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史期末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经济史研究论文一、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的发展与突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
但是要探索中国改革开放路径的选择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建立的渊源,不能不回溯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以及其间对社会主义商品市场理论探索的历史。
(一)改革开放以前在改革开放以前,关于商品流通与市场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社会主义经济是不是一种商品经济?对此,理论界曾进行两次大讨论。
第一次是1956年党的八大前后在“以苏为鉴”的思想指导下展开的;第二次是1959年在总结“”历史教训的背景下,围绕对商品生产、价值规律、按劳分配等问题再次展开的。
在粉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又进行了第三次大讨论。
前两次讨论中形成的主要观点大致有三种:1.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虽然当时学术界一致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是商品经济,但由于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实际上存在着交换关系,学术界在认识上又有以下几种不同看法:2.社会主义经济是从商品向非商品过渡的经济。
如张翼飞说:“商品量的方面的发展过程是和商品质的方面的消亡过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
”他认为商品的质将随着每一步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改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生产关系的不断改变,随着国民经济计划化的不断加强,而不断地改变着。
“到社会主义进入共产主义时,商品也就最后趋于消亡了。
”(注:张翼飞:《社会主义阶段商品的发展和消亡问题》,《经济研究》1959年第1期。
)薛暮桥也认为,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是商品生产的发展和逐步消亡的过程。
“在社会主义社会商品交换在数量上仍将继续增长,但这时候,在质量上则正从商品过渡到非商品,商品所包含内容正在逐步消失。
”(注:薛暮桥:《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红旗》1959年第10期。
)3.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商品经济。
已故经济学家卓炯和顾准,是中国老一辈经济学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重要代表。
学院: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班级:09广告2班姓名:石智慧学号:2009532023 浅析二战后日本经济崛起的原因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日本战后经济从崩溃到繁荣发展,逐步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历程。
阐述了经济发展客观原因、主观原因和诸多作用因素。
这不仅为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也在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到了借鉴作用。
论文关键词:二战后;日本经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发展战略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侵略战争吃了败仗,宣告无条件投降。
此时的日本战前积累的财富丧失殆尽,战后经济也陷入极度混乱和疲乏的状态。
据战后复兴院调查,国家财产损失惨重,因空袭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有119座,烧毁房屋240万户,受灾人数为880万人,直接财产损失达643.9亿日元。
日本战后的工业产量仅为战前1937年的20%,通货膨胀严重,粮食奇缺,生产几乎陷入停顿,战败的阴影笼罩在大多数国民心中。
但日本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日本抓住世界经济重心向太平洋转移的机遇,在“冷战”的背景下,结合日本国情,掀起工业化的高潮,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
“1951年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指1934--1936年平均水平)。
”在此基础上,“到1955年实现了全面恢复。
”商品出口额有了较大增长,国际收支也实现了平衡。
经济的超高速增长,使日本经济规模急剧扩大,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印度和加拿大。
到“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88亿美元,居美国、西德、英国、法国之后,占第五位。
此后便过关斩将,连下三城:1966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西德(日本为1419亿美元,西德为1322亿美元),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
”战后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的诱因,是由多方面构成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
客观原因主要是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给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日本在宪法中被迫放弃战争权,以后又以允许美国驻军为代价,换取美国的“保护伞”,美国对日本实施全方位的扶植的政策主要表现在:一、对日政策的全面调整。
民国政府前期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经济思想该时段是从1927年至1945年,其历史背景相当复杂,国民政府经历一系列巨变和考验。
就内部而言,从军事上基本同一中国,整理内部派系纷争以,勾心斗角,同时要消灭共产党;外部则是受复杂恶国际经济政治大背景影响更大,1929-1933年全球经济危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经济萧条的结果传递到中国,国外的应对时局的各种经济思想诸如凯恩斯主义,德国的军事统制经济观念等传入中国。
中国的周边则是日本觊觎已久直至大规模侵华战争。
我个人总结该时段的经济思想有如下特点:基础性,譬如关于工业立国和农业立国的争论;实用性,比如适应抗战需要的战时统制经济;传统和现代交错融合,蒋介石和孔祥熙的把中国传统道德,理财思想糅合进其施政管理当中。
关于经济思想有诸多定义,我所采用的是上海社科院钟祥财研究员在《经济思想的涵义及其史的写法》中的表述:经济思想既包括一般经济学理论的内容和进展,但更是能够促进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哲学思辨。
