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十大传统习俗
- 格式:docx
- 大小:23.11 KB
- 文档页数:8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_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的法定假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祭拜祖先,扫墓,祈福等。
除了这些主要的传统习俗外,还有其他一些与清明节相关的传统习俗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十大传统习俗吧。
1. 扫墓:在清明节这天,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进行祭拜和扫墓的仪式。
扫墓的目的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
人们会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放上鲜花,上香,焚烧纸钱等,还会敬献食物和饮品,祈求祖先保佑子孙平安幸福。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天,气候宜人,人们喜欢到郊外踏青游玩,放松身心。
他们会选择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如公园、山林、湖泊等,进行远足、野餐、观赏花卉等活动。
踏青郊游,不仅畅快了身心,还能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3. 冥币焚烧: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祭拜祖先,其中一项重要的仪式就是焚烧冥币。
冥币是一种纸币,人们把冥币投入火中,相信这样可以供给祖先在阴间的需要。
焚烧冥币是为了祈求祖先在阴间能够得到享受和福佑。
4. 插柳扫墓:插柳扫墓是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在清明节期间非常盛行。
人们会在家门前或者坟墓旁边插柳枝,以示哀思和缅怀。
而扫墓则是传统的尊重祖先的一种方式,人们会认真地清理坟墓,并给予祖先适当的供奉。
5. 玩风筝:清明节是风筝的好时候,因为天气晴朗,风力适中。
在清明节期间,许多地方会举办风筝比赛,人们可以展示自己制作的精美风筝,也能够感受到风筝的飞翔带来的快乐。
玩风筝也被认为是一种祛除厄运,祈求平安的方式。
6. 赏花赏柳:清明节正值春天,各地的植物开始绽放,景色宜人。
人们会到公园、景点欣赏花卉和柳树,感受春天的气息。
尤其是赏柳,因为柳枝艳丽,柔软婆娑,给人一种温暖和生机勃勃的感觉。
7. 龙舟竞渡:清明节也是龙舟竞渡的传统节日。
人们会制作精美的龙舟,团结一心,进行划龙舟的比赛。
这项活动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寓意着驱散瘟疫,祈求平安的意义。
清明节的习俗十字简单介绍1. 扫墓祭祖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去扫墓祭祖,祭扫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礼仪,也是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
人们会在祖先的墓前烧香、献花、祭拜,并供奉酒、饭、水果等物品,以示对祖先的孝顺和忠诚。
2. 插柳在北方地区,人们还有一个独特的清明习俗,就是插柳。
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到野外去采摘一些嫩绿的柳条,然后插在门前或者房屋的四周。
柳条代表着生命的力量和希望,插柳的习俗充满了对新生活的期盼和祝福。
3. 民俗活动在一些地方,人们还会举行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如荡秋千、踏青、赛龙舟等。
这些活动既是一种庆祝和娱乐的方式,也是展示传统文化和促进社区交流的重要途径。
4. 吃清明食品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还有一些特别的食品习俗。
如吃清明粥、青团、清明糕等。
清明粥是一种用新鲜的荠菜和糯米熬制成的美食,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到来。
吃清明食品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庭幸福。
5. 玩弄风筝在一些地方,人们还有放风筝的习俗。
在清明节这一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正是放风筝的好时候。
人们会带着自制的风筝到郊外或者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望。
6. 赏花赏草清明节正值春季,大地万物复苏,鲜花盛开。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公园、郊区、山野等地方赏花赏草,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这不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也是对生命力的赞美和祝福。
7. 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一个适合郊游踏青的好时机。
人们会约上亲朋好友,到郊外去赏春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清新。
踏青郊游既是一种身心放松与释放压力的方式,也是一种对自然的热爱和尊敬。
8. 种植树木在一些地方,人们还有种树的习俗。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到公园或者树林里去种植一些树木,以表达对环境保护和绿化的关注和支持。
种树的习俗不仅能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还可以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9. 打马球在一些地方,人们还有打马球的习俗。
清明节的各种习俗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是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然盛行。
纪念先人,慎终追远,缅怀先烈,展望未来,共创幸福美好未来,是我们祭扫的主题。
2、踏青,又叫春游。
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
按阳历来说,清明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
云淡风清,春和景明,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吃寒食。
原始社会,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春回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
