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贸市场现状
- 格式:doc
- 大小:97.50 KB
- 文档页数:11
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摘要:“农产品流通产业”涉及多个基础性、服务性行业,涵盖农产品在企业和社会上的整个运动过程。
本文分为农产品运输业、农产品批发业、农产品零售终端、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五个部分对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最后文章给出了政策建议:尽快制定中国战略性农产品流通产业政策、加强对农产品流通的综合组织协调、切实加快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政府在农产品流通标准化进程中的角色、充分发挥农户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法律法规体系、落实配套措施。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流通成本,批发企业“农产品流通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它联结着不同的利益主体,涉及多个基础性、服务性行业,涵盖农产品在企业和社会上的整个运动过程,为了比较清晰地分析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的现状,本文分为农产品运输业、农产品批发业、农产品零售终端、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产品流通服务业五个部分对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阐述。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一)农产品运输业发展状况第一,农产品运输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但运输主体规模小且分散的基本情况没有根本改变。
据对2010年全国重点400家物流运输企业经营情况统计调查的数据显示:2010年物流企业业务量增长较大,主营业务收入规模明显增长,主营业务利润和盈利水平同比涨幅明显。
其中农产品物流企业盈利水平也有明显增长。
但是我国农产品流通主体规模小而分散的基本情况还没有根本改变,物流运输主体仍然以个体运输户、农产品经纪人和贩销大户为主。
主体数量众多,规模不大,组织化程度低,专业化水平低,呈现“年龄偏大、学历较低、自营为主、抵御风险能力弱”等特点。
第二,农产品运输基础设施不足,技术水平落后。
近几年,我国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了最基本的设施保障,但是农产品运输的其他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存在明显的短板。
冷藏运输车、冷藏库、专用仓库数量严重不足;大型农产品流通配送中心以及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农产品产后的预冷保鲜,低温环境下分拣、包装、加工等商品化处理,运输过程中温度的控制等环节技术落后。
中国农贸市场物业管理方案一、前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不断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农贸市场作为城市中最基层的商业单位之一,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经济作用。
然而,目前我国的农贸市场普遍存在着管理不规范、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形象和市民购物体验。
因此,加强农贸市场物业管理,提升市场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二、市场现状分析1.管理不规范:目前我国的农贸市场大多由政府管理,管理体制多样,管理手段不统一,导致市场管理混乱,管理者缺乏经验和规范意识。
2.环境脏乱差:许多农贸市场存在环境脏乱差、卫生条件较差的问题,地面积水、地面不平整、设施陈旧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市场形象和市民健康。
3.安全隐患多:由于市场设施老化、人流车流混杂、缺乏安全防护设施等原因,市场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
三、市场物业管理方案1.建立规范管理机制:市场应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权限和管理程序,提升市场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2.严格管理制度:市场应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市场卫生管理制度、市场秩序维护管理制度等,加强对市场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3.加强市场卫生管理:市场应加大对卫生标准的监督力度,加强市场的清洁、消毒和防疫工作,确保市场环境卫生达标,提升市场整体形象。
4.加强市场安全管理:市场应加强对安全设施和消防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演练,提高市场从业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
5.改善市场硬件设施:市场应加大对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投入,更新老化设施,改善市场内部设施和设备,提升市场的整体经营环境。
6.拓展市场服务功能:市场应拓展服务功能,引入更多的便民服务项目,提升市场的社会功能和经济效益,增加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动力。
四、总结与展望农贸市场作为城市基层商业单位,承载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和经济作用,加强市场物业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农贸市场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农贸市场是中国传统的购物场所,为居民提供了新鲜、丰富的食品和其他日用品。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农贸市场的存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1. 卫生条件差:很多农贸市场的环境卫生状况不佳,地面脏乱,摊位杂乱无章,食物裸露摆放等,这都可能影响到食品安全。
2. 管理不规范:农贸市场一般由私人经营,管理比较松散,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可能导致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价格混乱等问题。
3. 商品种类有限:相对于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的商品种类相对较少,满足不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提高卫生标准:制定严格的市场清洁制度,并定期进行检查,确保市场环境整洁卫生,保证食品安全。
2. 规范管理:建立完善的市场管理制度,对市场内的商户进行有效管理,避免出现商品质量问题和价格混乱的情况。
3. 扩大商品种类:引入更多的供应商,增加商品种类,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4. 采用科技手段: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技术,提高市场效率,例如,可以开设网上商城,方便消费者在线购买。
5. 建立信用体系:通过建立商户信用体系,鼓励商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市场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
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市场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探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前景。
一、市场现状分析1. 市场规模扩大: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已超过千亿元人民币,且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得益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消费升级的推动。
2. 市场结构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结构正逐渐发生变化。
传统的农贸市场逐渐向现代化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转型,电商平台也开始涉足农产品批发领域。
这种变化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也为销售人员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3. 供应链改革: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链改革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话题。