范围上由三部分组成:A.由政府决策者或者社会政治家哲学家等提出的经济主张B.由专业学者提出的经济学理论C.存在于社会公众之中的经济观念。
写经济思想史,不能偏重于技术性的观点综述,而应着重梳理有价值的思想形成和演变的轨迹。
在分析一种经济思想的价值,评价一位经济学家的贡献,判断一个时期经济思想的状况时,对数量的统计要做具体分析。
关于统制经济/战时经济学这一块,相关的研究情况是这样的:陶宏伟的《国民政府时期“战时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说,20世纪30年代,受日本,德国等军事经济思想的影响,基于应对日本的侵略,使得这一时期中国军事经济思想更多是研究战时经济问题与政策。
文章梳理了国内展示经济学的发展,列举了蒋百里《国防论》和关吉玉《中国战时经济》,罗敦伟《非常时期之经济政策》等人著作和影响。
伍启元经济思想最重要的方面是统制经济,叶世昌,丁孝智的《伍启元经济思想》系统的分析伍启元的经济思想。
文章列举伍启元对统制经济的定义,战时物价论,利用外资论,和谐管理等,并对其见解进行了价值判断。
如何看待世界经济历史论文
看待世界经济历史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不仅要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各个时代的经济发展与衰退,还需结合历史学的视角来了解不同时代的政治、文化、社会因素对经济的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世界经济历史是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经济体系的演变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如农业经济、工业化、全球化等。
每一个阶段都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历史事件和政治力量的塑造。
其次,我们必须要理解到经济史是一个与世界各地的关系紧密相连的领域。
经济的发展、贸易的流通不仅影响着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还会对全球经济带来重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以全球的视野去看待世界经济历史,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依存。
最后,对于世界经济历史,我们应该有一种包容与开放的态度。
历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特点。
我们应该尊重每个时代的经济制度,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当下的挑战与机遇。
总之,看待世界经济历史需要保持谦逊与开放的态度,以史为鉴,为当下与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经济学百年"读书笔记本学期学习了经济学百年这门选修课,经过一学期的网上学习虽说没有学懂这门课程的精华,但是对于经济学的产生、开展以及一些名人的经济思想也是略有了解。
作为本门课程的期末考核,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讲述我从"经济学百年"这门课中所学习到的一些知识。
一、西方经济学及其思想的历史演变西方经济学经历了前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三大历史时期。
前经济学时期又称为经济学知识的原始积累时期,这一时期的经济思想主要源自经济学家们在生活上的经历和直觉以及对各种经济问题的一些看法和意见,并逐步形成观念,但大多比拟零散,缺乏统一的*式,系统性和理论性不强,不过,这一时期的经济观念已经触及了经济学的一些根本问题。
经济学开场于古希腊。
第一次对经济问题,如分工、价值效用作出专门分析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他们的工作对后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即使在黑暗的中世纪,自由科学丧失了研究资源与时机,但经院哲学家阿奎那同样在价格、私人产权、慈善业的经济效应、管制等问题上表现出了高超的智慧。
古典经济学的产生距今不过三百多年,这一时期包括重农学派、斯密和李嘉图的经济学、穆勒的经济学三个开展阶段。
古典经济学侧重对价值论的分析和研究: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可以创造财富,其他经济部门或经济活动都不会创造财富或者价值;斯密则认为重农学派的这种观点在日益重要的工业生产中已不适宜,他提出经济价值的形成在于劳动,因而就产生了劳动价值论的雏形。
斯密之后,萨伊和李嘉图进一步稳固了劳动价值论。
古典经济学的*式逻辑根本内容有:萨伊定律、供应分析、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的两分法以及货币数量论等。
到了穆勒时期,古典经济学就走到了尽头。
1870年的"边际革命〞是现代经济学的开端,经济学方法论的革命也使得经济学研究*式由古典*式向现代经济学研究*式转化。
这次革命的核心内容是用主观心理分析的价值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的客观价值论,强调增量分析。
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是指中国经济从组织上、体制上、市场的角度全方位的开放。
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经济近代史论文篇1浅谈30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摘要:30年来,学术界在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领域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颇具新意的学术观点。
主要表现在区域划分及其研究方法、乡村自然经济解体与乡村经济生活、乡村土地占有关系、乡村农业发展等方面,相关研究注重多学科方法的综合运用,日益呈现出近代乡村经济演变的真实面貌。
关键词:30年;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在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方面,20世纪前半期学界曾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而言,1949年前的乡村经济史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深入系统的学术性论著还较为欠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1980年代以前,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进展不大,多是一些经济资料汇编,对乡村经济的深入阐述尚不多见。
特别是“文革”时期,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几近空白。
1980年以来,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
除一批区域经济资料陆续出版外,各省区通史或断代史、特别是近代史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一批总论性和专门性的近代经济史论著陆续面世,尤其是有关近代乡村经济史的论文大量刊发,呈群山峰起之势,不断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一、“区域”划分及其研究内容和方法1980年以来,学界对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化轨迹进行了深入考察。
