“衣”和“夷”即为谐音字,它们在古代文言文中分别有不同的用法。
衣表示衣物,而夷则有“平定”或“抚平”之意。
三、古代文言文中的引申义古代文言文中的字义还常常具有引申义。
即一个字的意义可以在特定语境下扩展为其他含义。
例如,“人”字在古代文言文中不仅指代人类,也可以表示一种道德或个性品质,如“仁人”。
四、古代文言文中的组合字古代文言文中常常使用组合字,即由两个或多个字组成的词语。
这些组合字在字义辨析与解读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福寿康宁”四字即为常用的吉祥用语,它们分别指代福气、寿命、健康和安宁。
五、古代文言文中的读音与字义关系古代文言文中的字义辨析与解读还需要考虑读音与字义之间的关系。
古代汉语字的读音非常繁多,同一个字也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读音。
因此,在理解古代文言文时,我们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确定字的具体意义。
例如,“无”字在不同的读音下可以表示“没有”、“不是”、“非常”等含义。
综上所述,古代文言文的字义辨析与解读是一门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学问。
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文言文中字的用法和意义,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启示,并激发大家对于古代文言文的兴趣与研究。
语文高中文言文知识点高中文言文学习对于很多同学来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但只要掌握了关键的知识点,就能化难为易,畅游在文言文的世界里。
以下是对高中文言文重要知识点的详细梳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阅读中理解文意的基础。
常见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有明显差异。
例如,“牺牲”在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在则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卑鄙”在古代表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是指品德恶劣。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
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士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战争(“兵者,国之大事”)等。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现象。
比如“距关,毋内诸侯”中的“距”通“拒”,“内”通“纳”。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1、常见虚词常见的文言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
2、虚词的用法以“之”为例,它可以作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助词(“怅恨久之”)、动词(“吾欲之南海”)等。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2、被动句被动句的标志有“于”“为……所……”“见……于……”等。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省略句文言文中常有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省略。
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
四、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如“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像翅膀一样。
2、动词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如“追亡逐北”中的“亡”“北”,指逃跑的敌人;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使……活。
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1.高一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翻译属,通“嘱”,劝酒缪,通“缭”,盘绕凭,乘“籍”,通“藉”,狼藉美人古义:思慕的人,美妙的抱负,古代指君主今义:美貌的人凌古义:越过今义:欺辱子古义:对人的尊称今义:儿子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西望夏口:眺望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太空盈虚者如彼:月缺其声呜呜然:形容词尾,……的样子何为其然也:这样歌窈窕之章:唱歌曰:歌词依歌而和之:歌曲的声调或节拍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舞、泣: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乌鹊南飞南,名词做状语,向南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词动用,打渔,砍柴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名词的意动,以…为侣;以…为扣舷而歌之:扣舷,敲着船舷边.击空明兮溯流光:击,划破;空明,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上;流光,月光浮动.渺渺兮予怀:予怀,我的心;渺渺,悠远的样子.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伴奏.如怨如慕:怨,哀怨;慕,思慕.不绝如缕:不绝,不断;缕,细丝.愀燃:忧闷凄伧的样子.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坐立.危,端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于,被.非…乎,表否定疑问。
