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近现代城市形态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近代长春城市发展历史研究近代长春城市发展历史研究近代长春是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也是吉林省的省会,其城市发展历史丰富多样。
本文将从近代长春的起源、发展阶段以及影响长春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
近代长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00年左右,当时这个地区属于满洲国。
直到19世纪末,满洲国被清朝朝廷废除后,长春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商业和军事要地。
然而,在此之前,长春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村庄,人口稀少,经济基础薄弱。
随着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长春迎来了快速的城市发展。
许多国内外企业纷纷进入长春,并在这里设立工厂,这为长春的经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同时,长春的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俄罗斯边境,使得它成为向东北地区扩张的门户。
进入20世纪30年代,长春在日本统治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由于日军占领哈尔滨等重要城市,长春成为了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中心。
然而,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长春再次经历了战火洗礼。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将长春定为吉林省省会,并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和恢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长春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得到了重视。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长春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基地,涌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工厂和企业。
此时,长春也在城市建设方面迈出了重要的步伐,例如修建新的交通网络、卫生设施和文化设施等。
改革开放以来,长春进一步加速了城市发展的步伐。
特别是在1984年以后,中国汽车工业科学研究院的建立以及第一辆国产轿车首次下线,为长春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后,长春逐渐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并吸引了众多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入驻。
然而,长春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规划不合理、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长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城市更新、交通改善和环境保护等。
综上所述,近代长春的城市发展历史经历了起源阶段、日本统治阶段、解放后的重建阶段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加速发展阶段等。
吉林,位于我国东北地区,是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城市。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吉林的发展日新月异,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下面我将从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介绍家乡吉林的发展变化。
一、经济发展1. 经济结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吉林市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新兴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蓬勃发展,成为支撑吉林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2. 对外开放吉林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加强与国际合作,引进外商投资,拓展对外贸易,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
一大批外资企业纷纷落户吉林,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环境改善1. 生态建设吉林市完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推动森林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显著提升。
城市的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成为宜居城市的典范。
2. 污染治理吉林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治理工业污染和大气污染,不断提升环境质量。
加强对水资源、土壤等方面的监测和治理,为居民创造了一个清洁、健康的生活环境。
三、文化传承1. 文化保护吉林市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修复了许多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保留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文化遗产。
吉林市还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与国内外的各大城市进行文化交流,促进吉林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2. 文化产业发展吉林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涌现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创意企业,推动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成为了吉林市的新亮点,为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吉林市在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改变,成为了一个蓬勃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吉林的明天将会更加美好。
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家乡吉林市在经济、环境和文化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下面我们将更加详细地展开吉林发展变化的新内容。
四、城市建设1. 城市规划吉林市加大城市规划建设力度,不断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功能性。
