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19.57 KB
- 文档页数:2
青霉素使用8大注意事项青霉素类抗菌药在当前畜禽兽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可是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而且还会延误病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下面,就让我们对使用好青霉素类抗菌素,进行如下探讨。
青霉素类抗菌素,作为一类必不可少的兽药品类,要想把它用好,与使用有关的一些青霉素类药物的基本技术点,还是必须要了解的。
首先,青霉素类抗菌素的作用机理,它是干扰病原菌细胞壁的合成而其杀菌作用的。
而病原菌的细胞壁合成阶段,主要发生于细菌的繁殖期,因此青霉素类兽药对繁殖期的细菌才具有杀灭作用,药理上又称此类兽药为繁殖期杀菌药。
青霉素类抗菌药在当前畜禽兽用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可是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起不到治疗作用,而且还会延误病情,甚至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下面,就让我们对使用好青霉素类抗菌素,进行如下探讨。
、需要严格掌握用药范围青霉素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氏阳性菌引起的疾病,如对细菌的呼吸系统感染、猪丹毒、炭疽、败血症等有很好的疗效,并对畜禽的各种螺旋体和放线菌感染也都有强大的抗菌作用。
青霉素钾(钠)、双氯青霉素、海他西林、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对耐青霉素G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乳腺炎、创伤感染及败血症等有可靠的疗效。
第二、要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科学来说,绝大部分青霉素类药物对酸、碱不稳定,内服易被胃酸和消化酶所破坏,所以口服给药使用,有些效果会比较差或无效。
对大部分青霉素类兽药来讲,适宜的给药途径是进行肌肉注射;肌注后吸收快而完全,疗效确切。
第三、要注意过敏反应青霉素类兽药用于动物,通常对机体是没有不良反应的。
但是,对个别畜禽会偶见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产生过敏性休克。
易过敏畜禽中,尤其以马、骡、猪、犬等为多见。
它们注射后不久,即出现流汗、兴奋不安、肌肉震颤、心跳加快、呼吸困难、站立不稳、抽搐等症状。
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须注意观察,如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用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进行紧急抢救。
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特征。
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统计其不良反应类型及引起不良反应的具体药物品类。
结果:本组患者所发生的不良反应中,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全身性不良反应(50.85%)、消化系统不良反应(20.34%)、泌尿系统不良反应(12.71%)、呼吸系统不良反应(6.78%)、血液系统不良反应(5.08%)、循环系统不良反应(4.24%)。
引起本组患者不良反应的药物中,占比从高到低分别为苯唑西林(50.85%)、阿莫西林(19.49%)、哌拉西林他唑巴坦(11.86%)、青霉素钠(7.63%)、青霉素钾(5.93%)、阿洛西林钠(4.24%)。
结论:临床上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期间易发生许多不良反应,以全身性不良反应居多,而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以苯唑西林居多,临床应进一步加强青霉素类药物用药干预,以切实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关键词:青霉素类药物;不良反应;药学分析青霉素类药物是一类临床应用十分广泛的抗生素,无论是在医院门诊患者还是住院患者的治疗中,都经常会使用到这类药物。
但青霉素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也易引起一些不良反应,且其不良反应可能涉及全身多个系统。
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不但会影响到药效发挥,更会危害到患者生命健康。
基于此,临床应加强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在充分了解其药学特征的前提下,强化临床用药干预,提升临床用药安全性。
本文为研究分析青霉素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学特征,现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详情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20年6月-2022年6月收治的在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①年龄在13-79岁之间;②可正常沟通;③符合青霉素类药物使用指征,无禁忌症和过敏史;④临床资料齐全;⑤知情同意本研究并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①具有精神系统疾病或认知障碍者;②合并严重心血管疾病者;③中途退出本研究或转院者。
青霉素类抗生素分类及应用青霉素是一类最早开发并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在临床上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青霉素类抗生素按照结构和抗菌机制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分类:天然青霉素、半合成青霉素、氨基苄青霉素和特异性青霉素。
下面将就这四类青霉素的分类及应用进行详细介绍。
天然青霉素是从青霉菌属真菌中提取得到的,结构特点是具有四元环的β-内酰胺结构,如青霉素G。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革兰阴性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肺炎球菌感染等。
然而,天然青霉素易受到青霉素酶的破坏,导致抗药性问题。
因此,为了提高抗药性并扩大抗菌谱,科学家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和合成。
