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5.74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始舞蹈

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相互传情达意,而逐渐形成的有特定动作姿态的舞蹈

特点:自娱性集体性实用性功利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作用:传授生产经验,组织劳动,锻炼身体,教育,记述等社会作用

内容:婚姻两性关系,狩猎,战争,自然环境,图腾崇拜,劳动过程,婚丧喜事

原始舞蹈的特征:强烈的功利目的、高度的生命情调、热烈的全民性、完全的娱神性。

探索原始舞蹈的途径有:

1)通过记载原始舞蹈传说的古文献;

2)通过原始舞蹈的文物、岩画等;

3)考察流传至今的原始舞蹈的“活化石”。

《扶犁》:反映神农氏发明农具,教人耕作的乐舞。

《扶来》:反映伏羲氏发明结网,教人捕鱼的乐舞。

《几本》《凤来》歌颂古代氏族英雄人物反映原始人对英雄和图腾崇拜

《刑天舞干戚》:在炎、黄二帝之间的争战中,炎帝的臣刑天在被砍去头颅的情形下,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手执干戚而挥舞。干是盾,戚是长把斧。“干戚舞”是古代武舞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舞蹈形式从远古一直流传到今天

《葛天氏之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歌舞,而且是中国第一部有文字记载的歌舞。古时,最初的舞蹈、唱歌均是在劳动过程中逐渐萌发、形成的,其舞蹈动作和歌唱内容常常是劳动过程的简单再现。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或某一重大活动,人们手舞足蹈,就是最原始的舞蹈:人们劳动中所哼的号子,就是最原始的歌:唱歌和舞蹈的结合,就是最早的乐舞。

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

1、《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黄帝即位时,天上祥云,呈现云彩状。或《咸池》。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黄帝部族的一种乐舞和宗教祭祀和崇拜活动相结合的图腾舞蹈。歌颂功绩:黄帝创建万物,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和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

2、尧的乐舞《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叫《大韶》简称《九韶》、《萧韶》,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

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赞美舜让位贤德,庆祝禹治水胜利,表现禹治水的过程。

气氛热烈昂扬,提前先民战斗天地的英勇无畏精神,对英雄赞美之情,歌颂当权者

《大濩》《桑林》《大护》商朝,庆祝灭夏胜利,汤救护万民。一种叫做濩的祭祀活动,有图腾崇拜的遗风。周代音乐温和图腾色彩淡化。

《巫舞》夏商周朝巫术祭祀舞蹈。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最出名的是《九歌》屈原,是秦之前乐舞的最高水平。祭祀神灵歌颂神灵娱神。

周朝蜡祭(庆祝农业丰收感谢神诋,原始宗教信仰遗存的表现。是最早反映中国古人仁义,有恩必报的优良传统。有较强的娱乐功能。)

周朝傩祭(驱鬼逐疫为目的的祭祀仪式,舞蹈特征明显,跳傩猛鬼恐怖。风格粗犷充满原始野蛮遗风。性质:象征性表现性娱乐性宗教心理,在民间广为流传。

商周雩祭(大雩帝的求雨舞,礼仪化:有明确主掌祭祀的求雨职位,女巫司巫舞蹈化:舞蹈特征明显,舞蹈以女巫为主有群舞独舞。自由随意连接天地强烈情绪激情。

这些商周特有的祭祀舞蹈,都是因特有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人们认识能力思想水平落后而导致的。

制礼作乐西周建立之初,为了巩固其统治,极力加强等级观念,在周公旦的主持下,制礼作乐,它以“礼”(在封建宗法制度基础上,将法律秩序实行具体的落实)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为配合这种外表做内在修养的辅助措施,强调音乐的教化作用,不追求乐的本质。有专制色彩)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意在通过礼乐的并举,促使社会的外在规范最终化为人们内在心灵的愉快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情感力量,以致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导致群体和谐。

礼崩乐坏西周的周礼雅乐,受到贵族士大夫阶级的冲击,森严的秩序瓦解,旧的制度被破坏新的家族制度产生,农奴被农民所取代。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文化发生巨变。文化,作为经济财富和资源被重新分配。出现娼尤女乐。