百年前亚洲第一大城市吉林长春真实影像,繁华程度叹为观止,惊讶拍摄于1928年--吉林长春顺天广场长春顺天公园。
顺天公园位置在顺天大街(今新民大街)东西两侧,向东穿过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与动植物园相连。
长春长江路街景拍摄于1928年--吉林长春长江路街景,长江路始建于1908年,最早叫“横四街”。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长江路曾是长春最热闹、最红火的商业街,车水马龙、商贾云集,是不少长春人休闲、购物的首选场所。
长春伪满时期的政府门口拍摄于1928年--吉林长春伪满时期的政府门口。
长春南岭大营外南岭路拍摄于1928年--吉林长春南岭路南岭大营。
南大营(南岭小学至亚泰大街与繁荣路交会处)又称“南岭大营”。
1907年清政府调北洋陆军第三镇出关,曹锟曾任统制,1908年春到达长春,该镇军队在长春的南岭修筑了兵营,统称为南岭大营,于是这里就有了清代以来的首批驻军。
长春大同广场拍摄于1932年--吉林长春大同广场当年,日本人可能也是把人民广场当成了规划中的地标,人民大街分两段修建的,刚开始1907年第一段是从火车站的街心广场修到了胜利公园处,因为当时那个位置已经是日本满铁附属地的极限了,界碑就在那个位置嘛。
后来,伪满洲国成立后,溥仪作为傀儡皇帝,整个长春都是日本统治下了,所以人民大街开始再向南修建叫大同大街。
拍摄于1928年--吉林长春主街“大马路”,这里是当时极其繁华的地方,各种商铺、钱庄都汇聚在此处。
范围主要由大马路、二马路直至七马路、大经路、永长路、长通路等16条马路和燕春茶园东胡同、郝家胡同、康宁胡同等34条街巷组成。
长春赛马场拍摄于1928年--吉林长春赛马场御用跑马场原是专供伪满皇帝溥仪骑马的场所,其占地面积8900平方米,30余间马房。
后来改建成了御马苑马术俱乐部,它是全国唯一一家屹立于都市中心、历史遗迹中的马术俱乐部。
长春西北宽城子拍摄于1928年--吉林长春西北宽城子郊外满人牵驴拍摄于1928年--吉林长春郊外满人牵驴。
浅析近代长春的城市发展摘要:长春近代城市的发展是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在东北近代化的过程中,因为交通、资源以及政治因素,长春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镇,迅速发展成为铁路枢纽,傀儡政权首都,以及成为今天吉林省的省会。
关键词:近代;长春;城市发展东北的近代化是在鸦片战争后出现的。
鸦片战争后,牛庄被迫开埠,打开了东北清朝皇家保留地的封闭状态。
许多外国商人大量涌入,在开埠地创办近代的商业和工业,开启了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伴随着近代化的过程,东北改变了原有的封闭状态,许多城市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长春就是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发展起来。
一、中东铁路附属地作为距离东北最近的两个国家,俄国和日本对东北的侵略首当其冲。
沙俄首先获得了在东北的特权,通过《中俄密约》沙俄获得了修建中东铁路的特权。
长春作为连接南北的一个车站,出现在了近代的历史舞台上。
中东铁路附属地是长春出现的第一个近代城区。
俄国是近代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经过了彼得一世大帝的改革,但其国家改革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在近代的扩展道路上,俄国一直偏重于向其国土的东面扩展,一直扩张到了白令海峡,而南下的过程中,日益衰弱的清王朝已经无力抵抗俄国的入侵。
为了进一步扩展势力,俄国在1898年开始修建的中东铁路就是其势力在中国东北的延伸。
但俄国自身的国力有限,而长春在当时亦非重要的城市,所以,中东铁路附属地,无论在规模还是近代化的程度上,都非常有限。
只修建了车站、宿舍、护路军兵营以及俱乐部等简单的设施。
这些建筑最大程度上的保留了俄国建筑的特点,哥特式建筑样式,木石材料,高大的建筑举架以及室内采用壁炉取暖。
但排水设施、防寒设施已经初具规模的街区规划,使得长春中东铁路附属地已经初具近代城市的雏形,简单的市政工程设施也被应用到其中,但限于中东铁路附属地建设选址远离长春旧城,周边的配套设施尚不完善,只有铁路运行必须的设施,但在传统的中国城镇周边出现具有近代化气息的城区已经开辟了长春近代城市的先河。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浅析近代长春社会变迁对城市的影响摘要:通过长春的社会历史背景、过程等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社会变迁与长春城市空间结构的空间形态、功能布局和相关空间要素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社会变迁;长春;近代长春市地处东北边陲。
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是北方肃慎族生活过的地方。
汉至西晋为夫余国属地。
其后,为高句丽辖境。
唐代中后期,属渤海扶余府。
辽属东京道黄龙府。
金归上京路隆安府。
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
明代在长春设立其塔木卫、亦东河卫、木古河卫。
清代设治前,属蒙古郭罗尔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的封地。
长春的地方政区设置始于清嘉庆五年五月(1800年7月),但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城市建设则是从帝俄1900年前后在东北建造东清铁路开始。
1905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因此在东北形成了以长春(当时称“宽城子”)为两国势力范围分界点的南北满洲。
这一时期,在日、俄、中三方利益的冲突中,长春城市的发展体现出明显的拼合特征,建筑样式相当混杂。
(当时的地图)长春市区就是从这片地方发展起来的,里面的大马路、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都是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街路,是名副其实的老街区。
1931年“九·一八”后,全东北沦陷,长春成为伪满傀儡政权的首都“新京”,随后整个城市进行了整体规划。
这一时期长春城市化速度居于当时全国首位。
这不但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同时也和伪满“新京”规划中体现的一些现代规划思想和技术有关。
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在国际范围内还远没有成为主流的艺术形式,并且正处于法西斯主义日嚣尘上的国际政治环境中。
法西斯主义的审美取向是古典主义且高唱民族主义精神,因此排斥现代主义运动提倡的重功能与经济而忽视建筑民族性的创作。
同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日本在建筑方面也体现出了宣扬“东亚”民族形式的倾向,这一创作观点直接体现在长春的官厅建筑建设上。
但是,当时在长春也体现了来自国际上的另外一些影响,如赖特草原风格的住宅。