半合成青霉素就是基于天然青霉素结构进行化学合成的药物。
通过在天然结构上引入不同的基团或改变侧链结构,使得药物在生物体内更稳定并具有更强的抗菌活性。
典型的半合成青霉素有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V。
氨苄青霉素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并且对抗青霉素酶的作用更强,常用于治疗耐青霉素酶产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而青霉素V广泛用于口腔和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
氨基苄青霉素是青霉素的一种衍生物,具有对青霉素酶的强抑制作用,能有效对抗青霉素酶阳性的细菌。
因此,氨基苄青霉素广泛用于治疗分泌青霉素酶的细菌引起的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杆菌等。
特异性青霉素是指在结构上经过大量改造具有自身独特抗菌谱的抗生素。
特异性青霉素的结构基础上都包含有内酰胺环,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
阿莫西林广泛应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常见感染的治疗,具有既往应用范围延伸到更广的抗菌谱的特点。
总体而言,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感染和软组织感染、中耳炎、鼻窦炎等。
此外,青霉素类抗生素还可以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在某些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中,可以选择氨基苄青霉素与利福霉素联合使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青霉素类抗生素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问题。
2018药事管理案例青霉素分析
一、青霉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知识点
本药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为治疗敏感的G+球菌和杆菌、G-球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的首选药。
1.链球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炎、蜂窝织炎、化脓性关节炎、肺炎、产褥感染、败血症及猩红热。
草绿色链球菌和粪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感染、脑膜炎、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2.脑膜炎双球菌和其他敏感菌引起的脑脊髓膜炎。
3.螺旋体引起的感染: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等。
4.G+杆菌引起的感染:破伤风、白喉及炭疽病时应同时加用相应的抗毒素。
二、青霉素类药物临床应用——中公速记
口诀:“溶血绿草与粪堆,蜂窝化脓产红血,心脑肺咽都可见,呼吸脊髓也外漏,勾搭回归得梅毒,伤风败俗痰唾弃,青霉素类都可治”。
口诀详解如下:“溶血绿草与粪堆”:溶血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粪链球菌引起的;
“蜂窝化脓产红血”:蜂窝组织炎、化脓性关节炎、产褥感染、猩红热、败血症;
“心脑肺咽都可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肺炎、咽炎;
“呼吸脊髓也外漏”:呼吸道感染、脑脊髓膜炎;
“勾搭回归得梅毒”: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梅毒;
“伤风败俗痰唾弃”:破伤风、白喉、炭疽症;
“青霉素类都可治”:青霉素类的药物都可以治疗。
青霉素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及分析将青霉素类全日量一次性滴入青霉素类药静滴血药浓度达峰很快,青霉素为0.5小时,而消除半衰期为0.65~0.70小时,经过3~4小时约90%已排泄,6小时血药浓度已低于MIC(最低抑菌浓度)。
而细菌受到青霉素冲击后再生长只需3~4小时,若1次/日静滴,则细菌有>12小时不接触药物,从而继续繁殖,而繁殖的细菌到下一次药物达峰时又不易被杀灭,致使青霉素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应严格按药典规定,青霉素静滴160万~400万U,2~4次/日,使其充分发挥繁殖期杀菌优势,得到最好的疗效,同时避免一次性大剂量给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用葡萄糖作溶媒葡萄糖对青霉素的6-内酰胺键具有催化分解作用,故一般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作溶媒。
葡萄糖溶液偏酸性增加青霉素钠的水解,浓度愈高愈不稳定,如属必需则应在短时间内滴完。
青霉素类与红霉素联用青霉素类为繁殖期杀菌药,而红霉为快速抑菌药,两者合用时,青霉素的杀菌作用大大减弱,临床考虑细菌、支原体感染时,可先用青霉素,待其起效后再加用红霉素。
青霉素钠与碳酸氢钠合用青霉素钠(或钾盐)在水溶液pH6~6.5时最稳定,若pH<5或pH>8时极易分解。
因青霉素为6-氨基青霉素酸的衍生物,6-氨基青霉素酸系由6-内酰胺与四氢噻唑两环组成,极易被酸、碱所分解而失去活性。
虽然青霉素类抗生素具有疗效佳、不良反应小等优点,但如不合理应用仍会导致抗菌药物疗效的降低,耐药菌的产生等,故临床应科学正确地运用以保证疗效,避免不良反应。
青霉素类药物静滴时的输注速度青霉素类药物静滴时速度过快使机体难以适应,单位时间内进入体内过多药物会引起脑、手等不良反应。
过慢又会使其水解和发生聚合,只要有0.1%的四聚物形成,就足以引发过敏反应。
水解又使青霉素疗效下降,所以最好将一次剂量的青霉素溶在100ml0.9%氯化钠注射用溶媒中。
于0.5~1小时内滴完,并严格遵照现配现用的原则,绝不可久置再用。
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7年4月-2019年4月的245份电子处方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青霉素抗生素的名称、剂型及用药用量等,提高临床应用合理性。
结果青霉素用药于于儿科(35.92%)、眼鼻喉科(26.53%)、内科(22.04%)。
青霉素多用于支气管炎(37.55%)、咽炎(27.35%)、鼻炎(18.37%)。
青霉素给药多为静脉给药(80.82%),其次为口服给药(19.18%)。
青霉素用药多为阿莫斯林(60.82%)、青霉素注射剂(20.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液(14.70%)。