通过推动供应链的整合和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能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价格、增加供应稳定性。
这对销售人员来说,意味着更好的产品资源和更高的销售潜力。
二、市场趋势分析1. 电商渠道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商渠道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电商平台通过打破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为农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销售人员应积极拓展电商渠道,提高线上销售能力。
2. 品牌建设: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偏好度逐渐提高,品牌建设成为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趋势。
销售人员应注重产品的品牌形象和品质,通过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农产品的深加工。
通过对农产品的加工和创新,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销售人员应关注农产品深加工的发展动态,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推动产品的创新和升级。
三、发展前景展望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业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将在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会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销售人员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不断提升自身的销售技巧和专业知识。
有机蔬菜市场现状分析目录一、引言 (2)二、市场规模与增长 (2)三、种植分布与特点 (5)四、生产技术与标准 (8)五、消费者需求与消费渠道 (11)六、总结 (13)一、引言在有机蔬菜市场中,欧洲和北美地区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有机蔬菜的接受度和需求较高。
而亚太地区则是最快增长的市场之一,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有机蔬菜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作为世界有机蔬菜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其市场规模正在迅速扩大。
到2023年,我国有机蔬菜市场规模已达到显著水平,播种面积达到23029.78千公顷,产量约为81026.58万吨。
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消费者对健康、环保、安全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
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智能温室、精准灌溉、生物防治等技术在有机蔬菜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有机蔬菜更具市场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市场需求的增长。
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二、市场规模与增长(一)全球市场规模与增长趋势1、全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球有机蔬菜市场规模正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26年将达到1200亿美元。
这一增长趋势反映了全球消费者对健康、环保、安全食品需求的不断增加。
随着现代社会对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视,消费者越来越关注膳食安全和健康,因此需要更加优质和健康的蔬菜。
有机蔬菜因其无污染、健康、安全的特性,成为了众多消费者的首选。
2、地区分布与增长特点在有机蔬菜市场中,欧洲和北美地区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些地区的消费者普遍具有较高的健康意识和环保意识,对有机蔬菜的接受度和需求较高。
而亚太地区则是最快增长的市场之一,特别是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有机蔬菜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一:引言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中国的地位愈发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状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市场规模、主要产品、市场结构、经营模式等。
二:市场规模1.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定义:农产品批发市场指的是专门进行农产品集中交易、流通和调配的市场。
2. 市场规模: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庞大,覆盖全国各地,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的格局。
三:主要产品1. 蔬菜:蔬菜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主要产品之一,涵盖了各种各样的蔬菜品种,如叶菜类、根茎类、果实类等。
2. 水果:水果也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点商品,包括苹果、香蕉、橙子等各种水果品种。
3. 粮油:粮油是中国人民的基本生活必需品,也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4. 畜禽产品:畜禽产品包括牛肉、猪肉、鸡蛋等,是人们膳食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市场结构1. 批发市场的种类:中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分为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两大类。
2. 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传统形式,以小规模、地方性经营为特点。
3. 批发市场:批发市场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现代形式,以集中交易、规模化、专业化为特点。
五:经营模式1. 直销模式:农产品批发市场中常见的一种经营模式是农民直接销售自产农产品,省去中间环节,提供了更为便宜和新鲜的农产品给消费者。
2. 中间商模式:在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也有许多中间商扮演着连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履行着贸易、物流和销售等职能。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到的附件:1.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据报告;2.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标准。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 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指国家对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规范管理的法律法规。
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标准:指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督检测的标准,包括质量指标、安全标准等。
2021年中国农贸市场发展现状一、概述农贸市场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消费者的餐桌,也是城市文明的一个重要窗口。
农贸市场作为消费者日常生活的重要公共服务设施、主要的农产品零售终端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保障供应、稳定市场价格、维护质量安全、推动绿色环保和服务政府宏观调控等公益功能,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农贸市场发展现状2021年上半年,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全国农贸市场市场交易总额及商户利润较2020年同期明显增长,整体已恢复至疫情前交易水平。