4、荡秋千。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妇女儿童所喜爱。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项运动。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6、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的风俗习惯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也是春天踏青的时节,以下是清明节期间的主要风俗习惯:1.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重要时刻,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缅怀和敬意。
同时,也是家族团聚的机会,共同缅怀先人,传承家族文化。
2. 踏青:清明节是春天的季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
人们会走出家门,欣赏春天的美景,踏青游玩。
踏青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也能舒缓工作压力,享受大自然的美好。
3. 植树:清明节前后是植树的好时节,人们会在公园、街道、学校等地种植树苗,为环境保护和绿化美化做出贡献。
植树不仅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也能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
4. 放风筝: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放风筝,这也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户外活动。
风筝在天空中飞翔,不仅给人带来快乐和享受,也寓意着放飞烦恼和祈愿幸福。
5. 插柳:清明节是柳树生长的时节,人们会在门前或屋后插上嫩绿的柳枝,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到来和新生的希望。
插柳也是表达对生命敬畏和尊重的一种方式。
6. 荡秋千:在清明节期间,有些地方会有荡秋千的活动。
秋千高高荡起,人们欢笑着在空中飘荡,这也是春天游玩的一种方式。
荡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能带来欢乐和放松的感觉。
7. 斗鸡:在一些地方,清明节期间会有斗鸡的风俗活动。
人们会将自己饲养的鸡带到指定的场地进行比赛,通过鸡的斗志和力量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勇气。
虽然这种活动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多见,但仍有一些地方保持着这一传统。
8. 蚕花会:在一些南方地区,清明节期间会有蚕花会的风俗活动。
人们会祭祀蚕神,祈求蚕丝丰收。
蚕花会期间会有各种表演和民间活动,展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
9. 吃青团:清明节期间,有些地方会吃青团这种传统食品。
青团是用糯米粉和青艾汁制成的,口感软糯香甜。
吃青团不仅是一种美食享受,也寓意着祈求平安和幸福。
总的来说,清明节的风俗习惯多种多样,通过扫墓祭祖、踏青、植树、放风筝等活动,人们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对自然的感恩和对生命的尊重。
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许多传统活动。
以下是其中一些常见的传统活动:
1.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祭祖扫墓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并祭拜祖先,表达孝心和感恩之情。
除了扫墓的“山头”祭祀,一些地方还有祠堂祭祖的习俗。
2. 踏青:踏青是春天郊游的一种活动,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到公园、山野、湖畔等地踏青游玩,欣赏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乐趣。
3. 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会折下嫩绿的柳枝,戴在头上或挂在门前,寓意着迎接春天的到来。
4. 射柳:射柳是一种古代的体育活动,也是清明节的传统活动之一。
人们会在空地上树立一个柳条,用箭射去,射中的人可以获得奖品。
5. 斗鸡:斗鸡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也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用鸡互斗,以斗鸡的胜负来判断吉凶。
6. 拔河:拔河是一种传统的群体性体育活动,也是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用一根长绳,两队人马分别拉住两端,互相拉扯,以力量为胜负。
此外,还有打球、踢球、荡秋千、吃清明粽、吃清明粿、赛龙舟
等传统活动。
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热爱和对祖先的敬仰之情,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传承。
清明节各地的传统习俗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自汉朝开始,每年的农历清明节,人们会扫墓祭祖、赏花踏青、祭祀牲畜等活动,以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敬重。
虽然各地的习俗有所不同,但都有着共同的民俗文化特点。
下面是清明节各地的传统习俗。
一、扫墓祭祖清明节扫墓祭祖是中国民间的重要传统习俗,寓意着对祖先的缅怀与怀念。
各地的清明扫墓方式也有所不同,如北方的人们会将墓地清理干净,整齐拍捣,焚香祭奠;而南方则有祭祖奉神仙、点起红烛、撒上土肥的风俗。
二、赏花踏青除了扫墓祭祖,赏花踏青也是清明节的重要活动。
在阳光明媚的春季,人们会选择到公园、山林、湖泊等自然景区,寻找那稚嫩盎然的青春气息,欣赏花草树木的芬芳和生长、嬉戏于自然间。
三、祭祀牲畜在陕西、山西、山东等地,春播已是如火如荼,为了保佑收成丰收,这时人们会为家中的牲畜祭祀,礼神如丘,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四、吃清明团子清明节的美食活动有品茶、煮糖、包子、花糕等,尤以吃清明团子最为普遍,据说这是为了缓解人们对故去亲人的想念之情,有一种寓意是“天伦之乐,团圆在一起”。
五、剪纸清明剪纸,在江南地区以及四川、陕西等地都有这一传统手工艺活动。
人们会用剪刀裁剪出代表吉祥、美好的形状或是表达自己的情感。
六、独龙舞在云南省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独龙舞是传统的清明节舞蹈。
在独龙族族谱中,有很多祖先的故事都与龙有关,因此独龙族人民会表达出对祖先的敬仰与祈求。
七、祭五谷在湖南省的岳阳市和长沙市等地,清明节有祭五谷的活动。