雅乐周它首开中国古代雅乐(舞)之先河,确立了诗、舞、乐“三位一体”的格局。

西周制定的雅乐舞体系分歌颂那些杰出的氏族首领和祭祀作用的《六大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教育贵族子弟的《六小舞》)包括《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从舞蹈的政治作用看,周代充分利用了乐舞的特殊功能,有效地为其统治服务。在此后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它一直被视为“正声”,各朝各代均不断增修变化,以适应自身的政治需要,雅乐体系一直延续到清代终止才告结束。

《大武》:是《六舞》中史料遗存最多的乐舞。孔子称其:尽美未尽善。是一个有诗、有乐、有舞、有特定主题的大型男子群舞,执干戚而舞,与《大濩》一起归入武舞。

儒家乐舞理论:

儒家学说代表人物孔子。他主张乐舞用于教育和政治,赞成“雅颂正声”“先王之乐”,反对“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歌舞;认为乐舞可以陶冶情操,移风易俗,起到教化作用;乐舞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自然表露,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乐舞,可以调和阶级矛盾。

孔子创办私学,将贵族阶级享受的教育“六艺”:礼、乐、射、御、书、是教化工具。

《乐记》"乐与政通" 是儒家乐舞理论代表作,也是我国最早、最完整、最有影响的乐舞理论著作。

汉代

百戏:汉代“百戏”也叫“角抵”、“角抵奇戏”。汉代典型艺术,为戏曲做准备,为古代表演性舞蹈的形成奠定基础。技巧性娱乐性趣味性。

内容: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音乐演奏、歌唱演唱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串演。包括了十分丰富的表演节目如巾袖舞、道具舞、情节舞、舞相等。演出规模可大可小,它不仅盛行于民间,还广泛流传在宫廷、贵族中间。是汉代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

《百戏》《总会仙唱》《鱼龙曼衍》《东海黄公》《伥偟程材》

一、汉代百戏的特点:

1、百戏是杂技、武术、幻术、滑稽表演、舞蹈和音乐演奏、歌唱等多种技艺的综合表演。

2、百戏中出现了扮演特定人物或者有简单故事情节

3、百戏促进了新的艺术形式的形成为歌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舞相属:汉代自娱性舞蹈,是一种礼仪性的交谊舞。即席间一人舞罢,再属与另一个人舞,如此循环,相属而舞。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于宾客。汉代,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优势,它是从人际关系来确证个人价值的。人们通过“以舞相属”来审视自己在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地位。证实个体存在的价值及远近亲疏的日常伦理。

《盘鼓舞》: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舞蹈,表演时地面上置放数个盘鼓舞者踏盘鼓而舞,准确而富有感情地完成各种难度较大的动作技巧(吸取杂技高难技巧,又有柔美舞蹈的韵律,注重情感表达技巧,用作传情达意的手段,营造舞蹈意象,独舞群舞交替出现,是整体舞蹈的形式。)

《相和大曲》是汉代最具代表的边歌边舞的民间歌舞曲。是汉代歌舞大曲最高的表现形式,结构完整,适合表演丰富的内容。清唱"徒歌""但歌""相和歌"相和大曲

《淮南鸿烈》刘安无为道家。顺应自然,美是客观的,注重创造中主体创造精神。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表现汉代人对艺术生命追求的精神,重视人内心情感作用。

《舞赋》傅毅通过描写宫廷歌舞的美妙场面,阐发自己汉代舞蹈的美学观点。是最早专门描写舞蹈的辞赋,是我国舞蹈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论著之一。认为:雅乐俗乐兼容并蓄各有所长。舞蹈有娱乐功能,对舞者有要求,对美感有新的认识

《白纻舞》三国吴地民间舞。盛行于六朝和隋唐,身穿白色由麻制作而成的舞服,边歌边舞表演性极强,舞姿轻盈婀娜。内容婉约的男欢女爱。歌词清丽音乐美妙,服饰华丽无比迎合奢靡之风。是表演性歌舞,还娱神祭祀

清商乐舞:是魏晋南北朝流行的汉族民间乐舞的总称。是专业性质的表演性歌舞,有专门管理机构清商署深受统治阶级喜爱清商乐舞的主要特征为抒志言情、飘

逸闲雅、以目传情、以轻见长、以妙取胜。清商乐舞在永嘉之乱后发展为吴歌、西曲。吴歌、西曲是有歌、有舞、有乐的民间歌舞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