结论本院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加强用药合理性,有效减少药品耐药菌的产生及其过敏反应。
关键词:青霉素;使用;合理用药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抗感染药物,具有较低毒性、较强活性、较高经济性及安全性的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
然而,青霉素在临床滥用、误用等现象时常发生,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
因此,加强青霉素类药物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了分析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特选取我院收治的245份电子处方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所选的245份电子处方来源于我院自2017年4月-2019年4月开具的处方。
1.2方法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评价青霉素应用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2、结果2.1青霉素用药科室比较青霉素用药集中于儿科,占35.92%,其次为眼鼻喉科、内科,详见下表1所示:3、讨论本次调查发现:青霉素用药于于儿科(35.92%)、眼鼻喉科(26.53%)、内科(22.04%)。
青霉素多用于支气管炎(37.55%)、咽炎(27.35%)、鼻炎(18.37%)。
青霉素给药多为静脉给药(80.82%),其次为口服给药(19.18%)。
青霉素的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感染病症。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帮助专业医学人员更好地应用青霉素。
一、青霉素的用药原则青霉素是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发挥抗菌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青霉素的用药原则如下:1. 选择合适的青霉素种类:青霉素有多种不同的种类,如青霉素G、青霉素V、氨苄青霉素等。
不同种类的青霉素对不同细菌有不同的敏感性,因此在用药时需要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青霉素种类。
2. 注意青霉素的给药途径:青霉素可以通过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途径给药。
不同途径的给药方式会影响药物的吸收和分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3. 注意青霉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青霉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成人的青霉素剂量为1-2克,每4-6小时一次;儿童的剂量则根据体重进行调整。
严重感染病例可能需要更高的剂量。
4. 注意青霉素的疗程:青霉素的疗程一般为7-10天,但对于某些感染病症,如链球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梅毒等,可能需要更长的疗程。
在使用青霉素治疗时,应严格按照医嘱完成疗程,不可过早停药。
二、青霉素的注意事项除了用药原则外,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来确保青霉素的安全有效应用:1. 注意过敏反应:青霉素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原,部分患者可能对青霉素过敏。
在使用青霉素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并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对于已知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青霉素或选择其他抗生素。
2. 注意交叉过敏反应: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存在交叉过敏反应的风险。
如果患者对头孢菌素过敏,也可能对青霉素过敏。
在使用青霉素前,应询问患者是否对头孢菌素过敏。
3. 注意肾功能:青霉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应慎用青霉素。
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应根据肾功能调整青霉素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一、《青霉素类药物》1、常用的品种: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氨苄西林)、青霉素Ⅴ、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
2、药物的适应症:对葡萄球菌、链球菌病部分种类较好(氯唑青霉素、苯唑青霉素)。
对大肠杆菌、鸡白痢、绿脓杆菌病效果比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差。
青霉素Ⅴ耐鸡胃中的酸性,与抗球虫药物配合使用,防治球虫发病后继发细菌病。
3、目前使用的效果抗金黄色葡萄球菌效果:氯唑青霉素>苯唑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抗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效果:羧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青霉素。
4、使用剂量:阿莫西林预防量为100kg水加水5g,治疗量为100kg水加10g;阿莫西林+棒酸治疗量为100kg水加3-5g,连续使用4-5天。
氨苄西林预防量为1000kg水加100g,治疗量为150g。
5、药物的配伍阿莫西林可以与硫酸链霉素、庆大霉素、氯霉素及其它半合成青霉素搭配。
阿莫西林配合棒酸,可以使抗菌活性提高1000倍,配方比例为4:1。
阿莫西林配合磺胺增效剂(TMP),常用的比例为5:1,增强治疗大肠杆菌的疗效。
阿莫西林配合盐酸环丙沙星,增强抗大肠杆菌的效果。
此外,还有氨苄西林与盐酸环丙沙星(比例为3:1)、氨苄西林配合硫酸链霉素(比例为1:3)。
6、不能配合使用的药物⑴青霉素与四环素类抗生素配合使用,能使青霉素的作用减弱。
⑵青霉素与氯霉素配合使用,能使青霉素的作用减弱。
由于青霉素药物处于最强的对数期时,氯霉素则受到抑制,从而使青霉素作用减弱。
⑶青霉素不与土霉素、红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放线菌素D、庆大霉素配合使用。
⑷青霉素不要与小苏打、维生素C、磺胺类钠盐、阿托品混合使用。
主要是因为酸、碱、氧化剂、重金属盐可以失效。
7、本类药物的残留时间:青霉素、氨苄青霉素2天,阿莫西林5天。