人们在田中用五色的绸布裹上饭、糯米、豆子、菜和五色水果,祭祷五谷丰登。
总之,清明节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各地的习俗虽有所不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忠贞敬义、思乡怀故的情感与缅怀。
清明节的全部习俗一、祭祖扫墓清明节祭祀祖先、扫墓是最主要的习俗之一。
人们会带上鲜花、酒食等祭祀用品,前往祖先的坟墓或墓地,进行祭祀活动。
祭祀时,人们会点燃纸钱、燃香敬祭祖先,还会摆放鲜花,以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同时,也要扫墓,清理坟墓周围的杂草,以示对逝去亲人的尊重。
二、植树立碑清明节正值春季,气候宜人,是植树的好时机。
在一些地方,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植树立碑,以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是一种节日的环保意识。
通过植树立碑,人们也能传承先人的美好祝福,让后代子孙能够看到这些留存代代传承的碑文、树木,增加对家族、地域的情感认同。
三、踏青游玩清明节是春季踏青的好时节。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选择到郊外、山水之间,去踏青游玩,感受春天的气息。
一些景点也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民俗表演等,吸引游客前来观赏。
踏青游玩不仅能让人们放松身心,还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
四、吃清明粿在民间,清明节还有吃清明粿的习俗。
清明粿是一种寓意丰收和福气的面食,制作工艺精巧,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
有的地方还会制作“柳串”、“青团”等食品,用以迎接春天的到来,祈福家人平安幸福。
五、清明祭车一些地区还有清明祭车的传统习俗。
祭车源自于古代行政区域的稷下祭车仪式,后来被列入民间宗教活动之中。
清明节祭车一般在早晨进行,人们会集结在居住地的广场或是村庄中心,由村委会或者村民代表带领祭车队伍,沿途边走边祭。
祭车队伍一般由鼓乐队伍带领,队伍中还会有一些扮演官员、士兵或是舞者等,很是热闹。
六、打马球比赛清明节是人们迎接春天的日子,一些地方还有打马球比赛的传统活动。
马球被称为“体育皇后”,在中国历史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马球比赛是非常热闹的,一些马术能手都会参与其中,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前来观看。
在比赛中,人们会骑着骏马,手持球杆,翻飞着在比赛场上争夺胜利,场面非常壮观。
七、清明祭灶在部分地区,清明节有祭灶的习俗。
这一习俗原本是古代百姓为表示对灶神的尊敬,保佑家宅平安之心而发展起来的。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清明节的传统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祭扫祖先的时节,因此,有着丰富的传统风俗。
以下是关于清明节的一些传统风俗:
1.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祭祀祖先和扫墓的节日。
人们会到先人的坟墓前扫墓祭祖,烧纸钱、祭祀香烛,还会用酒、食物等供奉先人。
2. 踏青郊游:清明节正值春天盛开之际,人们常常会到郊外踏青游玩,亲近自然,感受春天的气息。
3. 吃青团:清明节当天,人们会吃青团,这是一种以糯米为主料制成的汤圆,表示祭祀祖先之情。
4. 玩插柳:一些地区的人们会在清明节的时候戴上插着柳枝的帽子,或者挂上柳枝,这是为了祈求健康长寿。
5. 飞凤令:一些地方会举行飞凤令的比赛。
飞凤令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通过舞蹈来祈求五谷丰登、风调雨顺。
这些传统风俗,代代相传,不仅是人们对祖先的尊重,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许。
在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清明节的这些传统风俗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一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的象征。
清明节全部的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源远流长,非常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一、祭祖扫墓祭祖扫墓是清明节的核心习俗。
人们在这一天会给先人上坟,祭扫祖坟,献上鲜花、食物和香烛,以示对逝去的亲人的怀念和思念。
在祭祖时,人们会给祖先上供,按照传统习俗,供品通常包括饭团、水果、糕点、鸡鸭鱼肉等食物,以及一些糖果、酒水等。
人们会在祭拜的同时默默地念叨着对先人的思念和爱戴之情,为他们祈福祈求平安安宁。
二、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踏青的好时节。
在这一天,人们会走出家门,踏青郊游,既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也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时光。
在踏青的途中,人们会赏花、赏景、品茶、聊天,一同度过一个愉快的假日。
三、食清明粥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还会有食清明粥的习俗。
清明节这一天,天气已暖,万物已生,是一个生机勃发的时节。
而吃清明粥,是人们在这一天里的一个传统风俗。
清明粥是用新鲜的豆子、青菜、猪肉、米粥等原料制作而成,据说是因为此时正值万物生长的时节,故而食用清明粥来补充身体的养分,保健身体,驱瘟祛疫。
清明粥兼有保健功能,迎合了节令变化,非常适合食用。
四、唱春蚕歌清明节还有唱春蚕歌的习俗。
在清明节这一天,各地都有唱春蚕歌的习俗。
人们挑起春耕,整理农田,同时,也是春季接蚕的季节。
因此,春蚕歌成为了清明节的一种特色文化。
通过唱春蚕歌,人们表达对春天丰收的期盼,感慨农人的辛勤劳作。
春蚕歌词简单朴实,朗朗上口,常常附带着一段欢快的舞蹈,充分表达了农民对新一年丰收的渴望和喜悦之情。
五、插柳条还有一种由来已久的风俗,就是插柳条。
人们相信插柳条有驱邪求吉之意,可以保佑一家平安、祛疫避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因此,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在门上的神台或门楹上插柳枝。
据说,这是为了让孟春之气进屋,神清气爽,把疾病和邪气赶出家门。
同时,插柳条还可以让家门环境更加清新、充满春的气息,增添一丝生机勃勃的花香。
六、赛龙舟除了以上的习俗外,还有一些地方有赛龙舟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大全)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大全),以供大家参考!清明节的习俗是什么1、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2、踏青。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