根据全国城市农贸中心数据显示,农贸市场中民营市场占比较高,约为47.50%;混合所有制市场数量占比相对较小,约为10.84%;国有农贸市场占比约为23.33%;集体所有制市场占比约为18.33%。
农贸市场规模大小各异。
中大型农贸市场面积一般在2500平方米左右,一般拥有80-120个摊位。
小型农贸市场面积一般在1000平方米以下,摊位一般在50个以下。
市场平均摊位租金为7.80元/平方米•天,平均每个市场覆盖消费者约2.4万人。
从各流通渠道占比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农贸市场2020年总交易额约占生鲜农产品零售市场份额的57%,仍然是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渠道。
社区生鲜店(社区超市)约占19%,大型超市约占13%,传统电商生鲜业务、社区电商、前置仓、新零售等生鲜电商平台不足7%,剩余为路边摊、流动售卖、农民自售等销售渠道。
近年来,随着到家便利消费需求快速增长、新型业态竞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农贸市场线上到家业务占比逐年提升。
调研显示,2021年上半年农贸市场的线上销售渠道(包括市场自建线上销售平台、商户与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等方式)占比为6.62%,较2020年增加2.54%,较2019年增加4.22%。
分城市来看,2021年上半年,一线城市农贸市场的线上销售渠道占比为 6.95%,较疫情前增加 4.20%;其他城市农贸市场的线上销售渠道占比为6.00%,较疫情前增加3.76%。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一、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1、2021年中国农产品批发总成交量达9.80亿吨,较2020年增加了0.6亿吨,同比增长6.5%,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稳步发展,已经覆盖约40%的地级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便利居民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预计2022年中国农产品批发总成交量将达到10.40亿吨。
随着成交量的增加,交易额也随之增长,2021年中国农产品批发总交易额达5.81万亿元,较2020年增加了0.41万亿元,同比增长7.6%,预计2022年中国农产品批发总交易额将达到6.24万亿元。
2、全国现有农产品市场4.4万家,其中批发市场4100多家,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的批发市场有1300多家,农贸市场、菜市场和集贸市场近4万家。
2021年,财政部、商务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提出通过两年时间,加快形成更为畅通的农产品供应链体系。
开创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化”经营模式,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成都、西安、长沙等23个大中城市经营管理33个实体农产品物流园项目,形成国内最具规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体系。
3、目前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已开始进入由量变到质变发展的重要转型期。
然而,总的来看,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还很滞后,不能完全满足农产品现代流通的需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二、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存在的问题1、缺乏全国统一规划。
目前,我国尚无全国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规划。
整体上看,我国批发市场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市场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严重和部分地区网点不足、“有场无市”的现象并存。
2、缺少准入、退出机制。
由于缺少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准入、退出机制,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恶性竞争事件频发,不仅给竞争双方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农产品的稳定供应产生不利影响,从市场波及上下游农产品经销商、消费者、生产者等多环节。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区域分布状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不仅对农民的收入增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农产品选择。
本文将探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区域分布状况,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区域分布的现状目前,中国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以及经济发达地区。
例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拥有众多规模庞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市场不仅供应本地居民的需求,还辐射周边地区。
此外,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也拥有较为集中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这些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消费能力较强,吸引了大量的农产品供应商。
然而,与一、二线城市相比,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相对较少。
这些地区的市场规模较小,供应链不够完善,导致农产品的价格波动较大,品质也相对不稳定。
这不仅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不便,也限制了农民的收入增长和农产品的流通效率。
二、原因分析1. 城市化进程不平衡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
一、二线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高,消费能力强,吸引了大量的农产品供应商。
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人口规模相对较小,消费能力有限,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较小。
2. 交通和物流条件不足农产品批发市场需要依赖完善的交通和物流网络来保证农产品的及时流通。
然而,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交通和物流条件相对较差,物流成本较高,制约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
3. 农产品供应链短板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还受制于供应链的短板。
一些地区的农产品供应链不够完善,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环节中存在信息不对称、中间环节损耗大等问题,导致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运作效率低下。
三、影响分析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区域分布状况对农民和消费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农民来说,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集中分布使得他们的销售渠道受限。
由于市场规模有限,农民往往只能通过中间商或者传统的农贸市场来销售农产品,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空间有限。
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向的论文中国经济论文摘要:现阶段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特点是平均交易规模大,市场运行机制以现货、现金交易为主,批零兼营相对比较普遍,批发市场功能由产品集散、辅助流通向价格决定、质量监控发展,产生这种特点的原因主要有农业生产集中程度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改善和技术手段的推进提高农业生产率并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零售阶段市场结构变化以及城市消费者数量增多,面临土地流转制度松动带来的生产规模化、农产品市场国际化以及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安全需求提升的挑战,未来的批发市场的交易规模将持续扩大,同时向现代化、规范化、集团化、企业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批发市场;现状;趋势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是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而出现和发展。