旌旗蔽空:蔽,遮盖.酾酒临江:酾酒,斟酒;临,面对.横槊赋诗:横,横执;槊,长矛;赋,吟.〔白露横江:白露,白茫茫的露水。
横,充斥,充溢,这里指覆盖。
〕渔樵于江渚之上:渚,江边.寄蜉蝣于天地:寄,寄予;须臾:片刻挟:偕同抱明月而长终:抱,同;长终,永世长存.骤得:多有所得,立刻实现.骤,多次,屡次。
托遗响于悲风:托,寄予;遗响,余音,指萧声.逝者如斯:逝,往,消逝;斯,此,指水.盈虚者如彼:盈,月圆;虚,月缺;彼,那样.盖将自其改变者而观之:盖,表谈论开始,发语词;自,从。
.曾不能以一瞬:曾不,连…都不;一瞬,一眨眼.且夫:至于,表另起。
物各有主:主,主宰.苟非:假如不是耳得之而为声:得之,听到.为,成为.目遇之而成色:遇之,看到的;色,美景.子之所共食:引申为享受.狼籍:凌乱.枕藉:枕着,靠着.臣以险衅:灾难祸害。
高一必修一二文言文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具有多义的特点,下面我将从《高一必修一》和《高一必修二》中选取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语,分别举例说
明其多义现象。
1. 必修一中的词语:
心,在《论语》中,“心”可以表示内心、心思、意志等含义,比如“心如刀割”、“心不在焉”等,都是“心”这一词在文
言文中的多义运用。
明,在《论语》中,“明”可以表示明白、清楚的意思,也
可以表示明亮、光明的意思,比如“明明德”、“明察秋毫”等,
都是“明”这一词在文言文中的多义运用。
2. 必修二中的词语:
道,在《庄子》中,“道”可以表示道路、途径的意思,也
可以表示道义、原则的意思,比如“道法自然”、“道不拾遗”等,都是“道”这一词在文言文中的多义运用。
情,在《红楼梦》中,“情”可以表示感情、情感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情况、状况的意思,比如“情深意重”、“情景交融”等,都是“情”这一词在文言文中的多义运用。
以上仅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实际上文言文中的多义词语非常丰富,需要通过阅读大量的文言文原著,结合语境来理解和掌握其中的多义用法。
希望这些例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多义现象。
文言文中常用的102个常用词解释及出处1.鲜【xiǎn】:少、没有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李密《陈情表》2.逮【dài】:赶上、及、到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
——宋濂《阅江楼记》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刘安《嫦娥奔月》3.剧:厉害,很,非常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柳宗元《蝜蝂传》4.卒:最后,最终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诚:确实,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二》6.盍、曷:何不何不,表示反问或疑问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论语《李生论善学者》7.鳏:老年人没有妻子常以鳏旷多感,或谋新匹。
——李朝威《柳毅传》8.孤:少年丧父修不幸,生四岁而孤。
——欧阳修《泷冈阡表》9.亡:丢掉,丢失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人之子。
——吕不韦《人有亡斧者》10.俟:等待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佚名《静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1.秩:古代官吏的俸禄交阯有橘,置长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橘。
——《太平御览·果部·卷三》12.因:沿袭、承袭昔汉受天下于秦,因秦之制,而不害为汉。
——苏轼《永兴军秋试举人策问》13.岁:年,一年为一岁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庄子·逍遥游》14.何以:凭借什么—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15.孰若:与……相比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劝学》16.向使:假若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17.如何:怎么样齐侯曰:“岂不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穀同好,如何?”——左丘明《齐桓公伐楚盟屈完》18.奈何:为什么、怎么办?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19.若何:什么样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蕙披霜。