3、荡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很受儿童们的喜爱。
4、蹴鞠。
其实就是踢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5、植树。
清明时节,雨水丰沛,适合树苗生长,所以古人就喜欢在清明节植树,这个传统后来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植树节”。
6、放风筝。
古人认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
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也有的人插柳来辟邪。
8、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9、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清明节的传统食物1.青团子。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人们会进行祭扫、踏青等各种活动,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敬意。
在中国的各个地方,由于地域、民族和风俗的不同,传统的清明节习俗也有所不同。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中国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一、祭扫祖先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祭扫祖先。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悼念和思念已故的亲人。
他们会清理墓地,整理祭品,并烧纸钱和烧纸衣服等物品,以供给祖先在阴间使用。
同时,人们会向祖先祈求平安和健康,并献上自己的祝福和敬意。
二、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天,气候宜人,正是踏青赏花的好时机。
清明时节,人们喜欢到郊外或公园踏青,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
在踏青的同时,人们还会欣赏各种鲜花盛开,感受大自然的恢弘和美丽。
三、草地插柳在南方地区,有一项独特的习俗叫做草地插柳。
这项习俗源自古代的祈求丰收和庇佑的仪式。
人们会在清明节时,将柳枝插置在农田里,以祈求作物的茁壮成长和丰收。
同时,这也是一种美化环境、表达对大自然的敬仰之举。
四、飞风筝飞风筝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活动之一。
这项活动吸引了许多人们,尤其是孩子们的参与。
人们会在草地或空旷的地方,放飞自制的风筝。
飛翔的风筝不仅展示了人们对自然空气的追求,也象征着心灵的自由和欢乐。
五、插柳祭祀在华北地区,有一项古老的习俗叫做插柳祭祀。
人们会赶到山林或河岸,采集嫩绿的柳枝,并将其插在门前或庭院中。
这是为了祈求来年有丰收的好兆头。
同时,人们还会在家里烧香、祭拜祖先,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六、晒太阳清明节也是阳气初长、万物复苏的时节。
很多人会选择在户外晒太阳,享受温暖的阳光。
据说在清明节晒太阳可以预防病痛,有益于健康。
因此,很多人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户外运动,晒太阳。
七、踏青登高踏青登高是中国人在清明节期间的又一传统习俗。
人们会穿上春装,结伴踏青,登高望远。
在登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还可以俯瞰城市的美景。
清明节的习俗汉族1. 扫墓祭祖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祖节日,也是祭扫墓地的时间。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坟或者墓地,悼念祖先的功德和思念逝世的亲人。
他们会祭拜先人,给墓地上香,焚烧纸钱、祭品,还会将鲜花和果品摆放在墓前。
祭拜之后,人们还会在墓地旁边清理打扫,给先人墓地留出一片干净的空间。
2. 禁火寒食在清明节这一天,南方的地区还有一项习俗是“禁火寒食”。
这一习俗起源于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个传说,当时国君的爱妃为了讨厌国君的肆意残暴,最终自焚身亡。
国君为了纪念爱妃,开始禁止生火煮饭,只有用冷食来纪念。
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南方清明节的习俗之一。
3. 编南妇女晒布在清明节这一天,南方地区还有一项特殊的民俗活动,就是编南。
这项习俗起源于宋朝,是南方地区特有的节日文化活动。
在这一天,女人们会一起在家里或者在屋外编织芦苇编箕和抽蓬草纺线的项目,一边聊天一边编织。
这个活动也是一种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方式。
4. 植树在中国习俗中,清明节也是一个植树的好时机。
因为在这个时候植树,树木长得会很快,意味着家庭的兴旺和生活的美好,同时也是对自然界的保护和绿色环保的一种表达。
5. 踏青郊游清明节是春季的一个重要节气,正是万物生长的季节。
在这个时候,大地万物都开始发芽,翠绿的叶子也开始茁壮成长。
因此,清明节也是一个郊游的好时机。
许多人会选择在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郊外踏青、观赏春景、感受春天的气息。
6. 吃清明粥在北方地区,清明节有吃清明粥的习俗。
在清明节这一天,人们会蒸糯米、小麦、红豆、绿豆等,加入糖和桂花等调料,用来煮成清明粥。
吃清明粥的习俗代表了对过去一年或者一段时间来的感慨,也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美好期盼。
7. 打马球在江南地区,清明节有打马球的传统。
打马球是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活动,在苏州、无锡、常熟等地都有举办。
打马球的习俗有着很强的娱乐性和参与性,同时也是对生活和工作的一种放松和调剂。
通过这些介绍,我们可以看到清明节的习俗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民间活动不仅充满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更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
清明节传统风俗有哪些
《清明节传统风俗》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也是一个重要的祭祀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怀念祖先、清理坟墓,同时还会举行一些特定的活动来祭祀祖先和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清明节的传统风俗吧。
