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9
稻渔综合种养五种模式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的农业种养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利用水稻生长的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废弃物为鱼类提供养分,从而实现稻田与渔业的互惠共生。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以下将介绍稻渔综合种养的五种模式。
一、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池塘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渔业相结合,利用池塘进行稻鱼共生。
在这种模式下,稻田一侧修建鱼塘,通过渠道将鱼塘与稻田连接起来。
在池塘中养殖适合与稻田共生的鱼类,如鲫鱼、鲢鱼等。
养殖鱼类在稻田中可以起到捕食稻田害虫的作用,避免农药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稻田中养着的鱼类还可以提供稻田生态系统所需的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发育。
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利用稻田的堤坝进行养鱼,是一种常见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经常会在稻田的堤坝处设置一些鱼缸或者水池,将水稻田和养鱼场紧密结合在一起。
鱼缸或者水池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以适应当地的水稻和水产养殖的需要。
堤坝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还可以减少渔业污染农田的情况。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将稻田和水产养殖设施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水下种养生态系统。
在这种模式下,通过在水稻下方悬挂水产养殖网箱,养殖适合与水稻共生的鱼类。
水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实现水产养殖和水稻共生共利。
通过在水稻下方养鱼,可以有效地防止稻田害虫的发生,减少对农药的使用,提高农田的生态环境。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为稳定水稻生产、促进渔业发展,在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是“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升级版。
该技术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实现稻田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图1稻蟹共作模式(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寒地稻综渔合种养技术于2013年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广,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被遴选为为黑龙江省水产主推技术。
“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35.4万亩,之后推广规模逐年扩大,至2020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HO万亩,比2016年增加210.73%。
2016年,黑龙江省共有8个市(地)、25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之后推广范围逐年扩大,至2020年共有12个市(地)、54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佳木斯市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佳木斯市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6.8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580%,2020年推广寒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面积7.5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综合效益显著。
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水产品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亩可增产鱼(蟹)2Okg以上,稻鱼共作模式亩增收100元以上,稻蟹共作模式亩增收300~500元。
二是水稻品质提升为农民增加的效益。
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生态种养结合,提高了水稻安全水平和品质,增加了其科技内涵(有故事可讲),较大幅度提高了部分示范区和辐射区的水稻销售价格,特别是绿色、有机水稻的价格,可提高一倍以上,农民增效非常显著。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
稻渔综合种养通用技术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田间工程:对于新开挖的养鱼稻田,进排水口一般设在稻田的两对角,以保证水流畅通。
对于旧的养鱼稻田应进行检查,夯实进排水口,防止漏水。
此外,需要开挖好鱼沟、鱼凼,并加固田埂,可在坡边和田埂种植三叶草等植物护坡稳坡。
2. 苗种选择及放养:从正规苗种场选购活力好、体表完整、规格整齐的优质苗种。
根据鱼种的规格确定放养密度。