二、《头孢菌素类药物》1、常用的品种第一代头孢:头孢拉定、头孢唑啉(仅供注射)、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头孢羟氨苄等。
第二代头孢:头孢孟多、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科学应用技术青霉素类抗生素在防治猪传染病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在多年深入猪场从事技术服务中,发现部分基层兽医使用青霉素在适应症、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笔者撰写此文希望能对养猪界朋友及同行有所帮助。
一、注射用青霉素钠(钾)1.抗菌谱本品为窄谱抗生素,抗菌作用很强,主要对多种G+菌和少数G-球菌有作用。
主要敏感病原菌有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猪丹毒杆菌、化脓棒状杆菌、破伤风梭菌、放线菌、李氏杆菌、嗜血杆菌属、钩端螺旋体等,但对G-杆菌作用很弱,对支原体属、衣原体属、立克次体属、真菌和病毒均无效。
2.作用与用途青霉素适用于治疗或预防敏感菌所致的各种局部和全身性的感染。
有些急性传染病综合症特别适宜用青霉素治疗,如各种呼吸道感染、乳腺炎、子宫炎、肺炎、败血症、脓肿等。
(1)链球菌感染:如急性败血症、乳腺炎、肺炎、脑膜炎、关节炎、淋巴结炎、中耳炎、产褥热等。
(2)葡萄球菌感染:如各种化脓性疾病、蜂窝织炎、乳腺炎、子宫炎、呼吸道感染、败血症、渗出性皮炎等。
(3)猪丹毒。
(4)破伤风(宜与破伤风抗毒素合用)。
(5)钩端螺旋体。
此外,也可用于治疗放线菌病、化脓棒状杆菌病、李氏杆菌病、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猪肺疫)、猪坏死杆菌病等。
在手术和术后,为了预防炎症的发生,青霉素也作为首选药物。
3.药物相互作用(1)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合用,两者都是杀菌剂,青霉素属繁殖期杀菌剂,后者属静止期杀菌剂,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细胞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氨基糖苷类进入细菌体内发挥作用,可提高后者在菌体内的浓度,故呈现协同(1+12)作用,可分别肌注,但不能混合于同一针管或同瓶滴注,否则可导致两者抗菌活性降低。
(2)青霉素不宜与红霉素、四环素类、氟苯尼考等快效抑菌剂及磺胺类合用,后者对青霉素的杀菌活性有干扰作用。
(3)重金属离子(尤其是铜、锌、汞)、醇类(如酒精)、酸、碱、碘(如碘酊)、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还原剂,呈酸性的葡萄糖注射液或四环素注射液等可破坏青霉素的活性,属配伍禁忌。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和使用的第一种抗生素,也是第一个能够有效抑制和杀灭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球菌及放线菌等病菌的天然抗生素。
由于青霉素具疗效可靠、耐药性低、副作用小及价格低廉等优点,现如今已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主要介绍了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希望能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标签:青霉素;抗生素;特点;临床应用青霉素曾经治好或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肺炎,曾经在诺曼底战役中救治过无数伤兵,它因此而闻名于世,为广大医生与患者所接受。
目前,青霉素已经有了几十种不同类型,并在临床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在青霉素的使用过程中往往会存在一些不科学或滥用现象,因此而大大降低了其疗效,并产生了很多副作用。
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要正确认识和使用青霉素。
以下笔者就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和临床报道来谈一谈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一、青霉素简介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又称作青霉素G、青霉素钠、青霉素钾、盘尼西林、配尼西林、苄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钾等。
青霉素分子中含有青霉烷,一者能够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二者能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到杀菌作用。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有很多种类,除青霉素外,还有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单环类等等,青霉素是其中最常见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类。
其实,早在我国唐朝时期,就有裁缝利用长有绿毛的糨糊来治愈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伤口,其原理就是绿毛会产生青霉素素菌,能够起到杀菌的作用,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青霉素的例子。
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青霉素,青霉素于是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
至如今,抗生素已经成为了临床上一种非常常见和普及的药物,因其具疗效可靠、耐药性低、副作用小及价格低廉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信赖。
二、青霉素的作用机制和分类1、青霉素的作用机制青霉素类抗生素能够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与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结合,以起到阻碍细菌细胞壁黏肽合成的作用,从而使失去了黏肽后的细胞壁无法交联,继而造成细胞壁缺损,最终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应用指南一线药物的使用原则青霉素类抗生素是一类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在医学领域中,青霉素类抗生素通常被作为一线药物来治疗多种感染疾病。