农产品批发市场作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发挥着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递信息等功能。
它的兴起和发展,对加快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提高农民收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与周年化的需求,提高流通效率等都发挥重大作用。
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日益国际化,农产品流通的环境与基础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把握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结构变化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对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提升和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以及消费者福利等都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历程、现阶段发展的特点,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等角度全面分析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
一、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历程农产品批发市场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出现后,经历了一个数量从少到多,规模从小到大,从产地市场兴起到产地市场与销地市场并行发展,从民间自发形成到政府推动建设再到市场力量整合重组的过程[1]。
(一) 演变形成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经过政策的引导逐步演变形成我国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流通体系。
形成的三种方式主要是:1.由农民自发兴办,在农贸市场或集贸市场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如南京白云亭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中国集市的发展一、引言中国集市作为传统的商业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集市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模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集市的发展现状、特点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二、中国集市的发展现状1. 规模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集市的规模不断扩大。
从小型的农贸市场到大型的综合性集市,中国集市的规模越来越大,商品种类也越来越丰富。
2. 城乡结合:中国集市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
城市居民可以在集市上购买到新鲜的农产品,农村居民也可以通过集市将自己的农产品销售到城市。
3. 多元化经营:中国集市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有食品、日用品等传统商品,还有服装、家电、家居用品等各种消费品。
同时,一些特色集市也开始兴起,如花鸟鱼虫市场、古玩市场等。
4. 电子商务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一些传统的集市也开始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实现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
三、中国集市的特点1. 文化独特性:中国集市的发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集市不仅是商品交流的场所,更是民间文化的展示和传承的平台。
例如,在一些集市上,可以看到传统的手工艺品、民间艺术表演等,增加了集市的文化内涵。
2. 灵活性和适应性:中国集市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喜好进行调整和变化。
集市经营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商品种类和价格,以适应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3. 互动性和社交性:中国集市是一个集购物、交流、社交于一体的场所。
人们可以在集市上与商贩和其他顾客互动,交流购物心得、分享商品信息等,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4. 经济价值:中国集市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集市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对于一些农村劳动力和小商小贩来说,集市成为了他们创业和就业的重要途径。
四、中国集市对经济社会的影响1. 促进消费:中国集市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便捷、多样化的购物场所,促进了消费的增长。
中国农产品市场调查年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产品市场一直是国家经济的关键组成部分。
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挑战。
本文将对中国农产品市场的年度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了解这一关键领域的演变。
一、市场现状1. 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然而,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异。
东部和南部地区通常产量较高且品质较好,而西部和北部地区则受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限制。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性,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2. 市场结构中国的农产品市场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包括传统的农村集市、城市农贸市场、超市和电子商务平台。
不同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消费者有多种选择。
近年来,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销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民提供了更广泛的销售渠道。
3. 进口和出口中国的农产品市场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还涉及到国际贸易。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之一,主要进口大豆、食用油、棉花等农产品。
与此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之一,出口大米、小麦、水果等产品。
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提供了机会和挑战。
二、发展趋势1. 农产品供应链升级中国政府正在推动农产品供应链的升级,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这包括改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储存和物流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供应链的升级将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降低价格,从而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
2. 农产品品牌建设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通过品牌建设,农产品可以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提高产品附加值。
一些地方政府也积极支持农产品品牌建设,为农民提供品牌推广和销售渠道。
3. 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安全一直是中国农产品市场的一个重要问题。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包括监管、检验和认证体系的建设。