文/成一农地图上的长春老城长春.在明末清初为蒙古郭尔罗斯旗地:清嘉庆五年(1800年),随着东北地区的开发以及人口和耕地的增加*在这里设立了长舂厅光绪十四年(1888年),改长春厅为长春府:明清时期,“厅”往往设置于刚刚开发的地区,因此改厅为府,标志着这里经济发展的成熟、根据文献记载,长春城修筑于同治四年(1875年),其形状东西宽,南北窄,因此俗称“宽城子”,设有城门六座,即崇德门(东门)、全安门(南门)、聚宝门(西门)、永兴门(北门)、永安门(西南门)、乾佑门(西北门)在现代地图上,今天亚泰大街以东有“东门路”,其东端为东天街,因此大致可以认为东天街有可能就是原来东城墙的所在地,而其与东门路的交汇口可能就是原来崇德门(东门)所在的位置此外,笔者还找到一幅1933年申报馆出版的长春城市地图,对比这幅地图与现在的长春城区地图,可以发现图中南侧原来老城中的主要街道名称.如“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以及“四道街”基本都保存至今,由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测,全安门(南门)应当位于亚泰大道与解放大路交汇处附近,永安门(西南门)应当位于二道街与民康路的交汇处附近,聚宝门(西门)则位于三道街与民康路的交汇处附近,乾佑门(西北门)大致位于近埠街与长春大街的交汇处附近,長<—K政府21尹公*3日本韻■館4正金»行5»S所-6洪«3|廣-7«R局8長春公學枚一9測⑴川X兵隊mt.站曲至1933年申狠馆出的一i»畐长春城市地图聚长春城区示意图绘图/苗苗099阅读地球HI«EO«KAPHV永兴门(北门)应当位于亚泰大道与长春大街的交汇处殖民烙印下的城市格局与东北很多城市类似,沙俄和日本曾在长春拥冇过铁路附属地,而在这里他们都进行了具有其本国特色的建筑规划,因此长春城中混合了异I呵风格的街道布局方式,构成了其与中国其他城市不同的特点,至今我们依然能在现代地图上清晰地识别出来: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了控制中国的东北.沙俄迫使清政府同意其在中国东北修建中东铁路.并将铁路附近土地作为铁路的附属地划归其管辖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沙俄在长春城北5000米的二道沟修建了火车站,同时.又划出5.7平方千米作为中东铁路附属地,范围大致在今天长春火车站以北「沙俄在附属地的规划采用的是欧洲近代以来长期用于殖民地城市规划的棋盘格式的布局方式,主干道以及小街基本都横平竖直.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日俄战争之后,日本取代沙俄获得南满铁路特权,继续扩展铁路附属地日本在长春最大规模的城市规划始于伪满洲国建立之后,当时为了维护伪满洲国的形象,日本集中了一些优秀的设计和建筑专家,仿照巴黎的风格,以广场为核(>,以放射线的斜向道路为骨架,进行城市规划其中,大同广场(即今天的人民广场)为都市中心.顺天广场(今新民广场)周围为政府机构.此外还有西广场、南广场等城市街道長春市街圖100地图2019-2修建得非常宽大,干线的宽度为26至60米.支线道路也达到了13至18米。
吉林城的兴建与发展(清初至民国初)的开题报告引言:吉林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地跨吉林省、辽宁省、黑龙江省三省交界处,是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
吉林市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是满族和汉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在清代初期,由于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导致这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状况非常落后。
然而,自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修建长春线(今长春-哈尔滨铁路)之后,吉林市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也成为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本篇论文将探究吉林市的兴建与发展过程,包括清初至民国初的历史背景、吉林市城市规划和建设、吉林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力图全面了解吉林市在东北地区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清初至民国初的历史背景清朝初期,东北地区(包括吉林省、辽宁省和黑龙江省)处于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之中,经济和社会状况非常落后。
然而,自从清朝康熙时期开始修建长春线以来,东北地区逐渐开始走向繁荣,吉林市也逐渐成为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
1840年以前,吉林市的政治和经济中心都在佟麟阁(位于今吉林市桦甸市,是当时的一个县城),但随着长春线的修建和吉林市的发展,吉林市逐渐成为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
1879年,吉林城被撤县建市,正式成为一个县级市,这标志着吉林市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吉林市城市规划和建设1.城市规划在清代末期,为了缓解东北地区的经济危机和加速城市的发展,清政府开始实行各种政策,旨在促进教育、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其中,城市规划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吉林市的城市规划和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时期:清代和民初。
清代时期的吉林市城市规划主要依据长春线和吉林岛(现吉林市景观区)两个交通节点来设计。
清代市区规划以长春线为轴线,呈现出南北长、东西短的狭长形态,吉林岛则成为了整个市区的中心,成为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民初时期,吉林市城市规划经历了一次全面的升级和更新。
此时,吉林市开始打造更加现代化、规划化和繁华的城市形象,政府机关、商业中心、公共设施等都得到了明确的规划和规范。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经历了百年的变迁和发展,成为了现代化的大都市。
19世纪末,长春地区是满洲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1905年,长春成为东三省首个设立的城市,标志着长春市的正式建立。
此后,长春市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
20世纪初,长春市开始工业化进程。
1916年,长春第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长春制药厂成立,这标志着长春市工业化的起步。
随后,长春市陆续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工业企业,如长春纺织厂、长春机车厂等,为长春市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长春市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然而,1946年至1948年的内战时期,长春市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战后,长春市开始了重建工作,恢复了经济和社会秩序。
1954年,长春市成为吉林省的省会城市,开始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计划经济时期,长春市发展了一批重要的工业企业,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第二汽车制造厂等,成为中国汽车工业的重要基地。
改革开放以后,长春市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步伐。
长春市积极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长春汽车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等得到了快速发展。
近年来,长春市继续加大对创新和科技的投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长春市成立了一批科研机构和创新基地,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长春市还加强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吸引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和创业团队。