一、祭祖祭神:清明节是孝道日,人们会前往祖坟或家祠,给亲人扫墓、献花、祭祀。
还会在坟前祭祀祖先,烧纸钱,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祈求风调雨顺。
二、插柳垂梨:插柳垂梨是清明节的习俗之一,人们会在这一天去采摘柳树的嫩枝,然后将其插在门前或者厅堂,寓意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的到来。
此外,还有人会采摘桃枝,来挡灾吉祥。
三、踏青郊游:清明时节,春暖花开,正是郊游的好时节。
人们会结伴出游,踏青赏春,感受春天的气息。
还有的地方会举行一些传统的民俗活动,比如赛龙舟、踏青比武等。
四、吃清明粑粑: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吃清明粑粑的习俗。
清明粑粑是一种用糯米面和豆馅做成的传统小吃,寓意平安健康,深受人们喜爱。
以上就是一些关于清明节的传统风俗,通过这些传统风俗,人们能够了解和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更好地缅怀祖先和
亲人,祈求家人健康平安。
希望大家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能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感受到清明节的独特魅力。
清明节的十项习俗一、扫墓祭祖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也是孝敬祖先的日子。
人们在这一天会前往祖坟或墓地,给逝去的亲人上坟扫墓,献上鲜花、食物和烧纸钱,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怀念之情。
二、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
人们在这一天会选择出游踏青,赏花观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尤其是一些风景秀丽的地方,往往会成为人们的出游目的地。
三、插柳戴菊清明节也有插柳戴菊的习俗,柳树是清明节的象征植物,民间传说柳树的叶子上有清明露,可以驱除疫病,保平安。
而戴菊是因为清明节正值菊花开放的时候,人们戴上菊花,也是为了辟邪和保平安的意思。
四、吃清明团子清明团子是清明节的特色食品,也是祭祀时必备的祭品之一,团子的形状是圆圆的,寓意团圆美满。
而且清明团子的馅料可以根据不同地域有所不同,一般是用桂花、红糖和糯米制成的,味道香甜可口。
五、植树护林清明节是一个非常适合植树护林的时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到郊外或者山林里去植树,以表达对自然的珍爱和对环境的保护之心。
植树护林也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项特色活动。
六、祭祀祖先除了扫墓祭祖外,清明节还有一些祭祖的活动,比如祭奠祖宗牌位、祭拜祭拜神灵等活动。
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家族传统和习惯进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以示对祖先的尊重和敬仰。
七、制作风筝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南方地区,清明节有放风筝的习俗,人们会亲手制作风筝,然后到空旷的地方放风筝,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也有一种寄托哀思的情感表达。
八、踏青登高在一些地方,清明节还有踏青登高的习俗,人们会到郊外登高,俯瞰春天的美丽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
踏青登高也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项传统活动。
九、冥纸冥币在扫墓的时候,人们一般会准备一些冥纸和冥币,用来祭祀和供奉祖先。
冥纸冥币是用来烧给逝去的祖先的,以表示对他们的思念和哀思之情,也是一种祈祷和祝福的表达。
十、祭奠民俗在一些地方,还有一些特有的祭奠民俗,比如撒糍粑、搓馒头、泼水祈福等活动。
清明节十大传统习俗1.清明节习俗:中国历史上禁止寒食、禁火祭祖,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为延续的习俗传统。
即使在今天的社会,在清明节前后,人们仍然有去坟墓祭奠祖先的习俗:拔除杂草,摆放供品,在坟墓前焚香祈祷,焚烧纸钱和金元宝,或者干脆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
2.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踏青的好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处处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国人民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清明节去散步的习惯。
传说清明踏青很久以前就开始了。
清明踏青的内在意义是顺应时令节气。
春三月,生命开始繁盛,万物萌发。
人们走出家门,走向野外,积极迎合天气,从而促进阳气在体内的循环,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3、清明节的习俗:蹴鞠蹴鞠,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球皮是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相传蹴鞠早于商代已有,战国时期流入民间,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并列于兵书。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杜甫的《清明》诗中写到,“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当时蹴鞠活动的普及。
4.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插柳,正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候。
有折柳、穿柳、插柳的民俗。
人们外出郊游时,顺手折下一些柳条树枝,可以拿在手里把玩,也可以编成帽子戴在头上,或者带回家插在门楣和屋檐上。
插柳习俗与避疫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佩戴柳枝可以驱除毒虫的危害。
宋元以后,人们常常在家门前种柳树,以避虫害。
5.清明节习俗:在清明节放风筝是一种流行的习俗。
在古代,放风筝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释放他们的口臭。
所以在清明节放风筝的时候,很多人会把自己知道的灾害都写在纸鸢上。
当风筝飞得很高时,他们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走,象征着他们的疾病和污浊的空气已被风筝带走。
6.清明节习俗: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的习俗。