3. 饵料投喂:正常情况下,按“四定”(定时、定质、定量、定位)投饵法投喂饵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量的2%~3%,遵循“三看”(看鱼、看水、看天)原则,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4. 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查,主要观察水色、水位和鱼的活动情况,及时加注新水。
5. 病害防治:投放鱼苗前,可用生石灰、二氧化氯等对田块进行消毒。
此外,还包括稻渔综合种养总体要求和病害防治等方面。
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稻渔综合种养相关论文或请教该领域专家。
稻鱼混养工程方案一、前言稻鱼混养是一种集约化养殖方式,通过在水稻田中同时培养鱼类,实现农田的多功能利用,提高养殖效益,减少养殖污染,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稻鱼混养的原理、技术及实施方案。
二、技术原理传统的稻田养鱼方式主要是依靠稻田外的池塘或河流来养鱼,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又难以管控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等问题。
而稻鱼混养则是利用稻田内部的水域来养殖鱼类,在池塘、河流等外部水域减少养殖密度,减轻了外部水环境的压力,也能够有效利用水稻田的水资源。
稻鱼混养的技术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随粮养鱼:水稻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磷、钾等养分,而这些养分正好是鱼类生长所需要的,通过鱼类的排泄物和残饵的分解,可以为水稻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从而实现“稻肥鱼、鱼肥稻”的良性循环。
2. 生态浮筏:利用生态浮筏可以增加水中氧气含量,为鱼类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同时也能够增加水稻的养分吸收效率。
3. 水质调控:合理控制鱼类的密度,防止饵料残渣的过多积累,利用水稻的根系吸收有机废物,减轻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4. 配套设施:在稻鱼混养中,可以根据养殖规模和水体形态,选择适当的配套设施,如生态浮筏、水利设施、渔具饲料等,提高养殖效益。
三、技术实施1. 选址选择:选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易于灌溉,周边环境无污染源的农田作为稻鱼混养基地。
2. 土地准备:清理农田、修建水田坝、整平水田地,为后续的养殖和种植工作做好准备。
3. 水稻种植:根据水稻的生长习性,选择适合水田种植的水稻品种,合理施肥、灌溉、植保等管理措施,保证水稻的正常生长。
4. 鱼类引种:选购鲫鱼、鲤鱼等适合水稻田混养的鱼类种苗,适时投放到水稻田中,并定期投喂饲料,控制养殖密度和水质调控。
5. 配套设施:根据需要安装生态浮筏、水利设施、渔具饲料等配套设施,确保养殖环境的良好。
6. 定期管理:定期对水稻田和鱼类进行管理,如除草、防治病虫害、水质调控等,保证水稻和鱼类的生长健康。
浅谈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及高产养殖技术稻田养鱼生态系统是一种集农田种植、水产养殖和生态保护为一体的农业生产模式。
通过在稻田中养鱼,可以实现农田与水产养殖的互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达到生态农业的目的。
稻田养鱼生态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稻田的产量和水质,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稻田养鱼生态系统的构成1. 水稻种植水稻是稻田养鱼生态系统的主体作物,通过水稻的种植,可以为鱼类提供栖息和繁衍的环境。
水稻的根系可以增加土壤的固结力,减少水土流失,净化水体,提供养分和氧气等资源,为水中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2. 鱼类养殖在稻田中可以养殖多种鱼类,如鲫鱼、鲤鱼、青鱼等。
这些鱼类可以利用稻田提供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可以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起到一定的农业生产作用。
稻田中的鱼类可以生长快、产量高、口感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3. 水稻与鱼类的生态互动水稻和鱼类在稻田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互动关系。
水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食物来源给鱼类,而鱼类则可以帮助净化水体,消灭害虫,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两者相互促进、共生共荣。
1. 提高稻田的产量通过在稻田中养鱼,可以减少害虫和杂草的数量,避免使用农药和除草剂,有利于保护水稻的生长。
鱼类的粪便可以提供养分,促进水稻的生长,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
2.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通过稻田养鱼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净化水体,减少水体中的污染物质,改善水质。
鱼类可以吃掉一些害虫和杂草,有利于维持稻田的生态平衡。
3.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适当的养鱼可以在未影响水稻生长的前提下,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水产养殖业,不仅可以提供鱼类的收入来源,还可以带动当地农民就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稻田养鱼高产技术1. 种植高产水稻品种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对于提高水稻产量非常重要。