中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和前景摘要:农产品流通是指农产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经济过程,主要由农产品生产、收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分销、信息活动等一系列运作环节组成,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产品保值、增值和组织目标。
农产品流通是连接农业生产与消费的桥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
因此在现阶段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体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归纳了农产品流通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加快我国农产品流通发展提出了建议,最后预测了农产品流通的前景。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宏观调控;品牌abstract: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 circulation is refers 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the production areas to consumption areas transfer economic process, mainly by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quisition, transportation, storage, loading and unloading, handling, packaging, distribution, circulation processing, distribution, information activities and a series of operation, and throughout the proces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value-added and organizational goals.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a bridge between agricultural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n our country,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lag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china’s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armers’ income growth. so at this st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system. this paper first analyses the actuali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summari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ircula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n gives some suggestions on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n our country, finally forecasts the prospec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key words: agricultural products; circulation; infrastructur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brand. 中图分类号:u294.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分析通过这些年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我国城乡农产品集市贸易寻求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和市场功能多样化,不仅有零售、现货交易,而且有批发远期交易,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外贸市场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国有、集体和民营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从事农产品经营的格局,统一的农产品流通市场基本形成。
农贸市场发展历程一、农贸市场的起源1.1 农贸市场的定义农贸市场是指供应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市场,是城乡居民交流农产品的重要场所。
1.2 农贸市场的起源农贸市场起源于古代农业社会,是农民将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带到城市进行交换的方式之一。
在中国,农贸市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商周时期。
二、农贸市场的发展阶段2.1 初级阶段:传统农贸市场早期的农贸市场以传统形式存在,农民将农产品摆放在地上或简易摊位上进行交易。
交易方式简单,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2.2 中级阶段:规范农贸市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贸市场逐渐规范化。
政府开始介入管理,建设统一的市场场所,提供基础设施和服务。
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
2.3 高级阶段:现代化农贸市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农贸市场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现代化农贸市场通常配备完善的冷链设施,提供多样化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
三、农贸市场的发展现状3.1 市场规模扩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贸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
许多城市建设了大型的农贸市场,提供更多的交易机会和选择。
3.2 产品质量提升政府加大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农产品的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一些农贸市场引入了认证机制,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3.3 农产品电商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产品电商逐渐兴起。
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购买农产品,方便快捷。
农产品电商的发展也促进了农贸市场的转型升级。
3.4 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一些农贸市场开始引入农产品加工和深加工环节,将原始农产品加工成更多样化的产品,提高附加值。
四、农贸市场发展的问题与挑战4.1 市场乱象一些农贸市场存在乱象,如价格不透明、假冒伪劣产品等。
政府需要加强监管,打击市场乱象,保护消费者权益。
4.2 供需失衡一些农贸市场存在供需失衡的问题,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信息服务和调控措施,促进供需平衡。
4.3 市场营销能力不足许多农民缺乏市场营销能力,导致农产品销售困难。
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发展现状简介新疆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之一,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本文将就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市场规模新疆的农产品贸易市场规模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新疆农产品贸易总额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
其中,粮食、棉花、水果、畜产品等是新疆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品种。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提升,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的规模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贸易方式新疆的农产品贸易方式多样。