荡,就是拉皮绳,动。
它的历史非常悠久。
清明节10个风俗清明节的风俗习惯丰富多样,各地可能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10个常见的清明节风俗:1.祭祖扫墓: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人们会携带供品、纸钱等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焚化纸钱,为坟墓添新土,然后磕头祭拜。
2.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历史相对古老。
3.蹴鞠: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时代。
在清明节时期,人们会进行蹴鞠比赛,这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游戏。
4.踏青: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人们会外出郊游踏青,享受春天的美景。
5.吃鸡蛋: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象征着一家团圆和身体健康。
有些地方还有“画蛋”的习俗,将各种禽蛋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然后投到河水中,寓意着祈求好运和丰收。
6.吃发糕:清明时节人们喜欢蒸发糕吃,发糕由黏米碾成米浆蒸熟做成,寓意着“发财”、“高升”的美好愿望。
7.吃青团:江南一带有在清明节吃青团的习俗。
青团是用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取名青团。
8.放风筝:放风筝是清明节人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
人们不仅在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
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9.插柳:清明节是杨柳发芽抽绿的时间,民间有折柳、戴柳、插柳的习俗。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
插柳的习俗与避免疫病有关。
唐人认为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
10.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介绍清明节,又称踏青节、寒食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每年的清明节是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一天,大约在公历4月4日至6日之间。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以祭扫祖先墓地为主要活动,同时也包含了一系列的传统习俗。
本文将介绍十大清明节的传统习俗。
1. 祭扫祖先祭祀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
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为其祭扫墓碑,并献上鲜花、纸钱等物品。
这一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深厚的家族观念和对祖先的尊重。
2. 点缀墓地除了祭扫墓地外,人们还会在墓地周围点缀鲜花,清理杂草。
此举意在净化墓地,使其更加整洁美观。
3. 踏青郊游清明节也是春季的一个好时候,气温宜人,万物复苏。
人们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踏青郊游,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心情。
4. 食用寒食寒食是清明节的重要饮食习俗之一。
传统上,人们会在这一天避开火炉,食用凉拌菜等寒食,以示追忆春秋时期的义士。
5. 玩耍风筝清明节也是风筝飞扬的好时候。
人们会选择在这一天放飞风筝,享受风筝带来的乐趣。
风筝在空中飞舞,象征着人们的愿望和希望。
6. 插柳迎春柳树是清明节的象征植物之一。
人们会在清明节期间插上垂柳,在迎春的同时也意味着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好运。
7. 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竞技项目之一,也是清明节期间的重要活动。
人们会组织赛龙舟比赛,同时也有观赏龙舟的习俗。
8. 农民画展清明节也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展示时刻。
农民画展会吸引许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赏,展现了农民的创造力和独特的视角。
9. 织葛布织葛布是中国民间的传统手工艺之一,也是清明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人们会用葛藤编织成布料,制作成各种实用的物品。
10. 游山玩水清明节正值春季,天气宜人,人们会选择外出游山玩水。
登山、避暑、放松心情成为了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内容。
总结: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其传统习俗丰富多样。
祭扫祖先、点缀墓地、踏青郊游、食用寒食、玩耍风筝、插柳迎春、赛龙舟、农民画展、织葛布、游山玩水等活动,都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和对自然的崇敬。
清明节的12个风俗活动1、踏青。
踏青是清明节的主要活动之一,人们会到郊外、公园、山林等地去赏花、玩耍、野餐。
这是为了迎接春天,让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得到放松和愉悦。
2、清明祭祖。
清明节是祭祖的重要节日。
祭祖是中国人尊敬祖先、承认家族历史和传承家族文化的表现。
在这一天,人们会到祖先安葬的墓地上进行祭拜仪式,烧香、焚纸、敬献食品等。
3、插柳。
插柳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传统活动,也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之一。
人们会到公园、花园、或者路边的柳树下,采摘柳枝插在车窗、门前、办公室等地方,寓意带来好运和生机。
4、打扫墓地。
清明节也是清理家族墓地的时间。
人们会在这一天前往祖墓,将墓地打扫干净,清除杂草,整理墓园,洒扫香火,为祖先献上心意。
5、涂彩蛋。
涂彩蛋是清明节北方地区的传统活动。
人们会买彩蛋,用颜料、画笔在蛋壳上涂饰各种图案,然后送给亲人、朋友或者小孩子,以示温馨和友爱。
6、制作香囊。
香囊也是清明节南方地区的传统习俗,人们将香草、香料装入手工绣制的香囊里,然后挂在自己身上或者送给亲友,以驱灾除病、祈求平安。
7、踩高跷。
踩高跷活动是清明节南方地区的民间游戏之一。
人们会穿上传统服装,踩着高约一米的木质高跷,在街头巷尾、集市上展示自己的技艺,以及展示民间文化的魅力。