从事于区域经济史的研究,应该怎样选择要研究的区域,各经济区域应如何划分,研究内容需涉及哪些内容?李金铮撰文对以上问题作了清晰的解答,他认为对经济区域的选择,主要受四种因索的制约:此区域要是一个内在联系紧密的社会经济综合体;此区域要体现时代特色;研究者对该区域的当代社会经济有较为充分的认识;有丰富可信的史料作保证。
对于经济区域的划分,他认为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及政治环境等因素出发,将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区域作为进行研究的经济区域。
2010年度《中国经济史》结课论文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影响学院:经济学院专业:金融030802年级:2008*名:***学号:**********师:***摘要文章根据客观的历史史实,结合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了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并将明清两朝海禁政策进行了对比,凸显出两朝海禁政策的区别,从而引出了海禁对明清经济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更替的时期,海禁政策带给明清政府的损失远远大于其收益。
关键词海禁政策抵御倭寇海上贸易闭关锁国目录摘要 (2)关键词 (2)一、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 (4)(一)海禁政策的历史背景………………………… ..4 (二)海禁政策的主要目的………………………… ..5二、海禁政策的实施过程……………………………… ..6三、海禁政策对明清经济的主要影响…………………… ..7(一)海禁政策对明朝经济的主要影响.................. ..7 (二)海禁政策对清朝经济的主要影响.................. ..8 四、海禁政策的现实意义... (8)结语......................................................... .8 参考文献. (9)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及对明清经济的主要影响张福平海禁政策自从元代开始就存在了,选这个题目的原因很简单,从明清的海禁政策的效果和弊端来分析目前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些问题。
古语有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明清时代正是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一个更替的阶段,所以这一阶段的海禁政策十分具有研究探讨的意义,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也有一个很好的警醒。
本片论文主要根据一些历史记载的资料、前人的看法和自己思考来分析海禁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以后对明清经济带来的主要影响,在《中国历代帝王》中阐述了自明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的海禁政策的一些历程,作者认为明朝海禁政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抵御倭寇,清朝是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无理要求。
古代经济历史论⽂ 中国古代有灿烂的传统⽂化,其中也包括了丰富的古代经济思想。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古代经济历史论⽂,供⼤家参考。
古代经济历史论⽂篇⼀ 摘要:中国古代经济重⼼由北⽅转移到南⽅,有其深刻历史背景,转移分三个阶段完成并有其特点。
经济重⼼转移深远影响了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经济政治科技⽂化和社会⽣活。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济重⼼南移;背景;过程;影响 中图分类号:F012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002-7661(2012)16-251-02 世界⽂明⼤多发源⼤河流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流域由于地理⽓候等优越条件,⼈⼝稠密,开发早,政治经济⽂化先进,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
但随着时光推移,经济中⼼转移到南⽅长江流域。
⼀、原因(⼀) 1、黄河流域经过数千年过度开发,资源枯竭,好些资源不可再⽣,⽤⼀点少⼀点,在⼈类历史进程中,短期内得不到补充。
2、北⽅战乱多,中国古代战争多发⽣在北⽅。
战争使⼈民⽣灵涂炭,掠卖为奴⾪,毁坏资源,毁坏⽣产,严重破坏了⽣产⼒。
3、北⽅由于过度开发,环境遭到破坏,⼭崩地裂,⽔旱灾害,瘟疫疾病,⽔⼟流失,风沙泥⽯流等等,⽣存环境⽇益恶化。
4、统治阶级横征暴敛,残酷压榨剥削,⽔利失修,黄河多次决⼝改道,造成多次灾难。
5、中国古代⼈结婚较早,⼗三四岁、⼗五六岁结婚,有多⼦多福观念,⼈⼝繁殖快,出⽣率⾼,⼈⼝基数⼤,加剧了环境的承载⼒度,给环境造成很⼤压⼒。
原因(⼆) 1、南⽅⾃然条件好,环境⽓候⽣产条件优越,光热⾬⽔充沛,多河流湖泊⽔塘,原先基本⽆开发。
2、南⽅战乱少,相对和平稳定,有利于⼈民的⽣产发展和⽣活的稳定,为发展与繁荣提供⼀个良好的环境。
3、北⽅⼈民⼤批南迁,带来了先进⽣产技术⽣产经验和⽣产⼯具,为江南经济发展与繁荣,提供了⼤量劳动⼒。
4、南⽅统治者为了发展实⼒,也为了能够对⼈民进⾏更多剥削,重视⽔利⼯程兴修,⿎励⼿⼯业发展,⿎励商业发展,⿎励发展对内对外贸易。
大一经济学基础期末论文范文在大一时期学习经济学基础,能更好的打好经济学专业的基础,经济学基础是财经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学好经济学基础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一经济学基础论文篇一:经济现象分析这个学期,我们学习了经济学基础这门学科,一个学期下来,对经济学有了基本的了解。
经济学是人类关于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当今世界经济全国化,国家经济发展快速,我们要学好经济学知识和智慧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去,让我们生活更加美好,在这里,我对生活中一些经济现象进行分析。
一、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分析2014年11月11日,阿里巴巴公司旗下的淘宝店,天猫店交易额为571亿元,在双11这天购物节,大部分“剁手党”将前些天收在购物车的宝贝进行下单,这一天内,大部分人通过手机,电脑进行购物,在进入双11这天时,一份十一秒之内交易额突破一亿,三分钟便突破10亿元,五分十七秒时突破二十亿,十四分零二秒突破五十亿元,三十八分二十八秒的时候突破了一百亿。
这一天内,快件达五亿多件,14家快递125万快递员进行收件,打包,运输,派送。
五亿多件可以看出来我国国民的需求量大,消费能力,购买能力强,消费金额高。
购买力促进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分析:调查显示,65%的消费者认为价格较低,吸引其购买。
44%的消费者确实有需要购买的物品,等待双11优惠的到来。
62.5%的消费者认为双11的价格可以接受。
其次,有抽奖活动,吸引购物者抽奖消费。
高消费额是因为需求量大,国民消费购买力强。
购物街的趋势让商品畅销,购买者心情愉悦。
二、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产品价格决定性因素有获取利润收益,占领市场,国家调控。
