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
- 格式:docx
- 大小:37.97 KB
- 文档页数:13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①,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瑰。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思。
【注】①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 “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 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 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答案】(1)D(2)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分析】⑴D项“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分析不正确。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表明了自己一般不接受平常的恩惠,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原则立场,即符合“道义”。
故选D。
⑵本题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用典故“垂钓”来表达自己热爱田园生活的情趣,用大雁夜半乘风来归,表达渴望能收到好消息,即对取得功名的渴望。
这两句从情感表达角度来看,写出了作者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情怀没有改变,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从结构安排来看,首联、颔联,表达了求仕的心。
尾联表达接收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
颈联起到过渡的作用,舒缓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故答案为:⑴D;⑵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
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一、诗歌鉴赏高考专题复习教案二、章节名称:第一章诗歌基本概念与术语复习三、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如诗、词、赋、散文等。
2. 让学生了解各种诗歌形式的特点和区别。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的定义与区分。
2. 各种诗歌形式(如古体诗、近体诗、词、赋、散文等)的特点和区别。
3. 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的鉴赏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复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2. 分析各种诗歌形式的特点和区别,让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3. 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诗歌鉴赏练习。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基本概念和术语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各种诗歌形式的识别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运用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七、作业布置:1. 整理并复习诗歌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2. 分析一首诗歌的形式特点,写成小论文。
3. 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鉴赏,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八、教学资源:1. 诗歌基本概念和术语的资料。
2. 各种诗歌形式的案例分析。
3. 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九、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十、教学延伸:1. 深入研究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探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文化背景。
3. 组织诗歌朗诵和创作活动,提高学生的诗歌素养。
六、诗歌鉴赏高考专题复习教案七、章节名称:第二章诗歌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八、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2. 让学生了解修辞手法的运用对诗歌表达效果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进行诗歌创作的能力。
九、教学内容:1. 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例子。
2. 修辞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和表达效果的分析。
3. 诗歌创作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练习。
十、教学步骤:1. 介绍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
2. 分析一首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让学生进行实际案例分析。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新)第一章:诗歌鉴赏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如节奏、韵律、形象、情感等。
2. 使学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如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鉴赏等。
3.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的基本特点:节奏、韵律、形象、情感。
2.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难点:如何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诗歌的基本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诗歌的节奏、韵律、形象、情感等基本特点。
3. 实践:分析具体诗歌,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
4. 总结:概括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第二章:古代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题材、形式、语言等。
2. 古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鉴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难点:如何分析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代诗歌,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讲解古代诗歌的题材、形式、语言等基本特点。
3. 实践:分析具体古代诗歌,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
4. 总结:概括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第三章:现代诗歌鉴赏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
2. 使学生能够分析现代诗歌的意象、情感和手法。
3.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凌十一①归长沙曾国藩昨日微雨送残秋,落叶东西随水流。
世间万事皆前定,行止迟速非自由。
谋道谋事两无补,只有足迹遍九州。
一杯劝君且欢喜,丈夫由来轻万里。
【注】①凌十一:作者的朋友。
(1)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答案】(1)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解析】【分析】(1)“微雨”写天气,“残秋”写季节,“微雨送残秋”是一幅秋雨萧瑟的画面;“落叶”一词让人想到落叶在萧瑟的秋风在飘飞的画面,而“落叶东西随水流”让人想到落叶飘落到水里,然后随着水流漂向远方的画面。
据此理解答题,意对即可。
(2)结合这首诗的内容分析最后两句话的含意,这是曾国藩赠给朋友凌十一的一首诗,从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分析,凌十一应该是到京城中谋事,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够成功,因此可以说凌十一当时是失败而归,这让凌十一有一种强烈的挫败感,当然心情非常的抑郁,因此作为朋友的曾国藩就写这首诗赠给他,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首联描绘了一幅秋雨萧萧,落叶飘飞的残秋图。
用萧条的秋景渲染了凄凉伤感的气氛,烘托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作者规劝友人好男儿志在四方,不必为今日的离别而伤感。
作者希望友人痛快地饮完这杯酒后振作精神奔赴目的地,随遇而安,去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意象、意境和诗歌散文化的能力。
归纳:答题步骤:步骤一、抓住每个意象。
步骤二、展开联想把该意象进行描述。
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及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题大庾岭北驿①(唐)宋之问阳月②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③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④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⑤头梅。
【注】①驿:驿站。
②阳月:农历十月。
③殊:实。
④瘴:南方湿热蒸郁之气。
⑤陇:此处指大庾岭,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
(1)这首诗是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
请分析尾联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的前两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做简要赏析。
【答案】(1)作者想象明日度岭南行,回望故乡时,看到的将不再是家乡的风物,而是大庾岭高处的梅花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2)对比手法。
大雁南飞,飞到此处就不再飞了;诗人行到此处却要继续南行。
开头四句通过人与雁的对比,写出了诗人远度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情。
【解析】【分析】⑴。
诗的最后二句,诗人从写景转为抒情。
他在心中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明晨踏上岭头的时候,再望一望故乡吧!虽然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样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