8、草棚晒太阳。
草棚晒太阳是清明节江南地区的传统习俗之一,人们将竹篾搭成草棚,然后在草棚中晒太阳,以祈求健康和长寿。
9、秤砣。
秤砣是清明节福建地区的传统游戏。
人们会将秤砣系在绳子上,然后在两人之间用手臂收缩、伸展,以控制砣的高度和飞行方向,以取得游戏的胜利。
10、野菜节。
野菜节是清明节浙江地区的传统活动之一,人们会到郊外采集新鲜的野菜,然后在家中烹制成各种美食,以庆祝春天的到来。
11、剪纸。
剪纸是清明节山东地区的传统手工艺。
人们会用剪刀在纸上剪出各种花鸟、动物等图案,然后用于装饰房间、车辆、门前等,以显示节日气氛。
12、吃寒食。
寒食是清明节的另外一个名字,也代表着一种传统食品——寒食粽。
清明节全国各地的传统习俗一、北方地区1. 扫墓祭祀北方地区的清明节习俗主要是扫墓祭祀。
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献花、上香等,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在扫墓的同时,还会进行一些祭祀活动,如焚烧纸钱、供奉祭品等。
2. 踏青赏花清明节正值春季,北方地区的天气开始变暖,春意盎然。
因此,人们会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出游踏青,赏花游玩。
特别是在一些名胜古迹、公园等地方,总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3. 玩风筝北方地区的清明节,也是风筝的飞行季节。
人们会在这一天放风筝,翱翔于春天的蓝天之下,享受着春风拂面的愉悦。
二、南方地区1. 湖南泛舟在湖南地区的清明节,人们会选择到湖边进行泛舟活动。
湖南有着许多天然湖泊,清明节这一天,湖边总是人山人海,人们会坐在小船上划船游玩,享受着湖光水色的美丽。
2. 玩青蛙在江西地区的清明节,人们会捕捉一些青蛙,然后在水面上放飞,以表达对青蛙的怀念之情。
这种追逐青蛙的活动,充满了儿时的乐趣和童真。
3. 赛龙舟在广东地区的清明节,人们会在水面上进行龙舟比赛。
龙舟比赛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清明节这一天,龙舟比赛格外热闹。
人们会聚集到河边观赛,为自己支持的队伍加油助威。
三、西南地区1. 点龙明在四川地区的清明节,传统习俗是点龙明。
人们会点起许多篝火,然后将龙明灯顶在竹竿上,让龙明灯舞动起来,照耀苍穹。
这种活动有着浓郁的民俗特色,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
2. 拍花在云南地区的清明节,人们会选取一种叫做“清明花”的植物,然后用手拍打在山间的花朵上,以此来驱散恶气,祈求平安健康。
3. 吃清明菜在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湖南等地,人们有吃清明菜的习俗。
清明菜是一种用酸菜和猪肉制成的特色菜肴,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人们会在清明节这一天家庭团聚,一起品尝美味的清明菜,以此来祈求家庭幸福平安。
四、东北地区1. 点鬼火在东北地区的清明节,人们会在户外点起篝火,这种用于祭祀的篝火叫做“鬼火”,用来照明、驱邪、祭祀祖先。
清明节十大传统习俗清明节十大传统习俗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我国清明节十大传统习俗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
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
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
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
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
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三: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
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习俗四:射柳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五:斗鸡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
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
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六:蚕花会"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
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
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传统习俗七: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
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
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八:踏青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
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九:放风筝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
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传统习俗十:植树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
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
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拓展阅读:【清明十大食俗】专家介绍说,清明节除扫墓祭祖外,其食俗也是丰富多彩的。
传统食俗一:吃鸡蛋在一些地方,清明吃鸡蛋,就如同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一样重要。
民间习俗认为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
据介绍,清明吃鸡蛋习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
民俗专家表示,这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专家称,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
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
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在农村的一些地区,还有儿童之间"撞鸡蛋"的习俗。