商品的定价因素是以下几点,一是商品价值,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决定着商品价格高低,二是商品的成本,成本是商品价格构成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
成本包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贮存运成本,机会成本。
商品的市场因素也影响定价售价,商品的市场供求状况,市场竞争,还有就是消费者行为心理因素,在消费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种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并支配消费者的消费过程,所以,产品价格定价要从多方面进行分析制定。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公选课期末课程论文2013-2014年第二学期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姓名:韦正杰专业:行政管理学号:06电话:成绩: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摘要: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人文、教育等方面的成就可谓是突飞猛进,然而,由于传统经济增长类型和人们的环保意识淡薄,对环境要素造成了重大的破坏,许多问题如酸雨频繁,乱砍滥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使得人们认识到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保护也同样的重要。
要想达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必须认清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样才可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正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前提,不能以损害未来的发展为前提,两者之间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人们应该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才能达到协调统一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矛盾可持续发展和谐统一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tradi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rmony and unity正文:自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进入了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无一不是通过对资源的过度开采与利用来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给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被人们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发展规律,人类要进步,社会要发展,就只能从自然中夺取资源来满足人们的发展需求,人们愚昧的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而出现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的诸多社会问题,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致使自然资源越来越少,尤其是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短缺,导致了由于自然资源所带来的一系列危机。
人们传统的观念认为“人定胜天”、“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而往往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同一性。
经济学类论文(5篇)经济学类论文(5篇)经济学类论文范文第1篇依据笔者多年的微积分课程教学体会,目前微积分教学的实际状况不容乐观。
课时少,内容多,老师受教学方案和教学大纲的制约,往往忙于赶进度,不易照看到同学的感受。
课堂教学仍旧是老师讲、同学听的模式,同学没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没有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同学与老师主客体倒置,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降低了同学学学数学的爱好,肯定程度上挫伤了同学的学习乐观性。
教学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教材偏向于纯数学的理论和计算,同学得到的是一大堆的数学定理、公式,缺乏直观的演示,导致同学对微积分这门课程产生畏难心情。
缺乏数学与经济之间的相互渗透,使同学学习微积分的目的不明确,为学微积分而学微积分,很多同学学完微积分后不会详细应用,从而造成同学的学习爱好不高,教学效果不好,微积分学习形成了一种不良循环。
尤其是新形势下市场经济的快速进展对高校毕业生技能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数学的教学工作必需跟上时展的步伐。
微积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大体上可以分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三个方面的缘由。
2.1从教学内容方面看目前的微积分教材非常注意理论的严谨性。
微积分的教学内容和体系长期以来基本沿用过去已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固有模式,以传授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为主要目的。
从内容绽开的层次看,大多仍沿用传统的"概念(定义)定理(结论)例题'固定模式,过分强调了形式倾向严格化的东西,如极限的定义等,注意严密的规律推理和解题技巧,而忽视了微积分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应是直观化和形象化。
理论介绍缺少实际背景的铺垫。
课堂上同学的思维总是被按部就班地朝着固定的方向引导,往往重视理论学问而忽视了其实际背景和应用价值。
这使同学感到微积分课程特别抽象,特别难学,特别神奇。
2.2从教学方法方面看目前大多数微积分的教学,出于对理论性和学问体系的严谨性考虑,教学方法仍显得抽象而陈旧,讲课中往往过于注意学问的系统传授而忽视了学问的产生和应用背景;偏重符号演算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从直观(主要来自应用和美感)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
经济类的论文六篇经济类的论文范文1(一)缺乏课堂争论氛围,同学主体地位不强案例教学强调同学的参加性、主体性、主动性,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交互式教学方式。