然而,虽然青霉素类抗生素在治疗上具有很高的效果,但在应用过程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使用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选择合适的青霉素类抗生素选择合适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是确保治疗效果的第一步。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致病菌以及药物的特点来进行选择。
一般而言,常见的治疗细菌感染的青霉素类抗生素有普鲁卡因青霉素、阿莫西林、苯唑西林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选择不同的药物是必要的。
二、遵循适当的给药途径和用药剂量青霉素类抗生素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给药,如静脉注射、口服等。
在给药途径的选择上,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感染类型来决定。
同时,在给药剂量上也需要注意遵循医嘱,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药物浓度,提高疗效。
三、严格按照疗程使用药物青霉素类抗生素的疗程是指治疗感染所需的连续使用时间。
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必须严格按照医嘱的规定用药时间,不得擅自停药或延长用药时间。
这是因为提前停药可能导致未完全杀灭菌株,延长用药时间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四、重视药物的不良反应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但仍需引起重视。
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胃肠道不适等。
在使用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五、合理搭配其他药物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同时使用其他药物来增强治疗效果或缓解药物的副作用。
例如,联合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以提高抗菌活性。
然而,在药物搭配上也需要注意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细菌耐药性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感染后,我们需要定期监测治疗效果和细菌耐药性的情况。
这有助于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并及时采取措施来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
总之,在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时,我们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176青霉素类药物在儿童、老年患者中使用情况分析 ———以赣州地区的医院为例熊晶晶青霉素类抗生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具有疗效高、低毒性、针对性强等优点,通过调查青霉素类药物在赣南地区的医院儿童、老年患者的使用情况,了解该类药物在赣南地区临床应用情况、耐药性等,有针对性指导特殊人群儿童、老年患者用药以及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
结论: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在儿童、老年患者中主要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磺苄西林钠、美洛西林钠、哌拉西林舒巴坦,阿莫西林、苄星青霉素、青霉素钠盐,住院部使用的主要是注射剂型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哌拉西林舒巴坦、磺苄西林、美洛西林美洛西林钠舒巴坦钠;门诊患者主要使用的口服剂型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基本合理,不合理应用情况还是存在,需要根据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指南合理用药,给予监测、督导措施,促进合理用药,优化药品资源的配置以及防止耐药菌的进一步产生。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而产生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属于繁殖期杀菌剂,具有高效、毒副作用小、针对性强等优点,是临床应用抗感染性疾病中非常重要并且使用非常广泛的一类抗菌药物。
青霉素的发现堪称伟大的发明,曾经获得过医学诺贝尔奖,然而过了这么多年,由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不正确使用,导致了许多细菌的耐药,药物效价强度减弱,进而限制了青霉素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
目前滥用抗菌药物导致的“超级耐药细菌”在世界各地被频繁报道,临床抗菌药物治疗用药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小。
为了弄清楚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在赣南地区儿童、老年人的使用情况及现状,进行本次调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在赣州地区的几个医院药房计算机管理系统,收集2019年3月—2019年6月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品种以及剂型以及使用人群、年龄、科别等进行分析。
1.2 方法采用Excel表格进行分类统计,包括青霉素类抗生素药物品种使用频度、剂型、用药方法以及患者的一些相关信息如年龄、科别、诊断等进行综合分析。
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19-07-23T10:53:08.573Z 来源:《航空军医》2019年5期作者:蒲小红[导读] 本院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加强用药合理性,有效减少药品耐药菌的产生及其过敏反应。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三医院药剂科 530021)
摘要:目的调查分析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