长春市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得到了重视,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长春市的公园、广场、文化设施等也得到了改善和扩建,提升了市民的生活品质。
长春市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长春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大气污染治理和固体废物处理等工作。
长春市的生态环境质量逐渐改善,成为宜居城市的典范。
总结起来,长春市经历了从满洲时期到现代化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建市初期(1868年-1945年)长春市最早的定居点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的1868年。
当时,长春是一个小村庄,名为“长春堡”。
直到1898年,长春才成为一个县城。
在此期间,长春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农民种植粮食、棉花等农作物。
二、工业起步(1945年-1978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长春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
当时,长春市的重点产业是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和农机制造。
长春市的工业基础逐渐增强,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投入。
三、改革开放(1978年-2000年)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长春市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一时期,长春市的工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兴起。
长春市的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之一。
四、现代化建设(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以来,长春市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城市规划得到了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长春市的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五、特色产业发展长春市以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长春市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汽车制造企业,如一汽集团、长安汽车等。
电子信息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长春市成为中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生物医药产业也在长春市蓬勃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六、城市建设长春市注重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城市规划合理,绿化覆盖率高,公园和休闲设施丰富。
长春市也加强了城市交通建设,建设了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方便市民出行。
七、文化和旅游长春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
长春电影制片厂是中国重要的电影制片厂之一,长春电影节也是中国著名的电影节。
长春市还有许多历史文化名胜,如长春文庙、长春净月潭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近代长春城市发展历史研究近代长春城市发展历史研究一、引言长春是中国东北地区的省会城市,也是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近代长春城市发展历史是一段充满变迁和发展的历史,回顾这一段历史,可以深刻理解和把握城市的发展规律,为今后的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经验和借鉴。
二、清朝时期的长春清朝时期,长春地区处于辽东半岛地区的边缘,地处偏远。
长春城开始于1783年,是因为清朝开创了吉奉铁路,长春成为了交通枢纽,也吸引了众多人口迁徙。
但当时的长春只是一个村庄,居民较少,城市发展相对缓慢。
三、日据时期长春的崛起1898年,中国东北进入了日本的势力范围,长春也被纳入。
自此之后,长春开始了快速的发展。
日本在长春铺设了电力、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并引入了现代化的城市规划概念。
长春成为了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投资和工业企业进驻。
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使得长春从一个农业区迅速升级为一个工业城市。
街道拓宽,市区面积扩大,居住区和商业区的分布开始形成。
四、解放前的长春发展1945年,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长春回归中国的统治之下。
解放前的长春城市发展较为迅速,城市面积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工业扩展速度加快。
长春成为了东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之一,汽车、化工、机械等产业蓬勃发展。
五、解放后的长春新时期1946年,新中国成立,长春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新中国的领导下,长春工业和城市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长春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政府门类齐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交流繁荣,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投资。
此后,长春逐渐成为吉林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城市面积继续扩大,城市规划进一步完善,公共设施和交通网络得到了快速发展。
六、近几十年的长春转型发展近几十年来,长春面临了转型发展的挑战。
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全球化趋势的影响,长春的许多传统工业发展面临困境,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这一过程中,长春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升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积极引进外资和人才,推动城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长春市发展历程一、概述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省会,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汽车创造中心。
长春市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变迁。
本文将从清朝时期开始,详细描述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二、清朝时期在清朝时期,长春地区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农业会萃区。