高中语文文言文利用结构相似句式判断词义的方法高中语文文言文利用结构相似句式判断词义古人行文,往往采用一些字数同、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语句,各句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意思相关的词,其中有些是修辞上所说的排比、对偶,对这类句子,就可利用上下句与之对应的词的意义来帮助判断。
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出未知的词性、词义。
这种方法很适用。
例1:2019年卷第11题的D项“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亡”与“北”对应——败逃者。
例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与“箭”相对,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义是“奔马”。
例3:“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失”与“纵”相对,“奉”与“敌”相对,“敌”是敌人,名词,那么“奉”也是名词,据此可推断“奉”为“机会”之意。
例4:“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例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和“以”位置相同,“以”的意思就是“用”的意思。
例6:“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地”与“固”相对,“地”是名词,“固”也应是名词,解为“险固的地方”例7:“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赢”也与上句的“余”处在相同的位置,其意思也是“多”。
例8:“卖官鬻爵”,“鬻”因与“卖”处在结构相同的同等位置上,就可由已知的“卖”推出未知的“鬻”的相同的含义。
高中语文文言文根据字形推断词义汉字原本就是表意的,因而从字形就可以推知字义。
汉字虽几经演变,但这表意的功能毕竟没有完全消失。
因此,我们通过对汉字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例1:“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形旁为“辶”,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它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义不符。
例2:2019年高考第16题“冀得一归觐”中“觐”,“觐”字较生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大体可以“猜”出与“见”有关,再根据语境分析,C项“拜见”就是所要找的答案。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纲一、基础知识。
1. 字词。
字音:那些奇奇怪怪的拼音,像多音字(“行”字,háng和xíng),还有容易读错的字(“莘莘学子”的“莘莘”读shēn shēn而不是xīn xīn)。
就像是拼音王国里的小怪兽,要一个一个收服。
字形:错别字是个大麻烦,比如“寒暄”不能写成“寒喧”。
汉字就像搭积木,每个部件都得放对地方,不然就成了歪歪扭扭的怪东西。
字义:有些字的意思可复杂了,像“兵”在古汉语里有兵器、士兵、军事等好多意思呢。
理解字义就像破解密码,解开了才能读懂古人的心思。
2. 词语和成语。
词语辨析:“必需”和“必须”,一个强调不可或缺的东西,一个强调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
这就像区分双胞胎,看起来差不多,实际上有区别。
成语:成语是语文里的宝藏,不过有些成语很容易用错。
像“万人空巷”,不是说巷子里没人,而是大家都从巷子里出来,形容热闹的场面。
学成语就像听故事,每个成语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历史。
3. 标点符号。
句号、问号、感叹号这些基本的标点,就像交通信号灯,告诉我们句子该怎么停顿、表达什么语气。
还有分号、冒号这些复杂点的,就像交通指挥里的小规则,用好了能让文章的条理更清晰。
4. 语法。
句子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这就像一个小团队,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
主语是主角,谓语是主角做的动作,宾语是动作的对象,定语是给主角打扮的,状语是描述动作的状态,补语是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
病句类型:搭配不当(“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改进了”,“水平”和“改进”不搭配)、成分残缺(“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通过……使”造成句子没主语)等。
病句就像生病的植物,要把它的毛病找出来治好,句子才能健康成长。
二、文言文知识。
1. 实词和虚词。
实词:像“兵”“爱”“安”这些实词,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现代文有很大不同。
得像侦探一样,根据上下文去推断它们的意思。
虚词:“之”“而”“其”“以”这些虚词可调皮了,它们的用法多种多样。