倘若要探究清明节里吃鸡蛋、撞鸡蛋的象征意义,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
传统食俗二:吃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
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
团坯制好后,将它们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
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
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传统食俗三:吃馓子中国南北各地清明节有吃馓子的食俗。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寒食节禁火寒食的风俗在中国国大部分地区已不流行,但与这个节日有关的馓子却深受世人的喜爱。
现在流行于汉族地区的馓子有南北方的差异:北方馓子大方洒脱,以麦面为主料;南方馓子精巧细致,多以米面为主料。
在少数民族地区,馓子的品种繁多,风味各异,尤以维吾尔族、东乡族和纳西族以及宁夏回族的馓子最为有名。
传统食俗四:清明螺清明时节,正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丰满、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
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
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传统食俗五:食薄饼蒸朴籽粿潮汕人过清明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
薄饼分皮。
馅两部份,皮是用面粉拌水搅成粘糊状,在热壤中烙成一张张圆形的熟面皮,其薄如纸。
馅分咸、甜两种,由蛋、肉、肝类、腊味。
香菇以及豆芽、韭菜等熟料混合成馅的称咸馅;用糖和麦芽糖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的为甜馅。
食时用薄饼皮卷成圆筒状就食。
蒸朴籽粿。
潮汕有一种树叫朴籽树(又叫朴丁树,属榆科),叶椭圆形,果实大如绿豆,味甘甜。
传说先人在饥荒年,采此树叶充饥度荒。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荫茂,朴籽树叶满丛嫩绿。
后人为不忘过去,便在清明节采此树叶,和米舂捣成粉,发酵配糖,用陶模蒸制成朴籽粿,有梅花型及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
粿品呈浅绿色,味甚甘甜,据说吃了还可解积热,除疾病。
传统食俗六:润饼菜每到清明时节,泉州人有吃"润饼菜"的食俗。
据说,这是古时寒食节食俗之遗风。
"润饼菜"的正名应该是春饼。
清明吃润饼,不仅是泉州独有的,厦门人也喜好之。
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
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
不过,闽南各地的春饼形式相同,内容却有很大不同。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
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
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
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
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
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传统食俗七:乌稔饭关于清明食俗,不能不提到畲家的"乌稔饭",因为闽东是畲族聚居地。
每年三月初三,畲族人家家户户煮"乌稔饭",并馈赠汉族的亲戚朋友,久而久之,当地的汉族人民也有了清明时食"乌稔饭"的习俗。
特别是枯荣县民间,每年都须用"乌稔饭"祭祀,可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睦相处的大家庭。
据畲族民间传说:唐总章二年,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被围困山中,时值严冬粮断。
畲军只得采摘乌稔果充饥,雷万兴遂于农历三月初三日率众下山,冲出重围。
从这以后,每到"三月三",雷万兴总要召集兵将设宴庆贺那次突围胜利。
并命畲军士兵采回乌稔叶,让军厨制成"乌稔饭",让全军上下饱食一顿,以志纪念。
这"乌稔饭"的制作方法并不繁杂,将采摘下来的乌稔树叶洗净,放入清水中煮沸,捞掉树叶,然后,将糯米浸泡在乌稔汤中,浸泡9小时后捞出,放在蒸煮笼里蒸煮,熟时即可食用。
制好的"乌稔饭",单从外表来看,不甚美观,颜色乌黑,然而米香扑鼻与一般糯米饭相比,别有一番风味。
而畲族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此后每年的"三月三"都要蒸"乌稔饭"吃,日久相沿,就成为畲家风俗。
又因闽东一带,畲汉杂居,人民历代友好相处,婚嫁频繁,遂使食"乌稔饭"也成了闽东各地各民族共同拥有的清明食俗。
传统食俗八:子推馍"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重约250—500克。
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
顶子四周贴面花。
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
圆形的"子推馍"是专给男人们享用的。
已婚妇女吃条形的"梭子馍",未婚姑娘则吃"抓髻馍".孩子们有燕、蛇、兔、虎等面花。
"大老虎"专给男孩子吃,也最受他们喜欢。
父母用杜梨树枝或细麻线将各种小面花串起来,吊在窑洞顶上或挂到窗框旁边,让孩子们慢慢享用。
风干的面花,能保存到第二年的清明节。
做面花是陕北妇女的拿手好戏。
她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能将发了酵的白面捏成各种形状的面花。
工具只是梳子、剪子、锥子、镊子等日用品,辅料则是红豆、黑豆、花椒子和食用色素。
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尤如艺术珍品,令人爱不释手,舍不得马上吃掉。
"子推馍"和面花除了自己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
母亲要给当年出嫁的女儿送,称为送寒食。
农村孩子给自己老师送,让离开家门独自在偏僻的山乡小村教书育人的园丁分享节日的美食。
传统食俗九:蒸面燕又叫做"子推燕",用面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制作工序和蒸馒头差不多,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以纪念介子推。
传统食俗十:"清明狗"是浙江地区人们在清明节时做的食品。
先采一些嫩莲,再拌上糯米粉,就做成了,家里有几个人就制作几只,挂起来,直至立夏,煮熟后就可以吃了,民间流传"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