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闷与愤书 ─论柳宗元永州时期诗文创作意涵
- 格式:pdf
- 大小:529.01 KB
- 文档页数:30
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之书愤赏析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二语文必修五必背之书愤赏析》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书愤赏析(一)《书愤》作于宋孝淳熙十三年春,这时陆游退居山阴家中。
以六十二岁。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以六年,挂着空衔在故乡居住。
他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一首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首联上句“早岁那知世事艰”是作者现在的概叹。
小小年纪,便有满腔的爱国热情。
但哪里又会懂得世事的艰辛呢?是啊,正如“少年不知愁滋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廷。
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的。
“中原北望气如山”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心中的愤郁积如山。
一个“气”字足以看出诗人的悲愤。
小小年纪便有抗金报负,可是朝廷正豺狼当道。
看着自己的国土被金兵践踏,老百姓被金兵所害。
怎么不会“气如山”呢?可这如山的愤怒又向何处发泄,诗人只能“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想当年,宋军击退金兵,收复失地的那两次胜仗。
诗人仍记忆犹新。
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这气壮山河的两次胜利斗争。
可以看出作这是多么地渴望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同时也表明宋国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前两联作者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金报负。
早岁的豪情形成全诗气韵雄厚的基调。
从回忆到现实,回应首句诗意转为悲凉。
“塞上长城空自许”“塞上长城”是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即意为守边的战士,能保卫国家安全的人。
一个“空”字体现出了诗人对壮志未酬的感慨,南宋有如陆游这种壮志的人甚多,却只能“空自许”可见当时的南宋统治是多么的腐败。
这怎能不让诗人“气如山”而“书愤”呢?这里“空自许”与“世事艰”照应正是对投降派的愤怒。
“镜中衰鬓已先斑”岁月蹉跎,诗人对镜自照,才发现头发已经发白了。
诗人的头发为什么会发白呢?不错,诗人是老了,可更多的是诗人为国担忧啊!南宋有如此要精忠报国的“勇士”却落个壮志未酬,诗人头发怎么不会白呢?颈联诗人感情沉郁悲凉,但感情基调依然斗志昂扬。
柳宗元诗歌鉴赏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读柳宗元这首诗,给我们的印象是:诗人通过奇异的想象,独特的艺术构思,把埋藏在心底的郁抑之情,不可遏止地尽量倾吐了出来;它的抒情方式,是属于严羽《沧浪诗话》里所说的“沈著痛快”一类。
这在唐人绝句中是不多见的。
我们知道,柳宗元是个具有远大抱负的进步诗人。
早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
不幸失败,贬为永州司马。
十年之后,又被分发到更遥远的边荒之地的柳州。
这诗便是他任柳州刺史时所作。
当时,他正当壮盛之年,“一斥不复,群飞刺天”(韩愈《祭柳子厚文》),政治上不断遭受到沉重的打击,使得他心情愤激不平,终年生活在忧危愁苦之中。
《新唐书》本传说他“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
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
这诗里一连串的奇异的想象,正是他那“堙厄感郁”心情的写照。
他之所以“自放山泽间”,为的是借山水以消遣愁怀;然而借山水以消遣愁怀,如同李白所说借酒浇愁一样,“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消愁愁更愁。
”特别是那秋天季节,草木变衰,自然界一片荒凉,登山临水,触目伤怀,更使人百端交感,愁肠欲断。
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于是耸峙在四周围的崇山峻岭,着眼点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从而使群山的形象,转化为无数利剑的锋芒,这“愁肠”仿佛就是被它们割断似的。
说“海畔尖山”,正以见地处西南滨海,去故乡之远。
身在贬所,“望故乡”而不能归,当然是痛苦的;然而“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古乐府《悲歌行》),却又能从痛苦中得到某种满足。
于是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他就尽情的望去,唯恐其望得不够。
这无数的象“剑芒”一样的“尖山”,山山都可以望故乡,可是自己只有一个身子,一双眼睛,该怎么办呢?柳宗元是精通佛典的,而和他一同看山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
佛经中不是有“化身”的说法吗?在一种微妙的启示下,于是他就想入非非,想到“化身千亿”了。
【课外阅读】情到极处诗亦奇——读柳宗元的一首怀乡诗柳宗元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政治家和进步诗人。