在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由于成人同学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同学缺乏理论学问储备,学问面较窄,习惯于被动接受学问,接受案例教学有肯定的难度,主动加入案例争论与分析的乐观性不强,导致课堂缺乏争论氛围,案例教学效果不明显。
加之部分老师缺乏对同学主体性的把握,没有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阻力,不注意课堂争论与沟通,使同学处于被动地位。
(二)缺乏系统性、有用性经济学案例教材及编写的专业体系经济类课程教学中需要大量的实际案例素材,然而,目前所用的教材和教学案例几乎都是源自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缺乏适合本土化、有用性、有针对性的经济案例教材,有些案例时间跨度长,内容陈旧过时,导致同学在理解上往往缺乏感性熟悉,难以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
经济类课程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内部存在必定的联系,同学的学习就是要构建课程的内部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学问体系。
因此,案例教学要遵循理论性与系统性的结合,然而,在案例教学的实际中,经济类课程的案例的编写经常是孤立的,缺乏必要的内在联系。
(三)缺乏对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案例教学对老师的综合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老师对案例教学完全掌控,成为有效的指导者和推动者,乐观引导同学,让同学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思索分析。
案例的选择和组织尤为重要,从目前电大开放教育的案例教学来看,部分老师对案例教学的把握肤浅,没有对案例进行严格的筛选,案例的选取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
老师对案例教学的组织管理不够,案例的导入缺乏设计,课堂教学缺少必要的沟通与沟通,对同学的分析争论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评价和总结,无法达到课堂案例教学的预期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经济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开放教育课程引入案例教学,能更好地实现“学导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在经济类课程的实际教学中要发挥案例教学的重要作用,不断提高和完善案例教学应用水平,体现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的优势和特色。
经济学说史期末论文--价值理论之激荡两千年专业: 经济学年级: 20 14班级:二班学号: 140701158姓名:郑孝敬价值理论之激荡两千年郑孝敬(辽宁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 140701158)内容摘要:自公元前800年左右的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十八世纪中期的法国重农主义阶段,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之中,诸多的思想家,立足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与前人经验,或自成体系或有所涉及的提出了与价值理论相关的思想。
因而,本文对这两千多年中先贤们提出的价值理论进行了梳理,并对这些理论加以评述。
关键词:价值理论时代背景产生原因历史局限前瞻性一.引言所谓价值理论,用我们现代人的解释就是“价值理论是关于社会事物之间价值关系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人类主体之间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是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关系是利益关系,尤其是经济利益关系,其它社会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所派生出来的,并在本质上都是为利益关系服务的。
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际上就是一种价值关系,因此,价值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和核心。
”(百度百科)。
我们必须承认,与现在对价值理论的研究条理清晰相对的,是自前资本主义社会到十八世纪中叶这2000多年的历史中,一些思想家们仅仅是比较零散的提出了自己对价值理论的理解与研究,并不能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时代背景的制约。
即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限制了他们的眼光与思维,导致其研究有所局限性。
另一方面是,对当时经济社会状况进行研究的人,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对经济进行专门研究的经济学家,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上有着各自的身份:政府官员、贵族、哲学家等,由于所从事的职业的原因(对经济、价值等方面有所涉及),他们才从各自职业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因而他们对价值理论研究不透彻,提出的观点不明确不调理,不能形成理论体系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毕竟他们只能称之为经济思想家而不是真正的专业经济学家。
通过后文中对这2000多年来思想家们提出的价值理论或与价值理论相关的一些思想的梳理,我们既可以体会到先贤们思想超越时空的前瞻性,又从中看到他们的一些局限性,以史为鉴,让我们在现代社会进行经济研究时,避免重走前人的弯路。
关于经济的历史论文经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开始进行交换和贸易的时代。
从最早的原始社会的物物交换,到后来的货币制度的兴起,经济的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在古代,许多文明都建立了强大的经济体系。
例如古希腊的城邦经济、古罗马的贸易网络、中国的丝绸之路等,都为当时的社会繁荣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从封建制到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经济理念和制度。
工业革命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
机械化生产的兴起、大规模工厂的建立、交通和通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变革。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繁荣,同时也带来了不平等和社会问题。
20世纪的世界大战和冷战时期,世界经济陷入了动荡和分裂。
东西方的经济模式和意识形态对抗激化,世界经济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到来,世界经济开始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和互相依存的状态,跨国公司的崛起和国际贸易的增长,使世界经济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当代世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彻底改变着经济的面貌。