”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十分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亲人。
⑵诗人本来在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却成了谪罪之人,发配岭南,其心中的痛苦哀伤自是可知。
所以当他到达大庾岭北驿时,眼望那苍茫山色、长天雁群,想到明日就要过岭,一岭之隔,与中原便咫尺天涯,顿时迁谪失意的痛苦,怀土思乡的忧伤一起涌上心头。
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十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能重来大庾岭,再返故乡和亲人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比兴手法。
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慨深蕴其中。
山水田园诗一、总括: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二、特点:意象:田园诗:1、景物: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2、人物: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3、农具:耒、耜、锸(chā锹)、锄头、犁4、植物(食品):五谷(黍)、粟、桑、麻、菊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山水诗:1、山、河、泉、溪、桥、2、樵夫、渔翁、山客、隐者、3、松、竹林、树林、林下、草、各种山中植物、4、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花草香、鸟鸣、猿啼等三、分析思路:分析重点:景物特征炼字主题:①归隐田园,钟情山水;② 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③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污的高洁品格。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思想内容——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表现手法——借景抒情白描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比喻比拟语言特点——清新自然质朴自然清新洗练1.主要情感内容A、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B、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陶渊明《归园田居》C、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分析山水田园诗写景的特色其主要特点是“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很少单纯地写景叙事,而一定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情与景是紧密相连的。
因此,在分析其中的景物描写时应注意作者选取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征,渲染了何种气氛或传达了何种感情,情景之间的关系如何等问题。
思路:景——境——情答题模式:答案构成:“12字诀”(摹图景,析意境,品手法,点情感)咏史怀古诗一、总括:以历史为主要内容,对历史人物的功过、历史事件的成败、朝代的兴衰发表评论,抒发感慨。
或感怀身世,或借古讽今,或怀古论事。
标题一般是古迹名、古地名,或直说“怀古”。
二、特点常见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常用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常见思想感情:吊古伤今,昔盛今衰,怀才不遇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今昔对比,借古讽今,运用典故,写景,对比,衬托,抑扬,讽刺,含蓄等等。
结构特征:临古地——思古人——忆古事——抒己志典型地点:金陵(石头城),乌衣巷,朱雀桥,西塞山,玉树,北固亭,瓜洲,台城,隋宫古地前代都城——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汴河历代帝王故居、陵墓、祠庙——湘妃祠、乌江亭、陈琳墓、武侯祠特定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安史之乱、南唐后蜀注:隋堤:位于商丘市至永城市之间的汴河故道。
隋大业元年(605)开通济渠,两岸筑堤种植桃、柳,供隋炀帝杨广乘龙舟游江南时观赏。
新亭:位于今南京市雨花台区软件大道一带,是六朝时期国都建康南部重要的军事堡垒,是为建康宫城的南北门户,地处都城西南交通要道,濒临长江,位置险要。
这里也是一处风景名胜,风光奇特,有“新亭对泣”的典故流传后世。
三、分析思路:表达感情:1.怀人伤己对比奋发型①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对比失落型②仰慕古人的功业,悲叹自己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同病相怜型③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借古伤今/讽今④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⑤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写作风格: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
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失败的必然:“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
常用鉴赏术语:1、对历史盛衰无常的慨叹凭古吊今、怀古伤今2、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3、借古讽今(讽当朝统制者昏庸:苛税/大兴土木/战乱/荒淫无度/无能)鉴赏要点:①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
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
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
③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
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④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读咏史诗,答题模式:通过典故(或古迹),表现了内容(古代及诗人当时的情况),抒发了情感。
惜别送别诗一、总括: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
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二、特点:意象: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
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
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
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
思乡怀远诗一、总括: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
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
二、特点:意象: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
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
莼羹鲈脍——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
双鲤——鲤鱼代指书信。
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意象也是思乡主题的传统意象之一。
三、分析思路:思乡缘由:战乱频繁;山长水阔;久戍边关;宦游不归。
常见思想情感:羁旅愁思:张继《枫桥夜泊》思念亲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征人思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如何表达:触景伤情: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托物传情:月、雁、笛、柳因梦寄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抒情角度:从己入笔、从对方入笔。
边塞诗一、总括: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盛唐的边塞诗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
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
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
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二、特点:意象:景物: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冰川地名:玉门关、轮台、夜郎、羌、胡、夷、龟兹、楼兰、雁门、阴山、受降城用品:金鼓、旌旗、烽火、戈、矛、剑、刀、铠甲、刁斗、羌笛、胡笳、琵琶、战马乐曲:《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三、分析思路:题材:A.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B.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情感:两种情感:A.主战思想(讴歌边关将士的奉献精神、意欲建功立业的豪情、报效祖国的激情、抨击主降派、讽刺当朝无能)B.反战情绪(环境的恶劣、塞外生活的艰辛、连年征战的痛苦、思念亲人的悲伤、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C.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具体分析: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豪情。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从军行》“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李白《塞下曲》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壮志。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的《从军行(其四)》3、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
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和平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兵车行》)4、描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一)【注:无那,无奈。
】5、描摹塞上异域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常用手法:融情入景,以景衬情、对比、虚实结合、用典赏析方法:作者、背景——意象、情感——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咏物诗一、总括: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