他早年参加“永贞革新”,积极进行政治活动。
革新失败后,因其“罪愆深重”而连遭贬谪,先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又被发落到更加荒僻的柳州。
严酷的现实处境,使他产生了十分沉重的抑郁和悲愤,并引发急切的归思。
他在永州时写了一首《零陵早春》:“问春从此去,几时到秦原。
凭寄还乡梦,殷勤入故园。
”在诗人笔下,早春也好,晚春也罢,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
南国春早,遍地桃红柳绿,碧草如毡,和风拂面,春光骀荡,这时,诗人的对故园无限思恋之情,就像这弥漫人间的明媚春光,立时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既然年年渴望回到故园却一直未能遂愿,只好托付春神捎去个还乡梦,以慰离怀。
这种由真入梦、由梦返真的艺术结构,正是诗人刻骨怀乡的至情至性的流露。
而《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这首秋天登高望远之作,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则另开衢路,诗人触景而发,发而超常,其情真挚而感人至深,是“堙厄感郁”心情最真实的写照。
全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不作任何的雕饰,似信手拈来,内涵却丰富而深刻。
“深情赖有妙语达之”(宋·宋元《网师园唐诗笺》),正道出了其中的奥妙。
一个草木衰败的秋日,自然界一片荒凉,柳宗元与浩初上人一同登临仙人山,触目伤怀,不禁百感交集,愁肠寸断。
诗人从“肠断”这一意念出发,激发了丰富的想象,那高耸在四周的崇山峻岭,幻化成无数尖利的剑铓屹立在面前,而在诗人的心理暗示中,自己的“愁肠”正是被这些剑铓所割断的。
苏轼当年谪贬海南时有文云:“海行数日,道旁诸峰,真若剑铓,诵子厚诗,知海山多奇峰也”(《东坡题跋·书柳子厚诗》),足见柳宗元的“剑铓”之喻,实在是形神毕肖。
诗的第一、二句,是诗人“看山”的独特感受,是诗人遥望京华而无法归去的浓重悲愁。
尽管此刻眼在流泪,心在滴血,然而诗人望乡思归则更为强烈。
古人云:“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古乐府《悲歌行》)在无可奈何的矛盾心情的支配下,诗人只得尽情地向着远方极目望去,他只能从远望中去寻求一些心灵的慰藉。
柳宗元主要的两类诗歌(原创实用版)目录1.柳宗元的诗歌创作背景及类型概述2.贬谪诗的主题与特点3.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与特点4.柳宗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及影响正文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创作主要以贬谪诗和山水田园诗为主。
在这两类诗歌中,柳宗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展现出了他独特的审美观和深厚的人文情怀。
一、柳宗元的诗歌创作背景及类型概述柳宗元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诗歌创作主要集中在贬谪期间。
柳宗元的诗歌类型主要包括贬谪诗和山水田园诗。
贬谪诗是他在贬官永州、柳州时期创作的,主要表达了他谪贬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
山水田园诗则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的,主要描绘了自然美景和他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的愿望。
二、贬谪诗的主题与特点贬谪诗是柳宗元诗歌的主要类型之一,它主要反映了柳宗元在贬谪期间的抑郁悲伤和思乡之情。
这类诗歌的主题主要包括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前途的失望。
在贬谪诗中,柳宗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表达他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这些诗歌语言优美,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与特点山水田园诗是柳宗元诗歌的另一类型,它主要描绘了自然美景和他试图以清静幽寂的自然境界净化心灵的愿望。
这类诗歌的主题主要包括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心灵净化的追求。
在山水田园诗中,柳宗元运用了细腻的描绘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以表现自然美景的独特魅力。
这些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四、柳宗元诗歌的艺术价值及影响柳宗元的诗歌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的诗歌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美景的独特描绘、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阐述。
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论柳宗元的诗歌开题报告论柳宗元的诗歌开题报告柳宗元,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
本文将从柳宗元的人生背景、诗歌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探讨他的诗歌创作。
