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翻译学”评介
- 格式:ppt
- 大小:306.00 KB
- 文档页数:55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 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9年第4期(总第131期)我国翻译学(论)专著评介鲍德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江苏南京 210039)收稿时间:2009-05-20作者简介:鲍德旺(1973-),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解放军理工大学讲师,博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摘要:翻译是不是一门学科?我国译界在20世纪末对这个问题展开了一场大讨论。
在这次大讨论时间的前后,翻译界有一批学者在扎扎实实地工作着,陆续出版了以/翻译学0或/翻译论0命名的专著。
本文拟按时间顺序,对这些专著加以述评。
关键词:翻译;翻译学;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43(2009)04-0099-051.0前言人类对翻译理论的探索同步于翻译活动开始之初。
古今中外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
但是人们把翻译当作一门学科来研究却仅仅是上个世纪后半叶的事情。
我国学者董秋斯在1951年就提出要建立翻译学,要写两部大书,其中一部是5中国翻译学6。
(吕俊,2006:总序第1页)美国的奈达、英国的纽马克、法国的穆南、德国的威尔斯、原苏联的费道罗夫等,都曾提出/翻译是一门科学0的观点。
(谭载喜,2000:绪论第6页)此后,翻译界对于翻译是不是一门学科的争论从未停止过。
空论无益,翻译学的发展需要扎实的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翻译界陆续出版了一批以/翻译学0、/翻译学导论0或/翻译论0命名的专著。
本文拟按时间顺序,对这些专著逐一加以述评。
2.0对翻译学(论)专著的评述2.1黄龙:5翻译学6(1988)黄龙先生的5翻译学6共17章。
前7章为通论,着重论述了翻译的界定、翻译的功能、翻译标准、翻译史、翻译矛盾与语用翻译、对等等内容。
后面几章属于分论,分别探讨了诗词翻译、5圣经6翻译、同声翻译、科技和机器翻译等问题,最后一章是对翻译教育的展望。
科技出版翻译质量评价研究科技出版翻译质量评价研究摘要:科技出版物的翻译质量评价对于确保科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至关重要。
本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分析科技出版翻译质量的标准和评价方法,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研究发现,科技翻译质量的评价应结合专业领域知识和语言翻译能力,具体从准确性、清晰性、流畅性和规范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同时,科技翻译质量评价中还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群体的特点和需要。
此外,本文还讨论了科技翻译质量评价研究中的一些挑战,并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科技出版物、翻译质量评价、准确性、清晰性、流畅性、规范性引言:科技出版物在学术界和工业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传递科技信息和知识的重要途径。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科技出版物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然而,科技出版物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的准确性、流畅性和可读性。
因此,科技出版翻译质量评价研究对于确保科技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流畅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技出版翻译质量评价标准科技翻译质量评价的标准包括准确性、清晰性、流畅性和规范性等方面。
1. 准确性:科技出版物的核心目标是确保科学知识的准确传达。
无论是学术论文、专著还是研究报告,翻译的准确性都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
准确性主要涉及科学概念、专业术语、数据和实验证明等方面。
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要具备相关领域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同时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阅读,确保准确传递原文的科学意义。
2. 清晰性:科技出版物的翻译应保持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简洁。
清晰性不仅指译文的语法正确性和表达准确性,还包括语篇的组织和逻辑结构。
在进行科技翻译时,译者需要遵循科学论文或报告的写作规范和结构,同时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细致的文字处理能力,确保译文的清晰性。
3. 流畅性:科技出版物的翻译应保持流畅性,使读者能够顺利理解和阅读译文。
流畅性主要涉及语言的连贯性、语境的合理性和篇章层次的安排等方面。
在进行科技翻译时,译者需要采用得体的词汇和句式,保持语言的自然流畅,避免生造词、语义模糊和理解困难等问题。
论李亚舒的《科学翻译学探索》吴钧【摘要】李亚舒教授为我国资深翻译家,他在翻译理论方面的研究具有独到的见解.《科学翻译学探索》为李亚舒2017年出版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对自己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几十年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在翻译学科的创建、翻译理论的创新、翻译术语的研究、翻译科学的评述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这部著作的写作,是李亚舒的科学翻译学思想的总结,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在科学翻译思想的源流方面做了大量的辛苦考证与创新,提出了\"变译\"的创新理论,他在翻译术语的标准化问题上也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翻译术语方便性、合理性、科学性的原则.【期刊名称】《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19)006【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李亚舒;科学翻译学;学科创建;翻译理论;研究探索【作者】吴钧【作者单位】河西学院外国语学院甘肃张掖734000;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李亚舒先生长期从事科学翻译理论与翻译史的研究,他是中国科学翻译学建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2017年10月他的专著《科学翻译学探索》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这是他苦心经营几十年、精心研究、细致打磨的研究硕果。
《科学翻译学探索》在翻译学科创建、翻译理论的更新、翻译术语的研究、翻译科学的评述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著作的写作,是李亚舒多年来研究科学翻译学思想的结晶,特别是他在科学翻译思想的源流方面做了大量的辛苦考证,提出了“变译”的翻译创新理论,他在翻译术语的标准化问题上也有独到的见解,提出了翻译术语方便性、合理性、科学性的原则。