现代农业技术发展迅速,新品种无不具有高水稻产量和抗逆性能,有助于提高产量。
2.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提高水稻产量的关键。
浅谈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及高产养殖技术稻田养鱼是一种集水产养殖和农田种植的复合生态系统。
它利用农田水田的生态环境,通过种植水稻和养殖鱼类相结合,实现了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的双丰收。
稻田养鱼的生态系统优势明显,通过良好的生态循环,不仅为农田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还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减少农业污染,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稻田养鱼已经成为一种理想的农业生产方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及高产养殖技术进行详细的探讨。
一、稻田养鱼生态系统稻田养鱼生态系统是一种以水稻为主要植被,鲫鱼、鲫鲤等为主要养殖鱼类的复合生态系统。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水稻作为主要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和根系系统,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同时释放氧气,为水田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
利用水稻田的生态环境,可以开展鲫鱼、鲫鲤等鱼类的养殖生产,实现了农田的粮食生产和水产养殖的双丰收。
在稻田养鱼生态系统中,水稻的生长周期与鱼类的生长周期形成了一种互补关系。
水稻的生长周期一般为3-4个月,而养殖鱼类的生长周期一般为6-8个月,这就为稻田养鱼提供了良好的时间窗口。
在水稻生长期间,其充足的茎叶和根系系统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养殖鱼类则可以有效地清除水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保护了水稻的生长。
在水稻收割后,水稻田的水位略微上涨,适合鱼类生长,同时秸秆腐烂后,释放出大量的有机物质,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促进了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二、稻田养鱼高产养殖技术1. 种鱼选种。
在稻田养鱼中,选择适合养殖的鱼类对于产出和效益也是非常重要的。
一般来说,鲫鱼、鲫鲤、鲢鱼等是比较适合在稻田中养殖的鱼类,它们对生活环境要求不高,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能够充分利用水稻田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产养殖的效益。
2. 稻田管理。
在稻田养鱼的过程中,合理的水稻田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是要合理施肥,充分利用鱼类排泄物和食物残渣,为水稻的生长提供养分。
2018.2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将农业种植和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总体要求,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为稻田“减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搞好场地建设稻渔综合种养虽然好处很多,操作也比较容易,但对拟作为养殖场地的稻田要做一些改建,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开设鱼沟、鱼溜。
可以采取插秧前在稻田中先开挖,也可在插秧时采取少插一行或插秧后往两边移动返青秧苗的办法,在田内开挖“十”字、“田”字或“目”字形鱼沟,宽为0.4~0.5米、深0.4~0.5米,鱼沟的宽度和深度可根据养鱼要求适当调整。
同时视田块大小在鱼沟交叉处开挖1~2个深0.5~0.7米的鱼溜。
鱼沟、鱼溜占田面积的0.7%~1%。
二是拦鱼栅的形状以“⌒”或“∧”为好,用竹篾、金属丝、树枝条编织而成。
鱼栅宽度和高度视稻田面积而定,一般以120厘米宽、80厘米高为宜。
孔目视饲养鱼类的规格而定,一般3~10厘米的鱼,鱼栅孔目0.5厘米。
鱼栅的安装要求进水口处鱼栅凸面向外、出水口处凸面向里,鱼栅入泥深度20~35厘米。
三是加高加固田埂。
稻田养鱼需保持基本水位,同时还要防止漏水、漫鱼。
利用开挖鱼沟、鱼溜的泥土加固加高田埂,同时要平整田面。
田埂顶部宽30~50厘米,高出田面30~60厘米。
四是建设进排水设施。
稻田进排水口设在相对的田埂上或对角线田埂上,可使整个稻田的水顺利流转,并用石料或砖砌成,避免损坏而逃鱼。
进排水口还需装有拦鱼栅。
二、选好放养品种稻渔工程的养殖环境与池塘养殖不同,稻田综合种养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更大,更接近于野生状态,因此,放养品种的选择要根据选择的套养品种来确定。
一是要选择抗病力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二是要选择野食能力强,除虫、除草能力强的品种。
目前适合于稻田综合种养的品种有鲤鱼混搭草鱼、河蟹、小龙虾,黔南地区一般以鲤鱼混养草鱼为主。
三、鱼种规格及放养量1.规格为提高成活率和经济效益建议投放大规格鱼种(50~200克/尾),同时可搭配同规格的草鱼种(占10%~20%)。
稻田养鱼技术全面解析一、稻田养鱼的生物学原理稻田养鱼稻田养鱼是一种无公害化的人工生态养鱼系统,其优势是利用稻田养鱼的浅水环境,以人为种植水稻和养鱼技术综合,充分利用水稻和鱼类之间的共生互利关系,使水稻和鱼类都获得高产,其收益是非常可观的。