当时的长春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小村庄,人口希少,经济相对落后。
清朝时期的长春并没有特殊突出的经济特色和发展优势。
三、民国时期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中国进入了民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长春开始逐渐崭露头角。
1914年,长春成为东北铁路的交汇点,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为长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此后,长春逐渐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工商业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本涌入。
四、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战争时期,长春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据点之一。
1931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长春,并将其作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
在这一时期,长春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战争创伤,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妨碍。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收复了长春,结束了日本侵略者的统治。
解放后,长春开始进行重建和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了长春的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
特殊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长春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六、改革开放时期改革开放以后,长春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引进。
长春市的汽车创造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汽车创造的重要中心之一。
此外,长春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中心。
七、现代化建设时期进入21世纪,长春市进一步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政府大力推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质。
长春市的经济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和升级,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八、未来展望长春市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吉林的变化作文500字《吉林的变化》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咱们吉林的变化可大啦!以前,吉林的道路坑坑洼洼,每次坐车都会被颠得七上八下。
可现在,马路变得又宽又平,车开在上面稳稳当当的。
还有那房子,过去很多都是矮矮的小平房,冬天冷得要命。
现在呀,到处都是高楼大厦,漂亮极了!小区里还有花园和健身器材呢。
就说我们常去的公园吧,以前只有简单的几个秋千和滑梯。
现在可不一样啦,有大大的摩天轮,好玩的碰碰车,还有美丽的音乐喷泉。
一到晚上,灯光闪烁,可好看啦!吉林的商场也变了好多。
以前买东西的地方又小又挤,东西的种类也不多。
现在的商场又大又宽敞,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想要什么都能买到。
我爱吉林,更爱吉林的这些变化!《吉林的变化》在我的记忆里,吉林一直在悄悄地变化着。
以前,我家附近的小河又脏又臭,水面上飘着垃圾。
现在经过治理,河水变得清澈见底,小鱼小虾在水里欢快地游来游去。
河边还种上了柳树,春天一到,柳枝随风飘舞,美极了!吉林的交通也越来越方便啦。
以前出门只能坐公交车,等车的时间特别长。
现在不仅有了更多的公交线路,还有了方便快捷的地铁。
想去哪儿,一下子就能到。
以前,大家休闲的时候没什么好玩的地方。
现在,到处都有广场和公园。
爷爷奶奶可以在广场上跳舞,小朋友们能在公园里尽情玩耍。
吉林的学校也变得越来越好。
教室里有了崭新的桌椅和多媒体设备,让我们能更好地学习知识。
吉林的变化可真大,我为我的家乡感到骄傲!《吉林的变化》小朋友们,让我来给你们讲讲吉林的变化吧!以前,吉林的街道可没有这么热闹。
商店很少,买东西不太方便。
现在呢,街道两旁全是各种各样的店铺,有卖好吃的,有卖漂亮衣服的,还有好玩的玩具店。
每次走在街上,我都特别开心。
吉林的环境也变好了。
以前,有些地方垃圾成堆,没人清理。
现在,到处都能看到垃圾桶,大家也都养成了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
路边还种了好多花花草草,空气都变得清新啦。
再说说吉林的农村吧。
以前,农民伯伯种地很辛苦,收成也不太好。
吉林市近现代城市形态演变初探摘要:The Jilin city has a 300-year-old history. In 1881, the Jilin Institution of Machinery was founded, which stood for the outset of the neoteric history of the city. Hundred of years later, the city has transformed from an old martial city which is close into a modern city which is open, and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is really complicated. The researches on the city shape could do help to the lo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shape-transforming principles of the city could help the planners forecast the foreground of the urban-planning more accurately.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is paper could do some help to the urban-planning practice of Jilin city.关键词:吉林市;城市形态;演变一,研究目的首先,探讨吉林城市形态的演变特征及其规律,可以为我们科学地预测吉林市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继而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完善的城市规划方案;其次,探讨吉林城市形态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制约条件,探明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从本质上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调控;最后,研究吉林市城市形态演变,可以为探讨城市目前生态、功能以及经济上存在的合理因素和缺欠不足提供依据,进而对城市建设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