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的兴起、人工智能的应用,都为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紧缺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绿色、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国际社会共同的关注和努力方向。
经济的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在不同历史阶段对资源利用、财富创造的种种尝试和实践,也反映了人类对于生存、发展和幸福的不懈追求。
相信随着人类认识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和可持续。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此要求的帮助。
很抱歉,我无法完成您的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以来,全球经济风云变幻,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全球经济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试探中国经济发展的隐忧与化解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在市场主体、配置、经济增长、国民收入分配、产业升级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偏离了 3年《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改革方向,为未来经济发展埋下隐患。
只有通过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化解这些隐忧,才能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关键词: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国有化还是多元化自市场化改革以来,在竞争性领域,国有经济已逐步退出,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市场主体;而在一些垄断领域,国有经济仍占据绝对主体地位,并且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
近年来,在竞争性领域,由于部分行业的利润率高,国有资本又有重回竞争性行业之势,甚至出现国有经济排斥非国有经济的现象,最明显的是煤炭行业、房地产行业和钢铁行业,如山西国有煤炭企业集团对非国有煤矿的强制性收购;国有房地产公司高价拿地排斥非国有房地产公司;亏损的国有山东钢铁重组民营日照钢铁;宝钢收购民企宁波建龙钢铁公司;中国商飞、四川航空集团、成都交投集团三家国企重组民营鹰联航空公司等。
国有资本更多地进入竞争性领域与民争利,必将影响民营资本的投资热情,造成市场主体单一、缺乏竞争,最终形成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国有经济的局面,背离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而且,改革的历程充分证明市场主体在由单一走向多元过程中,市场绩效得到明显提升。
所以,培育充分竞争的多元化市场主体至关重要,本文所言及的多元化市场主体绝不局限于充分竞争行业,还包括垄断行业,也要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大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允许民间资本与国外资本介入,实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
另一方面要破除所有制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不同所有制经济主体在共同的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和制度框架下平等运行。
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2)中国经济发展史论文篇3浅谈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次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使得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但是在取得骄傲的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高精尖的技术过分依赖国外;粗放式发展的经济模式使得环境污染严重以及资源的严重浪费等。
通过对中国经历过的不同发展模式的研究,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措施。
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发展战略性思考1引言作为四种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实践的结果,“中国奇迹”成了世人对中国的新评价。
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不断的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式,寻找出适合自己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战略性改革,使得之前公有制为绝对优势转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状态。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例如:经济增长中过量的浪费资源以及污染环境;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区域以及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等等。
2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2.1增长优先发展模式在之前的经济学中认为发展与增长是等同的,因此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这个特别贫困时期这种目标是比较合理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改变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得我国开始进入改革开放这一新的历史阶段。
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道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之中只有依靠自身发展,只有自己发展才能有话语权。
因此我们将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增长优先发展模式,并且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我国进行了重大的市场化改革,逐步打开国门走向国际化。