一方面,农产品的传统贸易模式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民通过集市、农贸市场等传统渠道进行农产品销售。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新疆农产品电商平台逐渐兴起,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销售渠道。
此外,农产品的外贸也是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的农产品出口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市场竞争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贸易方式的多样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体涌入到农产品贸易市场。
与此同时,来自其他地区和国外的农产品也在增加,给新疆本土农产品带来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新疆的农产品贸易商积极开展品牌建设、营销创新等工作,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政策支持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府发布了一系列的农产品贸易促进政策,包括加大对农产品贸易市场的扶持力度、优化农产品检疫和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电商发展等。
通过政策的支持,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得以进一步拓展,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发展趋势未来,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将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另一方面,随着科技进步的推动,新疆农产品贸易市场将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电商平台和物流体系的改进将为农产品贸易带来更多的便利。
3.3.1.1中国农贸市场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贸市场蓬勃兴起和快速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农业市场化改革以及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贸市场在促进产销衔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及引导生产资源市场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显突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农贸市场在整个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是联结亿万小规模生产者与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并承担着农产品集中、分散和价格形成功能。
在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标准化和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格局的形成,以及在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和保障城镇居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供应等方面,我国农贸市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从国际经验和国情来看,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农贸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体系中仍将发挥重要的中枢作用。
近些年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发布的一系列一号文件和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都明确提出要把加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支撑。
一、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发展的历程建国60多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改革经历了艰苦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以前,城乡农贸市场屡遭遏制取缔,农贸市场缺乏赖以孕育、生存的体制环境和物质基础。
1978年至1984年,开放农市贸易以及“菜篮子”产品的产销体制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农贸市场开始萌芽。
1985年至1991年,国家全面改革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集贸市场蓬勃兴起与发展。
2001年至今,农贸市场由数量扩转向质量提升,在抓好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同时,重点完善市场信息化、质量安全监管等现代物流功能。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转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新阶段,这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重大目标的关键时期。
与此同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更加关注农产品和食品消费的质量安全问题。
在这样的农产品供给与需求背景下,我国农贸市场经过10多年快速发展,基本构建起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体系,批发市场建设发展由数量扩为主转入以稳定数量、优化布局结构、提升质量档次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我国农贸市场发展现状(一)市场发展基本概况我国农贸市场历经20世纪90年代快速发展,此后进入市场布局调整、经营品种结构调整和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市场管理向规化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
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国亿元以上的农贸市场数量有1800多个,而单体市场的交易规模还在逐渐扩大。
图3.1 2013年全国集贸市场按主营品种分类比重图另据农业部2014年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农产品农产品交易市场达1800多个,成交额达万亿元,全国经由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比重高达70%以上,并且仍在继续升高;在、、、、、等大城市经由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比例在80%以上;不同层次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城乡农产品流通、交易和确保城乡市场供应中发挥着任何方式都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
农产品流通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产业之一。
2012年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实体农产品的价值总额为万亿元,占当年社会物流总额的1.4%,成交总额万亿元。
我国农贸市场数量稳定在2.5万家左右,与农产品零售相关的超市连锁总店(含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和仓储会员店)568家,门店数量万家,商品销售总额亿元。
农产品流通上游连接农业生产者,下游连接城市居民百姓,是关系到国民生活预计2013年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交额将达到万亿元。
(二)市场建设与改革发展取得重要成果1.布局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近些年为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以及伴随着城市建设扩容和消费群体的集聚,农贸市场在发展中调整、以调整促发展,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由产地市场、销地市场、集散地市场相互衔接配置,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优势互补的全国集贸市场网络,形成了全国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基本格局。
2.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