吉林市的历史风貌与特色张伶伶;夏朝旭;侯钰【摘要】该文以吉林市的历史风貌区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城市发展历史的过程中,总结了历史风貌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及其构筑的独特山水空间特色.【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0(028)003【总页数】3页(P163-165)【关键词】吉林市;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风貌区【作者】张伶伶;夏朝旭;侯钰【作者单位】天作建筑栏目组;哈尔滨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11016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步伐也在加快,城市化正日益侵蚀着城市历史风貌区赖以生存的环境,如何处理好保护历史风貌区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历史文化名城普遍面临的问题。
吉林市是东北地区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历史遗迹丰富,且处于松花江流域的源头,是典型的自然、历史和人文相融合的城市,有着重要的代表性和研究价值。
1 城市概况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偏东,长白山脉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上游,东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西临长春市,北与黑龙江省接壤,南与浑江市毗邻。
全市幅员27 120 km2,拥有汉、满、朝、回、蒙等35个民族,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吉林市境内群山起伏,松花江由南向北呈反“S”型蜿蜒穿过市区。
吉林市的历史风貌区可以概括为“一园五区一旧城”。
“一园”是指清朝皇帝望祭长白山的乾隆祭祖园,即小白山历史风貌区,占地面积约150 hm2;“五区”是指西团山文化风貌区、龙潭山古城风貌区、阿什古船厂风貌区、玄天岭风貌区和北山宗教风貌区;“一旧城”是指吉林市的发展原型——船厂古城,位于现吉林市中心城区内(图1)。
在上述历史风貌区中,小白山祭祖园、西团山文化风貌区、龙潭山古城风貌区、阿什古船厂风貌区、玄天岭风貌保护区和北山宗教风貌区区内文物古迹分布集中,历史环境特征比较突出,属于文物古迹地段类型;船厂古城采用典型的古代城市规划模式,整体的风貌已基本消失,但古城的街道结构肌理还清晰可见,它对现代城市道路结构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还有一些传统街巷仍维持原有的空间比例,反映着旧城居民的生活环境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属于准历史街区类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沿革长春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时期。
清朝时,长春是吉林省的一个小县城。
后来,随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长春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二、经济发展长春市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1. 工业化初期20世纪初,长春市开始工业化进程。
当时,主要的产业是轻工业和农业加工业。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长春市的经济逐渐增长。
2. 建国初期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
政府开始实施一系列的工业化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企业进驻长春市。
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和化工等行业开始兴起。
3. 改革开放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为长春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外商投资开始涌入,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汽车制造业成为长春市的支柱产业,长春一度被誉为“中国的汽车城”。
4. 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长春市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长春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逐渐提升。
三、城市建设长春市的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 城市规划长春市实施了一系列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布局了城市的发展。
新的城市区域不断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2. 城市交通长春市的交通发展迅速。
修建了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公共交通系统也得到了改善,地铁、公交车和出租车等交通工具方便市民出行。
3. 城市环境长春市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和绿化工作。
建设了大量的公园和绿地,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了空气和水质量。
四、文化和教育长春市在文化和教育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1. 文化传承长春市注重传承和发展本地的文化遗产。
举办了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弘扬了长春市的文化精神。
2. 教育发展长春市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
建设了多所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吉林市近现代城市形态演变初探
摘要:the jilin city has a 300-year-old history. in 1881, the jilin institution of machinery was founded, which stood for the outset of the neoteric history of the city. hundred of years later, the city has transformed from an old martial city which is close into a modern city which is open, and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is really complicated. the researches on the city shape could do help to the lo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shape-transforming principles of the city could help the planners forecast the foreground of the urban-planning more accurately. it is also hoped that this paper could do some help to the urban-planning practice of jilin city.