2.2投资驱动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初期资本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一些经济学家多次强调资本投资的重要作用。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也曾经依靠过资本的积累来推动,以此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从1979年到2007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大约在30%-40%之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以及种地收入国家的同期资本形成率。
经济类的论文(5篇)经济类的论文(5篇)经济类的论文范文第1篇[关键词]经济管理试验教学建设试验教学是培育同学实践力量、创新力量的重要手段,是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河子高校经济贸易学院经济与管理试验中心是以学院农业经济管理、工商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7个专业为主要依托,面对全校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的平台。
目前下设计算机综合试验室、专业综合试验室、会计模拟试验室、商务试验室和ERP沙盘模拟试验室,试验中心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服务器、计算机等试验教学设备420余套,试验软件23套,面对高校开出的专业试验课程21门,试验项目142个,其中综合性、设计型、创新型试验占总试验课程的86%。
一、综合试验教学平台的建设需求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更多的强调理论教学,对如何将所学理论学问转化为实践运用的力量重视不足,同学毕业实习的方式也比较单一,许多企业对来实习的同学并不欢迎,即使接受同学,也出于保守企业技术隐秘、保障生产平安的需要,不让实习同学真正动手操作,特殊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业务,更是不让其参加。
因此同学下企业实习住住只看不动手,不能真正实践所学的学问,使经管类专业在学以致用,技能训练,和实际相结合等方面存在很大的不足。
因此,我们盼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模拟实习,去营造一个能真实反应社会经济生活的模拟环境,为同学制造一个可以动手实践的综合平台,以此来加强同学的动手实践力量。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进展,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中模拟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各项内容,让同学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做各种试验,进行反复的实习。
二、综合试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思路试验中心依据学院培育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和重素养、强力量的培育要求,确立了以力量培育为核心的试验教学理念。
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试验教学平台建设为基础,提升老师的试验教学力量和中心的试验教学服务力量。
浅论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
摘要:战国秦汉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者开始实施“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局面的形成有其深厚的历史背景,也是在矛盾统一之中发展形成的。
这一小农经济政策,对中国后世的国民意识、经济和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重农抑商;小农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引言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推行的基本经济政策, 为维护王朝财政利益和王朝政治统治服务。
重农抑商政策, 把重农政策和抑商政策统一起来, 主张要实现重农就必须抑商, 或者说必须实施抑商才能实现重农, 抑商服务于重农。
中国古代长期处于一种封闭性的农业社会,这与秦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有直接的关系。
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体制,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①, 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财富主要产生于农业。
从思想上和政策上重视农业, 以农业为根本, 无疑抓住了社会经济的基础和主导, 抓住了社会经济结构的主轴和核心, 也就抓住了治国安邦的关键。
重农政策的正确和重要, 是十分显然的。
重农抑商政策并不是中国古代社会与生俱来的, 而是有一个从思想到政策的产生形成过程,是一种历史产物。
我国古代工商业的最初发展模式有着突出特点;在商朝和西周时期, 工商业的发展模式是工商业由王朝官府垄断经营, 全部工商业为官营国有。
在这一历史时期, 王朝国家既重农, 又重工商,不存在主张抑制工商业的思想和政策。
如《史记·货殖列传》引《周书》曰: “农不出则乏其食, 工不出则乏其事, 不出则三宝绝, 虞不出则财匮少”
②。
《逸周书·程典》载周文王也说:“士大夫不杂于工商, 商不厚, 工不朽(巧), 农不力, 不可力( 成) 治”, “工攻其材, 商通其财, 百物鸟兽鱼鳖无不顺时”③, 主张农、工、商、虞四大行业各专其业, 共同发展, 工商业和农业同样被视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门类,行业之间并无主次重轻之分。
中国古代抑制工商的思想和政策, 是随着东周(春秋时期) 以后私营工商业的发展而产生形成的, 经历了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的一个较为长期的历史过程。
一、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在秦始皇时代,“贾人”是首先被政府征发“遣戍”的对象(《史记·秦始皇本纪》)。
只要一入市籍,三代都丧失人身自由,对外用兵时,首先被作为“请戍”(《汉书·晁错传》)。
汉初又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宦为吏,不许购买土地,违反者以法律处置。
秦汉时期商业活动对于经济发展的有力推动,突出体现为商运的空前活跃促进了物资的交流,“农商交易,以利本末”(《盐铁论·通有》),因而使得经济生活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当时,“富商大贾,周流天下,道无不通”(《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后汉书·仲长统传》),“东西南北,各用智巧”(《汉书·贡禹传》)。
以繁忙的出行活动为基础的民间自由贸易,冲决政府抑商政策的重重阻遏,对于秦汉经济的繁荣表现出显著的历史作用。
汉王朝从传统儒学思想“重农抑商”的原则出发,出于现实利益的考虑,
曾经推行过十分有效的政策。
盐铁官营,就是汉武帝为增加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而做的重大决策,也是使西汉帝国的经济基础得以空前强固的经济政策之一。
公元前 110 年(元封元年),汉武帝在全国实行均输平准政策。
均输法,就是政府向若干郡国派遣均输官,进行官营运输业的经营,扭转了以往重复运输、过远运输等不合理运输所导致的输运费甚至超过货物所值的现象。