一大批农贸市场在国家专项资金的引导扶持下,对市场交易棚厅、场地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升级,市场交易条件明显改善。
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不少销地批发市场,根据城市建设发展和解决交通拥挤问题的需要,进行了市场搬迁。
这些迁建的新市场在基础设施方面普遍加大了投入,提升了档次。
3.市场服务功能逐步配套。
许多农贸市场建立了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为进场商户提供餐饮、居住等配套设施;部分市场发展了农产品冷藏加工、分级包装和统一配送等业务,有些市场建立了垃圾污水处理系统。
4.产权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0年以前,全国农贸市场中,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市场约占2/3以上。
2001年以来,伴随以实行股份制为核心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逐步推进,国有经济逐步退出一些竞争性的非国家经济命脉的领域,农贸市场的产权改革逐步推开。
截至目前,原来国有制农贸市场的大多数已实行了产权主体多元化的股份制,其中以市场管理层和员工参与持股的居多。
这项重大改革强化了农贸市场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为市场建设与改革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5.市场管理向信息化、现代化迈进。
大部分农贸市场建立了面向社会公众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
其发布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成交量信息和供求双方信息,对引导农民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促进产销衔接、增加农民收入和稳定市场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市场部管理信息化稳步推进。
一批经济实力较强的农贸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了客户管理、摊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治安管理的信息化。
变革交易方式。
一些农贸市场摒弃了延续多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现金交易方式,采用电子统一结算(含双方刷卡交易)方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区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产地市场发展不足。
目前农贸市场的建设速度和发展程度,中、西部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
全国成规模的大型农贸市场共1800多家,其中70%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仅分别占20%和10%左右。
总体上看,大中城市作为商品农产品的集中消费地区,其销地批发市场的发展比较充分,设施条件较好;而农村地区,特别是中部粮棉油和蔬果主产区、以及西部特色农业地区的产地批发市场发展不足。
这是落实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重大战略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2.基础设施薄弱,与现代流通业对接的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总体上看,目前大多数农贸市场仍然停留在提供交易场地等最简易的条件,不少市场还缺乏遮阳避雨的交易棚厅,特别是一些产地批发市场的设施简陋,交易环境差,水、电、路等公共设施保障能力不足,消防安全设施建设不到位。
相当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进入市场交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隐患。
农产品分选包装、冷藏保鲜、冷链物流和配送等设施更加奇缺,而这些都是建设现代化的农贸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的重要基础条件。
3.经营管理粗放,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多数农贸市场交易方式落后,市场管理“重收费轻服务”,停留在一般的物业管理与收费,以及卫生、保安等管理上,缺乏为商户提供便捷的交易结算、信息查询、冷藏保鲜等配套服务。
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和改善市场运营管理还做得不够,对市场商流、物流、人流缺乏及时有效的协调掌控机制与手段,往往处于自发、无序即“乱哄哄”的状态。
欺行霸市、假冒伪劣等现象时有发生。
管理制度不够规和健全。
4.流通主体组织化程度低,营销规模小、效率低。
由于农民个体户或农村经纪人是目前承担农产品运销的主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农贸市场大多数经销商的营销规模小、效率低,缺乏有实力、信誉好、规化的大批发商、代理商组织,因此不能形成稳定的、规模化的农产品供应链条。
而且,运销商与生产者之间是一种买断关系,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能力,又不能使农民分享流通环节的利润。
3.3.1.2国外农贸市场建设与运作管理模式从世界围看,各国农产品市场体系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
普遍性反映了农产品市场流通的共同特点,特殊性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农贸市场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农产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存在明显差别。
以下例举东亚、美国以及欧盟等几种模式。
(一)东亚模式:以小规模农户经营和农民合作组织为基础,以批发市场拍卖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1.批发市场在生鲜农产品流通中居主导地位。
东亚地区国家的特点是人多地少,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规模农业生产方式占主导。
随着市场开放和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自由化,它们的农产品流通,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枢纽,以专业门店、连锁超市、社区农贸市场等为零售终端,与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相结合的市场体系。
在粮食流通方面,一般实行政府控制、统一管理,而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实行自由流通,批发市场是鲜活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渠道。
2.政府高度重视扶持农贸市场建设。
东亚国家和地区人多地少,农户家庭小规模经营的收入与其他产业相比,相对较低。
为了稳定农业、稳定农民,政府当局均强调农贸市场的公益性,把扶持建设农贸市场,作为促进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合理化、保障国民生活安定的重要措施。
3.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户联接农贸市场重要桥梁和纽带。
无论日本、国或地区,在农产品流通中,以农协、农会、农民产销班为代表的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都十分突出。
它们一方面在产地将农户的产品集中起来,进行分选、包装和标识,大部分送到农贸市场委托批发商拍卖销售,一部分由农协自行统一加工、冷藏保鲜和销售。
日本农协在组建产地批发市场和集配中心、组织物流配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日本全国农协系统共有2800多个基层集配中心(集货场),同时建立了众多农产品运输联合会等合作组织,确保生鲜农产品快速运到批发市场。
国政府资助农协建立产地农产品加工中心(综合处理场所),对农产品进行分选包装后送到批发市场拍卖交易,或直接销售给超市和团体消费者等。
的农会组织包括基层产销班,具备产品物资供销、技术推广和信贷保险三大职能。
农会开办了许多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超市、便利店,直接从事农产品流通。
(二)欧盟模式:以中等规模农场和合作社为基础,批发市场交易和产销直挂方式并举。
欧盟各国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分为一级网络和二级网络,一级网络以大型农贸市场为主,二级网络即指农产品零售市场。
一级网点一般设在各大城市和交通方便地区,形成以批发市场、销售合作社、销售公司为主体的农产品集散网络,它们既带动周边地区的农牧业生产,又把产品销往国外市场。
欧盟各国普遍设立了由农场主自愿参加的农业合作社、农业工会、农业公司及农产品专业协会等农业合作组织与机构,分为全国性、区域性或行业性几个层次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