一、柳宗元的人生背景柳宗元生于唐代中期,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祖父柳虚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父亲柳中庸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
柳宗元自小聪慧过人,深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
他早年在家乡读书,后来考取进士,成为一名官员。
柳宗元的人生经历丰富多样,这些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思考的角度。
二、柳宗元诗歌的特点柳宗元的诗歌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首先,他的诗歌思想深邃,常常涉及人生哲理和社会现实。
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
其次,柳宗元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使诗歌富有韵律感和音乐感。
他的诗歌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和变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此外,柳宗元的诗歌作品也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自己对时事的看法和对社会的批判。
三、柳宗元诗歌的影响柳宗元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他的诗歌思想对后世文人的思考和创作产生了影响。
柳宗元的诗歌作品常常涉及人生哲理和社会问题,这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思考和表达的范式。
其次,柳宗元的诗歌艺术风格也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
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这种艺术风格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借鉴和追求的目标。
最后,柳宗元的诗歌作品也成为了后世文人研究的对象,对于研究唐代文学和柳宗元本人的学者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
综上所述,柳宗元作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哲学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他的人生背景、诗歌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都为我们理解和研究柳宗元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通过对他的诗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好地把握他的艺术成就和思想内涵,进一步推动我们对唐代文学和柳宗元的研究。
柳宗元被贬后的心境与诗歌创作柳宗元被贬后的心境与诗歌创作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柳州四年,其诗歌充满了悲愤、孤寂、凄婉伤悲的贬谪情怀,同时这种贬谪情怀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亦有变迁。
柳宗元被贬后的心境与诗歌创作【1】摘要:柳宗元作为一个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和优秀文学家,以他独特的方式,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思想遗产、文化遗产千余年来滋养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为官之道,对今天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官员也仍将是一种深深的启悟。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柳州四年。
其诗歌充满了悲愤、孤寂、凄婉伤悲的贬谪情怀,同时这种贬谪情怀随着主客观因素的变化而亦有变迁。
关键词:柳宗元;诗歌;贬谪;情怀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洛阳(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出身于仕宦门第。
他“少精敏,无不通晓”,在国运衰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的中唐,他胸怀“辅时及物”、“利安元元”的治国理想,踌躇满志地参加王叔文、王�为首的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永州十年后受诏入朝,被再贬为柳州刺史,“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柳宗元经历了这样的坎坷、打击后,在思想、情感上的变迁是极其巨大的,“柳子厚失身遭贬,而悲蹙之意,形于文墨”,其作品充满了令人断肠的贬谪之音。
柳宗元的愁苦忧惧是刻骨铭心的,这正是他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逐客”、“闲人”作为柳宗元的缺失性的情感体验,形成了他永州诗歌独特的心境特征。
在被贬永州之前,柳宗元很少写诗。
今存柳集中有《省试观庆云图诗》一首,可以定为贞元九年他二十一岁应进士试时所作,是今存柳集中最早的诗。
另有《韦道安》一诗写于长安。
除此外,柳宗元在长安时期大多写的是政论文,“济世”、“救时”是其主旋律,充满着政治改革精神。
然而,永州时期的创作主调已经发生变更。