均输法和平准法的制定和推行,体现出西汉王朝的国家经济管理水平有新的提高。
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政策后,“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④皇帝的赏赐、战争的费用“皆仰大农。
大农以均输调盐铁助赋,故能澹之”。
⑤官营盐铁、建立均输制度和平准制度,使政府不仅获得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为重农抑商奠定了经济基础。
汉武帝时代,还采取了“算缗”和“告缗”等直接打击大商贾的政策。
二、秦汉“重农抑商”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秦汉的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发展经济、使百姓休养生息,巩固中央集权制及封建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
秦汉时期确立的这一政策,一直沿袭到整个封建社会。
任何一种社会状况对于后世的影响,都应该一分为二来看,重农抑商对后世的影响也不可避免地有它不良的一面。
这些不良影响表现在:
第一,滋长了小农意识和闭关自守思想。
中国古代习惯上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社即土地神,稷为粮食,代表农业之神。
有了土地和农业的发展,即有了国家。
整个封建社会,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小农经济占主导。
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封闭性经济,秦汉以来,这种小农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的支配地位牢不可破,依靠一家一户的家庭小生产开始确立了主导地位。
中国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农业自然经济,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导性经济形态的小农经济,其根本特征是个体小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规模简单再生产不断重复。
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的特征,从生产力方面看,是低级简单的生产力水平长期延续。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二,延缓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重农抑商必然造成资本积累放慢,长此以往,也就会延缓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进程。
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一直到明代才出现,与秦汉以来农业社会中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很大关系。
在封建社会的初期,重农抑商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
如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实施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壮大了秦国的实力,为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到了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成了主要方面。
如明朝中后期以来,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在这种形势下,统治者仍把商业和农业对立进来,采取各种措施压抑和束缚商业的发展,不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失去了最初的积极作用。
直到明代末年,随着新的叛逆思潮的涌入,东南沿海对外经济交流的频繁,手工业和商业才一度骤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第三,导致了商业文化的滞后。
商人的地位低下,封建统治阶级对商人的鄙视,使整个社会对商业不予重视,这就必然影响到与此相关的商业文化的发展。
秦汉之前,商人不被鄙视。
管仲为齐桓公作首相,垄断盐铁批发生意,建立国家粮库,用国家商业挤压私人商业,形成一种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垄断和竞争
相结合、国营和私营相结合的经济体制,使齐国经济发展,国库充实,能够成为春秋五霸。
“在通常情况下,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人是不能为官参政的。
⋯⋯秦国选官的来源限制在辟田和胜敌两个方面,当然其他从事商业等末业经营的人是不可能允许担任国家官吏的。
汉承秦制,从汉初的法律规定中,还可窥见到突出农战的任官原则。
”⑥商人不能为官参政,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也就没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即便是有的作品中出现了商人形象,也是次要角色或者是反面角色,商人即使是次角也没有脱离“重利”惟利是图的定位。
中国古代商业文学作品少、没有出现影响大的作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结语
我国封建时代商业和商品货币经济坎坷的发展道路, 是由封建统治者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手造成的。
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消极作用。
由于我国的商业和商品货币长期被压抑, 因而使封建经济内部自然经济的成分大大加强起来。
这种保守的和稳固的自然经济, 和地主阶级统治者维护自己的统治要求相结合, 扼杀了封建经济内部商品货币经济的正常发展, 从而严重地延缓了封建社会向资术主义发展的进程。
因此, 它也是造成我国封建社会长期缓慢发展的原因之一。
注释: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M] .人民出版社,1972 .145 .
②司马迁. 《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894.221
③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三秦出版社,2006. 77- 79 .
④司马迁.《史记》卷三《平准书》【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894.102
⑤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02.98
⑥张弘.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研究【M】.齐鲁书社,2003.138
参考文献:
①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 1972 .
②司马迁. 《史记》卷129 《货殖列传》【M】. 1894.
③黄怀信.《逸周书校补注译》【M】. 2006.
④司马迁.《史记》卷三《平准书》【M】. 1894.
⑤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M】. 1902.
⑥张弘.战国秦汉时期商人和商业资本研究【M】.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