稻田养鱼生态系统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生物因子由水稻、杂草、光合细菌、动物、水生昆虫、虾、蟹、蛙贝、蚯蚓和软体动物(蜗牛、蛤蜊等)组成。
非生物因素指光、氧、氮、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水稻是主体,它持续进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化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与此同时,田间的杂草、藻类和光合细菌正在经历同样的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但这些生物不能用作人类的食物。
当种植一种单一的水稻时,杂草会被拔掉并扔掉,动物会随着排水和灌溉而消失,导致土壤肥力和光能的巨大浪费。
此外底部甲壳动物和田间昆虫也未被利用,而害虫威胁着水稻的生长。
在稻田养鱼中,鱼类可以以杂草、稻叶、昆虫(包括稻虫)、软体动物、蠕虫等为食,吃不完的可以喂养动物和细菌,鱼类排泄物可以用作稻苗的肥料,鱼类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是水生植物的资源,鱼类在水中游泳可以增加溶解氧,加速有机物的分解。
另一方面,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有利于鱼类的呼吸和新陈代谢。
因此,水稻和鱼类受益于稻田养鱼。
水稻生产和稻田养鱼增加5%-10%,此外,还可获得几十甚至几百斤的产量。
二、改造稻田来养鱼为了防止鱼逃逸、保护鱼类、促进饲养和管理以及捕捞,稻田养鱼根据需要准备一些简单的设备和工具,也需要注意稻田挖鱼沟要点。
稻田挖鱼沟(1)加高加宽田埂防止动物跳跃,如鲤鱼有时就会跳跃田埂。
另外一些食鱼的鸟也会在田埂上啄鱼,放鸟时最好用捕鸟网,此外稻田养鱼有时候有泥鳅、黄鳝、田鼠、水蛇打洞穿过田埂引起漏水跑鱼。
因此,在对农田进行改造时,必须加固田埂的高度和宽度,必要时,必须使用石头或三向护坡。
田埂的高度取决于稻田养鱼的不同地区和类型,丘陵地区的田埂应比稻田高41-53厘米,平原地区的田埂应比稻田高53-70厘米,冬季休闲稻田和湖泊地区的低洼地的田埂应比稻田高80厘米,坡顶宽53厘米。
稻田养虾与鱼共养技术近年来,由于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稻田养虾与鱼共养技术受到了越来越多农户的广泛关注。
这种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水产养殖的产量和效益,还能够充分利用农田资源,实现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
本文将介绍稻田养虾与鱼共养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技术操作步骤1. 准备工作:选择合适的稻田用于养殖,清理稻田内杂草杂菌,确保稻田干净无杂质。
2. 建立养虾与养鱼的生态系统:在稻田中建立虾池和鱼池,保持虾池与鱼池之间的距离适宜,通常为5-10米。
3. 调整水质:调整稻田内水质的温度、酸碱度、盐度等参数,使其适合虾类和鱼类的生长。
4. 添加饲料:根据养虾和养鱼所需的饲料种类和用量,适时添加饲料,保证水产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5. 定期疏通和清洁:定期清理稻田内的杂质和虾池、鱼池的底泥,疏通水道,保持水体清洁。
二、技术注意事项1. 种养品种选择:选择适应当地水质和气候条件的虾类和鱼类品种进行养殖,确保其适应性和生长潜力。
2. 养殖密度控制:根据虾类和鱼类的生长特点和养殖质量要求,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
3. 防治病虫害:根据养殖对象的特点和当地的气候环境,科学进行病虫害防治,保障水产养殖的健康和稳定发展。
4. 合理投饲喂养:根据虾类和鱼类的生长需求,合理安排投饲喂养的次数和投喂的饲料种类和量,避免过度投喂导致水质污染和饲料浪费。
5. 定期监测和调整:定期监测水质参数和底泥状况,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养殖管理措施,保持水产养殖的稳定和高效。
三、技术推广与应用前景稻田养虾与鱼共养技术在很多地区已经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农田资源,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减少了对传统农田的占用和破坏。
此外,稻田养虾与鱼共养技术还能够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养殖设备制造、饲料生产等,为当地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稻田养虾与鱼共养技术有望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推广应用。
关注I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水稻种植与渔业生产相结合的一种综合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是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一渔共生互促系统,并通过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经济效益,提升稻田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的技术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水产品,使稻田内的水资源、水生动物资源以及其它物质和能源更加充分地被养殖的水生生物所利用,并通过所养殖的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达到为稻田除草、除虫、疏土和增肥的目的,获得稻鱼互利增收。
稻渔综合种养不需额外占用耕地就可以生产水产品,养鱼的稻田一般每亩可增加水稻产量10%~30%,收获水产品30~50公斤。
稻渔综合种养是一种能显著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生产方式,也是目前在全国广泛推广的一种生态养殖方式。