他虽也写过一些济世救时之作,但这时创作的驱动力使他作品的主题转移到“逐客”、“闲人”的永州生活层面上来。
贬永初期,柳宗元的诗歌主要充满了愤激和怨慨。
《书愤》诗词赏析《书愤》诗词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诗词鉴赏1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大型战船。
②金国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将金兵击退。
③诗人与金兵在大散关曾发生遭遇战。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
(2分)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
(1分)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参考答案:1.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诸葛亮3.本诗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阅读练习二:1.了解诗人笔下的古人、古事、古迹是怎样的? (作者怀什么古)2.把握诗人态度,归结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怀古中的态度、感情)3.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参考:1、怀什么古颔联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概括了25年前的两次胜利的战斗(古事):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充满豪情气势。
尾联叙事抒情,写了诸葛亮(古人)在《出师表》中曾说过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2、作者的情感态度:结合首联和颈联表达出作者渴望报国、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及自己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的悲愤沉痛,尾联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同病相怜型)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3、艺术手法:这首诗对比手法的运用成功,富有表现力,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课外阅读】柳宗元文学创作中的“忧”“愤”情结摘要:柳宗元作为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心怀天下,但一再遭贬,最后没能重回朝廷,施展他经世济国之才华。
从他一系列的文学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抱满腹怨愤,心忧朝廷、心系百姓的伟人形象。
关键词:柳宗元;文学创作;忧愤情结柳宗元作为政治家,一个“踔励风发”的革新斗士,其理想是实现“行乎其政,理天下”的远大目标。
他怀抱一腔热血,却又带着不少书生气参与政治,参与革新,结果却一贬永州司马,再贬柳州刺史,直至病逝于任上。
坎坷的政治生涯为他成为一代文学巨匠奠定扎实的创作基础,柳宗元作为古代杰出的“文章之士”,在文学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创作领域,他是唐代文人中少数诗文俱佳的名家之一。
他创造了自李白杜甫之后别开生面、高简闲淡的诗风,与韩愈相配合,领导和推动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是写作新体“古文”的大家,开拓出散文艺术的新局面,其“古文”文体统治文坛千余年;他的辞赋创作,被认为是唐代独擅“骚学”的第一人。
在柳宗元的诗文里,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忧国忧民,二是发泄自己的愤懑。
“忧”与“愤”两个情结的宣泄,构成了柳宗元整个创作的独特风格。
从朝廷官员贬为地方官吏,使他有机会更贴近民众,对苛政之祸及民间疾苦有了更深切的感性认识,从而奠定了他的诗文忧国忧民的基调。
同时,改革失败,仕途失意,就如从天上掉到地下,心中的失落与愤懑可想而知;即便是今人,面临他当时的那种挫败,也不可能没有怨言吧?更何况他的境况还不仅如此,因为改革失败,他背着“道德低下的小人”的黑锅“下基层改造”的形象在时人眼里也变得十分糟糕。
大丈夫可杀不可辱,而在当时境况下,除了吟诗作文,还能找到更好的发泄方式吗?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具有与实践活动密切结合的特点,正因为当时社会实际的政治斗争形式锻炼和经验积累,才造就了今人心目中的“柳宗元”。
这从他的文学创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根源所在,要做到“利安元元”,老百姓安居乐业,必须有好的朝廷,有好的皇帝,有好的政府官员。
鬱悶與憤書─論柳宗元永州時期詩文創作意涵李文琪*弘光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摘要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代表人物,一生詩作,現存約一百六十四首,絕大多數創作於永州與柳州時期;散文的部份則包含了寓言式、說理式及傳記式等文章,而其中又以在永州時期所寫的〈永州八記〉最為人們所熟知。
由於柳宗元自三十三歲起至四十三歲的十年間,以及由四十三歲至四十七歲去世前的四年間,就是分別被貶居在永州與柳州,不曾再回到朝廷及家鄉,且最終病逝於柳州,故貶謫一事與柳宗元的創作必然有相當密切之關係。