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自2017年4月-2019年4月的245份电子处方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青霉素抗生素的名称、剂型及用药用量等,提高临床应用合理性。
结果青霉素用药于于儿科(35.92%)、眼鼻喉科(26.53%)、内科(22.04%)。
青霉素多用于支气管炎(37.55%)、咽炎(27.35%)、鼻炎(18.37%)。
青霉素给药多为静脉给药(80.82%),其次为口服给药(19.18%)。
青霉素用药多为阿莫斯林(60.82%)、青霉素注射剂(20.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液(14.70%)。
结论本院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应加强用药合理性,有效减少药品耐药菌的产生及其过敏反应。
关键词:青霉素;使用;合理用药
青霉素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属于抗感染药物,具有较低毒性、较强活性、较高经济性及安全性的优点,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1]。
然而,青霉素在临床滥用、误用等现象时常发生,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
因此,加强青霉素类药物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为了分析青霉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特选取我院收治的245份电子处方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所选的245份电子处方来源于我院自2017年4月-2019年4月开具的处方。
1.2方法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处方管理办法》评价青霉素应用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合理应用。
2、结果
2.1青霉素用药科室比较
青霉素用药集中于儿科,占35.92%,其次为眼鼻喉科、内科,详见下表1所示:
3、讨论
本次调查发现:青霉素用药于于儿科(35.92%)、眼鼻喉科(26.53%)、内科(22.04%)。
青霉素多用于支气管炎(37.55%)、咽炎(27.35%)、鼻炎(18.37%)。
青霉素给药多为静脉给药(80.82%),其次为口服给药(19.18%)。
青霉素用药多为阿莫斯林(60.82%)、青霉素注射剂(20.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液(14.70%)。
基本符合医院抗菌药物品原则中的相关规定。
其中阿莫西林胶囊、青霉素注射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液是我院常用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就那是一类广谱青霉素抗菌药物,主要对抗的菌体有肠球菌属、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李斯特菌。
为增强阿莫西林在临床使用中的抗菌活性,扩大阿莫西林的抗菌谱,可将阿莫西林和 B- 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钾按照 5:1 的比例配置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复方制剂。
将这两者复合后,克拉维酸钾中的克拉维酸就能够保证 B- 内酰胺酶不破坏阿莫西林的成分和药效。
所以,此类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青霉素类药物主要应用于临床中的阿莫西林用药患者。
美洛西林是脲基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中的一种,此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可表现出较强的抗菌活性。
此外,美洛西林对于链球菌、肠球菌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效果。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液也是一种抗菌类复方制剂,此复方制剂是由哌拉西林、B-内酰胺酶抑制剂与他唑巴坦按照 8:1 的比例配制而成,此类抗菌药物主要用于对抗革兰菌和厌氧菌,并且此药是目前对于多数细菌的耐药率均处于较低值的少数抗菌药物之一。
选用青霉素针剂作为治疗此类病症的抗感染药物。
例如为化脓性咽炎患者和扁桃体炎患者在选用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时,青霉素针剂即可作为其首选药物。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是一种抗菌复合制剂,在临床治疗中主要用于呼吸道内科以及耳鼻喉科的住院患者。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注射液同样是复合抗菌制剂,此药在临床上对由革兰阴性耐药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
美洛西林粉针剂在临床使用中主要用于治疗耳鼻喉科患者以及儿科病原体感染患者,而此类疾病的感染是由革兰阳性菌引起的[2]。
所以,针对感染此病菌的患者,为其首选的药物通常为青霉素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选用美洛西林粉针剂也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在临床治疗中一般不将其作为首选的抗菌药物,且美洛西林针剂的费用较高,性价比较低[3]。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我院青霉素类药物存在使用不合理性现象,青霉素类药物使用前,必须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且通过皮试反应呈现阴性后才可使用。
由于在口服青霉素药物前,未进行皮试,进而出现药物过敏史。
在后期用药中,应加强用药监测,有效减少药品耐药菌的产生及其过敏反应。
参考文献
[1]陈仲祺,梁伟光,许锦涛. 佛山市某“二甲”医院青霉素类抗生素临床使用情况分析[J]. 抗感染药学,2016,2(2):320-323.
[2]孙彬,孙琦,高宇. 我院2015年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2):216-217.
[3]蒋力. 医院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应用现状分析[J]. 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3(3):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