三、増产增效情况采用稻渔综合种养后,一是每亩稻田水稻产量一般可增加10%~30%;二是在稻田养鱼(虾)过程中基本不需要喷洒农药与施肥,每亩可节约成本500-600元;三是在不增加投资或很少投资(仅有少量的鱼苗成本)的情况下,每亩可增加水产品30~50公斤;四是稻渔综合种养可提升水稻的品质,稻渔综合种养生产的稻谷价格与普通稻谷相比价格增加了10%~30%o综合效益提高100%~250%。
四、技术评价情况《稻田生态养鱼技术示范与推广》通过现场测产与项目验收。
验收意见认为:项目组设计了稻田生态养鱼工程化系统,对原有简易的稻田养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筛选了稻田养殖鲤鱼的苗种,构建了“草鱼+鲤鱼+田螺”的稻田生态养殖新模式;确定了鱼-稻的适宜配比及适宜推广地区,建立稻田生态养鱼技术规范1套;示范区内稻田鱼体长9.67cm,体重35.47克,综合生产经济效益提高100%。
探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要点1. 引言1.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稻作和渔业的生产方式,主要通过在水田中养鱼的方式实现农渔共生,达到增加农田生产效益、提高水体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通过在水稻田中养鱼,能够有效利用水体中的养分,改善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水稻田中的养鱼,可以有效控制水田中的害虫和杂草,减少化学药品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实现农渔共生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推广和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对于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现状分析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指将稻田与渔业相结合,通过在稻田中养殖水生动植物,实现农业与渔业的协同发展。
目前,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逐渐受到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在我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已经在一些地区得到推广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和虾类,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还可以提高稻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环境,减少水稻遭受病虫害的风险。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还可以促进农渔业的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增效、渔业增产的良性循环。
虽然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技术推广不易、管理成本较高、市场需求不确定等。
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提高技术推广能力,培育农民的种养意识,完善相关政策支持,以推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在我国的广泛应用和不断创新。
2. 正文2.1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概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一种结合了稻田种植和渔业养殖的综合种养模式。
在这种技术中,稻田不仅用于种植水稻,还可以利用水稻田的水体养殖鱼类或虾类。
一、技术名称稻渔综合种养养殖技术二、技术概述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水面进行水产品养殖,获得水稻和水产品的一种生态种养模式.稻渔综合种养可充分利用物种间资源互补的循环生态学机理,采用稻鱼共生、稻鱼轮作方式,依托水稻和水产两大资源优势,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生态循环、优质高效的模式.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中稻和渔是一个相互依存、循环利用的生物链,养殖的鱼能为秧苗活泥增氧,田间的秸秆和稻花是鱼虾的天然的栖息附着场所,还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鱼虾的排泄物还能为稻谷的生长作肥打底,养殖的鱼虾使农户对稻田用肥用药慎之又慎、轻之又轻,形成一个生态环保的组合“佳偶天成在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产出的水产品和稻谷的品质都得到了提升,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该模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既保障了食品安全、破解了农民增收的难题,真正实现粮食稳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
这种模式提高稻田的单位产出效益,可提升农民种稻积极性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三、增产增效情况该综合种养模式能使农户稳粮、增产、增效.虽然开挖的"鱼沟"和"鱼坑”使得稻田种植面枳一定程度上减少,但根据实际种养情况,稻谷反而因为养殖的鱼类的活泥增氧和排泄物的增肥使其产量相对增加10%左右;农户可在原单独种植水稻基础上额外获得20-40kg/亩的水产品;综合种养使得稻谷质量和水产品品质得到提升,深受消费者喜爱,其产出品价格提升20%左右.综合效益可比单独种植水稻收入翻倍.四、技术要点1.稻田设施建设(1)选择水源充足,水质清新,周边无污染源,排灌系统完善,田埃坚固,土质为中性、微碱性的壤土或粘土的稻田,进、排水口应选择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堞上,以便进、排水时形成环流水.(2『鱼沟"、"鱼坑"的建设标准是:“鱼沟"一股宽061.0米,深0.5-0.6米;"鱼坑"深0∙6-1.0米,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鱼沟"、"鱼坑"的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以上。