高考文言文易考单音节词及古今异义——附解释与例句(范文模版)第一篇:高考文言文易考单音节词及古今异义——附解释与例句(范文模版)高考文言文易考单音节词及古今异义——附解释与例句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凶残)加(更;增加)假(借助;不真实的)信(的确;书信)河(黄河;泛指江河)橹(盾牌;划船的工具)赢(背负;胜或获得)走(跑;不行)次(水边;驻扎)向(从前;对,朝或偏袒)穷(困厄,不得志;贫困,穷)率(一概,全部;率领,轻率)再(第二次;又一次)原(推究;原来,原则)床(坐具;卧具)抑(或者;抑制)归(女子出嫁;回来)比(等到;比较)比(紧挨,并排;比较)渠(他,它;水道)去(离开,距离;往)阳(水的北面,山的南面或南坡;太阳,)怒(振奋,大鹏展翅起飞的气势;发怒)危(高;危险)但(只;但是)略(夺取;简略)将(请;将要)或(有人,或许;或者) 爱(吝啬;喜爱)固(本来;坚固)诸(之于,之乎;众,各)择(区别;选择)隐(哀怜,不忍;隐藏或隐瞒)稍(逐渐;稍微)诚(果真,如果;真诚)赞(引见,介绍;称赞)拜(授官;一种礼节)除(授官;除去)安(养生;安定,安然)鄙(边境;轻视或粗俗)池(护城河;水塘)摧(伤心;破坏或折断)汤(热水,开水;较浓汁液)按(查究;压住或按照)都(大;都市或全)病(困苦至极;疾病)必(果真,如果;一定,必然)齿(年龄,岁数;牙齿)伐(功业,夸耀;砍)顾(拜访;回顾或照顾)会(恰逢)聚会或会议)间(参与;中间或间隔)控(拉;控制或控告)迁(放逐;迁移)景(大,日光;景致或情形)害(嫉妒;祸害或害处)摄(整理,整顿;代理;吸取或保养)遣(休,被夫家赶回娘家;消除或派遣)冒(涂盖,敷上;冒充或向外透)奇(适宜;特殊的或惊异的)要(邀请,相约;要求)严(尊重;严格或严密)卒(死;士兵)寻(不久;寻找)章(花纹;文章或图章)速(招致;速度快)寝(丑陋;睡觉)古汉语中常见双音节的古今异义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掌管某项工作的人)行李(出使的人;出门所带的包裹等)夫人(那个人;尊称人的妻子)爪牙(得力助手或武士;比喻坏人的党羽)丈夫(男子;女子的配偶)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保养) 山东(崤山以东;山东省)婚姻(儿女亲家;结婚)非常(意外的变故,不平常;十分,很)行路(路人;走路)根本(树木的根部;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地方)学者(求学的人;有专门学问的人)逢迎(迎接;说话,行事故意迎合别人心意)经营(搜集,保存;筹划,组织)上路(高高的道路;走上路程)于是(由这种情况;连词)从而(跟从,来;因果连词)行为(品行是,品行作为;举动)小学(小的方面学习;学校教育初级阶段)痛心(痛恨;极端伤心)不必(不一定;不需要)颜色(脸色,容颜;颜料或色彩)智力(智谋和力量;理解事物的能力) 可怜(可爱,可惜;值得怜惜)空中(中间是空的;天空)便利(吉利;方便)私人(心腹之人;非公家的)老大(年龄大;排行第一)首领(头颅,生命;某些集团的领导人) 可以(可以凭借,可以用;可能或许可) 浩荡(荒唐;水势浩大)不行(不能走路;不可以)自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作案(作几案;进行犯罪活动)交通(交错相通;水陆运输的总称) 失意(意见不合;不得志)成立(长大成人,成人立业;开始存在) 县官(官府;县令)告诉(向上报告;让别人知道)然后(这样以后;顺承连词)果然(饱的样子;与事实相符)卑鄙(低微而鄙俗;品行恶劣)流涕(流眼泪;流鼻涕)约束(规约,盟约;限制,管束)同气(同胞兄弟;同类)亲戚(内外亲属;族外亲属)无道(无人谈论;没有道德修养)生日(生活一天天的;出生日)中国(中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无论(更不必说;连词)左右(皇帝身边的近臣;方位或约数)无赖(活泼顽皮;品行不端)指示(指给……看;上级传达下级的命令) 感激(感动愤激;深深地感谢)从容(言语举动适当得体;不慌不忙)因为(于是写;因果连词)绝境(与外界隔绝之地;没有出路的困境) 开张(广泛扩大;开业)青春(明媚的春光,春天;青年时期)具体(形体完备;明确,不抽象)痛恨(痛心遗憾;仇视愤恨)结束(整好装束;完毕)牺牲(祭祀用猪牛羊等祭品;为正义而死) 往往(处处;常常)中间(中间夹杂;里面)扶老(拐杖;扶着老人)猖獗(跌倒,引申为“失败”;猖狂无忌) 不过(不超过;转折连词)恰恰(莺啼和谐之声;正好)大风(麻风病;大的风)用心(因为用心;用功或肯动脑筋)中间(当中夹杂;当中)烈士(有节操抱负的人;为革命牺牲的人) 美人(歌伎,宫妃;美貌女子)前进(上前进献;向前行走或思想进步)肉食(享受优裕的大官;肉食食物)或者(有的人,有些人;选择连词或者副词) 致意(抒发心情;表示问候)何苦(哪怕,怕什么,怎怕;不值得做,犯不着) 会计(聚会商议;财务计算的人)无赖(胡作非为,活泼好玩;流氓,无理取闹)作文(写文章;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形容(形体容貌;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豪杰(有声望地位的人,英雄人物;才能出众的人)风流(杰出,英俊,繁华的景象,流风余韵;生活浪漫放荡,男女关系不正当)第二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整理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词汇总A 1.安古义:怎么。
1 爱1.(喜爱) 2.(喜欢,爱好) 3.(爱惜,吝惜) 4.(爱慕,欣赏)2 安 1.(安稳) 2.(安全) 3.(安逸) 4.(安抚,抚慰) 5.(安置、安放) 6.(哪里) 7.(养生) 8.(使---安)3 被 1.(蒙受,遭受) 2.(表示被动) 3.(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通“披”披散) 5.(被子) 6.(覆盖)4 倍1.(通"背",背叛,违背) 2.(一倍,加倍) 3.(增加) 4.(越发、更加)5 本1.(草本的根或茎干) 2.(根本。