这些宝贵的研究成果都值得后学认真学习与思考。
李亚舒先生的科学翻译学思想自成体系,内容详实,为我国科学翻译理论的发展与科学翻译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我国科学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书评介·高屋建瓴,译以致用———《应用翻译学》介评*成昭伟(辽宁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锦州市121001)摘要国防工业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应用翻译学》一书顺应了我国译事的发展和学科的成长,堪称应用翻译学的奠基之作。
本文对该书“总论”、“分论”、“关系论”三大板块予以介评,在此基础上指出该书之于我国翻译学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应用翻译学总论分论关系论学科建设Abstract Applied Translatology,published by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ial Press,marks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book and particularly delineat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book in China.Key Words applied translatology development of translatology1引言翻译研究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翻译到底有没有“学”,翻译学是否只是一场“迷梦”[1],这些“早已不该是问题的问题”[2]如今已无费时讨论的必要了。
且不说西方的译学研究早在上世纪下半叶就已风生水起、渐入人心,在我国,人们业已习惯使用“翻译学”这一术语来指称整个翻译研究领域。
翻译学作为一门研究翻译现象的人文学科,其学术地位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除却诸多学者力挺翻译学的相关论述,2011年出版发行的《中国译学大辞典》(方梦之主编,2004年初版名《译学辞典》)[3],无疑是“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4]的重要标志。
《中国译学大辞典》“翻译学”词目下录有“应用翻译学”词条,虽着墨不多,却也道出这一分类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现实存在。
随着我国成功“入世”和对外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科技、商务、新闻、法律、旅游等方面内容的翻译“异军突起”,成为当下乃至未来翻译实践的主体。
《科技翻译》评介摘要:一直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今在信息时代,通过翻译交流科技信息又在科技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介绍了Maeve Olohan所著的科技翻译教材,突出书中的特色和教学理念,结合国内已出版科技翻译教材的情况,探究本书对我国翻译人才培养的指导和启发,旨在促进科技信息的交流。
关键词:科技翻译文本类型交际目的译者能力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he first productivity which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now in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exchang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 through transl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textbook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lation written by Maeve Olohan, highligh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eaching philosophy. Given the domestic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lation teaching in higher learning education, the paper explored the book on the cultivation of translation talents in our country, aiming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Key word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nslation genre communicative purpose translator competence引言:科技翻译早在100多年前随着科学著作的大量涌现而发展起来1。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西方译界出现从译作到译者、从成品到过程的转向,翻译界开始引入认知学的概念与方法来研究译者的心理过程。
认知科学为研究译者大脑黑匣子的运作过程、进而建立翻译过程实证模式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方法与灵感,为翻译研究带来了全新的学科视野;而对翻译认知过程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些认知学分支学科中的重要课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翻译学与认知学之间的结合态势日益明显,并在短短十余年间取得了卓著成果。
2010年,John Benjamins集团出版《翻译与认知》(Shreve &Angelone, 2010)一书,该书集近年翻译认知研究发展之大成,既总结了此前过程研究的进展,也展望了认知翻译研究的前景,对日渐重视过程、实证与跨学科建设的翻译界具有显著的学术意义,对研究语言认知机制的相关认知学科也有不容忽视的借鉴作用。
本文拟对该书略作评介,以期为我国目前缓慢发展的翻译认知过程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与发展动力。
1.内容简介全书由前言和14篇文章构成,文章分属三大部分,即研究工具的变革、研究设计与相关问题、翻译过程研究与认知科学的结合。
在前言中,两位编者简要回顾了翻译学与认知学之间的跨学科结合历程,并从上述三个角度对近年来翻译过程研究的进展进行了小结。
这三大类范畴其实体现了本书“翻译与认知”这一大的视角,因为研究方法的变革、研究设计的进一步规范化,正是翻译过程研究近年取得的两大进展,后者又全得益于翻译学与认知学之间跨学科结合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第一部分“研究工具的变革”包含六篇文章,旨在从不同侧面展示翻译过程研究近年来在研究工具上的进展。
这主要体现于继早期研究工具TAPs之后,多维收集翻译过程数据的研究软件Translog的广泛应用,及最新工具眼部运动跟踪技术(eye-tracking)的初期试用。
在“翻译任务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管理、以及元认知问题的解决”一文中,Erik Angelone 结合运用TAPs与电脑屏幕录像法,聚焦翻译过程中受试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元认知问题处理过程,研究了专业译员与翻译学员在问题解决模式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