稻田养殖淡水鱼新技术稻田养鱼是用鱼稻共生互利原理,稻田为鱼提供害虫等各种饵料生物和良好生态环境,鱼对水稻生长起到了松土、追肥、除草、除虫作用。
一、稻田选择与养鱼工程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稻田。
面积1-2亩,最好连片开发。
稻田养鱼需加高加固田埂,开挖鱼沟鱼凼,在田中开挖“田”、“日”字形沟,沟宽1-2米,深0.8-1.5米,开挖面积占稻田面积的10%-20%,挖出的泥土用于加高加宽田埂,田埂加高到30-50厘米,面宽加到30厘米以上。
在进排水口设置防逃设施。
二、秧苗移栽与苗种放养水稻选择抗倒伏、抗病力强的优质高产品种,秧苗移栽按常规进行。
水产苗种放养:秧苗栽插5-7天秧苗活棵后即可放养。
苗种总的要求是规格整齐,无病无伤,体质健壮常见几种养殖模式有:1、养鲫鱼。
亩放养25-50克的彭泽鲫500-1000尾,配养50-100克白鲢50-100尾,草鱼5-10尾。
2、稻田养黄颡鱼。
亩放养3厘米以上黄颡鱼种1000-2000尾,配养鲢50-100尾。
3、稻田养黄鳝。
亩放养20克以上本地大斑点黄鳝150-200千克,同时搭配少量泥鳅和鲫鱼。
三、种养管理1、投饵施肥。
养殖稻田施基肥每亩粪肥500千克或碳酸氢铵20千克、磷肥30千克、钾肥10千克,追肥3-5次,每次亩用尿素7-10千克或碳铵15千克、磷肥10千克,不得撒入鱼沟中。
根据水质情况灵活掌握施发酵腐熟粪肥。
养殖前期水产动物幼小阶段用粉状饲料,中后期使用颗料饲料,养黄鳝等肉食性鱼类还应投喂蚯蚓、蝇蛆、螺蚌、小杂鱼虾和动物下脚料,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10%,以投2-3小时吃完为度,每日分2-3次投喂。
2、日常管理。
(1)水质管理,田面水深前期5厘米以上,后期10厘米以上,每日根据水深及时调节补充,每2-3天换水一次。
(2)用药稻田应少用或不用农药,所用农药应是高效低毒农药,如井岗霉素、甲胺磷、多菌灵、氯化乐果、三环唑等。
用药前抬高水位,施药后换水。
农药多用喷雾在水稻叶面上。
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与管理一、稻田养鱼水稻栽培的背景和意义稻田养鱼是一种将养鱼和种植水稻结合起来的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通过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养鱼可以促进稻田中的生态平衡,减少害虫的发生,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稻田养鱼水稻栽培技术1. 稻田鱼塘建设鱼塘的建设需要选择地势较高,水源充足的地方。
鱼塘的大小要根据养殖的鱼种和数量进行合理规划。
鱼塘的底部可以铺设一定厚度的塑料膜,用以防止水渗漏。
还需要建设好水源引入和排水系统。
2. 养殖鱼种选择在稻田中养殖鱼类,常用的鱼种有鲤鱼、鳜鱼、草鱼等。
选择鱼种时要考虑水质适宜、耐寒耐高温、抗病能力强等因素。
3. 水质管理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合理的水质管理十分重要。
要保证水质的清洁和稳定,避免鱼类患病和死亡。
定期检测水质指标,调整水质的pH值、氧气含量等,保持适宜的水质条件。
4. 饲料投喂管理在稻田中养鱼,需要合理投喂饲料,使鱼类得到充分的营养。
饲料的投喂量要根据鱼的种类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控制,避免喂养过量或过少。
5. 疾病防治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鱼类容易发生疾病,需要及时进行防治。
可以采用定期检查、隔离治疗、合理使用药物等方法,预防和控制鱼类疾病的发生。
三、稻田养鱼水稻栽培管理1. 稻田水稻栽培技术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水稻的栽培技术同传统的水稻栽培相似。
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合理施肥、灌溉、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等。
2. 鱼类对稻田的影响稻田养鱼可以增加水稻的养分供应,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鱼类的排泄物可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同时,鱼类的活动还可以松土、促进水稻的生长。
3. 稻田养鱼水稻的布局设计在稻田养鱼水稻栽培中,需要合理设计稻田的布局。
可以采用分区域养鱼的方式,使水稻和鱼类养殖有机结合,最大程度上发挥两者的互补作用。
4. 稻田养鱼水稻的经济效益评估稻田养鱼水稻栽培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水产养殖技术
一、工程化稻田养鱼技术
稻田工程化养鱼技术是指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辅以人为措施,既种植又养鱼,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的一种养鱼方式。
(一)养鱼稻田的选择
凡是面积在1.5亩以上,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保水能力强,排灌方便,天旱不干,山洪不冲的田块都可以养鱼。
(二)田间工程建设
1、一般性稻田养鱼田间工程建设:投资少,工期短,其工程特点是:用土加高、加固、加宽田埂、每年需挖鱼凼、鱼沟。
2、永久性田间工程建设:就是用石块、石板、水泥预制板或砖加高、加固田埂,鱼凼和进排水口。
这类工程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