基础) 3.(本来,原来) 4.(版本,稿本)5.(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天赋的善心)8.(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推究本源、考查)6 鄙1.(边界地方) 2.(庸俗,浅陋,鄙俗) 3.(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轻视)7 兵1.(兵器,军械) 2.(士兵,军队) 3.(用兵策略,战略) 4.(用兵器杀人)5.(兵符,复合词,古代调兵用的凭证)8 病1.(疾病2.(困苦,困乏)3.(毛病,缺点)4.担心,忧虑) 5.(损害) 6(责备、羞辱)9 察1.(仔细看,观察) 2.(详审) 3.(了解,弄清楚) 4.(察察,洁白的样子) 5.(看清楚) 6.(精明)10 朝cháo1.(zhāo 早晨) 2.(朝见,朝拜) 3.(朝见,朝拜) 4.(朝廷) 5.(朝代) 6.(朝政) 7.(对、向)11 曾1.(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都----"或"竟"、竟然")2.(曾经) 3.(竟然) 4.(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 5.(通"增",增加)12 乘chéng1.(驾车,坐车,骑马) 2.(趁着,凭借) 3.(冒着) 4.(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登上) 6.(shèng四)13 诚1.帝感其诚(真心真意)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 4.帝感其诚(诚心,诚意)14 除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台阶)15 辞1.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16 从1.(跟随,随从) 2.(听从,顺从) 3.(向---学习)4.(依傍) 5.(由,自) 6.(参与) 7.(随从的人) 8.欲不可从(放纵) 9.(zò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 10.(通"纵"。
东西为横,南北为纵。
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策略) 11.(从事,官名) 12.(办事) 13.(从容,舒缓,不急迫)1.(危险) 2.(近于,几乎) 3.(大概,恐怕) 4.(精神疲倦而无所得)18 当1.(对着,面对) 2.(抵,相抵) 3.(阻挡,抵挡) 4.(执掌,主持) 5.(承担)6.(应当,应该) 7.(恰当,适合,合宜) 8.(判处,判罪) 9.(阻,拦)10.(占据、把守) 11.之(值,在,正在) 12.(必然,必定、一定)19 道1.(路,道路) 2.(取道) 3.(道理,规律) 4.(主张,思想,学说) 5.(道义) 6.(说,谈论) 7.(道理、规律) 8.(意向) 9.(走路、赶路) 10.(料想) 11.(通导、引导) 12.道义:道德和正义20 得1.(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心得,收获) 3.(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5.通“德”感恩) 6.(得无:莫非,岂不是) 7..(得意 8.(具备) 9.(融洽) 10.(对、合适)21 度1.(量,计算) 2.(推测,估计) 3.(考虑) 4.(尺寸,尺码) 5.(限度)6.(制度,法度) 7.通"渡"渡过,越过) 8.。
(度量) 9.(常态)10.(量词、次、回、个) 11.(谱曲) 12.(过) 13.(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22 非1.(不,没有) 2.(责怪,反对) 3.(不是) 4.(除非,除了) 5.(非常:意外的变故) 6.(不对的,错误的)23 复1.(返回。
回来) 2.(恢复) 3.(再,又) 4.(重复) 5.(回答) 6.(报复)7.(免除赋税徭役) 8.(通"覆",遮盖,盖上) 9.(复算,追究)24 负1.(背东西,以背载物) 2.(担负,使……承担) 3.(依仗,凭借) 4.(对不起,辜负) 5.(违背,背弃) 6.(失败) 7.(覆盖) 8.(亏欠,拖受,责通“债”)25 盖1.(遮阳避雨的用具) 2.(器物上的盖子) 3.遮盖) 4.(压倒,胜过) 5.(大概,大约) 6.《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发语词,不译) 8.(通"盍",何不) 9.(肯定判断、原来是)26 故1(事,事故) 2.(旧,与"新"相对) 3.(衰老) 4.(仍然) 5.(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原因,缘故) 7.(故意,特意) 8.(原来,本来) 9.(所以,因此) 10.(故事:旧事,前例) 11.(死亡)27 固1.(坚固) 1.(险要的地势) 2.(坚持,坚决) 3.(顽固,固执) 4.(本来,原来) 5.(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6.(巩固、安定) 7.(坚守、安定)28 顾1(回头看;回头) 2.(看) 3.(探问,拜访) 4.(顾惜,顾念) 5.(考虑) 6.(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表轻微转折) 9.(反而,难道)29 国1.(国家,国家的) 2.(诸侯国) 3.(国都,京城) 4.(地区,地域) 5.(国事)30 过1.(经过,通过) 2.(超过) 3.(胜过) 4.(过分,过于) 5.(错误,过失) 6.(责备) 7.(访问) 8.(到,到来)31 何1(哪里,代词) 2.(什么,代词) 3.(怎么,为什么,状语) 4.(何如:怎样,怎么样) 5.(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何:把---怎么办) 7.(多么) 8.(hè背、扛)1.(遗憾,不满意) 2.(怨恨) 3.(感到遗憾) 4.(恨恨:惆怅、区别:恨,憾,怨。