貶謫是中國封建時代皇權專制下的政壇司空見慣的現象,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因貶謫而被埋沒的志士仁人亦不知凡幾,許多文人因之憤而著書,窮而后工,貶謫竟意外地造就了古今多少華章美文。
本文擬先論述「憤書」一說的意義與起源,再簡略介紹柳宗元的生平,瞭解柳氏究因何事而被貶,以及因被貶一事所引起之內心憤懣對他一生為人及寫作的影響,進而分析柳宗元謫居時期的詩文創作意涵。
由於柳宗元在永州與柳州時期的心境已有所不同,表現在此兩階段中詩文的寫作風格與內涵也有差異。
本文將以柳氏謫居永州時期的詩與文為討論範圍,以瞭解其詩與文之間,在寫作主題與筆法等方面的相似處。
關鍵詞:柳宗元、永州、柳州、永州八記、憤書、不平則鳴*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生1一、前言貶謫是中國封建時代皇權專制下的政壇司空見慣的現象,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因貶謫而被埋沒的志士仁人亦不知凡幾,許多文人因之「憤而著書」,窮而后工,貶謫竟意外地造就了古今多少華章美文。
柳宗元為唐代古文運動代表人物,一生被貶謫時間長達十四年,也在貶謫期間有相當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生詩作,現存約一百六十四首,絕大多數創作於永州與柳州時期。
由於柳宗元自三十三歲起至四十三歲的十年間,以及由四十三歲至四十七歲去世前的四年間,就是分別被貶居在永州與柳州,不曾再回到朝廷及家鄉,且最終病逝於柳州,故貶謫一事與柳宗元的創作必然有相當密切之關係。
有關柳宗元詩文等作品國內外的研究頗豐,單就國內自民國73年以來至今的博、碩士論文研究就有35篇之多,其中大約分為研究柳宗元的詩、文與其思想等幾個方面。
由於近來學者以遊記為柳氏山水文學的研究重點,柳氏的山水詩較未受到關注,國內的研究成果也多為單篇論文。
所以在94年以後陸續有幾篇針對柳宗元的詩、賦研究的論文出現:如曾宿娟撰《柳宗元永州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94年國文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吳雪如撰《生命的流亡與安頓-柳宗元永州詩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5年碩士論文);鄭色幸撰《柳宗元辭賦研究》(東海大學95年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何映涵撰《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95年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等篇。
在柳宗文的詩、賦研究方面,以何映涵的《柳宗元山水詩之研究》一文為例,作者透過傳記研究法,歸納並分析柳宗元的生平、個性、境遇、創作理念等文獻史料,以探求柳宗元山水詩中的空間經驗、詩歌寫作策略、風格的成因,期能了解柳氏山水詩的特點與成就。
吳雪如所撰《生命的流亡與安頓-柳宗元永州詩研究》一文則探討柳宗元因「永貞革新」引起的貶謫永州,對柳宗元山水遊觀的影響,及其在閑情與寂寞的基調中如何追求生命意識。
曾宿娟的《柳宗元永州詩研究》,除介紹柳氏生平與永州地理沿革外,主要探討柳氏在永州詩作的主題意識、寫作特色與風格。
在研究柳宗元的散文部分的論文則有:金容玓撰《柳宗元散文研究》2(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年碩士論文);蔡振彰撰《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年碩士論文);袁本秀撰《柳宗元寓言研究》(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3年碩士論文);朴井圭撰《柳宗元的遊記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74年碩士論文);童好蘭撰《柳宗元謫永期間山水小品文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92年碩士論文);程麗娜撰《柳宗元議論散文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92年碩士論文)等數篇。
在柳宗元的散文研究部分,程麗娜的《柳宗元議論散文研究》一文中,作者先為議論散文下一個定義,接著從政治、天人、歷史思想等方面論柳氏散文的思想,並進而探討其議論散文的藝術特色及對後世文學作品的影響,著重的是柳氏散文創作中的議論文的內涵與對後世的貢獻。
其他如蔡振彰《柳宗元山水文學研究》一文則針對柳宗元山水文學的背景、淵源、分類、特色及評價,略作論述,除第二章外,並未特別將柳氏的詩與文分別論述。
朴井圭撰《柳宗元的遊記研究》一文則除了介紹柳氏生平及仕宦述要外,主要介紹永州的社會人文地理及民間風俗,及柳氏遊記文學的駢散並用句法與章法結構等修辭藝術特色,最後論柳宗元的遊記中所蘊含的儒釋道思想與其山水遊記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此外有關從柳宗元作品探討其思想的論文研究則有:李貞慧撰《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5年碩士論文);周秀華撰《柳宗元的儒學思想》(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94年碩士論文);陳錫龍撰《柳宗元的天人思想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96年碩士論文);翁瑞鴻撰《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96年碩士論文)等。
有關柳宗元在貶謫時期的思想以及文學研究方面,李貞慧的《柳宗元貶謫時期文學研究》一文認為「永貞革新」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轉捩點,故本論文中花了極大的篇幅介紹「永貞革新」的時代背景及失敗之因、「永貞革新」的個別黨員及改革政策,以及「永貞革新」對柳宗元思想及作品的影響。
