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4顶碗少年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4《顶碗少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
教学时间:1 课时教学准备:预习课文,搜集勇于面对失败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明确学习任务1、今天我们学习第4 课《顶碗少年》,这是我国著名作家赵丽宏先生的作品。
请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对赵丽宏先生的了解。
2、认真看看课文前面的“连接语”,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课文?(一是默读课文,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二是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二、默读思考,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少年的表演过程?(3~7 自然段)(2)自由朗读3—7 自然段,边读边勾画批注,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3)全班交流。
① 从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可以感受到表演难度很大;② 从观众看表演时的反应可以表现表演难度大;③ 用了拟人的手法对“碗”进行描写,体现了表演的难度之大。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来体会。
(4)有感情地朗读。
从少年两次表演的失败中,我们感受到,作者看到的的确是一场难度非常大的杂技表演!带着这样的感受,朗读3、4 自然段。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充满关爱和宽容的杂技表演。
这可以从姑娘的动作,老者的神态和动作及从少年前后表现的变化感受到。
(1)出示句子:①“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②“还是那一位姑娘,走出来扫去了地上的碎瓷片。
”③“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学习:顶碗少年知识点《顶碗少年》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在马戏团里的顶碗少年在失败两次后仍顶着巨大的压力,敢于直面挫折,并且沉着冷静地再次迎接挑战,重新表演后成功的事情。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顶碗少年知识点,快来看看吧~**【原文】** 有些偶然遇到的事情,竟会难以忘怀,并且时时萦绕于心。
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启示,悟出一些人生的哲理。
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了。
有一次,我在上海大世界的露天剧场里看杂技表演。
节目很精彩,场内座无虚席。
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
优美的东方杂技,使他们入迷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节目喝彩鼓掌。
一位英俊的少年出场了。
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上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碗,在他的头顶摇摇晃晃,却总是掉不下来。
最后,他骑在另一位演员身上,两个人一会儿站起,一会儿躺下,一会儿用各种姿态转动着身躯。
站在别人晃动着的身体上,很难再保持平衡,他头顶上的碗,摇晃得厉害起来。
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这意想不到的失误,让所有的观众都惊呆了。
台上并没有慌乱。
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一位姑娘走出来,扫起了地上的碎瓷片,又捧出一大摞碗,还是金边红花白瓷碗,整整十只,一只不少。
于是,音乐又响起来,碗又高高地顶在了少年头上。
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终于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到最后关头了,又是两个人叠在一起,又是一个接一个艰难的转身,碗,又在他头顶厉害地摇晃起来。
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
那一摞碗却仿佛故意捣蛋,突然跳起摇摆舞来。
少年急忙晃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碗,又掉了下来。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顶碗少年》课文原文及赏析《顶碗少年》原文:在上海的一次杂技表演中,一位英俊的少年登场了。
他头上顶着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身子轻轻摇晃,显得那么轻松自如。
音乐响起,他一边舞蹈,一边顶着那摞碗,动作千变万化,让人眼花缭乱。
突然,他头上的一只碗摇摇欲坠,观众们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只见他不慌不忙,从容地摆动身体,那只碗又稳稳地回到了他的头顶。
观众们松了一口气,热烈的掌声响了起来。
然而,意外再次发生,他头上的另一只碗也滑落下来。
这一次,观众们的掌声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寂静。
那位少年显然有些慌乱,但他没有放弃,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重新开始了他的表演。
音乐再次响起,他舞动的身体更加有力,那只失落的碗被他稳稳地顶在了头顶。
最后,他成功地完成了表演,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顶碗少年》赏析:《顶碗少年》是一篇描绘勇气、毅力和坚韧精神的课文。
文章通过描述一位顶碗少年在杂技表演中的经历,展现了他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韧和决心。
首先,作者通过对少年表演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其高超的技艺和优雅的气质。
他的动作千变万化,轻松自如,使读者对他的技艺赞叹不已。
然而,当意外发生,碗从他的头顶滑落时,文章的情节发生了转折。
这个情节设计巧妙地增加了故事的紧张感和悬念,同时也为展现少年的坚韧精神埋下了伏笔。
在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少年并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和挑战。
他深吸一口气,重新开始表演,最终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这一过程充分展示了少年的勇气、毅力和坚韧精神,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顶碗少年》是一篇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
它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向读者传达了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保持坚韧和毅力的重要价值观,对于小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积极的影响。
4 顶碗少年
能本学习目标
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虚席、惊羡、歉疚、惊心动魄、陶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4.价值目标: 自信执著——懂得不论遇到多少艰难曲折也不要退缩,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学习重点
透过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悟作者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我会读,给词注音
( ) ( ) ( ) ( ) ( ) ( ) ( )
喝彩歉疚肩胛颓丧附和萦绕
一摞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不失风度:萦绕于心:
惊心动魄:座无虚席:
附和:陶醉:
3.我了解,我知道
本文按照()的顺序主要讲了二十多年前观看(),曾见过一位少年在()时,失败都没有(),最后获得()的事。
告诉我们不管遇到(),都不要(),胜利永远属于()。
4.我的疑惑
小组长整理汇报本组存在的疑问。
三、合作探究导学案
1.自主探究
(1)默读课文,为什么说作者看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画出文中有关的句子。
(2)作者在三次表演中,表演的情况,观众的表现及少处的反应如何?找出关键词完成下表?
2.合作释疑
(1)讨论作者花很多笔墨,描写在场观众的表现并在有何作用?并三次写到“金边红花白瓷碗”,有何不同?
(2)请同学们把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想想你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在句子旁边作简单的批注,写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在小组内与同学们相互交流自己的感悟和见解。
)
3.巩固展示
作者为什么说顶碗少年是一个强者?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迪?结合生活实际来谈谈你的体会。
四、课堂检测
(一)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专心()()惊()动()目不()()不知()()目()口()不失()()萦绕()()不()不( ) 意想()()(二)根据意思写词语
1.惊叹羡慕。
()
2.觉得对不住别人,对自己的过失感到不安。
()
3.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4.使出全部力量搏斗或争取。
()
(三)我会填
1.有些()遇到的事情,竟会(),并且时时(),因为,你也许能从中不断地得到(),()一些人生的()。
2.节目很精彩,场内()。
坐在前几排的,全是来自异国的旅游者,()的东方杂技,使他们()了,他们和中国观众一起,为每一个目()。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朴实的话语,表达了作者的心声,也表达了我们的共同感受。
看来这也是一场让我们获得人生启示的杂技表演!
六、课后作业
1.摘录词语,请你把文中觉得值得积累的词语抄写下来。
2.读主题学习丛书《心田上的百合花》,积累词句。
七、板书设计
顶碗少年
少年动作、神态
观众反应(惊心动魄)
对碗的描写
启示:失败乃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