“恨”和“憾”都表示遗憾。
“怨”表示仇视、怀恨33 胡1.(什么)2.(为什么,怎么)3.(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34 患1.(《廉颇蔺相如列列传》)(忧虑。
担心) 2.(《六国论》)(忧虑,担心) 3.(祸患) 4.(祸害,灾祸) 5.(疾病) 6.(讳忌) 7.(病) 8.(危害) 9.(厌恨) 10.(生病)35 或1.(有人) 2.(相当"有的---,有的---) 3.(有时,偶或) 4.(也许,或许) 5.(用在动词前,加强不定语气) 6.(如果) 7.(或者)36 疾1.(疾病) 2.(疾苦,痛苦) 3.(痛心,痛恨) 4.(缺点,毛病) 5.(通"嫉"妒忌) 6.(疾首:头痛) 7.(速、捷) 8.(强、猛烈) 9.(锐利)37 及1.(赶上,追上) 2.(到) 3.(到达) 4.(涉及,牵连) 5.(比得上) 6.(并) 7.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8.(比得上) 9.(接近) 10.(遭受) 11.(表他转,至于)38 即1.(靠近,接近) 2.(立即,马上 3.(当,当时) 4.(倘若,如果)5.(与"则"的用法相同,相当于"那就"的意思) 6.(即使) 7.(就,就是) 8.(登上帝位)39 既1.尽,完) 2.(已经,---以后) 3.(既然) 4.(既----又---并列关系)5.既而得其尸于井(既而:不久) 6.(全、都) 7..(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40 假1.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 2.(凭借,借助)3.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 4.(假装,不真,与"真"相对) 5.(假令:假如)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 7.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如果、假如)41 间1.(两事物的当中) 2.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3.(一会儿)4.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5.彼节者有间(间隙,空隙)6.遂与外人间隔(隔离) 7.间以诗记所遭(间或)8.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9.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10.1.骨微伤,病间月(间月:隔月,一个月以上) 11.(间关:形容鸟声宛转)12.秦间来人,赵奢善食而遣之(间谍)1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1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 15.(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42 见1.事不目见耳闻(看见)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会见)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
”(见解,见识)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7..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8.军无见粮(现成的)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见的东西)43 解1.(剖开,分解动物的肢体) 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5.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6.解手:1.分手,道别2.指大小便3.解除危难的方法7.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8.(解救、消除)9.(消散、离散) 10.胡虏益解(通“懈”,松解,懈怠)44 就1.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 2.连辟公府不就(赴任,就职)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达到目的) 4.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成就)5.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即,随即) 6.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7.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45 举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升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不行(推荐,推举)5.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总合,聚合,拿) 7.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全,皆)8.杀人如不能举(尽) 9.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举言:发言)10.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