关键词:吉林市;城市形态;演变
一,研究目的
首先,探讨吉林城市形态的演变特征及其规律,可以为我们科学地预测吉林市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上的依据,继而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完善的城市规划方案;其次,探讨吉林城市形态形成、发展和变化的制约条件,探明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从本质上对城市的发展进行调控;最后,研究吉林
市城市形态演变,可以为探讨城市目前生态、功能以及经济上存在的合理因素和缺欠不足提供依据,进而对城市建设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
二,近代吉林市城市形态的三个阶段及演变特征
吉林市的城市近代发展史开始于1881年,直至1948年吉林市解放,历经了近七十年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吉林市城市形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清末时期的古城核心形态,开埠后至民国时期的带状扩展形态和日伪时期的多区拼贴形态(见图1、2、3)。
纵观其近代发展过程,城市形态演变是以二维空间上的拓展为主,纵向生长体现不明显。
从其发展轨迹中可以总结出四个基本特征,即:①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式体现出蔓延式和跳跃式并存的特征;②城市各区域的发展体现出不平衡特征;③城市整体形态演变的时序上体现出先慢后快的速度不稳定特征;④随着城市内部功能的复杂化,城市结构由封闭逐渐转为开放,体现出演变的开放化特征。
三,现代吉林市城市形态的三个阶段及演变特征
现代吉林市城市形态演变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解放初期的南北并置形态、动荡时期的组团分布形态、改革开放后的整体网络形态(见图4、5、6)。
吉林市现代城市形态演变,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组团到整体,最终形成了一江三区的整体网络形态。
从这一过程中可以总结出城市形态演变的三个主要特征,即:①城市区域
的拓展是以北部化工区的跳跃性发展方式进行的;②城市各个区域的发展,都保持着沿江发展的特性;③城市结构朝着网络化演进,但演进的过程较为缓慢。
四,吉林市近现代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
对于城市形态演变来讲,其影响因素是错综复杂的,但针对具体城市来讲,必然有其主导因素。
吉林市近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以下四点对形态演变起主要作用的动力因素:其一,吉林市地域自然环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前提与基础。
在吉林市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自然地理环境对城市空间扩展的模式、方向、速度以及空间结构演替的方式和过程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它是城市形态演变的载体;其二,吉林市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形态演变的根本动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城市中出现了新的功能或导致原
有的部分功能衰退,使城市形态与城市功能产生矛盾,从而推动城市形态的演变。
城市经济活动内在地改变了城市空间的扩展和结构的重组,从而促进了城市形态的发展,而城市形态的演变则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和体现;其三,在吉林市发展过程中,政策规划是城市形态演变的人为控制力。
城市形态演变是在无意识的自然生长与有意识的人为干预双重力量作用下进行的。
有意识的政策控制和规划引导就是典型的人为干预。
在吉林市300年的城市发展史中,城市形态演变的每个过程都与其政策规划因素密切相关;其四,吉林市的工业和交通作为城市的两大功能结构,对城市形态的演变起
到了内部的促动作用。
在吉林市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工业一直作为城市空间拓展的最主要载体,工业建设用地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拓展方向。
城市交通与城市形态与之间也存在着互动的关系,城市交通通过改变可达性、可动性和出行时间这些要素来影响城市土地的利用方式,从而影响了城市空间扩展及内部结构的变化,促动了城市形态的演变。
五,吉林市近现代城市形态演变的启示
通过各个时期吉林城市形态的发展,可以看出吉林市近现代城市形态演变的以下规律,即:城区的跳跃发展规律,沿江发展规律和工业先导规律。
从演变过程中可以总结出两点经验,即:“空间跳跃”是引导吉林城市形态健康演变的有效方法;在吉林城市建设过程中,要有整体发展观,使城市均衡、健康发展。