其次就從永州時期的散文(含傳記、寓言、山水遊記、辭賦及論辯文)以及詩歌等方面,分別分析柳氏在永州及柳州二處時心境上的轉變、作品的風格與特色及寫作手法等。
翁瑞鴻《柳宗元之流人文學與思想研究》等則論獲罪受貶是如何影響柳宗元,使之自言憔悴,3又探討柳氏如何將使之不平的騷怨與自傷自嘲寓諸作品之中。
以上各篇論文,或論柳氏之詩,或論其散文及貶謫一事對柳宗元作品造成的影響,或直接由其作品中分析柳宗元的儒釋道思想,較少論文由柳氏的詩與文來探討柳宗元貶謫永州時期的詩文創作主題與寫作風格。
此外中國大陸亦發表許多研究柳宗元的單篇論文,或論柳宗元山水詩中的意涵,如高建新的〈論柳宗元山水詩中的悲情〉1、李芳民〈論柳宗元山水詩的個性特徵〉2、胡遂〈孤峭人格與荒寒境界──論柳宗元山水詩文中的獨特禪意〉3、莫山洪的〈從永州到柳州──論柳宗元山水詩的演變〉4、李芳民〈論柳宗元山水詩的個性特徵〉5等篇章,均討論柳宗元在流放生活中所寫的詩作透露出的內心悲憤與顯現出的作者個性特徵,並進而由山水詩文中推出柳氏在貶謫時期的沉痛鬱悶心情與孤峭人格的展現。
其他亦有許多論及貶謫對文人造成的性格變異或討論「不平則鳴」之篇章,如:王紅〈自信、自適、自傷──柳宗元心路歷程之解讀〉6、尚永亮〈論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變異〉7、周美瓊〈唐代貶謫文人和貶謫文學〉8,張利玲〈貶謫:從屈原到柳宗元〉9、滕福海〈「不平則鳴」辨〉10等篇章,探討了貶謫文學在情感內涵和表現技巧等方面的發展歷程,而由柳宗元長期的流放生涯所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問題等。
1高建新(2002.5),〈論柳宗元山水詩中的悲情〉,《內蒙古社會科學》23:3,頁60-642李芳民(1998.4),〈論柳宗元山水詩的個性特徵〉,《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期,頁38-44。
3胡遂(2000.2),〈孤峭人格與荒寒境界──論柳宗元山水詩文中的獨特禪意〉,《求索》(未註卷期),頁102-106。
4莫山洪(2004.6),〈從永州到柳州──論柳宗元山水詩的演變〉,《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6:3,頁74-78。
5李芳民(1998.4),〈論柳宗元山水詩的個性特徵〉,《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期,頁38-44。
6王紅(2004.12),〈自信、自適、自傷──柳宗元心路歷程之解讀〉,《柳州師專學報》19:4,頁7-9。
7尚永亮(2004.4),〈論柳宗元的生命悲感和性格變異〉,《文史哲》259期,頁66-72。
8周美瓊(2007.1),〈唐代貶謫文人和貶謫文學〉,《九江學院學報》138期,頁84-87。
9張利玲(2008.1),〈貶謫:從屈原到柳宗元〉,《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9:1,頁13-15。
10滕福海(2006.2),〈「不平則鳴」辨〉,《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8:1,頁48-52。
45基於以上對研究柳宗元文學現有文獻的分析討論,本文想要研究的是柳氏在永州時期詩與文創作在主題與風格方面的相同點,並想了解柳氏因被貶「憤而作書」的心路歷程。
故本文擬先論述「憤書」一說的意義與起源,再簡略介紹柳宗元的生平,瞭解柳氏究因何事而被貶,以及因被貶一事所引起之內心憤懣對他一生為人及寫作的影響,進而分析柳宗元謫居時期的詩文創作意涵。
由於柳宗元在永州與柳州時期的心境已有所不同,表現在此兩階段中詩文的寫作風格與內涵也有差異。
本文將以柳氏謫居永州時期的詩與文為討論範圍,以瞭解其詩與文之間,在寫作主題與筆法等方面的相似處。
文中引用之柳宗元詩文將以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的《文淵閣四部全書集部四一八詩文評類》冊一O七六《柳河東集》為底本。
二、「憤書」之意義及起源「憤書」,即「發憤而著書」,當作家的內在與環境不一致,因矛盾而產生不滿,進而內心產生「憤懣之情」時,便引起了創作的欲望,即所謂的「不平則鳴」。
故「憤書」說認為,「不平」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之一,動力之一。
憤書說由《易經》肇端,在易第四十七卦〈困卦〉曰:困:亨;貞,大人吉,无咎……。
11「困」卦下坎(水)上兌(澤),象徵困窮,表澤無水也,象徵陽剛被掩蔽無法伸展,努力自濟則必能亨通;若能守持正固,則大人可獲吉祥,不致咎害。
《易經》的〈困卦〉正是「憤書」說的主要理論來源。
屈原則在〈惜誦〉中說: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
所做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
文中「發憤以抒情」正是憤書說的先聲。
西漢劉安最早論述了「憤書」這個問題,《淮南子‧修務訓》中說道:夫歌者樂之徵也,哭者悲之效也,憤於中則應於外,故在所以感。
1211黃壽祺、張善文譯注(2007),《周易譯注》下冊一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273。
12 【漢】劉安等,《四部叢刊初編子部‧淮南子》卷十九〈修務訓〉,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頁145a。
司馬遷則以為「憤書」是藝術創造中的一種因情感鬱結而欲說明表達,以明心志的自然的表現,《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列傳〉及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中分別寫道: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懮愁幽思而作離騷。
離騷者,猶離懮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